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南水乡村落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江南水乡村落范文(精选3篇)

江南水乡村落 第1篇

顺德水乡村落是在岭南亚热带的气候和自然植被景观的环境下, 以自然水系划分, 连片基塘作为开敞空间, 建筑具有浓郁岭南“广府民系”地域特色的水乡聚落类型。顺德的水乡村落的形成主要基于两种的环境和格局基本形态。一是自然的环境形态: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自然水系;二是随着自然水系衍生出来的人工环境形态:星罗密布、成群连片的基塘。

1 水系

顺德地区形成大约始于西晋时期, 在此以前, 顺德还是一片汪洋。珠三角水系越到下游分汊越多, 顺德水系隶属于珠江水系的珠三角水系, 河道也变得迂回曲折, 时而分散, 时而聚合, 就像网状般的纵横交错。经历长时间的水道延展和分割, 分汊出很多密如蛛网的小河道与主要河道相连, 并把原来的冲积平原分成了很多块小岛。这些密如蛛网的小河道在顺德称为“涌”, 以“河涌”水网天然环境为基础, 孕育出富有特色的顺德水乡聚落文化。顺德中部的大良在西晋开始形成, 到宋代, 西南部的杏坛、均安等地随着西江的改道而逐渐被冲积形成。到明清时期, 在其南面的海域也形成陆地, 顺德地区的水系形态与近现代基本一致。

顺德境内重要水道有北江水系的潭洲水道、顺德水道;西江水系的西江干流及其分汊有:东海水道、海洲水道、鸡鸦水道, 桂洲水道、甘竹溪、顺德支流、平洲水道、容桂水道等十多条水道流贯全境, 总长126.8 km[1]。丰富密集的水系成为顺德水乡村落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水环境”自然条件。

2 基塘

顺德传统水乡的地域形态与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基塘为主要的农业经济模式。基塘主要包括:“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三种农业经营模式。在顺德, 凭借密集的水系优势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 很自然地衍生出与之相应的农业模式。

顺德传统水乡的空间形态以及基塘的形成、发展在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景泰三年, 顺德建县 (1452年) , 以种稻的沙田及大面积的自然水域构成基本的空间形态。

2) 果基鱼塘。随着顺德建县后人口的激增, 在耕地和人口的压力下, 顺德人填海造田, 形成“基田”的空间形态。咸丰年的《顺德县志》对“基田”有这样描述:“四面为水圳, 田高汲水, 以润田。专种菜果之类。”[3]逐渐, 顺德民众将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土地深挖为塘, 将深挖的泥土堆于四周作围基, 塘用来“蓄鱼”, 基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基面作物以果树为主, 与顺德人精于园艺业有关。[2]顺德民众利用生物链良性循环的规律, 把果树种植在在鱼塘周围, 鱼的排泄物则做果树的肥料, 使鱼和果兼得, 形成了果基鱼塘的商品性农业形式, 简称为“果基鱼塘”。万历《顺德县志》最早记录了“果基鱼塘”的模式:“负郭之田为圃, 名曰基.以树果木, 荔枝最多, 茶桑次之, 柑橙次之, 龙眼则树于宅。亦有树于基者。”[4]

3) 桑基鱼塘。明末清初, 顺德的丝织业有很大的发展, 丝绸产品大量出口, 因此对本地蚕丝的需求加大, 顺德的经济进入另一次转型, 把原来基面种的果木改为蚕桑, 从果基鱼塘向桑基鱼塘的农业形式过渡。桑基鱼塘以塘养鱼, 以基种桑, 以桑叶来饲养蚕, 以蚕屎来饲鱼, 又以肥沃的塘泥做肥料种桑的生产方式, 形成一个很好的经济、生态循环系统。桑基鱼塘的农业经济模式又大大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 使顺德晚清时期成为广东省最发达的机器缫丝业集散地, 更成为近代广东省的经济的重要支柱。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顺德成为了广东省最富庶的地方。

4) 蔗基鱼塘。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即民国时期,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加上技术落后、生丝出口受制、人造丝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顺德乃至广东省的蚕丝业受到重创, 举步维艰。为了经济的转型, 广东省当局实行了“糖业复兴运动”, 于1935年建成了“顺德糖厂”, 月产约千吨。由于制糖需要大量的甘蔗, 加上蚕丝业的不景气, 顺德逐渐由原来桑基鱼塘农业形式转变成蔗基鱼塘的农业形式。

5) 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蚕丝复兴运动, 使顺德出现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并存的状况。

顺德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水系优势, 紧随经济的步伐, 在历史上形成了“稻田→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桑、蔗基鱼塘并存”的农业生产商品化的道路。

顺德基塘农业的经济模式, 推动了顺德农业商品性生产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为水乡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 一方面促进了水乡村落的墟市、埠头、河运、桥梁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另一方面使顺德水乡的民居、祠堂、书院、庙宇、集市等得以全面的发展, 形成了密集、宏大的水乡村落。

3 顺德传统水乡村落的地域形态特征

顺德传统水乡村落的聚落组团是以河涌进行自然分界的, 不同形态的河涌把聚落分割成不同形态的板块, 从而形成了各种水乡村落的空间聚落格局。

3.1 线性水乡村落

线性水乡村落是指河道形状为线性的过境河流的水乡村落, 村落是以河道的自然走向形成及发展延伸, 村落建筑依河或夹河修建展开, 形成骨干形态的水乡村落。线性水乡村落的主轴就是主要的河道, 临河道两边或都是主干道路, 或一边是主干道路一边是临水而建的民居, 次干路垂直河流展开, 形成一条线装的骨干线。村落随着水道干线延伸到田野或基塘, 同时又能根据水道的曲折变化, 灵活发展。因为民居都以水道为主干中心, 居民最大限度的享受临水之便利, 利用天然的水力资源服务于生活和生产。顺德大良的范沙村, 村落以南北走向的小河涌为主干, 作骨架线形发展而成, 民居沿着小河涌垂直方向弯曲有序地排列延伸, 村落的外围延伸到田野和基塘, 河涌两岸尽是杨桃、龙眼、番石榴等岭南果树, 更有村头榕树、水杉、青竹等植物景观, 跨越河涌的桥梁之间相互衬映, 形成一幅恬静的水乡画卷。

(根据Google earth图修改)

(根据Google earth图修改)

顺德大良的逢沙村, 村落以东西走向的小河涌为主干, 设小河涌南面的道路为主干道, 民居依路而建, 小河涌北面为副道, 部分民居临水而建。民居多有小院, 小院种植杨桃、龙眼、番石榴等果树, 村落大部分民居沿小河涌向外围发展两三间民居便到达田野和基塘。小河涌的水很浅, 两旁有龙眼、番石榴等岭南果树及水杉, 夏天一到, 小河边的小蟛蜞便懒洋洋的在洞口晒太阳, 大人就坐在家门口乘凉聊天, 小孩就会蹦进小河涌里玩耍, 有些小孩更是爬上临水的番石榴树上摘果吃……从而形成一幅活泼的水乡画卷。

3.2 块状水乡村落

块状水乡村落是顺德常见的一种村落形态, 村落通常以“T”、“L”和“Y”形的小河涌围绕, 如杏坛镇的古粉村 (见图3) 、龙潭村 (见图4) , 村落一般位于小河涌的一侧, 村落建筑采用梳式布局系统, 建筑沿着河流、道路的垂直方向采用梳式布局向外延伸发展, 形成块状聚落。这类型的村落的优点是可以使风经过河流的过滤和冷却后再输送到耙子巷, 形成自然的空气循环系统。村落的河岸对面及村落的周边通常是景色优美的基塘。

块形村落也有以“O”形的小河涌围绕而形成的形态, 如杏坛镇的安教村 (见图5) , 便是以“O”形的河涌环绕, 鸟瞰就像莲盘一般, 与外界则以桥相连, 十分独特。块状水乡村落通常以河道的一边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神庙、祠堂及书院等公共建筑一般临河边, 建筑前一般设有小广场, 方便人流交通的疏散和活动的开展。而一条巷道通常对应一个水埠, 其宗族的民居以祠堂为中心往外层层发展。

(图3根据Google earth图修改)

(图4根据Google earth图修改)

(图5根据Google earth图修改)

3.3 组团状水乡村落

组团状水乡村落是顺德较为复杂的水乡村落格局, 水系以“T”或“Y”字形分汊把村落分为若干个部分, 形成团、网状和井字形的水乡村落形态。组团状水乡村落的各部分以桥相通, 形成众小岛以桥相连的聚落形态。该村落形态发展自由, 中心河道的两边是主干道路, 村落公共建筑如大祠堂、神庙和部分支祠等公共空间沿着河道边建设, 但也有支祠建在街巷的情况。民居以河道为中心层层向外发展, 沿着河流、主道路的垂直方向采用梳式布局向外延伸发展形成聚落。在小村落的外围, 民居则围绕基塘形成聚落, 直至与最外围的基塘和田野相融, 形成非常自然的空间过渡, 形成中间严谨, 外面灵活多变的空间格局。而外围的基塘与田野对村落有较自由的空间限定作用。由于组团状水乡村落大多是较为大型的村落, 河道悠长发达, 历史也较为悠久, 因此聚落形成空间也是最为丰富, 人处其中, 仿佛走进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杏坛的逢简村 (见图6) 、高赞村 (见图7) 、昌教村 (见图8) 就是典型的组团状水乡村落。

(图7根据Google earth图修改)

(图8根据Google earth图修改)

其中位于杏坛镇的逢简村位于杏坛的东北西江河下游的甘竹水道旁, 属于冲积平原。逢简村以水道为界, 河涌呈“井”字形, 自南往北流过古村, 汇入西江支流, 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岛。[5]村内河道纵横, 绕村居水道达10 km有余, 水道绕村达28 km之多。泛舟河上, 水波荡漾, 河水倒影古桥、岸边的古建筑、古榕及石榴、龙眼、香蕉等果树, 曲折迂回有不尽之感。

逢简是顺德最早有人聚居地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该村西汉时期, 而在唐朝时期村落已开始成村, 聚落格局的形成缘自李、刘、梁、黎四大姓氏自宋元迁入和繁衍。各姓氏的聚居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形成几大社区共同体, 构成自由的“梳式结构”。到明清时期逢简进入村落的繁荣时期。因此, 逢简古村的各历史时期叠加痕迹较明显, 特别是反映在各时期古桥、宗祠等建筑上。如刘氏祖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梁氏祖祠建于光绪年间, 明远桥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 是中国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桥之一。巨济桥亦建于南宋宝庆年间。金鳌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沿河而上, 穿越古桥,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景观中穿梭, 仿佛让人步入了一个水乡村落的博物馆。

4 小结

水体决定了水乡的特色[6]。顺德水乡村落在自然的过境水道的环绕和密集的河网分割下, 构成了外围是连片广阔的基塘, 整体呈现出线性、块状或组团状的水乡村落地域形态。

在独特的自然水系因素和长期演变而形成了的人工“基塘”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顺德水乡村落形成的地域格局与人类聚居区形成很好的地与图的关系, 使顺德水乡村落“顺势而为”地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广府民系”地域特色的水乡聚落类型。

摘要:对顺德自然水系、基塘形态及顺德水乡村落地域形态作进一步探究,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顺德传统水乡村落的地域形态特征。

关键词:顺德地区,水乡村落,地域形态特征

参考文献

[1]朱光文.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水乡景观及其形成条件[J].岭南文史, 2004, 22 (4) :3.

[2]吴建新.明清民国顺德的基塘农业与经济转型[J].古今农业, 2004, 18 (4) :97.

[3]咸丰《顺德县志》, 卷3, 《风俗》.

[4]万历《顺德县志》, 卷10, 《杂志·第九》.

[5]陆琦.潘莹.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形态[J].南方建筑, 2009, 29 (6) :61.

江南水乡作文 第2篇

轻轻走在青石铺就的乌镇小巷,脚步点落在岁月苍桑的石板上,每一步,好就叩响一段历史,每一块砖瓦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深沉古老的故事。时光好像在我探寻的目光中停滞,回溯。

我不知道眼前小巷有多深,但是如果一直走,一直走就能够走进乌镇悠远的故事吗?

穿过一条条曲折的巷子,我抚摸着那些历史久远的墙壁,它仿佛触动了心底的一根弦久久地颤动。

在这里,只有黑的瓦,暗蓝的木板,精致的雕刻品,古旧的屋檐,敦实的石拱桥,以及那纯朴的人,还有那横穿小镇的----幽幽的河。

水,它是苍茫碧绿的,它静静流着,从容地穿过了整个镇子,水,润泽了千年的乌镇,那轻悠的乌篷船,摇摇晃晃的漂在水上,素雅的花布,在风中飘飘荡荡。

有水自有桥,乌镇的桥大多是石拱的,古韵悠悠,桥身上长满了墨绿的草儿,那桥或横跨在河流,或静静卧在河埠,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江南水乡作文 第3篇

江南水乡,文人墨客交杂之地,一座文化浓厚的文化浓厚的温暖小城。积淀了几千年文明的河水静静流淌。试暇想,生活在这样一座乡古香古色的小城里,该有怎样的满足与惬意!江南是朴真淡雅的,一片树叶的摆动,一阵梅雨的轻柔,无限演绎着江南之美。

再美美不过江南水’,江南的水多么洒脱,多么冰清玉洁,容不得人蹂玩,它把江南物候浣洗的如此清丽,又承载了多少江南的笙歌繁华与落寞失意?

我相信江南的水是有生命的。它用它的甘甜润滋着千年繁衍不息的人们。舀一瓢鱼米之乡的江南水湿润干涸的心。

江南的台阶铺向哪里?一块敦厚的大青石染上藓绿,刻上水纹,披上青泥,便有了不同于其他石头的韵味。这便是江南的石阶。江南的石阶是不整齐的。但中具有美感,像颤动的音符,奏出和谐的入眠曲。

江南是一个梦,真实而虚幻的梦,梦中有花的淡香,有草的青葱,有水的淙淙,有烟柳,有画桥,有飞翔的白鹭,有穿梭的游鱼,有蝉声延绵,有杨柳依依。

江南水乡村落范文

江南水乡村落范文(精选3篇)江南水乡村落 第1篇顺德水乡村落是在岭南亚热带的气候和自然植被景观的环境下, 以自然水系划分, 连片基塘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