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必要性与限制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51

必要性与限制范文(精选4篇)

必要性与限制 第1篇

( 一)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

外交特权指一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或其他外交人员, 在接受国所能享有的一些特殊的权利, 包括通讯自由、不可侵犯权、免于缴纳关税的权利等。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国外的外交人员, 对接受国的司法、行政及民事法律措施某些方面的免除, 包括了在诉讼、逮捕和搜查等方面的免除。

二、外交特权与豁免的表现形式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规定: 鉴于各国人民自古即已确认外交代表之地位, 察及联合国宪章之宗旨及原则中有各国主权平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国际间友好关系等项, 深信关于外交往来, 确认此等特权与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与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①

根据我国的《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的规定, 外交人员享有的特权主要包括: 使馆及其馆长在馆舍和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国的国旗或者国徽的权利; 使馆馆舍和外交人员的寓所不受侵犯的权利; 使馆的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的权利。②

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滥用类型、表现及影响

( 一)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滥用类型

特权与豁免的滥用, 是指外交人员凭借其特殊外交身份, 肆意使用其享有的特权和豁免, 故意或有重大过失地违反国际或接受国的法律法规, 造成了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行为。在实践中,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违反的具体法律的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刑事特权滥用行为、民事特权滥用行为和行政特权滥用行为。按照有无国家意志, 即行为真正意图者的不同, 可以分为: 国家行为, 经派遣国指示的行为, 例如间谍活动、颠覆接受国政府的活动以及国家指示的恐怖主义活动等; 外交人员的个人行为, 如强奸、酗酒、行凶、等。

( 二) 外交特权与豁免滥用的表现

事实上有时这个人的行为同有效的执行外交使团的使命毫无关系, 却依仗外交特权来逃避惩罚, 亵渎了外交官的身份和职责。

滥用外交豁免权的一个典型就是滥用外交护照进行走私。一般来说, 外交官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就可以直接通过, 他们的个人行李也从来不受检查。外交官还可以把较大的物体打上外交铅封携带入境。这种袋子按照维也纳公约的规定是不能打开的, 即使海关怀疑其中有走私物品, 也不可以拆开, 只能返送回发出国。被抓获的毒品走私贩按照国际惯例是要受到重罚的。但对于有外交豁免权的人来说, 结果也不过是丢丢面子, 最多被逐出该国或者失去外交官的职位。

四、外交特权与豁免滥用的性质

外交特权与豁免权是一种超出宪法赋予公民的扩大性特权, 这种对权利的扩张, 是由国际法和接受国的法律所赋予的, 本意在于防止外交人员因国家间法律法规或者政策的不同而在履行公务期间受到限制。因此, 外交人员所享受的这些特权与豁免是与其应当承担的义务相对应的。但一些外交人员却凭借着特权与豁免的这把“尚方宝剑”肆意妄为, 不仅没有尽到外交家的职责, 反而侵犯了他人或他国的合法权益。这些滥用行为若不能受到相应的制裁, 就会构成对一国主权的侵犯。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滥用实际上是一种对于他国主权的践踏, 这种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其必要性包括:

1. 从国际社会上的国家交往关系来看, 外交特权与豁免是基于相互原则,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利互惠关系, 若依仗这种出发点善良的特权与豁免而从事违反国际义务和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 显然与这一宗旨不符。

2. 从特权与豁免自身的内涵和外延来看, 它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承认并且赋予外交人员特权和豁免, 并不意味着对其一切行为适用特权和豁免。根据职务需要说, 特权与豁免的设定是基于正常行使职权的需要,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讲, “豁免权只在完成使馆任务所必要的范围内存在相对、有限的豁免。”

3.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设定, 决不是指使馆及外交人员可以不遵守接受国的法律, 相反的, “外交代表享有特权的假定是, 他的行为举止是与接受国的国内秩序和谐的, 他有义务尊重该国的法律和法规。”《公约》对此也在第41 条第1款作了明确规定: “凡享有此项特权与豁免之人员均负有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之义务。”

摘要:外交特权与豁免权是在国际交往中, 各个国家为方便外交代表能够正常有效地行使公务而相互授予的一种特殊权利。但这种职权有时却会遭到滥用, 践踏和破坏驻在国的法律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防止这种特权和豁免的滥用, 对于保护各个国家的利益以及维持稳定的国际交往秩序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外交特权,外交豁免权,滥用,主权

参考文献

[1]周忠海.国际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冷新宇.国家官员刑事豁免问题引起的法律冲突及解决途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9 (5) .

[3]程鹏.我国刑法中与国际法有关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1 (6) .

浅析我国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 第2篇

关键词:著作权;限制;反限制

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作品享有的权利。但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各国著作权法在设立著作权制度的同时,无不创设了著作权限制制度。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旧有的利益平衡机制遭到破坏,著作权限制制度对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于是出现了对著作权限制制度予以限制的要求,即著作权的反限制。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实质,就是如何认识著作权法律关系中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并加以分配的问题。

一、著作权限制制度与著作权反限制制度的哲学基础

平衡作为著作权法的理念,贯穿于著作权法的始终,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正是一个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在哲学中平衡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由运动的实体进行的,这些实体本身内部的发展和对外联系是不断趋向平衡的,其运动目标也是趋向新的平衡)一切矛盾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打破旧的平衡来建立新的平衡,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是趋向平衡的相对关系,矛盾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也是趋向平衡的变化(离开了趋向平衡的关系,任何具体事物运动都无法进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运动趋向新的平衡的过程)著作权法是保护多元主体的利益,它保护著作权人%传播者以及使用者的利益(著作权人作为作品的创作者,著作权法赋予其独占排他的专有权,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鼓励其创作更优秀的作品)传播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付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作品被社会所接受,为著作权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此,著作权法以邻接权对传播者进行保护也属合法合理(社会公众通过使用作品,激发了自己智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可以说,著作权法是在不断平衡这三者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的趋向平衡,是向更高级的社会形式进步的平衡(平衡所追求的是使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处在和谐的状态之下)著作权的本质在于实现著作权人、传播者以及使用者三方的平衡)它通过对著作权的限制,以求得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一种均衡状态(如果因为对著作权人的专有权保护过于过度而阻碍的社会公众的利益时,就要对著作权人的专有权进行限制)反之,如果对著作权人的义务过于苛刻,从而泯灭了著作权人的创作热情,那么就应该加强对著作权人的保护,即对著作权限制的反限制。

二、著作权限制制度的内涵

著作权限制制度是指对著作权人的专有权行使的限制。著作权限制可分为合理使用、非自愿许可和权力穷竭三原则。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给予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行为”。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①范围只能是著作权作品的财产性权利;②对象只能是已经发表的作品;③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④无须事先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⑤无须向权利人支付报酬;⑥“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的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⑦在使用著作权作品时,应该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权力穷竭原则。又称权利用尽原则,是指知识产权人将附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首次合法置于流通渠道以后,权利人的一些或全部派他权因此而用尽。

三、著作权的反限制的内涵

著作权的反限制,是指著作权人的义务过重,以致损害了较多的合法权利,著作权的限制,尤其是合理限制面临困境,极大地损害了作品创作者的积极性,因而需要扩大著作权人的权能,减少著作权限制的制度。著作权具有垄断性,如无对作品的“垄断”保护,就会窒息作者的创作激情,很难有创作活动。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作品创作出来,必须授予著作权人以专有权利,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设置了对著作权的限制。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对著作权的限制不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因此为了确保著作权人对作品的专有权利得以实现,法律对著作权的限制必须有一个合理限度,即必须在一定限度内减少对著作权人的权利限制。但是对著作权过分限制则使作者的投入成本无法获得回收,不利于新作品的创作,也将使社会利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时,则无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可言。总之,效率的价值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削弱对著作权人的限制,即提倡著作权的反限制。

四、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现状与发展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我国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侧重点在于保护权利人,想要从网络上获取信息,都须取得著作权人许可,甚至要支付一定报酬,无疑带来极大的不便,从而阻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也带来了社会公众既得利益的损失。另一方面,在当今网络时代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作品可以被轻易地传播、扩散和复制。著作权的限制,尤其是合理使用制度面临困境,极大地损害了作品创作者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限制-反限制-限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想要实现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对著作权必须寻求一个合理的限制标准。

五、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立法完善

鉴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较之于发达国家常存不足,且已无法应对当下的各种实务,立法上亦有待于完善。

第一、著作权立法理念上的转变。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伴随打击盗版实践而逐步完善,其立法偏重于保护知识产权,并着力于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但是,知識产权作为一种推进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扩大社会共享层面。

第二、立法条文待于增加、细化。与国外著作权法的多条文、细致化规定相比,我国立法仅有的两个条文无法应对操作的具体性要求,通过不断地出台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显然不能满足执法司法的需要。在立法层面上扩充对著作权限制的规定,完善体系化的立法文本,对我国著作权实践工作大有裨益。

第三、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吸收。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著作权制度发端比较晚,无论在学理积淀还是实践积累方面都明显不足。在加入多个国际公约后,必然涉及一个国内法与国际法接轨问题。将比较法研究的成果吸收进入立法层次,无论对于提高本民族知识成果的普及运用,还是对于避免著作权国际区际冲突,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胡开忠.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志宏.论著作权限制[J].图书馆论坛,2004(6).

[6]冯晓青.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限制及利益平衡[J].社会科学,2006(11).

作者简介:

必要性与限制 第3篇

一、巧辨区别

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定语从句被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具体我们可以从形式、作用、意义及关系词方面去理解其区别。下面试比较一组句子。

①His wife who is a doctor is not at home at the moment.(限制性定语从句)

②His wife, who is a doctor, is not at home at the moment.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形式上的区别。句1中的从句为限制性定语从句,从句与主句不用逗号隔开;句2中的从句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从句与主句用逗号隔开。

2.作用上的区别。句1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先行词不可缺少的定语,起修饰或限制先行词的作用。从句不可去掉,否则主句不完整或不明确。句子中的他可能有几个妻子,其中做医生的妻子现在不在家中。从句不可去掉,否则不知道指的是哪个妻子。句2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起附加的补充解释说明。对整个句子的意义并不重要,即使去掉,原句仍有意义。句子中的他只有一个妻子,从句只是补充说明她妻子是做医生的。

3.意义上的区别。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翻译为先行词的定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译为与主句并列的分句。因此句1译为“他的那个做医生的妻子现在不在家中。”句2译为“他的妻子是做医生的,她现在不在家中。”

4.关系词上的区别。句1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关系词who是可以换成that的,句2则不行。也就是说,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词是不能用that的(先行词是物也不行)。除此之外,大家要注意,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作宾语时是不可省略的,如One of the friendliest people in our village is Mr. Johnson, whom we all love very much. (whom不能省略);还有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which可以指代整个主句内容,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which却不行。如 “The fire lasted for a whole night, which caused great damage.”(which 指代整个主句内容“The fire lasted for a whole night”)。

二、错误例析

学生在使用定语从句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其中就是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误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1.故宫是很多年前建的,现在闻名于世。

误:The Forbidden City which was built many years ago is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分析:故宫此处并不需要限制性的定语来说明是哪个故宫,因为故宫只有一个,非常明确。所以此处应改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进行补充说明。这个句子应该为“The Forbidden City, which was built many years ago, is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2.我就读的学校是佛山最好的学校,而且离我家不远。

误:My school which is the best middle school in Foshan is not far away from my home.

分析:此句中的学校有“My”修饰,所指已经非常明确,定语从句只是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去掉句意也完整。因此此处应该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这个句子应该为My school, which is the best middle school in Foshan, is not far away from my home.

3.这就是我第一次遇见她的地方。

误: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met her for the first time.

分析:此处去掉定语从句后,句子不完整,“the place”所指的地点不明确,因此应该用限制性定语从句来限定性修饰the place。这个句子应该为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met her for the first time.

4.他考试没及格,这让他父母很失望。

误:He failed the exam which made his parents very disappointed.

限制酶与基因工程 第4篇

一、限制酶的来源及功能

限制酶是DNA限制性内切酶的简称。限制酶只能将外源的DNA切断,就是能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目前已发现有200多种,每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DNA上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断DNA。因此,对于拥有限制酶的某些低等生物而言,这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功能;而对于基因工程技术而言,它为从某种物生物DNA上提取目的基因创造了条件。

例1 关于限制酶的途述,正确的是( )

A.限制酶是一种保护自我遗传信息的酶,每一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但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B.限制酶是基因的“剪刀”,能识别DNA上目的基因的序列,并切取该目的基因。

C.限制酶能特异性识别单链DNA上的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剪断”单链。

D.要想从某生物的DNA上获取目的基因,使用的限制酶必须在该DNA上具有至少两个能识别的序列及相应切点。

解析 高等生物细胞中不存在限制酶;在基因工程中,限制酶所要识别的是基因两边的序列并有切点,而不是“基因的序列”;限制酶只能识别双链DNA上的序列,该序列具有“回文”性质,不能识别单链DNA上的序列;要想把基因“取下来”,必须在基因两边各有一个切点。

答案 D

二、限制酶与其它DNA相关酶的区别

DNA水解酶的功能是破坏DNA上的每一个磷酶二脂键,其结果是使DNA水解成单个脱氧核苷酸;限制酶则只破坏DNA上特定序列特定位点的磷酸二脂键,其结果是使DNA被分割成不同的DNA片段。DNA聚合酶的功能主要是在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某酸之间或单个脱氧核苷酸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成磷酸二脂键,在DNA分子的复制中起使用,在此过程中需要模板;DNA连接酶则是在DNA片段之间将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在基因工程操作的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过程中起作用,此过程不需要模板。由此可见,以上四种酶所发挥作用的条件或结果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这四种酶的作用对象均为DNA分子结构上的磷酸二脂键。

例2 下图是DNA结构模式图,据图所作的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②]

A.限制性内切酶能将①处切断;

B.DNA连接酶能将①处连接;

C.解旋酶能切断②处;

D.连接②处的酶为DNA聚合酶。

解析 ①处为磷酸二脂键,限制酶能破坏磷酸二脂键,DNA连接酶能连接生成磷酸二脂键;②处为氢键,解旋酶可破坏DNA双链间的氢键,连接酶作用对象不是氢键。

答案 D

三、限制酶对DNA的切割及黏性末端的产生

要用限制酶把目的基因从某DNA上切下来,目的基因序列的两边必须各有一个能被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及其切点,因DNA是双链,故需“切断”4个磷酸二脂键,由此会产生四个黏性末端。为把目的基因连接到运载体的DNA上,一般需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对运载体DNA进行切割(至少有一个识别序列及切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切下的目的基因两边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才能实现连接而重组。但也有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如G↓ATTCG和↓ATTC

例3 下面是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DNA分子的识别序列和剪切位点图(↓表示剪切点、切出的断面为黏性末端):

限制酶1:——↓GATC——

限制酶2:——CATG↓——

限制酶3:——G↓GATCC——

限制酶4:——CCGC↓GG——

限制酶5:——↓CCAGG——

请指出下列哪组表达正确( )

A.限制酶2和4识别的序列都包含4个碱基对

B.限制酶3和5识别的序列都包含5个碱基对

C.限制酶1和3剪出的黏性末端相同

D.限制酶1和2剪出的黏性末端相同

解析 限制酶2、3、4、5识别的序列分别包括4个、6个、6个、5个碱基对,故A、B错。限制酶1和2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不同。限制酶1剪出的黏性末端是:

[C T A G][G A T C][G A T C][C T A G]

限制酶3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是:

[C C T A G G][G G A T C C] [G A T C C][G] [G][C C T A G]

答案 C

【练习】

1.如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则相应的酶依次是( )

[C T T A A G] [G A A T T C][C T T A A G][G G A T T C] [①][②][③]

A.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解旋酶

B.限制性内切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C.解旋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

D.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2.现有一长度为3000碱基对(bp)的线性DNA分子,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使降解产物分开。用酶H单独酶切,结果如图1;用酶B单独酶切,结果如图2;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结果如图3。则该DNA分子的结构及其酶切图谱是( )

3.人体细胞内含有抑制癌症发生的P53基因,生物技术可对此类基因的变化进行检测。

[G A A C C G G A G G][C T T G G C C T C C][G A A C T G G A G G][C T T G A C C T C C][正常人][患者][290对碱基][70对碱基][220对碱基][限制酶E

识别序列][限制酶E

识别序列][p53基因

部分区域]

①已知限制酶E识别序列为CCGG,若用限制酶E分别完成切割正常人和患者P53基因部分区域(见上图),那么正常人的会被切成 个片段;而患者的则被切割成长度为 对碱基和 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②如果某人的P53基因部分区域经限制酶E完全切割后,共出现170、220、290和460碱基对的四种片断,那么该人的基因型是 (以P+表示正常基因,P-表示异常基因)。

【参考答案】

1.C 2.A

3.①3、460、220 ②P+P-

必要性与限制范文

必要性与限制范文(精选4篇)必要性与限制 第1篇 ( 一)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外交特权指一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或其他外交人员, 在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