金融危机对宏的观经济的影响日本方面
金融危机对宏的观经济的影响日本方面(精选3篇)
金融危机对宏的观经济的影响日本方面 第1篇
一.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冲击。与欧美各国相比,虽然日本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商品交易损失有限,金融体系整体上保持稳定,但金融机构收益恶化,企业融资困难。同时,金融危机的深化严重波及实体经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负面的相互影响”愈演愈烈,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困境。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外需减退的影响,日本经济大幅恶化,受挫程度甚至超过金融危机震源地的欧美国家。日本始于2002年的经济复苏主要靠出口拉动。近年来,日本汽车、电气机械和一般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受益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和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实体经济受到打击,全球经济急速收缩,以耐久消费品和资本品为核心的外部需求降低,对日本的制造业造成强烈冲击,导致其出口大幅减少,产量下降,经济增长失去主要动力,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2009年2月1 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2008年第四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3.3%,换算成年率为-12.7%,是继1974年一季度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经济出现衰退以来的最大降幅。2009年3月的日本银行“金融经济月报”指出,“日本景气已经大幅恶化,而且恶化的情况很可能会持续下去。”2009年4月,日本政府下调了2009财年经济增长预期,预计全年实际GDP增长率将为一3.3%,名义GDP增长率为-3.0%。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日本经济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下滑。
一、日本经济正处于二战后最严峻时期
(一)经济下滑
日本内阁府于2009年2月16日发表了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速报,数据显示,该季度GDP比上季度实际下降3.3%,按年率折算下降12.7%。
首先,作为日本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受到了沉重打击。2008财政(当年4月至翌年3月),日本国内销售新车(不含微型车、卡车等)289万辆,同比减少15.6%,连续6年出现下滑。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预计2008财政将出现1950年以来的首次亏损,不得不为此调低2009的生产计划。日产、本田等汽车厂家的业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各公司将被迫大幅减产和控制人工成本,可能会导致就业环境和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金融危机还使得地价大幅缩水。截至2009年 1月1日,日本全国150处主要商业和住宅用地有 148处的地价较3个月前出现下跌,仅有两处持平。其中,跌幅超过3%的有115处,占总数的 77%,大大超过前一次的33%。不仅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主要经济圈的地价下跌,其势头已经蔓延到地方城市。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对汽车和电子产品的需求剧减,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出口。2008年11月日本的出口额降至5.3万亿日元,同比降幅达到创纪录的26.7%。12月份同比下降
35%,仅为4.8万亿日元。
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下跌等因素,日元升值也未能使日本的进口额得到增长。2008年11月,日本进口额降至5.2万亿日元,同比减少13.7%。预计 2008全年进出口总额将会出现大幅减少。
此外,企业家信心普遍不足。《日本经济新闻》于2009年3月份面向日本主要企业进行了“企业领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6%的被调查者认为日本经济形势正在恶化。同时进行的“地方企业500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日本经济前景的担忧和不安。
(二)经济形势预测
由于日本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严峻,特别是受2008年第四季度GDP大幅走低的影响,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综合研究所、三菱东京 UFJ银行、三菱综合研究所、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等13家权威经济研究机构,纷纷下调对日本经济的增长预期。
1.2009年日本经济将出现负增长
2009年日本经济将呈现负增长,而且减速幅度加大。2009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的平均预测值为-4.1%,日本综合研究所的预测最为悲观,甚至达到-6%。
2.2010年有望复苏,但增幅低于美国
2010年日本经济有望复苏,但是复苏的步伐缓慢。大部分预测认为只能增长1%,难以恢复到 1.5%左右的正常水平。预测同时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地美国反而有望比日本快速复苏。这说明日本经济依然依赖——美国经济复苏→日本出口扩大→日本经济增长→日本企业投资增加——这样一种外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3.日本将重陷通缩态势
2008年夏季之前由于资源价格暴涨导致物价攀升,随着原油价格的下跌以及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物价开始快速走低。2008年CPI增幅为 0.2%,大大低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而2009年的物价涨幅将大大低于2008年12月份的数值,平均为-1.2%。没有一家
机构预测物价会上升。
4.失业率攀升
随着非正式员工数量的减少,日本失业率将会攀升。预计2009年的失业率为5.3%,高于2008年的4.4%,将会逼近2002年5.4%的历史最高水平,而2010年更会高达5.7%。由于日本企业不能随意解雇正式员工,因此企业会希望员工主动提前退休或者减少新员工招聘,这将严重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很多机构认为,即使日本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形势的好转也需要较长时间。
5.下调中期经济预测
另外,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还下调了自身的中期预测值。新的预测结果显示,2009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1.8%,2010年为0.4%,2011年为2.7%,2012年又会跌55-O.5%。民间需求、公共需求、外需在2010年前均为负增长或零增长。消费物价指数近期也会走低,容易引起通货紧缩。政府财政收支和职工收入均为负增长,完全失业率趋高。
一、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业的影响
美国此次爆发的次贷危机对整个日本金融业而言是一个沉重打击。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四大银行(三菱UFJ、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住友信托银行)2007-2008财年次贷相关亏损预计达47亿美元,约占其预期利润的近30%。瑞穗金融集团作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受害者,可谓受害非浅。据该公司发布的最新一季财务报告预计,公司在美国次级贷款相关资产方面的损失将达2750亿日元,直接导致全年利润下滑26%,至4800亿日元。该报告同时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利润下跌了65%,净收入跌至660亿日元,目前,瑞穗金融集团正在考虑采取非常措施,通过股票发行弥补其在次贷危机方面的损失。日本市值最大的银行--三菱UFJ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了68%:东京三菱UFJ表示,正准备分拆住房信贷业务到一个专业公司,目的是整合该领域的业务发展。据消息人士透露,东京三菱UFJ的核心银行部门将从集团分离其约140个贷款促销办公室的全国网络,创建这个专业公司。三井住友与次贷问题相关的损失扩大到990亿日元:住友信托的相关亏损达299亿日元。美国次贷危机给日本银行界带来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此外,曾成功进军美国RMBS业务领域的日本最大的证券商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也表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该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71%,净收入也大幅下跌至226亿日元。
二、金融危机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影响
汽车行业是日本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都不容忽视。然而目前日本汽车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众多企业正在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汽车业三大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公司相继宣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销售市场低迷不振,导致1月份汽车产量锐减。已经取代了美国通用汽车全球销量第一宝座的丰田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其1月份全球汽车生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1%。仅为48.8万辆。其中丰田在日本本土的汽车产量下滑了34.6%,海外工厂的产量降低了44.2%。该公司日前证实。丰田汽车2008年出现亏损,预计亏损500亿日元。这将是丰田汽车46年来首次亏损。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木下光男表示,上一次丰田汽车出现经营亏损,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次则因为金融危机,目前丰田汽车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销量大幅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至12月,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总销量为220万辆。尽管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16.2%上升至16.7%,但销量却同比减少了40万辆。美国汽车市场陷入萧条,对丰田汽车打击甚大。
本田公司则宣布,其全球汽车生产量1月份下滑了33.5%,为22.7万辆,其中产量锐减最为明显的是本田在美国的工厂。这已经是本田公司自去年以来连续3个月汽车生产量大幅下降。日产公司1月份的全球汽车生产量下降了54%,为14.5万辆,美国工厂的产量减幅最大。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汽车销售颓势,日本汽车厂商纷纷减产、裁员。
三、金融危机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以来外部需求低迷,日本出口遭受重大打击。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去年经常项目顺差(经常项目是衡量一国与他国的贸易、资金往来情况,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收益以及单方面转移)较前年下降34.3%,其中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下降81.7%。2008年全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16.28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92日元),较2007年下降34.3%。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为1.8万亿日元,较前年骤降81.7%。去年日本商品贸易出口额为77万亿日元,较前年减少3%:进口额为73万亿日元,增长8.8%;商品贸易顺差为4万亿日元,比前年减少67.3%。可见,经济危机给日本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各个贸易公司绞尽脑汁,寻求良策,渴望尽早渡过难关。
四、金融危机对日本电器行业的影响
由于日本、欧洲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导致消费者削减开支,为了抵御全球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巨额亏损,松下预计截至3月份的当前财年将净亏损3800亿日元(约合42亿美元)。松下财务主管上野山实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3月底之前关闭27家工厂,裁员1.5万人,预计至明年该数字会进一步增加。
NEC公司与日立公司1月30日下调了2008财年业绩预期。受半导体业务下滑与日元升值影响,NEC预计将净亏损2900亿日元(约合219亿元人民币),并宣布将在2010年3月底前在集团内裁员2万余人,其中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各裁员1万人以上,日立连续3年亏损。公司曾于IT泡沫经济破灭的2001财年亏损4838亿日元,此番的亏损额刷新了这一纪录。预计净亏损将达7000亿日元,刷新创业以来的最差纪录。另外,日本的东芝与索尼等电机企业也出现了巨额亏损,纷纷宣布裁员。据专家分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电子企业带来巨大打击。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减少、出口萎缩、日元升值等。为渡过难关,日本高科技企业除减产、裁员和削减投资外,还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汽车业与电机业并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但如今电机巨头可谓“全军覆没”,预计今后业界将加速重组。通过并购等大举改革经营状况。
五、金融危机对日本工薪阶层的影响
据日本媒体不完全统计,日本工薪族的月薪和年终奖金持续几年连续下滑。此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工薪阶层这一支撑日本社会发展的庞大群体自然不能幸免。统计显示,金融危机使普通的工薪阶层薪水缩水5%至25%不等,临时雇佣者的时给也有所下调。2008年12月,失业率已经升至4.4%,攀升到40年最高水平。在日本,工薪族的工资一般是在员工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商议达成的。每年年初,公司通常都会给员工增加“工龄工资”。而今年,许多工薪族接到工资商议通知时,得到的是减薪的消息。由于日本劳动合同法和派遣劳动合同法相对健全,人们纷纷借助互联网咨询减薪相关法律问题,部分工薪族准备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更多的人则选择接受降薪的现实,采取节衣缩食,减少家庭开支等方式重新考虑养家糊口的现实问题。
六金融危机对日本大学生的影响
另据一项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生活费下降,日本住校大学生的伙食费已经降低到30多年前的水平。在日本大学生综合互助组织--“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去年底对日本全国35所大学进行的调查中,有接近1万名学生提供了有效答卷。根据日前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住在公寓或宿舍的学生平均每月从父母处得到的生活费为7.75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500元,同比减少2350日元,降至1986年的水平。而从父母处拿到的生活费不足5万日元的学生达到20.7%,首次超过20%。另外,完全没有父母资助的学生占到8.3%,同比增加0.4百分点。由于父母给的生活费减少,大学生不得不缩减开支。在他们的生活开销中,同比增加的只有“存款”一项,其它开支均出现减少。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省钱,学生们的伙食费减少到了2.443万日元,已降至1977年的水平。90.0%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每天的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由自己做。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对消费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对食品要求上的“经济性取向”已经超过以往的“安全取向”居首位,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出口需求减弱,日本这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的困境。这必然会导致国民内心恐慌。日本每年有3万多人自杀,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在泡沫经济破灭后
不久,日本的自杀率迅速上升。而此次金融危机很有可能会加重日本的自杀问题。东京一家全国性防自杀热线“生命热线”的负责人称,如今为有自杀倾向者开通的热线已经接近运行极限,该热线为努力满足来电者的需求,有7000名志愿者负责接听咨询电话,但是依然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经济衰退,自杀率很有可能会有所上升。可见。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够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今后将会面临更多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金融危机对宏的观经济的影响日本方面 第2篇
金融危机犹如洪水般扫过了全球, 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过去之后, 各个国家应该如何在近段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相比之下日本在后金融危机下转型与发展较快, 因此分析其经济问题及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问题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必然要分析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种种问题, 只有针对这些问题作相应改进与完善的措施, 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总体来看, 后金融危机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投资于设备上的经济在短期内较难恢复。
日本内阁府进行了调查, 发现半年之后投资设备增长订金金额连续4个季度下滑幅度大。这就意味着后金融危机下设备的投资依然会持续下跌。内阁统计显示, 2009年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15.9%。而投资设备的资金占据着日本GDP的15%, 其投资大幅降低必然严重影响到内需扩大。
2、失业率继续恶化;
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 但是失业人数还在快速增加, 就是正式员工也是岌岌可危。从日本的失业率看出, 在2008年1月统计仅仅为3.8%, 但是到了2009年5月就达到了5.2%。到了2010年5月, 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427万人, 而且还继续出现上升趋势, 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问题。
3、极难增长个人消费;
对于日本而言个人消费占据了GDP的56%, 严重影响着自律性的经济复苏。;疲软的消费成为了导致经济陷入萧条因素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 个人消费基本上停滞或者处于负增长状态。再经过金融风暴影响下, 更是降低了个人消费, 更为疲软。
4、财政状况逐渐恶化;
到了2010年, 日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的余额高达972万亿日元, 和GDP的比例达到了185%。当金融危机来临, 日本扩大了国债的发型导致财政陷入深渊。
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从上面来看, 虽然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 但是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各种遗留因素, 必然还会继续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这就需要借鉴日本经济金融改革可行之处来推行有效的方法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1、加强企业的主导力量
通过金融风暴之后, 大批的失业人士流落在街头, 必须要做好这个方面的转型, 失业人数过多必然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009年7月日本相关部门统计失业人数达到295万。因此必须要抓住后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依靠现实促进各种企业快速发展。因为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不但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还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不能够盲目加强企业发展, 必须要鼓励企业依靠自己, 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这样不但能够为日本的经济转型带来持续性, 还能够为其走向国际的高端地位提供可靠支撑。
2、对金融市场实施稳定
2008年10月, 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紧急决策, 政府也发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对策。其对策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稳定股市;稳定地方金融及完善生命的保险制度等。具体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放宽了上市公司对本公司股票购回的限制, 这样就能够有效支撑股市及防止股市降低之作用。
(2) 严格限制卖空行为;这种限制有效的防止了大量卖空出现导致股市混乱。
(3) 暂时冻结政府及央行持有的公司股票与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 相关政府及央行注入了公共资金方式拥有股票, 在后金融危机下一旦冻结这些股票就能够稳定股市。
(4) 停止对时价会计制度的实施;日本会计制度在改革中采用了新制度, 那就是时价会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下要将股票账面损失处理为企业的亏损, 一旦停止实施才能够给企业一些缓冲。
3、确保国民生活来刺激需求
为了确保国民的生活, 刺激需求;日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 定额减税;2010年19月, 日本的执政党实施了定额减税2万亿日元以上, 这种减税主要是以购物券的方式来支付, 不设收入的限制。
(2) 对收入降低的贫困家庭实施补助;该标准设置为年收入低于100万日元。
(3) 同年10月20号, 日本相关部门又出台了经济政策、延长住房贷款及决定扩充等减税政策。
(4) 延长证券优待税制来鼓励投资;为了鼓励投资将出售股票的分红利润及股票转让利润降从20%降低到10%。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国绝对不能够忽视后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各种影响, 必须要分析其他国家的影响因素, 结合本国自身实况探析影响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因素,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这是后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短短几年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各个国家的经济, 经过各个国家共同调控, 金融逐渐开始复苏。但是, 后金融危机下怎么样才能够对经济进行转型与发展, 成为了各个国家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后金融危机下日本相关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进而为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转型和发展,日本经济,后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2]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6)
[3]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 迈克尔·E·波特, 克劳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为充满希望的繁荣而制定的各种基础性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3篇
摘要: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已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其最主要特点是,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措施
2008年,美国陷入严重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加工业面临严峻形势,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大量裁员。
于是,2008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内忧外患的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亦在金融危机导致华尔街又一轮的裁员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继续裁员,其宣布将再次裁掉24000名员工,这使花旗将在短短几个月里的裁员总数达到52000名。IT界亦然逃不脱金融风暴的席卷,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到2008年年底,全球IT产业将有18万人失业,这些被裁员工来自雅虎、惠普、北电 摩托罗拉等多家知名IT企业。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IT产业裁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微软今年1月发布的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2009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净营收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净利润为41.7亿美元,同比下滑达11%,所以,微软全球CEO鲍尔默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将启动最多3600人的第二轮裁员计划。
接下来,一系列裁员效应开始,直到今天,2009年八月的香港大公报亦然登出即使全美裁员现象相对好转,但系仍然持续,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美国七月新增裁员人数32.8万人超预期”,“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存多花少”并且,众多金融界,经济领域,甚至金融分支的股票行业专家分析:美救市短期内无法止跌股市。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西格尔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具体来说,各种金融非金融风险包括外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家或主权风险、成本因素和经营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等等。在既已发生的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市场、政府和企业发生连锁反应,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变化,同时提升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政府通过贸易政策设置壁垒,企业的成本因素受到冲击,经营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出口加工业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议价力低的四种压力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破产。美国经济学家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首开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先河。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贫穷。于是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的相互作用,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Kindleberger(1978)他认为对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行为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并推出了“泡沫金融”理论,提出“过度交易”诱发金融危机。货币主义的代表Friedman等(1963)提出,货币供应量视角的普适性对于经济大萧条可以做出剖析,弗里德曼认为导致“金融大危机”的答案是美联储的失职(错误的货币政策)以及及其所导致的银行体系危机。
美国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对加剧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欧美房地产泡沫爆裂,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投资者信心大挫,反过来,次贷危机进一步影响房价,导致最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很大原因在于对华尔街投行监管漏洞。银行私有化的美政体下风险控制节本依赖投行的行业自律,造成风险的大量积累,最终风险集中暴露成系统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继而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危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机构接连倒闭,金融系统紊乱,汇率下跌,资本外逃,投资萎缩,GDP下降。这些风暴波及的范围以及时间不仅决定了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进程,也是其是否诱发更深层的经济危机的因素。如今美国与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转向经济危机已是可能发生的担忧
金融危机是“表”抑或者是其前提,一个诱导,而更深层的经济危机则是“本”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化为更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则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爆发一部分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体系下(即是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引起经济危机潜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性,垄断性等资本主义特性都不会因为一个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除非它危及成为全美甚至世界无可挽回的经济危机。在港大研习期间,同金融教授讨论的:是次贷危机扰乱了整个华尔街,并非严重到资本主义瓦解的层面。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的论断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美国能够拿出7000亿的预算来救市(勿论短期效应),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世界头号综合强国的修复能力罢。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又如何呢?资产与银行的国有化一定程度让我们在此次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受到的伤害相对较小,通过中国香港与大陆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资本主义的某些顽性亦是爆发危机乃至加深危机的因素。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像某些金融分析者所说的“渔翁收利”呢,看到诸如浙江省倒闭的众多中小外贸企业,GDP产量下降之类的事实,我们就更加不能放松心态。
中国社会主义政体下,生产资料,以及银行的国有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容易管理,要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效应虽然不太可能,但是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应做到:采取适度松动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稳定。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建立适应竞争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加强对市场以及各层企业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开始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人攻坚阶段,确保社会稳定。保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确保证券股票保险市场的监管到位, 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下,危机也会迫使行业企业调整思路、开拓创新。企业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客户对企业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消费也更加理性,而且更加关注产品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更需要关注客户,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其具有价值的商业产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险等亮点取胜。未来市场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对战略与方针进行思考和谋划,以利于指导企业持续发展。鼓励合理金融创新,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坚定信心,主动出击。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必然还有几十年高速发展。另外,即使有一定数量的亏损,倒闭,破产企业,但是危机会使行业资源面临一次重新分配,使得部分经营不好的企业的有效资源向经营面良好的企业流动,利于形成行业的强势企业。做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总之,企业应在金融危机下学会自己的过冬本领。
参考文献:
[1]Diamond,D.and Diybvig,P.,1983.Banks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Friedman,M.and Schwartz,A.J.,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97-1960[M].Princeton:Princeton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金融危机对宏的观经济的影响日本方面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