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神的殿堂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精神的殿堂范文(精选6篇)

精神的殿堂 第1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减负问题的关注,政府、教育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减负问题,指出 “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在2010年颁布并实行的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12) 》 中就明确指出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另外,很多省、市教育部门也制定了 “减负”工作实施措施,尽管如此,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中小学的减负问题还是迟迟得不到解决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减负”的内涵厘定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 学生 “减负”的关键是要对学生的负担进行正确理解。“减负”即减轻负担, 这里的负担是指学习负担。笔者认为学生 “减负”不仅仅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与国家的教育普及制度、考试制度、文化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其实 “减负”的实质就是使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原因

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不再只是具有单一知识的人,更多需要的是知识技能、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必然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这就必然会引起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和要素( 家庭、学校) 的发展变化。

( 一) 家庭教育观念

为了使孩子有个良好的前途和未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从而会把孩子送到教育质量好、教育环境好的学校。此外,有些家长还盲目的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孩子的需要和特点,常常帮孩子选择或决定一些自己认为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但是各位家长, “孩子们真的快乐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自然人,不是某个人或社会的奴役。 那些将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的家长的做法,无意之中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奴役,反而给孩子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 二) 传统的学校办学理念、教师教育观念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任。 但是由于现在教育大多强调 “升学率”,强调教育内容课程化,一味的在课程、教材等方面做 “加法”,什么内容都塞进课堂教学, 已经成为使很多学校增添了功利主义的色彩。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吸引更多的生源,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就会增加负担、考试施压、相互竞争,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就承担着学校教育品牌建设的重任。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很多教师就会把自己身上的这种隐性的压力施加在学生身上。

四、帮助孩子步入共同体课堂,为孩子创设减负殿堂

课堂作为特殊而有效的教学场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域。它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共存的特殊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各主体间平等、和谐、真挚的交往,只有这样,各主体间才能真诚的交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各交往主体间内心的恐慌和压力,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如果要提高 “减负”效率,就需要创建一种积极地、轻松地、和谐地课堂学习共同体,促进各主体间的理性交往。

(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引导者,是进行教学管理,制定教学制度、设计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 “导学者”,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 “减负”意识,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富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中成长。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思想。为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师培训模式也发生了转变,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和教育本身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把培养教师的目的定为把教师培养成为具有理论背景专业化理论能力和知识的新型学习型教师, 开展 “拜师收徒、结对指导、师带徒”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实行同伴指导制度,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教师专业教育培训活动,实行 “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让一线老师吸取更多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 二) 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 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应引导学生明确需要预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教材、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研讨,这正符合新 《课程标准》 中提出的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在预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对预习的内容提出质疑或新的发现,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感悟心灵。更加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体现出 “真语文”的特点。

2. 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中,学生的时间被均质化,个人经验被剥夺。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首先,应该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实行 “小组合作制”,让学生在组内竞争,组与组之间竞争,更加深刻的明确自己的学习能力,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认识、发展和提高自我。

别样的教学殿堂 第2篇

吴倩莉

看着那么多人喝茶,我不禁纳闷:茶真的有那么好喝吗?等真的喝过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这让我想到了教学。教学教的其实也是一种心境,创设美感,洗礼心灵。不得不说,教学是门大学问,站上三尺讲台,每个人都会,但要活用这个讲台却是需要耐心研究的一门学问。站上三尺讲台并不是要时刻不离讲台的站着,现在的学生更需要你的关注,这时,你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走下讲台,与学生亲近。有的人上课自然,表情丰富,面带微笑,用表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们上课非常积极。我们喜欢被表扬,学生们也一样,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多表扬一下他们呢?

法国的精神殿堂 第3篇

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在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处,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他和所有这里的伟人一样,都安放在地下。因为地下才意味着埋葬。但这里的地下是可以参观与瞻仰的。一条条走道,一间间石室。所有棺木全都摆在非常考究和精致的大理石台子上。雨果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叶。

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在这里,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枝花来。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唯有卢梭了!再一想,他不是一直在把这样灿烂和芬芳的精神奉献给人类?从生到死,直到今天,再到永远。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朱自清。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特意要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這里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它们总是新鲜的。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共560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共197名。我想,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艾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徜徉自主学习的殿堂 第4篇

一、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世界, 渴望知识, 探求真理的内在动力。产生积极而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有巨大的吸引力, 才能使学生将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才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的去努力求知, 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想象驰骋, 思路纵横, 乃至异想天开, 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发言交流, 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 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 精心设计好导语。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好的导语尤为关键。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首先出示几首古代大诗人写的关于荷花的的古诗, 学生在朗读以后, 直接问学生你想看看荷花么?学生的积极性即被调动起来了, 立刻处于对荷花知识了解的一种求知状态中来了。

二、教给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激发兴趣只是一种诱因, 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 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状况, “一讲都会, 一做都错”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 在“指导”上下工夫, 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恐龙》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恐龙的种类有很多: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等, 怎么样让学生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把文中恐龙的外形、生习特性等方面掌握, 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就需要抛好这块砖。在课堂一开始我首先带着学生分析第一种恐龙雷龙, 主要分三步走:一、抓住雷龙的外形特点。二、把握描写时运用的写作手法。三、介绍描写雷龙时采用的说明方法。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把雷龙的特点学会了, 接下来学生采用刚才学习的方法, 自学其他的几种恐龙, 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开展活动, 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须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 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那很可能事倍功半, 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 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 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 亲自演一演”, 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时, 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三位同学为一个小组, 小组合作。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 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 把握角色, 最后请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声情并茂, 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四、自我评价, 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 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 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 激励性的评价, 能给学生以帮助、鼓励、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非常丰富, 如“很有自己的见解”、“读得真有感情”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有气无力”的杂草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 于是评价语言:“你撒的农药还不够多, 杂草还很有精神。”第二位读得有进步, 于是评价语说:“哦, 倒了一大片了。”第三个情感到位评价道:“呀!这下杂草全完蛋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 每个学生学得都热情高涨。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 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 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就草草收场, 势必起到反作用, 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方向。我们的课堂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 才会吸引学生, 使其积极主动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内容丰富, 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只有多一分精彩的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才会多一分活力, 其学习能力就会百倍的提高。

在音乐的殿堂中 第5篇

“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这十二年来走过的足迹,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使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当一名教师的快乐。这几年在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下,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我认真协助学校领导,发扬奉献精神,不畏工作繁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这十二年来,我并没有取得什么辉煌的成就,也没有什么令人感动的事迹,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始终在做着一名老师应该做的事,而且是尽我所能,竭尽全力地把工作做好,把学生教好。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里发言,心里感到无比的荣幸。我深知,在教师队伍中,我并不是干得最好的,还有比我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应该站在这里。所以,我要特别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感谢各位老师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今天,我只想借助这个机会,和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在农场中学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以及我的一些感受。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要比从前忙碌一些,辛苦一些,但是我却是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在这里能够教上我的老本行—音乐。在我的心中,我从没有把它当成是小三门,因为我就是依靠这个特长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着一点,我也要让我的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爱好音乐。

一、教学工作

在我的脑海里,我始终坚持着这样的信条,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一直是努力这样做的。在音乐教学上,我一直都在很努力地钻研教学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听课,包括听同一学科的课和不同学科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习其他学科的长处,虚心向他人请教,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经常自己制作课件,制作学具,钻研教法。在区教学教研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绩的取得,只能说明我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正确的,重要的是,学生们都很喜欢上我的课,喜欢我这位音乐教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做好这门艺术。

二、课外兴趣小组

我们的学校条件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我在教学之余先后成立了舞蹈小组,合唱队,以及竖笛队、腰鼓队。

我知道学校每年都要在六一和元旦举行一次中小学文艺表演。所以,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也能有充分的展示平台,我首先就组建了学校舞蹈队,首先我从全校挑选了一些喜欢跳舞的孩子,因为学习舞蹈是一项很艰苦的运动,所以学生喜不喜欢很重要。只有在他们喜欢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吃苦。由于学校没有空余教室,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我只能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利用每天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训练。说心里话,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有很多地方令我感动。城里的孩子学习舞蹈都是在大教室里,踩在软绵绵的地毯上,可是我们却是迎着烈日和风沙,翻滚在沙土地面上。为了学会每一个动作,我们都要练习好几遍,正应了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其中的艰辛只有我和孩子们可以体会到。每当看到孩子们晒得黑黑的小脸,脏稀稀的衣服和疲倦的神情,我的心里真的很心疼。就这样我们坚持训练了两个多月,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艺术节上,同学们用自己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舞蹈不能满足其他孩子的需要,于是我又同时成立了60余人的学生合唱队,给喜欢唱歌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有人说童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为了将这个最美的声音开发出来,我每次都是认真的给学生一遍遍地做示范,耐心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歌唱。当听到孩子们那纯洁嘹亮的童声时,可以说那就是一种陶醉。我觉得这就是世上最美的声音。

我们知道城里有很多的孩子都报名参加了艺术特长班,他们有很好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学习。可是,我们的孩子却做不到。在一次听课中我发现了竖笛这种乐器,既方便携带,又很便宜,所以回到学校我又成立了竖笛小组。我让五、六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竖笛,由我进行无偿地教授。因为我知道,乐器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同时也可以让更多孩子加入到音乐活动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吹奏的方法,我规定了每周两次的训练任务。由我一点一点手把手地进行教授。从认识键盘,到学习指法,到演奏乐曲,这一路都需要我付出辛苦和汗水,说心里话,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但是又一想,那么多的孩子都选择了学习竖笛,那一双双热切的眼睛,让我觉得哪怕不能让他们学得多么出类拔萃,只作为他们的业余爱好也要坚持下去。现在,有的同学升到高年级后还常常会有人自己拿竖笛来吹奏,用以课余的调剂。

三、少先队工作

前年九月份,我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应该说,这项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但我从心里面喜欢这项工作,所以我将自己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了辅导员的工作当中。我们学校原来的少先队工作做的本来就很出色,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校的值周工作安排,校园广播站等等,所以我在此基础上,秉承了这些好的做法,然后又新增添了环保手抄报,每学期至少两次的学校主题大队会,以及每年一届的艺术节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还组织了读书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以及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学校队会。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在快乐的体验中能力得到培养,思想得到了陶冶。为了完成上级的检查和布置的任务,我经常是把要写的材料带回家中来完成,因为在学校我除了要组织活动外,还要带领兴趣小组进行训练,所以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是经常的事。就这样,我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

开放的科学殿堂 第6篇

美国情景剧《生活大爆炸》(BIG BANG),一度在全球热播。其中一个“理工男”主角叫作谢尔顿,是量子物理领域的年轻学者,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宅男”。剧中的他曾一度神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CERN),该机构一度被称作“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

开放、透明和共享精神

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并没有《生活大爆炸》中所描述的那样让人难以企及。以谢尔顿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准,如果他想去,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每一年,“中心”都会接受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青年学子,在这里进行不同期限的研究、学习或观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因为其开放、透明和共享精神而越来越为外界所熟知。

笔者利用一个访学意大利的机会经组织机构申请,也获准访问了这一研究中心。

从都灵乘大巴出发,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经3小时左右的车程,我来到了紧贴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于提前做了预约,所以“中心”安排了一名科学家为笔者的这次参观充当导游。事后笔者才了解到:任何公众都可以免费随意参观“中心”对公众开放的部分,并且可以随意录拍,而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学家,则有义务以志愿者身份为参观者担任导游。也就是说,即使没有预约,公众也能够获准在此随意参观,只是有无导游就要碰运气了!

罢工成就了真相

当天为笔者担任导游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长期雇员,他是一名法国工程师,名叫沃森。

参观的第一站是一间类似大型厂房的展示车间,这个车间承担了部分大型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功能。这里展示的主要是埋在地下100米的27公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主要部件,其中包括多层护套和超导体内芯。更多装置和场景由于无法用实物来展示,所以只能用图片和影像来说明,例如,为保证零下271摄氏度超低温的真空形态,壮观的坑道结构以及复杂环境的工作细节,等等。

面对这些要求近乎苛刻的精密设备,笔者的疑问也不少,比如,供电的稳定性对装置是否会产生影响?咨询沃森,他坦诚回答说这确实是强子对撞机曾经遇到的问题。有一阵子,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发生了异常,“中心”的科学家们却一直也找不到症结所在。直到有一天法国铁路工人大罢工,对撞机才运行正常。一些因工人罢工而上班迟到的科学家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距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不远处有一座法国火车站,进出该站列车的运行将引起电网负载形成波动,进而影响到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正常工作,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致命的。

免费使用数据

随后参观的是“ATLAS”,也就是对撞机的中央控制室,导游也换成了一名在这里工作的意大利小伙子保罗。

保罗解释说,ATLAS这个名称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以肩顶天的巨神阿特拉斯,寓意身负重担。事实也正是如此,ATLAS的确承担了整个LHC系统的数据统计和传输的重任。每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相当于十万张DVD光盘的存储量,所以需要将数据发送到七个国家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布式管理。

笔者在ATLAS内部看到,许多科学家正在电脑前攫取粒子撞击所产生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据介绍,抓取碰撞影像的速度可达每秒4000万次,从而在粒子级别上记录任何细微的变化。导游还介绍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开放性在ATLAS体现得更加明显,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成为其中部分数据的使用者,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远程关注这里发出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很多人因此而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

田园里的科研中心

上午参观结束之后,笔者随工作人员来到餐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观赏一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周边的环境。和笔者印象中森严壁垒的科研机构不同的是,这里是一个几乎全开放的系统,并且风光旖旎——放眼远处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雪峰,近处可以闻到旁边麦田散发出来的田园气息,从日内瓦湖飘来的清新湿气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是身处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中心,而是置身一座别具一格的欧洲现代庄园之内。

餐厅很大,室内室外可以随意落座,“中心”的所有员工也都在这里用餐,并且与游客同质同价,甚至比日内瓦市内餐饮价格还要便宜一些。午餐不仅材质新鲜,而且品种也很丰富,还有鲜啤酒供应呢!只需10欧元,就可以享受一顿非常丰盛的午餐!

环球“中心”

下午参观的重点是CERN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游客中心。这是一座全木结构的球形建筑,于 2004年落成,当时正值“中心”50周年。

建筑的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展厅和演播厅,每天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其中义务担任主讲,堪称“环球讲坛”。笔者在演讲者名单上看到了北京大学物理学家钱思进的名字,可惜错过了他的演讲。

演播厅除演讲外,还会循环播放介绍CERN的短片,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四种语言供游客选择。担任主讲的每个科学家可根据自己对CERN的理解自由发挥,演讲时间大约45分钟。

更具吸引力的是展厅内部,让人感觉置身外太空——从另一个角度鸟瞰整个宇宙。尤其是介绍宇宙起源的短片,在球形屏幕上播放的时候,梦幻般的光影效果让这种感觉更加逼真。内部装置也以球形为主,地球仪上的触点让你随时可以找到CERN的20个成员国和多个观察员国家及其与CERN关联的历程。可惜,我在这些名单中没能找到中国,而同样是亚洲国家的印度,已经成为它的观察员国家。尽管如此,每年依然有大量的中国科学家或青年学子来此研究或求学。

由于推荐机构的性质,笔者在这里只能逗留一天,所以眼所及、耳所闻、手所触,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希望下次专程安排一个时间段,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时间,以便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纪念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用废弃的超导材料制作的钥匙扣。如果有机会前去参观,记得买一个回来做纪念哦!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CERN的来历

CERN源于法语,完整名称是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意即“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于1952年由11个欧洲政府为实验室临时设立的。在临时理事会解散后,新的实验室在1954年9月29日被改名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但原来的这个缩略词仍然被保留着。前任CERN的董事科瓦尔斯基(Lew Kowarski)在任时,CERN的名称正式更改为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但新名字的缩略词OERN却感觉有些突兀。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认为:“虽然名字是这样,但缩略词仍然可以是CERN。”

精神的殿堂范文

精神的殿堂范文(精选6篇)精神的殿堂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减负问题的关注,政府、教育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