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警察职业能力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警察职业能力范文(精选4篇)

警察职业能力 第1篇

人民警察的本质是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维护者, 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转型的复杂形势下, 警察职业认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在新疆这个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 很多警察身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 辞职、离职现象日渐增多。公安院校是非常特殊的一类院校, 而在校就读的学生也正处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个体同一性建立”这一阶段, 因此在这个关键阶段去塑造和培养学生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 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本研究以新疆警察学院在读的公安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涵盖了本/专科各个年级,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476份, 回收有效问卷402份 (有效率84.5%) 。其中男生336人 (83.6%) , 女生66人 (16.4%) ;本科生257人 (63.9%) , 专科生145人 (36.1%) ;汉族278人 (69.2%) , 少数民族124人 (30.8%) ;独生子女192人 (47.8%) , 非独生子女210人 (52.2%) ;城市生源247人 (61.4%) , 农村生源155人 (38.6%) ;大一学生98人 (24.4%) , 大二学生151人 (37.6%) , 大三学生63人 (15.7%) , 大四学生90人 (22.4%) 。

(二) 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 后续的访谈分析为辅。在综合考虑已有的警察职业认同问卷以及其他职业的认同感问卷的基础上, 采用自编的《警校生职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以及职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构成, 共30个项目, 采用里克特5等级计分法 (“1”代表非常不符合, “5”代表非常符合) , 其中两个项目为反向计分, 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职业认同感越强。经过分析, 问卷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676~0.752之间, 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883~0.918之间, 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α=0.941,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 数据处理。本研究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分析, 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检验以及方差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 警校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从总体上看, 学校公安类专业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较高 (4.16±0.60) , 且不论与其它警校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相比 (分别为3.64±0.52和3.60±0.66) , 还是与其它一些职业的认同感相比 (护士3.40±0.50, 教育硕士4.05±0.51, 大学辅导员2.56±0.62) , 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就各维度来看, 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向。

(二) 不同性别、民族、学制及生源地学生的职业认同差异。学校公安类专业男女生在职业认同感总体、职业认知以及职业情感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Sig.<0.05, 下同) , 且在职业认知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 (Sig.<0.01, 下同) 。并且就性别而言, 女生不论在整体的认同感还是各个维度方面, 得分均高于男生, 且分数更加集中, 这也是与现有警察职业认同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 (现有研究的结果均是男生的认同感高于女生) , 这一点值得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就民族来说, 参与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职业认同感总体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 分数也更加集中。且除了职业行为倾向外, 其余均存在显著差异, 在职业认知以及职业情感上的差异极其显著。这一结果可能与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整体局势有关, 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去探讨。

在学制方面, 本科生在职业认同总分以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专科生, 这一点与现有研究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但各项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地方面, 农村生源的学生在认同感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分数均高于城市生源的学生, 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见表3) 。

(三) 是否独生、是否有实习经历学生的职业认同差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在警察职业认同各维度以及总分上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除了职业行为倾向外, 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职业认知上的差异极显著 (见表4) , 这也与已有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调查结果表明, 有无实习经历对学校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影响较为复杂。

(四) 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认同差异。本研究涵盖了学校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在校生, 结果发现, 总体来说, 大一大二的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较高, 而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各项目上的得分均最低, 认同感较弱, 但到了大四各项得分又有了一个回升, 而且大四学生的职业行为倾向得分是四个年级中最高的。由于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要求, 因此采用Tamhane’s T2检验, 得出大一和大三学生在职业认同总分以及职业认知上差异显著。

摘要:新疆警察学院作为培养新疆合格警察的摇篮, 学院学生的职业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学院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新疆未来警察队伍的发展。经课题组针对学院公安专业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调查研究发现, 学院学生警察职业认同在性别、族别、年级、有无警察近亲及有无实习经历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警察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1]高艳, 乔志宏, 宋慧婷.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47~51

[2]李欧.我国警察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4, 2:125~128

[3]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 2015, 4:1

浅议警察的职业信仰教育 第2篇

一、警察职业信仰的特点

所谓职业信仰,就是指从业者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极其信奉和尊敬。警察的职业信仰当然指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警察对其所从事的维护社会秩序工作性质的极其信奉和尊敬。当然,社会不仅仅存在着警察的职业信仰,还有其他职业的职业信仰问题。警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信仰有别于其他许多职业,警察职业信仰有其自身特点。

1. 必要性

警察职业信仰,除外化为对于警务工作的认可、崇尚与追求,同时对于警察个体来说,也是他们开展工作、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目标所在及行为底线。警察这一职业的艰苦性、危险性、重要性等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社会上许多逐利性职业,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定的职业信仰为支撑和保证。只有树立了相应的职业信仰,警察才能具有内部的动力,才能保障工作的开展,才能适应职业的特点,克服职业中的困难。

2. 重要性

警察这一职业不仅需要职业信仰提供内部支持,同时,职业信仰在警察工作开展和警察个体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其它许多制度或手段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警察工作具有复杂性、边缘性、细致性、全面性、利益决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面对突发问题、新型问题、权利诱惑、工作贯彻力度等问题时,单纯的个体素质、工作模式、已有制度等是无法准确及时地提供有效举措来保障警察个人行为选择正确性的。此时,警察的职业信仰则具有提供价值准则、价值目标、价值底线的核心作用,能准确指引警察行为取向,其高度的原则性及指向性对于警察这一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特殊性

职业信仰不仅在警察这一职业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其他许多职业中均存在。但与后者相比,警察的职业信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高尚性。警察职业信仰以公平正义为目标追求,以匡扶正义、惩处邪恶、保一方平安为内容。上述实现与否(特别是绝对正义的实现)是远高于评定具体工作好坏标准的更高层次要求。因此,其目标要求的高度也就决定了其自身高尚的品性。第二,具有潜在性。对于一个具体的警察个体而言,警察职业信仰的存在与否、高低如何,并不会直接为外界所查知,其也不会直接表现为日常的具体行为,但却潜在地贯穿于个人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工作开展的力度与深度,还是关键时刻利益的选择与牺牲,均根源于警察职业信仰。第三,具有损益性。警察职业信仰不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恰恰相反,每当职业信仰得到充分体现,均伴随有自我利益的一定损耗。职业危险性就可以理解为该损益性的一种表现。

二、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教育模式

警察的职业信仰的自身特点说明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预备役和现役警察开展教育,这种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手段方面,而是要开展独立的、体系化的干预措施。要将此种抽象的思想得以具体化,就需要围绕警察招录、入警培训、晋衔培训、人员选用的职业教育各阶段,配合性地建立和开展以下与其相对应的职业信仰教育。

1. 警察职业信仰的初期筛选

警察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无论从其危险性,还是从其困难性,亦或从其利益边缘性角度来说,均应由有志于此事业的人来担当,并且要与完善的制度相结合,才能保障工作全面、深入、正当地开展。因此,在警察招录过程中,就应充分运用笔试、面试,特别是心理测试的手段,遴选出那些热爱警务工作,有志于警察事业的考生,而不是那些为求一时之生机或一己之权利的人,从而为今后职业信仰教育提供好的基础。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阶段标准的制定应适当宽松,目的应定位于主要剔除那些为了警察的权力而功利性过强的投考者。

2. 警察职业信仰的前期引导

对于那些热爱警察事业,但对警务工作不甚了解的人而言,其警察职业信仰只是模糊的,甚至可能是偏颇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如何让他们形成正确而崇高的警察职业信仰,这就需要对于初次接受入警培训的学员加以前期正确的引导。在全面介绍警察工作的真实现状基础上,引导其认清形势,选对位置,找准方向,坚定初衷,进而形成科学、合理、高尚的警察职业信仰。

3. 警察职业信仰的过程强化

社会现实伴随着各式冲突与困惑,警察职业也不外如此。怎样解释冲突、解答困惑,保证职业信仰的正确性和坚定性,是警察职业信仰教育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也是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面对此问题,教育单位应利用自身优势,以及与各基层部门的充分结合,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汇报、展演等各种形式,一方面答疑解惑,使警察得以认清现实,另一方面积极主动调整原有职业信仰中不适时、不适当的内容或细节,以此保障警察职业信仰的科学可靠。借此种方式,在警察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强化其对于自身职业的信奉。同时在工作中,在警察周围,通过典型树立、行为认可、奖惩激励等手段,不断巩固其警察职业信仰。

4. 警察职业信仰的阶段评定

正如许多贪污腐化分子在忏悔时所说,是“对理想和信仰的放弃”使他们堕入了罪恶的深渊。职业信仰的弱化与消除是警务人员对自身责任义务放弃的根源与开端。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对于警察的职业信仰评定的机制。这样能保障个人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其评定机制可以将静态的心理测量,绩效评定与动态的事件处理,以及投诉审查相结合,建立起科学准确的评定机制,从而为职业信仰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调整,以及警务人员晋职、任用、退出等决定提供依据,进而通过评定与肯定的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警察职业信仰。

三、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教育内容

体制是服务于内容的,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核心还在于确立适当有效的教育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和实现职业信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 动机教育

要想保证警察招录人员对警察职业的信仰的高度认同,选拔出真正具有对警察职业热爱的人才,首先应明确和端正投考警察队伍人员的动机。因此,对全民特别是潜在报名者的动机教育就成为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前置环节。如此,一方面,能使得所有报考人员在报名前明确报考目的,端正从警心态,为今后崇高警察职业信仰的形成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也能教育社会,让社会对警察的职业信仰期望和评价能确立在一个较为正确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形成来自全民的对警察职业信仰的外部激励。

2. 入门教育

面对通过招录选拔,正式成为预备警官的警校学员,针对其对警务工作认识不全面、不准确,职业信仰建立的基础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开展入门教育,也就是对新学员职业信仰的普及性教育,就成为重要且必需的内容。我们应使他们通过对警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宏观上树立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整体信仰,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及职业崇高感。同时要从社会角色及职业定位的角度,加强教育,使他们形成警察的职业信仰。

3. 针对教育(岗位教育)

无论此轮警察教育体制改革是沿袭原有的专业教育,还是借鉴英美的基础教育模式,警种、职责、岗位的差异在任何一种体制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的职业定位、工作境遇及岗位需求,又要求其在各自岗位工作的警察对自身岗位的理解和追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定岗或岗位调整及晋职晋衔等岗位变动的环节前,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警察个人对自身警察角色的深入理解,形成现实而有效的职业信仰,而且有利于初期形成的警察职业信仰这一较宏观目标的具体化,通过不同的岗位和个体得以渗透贯彻,更有利于职业信仰作用的全面发挥。

4. 持续教育

职业信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对其的放弃却可能是弹指之间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警察这种每天面对与权力、诱惑和灰暗的职业,信仰的搁置甚至放弃往往极为容易。要真正做到慎独、慎言、慎行、慎微,对职业信仰不抛弃、不放弃,持续性的职业信仰教育自是必不可少。这是在教育内容上,无论对新兵还是老将都是保持信仰崇高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保持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长期性和一贯性,是保证警察队伍纯洁、警务工作深入的重要环节。

警察对其职业的信仰弱化甚至缺失,应当与警察个体行为失当、内部机制失效、外部形象失范存在着相当的必然关联。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最可悲最可怕的民族。”同样,警察这一与罪恶、黑暗、诱惑及危险、牺牲为伴的特殊职业,更需要对其职业的内心信仰。因此,警察的职业信仰教育,在这一轮警察教育体制改革中,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同时,在具体到教育工作开展时,高与低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整体与个体的结合,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与解决的问题。总之,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独立化、体系化和规范化、长效化,是应纳入当前警察教育体制改革视野的必要内容。

摘要:警察职业信仰是警察工作的重要支撑点和动力源, 本文对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特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尹伟中.警察伦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7.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风险定性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风险     RAC     定性分析

警察由于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平,惩罚与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任,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可知与不可预见的、确定的与不确定的、显性的与隐性的职业风险。“警察的职业风险”指公安机关警察在执行警务活动中,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面临着各种危险或危害,这种危险或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

本文主要针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进行研究,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包括治安警察、户籍警察、刑事警察、交通警察、外事警察、巡逻警察、经济犯罪侦查警察、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警察、禁毒警察、警务督察、监所警察、科技警察。

结合警察职业安全的共性,经调研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分为四类:一类治安类,包括治安警察、刑事警察、巡逻警察,这些警种工作环境与工作特性基本都与治安相关,涉及的案件以治安类为主,职业执法特点和执法环境具有相似性,通过合理分类更好地研究警察职业风险;二类科技类,包括户籍警察、外事警察、经济犯罪侦查警察、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警察、警务督察、监所警察和科技警察,这些警种的工作范围都与科技相关,直接参与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都相对较小,职业风险性相对较好,但也会面临一些如违法犯罪人的贿赂等;三类为交通警察,由于该警种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将其独立设为一类,在执法过程中执法环境对职业风险影响相对较大;四类为禁毒警察,由于工作执法性质的不同,与上述三类不具有相似性,因此单独设为一类。

1.职业风险表现形式

警察职业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过劳死。有限的警力做无限的事情,是当前我国公安机关警察的警力配置现状。警察一身多责,承担着保卫、管理、维护及打击违法犯罪等重大责任。公安部公布近五年来民警因公伤亡的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204人,因公负伤16821人,平均每年有441名民警因公牺牲、3364名民警因公负伤。其中因劳累过度导致猝死占接近一半,成为民警因公牺牲的首要原因。

(2)暴力袭警。在社会转型期处理突发事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处理群众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是警察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执法警察可能遭到群众的不解、殴打等职业风险,因警民冲突而引发的暴力语言、暴力抗法、暴力对峙、暴力伤害等袭警案件屡见不鲜。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公安民警因执法执勤时遭遇犯罪分子暴力袭击负伤5450人,占同期负伤民警总数的32.4%.

(3)交通事故。警察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发生车祸而牺牲或受伤;交通警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受违章车辆恶意伤害的风险。

(4)抢险救灾。警察在参加抢险救灾活动中因解救他人生命而不幸遇难或受伤等情形时有发生。

(5)执法环境。警察执法环境对警察自身会带来风险,如交通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将面临恶劣天气、汽车尾气、噪音等自然条件的风险。

(6)心理健康。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可能遭受犯罪嫌疑人亲人、朋友的恶意报复等行为,对警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外违法者对警察执法不满,出现恶意投诉等现象,都增加警察的职业风险。

本文通过风险矩阵分析法的应用,合理地对警察的职业风险进行定性描述。

2.风险矩阵分析法

为了确定为消除或控制已识别的危险应采取的措施,必须建立能确定系统所含风险的风险评价模型。一个好的风险评价模型应该能使决策者正确了解到风险的大小及为把该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要付出的代价。

在风险评价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为风险评价矩阵(RAC)方法,即用危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表征危险的特性,进而建立起相适应的评价矩阵。危险可能性指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程度。危险可能性用单位时间内事件、人数、项目或活动中可能发生危险的次数来表示。危险的严重性是描述某种危险可能引起事故的严重程度。

RAC方法将危险的严重性划分为四级,可能性划分为五级。按可能性与严重性两个因素的结合建立一个二维矩阵,矩阵的每个元素对应一个可能性和严重性等级,并用一个数值或代码表示,称为“风险评价指数”,用来表示风险的大小。用风险评价矩阵能更好地反应风险的大小,便于人们更好地采取相关措施,从而避免相关事故发生,提高可接受水平,促进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警察的安全水平。

3.风险矩阵分析步骤

针对警察职业风险的特点,将风险矩阵分析步骤列明如下:

(1)列出该职业所有潜在发生的事故类型。

(2)依次估计这些潜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可按低、中、高衡量。根据职业特点实际状况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分数。

(3)再次估计这些潜在问题发生后对整个警察人身安全的影响,可按低、中、高衡量。

(4)得出风险矩阵图。

(5)识别出各类风险的等级。

4.风险矩阵分析过程及应用

(1)分析由事故引起的有害后果,结合《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中对伤残等级的评定标准,将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相对定性为若干等级,成为危险事件严重性等级。通常严重性等级分为四级(见表1):

表1    事故严重性等级S

(2)根据出现的频繁程度,把上述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定性为五级,称为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

表2    事故可能性等级P

(3)结合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维度,建立风险评价表,如表3所示。危险评估指数R=PS,其与事故等级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3    危险平均指数与事故等级的对应关系

将风险根据可接受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即不可接受、不希望、有条件接受、可接受,如表4所示。

表4    事故风险分类及事故风险接受等级

当事故风险分类处于严重等级以上、接受等级在不希望以上时,即为高风险事故。

聘请某省公安厅五位相关专家根据上文表1、2、3、4,结合公安厅2013年辽宁警察伤亡统计。

结果显示,对于治安类民警风险矩阵如表5:

表5    治安民警风险矩阵

科技类警察风险矩阵如表6:

表6    科技民警风险矩阵

交通警察风险矩阵如表7:

表7 &nbsp;  交通民警风险矩阵

禁毒警察风险矩阵如表8:

表8    禁毒民警风险矩阵

上述分析结果可以体现出针对不同警种,风险事件对其职业风险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为相关部门合理布警,合理使用警械及警察的职业风险培训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国良.解读警察的职业风险及其防范[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29(2):23-27.

[2]杨卫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理论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12,10(3):35-54.

[3]Donoghue A M.The design of hazard risk assessment matrices for ranking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ining and minerals processing[J].Occupational Medicine,2001,51(2):23-28.

警察职业能力 第4篇

摘要:警察国家荣誉制度即以国家的名义,对警察队伍中的先进和模范人物进行表彰和嘉奖。该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升警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培养广大公安干警的职业荣誉感,也有助于增强警察的集体凝聚力,进而转化为积极的工作动力,并使得警察文化在社会范围内有更高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这对优化警察的职业形象,促进警民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完善警察国家荣誉制度对职业荣誉感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警察国家荣誉制度 职业荣誉感 培养

荣誉制度作为一种激励制度,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人物,不仅可以引导某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潮流,还可以倡导某种社会风气,引领某种社会风尚,引导一个国家的人民在追求世俗和功利的满足之时,追求道德、荣誉和形式的完美,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意志、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形式之一。

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荣誉制度,尤其在西方,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不少国家的最高勋章制度甚至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如英国的“嘉德勋章”。在美国,不仅有军事领域的国家荣誉制度,还有平民领域及专业领域的国家荣誉制度。事实上,这一制度对国家确立社会主导价值、激励民众精神、淳化社会风俗、增强国家认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国家荣誉制度。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建立国家荣誉制度的各项条件日趋成熟,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建立专业领域的国家荣誉制度,如教育领域、体育领域等。但在公安领域,这一问题尚未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充分重视。众所周知,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性要求警察队伍要以饱满的工作熱情、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心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建立国家荣誉制度不失为提高警察队伍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现有警察国家荣誉制度的不足

早在建国初期,公安部就制定施行了《人民公安机关立功创模运动试行办法》等规章制度。1984年,公安部又出台了《人民警察奖惩条例(试行)》。2003年,又制定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奖励条令(公安部令第66号)》。但由于我国警察队伍最早是由军队分离出来的,所以荣誉的颁发最初是沿袭军队的做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奖励条令》第九条规定,集体奖励由低至高依次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个人奖励由低至高依次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二章第二节第十四条规定,对个人和单位的奖励项目为:嘉奖、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这些规定的奖励项目,依次以嘉奖为最低奖励,荣誉称号为最高奖励。

综上可知,警察队伍的奖励措施完全是照搬军队的做法,并没有凸显警察的职业特点,难以在提高警察队伍的职业认可度及警察荣誉感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另外,我国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还不系统、规范,既有公安部授予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等称号,又有各级公安机关授予的各个级别的“×××优秀警察”“×××最美警察”。同时,公安部还对离退休人员颁发人民警察金盾荣誉章(分为两级)、人民警察蓝盾荣誉章。这些荣誉称号都是由某一部门、各级地方政府或警察部门颁发的,不具有国家意义,并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建立独特的警察职业文化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要求某一团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内涵既有约束因素,又包括对团体和个人行为的激励。任何制度都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加有效,满足人才需求。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可,并加以应用。目前为止,我国警察管理的有关制度是以约束为主的刚性管理模式,而警察国家荣誉制度是一种以激励、影响为主的柔性管理制度,能很好地弥补刚性管理制度的不足,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警察队伍的管理需求。

二、完善警察国家荣誉制度,培养警察队伍的职业荣誉感

警察文化是公安机关在管理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警察特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它能够沟通全体人民警察的思想,使他们对公安机关的价值取向、职业精神产生认同感,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作为警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国家荣誉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警察队伍的职业荣誉感。

近年来,公安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有所削弱,导致警察职业荣誉感不高、凝聚力不强等现象,主要原因有:第一,随着民主法治的深入发展,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警察的执法权威有所削弱,不再具有以前的“警察强权”, 民众对警察执法的态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二,互联网和信息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和获得具有快捷性,产生了某些不利于警察队伍的负面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可靠,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发酵,最终酝酿成公众对警察队伍的负面情绪。而公众的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打击警察队伍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第三,由于公安机关存在警力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使得广大警察队伍,特别是基层民警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收入、福利待遇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警察队伍职业荣誉感淡薄会削弱整个公安机关的战斗力。通过建立警察国家荣誉制度,以国家的名义表彰杰出人物,会产生强大的激励效应,提高警察的职业认可度;国家的权威认可会激发警察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授奖仪式的隆重感和庄严感对提升警察的职业荣誉感大有裨益。这种认同感、荣誉感会使警察以一种毫无负担的心理状态投入自身的工作,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警察国家荣誉制度实现警察的自我价值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接纳,获得别人的尊重,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同样,警察也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需求。广大警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在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社会各界对他们工作的认可,最直接地表现为肯定他们的价值,而只有国家荣誉才能更广泛地表达民意,真正代表一个社会的整体。因此,建立警察国家荣誉制度,可以为广大警察提供更高层次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利平台,是体现他们追求自我实现的最好载体。这也符合当前的社会心理趋势,最大限度地激励广大警察的工作热情,是对当前奖励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警察国家荣誉制度,以国家的名义表彰警察队伍的模范人物,有助于增强警察的职业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提升警察队伍的职业形象,为广大警察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警察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而转化为积极、耐心的工作态度,促使他们高效、圆满地完成公安工作。

警察职业能力范文

警察职业能力范文(精选4篇)警察职业能力 第1篇人民警察的本质是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维护者, 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转型的复杂形势下, 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