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鼻窦手术
鼻内镜鼻窦手术(精选10篇)
鼻内镜鼻窦手术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2月~2009年2月, 在本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 男24例, 女26例, 年龄 (35.4±4.2) 岁。临床分型和分期:Ⅰ型共22例, 其中, Ⅰ型1期7例, Ⅰ型2期12例, Ⅰ型3期3例;Ⅱ型共21例, 其中, Ⅱ型1期4例, Ⅱ型2期13例, Ⅱ型3期4例;Ⅲ型7例。
1.2 方法
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扫描检查, 无禁忌证者术前1周即开始服用强的松 (30 mg, 1次/d, 晨起顿服) , 并口服广谱抗生素1周。如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 术前请相关科室会诊, 予以控制, 使血压降至正常[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以下], 血糖≤10 mmol/L后再手术。患者均使用采用局部麻醉, 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 先吸切鼻腔息肉组织, 再逐步切除钩突, 打开筛泡, 开放病变鼻窦的窦口, 清理窦口及窦腔中病变组织, 同时矫正解剖变异, 如鼻中隔偏曲影响鼻窦鼻腔通气引流, 首先行矫正;如中鼻甲肥大、息肉样变或泡状中鼻甲行中鼻甲成形;下鼻甲肥大予部分切除。术毕用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术后静脉给予抗生素5~7 d, 口服泼尼松30 mg/d, 7~10 d, 并口服黏液促排剂等。24~48 h后抽出纱条, 若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者3 d后抽出, 抽取纱条后每日清洁鼻腔、去除干痂及清除分泌物。术后7 d鼻内镜下换药, 出院后予以抗生素、鼻腔类固醇激素、黏液促排剂及鼻腔冲洗等治疗, 以后开始隔周换药, 根据每次换药情况间隔1~4周, 直至术腔上皮化。治疗后观察疗效, 术后随访时间为6~10个月, 无退出受试者。
1.3 效果评价
治愈:症状消失, 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上皮化, 窦口开放良好,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鼻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 肥厚或肉芽肿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鼻内镜检查见窦腔粘连, 息肉形成, 窦口开放不良或闭锁, 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中治愈40例, 治愈率为80.00%。术后出现眶周瘀斑2例, 全部二期手术治疗痊愈,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Ⅰ型治愈20例, 好转2例;Ⅱ型治愈17例, 好转4例, 无效1例;Ⅲ型治愈3例, 好转1例, 无效3例。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临床常见[1,2], 以鼻塞、流脓、流鼻涕、嗅觉不灵、头昏、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 与变态反应体质、鼻窦引流受阻、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强都有密切关系, 故致病因素复杂, 药物保守治疗以及传统手术疗效也常常不佳, 疾病迁延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 因此其治疗方式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 结果治愈40例, 治愈率达到80.00%;而且术后除出现眶周瘀斑2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提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较好, 而且也比较安全, 可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推测原因[3,4]可能是鼻内镜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其目标是为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符合生理需求的局部环境, 以结构重建、消除病变、改善通气、通畅引流、黏膜保留为基本原则, 故能有效缓解鼻阻、头痛、鼻脓涕、嗅觉障碍等这些慢性鼻窦炎症状;而且笔者强调规范化综合治疗和术后局部常换药, 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手术后随访制度。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局部换药可及时清除术后的鼻腔、鼻窦的渗出, 可减少患者鼻腔粘连, 而术后随访制度对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
笔者在临床中还发现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 提示慢性鼻窦炎病变广泛和复发性病变的手术疗效差于单发性、病变局限和初次手术者。推测原因可能是与后者病程较长、致病因素复杂、病变范围大、病灶黏膜不可逆改变较多、瘢痕组织增生、手术解剖标志缺失以及变态反应因素等有关。因此, 鼻窦炎手术应采取积极的、规范的早期干预, 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应避免由于病程时间长、致病因素增加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笔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50例患者总治愈率达到80.00%。术后出现眶周瘀斑2例, 全部二期手术治疗痊愈,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较好, 而且也比较安全, 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慢性鼻窦炎,疗效
参考文献
[1]楼正才, 朱巧英, 金忠平.额镜照明下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4) :1244-1246.
[2]叶文淑, 兰莉萍, 俞晓松, 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7) :671-672.
[3]王晶, 张雅巍.鼻内镜手术改善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1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 :69.
[4]路庆旺, 申慧玲.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1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1) :67-68.
[5]张凤秀.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体会[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289.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65例临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9-02
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其发病率约为4%。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头痛、流涕、耳鸣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之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鼻甲切除术,然而该法对机体的损伤较大,故逐渐被淘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由于具有微创、损伤小、复发率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本研究将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甚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12±5.77)岁;病程0.5-35年,平均(8.53±3.91)年;单侧21例,双侧44例;分型分期:I型22例(I期4例,II期6例,III期12例),II型29例(I期7例,II期13例,III期9例),III型14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和鼻内窥镜鼻腔检查。手术即将开始前应用20ml 1%丁卡因联合2ml 1‰肾上腺素进行表明麻醉,麻醉鼻腔黏膜3次,5min/次;同时将4滴1‰肾上腺素加至10ml 2%利多卡因中,取1ml浸润筛前神经,并取4ml浸润蝶腭神经,之后开始手术:对鼻息肉的病灶所在进行观察,仔细分辨中鼻甲及其残端、上颌窦窦口、钩突等,之后将后钩突切除,使上额窦自然口开放,将额隐窝中的病变组织切除以开放额窦,将筛泡切除以清理前组筛窦,将甲基板垂直部切除以便清理后组筛窦,切除时应小心以免损伤正常的筛窦黏膜,对蝶窦前壁探查并于其下方做一小口以使蝶窦处于开放状态。
1.3 术后处理 术后2-3d内取出纱条,并应用1%麻黄素处理鼻腔局部,同时应用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对术腔进行清理,1次/d,连续清理一周,并将痂皮、分泌物等异物排出体外。手术结束约4个月后,用一定体积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3次/d,连续冲洗5周左右。之后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清理,3周一次,当术腔彻底上皮化后即可停止清理。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持续进行约5个月的规范化治疗,之后定期复查,参照病情收缩鼻黏膜,清理肉芽和囊泡,清除分泌物,分离粘连,清洗术腔等。
1.4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分为三个级别:当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未产生脓性分泌物时为治愈;当其症状显著好转,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窦腔粘膜肥厚或部分水肿或形成肉芽组织,有脓性分泌物存在时为好转;当其症状无变化,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术腔粘连、窦口闭锁或仍然狭窄,存在息肉和脓性分泌物时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数+好转数)/总数×100%。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治愈43例(66.15%),好转16例(24.62%),无效6例(9.23%),总有效率为90.77%;术后出现皮下出血和眼睑肿胀3例(4.62%),术腔粘连1例(1.54%),共出现不良反应4例(6.15%)。
3 讨 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在内镜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主要目的为恢复鼻道通气、鼻窦及其内部纤毛的清除能力,最大程度保留鼻窦正常黏膜,降低因囊泡引起的窦口闭锁、窦腔狭窄、组织粘连以及瘢痕挛缩等。它可使鼻内镜经鼻孔进入鼻腔手术,再与相应的专科手术器械相结合,能够完全清除病灶,保留正常黏膜,恢复鼻腔鼻窦正常功能[2]。为降低变态反应发生率,应口服类固醇药物以缓解鼻腔黏膜的充血水肿情况。术前应用相应的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使术野清晰,还可有效清除鼻腔鼻窦病变,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可于术前应用非那根冬眠、哌替啶等药物可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提高麻醉效果,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术前应行鼻窦CT冠状位和水平位扫描,以观察和了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以便采取最佳手术方式[3]。
和传统手术的术野相比,鼻内镜手术需仔细、认真对镜下组织结构进行辨别,若有需要可切除部分中鼻甲外侧壁,若中鼻甲出现骨折导致骨折相对内移,则能够使术野更好、更广、更清晰。在手术过程中,应小心对鼻窦口黏膜进行处理,防止破坏正常结构,尽量做到微创,若病变黏膜已恢复正常则可不予处理[4]。术后若鼻腔仍然存在炎症,则会出现血痂、囊泡、肿胀等,故术后的鼻腔处理对其正常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术后患者应定期观察并处理术腔中的坏死和病变组织,清除肉芽或囊泡,以提高疗效[5]。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7%,不良反應发生率为6.15%。
综上所述,经鼻内镜手术可有效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其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菊红,曾桓光.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观察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268-269.
[2] 赵晋华.经鼻内镜鼻窦手术36例临床观察和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42-43.
[3] 张永杰.经鼻内镜鼻窦手术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8):49-50.
[4] 罗松.鼻内镜鼻窦手术10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6):45.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21~80岁。病程1个月~8年。主要症状为:单侧鼻塞伴脓涕或鼻出血,其中部分病例伴有头痛症状,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内镜下见中鼻道、蝶筛隐窝局部粘膜充血肿胀,部分病例伴有粘膜息肉样变,深部可见干酪样组织,取出病理提示均为霉菌团块。鼻窦CT检查,其中单侧发病72例,双侧6例;孤立上颌窦发病45例,孤立筛窦3例,孤立蝶窦8例,上颌窦合并筛窦22例。CT提示:鼻窦内见不均匀密度影含点状高密度影,部分伴有鼻腔外侧壁骨质破坏,上颌窦口扩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1~2 d。78例患者均于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病灶清除术。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均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患者经口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后,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消毒巾,用生理盐水30 mL加副肾素3 mg制成收敛棉片,充分收敛两侧鼻粘膜3次,稍后开始手术。以上颌窦病变为例,用美敦力XP3000切割器将中鼻道鼻窦复合体处息肉样变组织清除,寻找并扩大上颌窦口,大部分窦腔内充满真菌团块者钩突骨折被吸收较多,上颌窦口明显扩大,有小部分患者窦腔内真菌病变较少,同时骨质破坏较少,需切除钩突寻找上颌窦口并给予扩大,使用STORZ70度鼻内镜观察上颌窦腔,将上颌窦内病变彻底清除,部分病例真菌团块处于上颌窦内底壁,可用注射器连接弯头吸引器头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出进入对准上颌窦内壁加压冲洗,均可将真菌团块彻底清除。孤立蝶窦患者可与蝶筛隐窝处寻找蝶窦口,使用切割器扩大窦口,将窦腔内病变清除。术毕给予藻酸钙止血材料填塞鼻腔,2 d后抽取。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并给予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 cg行鼻腔盥洗30 d,术后定期复查:1月内1次/周,1~2月2周1次,2月后1次/月。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鼻塞、头痛症状均消失,流涕症状基本消失,内镜随访3个月~4年,77例患者窦腔粘膜光滑,上皮化,窦口引流畅,其中有1例患者上颌窦腔内粘膜肥厚,窦口狭窄,时有脓性分泌物,未见真菌复发,给予再次内镜手术将上颌窦腔内病变粘膜清除后未再有上述症状。
3 讨论
鼻窦真菌病发病率较以往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罗晶等[1]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局部的通气引流障碍有关,笔者有不同理解,局部的解剖畸形以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通气引流异常与过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来该病发病率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而与过去有所差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环境因素尤其空气质量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故可认为与之有关联因素。诊断上来讲,由于内镜的普遍使用,对于骨壁破坏明显,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可行内镜检查,均可找到霉菌团块。手术方法上,由于鼻内镜的普及,现对于鼻窦真菌的手术方法各异,殊途同归,对于上颌窦腔前壁与内侧壁交角处的难取病变,杨旭等[2]认为可行下鼻道开窗取出,该组病例中对于该处病变,给予注射器连接弯头吸引器头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出进入对准上颌窦内壁反复加压冲洗,均能达到彻底清除的目的。但对于清除霉菌团块后上颌窦病变粘膜的处理,李晓红等[3]认为术中应尽量保留正常粘膜,但何为正常粘膜?部分病例真菌团块清除后可见窦腔粘膜光滑,另有部分患者窦腔粘膜充血、肿胀,该组患者中所有病例均给予保留窦腔粘膜,结果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腔内粘膜反复感染,给予再次手术后病理回报为粘膜慢性炎,故粘膜的清除与保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于术后鼻腔冲洗,刘金华[4]认为,使用氟康唑行鼻腔冲洗有良好效果,该组病例中,均未使用全身或局部抗真菌药物,术后仅使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局部冲洗,未有真菌复发,故可认为,鼻窦真菌病的复发与术后是否使用抗真菌药物关系不大,而真正重要的是术中将病灶的彻底清理以及术后建立通畅的引流环境,才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晶, 孙树岩.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36 (4) :310.
[2]李晓红, 康宏建.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42例临床体会[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 21 (1) :62-64.
[3]杨旭, 雷科.真菌球型鼻-鼻窦炎49例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5) :380-381.
鼻内镜鼻窦手术 第4篇
【关键词】儿童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32-02
儿童鼻窦炎在临床耳鼻咽喉科疾病类型中并不少见,以往多采用药物等保守方案治疗,临床疗效不甚理想,往往发展成为慢性炎症。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趋成熟,其逐步被应用于反复药物治疗后无效或临床症状及体征严重的成年鼻窦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改善了患者预后[1]。而鼻内镜手术在儿童鼻窦炎的治疗应用经验较少。本研究采用鼻内镜治疗儿童鼻窦炎5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5~15岁,平均年龄(13.4±1.2)岁,平均病程(6.5±2.6)年。所有患儿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关于鼻窦炎的诊断标准。分型:Ⅰ型者34例,Ⅱ型者15例,Ⅲ型者7例;存在严重的鼻中隔弯曲和骨嵴者11例,中鼻甲息肉样变、过度肥大者8例,下鼻甲肥大者7例。所有患儿均为应用系统药物治疗无效或经辅助手术治疗无效者,并排除具有明确鼻息肉阻塞鼻腔通气或严重的解剖结构异常者。
1.2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全身麻醉后进行手术,并根据鼻窦炎部位选择手术部位及操作过程。若为单纯上颌窦炎时,需切除钩突后下部,自然口需做开放处理;若为筛窦炎,只需开放前筛;若为蝶窦炎时无需开放蝶窦,但需将蝶筛隐窝处分泌物等阻塞物彻底清除;患儿若出现全鼻窦炎,则需开放前筛并切除钩突,充分暴露额隐窝并将额窦口周围病变清除干净,但无需扩大额窦口;若存在中鼻甲息肉样变则需行微创处理以保留鼻甲的完整性;若为下鼻甲肥大则需运用电动切割器将鼻甲粘膜肥厚部分切除。手术结束后,止血海绵填塞鼻腔止血, 48h后取出鼻腔填塞物,常规冲洗鼻腔,并给予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术后随访,对于存在术腔肉芽组织及痂皮或息肉样变的粘膜应及时予以清除。
1.3疗效评价[1]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内窥镜检查示窦腔内粘膜上皮化,开放良好,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窦腔粘膜部分区域可见肥厚、水肿或肉芽组织形成,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术腔粘连,窦口出现闭合或狭窄,可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息肉形成,临床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治愈51例,好转3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4%。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眶内损害、鼻腔粘连、鼻中隔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4个月,术前41例患儿存在嗅觉丧失,术后大部分患者嗅觉恢复,仅1例出现嗅觉丧失,治疗前后嗅觉丧失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鼻窦炎是发生于鼻窦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其可分为急、慢性炎症。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往往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导致慢性鼻窦炎,引起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2]。该病在少儿中亦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由于传统手术可能影响患儿颅面骨的发育而限制了临床应用,而药物治疗则因疗程长,易反复发作使患儿无法坚持治疗,因此,亟需寻找有效治疗该病的方法。随着鼻内镜技术的逐渐成熟,由于其可精确去除鼻窦病变部位组织和骨质,进一步开放窦口,并使其充分扩大,在不影响鼻腔生理和解剖功能情况下尽可能恢复鼻腔正常生理结构,而逐步应用于鼻窦炎的治疗中[3]。
本研究采用鼻内镜治疗儿童鼻窦炎56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治愈5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4%。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眶内损害、鼻腔粘连、鼻中隔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大部分患者嗅觉恢复正常,仅1例出现嗅觉丧失,说明鼻内镜治疗儿童鼻窦炎具有治愈率高、创伤性小、患者恢复好的特点。笔者总结鼻内镜治疗鼻窦炎经验,认为其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手术过程中依从性不佳,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②由于鼻粘膜对于维持正常生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故手术中应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及器械,准确评估需切除的病变粘膜,尽可能切除病变组织;③在处
一,大大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因此,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察结果显示,采用松龄血脉康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明确,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苯磺酸氨氯地平为临床十分常见的长效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药物,其口服吸收较快,且生物利用度高达80%左右。研究发现[5],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受体结合与分离的的速度较为缓慢,且对血管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较为温和,不至于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骤升或骤降,其平稳降压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而且,苯磺酸氨氯地平也可以有效控制清晨患者醒后的高峰期血压,因此可以认为该药物为一种理想的控制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钙拮抗剂[6]。另据观察结果,松龄血脉康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可更有效改善血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远期病情发展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松龄血脉康主要成分为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等,为一种纯中药制剂,其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淤等作用。其中,鲜松叶能够有效抗氧化;葛根中的活性成分葛根素具有强大的扩张血管作用,从而有利于降低血压,缓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适临床症状,而珍珠层粉则可以较大程度上调节患者的中枢微循环[7]。松龄血脉康具有较强的促进泡沫细胞内胆固醇逆向转运作用,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大大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鹰.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要强调个体化 ——2011年 ACCF/AHA老年高血压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zl):66-68.
[2]尚玉红,林雪.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更年期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413-414.
[3]沈敏,方权明,胡艳.氯沙坦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2(14):234-236.
[4]饶绍来.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68 例[J].广西中医药,2012,20(4):15-16.
[5]葛彩英.松龄血脉康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515-516.
[6]赵鑫,曲毅,方宁远.高龄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杂志,2012,30(1):50-52.
[7]沈敏.松龄血脉康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11-1712.
鼻内镜鼻窦手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00例, 其中男53例, 女47例, 年龄12~68岁, 平均年龄 (32.6±9.2) 岁;病程4个月~19年。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排除慢性鼻-鼻窦炎急性发作、急性鼻-鼻窦炎、鼻腔乳头状瘤、鼻腔恶性肿瘤及鼻窦真菌病。
1.2 方法[2]
术前了解患者病史, 进行一系列的专科检查, 术前均行鼻内镜和冠状位CT扫描。患者平躺位, 头略偏向术侧。患者采用全麻加控制性降压处理, 手术方法采用Messer Klinger法进行操作, 患者上颌窦自然孔开放大小有≤1.0 (上下径) -1.5cm (前后径) 和>1.0 (上下径) -1.5cm (前后径) 两种。患者手术治疗原则为开放病变鼻窦和去除影响鼻窦引流的相关病变, 纠正鼻腔解剖学异常及影响鼻通气的病变, 去除窦内不可逆转的病变, 同时尽可能暴露窦内黏膜, 术腔整体表面应覆盖黏膜, 防止骨质的暴露。术后均使用膨胀海绵或膨胀海绵+指套填塞, 促进黏膜生长愈合。注意切勿使用凡士林纱条。术后24~48h内抽出鼻腔内填塞物, 术后3~7d在鼻窦内窥镜下吸尽鼻腔及鼻窦内分泌物及积血, 术腔换药、温0.9%氯化钠溶液冲洗。出院后给与抗生素、适量鼻减充血剂及局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1.3 术后随访[3]
所有患者均给与术后随访, 平均时间为1年, 分别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1年后。并记录视觉类比法评分和鼻内镜评分。
1.4 疗效判定[4]
患者症状消失, 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为治愈;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窦腔黏膜部分水肿、肥厚以及肉芽组织形成, 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为好转;患者症状无改善, 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并有脓性分泌物产生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16.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手术结束后的随访进行的疗效统计来看, 100例患者, 76例治愈, 18例明显好转, 6例无效, 总能有效率为94.0%, 且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详见表1。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并不影响患者预后;而哮喘是导致患者术后预后差的重要因素, 同时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高的患者比嗜酸粒细胞数目低的患者预后差。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 是发生在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可单发, 也可多发。其传统治疗方法是各种根治性手术的外科手术治疗, 但创伤大、易复发, 且术后并发症多见。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鼻内窥镜手术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基本成为主流。
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技术, 是目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最有效、最安全及最常见的手术方式, 因其可采用直视、多角度下手术, 而且在手术范围较小、较局限的情况下, 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 使其能通过最小的损伤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总结鼻内窥镜手术的优势, 可包括以下几点: (1) 术中照明充分, 使视野的宽度和广度达到70°~115°[5], 手术视野比较清晰; (2) 手术创伤较小, 出血少, 能完全彻底的切除钩突, 无任何残留;手术操作精细, 充分开放额窦、蝶窦、筛窦, 使与手术相关的损伤达到最小, 同时使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组织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以利于手术后的尽快恢复。 (3) 充分麻醉和收敛鼻腔黏膜[6], 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 使光线和视线达到同步。
虽然鼻内镜手术具有以上优势, 但由于一些影响因素的存在, 可能会使患者的术后远期疗效不很理想。本文就通过观察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做出相关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伴有哮喘和血中嗜酸粒细胞数目增多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疗效差, 说明哮喘和嗜酸粒细胞数是影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要在术前术后积极控制患者的哮喘症状, 增加术后用药, 以提高鼻内镜术后疗效。
参考文献
[1]徐艳红, 何刚, 黄定强, 等.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 (1) :117-118.
[2]邓碧凡, 邱荣敏, 廖敏, 等.鼻内窥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13) :1944-1945.
[3]Ahmed B, Mbbc H, Yuresh N, et al.When FESS Fails;The inflammatory load Hypothesis in Refractory Chronic Rhinosinusitis[J].Laryngoscope, 2012, 122 (2) :460-466.
[4]谭亚丽, 张东军.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258.
[5]何贵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126例慢性鼻窦炎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5) :149-150.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9例患者, 男26例, 女23例;平均年龄38岁;病程2个月~11年。全部患者属于单侧发病, 右侧35例, 左侧14例。46例为上颌窦病变, 4例为蝶窦病变。临床表现:头痛18例, 面颊部胀痛隆起11例, 眼球稍微外突1例, 鼻塞21例, 涕中带血25例, 脓性或抽吸性脓痰30例, 上列鼻腔异味10例, 伴糖尿病1例, 上列牙痛5例, 面部麻木感3例, 嗅觉减退3例。鼻内镜检查:下鼻甲肥大22例, 鼻中隔偏曲19例, 中鼻甲肥大或泡状中鼻甲20例, 中鼻道、总鼻道有灰白色豆渣样或黑褐色样物17例, 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14例, 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5例, 中鼻道息肉11例。所有患者全部通过鼻窦CT检查多表现为鼻窦腔内密度增高且不均匀, 其中央区域有斑块或条索状高密度钙化影, 在软组织窗表现更为典型, 部分患者窦腔扩大、窦壁变薄甚至骨质吸收。其中上颌窦内侧壁骨质部分破坏或窦口受压扩大者46例。病变大部分位于上颌窦, 其中同时累及筛窦者28例, 累及蝶窦者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49例患者全部通过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鼻中隔偏曲影响鼻腔鼻窦正常引流者, 须要先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肥大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切除中鼻道息肉或息肉样变的中鼻甲。病变局限于上颌窦者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 切除钩突, 充分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 使其直径>1.5cm。其中2例患者难以暴露取出残留真菌块的病例, 采用了下鼻道开窗清除病变。手术中见病变累及上颌窦者, 上颌窦自然开口大多数被真菌团块占据, 造成上颌窦开口扩大, 窦腔内充满黏液脓性及干酪样、泥沙样团块状物, 颜色为黄色、褐色、黑色等。窦腔黏膜经常伴有不同程度充血、增厚、和水肿, 未见黏膜有肉芽或出血坏死组织。所有病例均伴有病变窦腔内或窦口处黏膜水肿同时伴有褐色或灰褐色干酪样物或脓性分泌物。术中对窦腔内脓性分泌物和真菌团块进行清除, 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对切除的病变组织及真菌块送病理检查。术后采用止血纱布和膨胀海绵填塞, 2d后抽出填塞物, 鼻内镜手术常规处理。手术后用4d抗生素。术后予以布地奈德鼻喷剂, 定期换药及做鼻内镜下复查, 并且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术腔冲洗。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全身或局部未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 结果
患者全部是采用鼻内镜下手术进行治疗, 术中和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定期在鼻内镜下换药, 给予抗生素及适量激素对症治疗。48h后一次性取出鼻腔内填塞物。出院前清理, 冲洗鼻腔鼻窦一次, 未加用抗真菌类药物。嘱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1]。手术后随访6~36个月, 全部患者鼻内镜复查时窦腔内没有异常分泌情况, 术腔已完全上皮化, 窦口引流通畅无异常;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4个月和6个月时出现复发, 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清理治疗, 定期做术后鼻内镜检查和窦腔冲洗, 定期随访后至今并没有复发患者。一般的话, 只要窦口引流通畅, 症状清除彻底, 真菌失去了生存环境, 就不会再次复发。手术后病理检查查出黏膜慢性炎症, 团块物中可以看到有真菌菌丝, 黏膜内未见, 均诊断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条件致病菌, 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原因导致鼻窦引流不畅或应用抗菌素不当时, 容易引起真菌感染, 引发鼻窦炎。严重的消耗性疾病、长期的使用抗生素、潮湿的环境、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与解剖变异是导致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因素[3]。本组患者上颌窦受累46例, 占全部病例的93.8% (46/49) , 可能与上颌窦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 窦口周围病变导致阻塞而引起低氧环境, 比较容易出现真菌感染。从而导致真菌的不断繁殖。临床上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两大类: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侵袭型又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非侵袭性鼻窦炎又分为真菌球性鼻窦炎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常见症状为抽吸性血痰、单侧鼻塞、经常头痛、鼻脓涕、眼痛等症状。以上与一般慢性鼻窦炎症状非常相似, 并且很难辨别。手术前CT检查对治疗真菌性鼻窦炎诊断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应该作为鼻窦病变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钙化斑最具诊断特异性, 同时CT可以准确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准确定位病变窦腔、骨质破坏情况、病变范围;MRI在区别恶性肿瘤及病变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亦非常重要。如果多发性鼻息肉、鼻窦炎病情经常反复的发作, 而且虽然经过很多次正规的的治疗仍然没有效果的患者, 应该考虑是否是真菌性感染。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是最终诊断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依据[4]。
手术是彻底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最有效的首选方法。通过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真菌团块等内容物为治疗原则, 并术后长期的保持鼻腔、鼻窦充分开放引流, 解除了患者引流通道的闭锁或狭窄, 恢复通气。从而彻底改变真菌潮湿的环境。因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及转归不同, 所以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需要完全去除病变, 充分的引流及通气, 从而完全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生存环境。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则需行根治性清创治疗, 减少真菌负载, 既可以阻止真菌继续在组织内生存, 同时又能有利于抗真菌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 提高药物的渗透率。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需要进行唇龈切口, 凿开上颌窦前壁, 在下鼻道开窗引流。该术式虽然术野暴露清晰, 病变切除彻底, 但是手术损伤较大, 并且会影响鼻腔生理功能。单纯采用CL手术不能为患者清除全部症状[5]。如今, 鼻内镜手术已经慢慢的逐渐取代传统的CL手术。因为鼻内镜集诊断性技术与治疗性手术为一体, 从而有效缩短了治疗时间, 提高了治疗水平, 又由于手术是鼻内径路, 操作方便, 对患者伤害小, 病状逐渐减少, 还能同期进行鼻腔的其他手术。本组患者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都是通过全麻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治愈。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非常方便, 定期为患者用内镜清理病症部位, 确保鼻腔引流通气, 使病情尽快恢复健康, 对于复发的患者还可以再次通过内镜下进行症状清除。所以,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更适合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6]。本组有3例患者在4个月至6个月内出现复发, 可能是与手术中病变清除不够干净或是没有定期进行复查有关系。但是通过再次进行手术清理治疗彻底后, 至今无复发患者。
据临床研究者认为, 鼻窦真菌属于非侵袭型时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真菌治疗, 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可引起肝肾的损害。本组全部患者都没有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 经过手术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7]。因此, 在鼻内镜下充分开放鼻窦开口, 建立良好的引流通道, 进行病变窦口清理、冲洗鼻窦, 以利窦口引流通畅, 直至上皮化, 防止真菌性鼻窦炎的复发, 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发病原因、鼻内镜手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7个月, 其中2例术后复发, 复发率为3%,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可全方位的开放各组鼻窦, 清除病灶。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侵损性操作, 并缩短诊治时间。定期随诊可避免和减少复发。该技术可作为治愈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非侵袭性鼻窦炎,内镜术,临床
参考文献
[1]沈永忠.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5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 (15) :708-709.
[2]陈昌毅, 蔡新宇, 王远梅, 等.11例霉菌性鼻窦炎误诊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9) :31-33.
[3]张革化, 李源, 曾转萍, 等.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3) :163-166.
[4]农辉图, 李菊裳, 黄光武, 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 (附51例报告) [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 7 (1) :6-8.
[5]杨秀敏, 刘铭.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 7 (1) :9-13.
[6]龚志勇, 邱书奇.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加药物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 48 (3) :55-57.
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手术的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7 月~2014 年7 月收治的鼻窦炎患者80 例。 男性60 例, 女性20 例, 年龄21~69 岁, 平均年龄47岁; 病程2~18 年。 单纯性鼻窦炎56 例, 鼻窦炎伴有鼻息肉24例。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鼻窦炎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 ( 血常规、 凝血试验、 肝肾功能等) 、鼻窦内镜检查或CT扫描, 排除肿瘤性占位病变。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0 例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护理经过。
1.3 结果本组患者治愈率100%, 住院时间5~7 d, 无l例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手术前护士应针对性地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 利用头颅骨标本向患者介绍内窥镜手术的过程, 讲述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术后的并发症等, 让患者了解内窥镜手术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少、痛苦少、疗效好的优点, 使患者能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能够全程配合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 术中向患者说明鼻腔局麻后会有憋闷感, 减轻患者恐惧。 对疼痛阈低的患者应及时用丁卡因棉片填塞患者鼻腔, 确保麻醉效果, 减轻患者的疼痛。 术后向患者讲述引起不适的原因和持续的时间, 让患者有思想准备, 增加对疼痛不适的耐受性[3]。 另外, 护士要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 联合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2.2 术前准备护士协助医师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做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鼻窦CT等检查。 嘱患者术前1 d洗头、洗澡, 术前1 d备皮, 术前当晚叮嘱患者放松心情、保持足够睡眠, 对于无法入眠的患者可给予安定缓解。 术前按医嘱给予鲁米那、阿托品肌内注射, 把鼻窦CT片带入手术室, 供手术医生参考。
2.3 术中护理麻醉前嘱患者平卧, 头抬高15~30°, 切忌随便移动头部。 手术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留意患者的面色、表情、脉搏、血压、意识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患者术中的出血量。 术中观察患者有无眼球外突、复视、瞳孔变化等异常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鼻粘连情况出现, 若有出血症状, 要迅速用凡士林布条或高分子止血棉填塞鼻腔, 以便快速止血[4]。 防止鼻内镜从鼻腔取出后遇冷空气镜头表面结雾, 应配备好温度为75℃左右的无菌生理盐水, 用于保护鼻内镜。
2.4 术后护理
2.4.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行多参数监测、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嘱患者吐出口中血液, 以免咽下引起恶心、呕吐。 如出血不止, 及时通知医生止血。 嘱患者尽量避免打喷嚏、擤鼻, 以免鼻腔填塞物松动或脱出引起出血;患者有鼻刺激时张口做深呼吸, 或将下切牙咬紧上唇抑制喷嚏打出[5]。
2.4.2 生活护理患者全麻术后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免呕吐时引起窒息;患者完全清醒6 h后可改为半卧位, 这样有利于鼻腔、鼻窦渗血和分泌物的流出, 减少感染机会, 并可减轻头面部的充血和肿胀, 减轻患者不适;术后鼻腔填塞物取出后可采取自动体位。 嘱患者术后勿进食过热、过硬和刺激性食物, 以免刺激伤口引起疼痛出血。 告知患者可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温的软食, 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钾、铁食物, 宜少食多餐,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
2.4.3 鼻部护理1合并鼻息肉的鼻窦手术后常规用凡士林纱条或明胶海绵填塞鼻腔, 影响鼻腔通气时嘱患者张口呼吸, 护士要及时清理患者口咽部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2由于鼻腔血管丰富, 手术创面未缝合, 仅以凡士林纱条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术后均会有不同程度渗血, 告知患者切勿紧张, 保持情绪稳定, 同时冷敷鼻部4~6 h, 以减少出血;3由于手术创伤和经口呼吸, 患者会出现头昏、头痛、牙痛、口干、鼻额部胀痛等不适, 护士应主动给予患者生活帮助和心理安慰, 告知患者有头痛、面部轻微肿胀、流泪等属正常现象[6]。 给予额部冷敷, 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告诉患者鼻腔凡士林纱条在术后48 h抽出, 疼痛会在抽取鼻腔纱条后逐渐减轻至消失[7]。 对不能耐受疼痛的患者, 告知医生, 遵医嘱给予止痛剂;4术后第2 天抽取鼻腔填塞物后患者头痛减轻, 睑结膜充血减轻, 流泪减轻或消失, 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 忌打喷嚏及用力擤鼻;5术后第3 天开始鼻腔冲洗 ( 冲洗液: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8 万U +地塞米松5mg) , 指导患者熟练掌握自己利用鼻腔冲洗器具完成每日两次的鼻腔清洗。 观察流出的冲洗液是否含有脓液和瘀血。 嘱患者勿用力擤鼻或做吞咽动作, 否则容易使清洗液顺咽鼓管进人中耳腔, 引发中耳炎;6术后第2 周用鼻窦内窥镜进行检查和清理, 全面清理痂块, 保持引流通畅。
2.4.4 口腔护理术后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2 次/天。 因鼻腔填塞, 患者张口呼吸, 可在口唇上盖湿纱布, 湿化呼吸道, 嘱患者多饮水。
2.4.5 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继续用药治疗, 包括口服药、滴鼻、鼻腔冲洗1~2 次/天。 连续使用2~3 个月。 出院后1 个月内每周复诊1 次, 术后2 个月内半个月复诊1 次。 术后3 个月内每月复诊1 次。 用抗生素盐水冲洗鼻腔, 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腔, 向患者讲清注意事项, 自行观察有无头痛、鼻塞、鼻腔出血、发热等, 如有不适, 及时到医院复诊。
3 小结
慢性鼻窦炎是表现为长期鼻塞、流涕的一种慢性鼻病, 鼻塞常常时轻时重, 有时两侧鼻交替发生鼻塞, 严重者会失去嗅觉。合并鼻息肉的患者大多在说话时带有鼻音, 或表现为头闷胀不适, 患者多为脓性鼻腔, 如与过敏有关可流清水样鼻涕[8]。 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后, 经过精心地治疗和细致地护理, 均治愈出院。 专业的护理不仅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而且改善了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对促进患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群, 陈均, 王俊人.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2 (24) :3815.
[2]陈霞.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3 (2) :113-114.
[3]王玉霞, 刘秀英, 张美玲.鼻内镜下鼻息肉及鼻窦炎152例手术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5) :92-93.
[4]孙海燕, 李翔羽, 田庚, 等.耳鼻喉科疾病诊疗常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143.
[5]赵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34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5) :55-56.
[6]范永华.鼻内镜鼻窦手术220例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 2009, 6 (14) :114.
[7]叶文淑, 兰利萍, 喻晓松.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4 (23) :7.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效果观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3年1月间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鼻窦炎患者63例完整病历资料, 男30例, 女33例, 年龄34~68岁。真菌性鼻窦炎53例, 真菌性蝶窦炎10例患者。全部病例行鼻腔、鼻窦CT检查初步确诊, 术后病理检查核实确诊。患者体征表现:血性涕、严重头痛;鼻窦CT表现多窦受累或骨质破坏;窦黏膜表现为剧度肿胀、质脆易出血、暗红色以及表面颗粒样改变。
1.2 治疗方法
经鼻内镜全鼻窦开放手术。用冲洗的方法彻底清除患者鼻窦内分泌物和潴留的黏蛋白, 使用切割器清除息肉样病变, 清除所有的筛窦气房, 各个鼻窦的自然开口要尽量大以保证充分引流。使用3%~5%碘伏对手术腔要进行彻底冲洗, 尽可能清除患处真菌变应原。除非黏膜呈严重的息肉样改变, 一般不主张在第一次手术时切除中鼻甲和窦内黏膜。全身与局部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是药物治疗主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周, 预防患者术腔感染, 患者鼻腔填塞物取出后, 每日以生理盐水冲洗患者鼻腔患处。内镜下清理患处痂皮、水肿组织, 吸除分泌物, 解除术腔粘连, 保持鼻腔等病灶, 以确保患者鼻腔通气引流。对于变范围较大并且有明显骨质破坏吸收的患者, 给予患者口服抗真菌药物斯皮仁诺, 每日100~200mg, 疗程为1~2个月。
2 结果
63例患者经过鼻内镜微创术治疗, 60例患者临床治愈, 治愈率95.23%, 患者临床鼻窦炎症状消失, 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其他3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临床鼻窦炎症状改善, 内镜下见少量脓性分泌物, 部分区域黏膜水肿。有效率达到100%。
3 典型病例
某女, 42岁, 因右鼻流臭涕两年入院, 门诊CT示“右侧上颌窦、筛窦炎症”, 阅片见上颌窦内有钙化斑, 无骨质破坏。检查见右侧中鼻道尚洁, 未见明显新生物, 右侧上颌4、5、6为烤瓷牙, 治疗已有三年, 无具体病史资料可询。入院考虑为右侧慢性鼻窦炎:给予右侧功能型鼻窦内窥镜+上颌窦根治术治疗, 术中开放上颌窦自然窦口, 于上颌窦根治径路下见上颌窦内较多煤渣样物质, 予以清除后, 搔刮病变黏膜并送检, 手术未做下鼻道开窗, 术后同鼻内窥镜术后样常规消炎、止血治疗。四天左右病检报告:真菌性上颌窦炎, 多考虑曲霉菌。停用抗生素, 予“大扶康”做上颌窦穿刺冲洗, 每周一次。12日治愈出院。
4 讨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应遵循“早期治疗”, 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清除患者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 恢复患者鼻窦的通畅引流。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患者病变范围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病变不严重的一般均可采用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组织, 保留正常黏膜, 创造鼻窦宽敞的通气和引流。病情严重, 病变范围广者, 可采用柯-陆氏手术、鼻侧切开术或与鼻内镜手术联合等术式。病变累及颅内时可采用颅面联合术式, 并于术前应用抗真菌药物, 术后可应用抗真菌药物冲洗鼻腔和鼻窦。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 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剂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性而定。经手术和两性霉素B治疗病情已被控制或病情较轻者, 可用斯皮仁诺、酮康唑、伊曲康唑口服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激素应用的剂量为强的松30mg/d~40mg/d, 口服一周后剂量减半, 继续服用一个月, 然后按0.2mg/ (kg·d) 服用4个月, 再按0.1mg/ (kg·d) 服用2个月, 同时应用人工合成长效类固醇鼻内喷雾。可减少术后激素的用量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复发率。
鼻内镜鼻窦手术 第9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7-01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21例中,除2例在恢复期间失访,其余的均一次性治愈,未见复发。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具有创伤轻,视野清晰,有利于患者鼻腔功能恢复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窦;鼻内镜;真菌
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nalrhino-sinusitis,FR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鼻窦炎症,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其早期诊断率大大提高。我科自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年龄在24-53岁,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3例,右侧8例,病程4月-15年。
1.2临床特点:分别或合并以下症状:鼻塞、流脓涕17例,回抽性痰血或涕中带血6例;面颊麻木、肿痛5例;痰中或涕中有干酪样或泥沙样物4例;检查均见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其中伴有鼻道复合体病变及变异16例,鼻中隔偏曲3例,鼻息肉7例,面颊肿胀2例。全部病例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示窦腔内高密度软组织影,在部分软组织块影内有密度不均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少数骨质破坏,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鼻道复合体16例,并发筛窦炎5例,均为单侧发病,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化验证实为真菌感染。
2治疗方法
21例均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局部麻醉:1%地卡因+1%0肾上腺素3ml棉片鼻腔黏膜表明麻醉三次,每次间隔3~5min,1%利多卡因+1%0肾上腺素少许行鼻道复合体周围浸润麻醉及蝶腭神经阻滞麻醉。处理鼻道复合体变异,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去除窦内病变黏膜及黄色或褐色干酪样物,见窦内黏膜不同程度水肿,4例伴上颌窦口破坏扩大,开放受侵犯之筛窦,术毕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48小时后去除填塞物,每日换药,出院后每周复诊清理鼻腔一次,并应用制霉菌素悬浊液(10万u溶于生理盐水)冲洗术腔直至术腔上皮化。
3结果
其中19例随访1~3年,鼻道复合体黏膜上皮化完成,窦口引流通畅,未见灰黄色或黄褐色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2例失访。
4討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选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患者, 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 (手术组) 、鼻内镜手术加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 (激素组) 和鼻内镜手术加局部激素加药物治疗 (药物组) 3组, 各组均为42例。手术组男29例, 女13例, 年龄20~68岁 (41.5±12.5) 岁;病程3.6~17.0年 (8.8±5.3) 年。激素组男27例, 女15例, 年龄19~67岁 (41.0±12.5) 岁;病程3.7~17.1年 (8.8±5.2) 年。药物组男28例, 女14例, 年龄19~68岁 (41.5±12.0) 岁;病程3.6~17.2年 (8.8±5.2) 年。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有持续性的鼻塞、流涕、头痛以及嗅觉减退等。3组鼻腔伴发病变和全身合并症相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例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比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参照Messerklinger术方式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切除钩突、筛泡, 根据具体病情开放前筛、全筛, 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口, 伴鼻中隔偏曲者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双下鼻甲肥大者行双下鼻甲部分切除, 鼻息肉患者行鼻息肉切除术。术后予以油纱填塞术腔, 留置48 h后分次抽出。油纱取出后, 手术组使用盐酸麻黄碱滴鼻液每日2次, 每次2滴;激素组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日2次, 每次每侧鼻腔各1喷;药物组使用布地奈德喷鼻同时服用克拉霉素250 mg, 1日1次, 连续12周;甲硝唑200 mg, 1日1次, 连续6周。3组患者均于术后7 d出院, 出院后手术组患者盐酸麻黄碱滴鼻液滴鼻仍按住院时用法用量坚持使用3个月, 3个月后起均改为每日1次滴鼻, 激素组和药物组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患者也仍按住院时用法用量坚持使用3个月, 3个月后起均改为每日1次喷鼻;同时3组患者1个月内每周1次鼻内镜下复查术腔, 清除伪膜及新生肉芽、息肉, 1个月后2周1次鼻内镜下复查术腔, 3个月后每月1次术腔复查, 6个月后每2个月1次术腔复查。比较和评价3组患者术后1年内疗效, 术后2年内鼻窦炎累计复发情况。
1.3 疗效判断[1]
(1) 治愈:头痛、头昏、鼻塞、流脓涕症状消失, 中鼻道嗅沟无脓性分泌物, 鼻窦X线或CT检查正常; (2) 好转:头痛、头昏、鼻塞、流脓涕症状减轻, 中鼻道嗅沟脓性分泌物减少, 鼻窦X线或CT检查基本正常; (3) 无效:头痛、头昏、鼻塞、流脓涕症状无改善, 中鼻道嗅沟脓性分泌物无减少甚至增多, 鼻窦X线或CT检查无变化。治愈+好转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百分率及±s表示, 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术后1年内疗效比较
见表2。术后1年总有效率药物组明显高于激素组和手术组 (χ2分别为3.90、11.12, P分别<0.05、0.01) ;激素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手术组 (χ2=4.20, P<0.05) 。
2.2 3组患者术后2年累计复发率比较
见表3。药物组明显低于手术组和激素组 (χ2分别为3.88、14.35, P分别<0.01、0.05) ;激素组也明显低于手术组 (χ2=4.22, P<0.05) 。
例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比
例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比
3 讨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一种新技术, 能有效清除鼻窦口复合体病变, 保证窦腔通气和引流通畅, 具有组织损伤小、不破坏鼻腔生理功能、手术时间短、操作比较精确、术后恢复快、术后鼻息肉复发率较低等优点[2], 从而能有效缓解慢性鼻窦炎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 但慢性鼻窦炎由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 单纯手术只能纠正鼻腔及鼻窦解剖畸形, 去除纤维增生、息肉等不可逆病变, 为病变良性转归创造条件, 不能消除引起本病的原因, 故部分患者术后疗效不佳, 易发生鼻黏膜水肿、粘连乃至复发。本组资料中手术组不仅疗效明显低于激素组和药物组, 复发率也明显高于激素组和药物组, 提示单纯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很难获得满意效果。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黏膜组织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 其活性在慢性鼻窦炎的病因上起重要作用[3]。嗜酸粒细胞分泌IL-3、IL-5等炎症介质, 加重炎症反应程度, 延长炎症反应时间, 是引起慢性鼻窦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上皮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的聚集, 可以从多个途径抑制炎症反应, 因而可以有效地收缩血管、减轻鼻黏膜的充血, 同时还可以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屏障, 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减轻鼻腔黏膜水肿, 其局部抗炎效果强。本组患者加用激素局部喷鼻后, 其术后1年疗效明显好于手术组 (P<0.05) , 2年内累计复发率也明显低于手术组 (P<0.05) 。
慢性鼻—鼻窦炎除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因素有关外, 还与感染因素关系密切[1], 故只加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难以达到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复发率, 因此加用抗感染治疗很有必要。克拉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破坏细菌生物膜, 导致细菌细胞膜功能缺失后降解而达到抗炎和破坏、抑制细菌生物膜的生成作用[5]。Brook[6]发现, 厌氧菌在慢性鼻窦炎患者中有很高的检出率, 因此认为厌氧菌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甲硝唑将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还原成一种细胞毒, 从而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 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克拉霉素和甲硝唑使用的低剂量药物浓度既能足以保证抗炎作用的持续性, 又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而且肝脏解毒量小、患者耐受性好。本组研究显示, 药物组患者在行鼻内镜手术的基础上, 通过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抗免疫功能抑制变态反应, 同时较长时间低剂量服用克拉霉素与甲硝唑, 不仅1年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术组 (P<0.01) 和激素组 (P<0.05) , 而且2年内累计复发率也明显低于手术组 (P<0.01) 和激素组 (P<0.01) , 提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基础上, 通过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同时较长时间低剂量服用克拉霉素与甲硝唑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是目前慢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并用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激素组和药物组。3组患者均参照Messerklinger术式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 术后手术组使用盐酸麻黄碱滴鼻液, 每日2次, 每次2滴;激素组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每日2次, 每次l喷;药物组在激素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结果:术后1年总有效率激素组与药物组均明显好于手术组 (P<0.05及P<0.01) , 同时药物组还明显好于激素组 (P<0.05) ;2年累计复发率激素组与药物组明显低于手术组 (P<0.05及P<0.01) , 药物组还明显低于激素组 (P<0.05) 。结论: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后局部使用激素喷雾剂和长期低剂量抗感染药物能明显提高疗效, 降低复发率, 是目前慢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志颖, 吴俊.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年人慢性鼻窦炎108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 2011, 39 (4) :463-464.
[2]陈紫晖.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4) :69-70.
[3]PAWANKAR R, NONAKA M.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nd remodeling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J].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07, 7 (3) :202-208.
[4]INONE Y, MATSUWAKI Y, SHINS H, et al.Nonpathogenic, environmental fungi induce activation and degranulation of human eosinophils[J].J Immunol, 2005, 175 (8) :5439-5447.
[5]郭丽君.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观察与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3:1098-1099.
鼻内镜鼻窦手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