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减影CTA诊断价值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减影CTA诊断价值(精选8篇)

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65 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 患者, 均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41 例, 女24 例;年龄40 岁~78 岁, 平均年龄 (59.7±10.6) 岁;排除肝、心脏、肾功能不全者, 均行颅脑MRI和血管减影CTA检测。患者活动时发病26 例, 安静时发病39 例;临床症状:意识障碍35 例, 瞳孔异常17 例, 眼球运动障碍22 例, 眩晕32 例, 感觉障碍7 例;合并基础疾病:冠心病35 例, 房颤18 例, 高血压50 例, 糖尿病21 例, 脑梗死27 例。

1.2 诊断标准TOBS诊断标准为[2]:患者急性起病;均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有瞳孔异常、眼球运动异常、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 有较轻的运动障碍、肢体感觉等症状;经MRI与减影CTA检查后显示脑梗死或循环供应区存在脑缺血。

1.3 方法

1.3.1 减影CTA检测采用GE 64 排螺旋CT扫描仪, 设置其电流为280 m As, 电压120 k V, 扫描层厚为1.25 mm, 矩阵512×512, 螺距0.625 mm。以主动脉弓上缘到颅顶为扫描范围, 共扫描10 s。先进行颅脑CT平扫, 再以4 m L/s的速率进行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 当对比剂达到最高值时进行CTA扫描, 最后将原始图像传至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采用ADD、SUB减影软件进行平扫和增强数据相减, 然后进行CTA图像重建, 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等重建方法进行图像重建, 从多角度、多种方式进行图像观察。

1.3.2 颅脑MRI检测采用西门子1.5 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机, 扫描参数设置:SE序列T1WI为:TE 10 ms, TR 2 000 ms, T1800 ms;T2WI FLAIR为:TE 120 ms、TR 11 000 ms、TI 2 800 ms;T2WI为:TE 80 ms、TR 3 000 ms;扫描层间距为10 mm, 层厚6 mm, 扫描视野为24×24 cm、矩阵为256×256。由专门的MRI诊断医师对扫描图像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MRI检测结果颅脑MRI检测发现, 患者脑内均存在多发或单发脑缺血及梗死, 病变一般呈斑片状, 边界不清, 大小不等, 体积较大者有轻度占位效应。T2WI和T2FLAIR均呈高信号, T2WI显示椎动脉瘤及基底动脉瘤呈瘤样突起或局限性增宽状态, 动脉管腔内部呈低混杂信号或流空信号, T1WI则呈低信号。病变位于双侧者40 例, 其中梗死位于双侧丘脑27 例, 双侧小脑25 例, 双侧枕叶14 例, 脑桥25 例, 中脑32 例。病变位于单侧者25 例, 其中位于单侧枕叶18 例、丘脑21 例、小脑18 例, 颞叶11 例。

2.2 减影CTA检测结果CTA显示大部分均有后循环动脉异常表现, 占比为69.2% (45/65) ;检测发现, 椎动脉病变19 例, 占比42.2%, 基底动脉病变41 例, 占比91.1%, 大脑后动脉闭塞或狭窄23 例, 占比51.1%, 小脑上动脉闭塞或狭窄9 例, 占比20.0%。见表1。

3 讨论

国内研究资料显示, 我国TOBS的发病率为5%~7%, 患者预后较差, 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 及时诊断、治疗该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 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瞳孔大小异常、头部眩晕、意识不清、眼球运动障碍等, 发病机制主要为脑栓塞;此外, 创伤、脑血栓等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CT、DSA、MRI等影像学检测手段进行颅脑病变的检测[4]。笔者主要研究了64 层CT减影技术和MRI技术在TOBS诊断中的情况, MRI检测能清楚显示患者脑内部病变的部位、形态、数量等信息, 且能显示脑内部信号的特点, 其中丘脑病变占比最大, 然后为中脑和脑干, 此外, 小脑、枕叶、颞叶为病变常发部位。通过MRI检测可发现, 患者脑内部存在多发或单发性梗死及缺血病灶, 包括双侧病变和单侧病变。分析患者MRI影像资料发现, TOBS患者脑内部病变呈斑块状或片状, 大小不一, 边界不清晰。T2FLAIR呈高信号, T2WI能清楚显示患者椎动脉瘤及基底动脉瘤呈瘤样突起或局限性增宽状态, 动脉管腔内部呈低等混杂信号或流空信号, T1WI呈低信号, 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

CTA能够从任何角度对TOBS患者的动脉血管进行观察, 并能较为精准地显示其血管管腔狭窄的状况, 还能对其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清晰的观察。过往研究资料显示, CTA能通过减影而排除颅骨对影像显示的影响, 方便研究者更加清晰地对患者脑动脉血管状况进行观察[6]。本次研究中, 通过CTA检测发现, 大部分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异常状况, 其中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病变血管造影表现突出, 对病变的动脉瘤及管腔闭塞、狭窄状况也能清楚显现。

综上所述, MRI与减影CTA能从不同角度和状态清晰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脑内部血管及脑实质的病变情况, 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MRI与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5例, 回顾性分析其颅脑MRI和减影CTA的影像资料。结果 颅脑MRI发现, 患者脑内均存在多发或单发脑缺血及梗死, 呈斑片状, 病变位于双侧者40例, 位于单侧者25例;主要分布于丘脑、小脑、脑桥、枕叶、中脑、颞叶部位。减影CTA检测显示, 45例 (69.2%) 患者均存在后循环动脉异常表现, 其中椎动脉病变19例, 占比42.2%, 基底动脉病变41例, 占比91.1%, 大脑后动脉闭塞或狭窄23例, 占比51.1%, 小脑上动脉闭塞或狭窄9例, 占比20.0%。结论MRI与减影CTA能以不同角度和状态, 清晰地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脑内部血管及脑实质的病变情况, 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颅脑MRI,减影CTA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贺明, 范志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MRI联合减影CTA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35 (5) :673-674.

[2]朱正庭, 张玥玥, 高娟, 等.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11) :73-74.

[3]王晓川, 单昌彤, 强伟, 等.MRI与减影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4) :613-615.

[4]兰俊, 徐敏.2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临床荟萃, 2011, 26 (13) :1170-1172.

[5]代建宁, 张俊玲, 刘铁岩, 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MRI、DSA14例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9) :128-129.

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2篇

【关键词】 肺栓塞;肺动脉造影CTA;64排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81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86-02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简称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而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及早诊断肺动脉栓塞非常可靠的检查方法。

现将我院1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肺动脉造影(CTA)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病人,男78例,女42例;年龄37~73岁,平均57岁。主要临床症状:呼吸困难,或胸痛胸闷,或咯血或痰中带血,或烦躁不安。其中有外伤史50例(脊椎骨折15例,骨盆骨折27例,股骨颈骨折8)例,中晚期妊娠19例,剖腹产11例,肿瘤11例,重症胰腺炎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25例,冠心病19例,心瓣膜疾病9例,心电图(ECG)异常111例,双下肢静脉血栓史6例,不明原因7例。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机。病人取仰卧位,完成定位像扫描后,自肺尖至肺底行常规扫描,用以观察肺组织有无病变,然后行CTA检查。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扫描参数:120kV,110mA,扫描层厚 3 mm、层间距2 mm,螺距1.5~2.0mm,重建层厚0.625 mm。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70 mgI/m1),剂量60~70 m1,注射速率4.5 ml/s,生理盐水30 m1,注射速率4.5 ml/s。采用软件1 S间隔轴扫监视肺动脉干的造影剂浓度变化,在密度达到11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触发扫描延迟时间为8 S,整个扫描过程约5 S。扫描数据自动传至工作站,利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通过64排SCT肺动脉造影横断位图像结合SC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技术,观察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管腔大小,血栓的部位、形态及相应肺野有无实变、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等。

2 结果

1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CTA)均获得成功,均见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根据血管内栓子的位置,将肺栓塞的直接征象分为4型,CT表现为:① 中央型充盈缺损30例,表现为充盈缺损位于血管中心,管腔周围被高密度对比剂充盈,呈“双轨征和靶征”;② 偏侧型充盈缺损58例,表现为充盈缺损位于血管一侧,对侧被造影剂充填;③ 附壁型充盈缺损23例,表现为血管中心为对比剂充盈,周边被充盈缺损环绕;④ 完全性阻塞7例,表现为局部血管被栓子阻塞。部分患者可见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①肺梗死34例,梗死的肺组织呈楔形改变;② 胸腔积液32例;③ 支气管动脉扩张22例。

3 讨论

大多数肺动脉栓塞都有发病诱因,如手术、外伤、肿瘤及慢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等,约70% ~95%是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造成,而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为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常为血流。因此,能否及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积极治疗,将影响患者预后。长期以来,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肺动脉栓塞检查的最准确的方法,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磁共振肺动脉成像(MRPA)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分支栓子,但其成像时间长,病人身上不能带与金属有关的物件,对急诊患者受到一定限制。胸部x线片简便易行、费用低廉,但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只起一定的提示作用。同位素肺灌注扫描可显示肺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但无法直接显示血栓,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且有辐射污染。彩超是下肢静脉检查的常用方法,但直接显示肺动脉内血栓率很低。近年来,多排螺旋CT在临床放射学中的应用使肺血管CTA成像成为一次诊断技术上的革命.CTA作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检查快速及价格低廉等优势,已逐渐成为PE基本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罗真德,徐平.D一二聚体在急诊筛查急性主动脉夹层及肺栓塞的I临床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

[2]戴汝平.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检查[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

[3] 朱培欣,刘 艳,陈新晖,等.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

[4] 陈祖华,余13胜,张德钧.肺栓塞的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

[5]Wea s,Saad N.Computer tomography for venous thomboembolic disease[J].Radiol Clin North Am,2007,45.

[6]Ravenel JG,Kipfmueller F,Schoepf UJ.CT angiography with muhidetector-row CT for detection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us[J].Seminars Roentgen,2005,40.

[7] 朱亮飛,赵建颖,袁振东,等.64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

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08-122009-09临床医生高度怀疑有气道病变到我科行DES技术检查的患者,其中年龄最小3岁,最大62岁,平均40岁,性别随机。行DR双能量减影技术检查有疑义者且必要时行CT扫描,为进一步明确诊断。

1.2 检查设备

采用GE公司的DefiniumTM6000DR系统及其配套的诊断系统,柯尼卡DRYPRO793干式激光相机,柯尼卡激光胶片。

1.3 摄影方法

体位:均采用检查部位的常规体位摄影。摄影条件:均采用双能量减影技术的摄片方法,即DR系统中的自动控制挡(AEC)曝光条件为k Vp120、200 m A;low k Vp60、lowm A 250,瞩患者吸气后憋住气时曝光。通过1次采集2次曝光,获得3幅图像,分别为标准DR像、骨骼像、软组织像[2]。2次曝光间的时间差可缩短到150 ms。

1.4 图像评价

所有病例的DR及经过DES处理的图像均由3名副主任医师独立阅片作出诊断,当3人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则由上一级医师讨论确定。30例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随访、复查,证实诊断相符。

2 结果

30例患者中,鼻咽部病变患者增殖体肥大者12例,扁桃体肥大3例。常规DR片和DES图像均可显示气道,但经DES技术处理的图像更有效地去除骨组织影像对气道的重叠,显示气道狭窄程度更为清晰,以及测量气道狭窄程度更为精确。而气管、支气管异物12例中,均为儿童误吸食异物并卡于气道内伴呼吸困难,在所有病例中,常规DR片仅显示阳性病例4例(占27%),而经行DES技术处理后的图像显示阳性11例(占85%),DES技术图像中的软组织能够清晰显示误吸食异物影存于管腔内,其中1例可疑病例经CT扫描后也同时得以确诊。3例高度怀疑为气道占位病例经CT扫描及纤支镜检查后也同时得以确诊,其诊断为气管肿瘤、息肉。

3 讨论

3.1 双能量减影摄片的原理

诊断性X线摄片所使用的是低能X线束,它在穿过人体组织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而衰减,光电吸收效应的强度与被曝物质的原子量呈正相关,是钙、骨骼、碘造影剂等高密度物质衰减X线光子能量的主要方式,而康普顿散射效应与物质的原子量无关,与组织的电子密度呈函数关系,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常规X线摄片所得到的图像中包含上述2种衰减效应的综合信息。双能量减影摄片利用骨与软组织对X线光子的能量衰减方式不同,以及不同原子量物质的光电吸收效应的差别,将对不同能量X线束的衰减强度变化更强烈地反映出来,并利用康普顿散射效应的强度在很大范围内与入射X线的能量无关,可忽略不计的特点,将2种效应的信息进行分离,选择性去除骨或软组织的衰减信息,得出能够体现组织化学成分的所谓组织特性图像纯粹的软组织像和骨像。

3.2 双能量减影摄片的方法

GE DR采用2次曝光法。2次曝光法指以不同的X线管输出能量(k Vp),对被摄物体进行2次独立曝光,得到2幅图像或数据,将其进行图像减影或数据分离整合,分别生成软组织密度像、骨密度像和普通DR胸片共3幅图像的方法。胸部双能量减影摄片的研究,最初是从2次曝光法入手的,虽然曾被用于胶片增感屏系统、扫描投影摄片系统、CR和DR,但大多只是实验室研究性质的报道,基本上没有用于临床,主要是因为2次曝光相隔的时间差难以缩短至满意的范围,不能有效地消除2次曝光间被曝物体的运动位移所导致的2图像间的误编码。GE DR使用高速数字化平板探测器,2次曝光间的时间差可缩短到150 ms,患者一次屏气即可轻松完成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误编码,而且由于GE DR的数字化平板可探测量子效率(detectable quantum efficiency,DQE)高,能量分离的效率高,且宽容度大,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球管输出能量可相应降低,低能及高能X线输出量分别为60~80 k Vp和110~150k Vp,而且可将采集的信息直接变成可视图像,自动后处理速度快,在1 min内即得出3幅图像,因而成为胸部X线摄片的常规检查。

3.3 双能量减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有酣症(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患者行DE技术临床筛查。由于DE技术对气道狭窄的观察也可作为一种补充或辅助手段。鼻咽部气道低密度气体的衬托下,肥大的腺体、扁桃体等较大的鼻咽病变,从DE技术得出的单纯软组织图像,并通过DR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有效地去除了上颌骨、下颌骨、牙齿等高密度组织造成的影响,使气道显示清晰,对气道狭窄情况作出了一种简单快捷诊断检查。DES技术软组织像中约有95%的气道会被非常清楚显示,可观察气管的腔内异常密度影,这样是有利于观察气管、主支气管的解剖变异、异物、肿瘤、息肉等病变的阳性诊断的。颈段气管软组织的遮盖影响比胸段较少,所以DES软组织像中的显示会比胸段好[3],DES对气管及支气管开口解剖位置分辨远远优于常规DR片,观察气管病变阳性率非常高。在诊断气管及主支气管的疾病时,因其以恶性比良性多见,只有在管腔被阻塞50%以上时,才出现严重通气障碍,误诊率达74%[4]。而采用DR双能量减影技术后,DR骨组织成分的图像没有了软组织重叠遮盖的影响,图像清晰度大为提高,明显提高了细小病变的阳性率[3]。目前气管、主支气管占位病变以纤支镜诊断为主,辅加MRI、CT影像学检查。但DES技术在气管及主支气管病变诊断中更为快捷、简便及便于筛查,且临床应用价值也非常高,价格也更为大众人群接受。

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对口咽部至主支气管呼吸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高度怀疑有气道异物病变的患者行DR双能量减影技术检查,同时进行常规DR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气道病变影像阳性率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R检查。结论:DR双能量减影成像质量和图像所含信息量是普通单一X线成像所无法比拟的,大大的提高了对呼吸气道病变的检出率。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气道病变摄影

参考文献

[1]LehmannL A,Alvarez R E,Macovske A,et al.Generalized image combinations in dual kVp digital radiography[J].Med Phys,1981,8(5):59-60.

[2]H MacMahon.Improvememt in detee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aided diagnosis[J].Radio-Graph-ics,2000,20(3):1169-1177.

[3]周煦.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DR)中双能量减影技术在鼻咽部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2):106-108.

[4]黄锐,冯敢生,王孝英,等.双能量减影与常规数字摄影的胸部影像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1):955-958.

冠脉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1月-2013年4月的怀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同时行冠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剔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为房颤患者, 以及冠脉CTA报告正常患者, 一共入选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43~79岁, 平均 (61±10) 岁。合并糖尿病24例, 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

1.2 方法

行冠脉CTA检查患者, 常规服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以控制心率。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询问近期是否服用二甲双胍, 如患者在服用, 需停用二甲双胍48 h后才能行造影检查。扫描前嘱患者空腹, 常规再次服用两片美托洛尔平片。并详细告知检查过程和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 训练患者的呼吸和屏气十分重要, 这是提高冠脉CTA成功率的基本要素。检查结束, 嘱患者休息15 min, 无不适主诉方可离开科室。使用GE64排螺旋CT扫描机, 由头位向足位扫描,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 以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 (碘海醇350 mg I/ml) 行CT扫描, 扫描结束后行三维重建。所有血管显示情况由放射科主治医师完成。发现异常血管病变患者择期行冠脉造影检查。40例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多体位投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资格医师完成并做出诊断。将冠脉CTA发现的病变与最终冠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 计算诊断符合率。

2 结果

40例患者在有效控制心率的前提下, 完成冠脉CT扫描, 完成三维重建。检查过程中患者无特殊不良反应。其中两例患者紧张, 导致心率在80次/min, 其余患者扫描时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故除两例患者三维成像欠清晰外, 其余患者三维成像效果较好。40例患者共发现病变65处。40例患者后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病变69处, 包括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钙化及心肌桥。狭窄病变包括软斑块和钙化斑块。检查中发现冠脉开口异常一例。其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上, 详见表1。冠脉CTA及冠脉造影均为异常的病变65处,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的诊断符合率为94%。

3 讨论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冠心病患者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冠状动脉造影因其有创性而不能为某些患者所接受。本研究得出结论:冠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有较高的符合率。与国内学者研究文献[1-2]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 冠脉CTA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式, 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筛查方式, 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 可为大多数患者接受。冠脉CTA检查在国内外学术界也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国外及国内冠脉CT血管成像专家达成共识[3,4]。冠脉CTA有较多的优点:可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 评估冠状动脉斑块, 明确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和走形变异, 评估冠状动脉介入质量术后疗效, 评价急性胸痛的病因。据文献[5]报道, 对可疑冠心病患者, 64排螺旋CT进行冠脉血管成像检测其冠脉的阴性预测值为98%, 提示64排螺旋CT可排除严重冠心病, 避免进一步有创性冠脉造影检查。此外冠脉CTA的还有一些优点是: (1) 冠脉软斑块的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协助临床及时诊治。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及其引起的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 是引起临床一系列症状的主要原因。斑块的性质较其导致的血管狭窄程度, 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研究表明斑块的稳定性取决于斑块的性质。钙化斑块较稳定, 很少发生斑块破裂脱落, 而非钙化斑块, 主要是软斑块和纤维斑块较不稳定, 易发生破裂脱落, 导致临床上的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和心源性猝死。如果能够正确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 就可以指导冠心病的危险分级并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高分辨率造影剂增强的CT图像上可观察到非钙化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这为无创性地进行在体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有研究试图测定病变的CT密度值来鉴别富含脂肪的斑块与纤维性斑块。正因此, 可及早明确斑块性质, 避免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根据冠脉斑块的CT表现预测冠脉支架植入后的可扩张性, 判断其置入的可行性。根据血管的范围、斑块的性质及狭窄情况, 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2) 对冠脉钙化病变感性较高。冠状动脉钙化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 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标志, 其钙盐沉积的数量和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和范围正相关。临床多有报道。而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其并发症明显增多。钙化病变介入治疗, 发生动脉夹层、支架脱载、支架内急性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故冠脉CTA检查对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6]。 (3) 冠脉CTA对心肌桥和冠脉开口异常的检出率较高。冠状动脉起源、走形、分布异常, 病因不明, 发病率较低。多无症状, 也有少数患者有心绞痛。冠脉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较高, 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因有报道冠脉介入过程中误将心肌桥判断为血管狭窄而植入支架的报道。而有冠脉CTA指导后则可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7]。本组病例中发现冠脉开口异常一例。其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上。为后来冠脉造影寻找冠状动脉开口提供依据。国内文献[8]报道超声误诊左冠状动脉窦瘤一例经冠脉CTA确诊。从而证实冠脉CTA在发现冠状动脉畸形方面的独特优势。 (4) 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脉血管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脉多为弥漫性病变, 很多不能行介入治疗, 而冠脉CTA的结果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9]。但冠脉CTA本身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心率较快患者, 还有房颤患者不适合性冠脉CTA检查, 否则会影响到图像的清晰度。此外冠脉CTA最大的缺点是:对确诊的冠心病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不能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所以对高危的冠心病患者还是首选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冠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虽然具有无创的优点, 但其本身有安全性的考虑。 (1) 辐射剂量的考虑。有评估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有效辐射剂量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剂量为12 m Sv, 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 一生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也增加。所以在保证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 应该尽可能的降低辐射剂量。为降低辐射剂量, 行冠脉CTA检查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严格掌握冠脉CTA检查的适应证, 采用降低剂量的各种扫描方法, 尽量避免重复冠脉CTA检查。 (2) 造影剂肾病。冠脉CTA为显影冠状动脉, 需要注射对比剂, 需要防止造影剂肾病的发生。虽然冠脉CTA的造影剂使用量比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少, 尤其是患者合并危险因素时, 如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龄、贫血及造影剂用量较大时, 都应充分估计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可能性。已存在的肾功能不全是影响造影剂肾病发病的最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严重程度与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10]。对于确实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适当的水化治疗有助于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从而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 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之冠脉CTA是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 与冠脉造影诊断的符合率较高, 是临床上筛查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目的:研究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4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而进行冠脉血管成像 (冠脉CTA) 检查, 同时进行冠脉造影检查, 计算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符合率。结果:120条冠脉发现不同程度的狭窄、钙化、软斑块、心肌桥, 共计病变65处。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病变69处。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诊断的符合率94%。结论:冠脉CTA是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 与冠脉造影诊断的符合率较高, 是临床上筛查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CTA,冠状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范吉利, 孙步伟, 蒋哲, 等.冠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对比分析[J].安徽医学, 2011, 32 (7) :911-912.

[2]任守君, 王文甲, 王晓红, 等.冠状动脉CTA的临床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 18 (4) :184-185.

[3]贺太平, 杨天佑, 杨创勃, 等.冠状动脉CTA成像对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 18 (8) :202-206.

[4]吕滨, 张兆琪, 张立仁.解读美国《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专家共识》, 客观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10) :903-906.

[5]沈卫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血管造影价值的认识[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 (1) :2-3.

[6]巴雅, 秦永德, 刘文亚, 等.CT冠脉钙化积分与核素心肌显像的相关性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3 (12) :1447-1449.

[7]郝宝顺, 覃杰, 余舒杰, 等.320排动态溶剂CT对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 2011, 32 (16) :2121-2123.

[8]胡波, 郭瑞强, 周青.超声误诊左冠状动脉窦右房瘘合并左冠状动脉窦瘤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9) :860.

[9]张惠娟, 刘晟.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脉CTA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0 (4) :353-355.

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5篇

关键词:心绞痛,诊断,冠脉CTA,应用价值

心绞痛是临床上冠心病一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1]。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冠脉造影 (CAG) 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冠脉造影检查属有创检查, 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且费用较高[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冠脉成像 (CTA) 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其具有无创伤、重复性好、检查时间短以及费用低廉等优点。为探讨冠脉CTA诊断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我院对120例疑似心绞痛的患者分别进行了CAG和冠脉CTA检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120例疑似心绞痛患者, 其中男71例, 女49例, 年龄35岁~80岁, 平均年龄 (58.63±10.74) 岁。排除患有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以上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所有患者碘过敏试验均为阴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螺旋CT扫描机行冠脉CTA检查, 扫描参数设置为850 m As, 120 k V, 螺距为0.6 mm, 准值为0.6 mm, 重建层厚为0.4 mm。检查前控制好患者的心率, 保持其心率<65次/min, 并进行呼吸训练, 扫描时需要患者屏气20 s。使用高压注射器从患者的右肱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 注射速率为4.5~5.0 m L/s, 造影剂总量为1.5 m L/kg, 应用心电门控技术在一次屏气内完成采集患者整个心脏容积的无间隔螺旋数据。然后利用容积再现、冠状和矢状面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重建心脏冠脉, 利用重建的结果逐支分析并判断是否出现狭窄并测量狭窄率。行冠脉造影经患者的桡动脉穿刺置管, 由2名有经验的心血管介入医师按照常规选择投照体位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 评估患者左主干、前降支、左旋支以及右冠的狭窄程度。

1.3 冠脉狭窄程度评价标准

正常:管径未发生变化;轻度狭窄:管径减少<50%;中度狭窄:管径减少50%~74%;重度狭窄:管径减少超过75%。以CAG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患者冠脉CTA诊断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的特异性[真阴性/ (真阴性+假阳性) ]、敏感性[真阳性/ (真阳性+假阴性) ]、阳性预测值[真阳性/ (真阳性+假阳性) ]。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脉CTA与CAG判断冠脉不同狭窄程度

共有91支血管冠脉CTA与CAG判断狭窄程度完全相符, 18支血管判断狭窄程度偏轻, 11支血管判断狭窄程度偏重, 符合率可达75.83%。见表1。

2.2 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

正常和重度狭窄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同程度狭窄之间特异性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轻度狭窄的阳性预测值明显低于其他程度狭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χ2、P, χ12、P1, χ22、P2分别为正常与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比较检验值, χ32、P3, χ42、P4分别为轻度与中度、重度狭窄比较检验值, χ52、P5为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由于其属于有创检查, 且难以进行大规模门诊筛查, 价格昂贵, 导致一些患者早期难以明确诊断心绞痛冠心病。心电图以及放射性核素等检查通常只对重度冠脉狭窄比较敏感, 对于其他类型的冠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3]。而冠脉成像不仅可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 还可显示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改变情况, 利于早期发现未引起管腔狭窄的粥样斑块。另外冠脉造影只可观察到血管腔内的情况, 难以判断斑块的性质, 而冠脉CTA可显示闭塞软组织影, 利于评估病变的长度以及内部结构, 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4]。其缺点在于成像清晰度相对较差, 患者心率过快以及心律失常均可影响其成像的清晰度[5]。

本组结果显示, 冠脉CTA与CAG判断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可达75.83%, 正常和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均超过85%, 而轻度和中度狭窄的敏感性也可达到50%, 不同程度狭窄的特异性均超过90%, 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 患者的阳性预测值明显增加。总而言之, 冠脉CTA可以准确评估冠脉病变情况, 检查安全、简便且无创, 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是可作为早期筛查和诊断疑似心绞痛比较理想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健洪, 陈建初, 陈清群.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5) :700-701.

[2]刘海燕, 白庆秋.冠脉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4) :79-80.

[3]李晓渝.冠脉CTA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6) :709-710.

[4]于维雅.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对比研[J].当代医学, 2009, 15 (33) :41.

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 对2012年6月—2013年12月之间于该院就诊的90例疑似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CTA检查 , 对其中62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62例患者中有38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为63.7岁,患者们的糖尿病病程在5~35年之间 ,在以往治疗中 ,全部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

1.2 研究方法

DSA检查时 , 经患肢的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或者对同侧的股动脉进行顺行穿刺,将管插至患肢动脉,并同步使用DSA造影来观察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该检查需在GE_DLX设备下配合进行。

CTA检测中 ,患者需呈仰卧位 ,医生利用GE公司生产的GELightspeed VCT 64排128层螺旋CT从患者足尖部开始进行扫描直到腹主动脉结束。扫描需要满足以下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50 m As,扫描仪速度设为球管旋转360°/0.4s。扫描层厚度为5 mm,间隔5 mm,螺距1,重建层厚1.25 mm。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0~4.0 m 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120 m L。利用Smartpre技术在肾动 脉水平腹 主动脉位 置设置一 个感应区,当该部位的CT值上升至100 HU时,将自动触发扫描设备,从而进行监控, 再由GE aw4.5图像工作站对接收过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1.3 影像学评定

评价范围: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

以血管狭窄率为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1-a/b)×100%,其中a代表最狭窄处的管腔直径,b代表参照位置的管腔直径。通常情况下取血管病变近端或者远端的正常部分作为参照点直径。狭窄程度通常可以分为四个等级,正常位0级,狭窄度<50%的为1级,50%~75%的为2级,75%~99%的为3级,完全闭塞者为4级。

1.4 统计方法

在SPSS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在CTA方法下的检验结果与DSA的符合率为91.15%。具体数据详见表1。

(A 代表动脉)

注:足背动脉的符合率与总符合率有显著差异,其它组与总符合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由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果能够进行早期检查并加以控制, 对患者的身心都将产生极大的帮助。DSA检查图像清晰、准确,在检查闭塞部位、闭塞程度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知道,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而言, 准确的判断血管的流畅程度是预防血管闭塞等病症发生的重要依据。但是,DSA是有创检查,检查费用偏高,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此项治疗,由此而导致的误诊现象也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广泛应用,CTA很快因为操作方便、简单、费用较低等优势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好评。

此次研究将DSA和CTA的检验结果分别按照血管的狭隘等级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两者的总符合率达到93.15%。其中只有足背动脉的符合率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远端血管造影剂浓度较低导致。实验中, 有4例因显影较差而达不到血管分析所需条件。此外,血管细小、病变范围较小等原因都会导致评估不准的情况出现。该研究中就有3组病例与DSA有明显误差。由此可知,对于3级分支以上的血管进行检测时,CTA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经64排CTA诊断为AD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30~75岁,平均52岁。其中以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为首发症状25例,胸闷、气短5例,无症状2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处至耻骨联合。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20 mA。经右侧肘正中静脉以3~4 mL/s的速度团注碘帕醇370(370 mg/mL)80~100 mL。使用跟踪触发扫描,感兴趣区设定在气管分叉处降主动脉,阈值120~150 Hu。扫描结束后把图像传到工作站使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进行重建。

2 结果

所有诊断为AD的32例患者清晰地显示夹层破口、内膜片以及真假腔。DeBackeyⅠ型15例,Ⅱ型3例,Ⅲ型14例。夹层累及头臂干2例,左锁骨下动脉3例,双髂动脉1例,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由假腔供血5例。胸腔积液1例,主动脉破裂1例。

3 讨论

近年,我国AD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D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发病0~48 h,病死率由36 %升至75 %[2]。早期诊断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挽救生命,防止AD进一步发展的关键。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为快速、准确诊断AD提供了便利条件。

3.1 AD的形成、病因及临床表现

A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急性主动脉疾病。典型的AD始发于主动脉内膜和中层撕裂,主动脉内血液在脉压的驱动下,经内膜破口直接穿透病变中层,降中层分离成夹层,由于管腔压力不断推动,分离沿主动脉壁推进不同的长度,广泛者可自升主动脉直至腹主动脉分叉部或累及髂动脉。典型的夹层为顺相分离,即在近端内膜破口处向主动脉远端扩展,有时也会从内膜破口逆向扩展。主动脉壁分离层之间被血液充盈形成一个假腔,真假腔形成所谓的“双腔主动脉”。高血压和马方综合征被视为AD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与AD也有着一定的关系[3]。急性A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突发的剧烈胸痛或胸背痛,约占74 %~90 %,疼痛有如撕裂、刀割,并可向背部或腹部放射,而无疼痛症状者多数为慢性AD。

3.2 AD的分型

临床根据病变范围和破口位置,按DeBackey分型分为3型,Ⅰ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累及升、降或/和腹主动脉;Ⅱ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仅累及升主动脉;Ⅲ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病变只累及降主动脉者,称为Ⅲ甲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者称为Ⅲ乙型。按Stanford分型,A型:无论起源部位,所有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相当于DeBackeyⅠ和Ⅱ型;B型是仅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相当于DeBackey Ⅲ型,两种分型均在国内外普遍应用,并可作为影像学诊断分型的依据。

3.3 AD的影像表现

(1)内膜片是AD诊断的直接征象:平扫CT可显示钙化的内膜向腔内移位。CTA可明确显示横行于主动脉腔内的内膜片。(2)“双腔主动脉”即真腔和假腔是AD诊断的主要和直接征象:假腔持续扩大和真腔受压变窄是AD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内膜片、假腔和真腔范围和形态变化不仅是AD的分型依据,而且也可以帮助估计病变程度和预后。CTA显示主动脉扩张和呈双腔主动脉,假腔通常明显大于真腔,且呈螺旋撕裂位于真腔任何方位。(3)内膜破口和再破口:在CTA图像上内膜破口和再破口表现为内膜连续性中断。内膜破口多数位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近端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处,但也可以发生在主动脉其他部位。(4)主要分支血管受累:AD可累及冠状动脉和其他主要分支血管,影像学直接征象是夹层或内膜片延伸血管开口或血管腔内,引起血管狭窄和闭塞。间接征象为脏器或组织缺血、梗死或灌注减低。(5)并发症和其它改变:CT可显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主动脉破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和假腔内血栓形成等。本组32例AD患者扫描数据经过MPR、CPR、MIP、VR后处理进行重建后,全部显示内膜片、破口、真假腔,主要分支血管受累6例,合并其他改变2例。MPR与VR可直观显示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形态及累及范围,破口及再破口位置,真腔受压及假腔与各分支血管的关系[4]。高红等[5]认为MPR图像显示破口更直观,能清楚显示破口与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髂总动脉的关系,尤其是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关系,不仅可判断分型,更重要的是观察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我们认为CPR是夹层破口的最佳观察方法,可以进行任意位置的切面,也可以测量夹层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为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CPR是特殊的MPR,是通过对主动脉描点连线而形成拉直的主动脉二维图像,并可以360° 范围任意观察,可准确显示血管开口是位于真腔还是假腔,与MPR相配的LS带有测量功能[6]。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A有更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AD,强大的后处理能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有利于AD治疗方案制定,已成为诊断AD的有效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7]。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及各种图像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确诊为AD的32例患者,均行64排CTA检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三维容积成像(VR)后处理。结果:32例患者CTA均显示内膜片、内膜破口、真假腔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组

参考文献

[1]李松年,唐光建.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792.

[2]Kim SH,Kim MK,Kim EJ,et al.Spontaneous coronary at-tery dissection mimicking acute aortic issection[J].Angiol-ogy,2008,59(3):382-384.

[3]张兆琪.心血管疾病64排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6-227.

[4]杨学华,张仁知,韩庆元,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6):21-22.

[5]高红,徐文坚,郝大鹏,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7):1012-1015.

[6]倪明,吕维富,邓克学.64排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5):29-32.

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21例疑诊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13例,女8例;年龄56岁~73岁,其中心脏冠脉支架术后复查1例。临床表现存在胸痛、胸闷、心肌缺血表现,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严重心律不齐、血液病、肿瘤病人。

1.2 检查方法

21例病人于同期行64排螺旋CTA血管造影(CCTA)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AG)。CCTA检查前病人静坐20min,常规检测心律及心率,心率>90次/min者予以口服倍他乐克降低心率,心律严重不齐者不予进行该项检查,并对病人进行呼吸训练,掌握好憋气时间。CCTA检查仪器为GE 64排螺旋CT;造影剂为370mg/mL高浓度的碘海醇,注射速度为5mLs。扫描图像采集完后,经GE AW4.5工作站选择影像质量最佳时相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血管分析软件后处理方法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所有图像均在Advantage Wordstation(GE4.5)图像工作站进行分析,并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盲法分析,医师均不了解病人的临床资料,如果双方观点不一致,则由讨论后得出共同结论。CAG检查应用Philips FD 20800mA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法常规股动脉或桡动脉插管分别行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辅助定量测量冠状动脉,进行狭窄程度分析。

1.3 观察指标

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制定的标准,将冠状动脉划分为13个阶段进行分析。以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作为黄金诊断标推,进而对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CTA对冠脉阳性病变的诊断结果

21例病人检查的冠脉节段共273段,其中3段因突发呼吸运动伪影重而导致图像质量不佳,无法进行评价,最终选取了270个冠脉节段进行评价。CTA对冠脉阳性病变的诊断结果见表1。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可计算出CTA对冠脉阳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 3.3 3%、特异性为9 6.6 7%、阳性预测值为7 5.7 6%、阴性预测值为97.89%。详见表1。

2.2 以选择性冠脉造影

CAG为诊断“金标准”,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右冠脉66.67%、回旋支80%、左前降支93%、左主干100%;特异度右冠脉97.22%、回旋支96.55%、左前降支96.67%、左主干95%;阳性预测值右冠脉75%、回旋支66.67%、左前降支82.35%、左主干50%;阴性预测值右冠脉95.89%、回旋支98.24%、左前降支98.86%、左主干100%。详见表2。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冠心病起病隐匿,常猝然发作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较早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致使人体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与心肌氧需求间平衡受损,最终引发心肌损害。诸多临床实践证实,冠心病的及时诊断对临床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1,2]。

CTA技术的问世,以其无创性、准确性优点迅速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及病人的青睐[3]。以往由于无症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早期很难发现,本次研究显示,以CAG为诊断“金标准”,CTA诊断冠脉狭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说明CTA诊断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冠脉狭窄的辅助诊断机筛查手段。

目前,64排螺旋CT的临床使用也很多局限性,如心率的控制及屏气的合作与否等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操作便捷[4],在轴位薄层扫描并重建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后处理工作平台,对冠状动脉情况做出准确定性、定位及评估远端血管的血供情况,在冠脉狭窄的综合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1例疑诊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行CTA检查,并与CAG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出CTA对冠脉阳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96.67%、阳性预测值为75.76%、阴性预测值为97.89%。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右冠脉66.67%、回旋支80.00%、左前降支93.00%、左主干100.00%;特异度右冠脉97.22%、回旋支96.55%、左前降支96.67%、左主干95.00%;阳性预测值右冠脉75.00%、回旋支66.67%、左前降支82.35%、左主干50.00%;阴性预测值右冠脉95.89%、回旋支98.24%、左前降支98.86%、左主干100.00%。结论 CTA可以作为冠脉狭窄的辅助诊断及筛查手段。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成像,冠心病

参考文献

[1]马蓉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32(1):52-55.

[2]胡声.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6):871-872.

[3]黄俊,程涛.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评估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4(24):3136-3138;3142.

减影CTA诊断价值

减影CTA诊断价值(精选8篇)减影CTA诊断价值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65 例基底动脉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