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敬畏《狼图腾》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敬畏《狼图腾》(精选5篇)

敬畏《狼图腾》 第1篇

《狼图腾》是姜戎2004年4月出版的一本生态领域的巨作。这本书虽然出版晚于《大漠狼孩》,但该书在中国出版后,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该书的发行在生态学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是生态学中的一个亮点。

同为生态小说,同为蒙古草原上的写照,为什么《大漠狼孩》的成就不如《狼图腾》呢?下面,我将从写作背景、“狼”形象、叙事视角以及对当代的意义这四个角度对《大漠狼孩》和《狼图腾》进行比较。

一.《狼图腾》更贴近生活

《狼图腾》的作者姜戎,他在20世纪70年代,曾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正是他这一长达11年的经历,为《狼图腾》的出世打下了基础。“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狼图腾》是作者真实经历的写照。

郭雪波是《大漠狼孩》的作者,他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他曾是内蒙古社科院文学所实习研究员,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担任过编辑,在农村读物出版社担任过文艺编辑室主任,与此同时,还是中央统战部华文出版三编室主任,副编审。从1975年开始,郭雪波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人生一直与文学分不开,他用自己“正宗”蒙古人的经历写下了《大漠狼孩》。

所以,就《狼图腾》和《大漠狼孩》而言,前者是建立在作者真实经历的基础上而作,内容真实可感,有据可查,后者是以作者的日常生活经历为基础,加以自己的想象。前者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后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类的实际生活。

二.《狼图腾》中的狼形象更丰满

《狼图腾》与《大漠狼孩》都介绍了狼这个形象,1979年的《辞海》里对狼的定义是:“哺乳纲,犬科。足长,体瘦,尾垂于后肢之间。眼斜,耳竖立不曲。毛色随产地而异,通常上部黄灰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栖息山地、平原和森林间。性凶暴;平时单独或雌性共栖,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养的禽、畜,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可见,客观来讲,狼作为一种动物,一直以凶猛、残暴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那么,在《狼图腾》和《大漠狼孩》中,狼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狼都是机智的。

《狼图腾》在第二章中就描写了“狼捕黄羊”这一典型的故事情节。黄羊是草原的大害,一队人畜辛辛苦苦省下来的一片好草场,黄羊几天就能祸害一小半。而要对付黄羊,狼的智慧就显示的淋漓尽致了。要是单打独斗,狼不见得能打得过黄羊,但是,狼有的是谋略。它们等黄羊吃饱后,便开始总攻。“最西边的两条大狼在一条白脖白胸狼王的带领下,闪电般地冲向靠近黄羊群的一个突出山包,显然这是三面包围线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了这个山包,包围圈就成形了”。狼群进攻的过程是快速而凶猛的,它们事先定好目标,等到猎物防备意识最弱,没有攻击力的时候,蜂拥而上,堵死黄羊的退路,使对手尽在囊中。草原狼的智慧、耐性、组织纪律让人震惊。套用文中毕力格老人的一句话“狼比人聪明”。

《大漠狼孩》中的狼同样是机智的。当母狼想要带走“我”的弟弟白耳时,它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一直以自己的智慧来谋划着。熬了一夜的爷爷和爸爸在门口有了困意,精神开始恍惚,眼睛快要合上,而“粪堆后头的那双绿光却始终没有合过”,“见时机已到,那母狼避开门口,躲在房后的暗处,突然仰起脖,张开嘴,冲天发出一声长长的嗥叫。”这是母狼对狼孩儿的呼唤,它一边哀嚎,一边围着房子飞速跑动,决不停留在一个地方。就这样一边躲避着猎枪,一边呼唤着狼孩,最终,狼孩儿冲了出去,母狼成功的救出狼孩。可见,母狼是智勇双全的。

狼不仅仅是机智的,还是重情的。

当陈阵终于心满意足的领养一只小羊后,喂他吃食便成了他的责任。狼是以食为天的动物,不管饱还是饿,狼见到食物的疯狂都令人害怕。就像文中的小狼,“对于天天耐心伺候它吃食的陈阵也没有一点点好感,反而把他当做要跟他抢食、要它命的敌人”。所以,当小狼吃食的时候,陈阵绝对不敢碰它一下,只是远远地蹲在一旁。但是,人相处久了都会有感情,更何况是狼呢?当陈阵喂小狼日子长了之后,“他低下头用自己的鼻子碰了碰小狼的湿鼻头,小狼竟像小狗一样地舔了一下他的下巴”,小狼的这一举动使得陈阵既激动又兴奋,可见,小狼是重感情的,陈阵对它好,它同样给陈阵以情感的回馈。

再谈谈《大漠狼孩》,狼的重情更是到处可见。“我”养了小狼崽白耳,当母狼“不认它,而且还把失掉狼孩儿的愤怒全撒在白耳身上”时,白耳果断重新投入了“我”的怀抱,还“伸出湿漉漉的舌头舔起我的脸颊来,又围着爸爸和爷爷撒欢跳跃”,白耳是重感情的,“我”待它好,它也以真情待我;母狼对白耳是有感情的,它一直把白耳当成他的亲身孩子。当恶鸟沙斑鸡铁了心要整死狼孩儿时,“呜———”一声怒啸,母狼出现了。它不顾自己的安危,凶猛的就加入了斗争。但是寡不敌众,母狼渐渐就招架不住了,它放下狼孩儿再拼斗一气,等鸟飞上天空再拖着狼孩儿跑,就一直这样僵持着。最终,突如其来的暴雨挽救了它们的性命。母狼那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小狼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总的说来,《狼图腾》和《大漠狼孩》中的狼都是机智的,都是重感情的。但是这样的机智和重感情又是不同的,前者不仅仅体现了狼的机智,在机智中,又体现了狼的勇猛,后者的机智中仅仅夹杂些许亲情的意味;前者的重感情是循序渐进的,人与狼本是敌对的,但相处久了,也便有了感情,后者的重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狼母亲本就该无私为自己的孩子战斗。

三.《狼图腾》视角更自由

《狼图腾》是以第三人称展开的,整篇文章中,作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客观陈述了陈阵、毕利格老人、杨克、包顺贵等人之间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没有视角的限制,所以作者叙述起来更加自由、随性。但是在《狼图腾》这片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作者的叙述焦点在陈阵身上,具体描写了陈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做,而毕力格老人、包顺贵等人的出现对陈阵而言是一种衬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叙述情形也类似于第一人称。

《大漠狼孩》是典型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全文都离不开“我”。“我”是整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也是文章的叙述者。虽然这样的叙述方式代入感很强,但是这样的描写使得作者无法直接对配角进行心理描写,只能从侧面烘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更好地让读者感同身受。

所以,就叙事角度而言,《狼图腾》的视角更容易变换,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大漠狼孩》的视角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生态启示

《狼图腾》和《大漠狼孩》的结局都是令人惋惜的,给人们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它们都给当代的人们以启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首先,人们要像狼那样,运用起自己的智慧,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不要死磕,要机智的应对。像《狼图腾》中的“狼捕黄羊”和《大漠狼孩》的母狼的谋略都告诉我们,我们要灵活地运用军事理论,事先进行谋略,打探好周围的情形,判断出敌人的具体方位,最后,在最有利的情况下突围。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这个法则同样适用。在我们学习或者生活遇到瓶颈时,不妨换个思路,回顾下周围的内容,寻找另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而不要一味地埋头蛮干,那样或许会离成功的重点越来越远。

其次,人们与狼生活在同一个生物圈,并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们与狼应该和平相处。像《狼图腾》和《大漠狼孩》中的某些行为我们就应当遏制。《狼图腾》中,包顺贵以小狼的性命威胁陈阵带着特等射手去打狼。“只听‘砰’、‘砰’两声枪响,两条大狼一前一后几乎同时栽倒在地上”。这样的捕狼场景未免有些血腥,人类利用自己的高科技,高智商,对草原上的狼赶尽杀绝。《大漠狼孩》中也有这样残忍的场景,人类利用小狼崽来布置陷阱诱捕公狼,“‘咔嚓!’那只埋在土里的大号铁夹子起动了,一下子夹住了大灰狼的一只脚”。其实,并不是它不精明,而是人类太狡猾。公狼躲过了埋伏的猎手,却没能躲过设在地下的机关。

人作为高级动物,毋庸置疑,其机智程度远远高于狼。但是人们不应该利用自己的智商来伤害大自然里的生物。人和狼本就属于同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下,人与狼应该和平共处,而不是互相残害。这正如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所提到的自然的倾向:“不要竞争!竞争永远是有害于物种的,你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避免竞争的方法!”以及自然对我们的教导:“所以,团结起来——实行互助吧!这是给个体和全体以最大的安全,给他们以生存、体力、智力、道德和进步的最有保证的最可靠方法。”我们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物要避免竞争,要团结起来,实行互助。

最后,人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要让蓝色的地球毁灭在我们手中。

就像《狼图腾》和《大漠狼孩》所描述的人类干了一系列事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狼图腾》中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再看看《大漠狼孩》,当“我”从城里回故乡,面对日益荒漠化的故乡土地,面对狼兽绝迹兔鸟烹尽的自然环境,更是久久无法平静下来。“我”心中一直在哭泣,为已经逝去的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哭泣,更是为人类本身而哭泣。

由此可见,被人类破坏了的自然是没有生机的。就像莫斯科维奇在《还自然之魅》中所说:“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彼此关联,无法分别孤立地进行观察。我们是物质力量中的一种,而物质力量又是自然的组成因素之一。自然并非在我们之外,我们也不在自然之外。我们创造自然,自然创造我们;自然与我们相连,我们也与自然相连。”我们与自然息息相关,我们不能破坏自然,要与自然友好相处,给我们下一代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摘要:《狼图腾》与《大漠狼孩》同为生态学的小说,前者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后者的成就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从写作背景、狼形象、叙事视角以及当代意义这四个方面对这两本书进行比较

暑假读后感作文:敬畏《狼图腾》 第2篇

作者/德生

狼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凶狠而可怕的形象,“狼外婆”、“狼来了”,众多的狼故事,传送给我们的观念就是可怕、凶狠,不招人喜欢,理当诛之。然而,读了《狼图腾》,观念却为之一新。

《狼图腾》通过一位“知青”的讲述,展示知青在蒙古草原的生活图画。书中,陈阵从小喜欢观察狼,到处掏小狼,直到把小狼的狼牙磨掉流血,最终小狼得病死去。书的最后,知青回到额伦草原祭拜草原之神腾格里,祭拜小狼的洞穴,整个过程伴随着额伦草原生态的日益破坏,那种破坏是渐进的。本书不仅是故事精彩,它写出了人类无意识中对大自然的侵略。人类的本意是想改造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所用,但又不知不觉中毁了美丽的大草原。

蒙古的草原狼——草原民族的图腾,狂傲不羁。它是草原之神——腾格里在草原上的使者。今天看来,陈阵不该养小狼。狼是自由的,是傲视草原的,不应该被我们圈养起来。书中,毕利格大叔说:“养了小狼触犯了神灵。”对无神论者来说,我们触犯的就是大自然。更何况小狼也许是白狼王的后代,人类更应该敬畏它。

读到最后,原本以为陈阵会把小狼放回草原,让其回归草原幽灵的本色,可是陈阵没有。可见我们人类的贪婪,明明知道有些东西得到了并不会有好的结果,却要归为已有,最后就是毁灭。小狼最终死了!到后来,额伦草原变成了圈起来的草丛圈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没有了,狼群追逐马群时笑傲江湖的风情没有了。留下的是一片生态破坏后的怅然.

姜戎通过《狼图腾》中描述的蒙古草原狼的故事,讲述出他多年来所忧虑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及他对中国国民性格的反思。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社会学家对自我精神的一种洗礼。它写出了一幅画,更写出了一种精神!

作品得到“亚洲文学奖”评委们的关注,摘取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大奖。郑渊洁说,姜戎先生写了一部旷世奇书《狼图腾》!姜戎感到非常欣慰的同时也表示:“我始终希望自己不仅能写出好看的故事,而且能够超越原有的中国文学模式,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世界视角和普世价值。”

《狼图腾》是作者的自我忏悔,是人们对草原所作所为的反思,也是对人与自然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对自然的利用并不是要改造它,而是要在遵从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利用它。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这是这本书的主旨,也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内容。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第3篇

关键词:狼图腾;图腾文化;图腾崇拜;民族精神;文化含义;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P31;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54-2

1 中国图腾文化的追溯

“凡山经首……其神皆人面蛇身”,这是山海经对中国图腾最古老的记载,所以,中国远古氏族的图腾形象大都以人面蛇身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的形象也从蛇转向了龙,中国的封建帝王都以龙自居,以龙威它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这也是统治阶级利用图腾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变相为图腾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1.1 图腾崇拜

在中国,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信仰龙凤,例如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信仰“狼”,苗族的图腾是狗头帽、鸟类和牛角饰品等等。图腾被大家信仰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团结力,人们把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希望得到图腾的认可并受到图腾的保护,这是从前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应对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同的图腾崇拜,女真族的图腾是神鹰;鲜卑族类马似牛的鲜卑瑞兽;匈奴、突厥以狼为图腾;蒙古族所崇拜的狼、鹰、鹿等,这些动物的图腾形象贯穿着中国整个图腾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这是对远古文化的传承,它有着区域性、悠久行、变化性、多样性等特点。现如今,图腾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比如被置于服饰上、婚丧嫁娶、生活祭祀等等,但无论如何,图腾崇拜都在不同的形式上维系着一个氏族的统治与团结。

1.2 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包括图腾观念、图腾崇拜、图腾禁忌、图腾意义等,图腾在氏族中有着固有的制度,并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系统,比如福建人以蛇为图腾,有纹蛇的传统,在一些宫庙中有蛇的画像或雕塑,进行祭祀;云南瑶族祭祀“树神”;甘肃民间剪纸艺术,都是以女娲为原型;蒙古族和藏族的天葬传统等,都从信仰、社会、艺术等方面揭示了图腾固有的文化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图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祭祀、跪拜等形式,将图腾转变成服饰和饰品进行崇拜更有着独特的色彩,比如帝王的龙椅龙袍、凤披霞冠;藏民的三色石;云南彝族祭祖时所用的虎纹葫芦瓢……甚至于现如今的一些传统节日中也有图腾的影子,比如春节贴春联、贴门神就是图腾文化的传承。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身上依旧可以看见图腾的传承,像回族就是以伊斯兰教为图腾标志,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影响较深,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文化传统,都有其影子。但是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缺失,长期的民族融合导致了汉民族没有它独有的图腾文化,虽然龙一直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但它并没有汉族本身的特色,所以,在图腾文化演变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汉民族的图腾文化迫在眉睫,图腾所产生的图腾文化不仅可以维系社会的稳定,也可以对社会群体起到调节作用,加强民族团结力,同时也能作为现代人行为道德的标准。

2 从《狼图腾》看中国的图腾文化

《狼图腾》是姜戎十几年的“与狼共舞”和三十年的呕心沥血所创作的巨作,它以新的视角体现出狼的智慧及团结,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古老图腾——龙的由来,本章着重介绍游牧民族的狼图腾与农耕民族的龙图腾,在民族融合下的新型文化与精神实质。

2.1 《狼图腾》中“图腾”的精神实质

《狼图腾》中体现的是狼的全新形象,在以往的印象里,狼是凶恶狡诈的代表,但这部作品里体现的却是狼群之间的团结互助、机智勇敢,让我们看到一个拥有温馨、坚韧的狼的世界,在残酷的草原竞争中,我们看到一种强悍的生命力量,草原既是敌人也是朋友,狼,作为草原人民的精神象征,起到了保护神的作用,它的勇敢顽强为草原人输入坚韧的狼性血液,这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神话。充满狼性的大将卫青、霍去病血站匈奴;北魏太武帝一统北方;中国最大版图的开创者成吉思汗,用他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如同群狼奔驰在草原一样横扫亚欧大陆……在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狼的勇敢与刚毅,他们的个性印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草原人民崇拜的图腾文化的实质就是崇拜它的坚韧与顽强,所以也造就了上述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

2.2 民族融合下的图腾崇拜

自从唐朝大一统以来,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进行了完美的融合,由草原带来的狼性崇拜和华夏的龙性崇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狼图腾》中陈阵对蒙古草原狼有着敬畏和痴迷,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可能就是人们心灵对原始图腾的崇拜,自从他养了一只小浪,通过对它的观察,让他更有信心接近草原的精神领域,即对狼图腾的崇拜。在小狼死后,他将小狼的皮挂在杆上,配合蒙古包的白烟和凛冽西北风,好似看到一条飞龙腾云驾雾,飞向那些曾经战死的草原狼灵魂之地,让他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华夏文明中的龙头、龙尾、都和狼极为相似,虽然其龙角似鹿角,但鹿也是草原民族崇拜的图腾之一,龙的样子可以说是草原民族图腾演变的结果,几千年来的草原民族,都一直信奉狼图腾,狼影响了草原人的性格和精神,也影响了中国华夏文明,游牧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品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品质,但我们骨子里流淌的狼性血液却构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是对哪一种图腾崇拜,都是中国人民精神的寄托与传承,都为我们的华夏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

3 中国图腾文化的现实意义

《狼图腾》中草原人与狼的斗争、狼与草原的抗争,形成了一个完整循环的生存哲学,即适者生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如今这个世界大融合的社会当中,各个国家之间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应懂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3.1 《狼图腾》中竞争意识的思考

《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说:“就你这点胆子咋跟羊一样,你们汉人就是从骨子里怕狼,要不汉人怎么一到草原净打败仗。”①草原人民时刻处于被狼威胁的环境中,如果想要生存,就一定要激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安逸的环境不可能造就伟大的勇者,残酷的生存环境才能让草原人成为勇士。对于实际来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想要共同生存,必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和平共处,如果想要牺牲别人而换取自身利益,那最终的结果就会像《狼图腾》中所说的那样:“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把草原上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会没命。”[2]

3.2 《狼图腾》精神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大地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它要求我们仁义谦让、温柔敦厚,作为拥有灿烂文明的礼仪之邦,这的确是我们不能舍弃的精华,但面对当今世界的竞争格局,我们更应唤醒骨子里流淌的狼性,用坚韧和勇猛迎接严峻的挑战,“羊欲静而狼不休”,只有时刻保持狼的机警与团结,才能让我们屹立于不败之地。

4 总结

《狼图腾》中所描绘的狼的全新形象和精神,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化角度,都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解读,用其强烈的感受刺激我们的心灵,不可否认,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仍需我们细细的发掘和品读。

注 释

①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参 考 文 献

[1] 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2]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孙有霞.浅析中国传统服饰图纹中的图腾文化[J].2008.

[4] 罗义群.苗族的图腾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狼图腾》 第4篇

生态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 旨在对自然文学, 环境文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与研究, 同时又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 从而是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和忧患意识。 (程虹, 2006) 本文将从基本内涵、兴起的原因和理论原则来阐述生态批评理论。

1. 生态批评的基本内涵

生态批评的基本内涵是试图通过一种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物为中心的的世界观的转变, 实现伦理的延伸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经过20年的发展, 生态批评从最初的交叉学科演变为当代重要文学理论。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内华达大学教授谢里尔·格洛特费尔开始研究生态文学。1996年, 格洛特费尔和哈罗德·弗洛姆在其合著的书《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中提出生态批评的定义:在文学研究中, 运用以地球为中心的理念, 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整体化的生态哲学指导下, 生态批评把文化和自然联系起来, 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生态危机特别是人类文明和本性的危机。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解读文学作品, 发掘文本中存在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否认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 试图通过一种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物为中心的的世界观的转变, 实现伦理的延伸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生态批评兴起的原因

生态批评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二战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和农工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失衡,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沙尘暴频发等。面对这些问题, 作为人和自然的精神纽带, 文学艺术很快做出反应, 生态批评开始发挥它的作用。生态批评的作用就是通过文章评论向造成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挑战, 呼唤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建立良好的生态观, 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是生态文学的推动。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激起了作家们的生态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和关注地球母亲成为很多作家的主题, 很多生态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地球文学, 自然文学和环境保护艺术等。代表人物有约翰·米尔和阿尔多·利奥波德。米尔是早期环境保护运动的领导者。他的作品大多是以自然环境为主题, 关于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的专著被广泛传阅。1962年美国雷切尔·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更是推动了生态批评的发展。

三是生态批评理论的而出现满足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人道主义和科学主义是20世纪西方主要文学理论, 但他们忽略一个重要的概念——生物圈, 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把二者结合起来, 提供一种多元化的生态批评理论。

3. 生态批评的理论原则

本文所涉及主要生态理论原则有三个:

一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原则。非人类中心主义原则就是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 但是对自然和其他生物有直接责任。正如泰勒所言, 人类不应该只向自然索取资源, 而应该给自然世界包括动物和植物以关怀。考虑到长远发展, 人类有责任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二是深层生态学。1973年, 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这一概念。深层生态学提倡以生态为中心, 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物平等理念。它要求人们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自我价值, 唤起人们万物平等的生态观念。

三是生态整体主义。按照现代生态理论, 生态整体主义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它扩大了伦理学的范畴, 把道德关怀延伸到整个生态系统, 把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狼图腾》的生态主题

《狼图腾》以草原狼为主角, 通过描述人类与狼之间的关系, 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诠释了以下生态主题。

一是强烈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一部生态文学作品, 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主人公陈阵是一个年轻的北京学生, 在额仑草原当羊倌。首先, 通过解释草原大生活和其他小生活的关系, 本书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意识。其次, 草原人对狼的爱和尊敬体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二是恶劣的环境背景。在《狼图腾》里, 汉人已经破坏了额仑草原的生态平衡, 他们围剿狼群, 烧草开荒, 用汉人的生活方式在草原上生活。但是陈阵非常热爱自由和充满积极力量的大草原, 也尊敬狼, 崇敬腾格里。在蒙古草原上, 人的贪婪是狼最大的敌人, 在以包顺贵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者, 自然和其他生物的存在只是为了人类服务, 他们屠杀狼, 不惜使用武器和烧毁草原。姜戎认为是人类的自私贪婪和现代文明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人类应该对恢复生态平衡负责。

三是对动物的热爱。姜戎与当地牧民住在一起, 学习草原文化, 深入狼群, 抚养小狼, 以便能更好的观察狼的习性, 最终认为狼是最聪明的动物, 也最终了解历史上蒙古帝国大一统的原因。他认为狼坚强、勇敢、聪明、有尊严和崇尚自由;他敬重狼, 狼不灭绝动物来保护生态平衡, 狼是草原的守护者。

三、《狼图腾》的生态关怀

《狼图腾》的作者不但爱狼而且敬畏狼。他也爱狗和敬畏草原、河流、岩石等一切非人类生命形式, 否定人类的中心位置。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深层生态学的体现, 在《狼图腾》中, 万物是平等的, 都应该受到尊重, 都是人类的朋友。

姜戎还认为, 草原人是草原狼的学徒, 他们学习、敬畏狼, 但是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他们也一定限度捕捉狼。这是生态整体主义的典型体现。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 狼和人都是生物链的一部分, 启示人们若想长足发展, 就要维护好生态平衡。

结语

生态批评理论是在紧跟时代脉搏兴盛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旨在通过一种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物为中心的的世界观的转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狼图腾》进行解读, 发现本书蕴含了深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原则、深层生态学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Buell, Lawrence.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2]Literary Imagination[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3]姜戎, 狼图腾[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再读《狼图腾》有感 第5篇

(14级能源与动力 陈田淇)

第一次接触《狼图腾》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初中的一个暑假,无意间从书堆中发现了隐藏在角落里的它。从翻开它的一刻起便深深地被其吸引,无法自拔了。最近《狼图腾》电影在各大影院上映,不觉又拿起这本书重新读过,又在字里行间收获了许多当初未曾觉得的感悟。

当时作为一名初中生的我更多的是被书中描绘的壮阔草原,原始的野性和狼与草原人之间的生存契约所吸引,尤其是为书中后部分对于草原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而惋惜愤怒。当面对利益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被冲昏头脑做出傻事,书中最后所描述的沙尘暴就像如今我们所遭受的雾霾一样,这些都是一时鲁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那时的《狼图腾》时刻提醒着我,当有利可图时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三思而后行。

如今回头再看这本书时已是大学,尽管对于电影版的《狼图腾》大家褒贬不一,但我却仍坚持自己的看法,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电影和书籍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所注重的方面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不会全然一致。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本书,发现当初的想法只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书中其实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狼性精神,这种狼性精神更多的隐藏在狼群与草原游牧民族的斗智斗勇中。同样作为草原上的顶级生物,草原民族与狼群始终存在着竞争,虽然人类拥有更为先进的武器和工具,但是狼群却有着更加机智的头脑,他们擅长群体作战,在战斗前进行侦查,分配任务,进攻时勇敢耐心,团结灵活。他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壮硕且有智慧的公狼被选为狼王带领狼群进攻,一旦当人类放松警惕,他们便抓住机会进行攻击。就像书中所写到的在白毛风的夜晚狼群为了报复人类,将上百匹军马作为报复对象,对马群进行了疯狂的屠杀。正如之前毕利格老人所说:“人类断了狼群的后路,必将受到报复。”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狼群与游牧民族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利关系,草原人可以说对狼群既爱又恨。

这本书之所以叫狼图腾,在我看来是因为作者将狼性文化认为成一种图腾文化并且坚信这种文化已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甚至是深远的影响了中华文化,只是其一直隐藏于其中被淡忘而已。而作者就是要人们重新发现它并作为当代的一种宝贵精神来继续影响如今的人们。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我们一直是龙的传人,我们所拥有的图腾是龙图腾,而在《狼图腾》中作者主张的是代表强悍进取的狼图腾,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的确更加需要这种狼性精神,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为迫切的需要这种进取激荡的情怀。多少年来我们所崇尚的儒家中庸由于缺少它们,导致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变得保守平庸。有多少大学生是在为了考试不挂科,出了门可以找到一份简单合适的工作而机械地学习。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拼搏努力?诚然出于实际选择前者的人会占到大多数,但如果这样,未来的中国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许多人在等待求到一份工作,而能够创造机会的人却少之又少,若是这样那还谈论什么创新!相比之下,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地作出改变,从总书记上台以来,严惩贪官污吏,在外交方面不断进取寻求合作突破,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这一件件大事都让人民看到了“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希望。

敬畏《狼图腾》

敬畏《狼图腾》(精选5篇)敬畏《狼图腾》 第1篇《狼图腾》是姜戎2004年4月出版的一本生态领域的巨作。这本书虽然出版晚于《大漠狼孩》,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