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精选11篇)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第1篇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于1968年~1978年在贝聿铭主持下设计并建成,是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被誉为20世纪的“神来之笔”。贝聿铭把这块梯形基地一分为二,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前者是展览厅,后者是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历史证明这是贝聿铭成功的关键。三角形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使贝氏的设计符合这个特殊地段各方面的所有要求,提供了最大数量的有用空间,天衣无缝地裁剪了这块令人难以下手的梯形用地。看来,建筑设计的优劣和成败并非我们常谈的形体,而是设计的方向性问题。如果方向对了,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可能产生优秀的方案;如果方向错了,那么结果将不尽人意。西沙·佩里认为在建筑设计程序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决策制定,建筑师的设计程序是在客观条件制约下采取科学的分析、比较、选择而确定方向,然后在这种方向性决定的引导下,在动态中去发展和完善设计方案。这个方向性的决定成为建筑设计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
2 决策的概念和特点
在建筑设计中,决策指的是建筑师从各种约束和限制中、各种可行方案中做出选择的过程,是解决建筑设计中各种矛盾并确定最优方案的过程。建筑设计中的决策包括一系列一环扣一环的步骤,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决策而言,建筑设计决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多准则。
2)多目标。
3)定性和定量的结合。
3 决策的框架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是一个从认识问题到形成最终方案的过程,根据决策的一般原理可以确定建筑设计决策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1 确定问题,明确目的和需要
明确建筑设计的目的和需要是建筑设计决策的第一步,即建筑师要明确建筑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何种目的,满足何种特定的需要。目的和需要是推动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没有目的和需要也就不存在建筑设计活动。建筑设计中的目的和需要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性,是一个表现为复杂结构的多维动态系统。在主体方面,建筑师不能仅从他个人的意愿出发去进行创作,必须要充分考虑业主的要求和需要。在客体方面,有对建筑的共性要求、专门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之分。共性要求(如实用、经济、美观)面向所有建筑,是建筑共同性的基础;专门性要求(如特殊功能)是不同领域建筑的特殊需要;特殊性要求(如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要求)则针对个别建筑,是建筑个性的体现。
3.2 选择准则,确定权重
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设计有着不同的约束和限制准则,这需要建筑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选择准则时要尽可能把所有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都包含进来,如地形、高程、坡度自然条件约束,投资、造价、周期经济条件约束,密度、容积率、高度等规划条件约束等等。对于一个设计来说,影响其决策的各种准则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引入权重的概念来衡量每个准则的重要程度,这有利于建筑师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设计效率,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3 制定可行的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即针对目标和需要的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案。途径和方案不是唯一的。由于环境的多变和复杂、建筑师个人的阅历经验、设计思维的不同,满足同一需要的途径、方案会有许多,其中蕴含着建筑师最终作品的雏形。在建筑设计中,可行方案的制定要从属于目的和需要,在目的和需要的驱使下进行。可行方案应该都能满足目的和需要,能够相互替代,只是存在着优劣之分。这些可行方案中包含着最终设计作品的雏形,这个最终作品应该是这些方案中的最优者。
3.4 评价可行方案,做出决策
最后是评价各种可行方案,确定哪一个是满足需要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实现优胜劣汰。在评价每个方案时要从多准则约束条件入手,全面评价方案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的敏感性和全面性。建筑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依靠科学的决策技术进行评价,抓住各种方案中的主要长处和短处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而不是依靠传统的凭个人主观定性评价这些长处和短处。评价的结果是确定一个方向性的决定即选择一个方案,也即贝聿铭所说的“一步好棋”。接下来的任务是对这个选中的“方向性决定”进行修改、完善直至得到最终的设计作品。
4 决策的技术方法
建筑设计决策中最重要的两步是确定准则权重和方案优选,权重决定建筑师要重点努力的方向,方案优选则直接决定了最终的设计作品,这两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建筑师不可能详细透彻地掌握每一种决策技术方法,需要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效的决策方法。此外,建筑设计决策不是一个完全定量化的问题,也有很多主观定性决策的因素,如建筑师个人的专业经验和素养,所以合理的建筑设计决策方法应该是定性定量的有机结合。
在决策学里已经发展出许多有效的科学决策方法,如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理想点法,模糊决策法,灰色系统决策法,基于案例的决策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复杂条件下的决策问题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在各个学科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层次分析法应用最为广泛,而且该方法可以满足建筑设计决策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特殊要求。下面简要介绍层次分析法在建筑设计决策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处理具有复杂因素的技术、经济、社会问题。AHP方法将人们解决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条理化和数量化,并用数学工具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其根本原理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用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和约束条件来评价方案,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决策矩阵,最后综合计算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或重要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各个准则的权重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其基本步骤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素进行重要性等级的两两比较,赋以定量值→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各层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分配,即确定各准则的权重。进行方案优选时的技术步骤和权重确定基本相同,最后得到的是各个可行方案对实现设计目标的贡献大小值(权重),贡献值最大者可以认为是最优的方案。有关层次分析法的详细论述可参见文献[5],这里限于篇幅不再细述。
5 结语与讨论
建筑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科学决策是创造优秀建筑作品的前提和保证,是当前建筑领域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筑设计决策源于目的和需要,关键在于选择和权衡,结束于评价,然后又是新的需要和选择,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给建筑设计以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强大推动力。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有很多,其中层次分析法简明有效,应用广泛。它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影响设计各个因素的权重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值得每一位建筑师去学习运用。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建筑设计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建筑师的灵感、经验和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一个设计方案的最终形成,而灵感、经验和价值观不是定量化的决策技术所能完全解决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既要发挥建筑师的主观创造力,又要重视决策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使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有机结合,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理性和系统可靠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艾定增,李舒.西萨.佩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杨乃定,李祖怀.管理决策新思维——制定科学合理决策的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少奎,杨永太.工程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5]刘普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6]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7]黄德才,郑河荣.理想点决策方法的逆序问题与逆序的消除[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23(12):80-83.
[8]宋玉银,蔡复之.基于实例推理的产品概念设计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8(8):5-8.
会计电算化中的决策支持研究 第2篇
会计电算化中的决策支持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中的.决策支持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正全面迈向市场经济;互联网的迅速蔓延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对我国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给财务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 者:王建军 穆青 作者单位:王建军(中国矿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穆青(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刊 名:煤炭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COAL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F2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第3篇
一、“系统理论”内涵与企业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划分
(一) “系统理论”内涵
系统这个词是从希腊语“System”一词派生出来的。系统是内部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 按照相关规则, 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有序的组合。系统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单元, 它们必须完成各自分担的部分工作, 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由系统的定义可以得出系统的一些重要属性:即系统具有的目标;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 系统具有的结构, 它由若干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 其中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是一般系统都具有的基本要素;系统具有边界, 并以此将该系统与其他系统及系统外部相区别。如果将全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 那么某个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细胞, 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不可能孤立存在, 其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 一切系统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存在, 系统与其外部条件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个外部条件就是系统的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环境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 该系统是指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诸因素构成企业系统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存在的条件, 环境向企业输入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或劳务, 环境的好坏对企业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企业要适应环境, 改造环境, 在环境中求发展。在企业内部按其管理职能又分为若干个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对外 (内) 部信息源进行接收、整理、加工、输出信息, 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这样便形成了企业经营决策会计信息系统。
(二) 企业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划分
根据“系统理论”的要求, 结合企业经营系统内部各环节的职能, 可以将企业经营系统划分为以下子系统。包括:经营战略子系统;经营信息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资源供应子系统;生产经营子系统;新技术应用及开发子系统;质量保证子系统;投融资子系统;无形资产开发与运营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具有各自的目标、功能和边界, 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企业经营决策会计体系。
二、经营决策会计信息的构成要素
(一) 企业经营战略子系统信息与市场营销子系统信息
企业经营战略子系统信息。首先, 该系统可提供企业外部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环境方面信息;其次, 提供企业战略目标的选择、实施监督和控制方面的信息;第三, 提供企业内部资源及其运营方面的信息。市场营销子系统信息。包括:市场营销分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市场需求与预测信息;市场营销战略决策信息;市场营销组合信息等。
(二) 资源供应子系统信息与生产经营子系统信息
资源供应子系统信息, 主要包括:物资源方面的信息;资金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其他资源等方面的信息。生产经营子系统信息, 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信息;生产能力信息;设施选址、工作部门及设备布置信息;产品与服务计划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品种、系列品信息;产品批量、产品质量信息;设备更新改造、作业设计等方面信息。
(三) 新技术应用与开发子系统信息
企业科技情报网络收集的信息;人才引进与使用信息;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新技术应用信息;开发新技术成本与效益分析信息;新产品开发中量本利分析信息;其他相关信息。
(四) 质量保证子系统信息与企业投融资子系统信息
质量保证子系统信息, 包括:行业中产品质量信息;用户需要的质量信息;质量成本信息;质量认证信息;质量控制信息;质量、成本与效益关系分析信息等。企业投融资子系统信息, 包括:资本市场相关信息;资本运营决策信息;短期投资决策信息;融资决策信息;投融资分析方面的信息。
(五) 无形资产开发与运营子系统信息
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企业产品、品牌运营相关信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确认和计量或估价信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管理、分析、评价等方面信息。
(六) 决策支持子系统信息
决策支持子系统 (DSS) 主要是以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手段, 面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学模型管理系统和人机会话管理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因此, 该子系统信息是以经营信息各子系统为基础的信息, 是经过加工后输出的信息。
三、企业经营决策会计信息的反馈与控制
(一) 确立控制目标
为了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优, 只有各子系统实现其目标才能将企业整体目标变为现实, 而各子系统的目标的实现, 又须依靠各分子系统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对每个环节上的经营业务都要从企业整体出发, 对每个问题都要求得最优解, 才能保证完成各项经营指标, 这些指标有财务指标, 也有非财务指标, 既有近期的各项预算指标, 又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目标。
(二) 衡量控制成效
首先要考察企业完成战略规划情况。每一个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尽相同, 而且在经营实践过程中, 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又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决策者应分析研究企业经营战略如何能动地适应外部环境。对企业各子系统中属于战略性问题如企业发展目标、人才、长期投融资等应未雨绸缪, 根据市场环境企业内部资源, 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分析企业年度预算完成情况。这里涉及一系列指标, 主要联系各子系统预算指标, 将实际完成数据代入其中, 用百分比形式进行考察分析。对一些非财务指标, 也要用一些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的问题, 寻求最佳解决的方法。
(三) 利用反馈信息跟踪与控制, 及时纠正偏差
会计控制的职能是客观存在的, 决策者要利用一定的标准在会计确认阶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监控, 包括预测和决策, 做到前馈控制;并利用已生成的会计信息纠正脱离计划或预算的偏差, 修订计划或预算, 指导企业按预定或修正过的目标来执行, 做到反馈控制。要实现会计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目标控制, 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经营各子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初始处理, 然后对反馈到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信息应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因素, 下达修正指令, 纠正其偏差。可先由相关部门确定其目标 (标准) , 并将其输入被控制过程;然后对被控制过程的实际成效与标准进行比较, 确定差异;将差异输入控制系统转换成补救行动后再输入被控制过程, 以平衡偏差。对重大投资项目, 还应加强对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对筹资活动, 应加强筹资规模、结构、方式等内容的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活动除包括正常的业务控制活动外, 还包括预算控制、责任控制、决策和评估控制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国纲:《管理系统工程概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版。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第4篇
企业(尤其大中企业)管道是企业生产原料和产品的主要输送工具,尤其石化企业,管道上连油田,中接炼厂,下达加油站,管道建设已成为石油石化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利器,管道是企业的生命线.大中企业管道本身的安全性更关乎一国能源供应安全.基于GIS技术构建企业管道安全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对事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对事故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预评估,形成地下管线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库.这对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作 者:司少先 李苏东 崔洪涛 刘学伟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英文刊名:CHINA PUBLIC SECURITY 年,卷(期): “”(3) 分类号:X9 关键词: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第5篇
基于现代老年产品开发设计现状,综合老年决策者的行为特征,归纳出老年人操作现代产品存有的障碍。引入行为决策理论模型,结合无障碍设计理念和交互设计的交叉,映射出老年产品设计中所存在的基本准则,致以求解老年群体与其使用产品之间存有的交互性障碍困扰。文宋给出实际案例,检验准则的可适用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老年产品 行为决策 无障碍交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06-02
产品设计研究一直是企业和设计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产品无障碍交互设计是更加人性化的产品设计理念,是产品细分化、消费者细分化的结果。基于老年人特殊的行为特征,对产品建构采用人性化设计模型,是老年产品无障碍交互设计的主要目的,在老年产品设计中,采用无障碍设计理论,能有效消除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令使用更加方便。截止日前,我国的老龄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的老年产品行业尤其突出。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对于老龄产品体系的开发持有非常意义。
1 老年产品现状分析
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追求存有更高的品位和要求。老年人消费市场收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在市场上投放了许多特定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而且在市场上受到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如老年人助行器、老年轮椅等。这类老年产品不光弥补了消费市场上的空缺,也真正改善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但由于目前老年人产品体系在我国的还不够成熟,对于老年产品的设计常常会忽视一些老年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特征、消费特征等显性或隐性特征,导致一些障碍存在于老年群体与老年产品之间的人机交互上。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老年产品体系的服务完善,体现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爱,而且也是填补了市场对于老年产品的空白。
2 老年决策者认知度及使用行为分析
2.1 信息读取行为分析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操作者在人机系统中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通道,而是通过信息感知,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编码、分类、解释、储存、提取和译码等加工的过程,即使是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显示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显示效率。
老年人在其认知能力表现方式上主要为以下两方面的呈现:(1)倒退变化,即大体的发展势头是衰退而不是变增。(2)异样变化。一是表现为异样思维机能衰退的早迟和变率的异样,例感知觉老化得较早或变化得较快,但心智方面的能力等却衰退得较迟或变化得较慢;二是表现在独立体当中:一部分老年人继续在企业单位中担任董高层领导,表现出年轻人所不具有的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决策力,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脑力明显老化,逻辑力显著钝化,如图1所示。可看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在各领域都有明显的衰退迹象。
现在老年产品很多都是科技的物质载体,如老年智能终端类产品等,这部分产品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交流模式往往是老年群体在体验产品功能时比较重要的考察点。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老年产品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存有诸多障碍。首当其冲就是老年群体障碍性地接收产品的信息。目前市面上的老年产品的信息呈现方式就是套用年轻人的认知习惯,尤其是老年智能终端类的设计。繁杂的框架、层级的选择和上下级信息中的交流等多方面因素迭代,自然而然就打乱老年人接受信息,使老年群体接收信息存在障碍。
2.2 操作动作行为分析
以电子类产品研究为例,现代老年使用者对先进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成年群体相比老年人在视觉、听觉、触觉、记忆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劣势,因此老年人在电子产品的操作与使用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障碍。电子产品承担着科学与技术的重责,其造型特征受内部结构元素的制约越来越小,造型设计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而在行为动作层面上类似的操作方式往往在不一样类型的产品上呈现的功效差异性很大。例如在一些电子产品上作为控制功能的按键或许在另一些产品上就演化为了具有操作导航功能的按键,这种操作行为方式的可变换性,严重干涉了老年人现存的认知体系,以至于老年群体在产品的操作中存有认知层面的障碍。另外部分老年产品为了追求科技化、靓丽化、组合化等特点,将操作功能域的按键设计成统一、密密麻麻的,排列紧凑的小按键和功能标识交叉在一起,对于老年群体的触觉、视力是极大的考验。
3 行为决策下的无障碍交互准则
阿莱斯悖论和爱德华兹悖论是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来源,理性决策理论不能解决的困惑可以通过该理论找到一条有效途径。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流程是:提出群体决策行为的假设命题——求证或求反所提出假设——得出结果。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研究评估决策者在判断和选择时,信息的处理模式及其所受到的里外环境因素的制约,从而归纳出出理性决策理论中所没有涉及到的行为因素,完成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理论的框架如图2所示。
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产品易用,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而无障碍设计关注的核心是老年人、残障人士、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并致力于通过有效手段来为他们营造一种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将无障碍设计理念引入到老年人产品交互设计研究中,不仅可以让交互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入到老年人产品中,也能让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更加愉悦。
3.1 简洁性准则
根据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者自带因子会干涉到目标的决策结果。对于老年决策者来讲,其智力、记忆、视觉、体能等各方面机能都已下降。不管是产品的功能还是造型,在搭建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繁杂的功能不但加重了老年群体的学习负担,还损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若功能过于单一化,虽然一定程度上消除老年人与产品的交互困难,提高老年群体使用产品的兴趣及效率,但这一机制局限老年人的选择余地,且不能全方位达到他们的功能层面的需求,这种单一机制存有需求层面的障碍。所以架构老年群体产品的功能模型,需要对其生理、心理、消费习惯及生活方式进行详细地调研,筛选出重要的产品设计要素,并依据这些要素设定简化后的功能。这种方式既可以达成产品功能的简洁化,又能满足老年产品功能层面上的需求。
nlc202309030103
3.2 易用性准则
产品的使用,其实是两个方向互相交流的过程,这也是交互设计的初意。操作者输入的信息与产品本身处理过后输出的结果的反馈机制组合成了人机交互的封闭式回路。在方案决策阶段,决策者会根据优先原则自动筛选已选方案作为最终的结论。根据老年决策者的思考模式,越是简单易用的产品,越能通过行为决策,成为他们的满意产品。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已经有些退化,在对行为反馈方式的设计上要考虑全面。例如对于产品的功能按键进行设计排布时,就应该根据老年人的视觉特点将按键分部得稍微疏密些,这样有利于视觉分辨;造型上最好选择大的按键,配有比较明显的视觉化特征元素,这样便于老年人观察。并且若按下按键动作发生的时,通过某种反馈方式来表示操作成功,如按键的上下起伏、“滴”声音的响起、也可能是灯光的闪烁来确认操作的成功。老年人的感知觉都有局限性,如果产品信息交互界面过于繁杂,在操作和理解上就要浪费许多时间,这不是产品设计的初衷,决策者在行为决策阶段也不会优先选择,故不能成为老年决策者的满意产品,消费市场必然会有限。因此在设计产品的信息界面的时候,要采用简单、清晰的布局方式,产品的界面图像要做到语义明确,这样即有助于老年用户进行辅助性记忆,又能减少他们适应产品的时长。
3.3 容错性准则
在进行产品交互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就是误操作时的反应,现有的产品大都是出现缺乏人情味图像警示或是非常刺激耳朵的警报声。这样的警示本意是一种良好的提醒和指示,可以帮助用户正确操作产品。但对于老年用户来说这种使用方式不够人情味。老年用户误操作率肯定玩玩大于年轻用户,一而再再而三面对这一情况,心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我否定的悲观意识,认为该款产品不适合自己使用。因此对于老年产品的设计,误操作的提示一定要婉转,让其容易接受,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加些重要性的文字提示,避免老年人受到不必要的心理和生理打击,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人性的无障碍交互环境。
4 案例分析
出门购物也是老年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市场上便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老年购物车如图3,本次研究就以老年购物车为例,分析老年购物车的无障碍交互设计。
4.1 购物行为决策
通过行为决策框架图,如图4所示,老年人出门购物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为了本次研究,我们假设最终满意的方案是购物车,以下对购物车这一客体进行方案评价,看其是否满足无障碍交互设计的准则。
4.2 简洁性分析
市面上所现有的购物车,大部分都比较简单,其基本结构可分为:支架一布袋一车轮三大部分,其功能评价表如表1所示。在一定方面满足了老年群体购买物品的实际需求,但功能比较单—且不完善。并没有对他们的生理、心理、消费习惯、生活习惯进行详细点烟,归纳重要的产品要素。
4.3 易用性分析
普通老年购物车在设计上,并没有给老年人造成多大障碍,较好地实现了产品与人之间的互动。当老年人接受这样一个客体,各部件给其反馈也比较清晰明了,不会造成太大的功能性障碍。
5 结论
本文基于老年人认知能力的降低及特定情形下老年人的行为方式研究老年人产品无障碍交互设计。通过案例可以分析出,现存的很多老年产品并没有进行消费者细分,没有从老年人的角度去寻求他们的需求。设计师作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有责任也有必要详细分析老年人需求,结合交互设计理念,让老年人与其产品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以达到简单、方便的使用目的。
决策中的情绪研究及其进展 第6篇
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一直以来, 对于情绪在人们决策时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者都未达成共识, 很多研究者认为情绪会妨碍理性决策过程, 将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较少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独立元素进行研究。但在Agerstrm[1]等人对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情绪在人们面对两难问题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推理。相比于消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在人们做推理任务时更容易进行启发式加工。情绪究竟在人们决策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它的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 本文将从决策中情绪的神经机制、情绪种类、理论模型等方面介绍情绪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2 决策过程情绪的神经机制
决策是一个多模感觉输入的过程, 包括对过去经历的情绪反应和对未来的预期, 被整合后作出最合适的决定。研究者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 f 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PET) 从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简单的双重选择的神经基础到人类决策的复杂分析得出了基本结构, 该结构是由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网络构成[2,3]。其中关系到决策的主要脑区域包括: 位于前额脑区底部和腹内侧前额皮层的前额叶皮质, 主要是获得刺激、进行评估、反复学习、进行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操作、工作记忆功能、不确定性下的决策。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 海马体和侧脑室下角顶端稍前处的杏仁核, 主要是认知冲突加工、奖惩识别、情感知觉 ( 通过面部识别) 。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的基底神经节, 主要负责决策加工中的奖惩、成瘾及决策中的强化学习。所有的前额叶皮质是相互连接的, 在决策加工时起着重要作用, 决策时这些皮质区域交互作用, 产生最简单的决策过程。
Sanfey[4]等采用f MRI记录最后通牒游戏来研究参与经济决策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 当游戏者对公平提议与不公平提议做出反应时, 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引发了与情绪和认知相关的大脑活动, 而且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会引起前脑岛活动显著提高, 从而证明情绪可能是直接来自决策本身的反应。
通过两个f MRI研究, Greene[5]等人发现在被试面临道德困境时, 与情绪有关的大脑区域会出现明显的激活。他们使用了经典的“电车”和“人行天桥”困境。在电车困境, 一个失控的电车会杀死5个人, 但人可以触及切换到另一个只会杀死1个人的轨道的开关。与“天桥难题”相似, 大多数人认为不能为了只救那5个人而牺牲1个无辜的人。研究者认为在判断一个实际上是推动他们死亡的人来说这是情绪推动行为而不是简单的触及开关。也就是说某些情况下情绪处理的差异导致了道德判断的差异, 在做判断时与情绪相关的大脑区域将更加活跃。
3 情绪种类
3. 1 积极与消极情绪
Gaudine和Thorne[6]将Kilne等对儿童决策的研究应用到成人决策中发现情绪状态和与任务相关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注意, 对其做决策产生影响。Connelly[7]等人以189名大学生为被试, 研究了积极与消极情绪在道德选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做决策时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与决策的联系更为紧密。Valdesolo和De Steno[8]研究了情绪状态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情况。在其研究中选择79名被试, 分实验组和控制组, 对实验组使用积极和中性的情绪刺激, 积极情绪影响是通过五分钟的喜剧视频引起, 中性的情绪则是播放五分钟的旅行纪录片。在人行桥的困境中, 延续电车困境, 通过把1个人推下人行桥来阻止失控的电车杀死5个人, 1个人可以拯救5个人的生命。许多人认为把一个人推下去是错误的, 尽管这样可以救活其他5人。结果发现受积极情绪影响的比受中性情绪影响的更容易选择把人推下桥 ( 25% VS 8% ) 。相同实验的控制组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3. 2 偶然的与任务相关的情绪
偶然的情绪是与当前任务不相关, 源于偶然的或与目前任务无关的认知。与任务相关的情绪是与目前的任务或正在处理的问题有着固有联系的。偶然的情绪状态会慢慢消失, 但会影响个体处理后续压力情境中做的决策。先前的文献得出偶然的情绪影响对后续事件的判断和选择, 这些情境与产生偶然情绪无关[9]。偶然情绪会影响决策。如果一个人处在一个偶然情绪状态同时又是一个道德决策的情况下, 其决策过程可能受情绪的影响, 换言之出现的偶然情绪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意图。Bechara[10]认为情绪在人类决策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偶然的情绪与当前的状态相互作用, 通过调节情绪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当前的知觉和选择。如在醉驾时会唤醒个体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恐惧, 为了安全而选择放弃此活动。然而在醉驾时若与人发生激烈口角, 产生愤怒情绪则可能会超过对预期的恐惧而选择可能导致风险的情况。
一直以来情绪被认为是扭曲逻辑推理而不是推动。有研究者认为它 甚至是扭 曲逻辑推 理的催化 剂。Blumenthal[11]指出指向任务的情绪往往是比较稳定的, 而偶然的情绪则是瞬态的。在道德判断中情绪的影响无法通过数据得到完全的描述, 所以很多研究结果都是模棱两可的。在Blumenthal的一个实验中, 他用20分钟的视频去诱导不同情绪, 可能是由于诱导的是偶然情绪而不是与任务相关的情绪, 所以其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Garg[12]认为如果任务需要决策者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 那么将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这导致个体较少会选择难以评估的选项, 会推迟作出决定或选择一个更为熟悉的选项。
3. 3 特殊的情绪 ( 愤怒、悲伤、内疚)
先前的大部分的情绪研究集中在基于效价的方法而忽略特定的情绪。最近, 许多研究人员不仅仅在效价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划分, 而是开始关注特殊的情绪, 如愤怒、恐惧、悲伤、厌恶等。Connelly[13]等人认为在涉及人际关系的有关伦理情境中, 愤怒、恐惧等情绪与道德决策联系最为紧密, 效价相同的不同情绪对决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De Steno[14]等人发现悲伤和愤怒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会对个体未来评估悲伤和愤怒事件的发生产生不同的影响。Tiedens[15]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情绪会对信息处理产生不同影响。
还有一种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情绪就是内疚, 它是一种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准则产生矛盾不协调的情绪。Steenhaut[16]等人发现在消费者能从商家那里得到好处的情况下内疚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情感。通过强调个体违反了标准造成的结果来增强内疚感会减少消费者从商家那里受益的可能性。另一项Kim[17]的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 结果发现内疚在灰市商品购买中对购买意图产生负面影响。内疚会显著影响与灰市产品、非法产品相关的道德判断的形成。道德判断调解内疚对购买意图的影响, 而不是直接影响意图。
4 理论模型
4. 1 评价倾向理论
Smith和Ellsworth[18]提出了评价倾向理论, 该理论以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和功能理论为基础, 认为每一特定的具体情绪都由许多认知评价维度构成, 但各具体情绪是由不同的认知评价维度占主导, 形成特定的评价, 而形成的特定评价具有动机的属性, 形成特定的评价倾向。他们认为构成情绪的认知评价维度很多, 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6个, 分别是: 注意活动指个体是否关注; 确定性是对未来事件可否预测的程度; 预测努力指需要付出生理或心理上的努力程度; 愉悦感是个体感到积极或消极的程度; 责任指他人或自身对事件负责的程度。6个维度的不同评价组合成了不同的情绪, 评价的差异性导致情绪的差异。例如愤怒是高确定性、他人对负性事件的评价。而恐惧是低确定性, 缺乏个体控制和高预测努力。根据该理论, 愤怒和恐惧的评价倾向基础不同, 这导致对信息加工、决策和选择的影响不同, 使得愤怒和恐惧这些偶发性情绪对于道德意图和判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类似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和希望对道德意图和判断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 2 道德决策模型
Gaudine和Thorne提出了一个新的道德决策模型, 它将情绪涵盖其中。模型提出了两个维度, 情绪唤醒和感觉状态, 作为影响决策的独立因素, 唤醒是感觉状态的强度等级, 感觉状态本身是从积极的 ( 愉快) 到消极的 ( 恐惧) 。遗憾的是他们的模型缺少对情绪维度的明确描述, 该情绪影响源自道德感受性和道德行为知觉的决策加工。他们进一步指出情绪并不是与理性决策加工相对立, 情绪感受的强度是不同的。心境与情绪不同, 它没有那么强烈, 对于环境来说并不特殊, 心境更倾向于偶然的情绪。他们没能解决是否情绪先于认知或迟于认知的问题, 甚至它可能是单纯情绪的一部分。然而他们认为一些决策可能是纯情绪的结果, 一些是纯认知的结果, 一些是认知情绪决策加工的结果。
5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情绪在人们决策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与环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来影响人们的决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展到更多领域。
5. 1 自然条件下决策的情绪研究
人们的决策很多是在具有时间压力的紧急情况下作出的, 这些决策与人们在实验室环境中作出的决策有很大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很多模拟工具无法得到最准确的行为数据。今后的研究可以将研究扩展到更多自然条件下决策的情绪, 更充分地了解情绪的影响机制。
5. 2 扩展研究对象, 进行纵向研究
现有的研究多以大学生为研究被试, 缺少其他群体的情绪特点分析。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需要扩大研究对象, 如中老年人、儿童, 像残疾人、犯罪人员等特殊群体。
5. 3 注重跨文化研究
在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中鲜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跨文化研究, 今后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重视跨文化研究, 以期对情绪的特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摘要: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长期以来关于情绪在人们决策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没有将其作为独立元素进行研究。本文讨论了决策中情绪的相关研究及认识, 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建筑供热方案辅助决策系统开发研究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分析,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软件,数据库
引言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已占全社会能耗46%,开发利用更多的经济新能源用于供暖和热水系统,是解决目前资源短缺和降低供暖和热水系统价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需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气候条件等对供热系统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定最佳供热方案,以实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开发建筑供热方案辅助决策系统,以期为供热方案的选择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 VisualBasic语言简介[1]
VisualBasic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被公认为是编程效率最高的一种编程方法。它继承了Basic语言面向普通用户和易学易用的优点,同时引入了可视化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机制,大大增强了程序的通用性,进而简化了程序设计。
VB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类应用程序,它简单易学、效率高,功能强大。在VisualBasic环境下,利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新颖易用的可视化设计工具,使用Windows内部的广泛应用程序接口(SPI)函数,以用动态链接库(DLL)、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开放式数据连接等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开发Windows环境下功能强大、图形界面丰富的应用软件系统。
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2,3]
建筑供热方案辅助决策系统采用模块法设计,系统包括方案参数管理子系统和辅助决策子系统。在Windows的环境下,利用VisualBasic 6.0语言编写程序,程序采用MDI窗体来实现用户界面,利用VisualBasic 6.0的数据库访问功能,建立相关的Access数据库组织数据。在设计计算时,软件利用Access从数据库中检索获得数据,对各供热方案、地区参数进行添加、删减、存储、查询工作。各大模块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总体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2.1 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4,5]
2.1.1 方案模型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已有的地区各参数进行修改、保存,添加新地区或删除已有地区,修改后的记录将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当前记录的相关参数以公共变量的形式保存在内存中为下一步计算做准备[2]。
2.1.2 方案投资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参数包括供热水量、设备投资、土建投资、安装、运行及维修费用、人员工资及使用年限等参数,通过调用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同时可进行各参数的浏览、修改与保存。
2.1.3 辅助决策子系统
辅助决策子系统包括满足度计算模块、关联度计算模块、综合关联度模块、函数满足度模块。模块软件主界面如图2所示。选择标准方案和可行方案的满足度后,点击数据分析计算菜单的数据计算,系统将调用相关计算模块,最终得出最优方案。利用软件的绘图功能绘制出满足度函数分布图。
2.2 方案辅助决策系统分析方法简介[6,7]
民用建筑供热系统方案有很多种,每种方案都有各自的特点,并受到能源、环境、资金等外界因素的制约,而供热方案一经确定,因其投资大,使用期长,影响将是长期的。因此,在评选供热方案时,要因地制宜,全面分析,从经济性、安全性、先进性三方面着手,按初投资、年经营费、安全性、环境影响、技术先进性、操作管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求最优方案。
灰色物元分析法就是以各评价指标Ui在各方案Mj中的量值rji为灰数,建立灰色物元矩阵,将满足度函数引入关联度的计算中,通过加权求和得到各方案的综合关联度,从而评出最佳方案。
(1)建立灰色物元矩阵。
式中:rji第j个方案第i个指标的灰量值,可由满足度函数求得。
(2)建立满足度函数。
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白化函数来定义满足度函数rji=fj(Xi),其中Xi为指标Ui的实际值。对于指标值越大越好型、适中型和越小越好型的评价指标,其满足度函数rji=fj(Xi)分别为:
越大越好型:
适中型:
越小越好型:
式中:λ1、λ2、λ3、λ4、λ5、λ6表示评价指标Ui的满足度函数的阈值。
(3)建立关联函数,确定关联度。
由式(2)、(3)、(4)满足度函数可知,各指标满足度rji∈[0,1];当完全满足时,rji=1;当完全不满足时,rji=0。从理论上讲,标准方案是一种理想方案,其各指标满足度r0i达到100%,即r0i=1。但在工程实际中,由于各指标不可能很完美,因此可将r0i的灰域适当放宽,认为只要方案各指标达到80%~100%的满意度即可为标准方案,即rji∈[0.8,1],称为灰经典域。再将标准方案的满足度扩大到70%~100%,则构成了可行方案的满足度的灰域,即rji∈[0.7,1]时称为灰节域。可行方案包括了标准方案和可转化为标准方案的方案。由此,选用线性函数构造关联函数,关联函数式为:
式中:kji第j个方案第i个指标的关联度;rji第j个方案第i个指标的满足度;α0i标准方案满足度0.8;αpi可行方案满足度0.7。
(4)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在方案评价中,各评价指标Ui(i=1,2,,n)对方案的优劣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要赋予权重。
权重集为:
式中∑Wi=1,赋权的方法有很多,如专家调查法、二项系数法、主要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法等。
(5)确定最优方案。
由式(5)、(6)得各方案综合关联度kj:
当kj>0时,为标准方案;当-1kj0时,为可转化为标准方案的可行方案;当kj<-1时为淘汰方案。选出关联度最大的方案,其k*=max{k1,k2,,km}即为最优方案。
3 结语
用面向对象的VB 6.0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开发供热系统经济分析软件,过程简单,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界面制作方便易得;经编译后所得软件运行速度快性能可靠操作简单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是一种供热系统经济分析快捷有效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晶.VB6.0程序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梅申信,梅林.Visual Basic中基于ADO/OLE DB的数据库访问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2005,16:73-75.
[3]肖捷,祝庚,肖正新.VB过程调用中参数传递的深入分析[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10):91-93.
[4]张仁霖.浅谈Visual Basic6.0的数据库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5-96.
[5]徐红勤.如何在VB6.0中实现与数据库的连接[J].计算机仿真,2004,21:681-683.
[6]王根霞,段德宏.青藏线太阳能热水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分析[J].节能,2004,(9):19-21.
烟草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烟草,生产,决策支持系统
1 系统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当前我国烟草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卷烟制造企业的制丝生产过程大都引进了集散控制系统或可编程控制器进行控制,再用微机或工业PC进行管理。虽然控制与管理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总的来讲,计算机只是取代了常规仪表,其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那如何充分挖掘其潜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产控制中的优势,从提高控制的精度、稳定度与智能化入手,开发适合中国烟草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同时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对于烟草生产这种流线型的加工过程非常适用,可为烟草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带来可观的效益。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烟草行业总体上在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方面尚未有DSS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制丝过程在线过程控制与管理方面的智能决策与优化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总之,以降低烟草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出发点,从制丝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与优化管理入手,研制面向烟草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
DSS的概念是70年代提出的[1],并且在80年代获得发展。它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传统的MIS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人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得到发挥;人们对信息处理规律认识提高,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要求更高层次的系统来直接支持决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DSS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关于决策支持系统尚未有一个非常权威与统一的定义,通常认为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开发方法
DSS的结构主要由会话系统、控制系统、运行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规则库系统和用户共同构成[1]。最简单和实用的三库DSS逻辑结构(数据库、模型库、规则库)如图1所示。
DSS运行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用户通过会话系统输入要解决的决策问题,会话系统把输入的问题信息传递给问题处理系统,然后问题处理系统开始收集数据信息,并根据知识机中已有的知识,来判断和识别问题,如果出现问题,系统通过会话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对话,直到问题得到明确;然后系统开始搜寻问题解决的模型,通过计算推理得出方案可行性的分析结果,最终将决策信息提供给用户。
DSS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接口部分:也就是输入输出的界面,是人机进行交互的窗口。
2)模型管理部分:系统要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调出系统中已有的基本模型,模型管理部分应当具有存储、动态建模的功能。目前模型管理的实现是通过模型库系统来完成的。
3)知识管理部分:集中管理决策问题领域的知识(规则和事实),包括知识的获取、表达、管理等功能。
4)数据库部分:管理和存储与决策问题领域有关的数据。
5)推理部分:识别并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分为确定性推理和不确定性推理两大类。
6)分析比较部分:对方案、模型和运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用户最满意的方案。
7)问题处理部分:根据交互式会话识别用户提出的问题,构造出求解问题的模型和方案,并匹配算法、变量和数据等,运行求解系统。
8)控制部分:连接协调系统各个部分,规定和控制各部分的运行程序,维护和保护系统。此外技术构成还包括咨询部分、模拟部分、优化部分等。
DSS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系统的定位是面向决策的支持,其作用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与参考。
2)系统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模型和方法的使用是确定的,但是决策者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系统的使用有特定的环境,问题的条件也不确定和唯一,这使得决策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驱动力来自模型和用户,人是系统运行的发起者,模型是系统完成各环节转换的核心。
3)系统运行强调交互式的处理方式,一个问题的决策要经过反复的、大量的、经常的人机对话,人的主观偏好、能力、经验、价值观等因素对系统的决策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方法一般采用目标导向法(Object Oriented)和原型方法(Prototyping)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应用原型法研制一个个DSS的技术部件,然后应用目标导向法按照一般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生成方法组合成DSS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
从系统开发的角度分析,DSS可分为三个技术层次:最基层(即DSS的基本技术部件)、中间层(即组织DSS的通用框架)和最高层(即针对具体决策问题由DSS生成器生成的实际应用系统)。三个技术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最基层的设计工作由专业软件人员完成,用户是最高层的使用者。从最基层到中间层的构造过程是系统工程师的任务;中间层是面对DSS建造者的,中间层到最高层的设计过程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DSS的开发过程通常是针对具体目标,分为问题分析、可行性研究、开发方法和开发决策的选择、开发系统和支持决策五个阶段。在开发过程中,决策者必须参与其中,因为决策者是系统设计的直接使用者,他的需求就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各阶段的基本工作如下:
问题分析阶段。该阶段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分析,达到明确求解问题的目标。
可行性研究阶段。依据前一阶段的分析,从实际系统开发在技术方面、可能性方面、方案的有效性方面,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来研究确定系统开发的可能性。
开发方法和开发策略的确定阶段。该阶段要明确系统开发的组织问题和采用何种开发方式进行,并明确在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方法、手段和具体实现的途径。开发系统阶段,指开发一个针对实际问题领域的专用DSS,包括DSS结构的确定、建立数据模型知识方法的结构、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支持决策阶段,指系统开发完成后的实际运行阶段,包括运行结果分析的方法、支持决策的形式以及反映系统运行结果有效和实际效果的信息反馈数据的采集等。
4 烟草生产DSS研究思路
前面已简单介绍了DSS的意义、结构、特点及开发方法,这里我们从烟草企业制丝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着手,结合烟草企业的实际,研究与分析烟草生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设计及实现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由点到线,最终将研究结果进行系统集成,构建烟草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模型,为卷烟生产过程控制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生产过程分成制丝、卷接、动力能源等几大生产控制系统,针对每一生产控制系统再进行分解,抓住主要生产与工艺流程进行重点研究与设计,最后再进行整个系统的整体优化与完善,整个研究思路如图3所示。
5 烟草生产DSS模型的规划、设计与实现
5.1 烟草生产DSS模型的规划与设计
我们根据烟草生产特点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一个DSS原型系统,可用于生产的实时监控、模拟仿真与研究等方面。图4就是我们根据烟草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的特点研制的烟草生产DSS原型系统架构图。采集的生产数据存放于一专门的数据库系统中,通过清理形成数据仓库,在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进行建模与仿真[2,3],利用在线联机分析(OLAP)和数据挖掘(DM)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DSS信息系统进行人机交互和控制,将产生的规则、知识、模型等应用于生产决策与控制。
5.2 烟草生产DSS模型的实现
前面已经说了整个研究思路是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由点到线,最终将研究结果进行系统集成,构建烟草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模型。这里就遵循这一思路,以制丝生产线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实现IDSS。
针对当前烟草制丝生产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整个制丝生产DSS原型系统的研究技术路线采用四步走方式实现:
1)数据清理与数据规范,建立标准而规范的数据库。
2)对制丝生产关键工艺与设备的过程控制进行系统的模型研究。
3)对制丝生产关键工艺参数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4)对制丝生产IDSS原型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并进行系统集成。
6 展望与建议
我们结合合烟实际情况研制的企业生产指挥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原型系统在烟草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该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与感官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生产资讯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对生产信息的获取及反应处理能力,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Martin T.Hagan,Howard B.Demuth,Mark H.Beale.神经网络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方法研究 第9篇
关键词:QFD,分析型Kano模型,物流服务,物流设计,决策方法
一、引言
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加剧了产业内部激烈的市场竞争, 各企业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提升客户满意度, 才能赢得市场发展机遇。[1]物流服务的无形性、易变性和易逝性等特性[2]决定了物流服务设计的复杂性。物流服务设计要素的决策过程作为物流设计系统的关键输入, 在决策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和自身资源特点,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 确定物流设计要素, 为物流服务战略性设计提供依据。目前关于物流设计要素确定方法的研究, 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考虑, 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确定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另一方面, 从顾客角度出发, 研究顾客满意度的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并将影响因素作为物流服务设计要素。
综合顾客和企业两个角度确定物流设计要素的研究较少, 且已有的研究中缺乏系统的结构化的物流设计要素决策方法的支持。如何选择有效的设计要素决策方法, 为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设计能力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是一个核心战略问题。本文在QFD与分析型Kano模型集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从顾客需求的获取、顾客需求重要度的确定、基于QFD的质量屋构建和物流设计要素决策模型的构建四个方面对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过程进行分析, 以期为物流设计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有所裨益。
二、QFD与分析型Kano模型的集成方法
1、质量功能配置 ( QFD)
QFD的核心是需求转换, 通过直观的矩阵框架表达形式质量屋 (如图1) , [3]确定客户需求与相应产品或服务性能间的联系。
基于QFD的设计过程包括以下阶段:其一, 顾客需求及权重的确定:通过市场调研、顾客座谈会等形式获取顾客需求, 对顾客的模糊需求进行分析、整理, 规范化顾客需求, 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评价法确定顾客需求权重。其二, 工程特征的确定:针对顾客需求, 按照针对性、可测量性及全局性原则找出满足顾客需求的工程特性。其三, 关系矩阵和相关矩阵的评估:关系矩阵评估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矩阵评估工程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四, 确定关键工程特性: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资源限制水平确定工程特性的权重, 根据权重排序确定关键工程特性。客户需求的重要度、客户需求CR与工程特性SA之间的关联关系, 以及工程特性之间的自相关关系等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工程特性的重要程度。
2、分析型Kano模型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4]提出的Kano模型, 强调对质量的认知要从顾客的主观感受、产品或服务的客观表现两个方面出发。传统Kano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评价表和结果表三个方面进行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了克服传统Kano模型定性分析的局限, 引入分析型Kano模型, [5]在问卷设计中考虑顾客对质量属性的感知重要度, 顾客关于产品或服务绩效的满意/不满意程度, 结合Matzler[6]和Yang[7]的研究成果量化感知重要度 (表1) 和满意/不满意程度 (表2) 。
(1) 重要度指标的量化:
用fi表示产品或服务属性, 则fi∈F, F = { fi/ i =1, 2, I}, 被访顾客总量为J, 则第j个顾客对属性fi的评价:
其中xij表示顾客j对不提供属性fi的满意度评价;yij表示顾客j对提供属性fi的满意度评价;wij表示顾客j对属性fi的重要度感知, wij∈ (0, 1) 。
(2) 满意度指标的量化:
对于属性fi, i表示顾客对负向问题满意度的平均值;表示顾客对正向问题满意度的平均值。
(3) 分析型Kano分类矩阵
将的值体现在分析型Kano矩阵图中 (图2) , 矩阵的横坐标表示顾客对属性的不满意水平, 纵坐标表示满意水平, 应落在0-1 的范围内。在矩阵中用向量描述属性fi, 将向量在矩阵中用极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 表示为, 则
是向量的矩, 是衡量属性fi对顾客的重要性程度的指标;αi是向量与横轴之间的夹角, 是衡量顾客对属性fi的满意/不满意水平的满意度指标。
通过分别设置的阀值0. 5, 并根据数值在矩阵中的位置确定属性的Kano类别:
①魅力属性 ( A) :魅力属性是顾客想不到的, 如果不提供此需求不会引起顾客的不满, 但提供此需求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度;
②必备属性 ( M) :是理所当然的属性要求, 当这些属性充分时, 顾客满意度不会提升, 不充分时会立即引起顾客的不满;
③一元属性 ( O) :提供此需求时会导致顾客满意, 不提供时会引起不满;
④无差异属性 ( I) :无意义。
23、QFD与分析型Kano模型的集成过程和方法
QFD是顾客需求下的产品设计方法, 实现了由顾客需求到工程属性的转换, 但它并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 其难点也在于难以准确有效地理解顾客需求。[8]因此, 将分析型Kano模型引入QFD中可以有效解决QFD方法在这方面的不足, 通过对顾客需求进行分类, 实现了顾客需求与顾客满意之间的有效对接。
QFD与分析型Kano模型集成的过程侧重于顾客需求研究阶段, 这是因为顾客需求是QFD的关键输入, 而顾客需求重要度与顾客满意度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考虑到顾客需求的复杂性, 在运用分析型Kano模型准确获取顾客需求及顾客需求分类的基础上, 利用近似变化函数调整顾客需求的初始重要度。在Tan和Shen[9]的研究中依据Kano模型的原理设计了一个近似变换函数调整QFD中顾客需求重要度, 提出了Kano模型中产品或服务属性与顾客满意度间的关系函数:
其中s, p分别表示顾客满意度和产品或服务属性, k为参数。从微分角度分析 (4) 式, 分别用△s△p表示顾客满意度、产品或服务属性的微小变动, 且假定△s/s与△p /p之间是线性关系, 则 (4) 式可表示为
对 (5) 式求积分:s = cpk, c为常数。假定s0, p0为s, p的现有水平, s1, p1为s, p的目标水平, 于是推导出顾客满意度与产品或服务属性之间的关系:
由此进一步推导出近似变换函数
其中IR0表示初始重要度改进系数, IRadj表示调整了的重要度改进系数, 参数k是对属性fi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相对水平的描述。结合分析型Ka-no模型tanαi特性:随着向量与横轴间的夹角 αi逐渐增大, 顾客的满意度逐渐提高, 不满意度逐渐降低, 此时tanαi的值也逐渐增大, 分析型Kano分类由必备属性到一元属性最后到魅力属性。而参数k的取值规律为:对于魅力属性, k〉1;对于一维属性, k = 1;对于必备属性, 0〈k〈1。可见tanαi和k的变化一致, 因而令k = tanαi, 在调整顾客需求重要度时以IRadj的倒数作为乘数来调整初始重要度。通过集成方法的应用, 解决了顾客满意度和重要度间的非线性关系难题, 降低了由于实施者的主观经验造成的不准确性。
三、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流程与方法
1、决策流程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 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流服务设计是指从顾客的需求出发, 通过对物流服务要素的合理安排, 将顾客价值与所要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匹配的过。[10]在物流服务设计中既要考虑到顾客需求, 又要兼顾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关键物流服务要素是从客户需求和客户满意的前提下得出的, 而在物流服务设计过程中也要综合企业成本, 达到供应链共赢的目的。对蒋秀军[11]建立的物流服务设计模型进行改进, 物流设计要素决策过程以QFD为基本的实施方法, 顾客需求研究中融合分析型Kano模型分析方法, 在物流服务要素展开中考虑企业资源成本、设计预算约束, 确定最终物流设计要素。基于以上分析, 建立物流设计要素决策流程框架, 如图3 所示。
2、决策方法
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 顾客需求获取阶段:通过顾客需求问卷调查、倾听顾客心声、访谈等方式收集顾客对物流服务质量需求。利用分析型Kano问卷调查获取顾客感知到的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度、满意度水平, 以及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物流服务质量的水平。
(2) 顾客需求重要度确定阶段:根据式 (5) 、 (6) 计算调查的数据 ( xij, yij) , 得到, αi, 按照分析型 Kano 矩阵对物流服务属性进行卡诺分类。并进行竞争性分析:
其中分别表示顾客感知的本企业物流服务属性fi的质量mij的平均值, 顾客感知的竞争对手服务属性fi的质量nij的平均值 (其中wij表示顾客对服务属性fi的重要性评价) 。判断的大小, 把值大的作为改进目标, 则物流服务属性fi重要度的初始改进率IR0为改进目标值与顾客感知到的本企业的质量水平的比值;把的值作为顾客需求的初始重要度;计算tanαi, 令k = tanαi, 并运用近似变化函数式 (7) 修正初始改进率IR0, 得到调整改进率IRadj;运用以上计算结果, 得到最终顾客需求绝对重要度Ii, 相对重要度Ii'
(3) 基于QFD的质量屋构建阶段:根据顾客需求重要度权重, 确定出关键的顾客需求, 并通过专家调查和企业管理人员访谈找出满足关键顾客需求的物流服务要素, CRi, i = 1, 2, m表示对应服务属性fi的顾客需求, SAj, j = 1, 2, n表示物流服务要素, 建立CRi与SAj之间的相关关系矩阵H =[hij]m n, hij[0, 10]该矩阵反映了物流服务要素SAj对满足顾客需求CRi的贡献程度为hij, hij= 0, 表示第j项物流服务要素对第i个顾客需求无贡献;hij= 10, 表示第j项物流服务要素对第i个顾客需求的贡献程度最大计算物流服务要素SAj的绝对重要度FIj, 相对重要度FIj':
按相对重要度权重确定关键物流服务要素。
(4) 关键物流服务设计要素的决策阶段:在物流设计的策略计划层, 一般用费用表示资源限制, 用物流服务要素单位成本Cj表示资源限制。借鉴前景理论[12]描述物流服务要素对满足顾客需求的贡献程度为时的顾客满意度公式:
其中a表示参考的最大顾客满意度, b表示顾客满意度曲线在参考点c点处的切线斜率, c表示顾客对物流服务要素的一般期望值。参数a, b, c的值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到。
在有限的成本预算的前提下, 在前人研究的基于前景理论的转化方法的基础上, 以最大化对应顾客需求的顾客满意度S为目标函数, 考虑物流服务预算约束B, 建立物流设计要素决策模型。
式 (3. 2. 5) 为目标函数, 表示最终确定的物流设计要素组成设计方案能够使总的顾客满意度S最大;式 (3. 2. 6) 为约束条件, 表示物流设计要素成本之和不能超过设计预算值;Xj为决策变量, Xj= 0 表示在设计方案中第j项物流服务要素不被选;xj= 1表示第j项服务要素被选。通过求解该0-1 整数规划模型, 可以得到企业当前状态下能够提供的使顾客满意度最大的物流设计要素决策方案。
四、算例分析
基于构建的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流程和方法, 对快递服务进行设计, 验证集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根据快递服务特点, 获取快递服务质量的顾客需求为:送货正确、送货及时、快件无缺损、受损赔付、投诉处理能力、处理紧急订单能力、个性化服务、服务态度、服务人员仪表、价格合理、信息反馈、追踪查询。对快递服务顾客需求进行分析型Kano问卷调查和顾客对企业、竞争对手的服务质量感知的调查, 调查对象按照居住人群的特点, 分为学生、上班族、家庭主妇。根据 (2. 2. 2) 式计算顾客的平均满意度水平, 并根据数据统计结果确定物流属性顾客需求的Kano分类 (见图4) 。
由于服务人员仪表属于无差异质量, 故以下分析中不考虑此顾客需求。 根据式 ( 2. 2. 3 ) 、 (2. 2. 4) 、 (2. 3. 4) 、 (3. 2. 1) 、 (3. 2. 2) 求得相关数据填入顾客需求重要度确定表中 (见表3) 。
表中顾客需求相对权重从大到小排序为送货及时、快件无缺损、送货正确、信息反馈及时、质量价格合理、服务态度、处理紧急订单能力、受损赔付、个性化服务、追踪查询、投诉处理能力。由于顾客需求较多, 选取前4 个物流服务质量需求作为关键顾客需求。根据专家调查和企业管理人员访谈, 针对关键顾客需求确定相应的物流服务要素:提升配送系统, 提供多种货物运送方式、提供精细化安全包装服务、反复核对确认货物信息的准确性、电话通知货物即时信息、增设网点, 完善物流信息查询系统, 并建立关键顾客需求与服务要素的质量屋 (表4) 。
公司对于物流服务要素设计的初期预算为25万元, 将服务要素的单位成本、通过问卷调查并做回归分析得到的 (3. 2. 2) 式中的参数值列入质量屋中。因数据处理过程较多, 中间的计算过程省略, 由式 (3. 2. 5) 、 (3. 2. 6) 、 (3. 2. 7) 求解物流设计要素决策模型, 得到物流设计决策变量, 的值为0. 559, 表明企业的物流服务要素水平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对服务要素的合理改进可以进一步提升顾客满意度。
五、结论
本文为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过程提供了一个定量分析的框架:首先,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QFD与分析型Kano模型集成的过程与方法。其次, 在考虑企业资源限制的前提下, 在集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流程和模型, 将顾客关心的性能转化为物流要素的设计要求。最后, 用算例验证了该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对于物流设计要素决策还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方法, 本文只是做了初步性的探索和尝试研究, 仍有很多不足:①将顾客需求转化为物流服务要素时并没有考虑物流服务要素之间的自相关性;②在决策模型中并未对物流服务要素进行Kano分类, 研究不同类型的Kano属性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加入对物流服务要素间的自相关关系的处理和Kano分类, 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设计要素决策模型。
参考文献
[1]张树山, 高大新等.基于DQFD的物流服务能力设计、仿真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9, 39 (2) :204-208.
[2]刘丽文.完整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系统的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17) :39-40.
[3]Eleonora Bottani, Antonio Rizzi.Strategic management of logistics service:A fuzzy QFD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3 (2) :585-599.
[4]Kano N et al.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984, 41 (2) :39-48.
[5]孟庆良.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的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决策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2, 21 (2) :64-72.
[6]Yu-Cheng Lee, Sheng-Yen Huang.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 (36) :4479-4484.
[7]Yang, Ching-Chow.The refined Kano’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2005, 16 (10) :1127-1137.
[8]段黎明, 黄欢.QFD和Kano模型的集成方法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8, 31 (5) :515-518.
[9]Li-Feng Mu.A Fuzzy Multi-Objective Model of QFD Product Planning Integrating Kano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8, (16) :1141-1151.
[10]伊伟.基于QFD和Kano模型的服务设计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09.
[11]蒋秀军.整合Kano模型与QFD的物流服务设计方法及应用[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 2012.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实物期权;项目投资;应用
引言:长期以来,现金流折现法一直是评估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净现值法则是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但它忽略了新投资的战略成长机会、管理柔性的影响。产品、市场是多变的,经营者可以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方式,这即为经营柔性。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因忽略了项目经营柔性的价值,导致决策失误,针对现金流折现法的不足,一些专家提出了一种更实际的方法——实物期权法。
一、实物期权的理论概述
实物期权是与金融期权相对应的概念,期权是一种特殊的合约,它规定持有者在一定期限内有权利以固定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资产,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期权是有价值的,而且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实物期权方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战略投资决策的思路。实物期权项目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项目投资的不可逆性,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专业的设备或者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投资金额巨大,一旦资金投入,就很难收回,因此,初始投资一旦投入就会变成沉没成本,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项目具有管理的灵活性,投资者可以根据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灵活处理投资机会,如果未来的开发投资成本很高、收入较低,闲置成本低于开发成本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减少项目的规模;相反则可以选择扩大项目的规模。项目投资的关联性,一个实物期权的执行价值不仅取决于本身,还受到其他未执行的期权影响。
二、传统NPV方法和实物期权方法的比较
传统的NPV方法是将企业未来各年度产生的净现金流通过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投资起点,再减去初始投资,既得到该项目的净现值。如果该项目满足NPV﹥O,则可行,反之,则放弃。实物期权投资理论方法的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引入期权的概念来分析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承认不确定因素的价值,以保证实物期权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二考虑期权的波动性,在一般的金融理论中,越高的波动性就意味着越高的折现率和越低的净现值,在期权理论中由于不对称收益的存在,使越高的波动性就有越高的期权价值。三更具科学性。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是运用较普遍的期权定价模型之一,其公式如下:
当标的资产的价格不服从正态分布时,期权定价就会较为困难。为了克服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的局限,衍生出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它以风险中性定价法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极大的简化了计算,但是对于复杂的实物期权投资项目而言,二项式十分复杂。
三、实物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某企业于2016年拟投资建设一条A产品生产线,该项目的净现值NPV=-88万元。该企业计划在A产品打响知名度后,通过产品升级设计为B产品淘汰A产品,预计时间为3年,2018年B产品的投资额为2000万元,同时预计B产品的现金流入的贴现值为1500万元,资金成本为10%,资产价格S=1500/(1+10%)3=1126.97万元,将2018年B项目的2000万折现到2015年为I=2000/(1+10%)3=1502.62万元,则B项目在2015年的NPV=S-I=-375.65万元,按照传统的净现值方法,NPV<0,B项目不可行。假设无风险利率为5%,B项目价值的变化波动率为40%,那么,现在是否对A项目投资?按照实物期权理论,B产品的投资等同于一个期限为3年,执行价格为2000万元,标的资产价格为1126.97万元的看涨期权价值。根据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其期权价值: S=1126.97,X=2000,r=5%,t=3,σ=0.4,d1=-0.26505,d2=-0.95785
C=1126.97×0.3936-2000×2.718-0.15×0.1644=616.90万元,那么目前投资A项目的净现值为:RNPV=NPV+C=616.90-88=528万元,通过实物期权方法计算分析,A项目的投资价值高,从企业未来发展考虑,当前应该对A项目进行投资。可见,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实物期权方法是在净现值方法基础之上,计算项目的附加期权价值,弥补了NPV法的不足,使项目的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第11篇
MATLAB是美国Math Works公司推出的大型数学软件, 具有强大的数学运算功能, 同时涉及面也非常广, 能够为各学科多种工作平台提供支持。MATLAB工具箱更为各学科专业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它能解决控制系统、信号处理、财政金融、优化设计等各种问题, 大大丰富和拓宽了MATLAB的功能, 使得计算更为便捷高效。优化设计是专门研究如何从多个方案中获得最科学合理的学科。它研究决策问题的最佳选择特性, 构造寻求最优解的计算方法, 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管理决策, 以及机械设计等领域,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管理决策过程极其复杂, 受到各种条件, 各种因素的制约, 同时决策目标又具有多样性, 因此决策起来比较困难, 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和单位的效益。如何寻求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将运用MATLAB工具, 以管理中的运输计划决策为例, 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得出最优解, 指导管理决策。
2 MATLAB优化设计方法
对实际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首先, 必须对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将其简化成数学问题, 建立其数学模型;然后针对该数学模型, 选取合适的方法, 编制优化程序, 进行优化求解。以MAT-LAB为工具的优化设计应根据得出的数学模型, 确定系统变量, 建立目标函数, 列出约束条件, 选取合适的优化工具箱函数, 进行数值运算, 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3 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下面以管理中的运输计划决策为例, 运用MATLAB工具进行优化设计。
某军用运输机参加抢救物资任务, 由于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该运输机只能往返1次, 运输机装载量有限, 只能装载部分物资, 抢救物资中有A和B两种, 价值不等, 物资A有18吨, 每吨体积为15m3, 价值为每吨1000元, 物资B总重为10吨, 每吨体积为30m3, 价值为每吨1500元, 该运输机分为前后两舱, 前舱容积为120m3, 最大装载量为8吨, 后舱容积为300m3, 最大装载量为14吨, 为确保运输安全, 后舱货物的重量要求为前舱货物的重量的1.5倍。如何安排运输计划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使损失降到最小。
问题分析:
首先, 将运输计划问题简化, 如表1所示。
该运输问题涉及到A和B两种物资, 混合装载在运输机前后两舱, 为使效益最大, 损失最小, A和B存在装载比例关系, 同时每一个舱都存在着A与B分配的比例问题, 每个舱对重量、容积都有要求, 飞行安全也有要求。
首先, 确定系统变量, 设x, y分别为该运输机装载物资A、B的重量, 下标表示运输机的前、后两舱, 系统变量为:x1, x2, y1, y2, 该模型的目标函数为:1000* (x1+x2) +1500* (y1+y2)
按要求, 运输机对装载量和容积都有要求, 存在下列约束关系:
另外, 装载物资的总重量不能超过物资的总重量, 物资量应为正数
飞行安全要求:1.5* (x1+y1) =x2+y2
从而将该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在MATLAB中可转化为求最小值:
Min-1000* (x1+x2) -1500* (y1+y2)
约束条件为:
利用MATLAB进行优化求解:
输入目标函数的系数、约束矩阵、右端项和下界:
由上面的结果得到该运输机前舱装8吨A, 不装物资B, 后舱装4吨A, 8吨B, 运输总价值为24000元, 损失降到了最小。
4 结论
运用MATLAB工具, 采用优化设计的方法, 很好的解决管理决策问题, 给管理决策者带来了很大便利, 不需要编写大量程序, 使用方便, 在管理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MATLAB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值计算软件, 其优化设计模块对解决管理决策中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管理决策的问题为数学模型, 运用MATLAB优化设计的工具箱函数, 对其优化设计, 得出最优结论, 对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MATLAB,优化设计,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精锐创作组.MATLAB6.0科学运算完整解决方案[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2]孙亮.MATLAB.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M].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