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书笔记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书笔记 第1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预习笔记

【预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精炼的特征。

2.学习诗歌对“雪”的描写,体会“雪”与主题的关系。

3.正确理解作品抒发的深挚友情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课文提示】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有无激情可以说是诗歌有无感染力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要句子的分析、体会,感受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借助课文注释以及有关背景资料,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粗浅的认识。体会在景物描写之中流露的情思,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认识,还可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同时学会用情去读诗的阅读方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用精炼的语言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的精炼,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以少胜多。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诸如“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

【正字正音】

衾qīn 瀚hàn 阑lán 羌qiāng 掣chè

【原文欣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预习课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送别诗。开始写西北早雪,来势突然。接着写边塞奇寒的感受。再写戈壁滩上冰雪封冻的壮阔景象。以下由近及远,层层描绘:从营帐内的筵席,写到辕门外的暮雪和冻住的红旗;从东门送别,写到武判官远去。全诗以雪景衬托送别,在送别中描绘雪景,表现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勾画西北的壮丽风光。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本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写出了西北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望风声,“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漫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极为新奇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换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烂漫色彩。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花团锦蔟,压枝欲低。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方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篷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窗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狐裘不暖”,“锦衾”也只觉单薄。勇武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都护铁衣难著”。这四句,表现了边地奇寒,将士的苦寒生活。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它们通过人的感受,通过南方人视为反常之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寒得有趣。这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移到帐外,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瀚海阑干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苦的。“愁”字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这些边地的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送客送到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浩瀚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烂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朗读课文】

复习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 )

A.忽如/一夜/春风来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C.中军/置酒/饮归客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风掣红旗冻不翻 (牵曳)

B.稍逊风骚(差 )

C.都护铁衣冷难著 (忍受)

D.分外妖娆(特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书笔记 第2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阵语》)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的《春雪》)和“洛阳梨花落如雪”(萧子显《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第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 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 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 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 《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 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 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 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 那繁弦急管的场面, 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遥望朋友的背影, 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 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 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 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 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 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 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 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 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 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 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 这五次镜头的转化, 由远及近, 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 又由空中写到地面, 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 正值大唐盛世, 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 热爱生活,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 在这首诗里, 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 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 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 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 但诗人的心是热的, 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 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 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 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 才哀而不伤, 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 “飞”, 有气势, 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 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 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 穿越了时空, 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 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 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 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 但是, 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 开怀畅饮, 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 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 渲染了欢腾的气氛, 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 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 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 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 相互映衬, 画面生动, 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 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那凝望背影的眼神, 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 诵读导入

1. 师:在上课之前, 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 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凉州词》)

2. 师:

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 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 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 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基调昂扬, 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 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 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 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 介绍相关的知识, 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 埋下伏笔。)

(二) 学习活动一:美读

1. 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PPT出示)

即飞雪 (jí) 散入珠帘 (sàn) 锦衾 (qīn) 薄 (bó) 冷难着 (zhuó) 掣 (chè)

2. 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 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 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 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 让人惊叹, 我们就可以这样读 (师范读) :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 结尾四句, 镜头越拉越远, 路也悠悠, 情也悠悠, 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 余味悠长 (师范读) :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3. 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 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 昂扬一些 (即升调) 。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 压抑一些 (即降调) 。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 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 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 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 将学生带到文本, 引入意境, 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三) 学习活动二:畅想

1. 师:下面我们把视线转向注释, 各读各的。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强调“裘”和“衾”都是形声字, 上下结构, 下面都是“衣”字。)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强调此句互文见义)

2. 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 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鼓励学生调动五官, 深入体会, 让描述更丰富一些。)

示例:

读了“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 我仿佛看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雪还在“簌簌”下着, 帐篷外, 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只见那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 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 好像戍边的战士坚守着岗位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有两个活动:疏义——正面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描述画面——侧面解读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后者, 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充分想象, 打开学生的思维, 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学习活动三:细品

1.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 大家猜猜是哪两句?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 师生共同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白之妙

(教师讲析)

诗是抒情的, 但这里没有直接的抒情, 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通过马蹄的印痕, 传达了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 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留白”。

留白, 雅称“余玉”, 是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 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 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 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使抒情更加含蓄深沉。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 是比较常见的,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 我们欣赏诗词, 看是其一, 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意境, 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之妙

师: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 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图, 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 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呢?

妙在时空的突破——雪花是冬天的景象, 梨花是春天的景物, 两者在时间上距离较远;同时, 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有距离, 这样连接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妙在心灵的发现——一般的梨花, 是陆续开放的, 有一个过程, 而诗中的梨花, 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 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

妙在浪漫的色彩——梨花盛开的景象, 花团锦簇, 压枝欲低, 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 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而且似有清香扑鼻, 颇具浪漫色彩。

妙在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 以春暖显奇寒,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妙在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4篇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胡天”已经风卷大雪,漫天飞舞,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是对比,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慢慢融化,打湿了罗幕的情态,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刻画细致入微,后一句则是虚写,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梨花是春天的头饰,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时空距离如此巨大,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梨花盛开,压满枝头,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下句写天上之云,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从大处着眼,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奇寒无比,常人难以忍受,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久久不忍离去,伫立不动。

其实,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所以不能也不敢“前”,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旅途漫长而多险,却义无反顾的走了,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实属罕有。

全诗意象雄壮,想象奇绝,描写的塞外之雪具有雪态妍、雪色瑰、雪景壮的特点。

其一,雪之态妍。诗歌开篇四句,作者先用“北风卷地”、“白草”衰折、“八月飞雪”为雪景造势,颇有天昏地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之感,一场恶雪即将到来。如我普通之人,必是想到北风呼呼、寒气凛凛、雪如鹅毛等庸俗之语;即便是李白的豪放浪漫,也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极致夸张。而岑参却被这情景激发出了浪漫瑰丽、令人拍案称绝的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霎时间,春风拂面,寒意顿消,梨花齐放,含香吐蕊。银装素裹的寒冷北国倏忽成为春光浪漫的塞上江南。行走于这样的雪景中,早起赏雪的诗人应是有着观赏春日梨花盛开的温润心境吧,树上花如雪,地上雪似花;幽香阵阵,撩人鼻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怕是那翩翩彩蝶亦会循香而来翩跹起舞。

唐诗人中亦有以花喻雪的诗句,“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失之生气;“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则多柔弱;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美则美矣,却输了气势。而岑参笔下,雪由极寒而至极妍,哪里只是神来的比喻,分明是盛唐气象,是盛唐时期诗人们面对任何艰难都乐观豁达积极豪迈的襟怀。

其二,雪之色瑰。《白雪歌》对白雪的描写贯穿全篇,写雪之色亦不局限于一句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塞外银装素裹的美景,可谓匠心独具。接着“瀚海阑干百丈冰”使空旷荒凉的准噶尔盆地穿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万里愁云则使天空充满了深灰暗沉的阴霾。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独树一帜”的鲜艳的红旗。至此,天的深灰、地的洁白、旗的艳红巧妙映衬搭配,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雪景。这灰的暗与白的明、雪的冷与旗的热又不仅是色彩的组合,更是诗人送别武判官时依依离情、纯洁友情和真挚热烈的内心世界的寄托。

其三,雪之景壮。古来写雪的诗句很多,能写出北国雪景豪壮特色的却不多见,我以为并非诗人不能见到,大概是胸襟意境未能到达之故。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夸张,却多郁闷之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毫无生气;只有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见领袖的豪迈与气魄。而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境界上与毛诗不相上下,且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刚柔并济,既壮且美,相得益彰。

岑参的《白雪歌》为泱泱大唐下了最壮美的一场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送别诗,诗人以漫天大雪为吟咏对象,营造了壮美深情的送别意境。比较上文不难发现,前者从写雪的手法入笔进行细读的,后者则以雪的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庐山”,但就文本细读而言,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客观。“庐山”必须是江西境内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尊重事实,细读出来的“雪”必须具有雪的一般特点——雪白、晶莹、冰冷……第二,扣本。“庐山”必须是苏轼诗中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这两篇文章都是紧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细读的,对诗中“雪”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作了独到而精当的研读。第三,个性。“庐山”必须是给人们美感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是一次艺术的创造。这两篇文章各自选择了巧妙的切入口,对“雪”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感悟和享受。

反复细读文本对阅读教学大有启发。其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有创意”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只有教师先潜入文本,涵泳品味,含英咀华,学生才能进行个性化阅读,也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其二,经典作品是永远的精神财富,从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课堂资源、教育养分,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细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还是一种教学追求。阅读需要“慢慢走”,细心领悟风景中的丰富内涵;阅读教学需要“慢慢引”,引导学生去品味风景中的无限风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 第5篇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结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咏雪——瀚海雪景图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别——风雪送客图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问答题

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 辕门 轮台 天山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四、赏析下列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第6篇

宴会上舞女们舞步曼妙而又寂寞,掩盖了我沉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位来自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回答我:"是的,大人。惟有胡地好像永远没有春色一样,只余似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的雪花。”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却又忽地忘记。

彻骨的寒冷将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八月,胡地已然一片萧条景象,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在身上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连锦被也似乎不够暖和。将军和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似乎已经想象出了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人们摩肩接踵,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亘古不变的天空,氤氲在一片美丽的景色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兄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眼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的苍穹,心驰辽远。

我目送着武兄愈行愈远,我的心也随他踏上了归家的征途。

我知道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兄即将归京了,终于要回到那个花团锦簇的长安城。他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不见,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他归京时,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而澎湃?

南山南,北海北。注定秋凉的北海,注定彷徨的墓碑,一个天之涯,一个海之角,一切像早已被设定了一样,只是在重复着一次又一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第7篇

毫无征兆,一场又大又急的雪从天而降,仿佛忽然吹了一夜的春风,悄无声息的将雪花小精灵排满了枝头。漫山遍野、千树万树梨花绽放,犹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鲜妍明媚,将溶未溶”正可谓是堪称一幅奇景,冰雪世界,美轮美奂。

室内湿漉漉的珍珠缀成的帘子也遮不及任性飞舞的雪花,他们横冲直撞的飞进来打湿了用丝绸制成的罗幕。天气酷寒,我的狐狸皮大衣和锦缎做成的被子在这时早已没了御寒的效果,直想钻到燃烧的火炉中去。屋外的将军执着的一次又一次的拉弓,弹弓好像故意作对似的偏不屈服硬拉不开,就连盔甲也冻的硬梆梆地难以着身。

广袤无垠的边塞上,纵横交错的沙漠上结了高达百丈的冰,云朵昏暗无光失去了往日的洁白光泽,在空中黯然失色的悬挂着,显得郁郁寡欢,很忧愁。

主帅的营帐里则是另一个景象,众人举杯共饮热闹非凡。桌上摆着各种山珍海味,丰盛酒宴从御赐的大将军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兵都来为君送行。大家酒后肆无忌惮的你一句我一句扯着玩笑,胡琴,琵琶和羌笛各类乐器齐奏着西北边境风情的异域曲调。大家嬉笑玩闹举杯畅饮,偶然提到离别之处则潸然泪下流露出不舍之情,。“祝君平安,一路当心”句句简单的话语令人心情沉重。

雪依旧下得纷纷扬扬十分寒冷,而里面却是温情暖暖。凌冽的寒风猛烈地牵拽着旗子,但冰雪却将旗子冻得如雕塑般动弹不得,任寒风怎么吹都纹丝不动。

轮台东门前送君归京,离开时山峦上白雪皑皑,车马都走的很慢举步为艰,好在能多留一会儿彼此的情谊,能拖一会是一会罢。路上的我们各怀心事显得很是忧伤,完全没有酒宴上说笑时的欢乐,山多高,雪多厚,路多远都比不上你我真挚的友情。“路上保重”这是我对你最后的祝福,你骑上马渐渐远去,可我一直注视着你离去的背直到你消失在天尽头,留下的只是马儿清晰的脚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第8篇

虽然只是教材体系中诵读欣赏的部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仍以其独到魅力,值得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玩味。笔者在教学中紧扣咏雪与送别两个关键词,以“既是送别,为何要咏雪”为主问题串起全诗,引领学生深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感知本诗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领悟“风光多奇丽,离别也豪情”的美好意境,完成一次开阔视野、荡涤胸怀的边塞之旅。以下是笔者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 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文人入幕,投笔从戎”,这一时代精神决定了大批文人离亲别友,从马背上去索取功名。

于是,出现了一种特定内容的诗歌,就是边塞送别诗。这些边塞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往往将个人的际遇与对事业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具有雄壮开阔、激昂慷慨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篇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了解作者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从军多年。他的诗歌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词采瑰丽,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二、初读诗歌

1.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从音韵节奏方面初步体会边塞送别诗的感情特征。

2. 根据诗题,诗歌可分为哪两部分?既是送别,为何要咏雪?(抛出主问题,但此处不要求作答。)

三、细读诗歌

1. 自由诵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概括塞外雪景的特点。

学生回答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干枯的白草被吹倒伏地。刚到八月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漫天飘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由此句看出:塞外的雪来得早,下得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雪飘飞,积满枝头,仿佛一夜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形成一片洁白的世界,使人产生春意盎然的错觉。由此句看出:塞外的雪景开阔壮丽。

2.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表达惜别之情的?联系具体语句说说。

学生回答示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饯别场面,表现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帐中摆开筵席,且歌且舞,开怀畅饮,饯别之意,难舍之情,一齐迸发。同时,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雄壮的豪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担忧。

四、研读诗歌

1. 既是送别,为何咏雪?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小结: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塞奇异瑰丽的风光中,在漫天飞雪的背景下,送别也染上了雄浑豪迈的色彩。景为情用,情因景胜!

2. 联系你阅读过的送别诗,与本诗做个比较,感受边塞送别诗“风光多奇丽,离别也豪情”的突出特点。

五、拓展阅读:

自主阅读岑参的另一首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思考交流两个问题: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此诗如何体现“离别也豪情”的风格的?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③,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酒家垆(lú):酒家。

六、总结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联系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第9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 出示)

即飞雪(jí) 散入珠帘(sàn) 锦衾(qīn)薄(bó) 冷难着(zhuó) 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三)学习活动二:畅想

1.师:下面我们把视线转向注释,各读各的。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强调“裘”和“衾”都是形声字,上下结构,下面都是“衣”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强调此句互文见义)

2.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鼓励学生调动五官,深入体会,让描述更丰富一些。)

示例:

读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雪还在“簌簌”下着,帐篷外,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只见那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好像戍边的战士坚守着岗位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有两个活动:疏义——正面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描述画面——侧面解读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充分想象,打开学生的思维,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活动三:细品

1.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大家猜猜是哪两句?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师生共同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白之妙

(教师讲析)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的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通过马蹄的印痕,传达了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留白”。

留白,雅称“余玉”,是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使抒情更加含蓄深沉。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我们欣赏诗词,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意境,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之妙

师: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呢?

妙在时空的突破——雪花是冬天的景象,梨花是春天的景物,两者在时间上距离较远;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有距离,这样连接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妙在心灵的发现——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

妙在浪漫的色彩——梨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颇具浪漫色彩。

妙在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妙在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品析,是诗歌教学的着力之处。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了两个千古名句,并通过一定的背景介绍,感受诗人昂扬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在朗读中结束,留下回味的空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 ——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投影: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岑参 cã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â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语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 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

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1. 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2. 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②表达方式不同:《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书笔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书笔记(精选10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书笔记 第1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预习笔记【预习目标】1.熟读、背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