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丙种球蛋白
静脉丙种球蛋白(精选9篇)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50例, 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1]。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6例并呼吸衰竭6例, 年龄2~12个月, <6个月20例, 对照组24例, 并呼吸衰竭4例, 年龄, 2~15个月, <6个月18例,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病例年龄, 临床病情无显著差异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 解痉, 激素, 止咳, 雾化吸痰等常规治疗, 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给予吸氧, 血管活性药物等抢救, 治疗组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蓉生静丙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治疗。方法:300~400mg/ (kg·d) , 用5%GS稀释成2.5%浓度静脉滴注, 连用3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喘憋, 气促, 发绀, 肺部哮鸣音, 痰鸣音消失时间及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5日咳嗽, 喘憋等症状消失, 肺部体征消失。有效:治疗5~7日咳嗽减轻, 喘憋缓解, 肺部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日后, 咳嗽, 喘憋, 肺部体征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治疗后主要观察指标缓解天数及住院时间比较
结果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喘憋、气促、肺部哮鸣音、痰鸣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日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01) , 且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 2.2%, 对照组为8 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5.9 0, P<0.0 5) 。显效率:治疗组为76.9%, 对照组为54.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4.85, P<0.05) 。见表2。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 其发病年龄主要在6个月以内, 该年龄组小婴儿支气管和肺处于生长发育的薄弱时期, 感染后细小的管腔易因炎症分泌物, 水肿和黏膜下充血致毛细支气管腔狭窄, 甚至堵塞引起肺气肿, 和肺不张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 治疗不及时危及生命。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后炎症向下蔓延支气管, 毛细支气管及肺泡, 其气道炎症病变与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的改变类似, 即Th1/Th2亚群功能失调, 使T细胞和NK细胞活性受阻, 对RSV的清除功能下降, B细胞合成IgG4, IgE增多, 大量IgG4, IgE通过与呼吸道黏膜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使其释放组织胺, 白三烯等炎性介质, 导致咳嗽呼吸困难和喘憋[2], 因此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除对因治疗, 抗病毒感染, 解痉, 雾化等常规治疗, 对并发呼吸衰竭患儿给予吸氧, 血管活性药物等抢救治疗外, 可及时, 恰当地使用抗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药物。
IVIG可直接抑制未成熟T细胞的成熟增殖, 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 炎性介质的分泌与产生, 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段受体相结合, 吞噬细胞不被激活, 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3]。对于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时使用IVIG可大大降低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 从而及时减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终末气道黏膜充血, 渗出, 水肿, 起到畅通气道, 改善通气功能, 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我们临床疗效观察显示, 在治疗组26例患儿经及时应用IVIG治疗临床症状, 体征很快得以改善, 尤其几例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改善更为明显, 在喘憋, 气促, 发绀及肺部体征好转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12.
[2]卢竸.毛细支气管炎病因及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4) :243-244.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2篇
试验选用3只健康装有门静脉血插管的湖羊,采用43不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8.4%(A)、11.2%(B)、14.0%(C)、16.8%(D)四种日粮蛋白质水平下,湖羊门静脉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血浆氨态氮(NH3-N)浓度以C组最高,极显著高于A、B组(P<0.01);D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2)血浆尿素氮(PUN)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D组极显著高于A、B组(P<0.01),C组显著高于A组(P<0.05).(3)血浆肽氨基酸(PAA)浓度以D组最高,C组次之,C、D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血液生理指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C组日粮蛋白质水平较适宜.
作 者:王春梅 孙龙生 赵国琦 作者单位:王春梅(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孙龙生,赵国琦(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63例,男39例,女24例,平均孕周(30.5±1.4)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496.9±263.4)g。中途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及合并重要脏器畸形者如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均排除。将所有患儿分为IVIG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IVIG组男22例,女9例;平均孕周(30.3±1.6)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471.2±295.6)g。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平均孕周(30.3±1.6)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471.2±295.6)g。2组在性别、孕周、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保暖、抗感染、喂养治疗。IVIG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生后7d内给予IVIG(400~600mg·kg-1·次-1)静脉注射2次。观察比较2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情况。
1.3 抗生素使用和停用指证
所有早产儿如有胎膜早破或有感染高危因素(如有母亲产前、产时感染等)入院后即用抗生素,住院过程中有感染症状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或根据临床经验轻症感染用第1、2代头孢菌素,严重感染用第3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极少数为联合用药。抗生素停用指标为体温稳定,无少哭、少吃症状,一般情况稳定,血C反应蛋白(CRP)正常,血白细胞总数(WBC)正常,败血症患儿2次血培养阴性,相应临床症状消失。
1.4 发生院感评定标准
体温升高或降低,有少哭、少吃、少动、反应差,住院48h后出现相应系统的临床表现,如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感染灶等,实验室检查:WBC>20×109/L或<5×109/L,CRP升高,分泌物、血培养阳性等。
1.5 出院标准
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平稳,有感染者感染控制,吸吮力好,奶量可达到婴儿生长发育需要,不需输液营养支持,体质量≥2000g。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及院内感染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34周的早产儿自身免疫功能发育极不成熟,经胎盘转运的母亲抗体少,IVIG水平低下,易出现反复院内感染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早产儿预防性应用IVIG后可以提高其血清IgG水平,因此近20年来国内外多应用IVIG来提高早产儿被动免疫力,以降低其感染率、病死率。
但Ohlsson等[1]的研究结果对预防性用药提出质疑,近年来众多的研究也表明预防性使用IVIG并不能降低早产儿早期或晚期感染发生率。高武红等[2]观察到早产儿出生早期预防性应用IVIG后发生各种感染的几率与未用IVIG者相似,各种疾病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区别,无论是大剂量或小剂量应用都未起到保护作用,这与其他临床观察相一致[3]。
IVIG虽能增加血清IgG水平,却不能减少早产儿院内感染率及住院时间,可能与IVIG对早产儿的免疫产生抑制有关。体外实验证实,大剂量IVIG抑制T、B淋巴细胞的调节和炎症反应的功能,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4]。从细胞表型的角度也可证实IVIG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5]。IVIG还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的表达,进而抑制受体介导的吞噬及杀伤功能[6]。而且IVIG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相当复杂,体内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不同或处于不同的状态,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免疫抑制结果。IVIG还可以抑制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CBMC)多种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7]。但IVIG对已活化的CBMC并不能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当用IVIG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时,此时体内CBMC已被病原体刺激而活化,所以主要表现为IVIG的免疫保护作用,但当IVIG用于治疗新生儿非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性应用时,其免疫抑制功能可能引起新生儿易感性增加[5]。
笔者研究中发现,<34周的早产儿出生后早期预防性应用IVIG,发生各种继发感染的几率与未用IVIG者相似,提示在VLBW中,预防性使用IVIG并不能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没有明显区别亦表明预防感染无明显疗效。而且预防性应用IVIG可能影响其细胞免疫的自然发育过程,使免疫功能低下加重,甚至可能引起新生儿易感性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也可能与成人不同,临床上给予早产儿应用IVIG时,既应考虑到其对早产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又应考虑到其可能对患儿本身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在充分了解新生儿免疫状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IVIG。加之IVIG费用昂贵,存在血源传播疾病的可能,常规预防使用并不可取,建议IVIG在VLBW使用中应严格掌握指征,以促进VLBW免疫功能的良性发育。
参考文献
[1]Ohlsson A,Lacy JB.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in preterm and/or low-birth-weight infa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1,10(2):CD000361.
[2]高武红,李成荣,田鸾英,等.静注丙种球蛋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684-1686.
[3]Chou YH,Yau KI.The use of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J].Changgeng Yi Xue Za Zhi,1998,21(4):371-376.
[4]周正任,译.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法[J].日本医学介绍,2000,21(3):143.
[5]郝轶群,陈同辛,朱亚忠,等.静脉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38-443.
[6]王美红,陈同辛.静脉内免疫球蛋白对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1):33-35.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4篇
【关键词】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1-02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5岁的患儿中比较多见,会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和口腔溃疡,少数患儿还会发生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临床并发症。当前尚不存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特效药,近年来,我院采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的方式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探究该种方式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孩50例,女孩34例;年龄在4岁至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2.51±1.04)岁;病程(65.11.34)小时;患儿临床期间主要表现咳嗽、发热、呕吐、易惊、呼吸不畅、烦躁、昏迷、腹泻等,经血常规检查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共70例,心肌酶升高者56例,血糖升高者46例。根据患儿临床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措施,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病毒、退热、消炎、吸氧、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每日2.5-5.0克分两次用药[1]。
1.2.2 护理方法 治疗期间加强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如下:①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应立即就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通常需要隔离2周,使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患儿使用过的物品,不适合浸泡的物品应放置在阳光下曝晒。保证房间的空气流通,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进入房间的人员流动[2]。②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口腔溃疡、发热,食欲不振,不愿进食,应为其提供温性、清淡、柔软、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止患儿食用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③口腔护理:患儿会由于口腔疼痛拒绝进食、哭闹、流涎等,保证其口腔卫生十分关键,饭后应食用盐水为患儿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使用棉棒蘸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④皮疹护理:保证患儿的床单、衣物柔软、清洁,经常更换。经常修剪指甲,防止患儿抓破皮肤。对有臀部皮疹的患儿要及时为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的干燥和清洁,对于手足部位有皮疹的患儿应在初期涂用炉甘石洗剂,有皮疹形成后涂0.5%的碘伏。⑤发热护理:保证患儿的体温正常,对发热的患儿进行散热,多为患儿洗温水浴,多让患儿喝水,当患儿体温>38.5℃时应根据医嘱降温,及时帮助患儿擦汗、更换衣物。
1.3 疗效标准 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溃疡愈合,为治愈;体温正常2至3天,皮疹和口腔溃疡症状基本愈合,为好转;经临床治疗后患儿的上述体征和症状无任何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有效率=治愈+好转。
1.4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30例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6.4%;对照组患者中20例治愈,12例好转,12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65.0%,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11.42±4.20)min,通气时间为(4.03±4.22)min,发热时间为(1.70±0.81),神经系统受累时间为(2.03±0.74)min,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依次为(16.32±4.11)min、(6.12±1.92)min、(2.64±1.51)min、(2.64±1.41)min,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中十分常见的多发病,多数患儿的临床症状较轻,个别患儿的症状严重,进展较快,很容易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和重症脑干脑炎的发生,甚至死亡。人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的,主要成为免疫球蛋白,其次为麦芽糖,具有明显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加强对患儿的消毒隔离、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发热护理、皮疹护理等可有效帮助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焱,宗文凯,崔盘根,等.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2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18(07):109-110.
[2] 孙凤莲.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13(04):198-199.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60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小儿重症肺炎相关诊断标准:存在明显呼吸系统症状, 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超高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肠麻痹或中毒性脑病之一者确诊为重症。本次研究包括38例男性, 22例女性, 其中42例年龄在2个月~1岁, 11例1~2岁, 7例>2岁, 9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23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 所有患者胸片检查结果均提示肺炎, 其中5例伴随肺不张。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49例患儿Ig A低于正常水平:其中2个月~1岁患儿Ig A平均水平为0.253 g/L;1~2岁患儿Ig A平均水平为4.763 g/L;>2岁患儿Ig A平均水平为6.275 g/L。将所有患儿随机平均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方法。
对照组: (1) 吸氧吸痰, 给予呼吸道针对性治疗, 保持呼吸道畅通; (2) 联合或单独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进行肺部感染控制治疗; (3)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给予利尿、强心和水电解质紊乱就诊治疗; (4) 为患儿提供充足的热卡和水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给药标准为200~300 mg/ (kg·d) , 根据患儿病情对药量进行调整, 3 d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7 d。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完成后, 患儿的临床体征、症状完全消失, 胸片检查显示病灶完全吸收;有效:治疗完成后, 患儿的临床体征、症状明显改善, 胸片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明显吸收;无效:治疗完成后患儿的临床体征、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结果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 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显效率、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试验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7.2±3.1) d, 对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12.7±3.4) d, 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造成的, 临床调查显示, 小儿重症肺炎发病急, 病情严重, 患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导致死亡[3]。小儿重症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 大部分患儿同时伴随有其他器官并发症, 临床多存在肺部细湿啰音、气促、咳嗽等表现。临床试验表明, 患儿在感染病原微生物后, 由于病原菌的毒素作用引发肺部感染, 导致组织器官缺乏有效灌注, 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造成组织因子大量合成, 炎性介质释放增多, 一般在临床确诊后, 应及时给予患儿抗感染等对照治疗[4,5]。研究显示, 患儿感染疾病时, 机体免疫功能会发生明显变化, 正常情况下, 婴儿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体免疫球蛋白占机体的绝大部分, 在出生3个月后被完全分解代谢, 在2~4岁时机体自身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分泌能力方可达到正常水平[6]。因此, 低龄儿童是小儿重症肺炎的易感人群, 其中合并营养不良、先天心脏病者尤为明显。
对于症状较轻的肺炎患儿, 一般仅需要按时给药即可治愈, 但是对于小儿重症肺炎患儿, 由于患儿多存在缺氧表现, 易诱发心力衰竭或中毒性脑病, 应在药物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针对性治疗, 给予患儿给氧支持, 保持患儿呼吸道畅通, 以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 根据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和患儿的临床反应, 选取针对性强、肺穿透性好的抗生素, 已进行肺部感染对症治疗。对于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的患儿, 则给予其适当激素, 已进行抗过敏、抗敏及抗休克治疗。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实施临床重症肺炎综合治疗, 以呼吸道护理、肺部感染控制及合并症针对治疗, 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儿共26.7%显效, 总治疗有效率为76.7%, 同相关资料中的数据基本一致。
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蛋白是通过对健康人混合血浆进行纯化得到的一种血液制品, 其主要成为为蛋白质, 其中免疫球蛋白约占95%以上, 含有丰富的广谱抗细菌、病毒Ig G抗体。研究显示, 丙种球蛋白对小儿肺炎的治疗效果主要从以下方面实现: (1) 通过进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 使血清Ig G水平快速提高, 为机体补充大量的RSV-s Ig G中和抗体, 从而促进机体清除呼吸道病原体, 有利于提高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氧分压; (2) 为机体提供充分的高滴度中和抗体, 靶细胞受体进行封闭, 以对自身免疫反应和抗原刺激进行阻断, 从而有效避免宿主靶细胞受到特异性抗体的损伤; (3) 通过可变区结合抗原作用, 阻断自身抗体的产生, 伙同免疫复合物中抗原进行结合, 使免疫复合物的分子量大小改变, 提高其可溶性, 便于巨噬细胞将其吞噬; (4) 对淋巴细胞的成熟和分化过程造成影响, 以阻碍白细胞免疫反应的正常进行, 从而对炎性因子IL-1、TNF-α等的分泌产生进行抑制, 进而改善机体炎症性损伤。 (5) 丙种球蛋白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能够对宿主的防御功能进行改善, 并促进黏膜表面细胞分泌Ig A, 进而对肺部感染症状进行改善。临床试验证明, 在进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后, 人体由无或低免疫状态迅速转变为暂时免疫保护状态, 进而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气道减轻和预防病情的作用[7,8]。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时间、显效率、总治疗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提示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佐治小儿重症肺炎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减轻患儿痛苦。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表明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佐治小儿重症肺炎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临床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 采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重症肺炎, 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进行小儿重症肺炎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60例, 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肺炎常规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进行辅助治疗,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结果 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显效率、总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采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重症肺炎, 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景焕清.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3, 31 (5) :131-132.
[2]周小琴, 朱章剑.小剂量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2) :247-248.
[3]何兵, 边俊梅, 蒋玙姝, 等.连续静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系统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4 (4) :588-595.
[4]彭淑峰, 张晓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1) :28-29.
[5]高伏花.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55例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1) :2-3.
[6]李俊泽, 张亚男, 徐力平, 等.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在小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3) :261-263.
[7]张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4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4 (16) :147.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重症感染患儿,所有患儿都符合全国第四届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中所制定的《小儿危重症评分法》所诊断的重症患儿。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6岁,平均(3.3±2.2)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选择用同类敏感的抗生素治疗1~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三九集团湛江开发区双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03026)进行治疗,200~300mg·kg-1·d-1静脉注射,1次/d,连续治疗2d。
1.3 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把疗效分为:(1)显效: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消失,X线显示阴影明显吸收;(2)有效: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减轻,X线显示阴影大部分吸收;(3)临床控制: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X线显示阴影部分吸收;(4)无效:症状、体征和X线结果均无改善甚至恶化[1]。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43例,有效2例,临床控制2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9例,临床控制13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5.1±3.9)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3.5±4.3)d。
3 讨论
虽然伴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广谱抗生素和重症监护技术被应用到儿科临床当中,但细菌性感染依然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由于婴幼儿较为低下的免疫和屏障功能,因此对外界各种细菌的抵抗能力弱,致使重症感染容易发生。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重症感染时,设法增强患儿免疫功能也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近20年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广泛适用于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溶血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如郝彦彬等就曾有丙种球蛋白辅佐治疗幼儿支原体肺炎,取得满意效果[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有以下作用:(1)增加中性粒细胞从骨髓储存池中释放的速率;(2)增强补体途径的激活尤其是替代途径激活,促进对细菌的调理化过程。(3)提高机体抗体清除率并诱导炎症细胞的凋亡[4]。并且不良反应并不多见且较轻,仅偶见呼吸稍急、烦躁和脸色潮红等。因此适用于儿科患儿的重症感染治疗当中,可有效降低感染患儿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科重症感染患儿的效果明显,能提高治愈率,加快患儿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儿科重症感染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重症感染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选择用同类敏感的抗生素注射治疗1~3d;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记录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参考薛彦锐的相关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住院时间为(15.1±3.9)d;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住院时间为(23.5±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科重症感染患儿的效果明显,能提高治愈率,加快患儿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感染,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薛彦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科重症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138-139.
[2]吴捷,魏克伦.静滴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临床的应用[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5):235-237.
[3]郝彦彬,马秀杰,王爱娟,等.丙种球蛋白佐治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3):242-243.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溶血症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均为ABO溶血, 新生儿母亲是O型血, 新生儿血型是A型或者B型, 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男35例, 女15例, 42例患者为足月儿, 8例患者为早产儿, 年龄 (55.31±6.52) h, 对照组患者男34例, 女16例, 43例患者为足月儿, 7例患者为早产儿, 年龄 (57.06±5.16) h。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 给予蓝光注射、输液治疗以及使用甘酶诱导剂等常规对症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静脉滴注2.5 g丙种球蛋白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治疗, 一次性使用依照800~1000 mg/kg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 并比较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患者治疗效果评价标准:48 h血清胆红素下降到100μmol/L为治愈;患者4 d内血清胆红素下降到100μmol/L为有效;患者黄疸消退时间超过1周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 患者治疗时间、血红蛋白量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血清总胆动素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见表1,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 P>0.05。
2.2 患者光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均全部治愈, 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见表2, 观察组患者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2.3 患者血红蛋白量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量为 (182.162±11.644) g/L, 黄疸消退后血红蛋白量为 (146.255±9.368) g/L, 对照组治疗前血红蛋白量为 (179.256±10.231) g/L, 黄疸消退后血红蛋白量为 (149.263±5.315) g/L, 黄疸消退后,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差异不明显, t=0.3415, P>0.05。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 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溶血等, 发病机制与新生儿不具有母亲自身的血型抗原有关, 胎儿体内红细胞流入母体, 刺激母体出现免疫反应产生Ig G, Ig G随着血液流入到然而体内, 与红细胞抗原结合, 破坏体内红细胞, 出现溶血, 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研究采用何种治疗药物改善症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3]。
新生儿体液免疫力的主要成分为Ig G, 来自胎盘的传输, 新生儿出生后, Ig G逐渐分解, 自身合成能力低下, 因此Ig G浓度会出现迅速下降的情况, 采用Ig G治疗新生儿溶血症, 能够短时间内抑制Ig A和Ig M的合成, 因此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中采用Ig G治疗不会影响新生儿的免疫情况[4]。当前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化学治疗等,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群中分离出的人血免疫球蛋白, 具有90%以上完整Ig G, 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和免疫抑制的效果, 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在以往研究中[5], 不少研究表明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中, 采用丙种球蛋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 在研究中分析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效果,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缩短黄疸减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在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中, 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够使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24 h后,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得到明显下降, 住院时间和光疗时间都明显缩短。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够迅速提高新生儿体内的Ig G, 加速清除新生儿血清抗体, 因此能够减轻新生儿溶血。
在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中值得注意的是,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抑制吞噬细胞破坏红细胞的能力, 进而减少胆红素的形成, 但是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溶血症中仅仅能够起到减轻溶血症的效果, 因此在治疗中需要联合光疗[6]。新生儿在胎儿期就会出现溶血, 但是非结合胆红素能够通过母体排出, 因此胎儿分娩时能不会出现黄疸, 但是出生24h后黄疸迅速升高[7], 新生儿血红细胞已经遭到破坏, 因此两种治疗方法血红蛋白量的差异不明显.关于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预防, 首先在出生时即要对新生儿实施早期胆红素监测, 如果监测结果达到光疗标准就要立即实施光疗;其次关于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这一情况仅局限在Rh D抗原, 在Rh阳性婴儿分娩72h之后即要立即接受一剂肌内注射Rh免疫球蛋白, 以对患者溶血症发生实施预防[8]。
本次研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儿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和对照组相比, 显著偏少,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0.05) 。显示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中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 能够缩短黄疸减退时间和住院时间, 具有推广使用价值。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量较少, 观察时间段, 虽然当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已经广泛使用, 但是评价还不完善, 观察时间短, 还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延长随访时间, 不断完善。
摘要:目的 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加以观察。方法 临床在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实施治疗的10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将其分成两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儿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和对照组相比, 显著偏少,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并且可以对患儿光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缩短,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参考文献
[1]赵翠梅.丙种球蛋白与光疗联合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14, 38 (4) :462-463.
[2]江永承, 谭尚华.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验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1) :209-210.
[3]张振兴, 陆超, 崔曙东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 (9) :719-720.
[4]肖冬英, 谢家洪.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23 (23) :191-192.
[5]江慧.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4) :85-85.
[6]齐程怡, 聂文建, 徐军等.抗-M致新生儿溶血病2例病案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5 (14) :64-65.
[7]刘海霞, 鲁雅雯, 赵月霞等.静脉输注IVIG辅助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4 (3) :412-413.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8篇
1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1.1 病毒性心肌炎 (VMC)
VMC的发病机制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其中免疫功能紊乱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VMC的发病与许多细胞因子有密切关系。IL-6是参与免疫调节和炎性反应的重要因子。在急性期VMC患者血中IL-6水平明显升高, 持续高表达IL-6可破坏细胞因子网络和机体对病毒的清除, 从而引起心肌损害。应用IVIG可抑制VMC免疫反应, 中和病原体、提高病毒清除率, 阻止炎性因子的产生和下调炎性因子。牛海峰等[3]选择柯萨奇病毒B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IG 0.4~0.6g·kg-1·d-1, 连用5~7d, 结果显示IVIG能非常有效地减轻心肌炎性损伤程度, 保护心肌细胞, 改善心功能, 纠正自觉症状和心脏体征, 尤其可加快心肌酶和心电图ST-T改变的恢复, 缩短病程, 提高临床治愈率。但Robinson等[4]研究分析得出, 常规应用IVIG治疗VMC无足够的推荐依据。因此对于应用IVIG治疗VMC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1.2 病毒性脑炎
IVIG制剂含有广泛而有效的抗病毒抗体, 对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对预防病毒感染和治疗早期病毒感染有较好效果。尹继君等[5]将IVIG病毒性脑炎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 应用IVIG 0.4g/kg+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 单用常规治疗, 以观察大剂量IVIG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 结果发现治疗组治愈率为86.9%, 对照组治愈率为5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毛细支气管炎
该病是儿科常见病。其主要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 因儿童生后IgG及其亚类降解增快, 抵抗力下降, 而使RSV感染增加。IVIG有多种抗体成分, 具有迅速提高体内抗体的作用;使血清IgG亚类、RSV分泌型IgG水平上升;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也有改变;直接中和病毒抗原及炎性因子, 功能性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与病毒性自身抗体结合加速呼吸道病毒的清除效应;加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激活补体并促进对细菌的溶解、抑制补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抑制细胞因子IL-6、IL-8的产生。这些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并可能在气道炎症和阻塞中起重要作用;从而有助于减轻机体炎症性损伤, 达到迅速消炎及消灭病原菌的作用;具有免疫调控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 促进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文献报道[6,7]:采用IVIG 250~500mg·kg-1·d-1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喘憋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缩短。
1.4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
CMV感染是干细胞移植患者、新生儿、胎儿病毒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IVIG可用于治疗移植后并发症, 包括移植后CMV-心肌炎、CMV-视网膜炎、CMV-肝炎[8]。IVIG不能控制骨髓、心脏或肝脏移植后CMV感染, 对肺炎的发生率可减少1/2[9]。推荐剂量为200~500mg/kg, 每2周1次, 共5次。CMV-IVIG是一种混合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抗病毒机制是通过对病毒表面包装糖蛋白的相互作用, 中和病毒感染力, 常预防的应用于器官移植后感染CMV患儿[10]。
1.5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16) 、肠道病毒71型 (EV71) 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起, 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在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中对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建议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总量2g/kg, 分2~5次给予。
1.6 其他
报道IVIG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麻疹、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感染早期应用IVIG能提高免疫力, 改善病情。剂量为200~500mg·kg-1·d-1, 共5次。
2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2.1 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
重症感染性疾病, 如中毒性菌痢、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重症肺炎, 在小儿时期较为常见, 常合并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休克、脑水肿与多脏器损伤, 如不及早控制, 病情危重, 发展迅速, 病死率高。IVIG治疗重症感染患者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 提高血清和呼吸道抗体水平, 对抗细菌的黏附, 有助于排除细菌。 (2) 激活补体系统。 (3) 加强吞噬功能和Fc介导的黏附作用, 增强吞噬过程中的细胞生化功能。IVIG能抑制细胞因子[干扰素 (IFN) 、肿瘤坏死因子-ɑ (TNF-ɑ) 等]的产生已得到相当的肯定。这些因子的重要意义在于调节吞噬细胞的功能。 (4) 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的激活, 在病毒感染早期起着溶解受染细胞, 限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而IVIG对于保持NK细胞浓度的稳定有一定作用。 (5) 通过调整抗原异物性抗体, 增强患者对细菌病毒的免疫反应。朱庆玲等将3年住院的经小儿危重评分判定符合重症感染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 对照组给予常见原发病及相应合并症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 200~400mg·kg-1·d-1, 连用3d。观察2组患者的热退天数、疗程及转归。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退热早、疗程缩短, 用IVIG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治愈率达80.0%, 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仅为4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患儿再发肺炎感染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表现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反复发生的细菌感染, 患者反复发生肺炎。Pourpak等[11]采用IVIG治疗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患儿再发肺炎感染26例, IVIG组治疗 (41.5±35.4) 个月后, 患儿再发肺炎感染率从80.5%下降至34.6%。而对照组治疗后仅由88.5%下降至46.0%。提示IVIG能有效降低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患儿再发肺炎感染率。
3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3.1 预防性应用IVIG
应用于早产儿、极低体质量儿、小于胎龄儿及易于感染的高危儿预防感染。国内学者应用IVIG 200~250mg·kg-1·周-1, 共用4周, 预防早产儿感染、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许多文献以大量的临床对照试验证明了早产儿、低体质量儿尽早给予IVIG在预防和控制早产儿和新生儿重症感染方面有确切疗效。
3.2 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
母亲特异性抗体对新生儿抗感染免疫非常重要, 但IgG仅在怀孕后期 (>32周) 才大量进入胎儿体内, IgG与胎龄间存在线性关系, 胎龄越小, IgG越低。新生儿出生后会缺乏足够的特异性抗体, 早产儿更是如此。且严重感染时其体内的IgG大量消耗, 产生IgG及其亚类的能力受到抑制, 更加重了血清及其亚类浓度的下降。IVIG抗感染作用主要是中和病原体及毒素或通过刺激补体溶解病原体, 更重要的是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的Fc段受体结合促进其吞噬作用。Haque等[12]采用双盲法, 对患败血症新生儿130例做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IVIG组的病死率仅为6.8%, 对照组病死率高达25.5%。但Pildal等[13]采用Meta分析发现IVIG辅助治疗败血症对患儿的病死率无影响, 也不能缩短住院天数。
3.3 治疗新生儿破伤风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IG 400~700mg/kg治疗新生儿破伤风, 每天1次或隔天1次, 以100~200mg/h速度滴入, 先慢后快, 连用3~6次。结果痉挛控制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32例相比明显减少, 病死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IVIG可辅助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 但仍需注意其临床适应证, 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资源浪费, 减轻患者负担。
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9篇
关键词:川畸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治疗
川畸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严重者可形成冠脉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1]。典型KD的临床诊断标准为:发热≧5d,并具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5项中4项或以上:(1)双侧眼球结膜充血;(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红,杨梅舌,弥漫口腔部粘膜充血);(3)多形性皮疹;(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5)颈部淋巴结大。如果发热≥5 d,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也诊断为典型KD[2]。如不经任何治疗,其CAA发生率可达25%[3,4]。目前,KD发病率明显上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因[5]。新近,Fukazawa等[6]研究表明,KD也是成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之一,甚至导致猝死。近期,日本学者Nakamura等[7]对6576例KD患儿,随访12~22年,36例死亡,病死率为0.5%。当前,KD标准化治疗已广泛应用,但仍有10%~15%的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8]。研究表明,这种类型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风险增大[9]。因此,早期识别及治疗此类IVIG无反应型KD患儿,无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试述其定义、发生率与治疗。
1 IVIG无反应型KD的定义
目前对该病的诊断尚无统一的定义。多数研究认为,KD患儿在发病10 d内接受大剂量IVIG(2 g/kg)和阿斯匹林(ASA)标准化治疗后48~72 h仍持续发热(>38℃),或给药后2~7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并符合1项诊断标准者,即为IVIG无反应型KD[9,10]。Furukawa等[11]定义为36 h内持续或者反复发热者。Ogata等[12]则定义为36~48 h体温仍≥37.5℃者。
2 IVIG无反应型KD的发生率
文献报道IVIG无反应型KD的发生率波动较大。国内报告其发生率为11%~23%。近期,Ashouri等[13]报道2002年1月至2006年11月,美国IVIG无反应KD患儿的发生率范围为14.3%~28.9%。Tremoulet等[14]报道1998年至2005年,圣地亚哥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发生率为9.8%~20%,2006年增至38.3%。Uehara等[15]报道2003~2004年间,日本6330例KD患儿中,IVIG无反应型KD患儿1286例,发生率20.3%。我国杜忠东等[16]总结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656例,其中65例IVIG无反应,占9.9%。
3 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
目前,对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方法。根据文献报道,下列几种可考虑应用:(1)再次IVIG治疗;(2)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3)生物制剂及其他治疗,如血浆置换、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汀)、英昔单抗及其他药物等。
3.1 再次IVIG治疗
IVIG仍是迄今唯一能降低CAL发生率的药物。大剂量IVIG再次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理论基础是IVIG的量效关系。对于首剂IVIG后仍发热的患儿,应尽早再次应用IVIG,可有效预防CAL,过晚则不能预防。Miura等[17]报道,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在发热10 d内接受额外的IVIG,可显著降低CAL的发生率。杜忠东等[16]认为,初次IVIG无反应型患儿选择2 g/kg剂量较1 g/kg或400~600 mg/kg剂量能更好的控制体温,加快病情恢复。
3.2 GCS
GCS可明显降低发热症状,但其在冠状动脉异常方面的作用仍不明确。近期,有研究表明,对第一剂IVIG治疗无反应的患儿,GCS有和第二剂IVIG相当的作用,研究建议,在应用两剂IVIG仍无临床反应的患儿给予GCS治疗[11,12]。Miuta等[17]对17例二剂IVIG无反应患儿给予静脉内甲基泼泥松龙及口服泼尼松龙治疗,并进行长达4年的随访,其中只有2例出现了CAL,但在6个月内消失,他们认为这对减少CAL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分别对IVIG无反应型患儿分别给予静脉内甲基泼尼松龙(每日30 mg/kg×3 d)和IVIG(每日2 g/kg)治疗,结果发现前者热程缩短,TNF-a,单核细胞诱导蛋白-1明显降低,冠脉内径改变两组无显著性意义[18]。提示GCS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快速改善症状。杜忠东等[16]研究认为,鉴于GCS可能加重KD本身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KD急性冠脉扩张的可能。笔者建议初次IVIG治疗无效患儿应首先采用IVIG 2 g/kg的重复治疗,仍无效者,经济条件许可下,再次给予2 g/kg IVIG治疗,否则可给予GCS治疗,对第三剂IVIG无效的患儿建议给予GCS。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的是,GCS一般不作为治疗KD的首选药物,KD合并严重心脏炎伴心功能不全或IVIG无反应且病情难以控制者,可以考虑使用GCS,但应严密监测。
3.3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
PE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清除体内过多的前炎细胞因子和其它病原学因素有关。Imagawa等[19]研究,证实了临床有效,且降低CAA的发生率。但因其本身的潜在危险且操作繁琐使其推荐应用受限。
3.4 乌司他汀(Ulinastatin)
系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具有保护组织器官和内皮细胞、抗炎、抑制促炎症因子、血细胞介素(IL-1,IL-6,IL-8)、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PLT的活性,被认为对IVIG无反应型KD有效,但因其系小样本的非对照试验,且价格昂贵,有关其确切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3.5 英昔单抗(Infliximab)
系TNF-a的单克隆抗体。临床上英昔单抗对小部分IVIG无反应型KD患儿有效。新近,Brogan等[20]治疗1例IVIG无反应型KD伴CAA患儿有效,患儿体温得到迅速控制。不过,在肯定其应用价值前,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估。
3.6 其他
对多次应用IVIG及GCS仍无反应的KD患儿,有报道应用甲氨蝶呤(10 mg/m2,每周1次);环孢素A;环磷酰胺均取得满意疗效。但这些药物的确切效果,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有待更详尽的研究。
静脉丙种球蛋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