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多发伤救治
急诊多发伤救治(精选9篇)
急诊多发伤救治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78例中, 男182例, 女96例;年龄6~77岁, 平均35岁, 其中16~45岁140例 (50.4%) 。从受伤到获得救治时间:<1h 145例 (52.2%) , 1~6h 98例 (35.3%) , >6h 35例 (1 2.6%) 。损伤部位以颅脑、胸部、腹部、五官、四肢、泌尿系统等为主, 分别为142例 (51.1%) 、49例 (17.6%) 、72例 (25.9%) 、48例 (17.3%) 、109例 (39.2%) 、58例 (20.9%) 。其中, 有2个部位损伤139例 (50.0%) , 3个部位损伤98例 (35.3%) , 4个及以上部位损伤41例 (14.7%) 。
1.2 致伤因素
交通事故146例 (52.5%) , 斗殴61例 (21.9%) , 坠落伤22例 (7.9%) , 火灾烧伤17例 (6.1%) , 爆炸伤9例 (3.2%) , 其他23例 (8.3%) 。
1.3 救治措施
按照多发伤的救治原则和方法一体化进行救治: (1) 现场对伤员做简单处理, 保持呼吸道顺畅, 给氧、止血、简单包扎、输液等, 若心搏骤停, 现场进行心肺复苏。 (2) 通过询问病史、常规体格检查、化验及特殊检查等明确危及生命的损伤, 对初期检查的结论进行动态观察和再审定, 确保全面不遗漏, 对伤者进行伤情严重度评估 (AIS-ISS法) 。 (3) 做好术前准备, 尽量缩短各项检查和手术准备的时间, 使伤者尽快获得救治。手术的顺序和方式由损伤的部位决定, 如颅脑伤为主的多发伤应先做颅脑手术减压, 胸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应优先处理胸腔大出血、心包填塞等。 (4) 手术后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继续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分析治疗, 预防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 O D S) 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防止患者伤情恶化。
1.4 救治结局
经急诊抢救, 278例患者临床治愈209例 (75.2%) , 致残28例 (10.1%) , 死亡41例 (14.7%) 。早期死亡27例 (65.9%) , 死亡原因:严重颅脑损伤13例, 胸腹多脏器损伤9例, 心脏与大血管损伤5例;晚期死亡1 4例 (3 4.1%) , 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M O D S等。
2 讨论
2.1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1) 伤情变化快, 病死率高。受伤部位越多, 其病死率越高。 (2) 休克发生率高, 约50%的多发伤患者因失血量大, 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3) 严重低张性低氧血症发生率高。临床上分为呼吸困难型和隐蔽型, 前者易于识别, 后者不易识别。 (4) 漏诊率高。多发伤创伤部位多, 存在隐蔽、深在创伤, 易导致漏诊, 早期漏诊率约为15%[2]。如胸腹部创伤导致的内出血漏诊, 则会失去抢救机会。 (5) 处理顺序问题。多发伤中有超过5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应根据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危及内脏等因素确定先后顺序, 且不可急于处理伤口大、出血明显的部位, 而忽略表面上不严重实际危及生命的创伤。 (6) 伤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高, 尤其是M O D S发生率高。
2.2 救治时间
多发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期, 第一个是伤后数分钟, 约占5 0%, 死因主要为脑干、高位脊髓的严重损伤, 心脏与主动脉大血管撕裂等;第二高峰为伤后6~8 h内, 约占3 0%, 死因为脑内血肿、血气胸、肝脾破裂等, 若能及时得到抢救, 可避免死亡;第三死亡高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 约占20%, 死因主要为严重感染和MODS[3]。因此, 早期救助要尽量把握住“黄金一小时”和“白金十分钟”, 要遵循“救命第一, 救伤第二”的原则, 在最短时间内对伤情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估, 诊断是否存在致命伤, 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2.3 诊断方法
对多发伤的诊断遵循“简捷不耽误, 全面不遗漏”的原则[4]。必须做到: (1) 迅速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因素。医务人员快速全面的对伤者进行检查, 注意有无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征象, 及时发现威胁生命的受伤部位, 采取有效抢救措施。 (2) 迅速进行全面检查, 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化验及特殊检查, 为防止漏诊, 医务人员务必牢记“C R A S H P L A N”指导原则, 对循环、呼吸、消化、脊髓、脑、四肢骨骼、泌尿等系统逐一做检查, 按伤情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检查手段主要有血常规、血型和交叉配型、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 根据需要查肝肾功能、电解质、X线、超声、C T、B超等。 (3) 伤情再审定。多发伤是一种动态损伤, 伤情变化快, 针对初期检查的结论, 须进行动态观察, 重点要注意腹膜后脏器损伤、继发性颅内出血、胸腹腔内出血、隐性大出血等。 (4) 伤情严重度评估。将伤患按伤情严重程度分级量化, 为判断预后和制定抢救方案提供依据。目前, 常用评分方法是AIS简明创伤分度法和ISS创伤严重度评分法。
2.4 初步急救
根据诊断的结果, 按照“V I P C O”的急救原则进行初步急救。 (1) V (ventilation)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ISS大于20分的昏迷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2) I (infusion) :对伴休克伤患, 控制明显出血, 输液、输血扩容血容量[5]; (3) P (pulsation) :加强监护, 对胸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 检测心脏搏动和心电图变化, 针对病因做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等, 如有必要, 采用心血管活性药; (4) C (control bleeding) :通过压迫出血点、抬高伤肢、敷料加压包扎等控制明显出血, 隐蔽性出血的诊断方法为胸腔、腹腔穿刺或B超检查, 可通过紧急手术或血管栓塞疗法止血; (5) 多发伤涉及面广, 需要多科室共同抢救。
2.5手术抢救
尽量缩短各项检查和手术准备时间, 使伤者尽快获得救治。在危急情况下, 由于特殊原因致使手术不能一次解决问题时, 应在有效控制出血和污染后终止手术, 这即是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6]。当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等情况得到改善后, 再进行二期确定性手术, 为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 避免由于凝血障碍、体温不升、酸中毒等因素相互促进, 从而引起不可逆的生理损伤。手术抢救的顺序和方式应视损伤部位的不同来定, 常用手术治疗有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扎血管术、心包切开术、剖腹探查术、清创缝合等。
2.6 术后检测和处理
多发伤常伴休克、低张性低氧血症等, 易导致感染、免疫功能失调、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 对患者造成二次打击。因此, 手术后将伤患送入ICU病房, 需进行严密检测和分析治疗, 防止严重感染、急性肾衰竭、应激性溃疡和MODS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应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加强全身营养和代谢支持, 增强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 有效降低患者后期致死率和致残率[7]。
多发伤的救治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知识, 目前国内医院多用分诊分科救助模式, 即当多发伤涉及某一学科损伤时, 请该学科专家诊治解决, 该模式救治水平较高, 但存在时效性差、对非本科损伤重视度不够等弊端, 无法满足伤患需要[8]。最科学的模式是构建一支由多专业和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创伤急救队伍, 建立良好的院内救治平台, 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 将院前救治、院内救治、手术抢救、重症监护及康复治疗一体化, 尽可能缩短治疗前的诊断和准备时间, 保证救治的黄金时间, 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摘要:目的 了解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措施, 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站收治的278例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科学的急诊救治, 患者临床治愈209例 (75.2%) , 致残28例 (10.1%) , 死亡41例 (14.7%) 。结论 急诊科采取正确的救治模式, 在最短时间内对多发伤病情作出评估, 快速有效地采取抢救措施, 术后加强监测和分析治疗, 可有效提高多发伤抢救成功率, 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关键词:多发伤,急诊救治,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韩海涛, 贺炎平.56例多发伤急诊救治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 2010, 11 (3) :171-172.
[2]杨帆, 胡耑, 白祥军, 等.多发伤早期诊疗中漏诊原因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1) :15-18.
[3]高劲谋.多发伤的早期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 (1) :80-82.
[4]齐志伟, 于学忠.多发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 (3) :208-211.
[5]卢瑞红, 赵会民.多发伤早期休克复苏的护理策略[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4) :337-338.
[6]肖虹, 黄警锐, 胡唏, 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178例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 (19) :2012-2015.
[7]陈亚琴, 张晓明, 王飞, 等.重症监护病房多发伤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9) :994-996.
急诊多发伤救治 第2篇
【关键词】 多发伤;救治
随着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车祸、坠落伤、工伤等创伤患者日渐增多,而对伤员生命威胁最大的是多发伤。多发伤往往伤情复杂、病情重、来势凶、抢救难度大和死亡率高,已成为我国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分析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接诊的79例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治疗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救治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4~86岁,平均年龄40.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1例,坠落伤10例,其他伤(挤压伤、砸伤)8例。
1.2 救治过程 接诊后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监测生命体征,边抢救边诊断,询问受伤病史,查看病人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和氧饱和度以及受伤部位情况,清理气道血液及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如存在低氧血症或呼吸道梗阻,立即给予吸氧及气管插管,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合并休克者,快速输液抗休克治疗,急查血定型,备血等做好术前准备,同时进行相应的包扎止血、胸壁或四肢外固定等处理,并请相关专科会诊。待病情相对平稳,血压上升至90/60mmHg以上时,医护人员护送下行必要的影像检查如CT 等,检查后直接送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复苏成功者送入ICU进一步生命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多发伤患者中有71例收住ICU进行手术、监护等综合救治,8例患者经急诊抢救
无效死亡,占11.3%。
3 讨论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损伤,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1]。多发伤是可以发生在机体任何部位的一种严重创伤,伤情复杂多变,对多发伤的救治强调抢救先于诊断和治疗,因而早期急诊救治措施正确与否是影响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3.1 准确判断伤情 在伤员刚送到急诊室时,急诊医生应迅速判断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首先对伤员进行快速全面的粗略检查和生命体征监测,了解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出血情况,排除患者有无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征象。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神志昏迷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道梗阻者,应开放气道、气管插管。
3.2 诊治并重、同步进行 对多发伤患者要改变传统的诊疗模式,由先诊断后治疗变为抢救、诊断、治疗同步或穿插进行。详细的诊断和确定性治疗必须是抢救工作获得一定成效后再进行,决不能因诊断而延误抢救时机。伤后60分钟是决定伤员生死的关键时刻,被称之为抢救的“黄金时间”。必须抓住“黄金时间”把主要精力、复苏措施投入在抢救上,切忌把宝贵时间花费在繁琐的可做可不做的检查上。如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伤员可边补液扩容抗休克边做进一步检查。全面的、精细的辅助检查,除非十分必要,不一定在创伤早期实施,特别是需要搬动伤员到特殊场所的更要慎重,过多的辅助检查必然浪费伤后宝贵的抢救时间,不利于挽救生命。做特殊检查的必备条件:危及生命的原因暂时得到控制,伤情相对稳定,搬动不会加剧伤情恶化,检查对诊治又很有必要,即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若伤情虽不稳定,但辅助检查对诊疗特有意义,可创造条件立即做,不要耽搁,如气管插管后球囊辅助呼吸做头颅CT,但应做好意外抢救准备,并向伤员家属讲清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取得患者家属理解认可并签字。同时要充分运用床边检查技术如床边B超、床边X线及胸、腹腔穿刺术等诊断方法。
3.3 抗休克治疗 多发伤患者常伴有休克,及时纠正休克是抢救多发伤的基本原则[2]。目前多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即在手术彻底止血前通过控制液体的量、速度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范围(收缩压在80~90mmHg)既可适当恢复组织灌流,又不过多干扰机体内环境,手术彻底止血处理后再进行充分有效的液体复苏[3]。这样不会影响血管收缩反应,造成破损处凝血块脱落,增加出血量;也不会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减少组织氧供。
3.4 避免漏诊 多发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休克,若不按抢救常规进行重点检查,或闭合性伤及内脏损伤在伤后短时间内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稍不注意即可漏诊。为了不遗漏重要的伤情, Freeland等建议急诊医生应牢记“CRASH PLAN”以指导检查:C=cardiac(心脏),R=respiration(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脊髓),H=head(头颅),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teries(动脉),N=nerves(神经)[4]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容易漏诊的情况:昏迷或意识不太清醒病人,不能准确表达伤情;老年人,反应迟钝,体征、伤情严重度与表述不符;合并有内脏损伤的多发伤,病灶深在隐蔽,有的症状延迟出现等。
总之,急诊科作为创伤病人院內救治的第一关,急诊医生接诊多发伤病人后,快速评估伤情、早期诊断、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有效的抗休克治疗、避免漏诊是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121.
[2] Zelenak J,Hutan M,Kalig K,et al Injuries of the intraabdominal organs at patients with polytrauma[J].Bratisl Lek Lisy,2003,104920:82-86.
[3] 陈强,赖西南,葛衡江.失血性休克的新认识[J].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3):201.
[4] 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
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3例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病例均选取自我院急诊外科,时间为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其中,共有男性71例,有女性32例;年龄在17~69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37.3±8.9)岁;高空坠落伤31例,交通事故伤54例,其他原因18例;患者均有明显腹痛感,呕吐恶心感。
1.2 治疗方法
患者送入急救室首先对其进行静脉通道建立,促进循环功能恢复,同时对患者腹部外伤症状改变情况进行随时观察,记录所观察的病情特征为进一步评估做参考,若出现意外变化,需及时做专门检查并治疗[2]。根据患者的腹部外伤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手术,手术过程一般包括切除破损的脾脏,并对出现坏死的肝脏、肾脏以及胃肠部位及时切除与修补,进行结肠造瘘后,及时将患者腹膜肿块出血处进行清理,具体操作如下:若患者脾脏出现严重破裂情况时,应在短时间内准备好止血用具为有效地进行手术治疗提供基础,手术进行时患者往往由于破裂导致出血过多引发暂时性休克,治疗人员应及时快速地为患者输血,使用术前准备好的相应血型血液,在必要时可采用动脉加压法进行输血。胃修补时要事先做好作胃肠减压工作[3]。若患者食道管内静脉部位出现异常曲张,对其使用胃管插入,且胃管材料选择为软质型,插入时使用适量液体石蜡,此外,需注意防止患者出血过多[3]。
2 结果
103例患者治疗后救治成功例数为101例,死亡例数2例,有效治疗率98.0%,其中有2例患者在刚入院不久,在手术治疗前因病情过于严重死亡。
3 讨论
由于我国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重型机械类产品如小车、铲车等使用数量越来越多,且范围不断扩展,然而机械的增多,多发伤病患者例数亦随之增多,尤其是腹部外伤疾病在多发伤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多发伤中腹部外伤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时候要把握患者脏器损伤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合并受损情况及时治疗,采取各项急诊措施是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的关键,且患者腹部受损伤的脏器数目越多,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案例亦随之增多,因病病死率也增高,且变化差异明显[4]。若患者治疗就诊时间越及时,手术后出现死亡以及并发症的患者例数就越少。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其抢救治疗做了诸多相关性研究。在李跃等人的研究中对医院内腹部受到损伤的89例患者进行治疗后,亦提到治疗该类疾病的关键在于手术时间的及时把握,并对具体病因的确;在梅勇等人的研究中对闭合性类型的腹部外伤617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开腹确诊致伤具体原因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患者的例数,与刘俊文等人的研究中得到相识的结论;本文关于多发伤腹部外损伤疾病的抢救治疗过程的临床研究相关结论在李军的文献中得到具体的证实[5]。此外,对于患者由于疾病具有进食困难的情况,在手术治疗后需提供足够的营养保障,促进治疗过程有效的进展[6]。
本文研究中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103例多发伤中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急诊救治方法。结果发现103例患者治疗后救治成功例数为101例,死亡例数为2例,有效治疗率98.0%,病死率较低。说明对腹部外伤原因多发性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把握抢救时间,遵循手术治疗标准步骤才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临床治疗病死率。
综上所述,多发伤中腹部外伤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时候要把握患者脏器损伤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合并受损情况及时治疗,采取各项急诊措施是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职康康,毕建威,方国恩.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9):1033-1034.
[2]李跃,幸珍高,孙定平,等.腹部损伤89例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87-189.
[3]梅勇,刘云兴,邵文生.闭合性腹部外伤617例诊治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6(17):41-43.
[4]刘俊文,寇宝珍,郑忠谊.复杂闭合性腹外伤的急诊救治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6):740-742.
[5]李军.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1):1692-1693.
急诊多发伤救治 第4篇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损伤控制骨科 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85-01
传统的治疗往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其损伤初期就进行全面处理或确定性手术,这样会加重患者生理的紊乱,导致创伤三联征——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和酸中毒,会直接加重患者伤情,更为严重者甚至是死亡。而骨科损伤控制是以缓解患者生理功能障碍为主要目的,先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快速固定,稳定患者伤情再进行进一步的确定性处理,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创伤三联征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现我们根据30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损伤控制骨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效果,现将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救治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进入我院进行骨科损伤治疗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6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38.4岁。其中因交通事故导致受伤的患者24例,高出坠落受伤的患者3例,高空落物砸伤的患者1例,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2例。本组伤者中入院时导致休克昏迷的患者共计22例(73.33%),这其中有4例较为严重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在所有的30例患者当中,骨盆骨折为17例且均为骨盆环不稳定性骨折,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股骨开放性骨折6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3分;脊柱骨折共计3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颅骨损伤共计4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
1.2 治疗方法
常规的治疗和程序是处理一般多发伤组患者的主要手段。按照DCO理论我们将治疗严重多发伤组患者过程分三个阶段梯次进行。首先,在第一阶段里我们主要是在初期控制患者的出血量,着力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对患者入院后的生理体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并将记录数据进行登记整理,优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威胁较大的损伤,进而实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控制感染的目的。例如:对于骨盆骨折并造成大出血的患者我们应首先采取行髂动脉断血术,对于脊柱骨折并造成高位截瘫的患者我们应首先采取颈托同定或颅骨牵引等;其次,在第二阶段里,ICU患者一般都处于治疗的优化期,我们主要应采取改善患者体温状况,控制酸中毒症状,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恢复性治疗手段,避免传统治疗中的创伤三联征症状发生,避免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使患者死亡率增加。第三阶段治疗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治疗措施有效的基础之上,当患者生理机能经过前两个阶段治疗有所好转之后,组织安排患者进行确定性手术,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的损伤情况和恢复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如:可以选择膨胀髓内钉、LISS钢板、交锁髓内钉等措施对患者实施手术处理和治疗。
2 治疗结果
根据本组30例患者治疗临床数据显示:其中死亡病例为1例,原因为骨盆骨折并附带直肠破裂、肝破裂和脊髓损伤,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失血性休克、MODS,平均ISS>40分。其余29例患者全部生存。ICU治疗时间为1~12d,平均为4.7d。术后并发症:1例膈下脓肿,2例合并ARDS,5例痊愈,1例骨盆骨折并骨盆总动脉挫伤后血栓形成,1例肺栓塞,1例肺栓塞抢救后脑部缺氧,造成患者在认知方面出现障碍。根据对患者进行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调查显示:骨盆骨折患者无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现象。根据随访显示,脊柱骨折伴背髓损伤患者治疗出院后双下肢肌力均为Ⅳ级,感觉功能并无异常,约肌功能正常并无障碍。其余患者骨眭均已愈合,邻近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良好。
3 对于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讨论
3.1 损伤控制技术的发展
生理功能耗竭是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存在的主要状态,一般表现为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这三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三联征症状,这就对骨科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在患者入院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近50年里,骨折的处理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足的进步,由最初的延迟确定性手术发展到早期全面处理,再后来发展至今天的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是骨科治疗中一种全新的救治手段,其治疗目的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减少污染、控制出血、稳定骨折局部等,有效的对危重患者进行治疗控制,恢复患者的基本生理潜能,防止患者的原发性损伤进一步加重,降低治疗的复杂程度,为患者及早确定初步手术时间,最大限度的争取有效时间来挽救患者的生命。90年代末期我院开始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挽救了更多严重创伤者的生命。
3.2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时机
合理的选择DCO治疗时期在当前的骨科临床治疗中还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定的标准来确定ISS评分达到多少或者什么类型的创伤能够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伴发股骨骨折、脊柱严重骨折等多发伤患者,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采取DCO技术进行治疗的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对本组30例多发伤患者进行DCO临床跟踪治疗调查显示,我们可以得知:受多发伤后30~90分钟内是对患者进行DCO治疗的最佳时机,我们认为争取在“新黄金一小时”内完成第一阶段治疗是救治多发伤患者成功的关键。在进行第一期治疗之后我们通常认为在救命的一期手术之后24~48小时内是进行第二次手术的最佳时期,目前医学界对于必要的确定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外固定向内固定过渡,以及应用DCO对预后有何影响等问题扔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认为,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医疗过程中DCO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DCO的治疗方式更加贴近于外伤后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我们骨科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DCO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并在临床治疗中积极采用DCO治疗方式,以求挽救更多的多发伤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向家云.损伤控制骨科在临床骨科损伤患者72例中的应用[J].中外医,2012 (22):55-55.
[2]陈劲松.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学,2011(9):1214-1216.
急诊多发伤救治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急诊救治的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89例。所选89例患者中, 男51例, 女38例, 年龄15~18岁未成年患者10例, 占11.24%, 年龄19~59岁的成年患者79例, 占88.76%。其中受伤原因为高空坠物砸伤7例, 交通事故59例, 高处跌伤12例, 殴打及刀伤8例, 受伤原因不明患者3例。所有入选本次研究的患者受伤部位均大于或等于两处并存在不同程度休克, 其中两处受伤部位患者22例, 三处受伤部位患者49例, 四处受伤部位8例, 五处受伤部位10例;受伤部位以颅脑为主22例, 以胸部为主11例, 以腹部为主28例, 以四肢为主28例。创伤性休克轻度39例, 中度34例, 重度16例。此外, 本次研究所有纳入患者均在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的情况下, 由其本人或其家属签订知情确认书后方进行本次研究。
1.2 急诊救治措施
患者入院后即进入急诊绿色生命救治通道, 同时为患者建立详细临床一般资料, 然后急诊救治医生为患者输血, 并同时对患者伤口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 进行必要的包扎固定以止血, 对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控制患者病情进展, 然后连接各种生命监测仪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抢救的过程中, 组建救治小组以确诊患者病情, 制定后续抢救治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前,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以保证呼吸顺畅, 对于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积极的心肺复苏救治, 同时给予液体复苏以改善微循环, 对失血严重患者进行输血, 对伴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以止血或者控制出血, 严密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心肺功能、休克进展等。此外, 对于出现其他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急诊救治小组确诊病患病情并制定详细的后续治疗方案后, 立即进行治疗。
2 结果
89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经过急诊部门综合抢救, 成功抢救81例 (91.01%) , 死亡8例 (8.99%) , 其中因伤情过重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抢救无效死亡5例 (5.62%) , 术后死亡2例 (2.25%) 以及并发急性肺挫伤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1例 (1.12%) 。
3 讨论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 止住活动性的外出血, 最大限度地限制患者活动, 做好伤肢外固定和补充血容量预防严重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十分重要。研究表明,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对将氧气输送进入患者体内恢复损伤器官的功能, 同时维持患者体内血液循环量, 预防患者出现持续性失血症状[5]。同时应保障严重创伤患者呼吸通畅, 防止患者出现脑缺氧。可以为临床救治争取更多纠正休克的时间, 同时保障呼吸到通畅可以减少患者复苏时的难度[6]。
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出现创伤性休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对于出现创伤性休克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 应及时确认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出血量, 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 对重危患者初诊时切不可只注意开放伤而忽略极有价值的创伤体征,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在对严重多发创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休克急救时应遵守以下原则:第一, 及时明确患者出现休克的原因, 以尽早去除引起患者休克的原因;第二, 输血以恢复患者血液循环量, 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微环境, 调整患者前负荷到最佳水平, White等[7]研究显示, 创伤性患者发病重要原因之一是创伤造成患者纤维蛋白原过度消耗,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进而导致患者自身止血、凝血功能受到损伤和灌注不足, 所以人工输血治疗创伤性休克是必须考虑的方式;第三, 明确患者微循环存在的障碍并给予及时的纠正;第四, 保障患者呼吸顺畅, 进行心肺复苏, 增强患者心脏功能[6];第五, 尽早恢复患者正常的人体代谢。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休克复苏的一般程序是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供氧, 对危重患者有呼吸困难者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然后早期快速、足量扩容以预防严重创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最后迅速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8]。这里说明一种对于严重内出血的患者较好的治疗方式——Venoarterial体外生命支持。但需要指出虽然Venoarterial体外生命支持 (VA-ECLS) 能有效支持急性血流动力学崩溃。然而, 使用VA-ECLS的后创伤性休克是有争议的, 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出血[9]。患者进行休克复苏后, 应及时进行液体复苏和后期包括休克氧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10]。
总之, 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的关键在于及早确诊病情实施相应救治措施, 其中及时控制患者出血, 制定救治手术方案,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 减少死亡率的重中之重。
摘要:目的:研究严重多发性伴创伤性休克急诊救治方法, 总结其急诊救治临床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急诊救治的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89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经过急诊部门综合抢救, 成功抢救81例 (91.01%) , 死亡8例 (8.99%) , 其中因伤情过重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抢救无效死亡5例 (5.62%) , 术后死亡2例 (2.25%) , 并发急性肺挫伤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1例 (1.12%) 。结论: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的关键在于及早确诊病情实施相应救治措施, 其中及时控制患者出血, 制定救治手术方案,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 减少死亡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多发伤,创伤性休克,急诊救治,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屈纪富, 发文亮, 刘明华, 等.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诊治分析[C]//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创伤外科杂志编辑部.第七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 乌鲁木齐, 2012:401-404.
[2]黎先品.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措施研究[J].医学信息, 2013, 26 (6) :235.
[4]陈笑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和护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5) :124-125.
[5]Cohn S M, Nathens A B, Moore F A, et al.Tissue oxygen saturation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 dysfunction during traumatic shock resuscitation[J].J Trauma, 2007, 62 (1) :44-45.
[6]胡松林.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探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36) :78-79.
[7]White N J, Martin E J, Brophy D F, et al.Coagulopathy and traumatic shock:characterizing hemostatic function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prior to fluid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 2010, 81 (1) :111-116.
[8]王沛, 于乾海, 张斌.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158例救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4) :617-618.
急诊多发伤救治 第6篇
关键词:多发伤,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急诊科,救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流动愈发频繁, 引起的治安问题相对增加, 造成多发伤患者日益增多。由于多发伤患者病情急, 且危重, 容易对机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损伤, 因而导致此类患者病死率较高[1]。笔者对来医院急诊就诊的3 8例多发性外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 (D C S) 技术, 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急诊就诊的7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 其中男56例, 女20例;年龄14~58岁, 平均 (38.6±9.6) 岁。严重腹部多脏器伤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6例 (21.1%) , 四肢多发骨关节损伤11例 (14.5%) , 骨盆骨折10例 (13.2%) , 严重颅脑损伤、大血管损伤、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各8例 (各10.5%) , 多发骨关节损伤7例 (9.2%) , 四肢严重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各4例 (各5.3%)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上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DCS方法进行治疗, 在一期可使用简化手术, 同时辅助使用介入治疗等以控制出血, 此后将患者收治重症监护室 (ICU) , 实施复苏治疗。在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及功能恢复稳定后, 可在72h内再实施确定性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式进行抢救, 在患者入院后即做好术前准备, 为患者修复创伤, 术后可入住I C U, 再继续进行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 T) 测定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P T T) 测定恢复时间、碱剩余 (BE) 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乳酸清除时间, 以及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整理校对后输入计算机,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体温、P T、A P T T、B E和乳酸恢复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共7例 (1 8.4%) , 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3例, 缺血性肌挛缩3例, 骨化性肌炎1例;对照组发生17例 (44.7%) , 其中发生D I C 12例, 缺血性肌挛缩3例, 骨化性肌炎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9, P<0.05) 。观察组死亡2例 (5.3%) , 对照组死亡8例 (21.1%) ;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 5, P<0.0 5) 。
3 讨论
由于多发伤患者往往发病急, 发病重, 且出现多系统功能损害, 在送往医院时常已出现内环境紊乱、生理功能耗竭等危急情况。因此, 此类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且救治难度较大, 术后并发症严重。DCS技术是针对腹部创伤患者的一种救治方案, 其治疗原则具体分为早期简化手术、复苏、二期确定手术的三阶段治疗[2]。其强调在初始手术中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控制损伤, 之后患者可入住ICU进行复苏, 再最后实施确定性手术。对于多发伤的患者, 由于传统手术对于各个脏器的复杂手术可能会对其他创伤的治疗造成延误, 可考虑使用D C S技术。D C S技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优势明显, 因而受到医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也在多个学科广泛应用[3]。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PT及A P T T恢复时间、B E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手术时间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之, 对于急诊科多发伤的患者, 采用DCS技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海涛, 贺炎平.56例多发伤急诊救治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 2010, 11 (3) :171.
[2]赵春元.严重多发伤急诊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3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9) :160.
严重多发伤救治体会 第7篇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78例,男58例,女20例,年龄6~72岁,以青壮年为主;车祸伤37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12例,刀刺伤3例;颅脑伤合并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或血气胸)18例,颅脑伤合并腹部损伤(肝破裂、脾破裂或空腔脏器损伤)28例,腹部损伤(肝破裂、脾破裂或空腔脏器损伤)合并四肢骨折、脊柱骨折或骨盆骨折12例,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或血气胸)合并四肢骨折、脊柱骨折或骨盆骨折20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均达到重度创伤≥16分的标准[2]。
结果
非手术治疗7例,手术治疗71例。治愈61例,治愈率78.2%,其中遗留不同程度残疾11例,死亡17例,死亡率21.8%。
死因:胸、腹腔脏器损伤并骨盆骨折、休克4例,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9例,感染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讨论
严重多发伤的主要临床特点:①早期是多发伤救治的关键: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和平时全面、系统的培训,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能独立开展气管插管、电击除颤、血气胸的紧急处理、四肢骨折临时固定、创口包扎止血等熟练技能操作和规范急救程序及医务人员稳定的心理状态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并有利于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②多发伤生理紊乱严重,死亡率高:严重多发伤的伤情复杂,多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主要致死原因是严重颅脑外伤和胸部外伤;③伤势重,休克发生率高:多发伤失血量大,损伤广而严重,休克发生率高。由胸部外伤、创伤性心肌梗死、心包堵塞、心肌挫伤所致的心源性休克与低血容量休克重叠存在,救治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及时处理;④多发伤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临床上呼吸困难、缺氧征象较明显,易于发现,但也有临床缺氧征象不明显、仅有躁动不安者;如不注意低氧血症,给予强止痛剂,患者会发生呼吸停止;⑤多发伤诊断困难,漏诊率高:多发伤损伤部位多,闭合损伤与开放损伤并存,多部位、多系统的创伤同时存在,多数伤员又不能自诉伤情,故容易发生漏诊;⑥多发伤的处理矛盾多:有时几处创伤都很严重,在处理顺序上就可能发生矛盾,或需要同时进行,但往往容易顾此失彼;⑦并发症多,感染发生率高:多发伤伤情重、休克时间长、广泛软组织损伤和坏死、机体防御机能下降、严重感染、内脏破裂、伤口初期处理不当、监测和治疗用的各种导管多,均是促使发生创伤严重感染的原因。
严重多发伤的诊断: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严重多发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①检诊程序:及早、准确判断及正确处理多发伤,是降低多发伤死亡率的关键。在危重情况及不耽误必要抢救的前提下,尽量少搬动伤员,最短时间内明确脑、胸、腹是否存在致命性损伤,诊断方法要求简便。详细询问病史和系统的体格检查可暂缓进行。于抢救的同时了解伤因、伤情及其演变和已给予的处理措施等。了解有无致命伤是多发伤早期检诊的主要项目。首先要明确呼吸道是否通畅、出血、休克。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能快速且有效地判断危及生命的损伤。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是一看(面部、呼吸情况、结膜颜色、瞳孔大小、伤部情况)、二摸(反跳痛、异常活动、脉搏、皮肤、气管、压痛)、三穿刺(怀疑胸腹损伤,需行诊断性胸腹腔穿刺)。②行特殊或重点检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严重腹部挤压伤应注意检查有无膈肌损伤;对一时难以确诊的损伤,应严密注意伤情变化,以免漏诊;骨盆骨折时行腹腔穿刺,以排除腹腔内脏损伤,行常规尿液检查,以排除泌尿系损伤;颌面和颅脑外伤常合并颈椎骨折或脱位,昏迷或截瘫时应注意检查腹腔内有无损伤,CT检查或X线摄片应注意颈椎有无骨折和脱位;胸部外伤,尤其是血气胸、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注意有无外伤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征及心肌挫伤等,需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及心电监测。
处理:必须迅速、准确、有效地处置严重多发伤。把抢救伤员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要有一套对严重多发伤抢救的预案。在临床抢救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是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和咽部有血凝块、黏液、呕吐物和泥土等异物时,可用手指予以清除;当下颌骨双侧骨折时,可用手将下颌骨向前托起,以解除窒息;当伤员处于昏迷状态时,存在舌根后坠、抽搐、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常规行气管内插管,并给氧与心电监护,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②及时止血,防止休克加重:对肢体外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是覆盖敷料、加压包扎;对四肢伤口出血,亦可用止血带止血,同时要注意保暖。③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多发伤伤员多伴休克,纠正缺氧的同时应迅速建立2条或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并尽早输血,在代谢功能丧失前迅速补充血容量。④多发伤的抢救,往往是分秒必争,应积极实施急救手术。但伤员有两个以上受伤部位时,需要手术处理,这就出现了手术顺序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手术问题?必须根据具体的伤情做出决定。颅脑损伤(颅内血肿、广泛的脑挫裂伤等)伴有其他脏器损伤(胸、腹腔内大出血),二者均需要紧急手术,为免延误抢救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可分组同时进行;颅脑损伤重(广泛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其他脏器损伤轻的患者,手术重点应放在颅脑伤上,轻伤可待后处理;合并伤重、颅脑伤轻的患者,可不急于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或不需手术治疗,其他脏器伤因有严重内出血,如肝脾破裂,则应先剖腹探查。心包填塞、急性心脏外伤;胸壁外伤后缺损及开放性气胸;膈肌破裂,发生膈疝压迫肺部,造成呼吸困难者,均应优先立即进行手术处理;开放性持续性胸腔大出血或连续性大量漏气,疑有大气管断裂或胸腔大血管损伤者。胸腹联合伤:若腹腔内出血,最好同台分组进行开胸及剖腹探查术;如腹腔出血凶猛,则应先行剖腹探查术,迅速控制出血,再行胸部手术;如腹部伤情况允许,可先开胸解除呼吸循环障碍,稍后行剖腹探查术。腹部外伤伴有其他脏器损伤:腹部外伤若因大血管损伤及肝脾破裂所致严重大出血,则需优先进行手术探查;空腔脏器破裂,可待其他危及生命的创伤处理后再进行处理;腹、背或臀部同时受伤,如背、臀部有活动性出血,可先迅速行背、臀部止血处理,然后再进行剖腹探查术;如腹腔内出血严重,不容耽误,则应先作腹部手术,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为背、臀部做手术处理。多发伤伴有四肢长骨干骨折处理的要点:越是严重的多发伤,越应争取时间,尽早施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其优点是术后易于变动体位,肢体可早期活动,便于护理;可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ARDS和脂肪栓塞的发生率。但前提是,一定要先处理好危及生命的损伤。
总之,严重多发伤的诊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参与,对于二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只有加强首诊负责、绿色通道和科学协作精神,配备相应急救器材和经过专业培训并熟练各种器械操作的专科医师,才能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成功率,也有助于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救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7例,手术治疗71例。治愈率78.2%,死亡率21.8%。结论:严重多发伤需要及早诊治,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多发伤,休克,诊治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创伤早期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
严重多发伤232例救治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232例,其中男152例,女80例;年龄1~72岁,平均35.6岁。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标准(ISS)[4]评为16~40分。致伤原因主要包括: (1) 交通事故伤(102例); (2) 工矿事故伤(67例); (3) 高空坠落伤(38例); (4) 刺伤或刀砍伤(13例); (5) 其他(12例)。损伤部位: (1) 四肢骨盆(198例); (2) 颅脑外伤(72例); (3) 胸部外伤(68例); (4) 腹部外伤(61例)。其中同时合并两处脏器损伤者132例;合并3处损伤者72例;合并3处以上严重损失者28例。
1.2 临床表现
绝大部分伤员存在不同程度的骨折,骨折合并实质性脏器破裂者早期多以失血性休克或骨折症状为主,腹部表现不明显;骨折合并肠道破裂损伤者早期常以腹膜刺激征及骨折症状为主;合并颅脑外伤者早期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合并胸部外伤时常有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本院进行急救后住院治疗。急救措施主要包括:对呼吸循环骤停者予以现场心肺复苏术,解除气道梗阻;对活动性外出血者进行现场包扎止血以及骨折的简单外固定等。从现场开始即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对于伤员出血早期未控制时,一般采用限制性补液,争取尽快手术止血,出血控制后,再给予进一步容量复苏。102例骨折患者经骨折固定后收住院治疗;8例呼吸循环骤停的患者经现场心肺复苏抢救后送医院治疗,5例存活。共计198例患者进行了紧急手术,占总病例的85.34%(198/232)。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具体情况,见表1。
2 结果
本组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204例,死亡28例,抢救成功率为87.9%。死亡原因主要有重型颅脑损伤、心脏及大血管损伤、严重肝脾破裂、高位脊髓损伤等。死亡患者均为3处以上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以重度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最为多见,占死亡人数的63.3%。
3 讨论
多发伤伤情复杂,有头颅、胸、腹腔脏器等多系统损伤,病情多凶险,休克发生率高,全身应激反应及生理紊乱严重,容易误诊、漏诊或贻误病情。因此,对于多发伤患者如何快速、及时救治显得相当重要。
本组病例选择2005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23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结果显示,抢救成功204例,死亡28例,抢救成功率为87.9%,死亡患者均为3处以上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以重度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最为多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此类患者体内病理变化远较单纯颅脑损伤患者复杂与严重[5]。232例伤员住院前大多需进行急救处理,对于骨关节创伤急诊的处理包括不稳定骨折早期临时固定或确定性外固定[6],以及通过手术、外固定、介入栓塞术等控制出血。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抢救时,除要纠正循环休克状态外,还要注意降低颅内压。
严重多发伤应强调早期快速的诊断及救治,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是否有致命的损伤,并且要优先救治对伤患有致命危险的损伤。Richards等[7]提出伤后分3个阶段进行诊断观察: (1) 需马上处理的致命性损伤; (2) 应优先行确定性治疗的严重性损伤; (3) 容易被漏诊的隐匿性损伤。在紧急情况下耗时的辅助检查不应做,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检、胸腹穿刺等方法迅速作出是否需剖胸、剖腹的判断,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以提高伤患的抢救成功率。入院前在抢救的黄金1 h内给予积极有效地救治可以大大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严重多发伤患者做出初步诊断以后是否需要立刻手术、先行哪种手术,一般要根据颅脑及胸腹部损伤情况综合考虑。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既不能过分强调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而延误了胸腹部伤的手术探查,又不可只强调胸腹腔大出血而忽视了颅内出血的严重性,有时需要同时或先后进行手术。因此,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力求简单有效,抢救生命为第一原则。具体原则如下: (1) 当多部位均需要紧急手术时,应组织多个手术组一起进行手术; (2) 当几个部位的创伤都很严重时,对危及生命损伤的处理放在首位,因为救治的重点和先后次序与救治效果密切相关; (3) 当多发伤合并四肢骨折时,应在开颅、剖腹、剖胸完成时进行骨折的清创、固定; (4) 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在伤者全身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5) 如果存在致命的内出血而经过短期紧急处理、全身状况无好转甚至继续恶化时,则应当机立断进行抢救性手术,有条件时手术可在急诊抢救室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忠平, 姜光财, 邱渝江, 等.96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体会[J].重庆医学, 2010, 39 (9) :1081-1082.
[2]马和平, 李伟丰.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5) :169-170.
[3]张连阳.重视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损害控制外科细节[J].中华创伤杂志, 2008, 24 (2) :83-85.
[4]陈维亭.创伤评分现状及展望[J].创伤外科杂志, 2000, 2 (2) :65.
[5]曹龙兴.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50例疗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1) :109.
[6]Taeger G, Ruchholtz S, Waydhas C, et al.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 in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is effective, time saving, and safe[J].J Trau-ma, 2005, 59 (2) :409-416.
探究多发伤救治中骨折漏诊原因 第9篇
漏诊现象是多发伤救治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由于多发伤患者伤情比较复杂, 诊治医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 也应该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能够对患者的意外情况进行随机应变, 及时找出病因, 防止因跨专业/科室而造成漏诊现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7月2012年8月共收治了300例病患, 通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按照救治中骨折漏诊的标准进行判断, 探讨漏诊原因。
我院收治的病患中, 其中男性158例, 女性142例, 年龄15~81岁, 平均年龄 (39.12±1.2) 岁。其中在300例多发伤病患中, 有80例患者出现骨折漏诊现象, 漏诊的骨折伤患有100处。
1.2 方法
(1) 对我院入院的患者采用ISS评分 (创伤严重程度评估方法) 进行诊断, 统计住院患者资料, 对住院时间超过24h以及在24h之内的患者进行分别记录, 并且备有查房记录。
(2) 我院300例多发伤患者中, 发生交通事故而造成伤害的有132例 (44%) , 撞伤以及意外坠落伤害63例 (21%) , 刀伤15例 (5%) , 其他伤害90例 (30%) 。
(3) 以16分以及25分作为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分标准, 小于16分的病患损伤程度较为轻微, 有61例患者属于这种情况, 位于16~25分之间的病患损伤程度严重, 有25例患者属于这种情况, 大于25分的病患损伤程度十分严重, 我院收治的病患中有14例属于这种情况。
(4) 骨折漏诊诊断标准:骨折漏诊是多发伤救治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这与诊断医师跨领域诊断, 对其他科业务不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应该及时发现漏诊现象, 防止造成患者生命危险。根据骨折的漏诊标准, 能够有效预防这种救治中的弊端。漏诊标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诊, 此时患者在重症急诊室以及急诊外科病房接受医师的初步诊断, 检查有无值得怀疑的骨折;第二阶段为通过创伤记录以及住院记录检查有无患者骨折的相关记录;第三阶段为进行二次评估, 并且由资格较高的医师进行查房检查;第四阶段是进行复诊时发现与创伤有关的骨折。通过这四个阶段,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漏诊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漏诊部位
通过我院检查, 发现骨折漏诊的部位大多位于四肢、脊柱等, 其损伤严重程度与骨折漏诊有密切的关系, 多发伤的部位、接诊医师也与骨折漏诊有一定关系。
其中80例出现骨折漏诊的患者中, 四肢受到伤害的有30例 (37.5%) , 脊柱受到伤害的有24例 (30.0%) , 骨盆出现裂缝的有10例 (12.5%) , 股骨近端骨折的有4例 (5.0%) , 胸椎、颈椎5例 (6.25%) , 肩胛骨6例 (7.5%) , 其他1例 (1.25%) 。
2.2 ISS与骨折漏诊之间的关系
根据骨折漏诊的标准来看, 我院ISS评分<16的漏诊患者有41例, 16ISS评分<25的患者有25例, ISS评分≥25的漏诊患者有14例, 轻微损伤患者的漏诊率与患者人数有关, 漏诊率为13.7%, 损伤较为严重的患者有25例, 漏诊率为8.3%, 损伤十分严重的患者有14例, 漏诊率为4.7%。
从上表可以看出, 损伤程度的不同导致的漏诊率也有很大的不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321, P<0.05) 。
2.3 多发伤部位与骨折漏诊之间的关系
通过表2可以看出, 多发伤部位与骨折漏诊之间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在135例多发伤合并脑外伤患者中, 有35例漏诊病患, 这部分病患是在二次复查时发现的, 漏诊率为25.9%, 在81例合并胸部外伤患者中, 有25例漏诊病患, 其是通过高级医师查房过程中诊断出来的, 漏诊率为30.8%, 在84例合并腹部外伤患者中, 有20例漏诊病患, 其中漏诊率为23.8%。
2.4 接诊医师与骨折漏诊之间的关系
通过表3可以看出, 接诊医师的行医经验以及专业水平均与漏诊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大于等于3年医师资历的漏诊率与小于3年医师资历的漏诊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P<0.05。
3 讨论
造成多发伤的原因众多, 因此在诊治过程中, 常常造成骨折漏诊的现象, 给治疗过程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本文就漏诊原因以及措施分析一二。
3.1 漏诊原因
(1) 学科规划不科学。
由于多发伤诊治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 因此在进行急诊过程中, 诊断医师常常会因为经验不足、学科领域不熟悉而出现漏诊现象。
(2) 诊断设备不完善。
由于患者出现伤害的部位不一, 因此很多需要进行CT、X射线等专业仪器的检查, 如果医院规模较小, 便容易出现漏诊现象。
(3) 多发伤部位本身造成。
由于多发伤会造成体内大于等于两处的组织器官伤害, 因此在诊治的过程中, 很多伤害为隐蔽性伤害或者是闭合性的外伤, 容易被诊治医师所忽略。
3.2 措施
多发伤患者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及时诊治, 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因此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1) 建立专门的多发伤救治急诊室。
由于造成多发伤的种类众多, 因此应该专门成立一个急诊部门, 汇集各科室的专业医师进行轮流坐诊, 对患者的创伤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对于出现休克、昏迷以及伤口严重的患者, 应该给予拍片、透视等方法进行检查。
(2) 提高医师专业水平。
培养综合性的专业医师, 完善院前急诊的制度。通过提高医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临床经验, 从而沉着、机敏地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
提高就诊医师的责任心, 通过开讲座以及举办互动交流活动从而完善医院医师诊断的技术。
完善医院的治疗设备, 例如宽敞的诊断环境 (防止患者伤口感染) 、配备抢救监测设备 (例如床边X光机、便携式支气管镜、起搏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等) 、配备救护车的先进设备, 及时对患者意外情况进行急救, 并减小漏诊的可能性。
(3) 对身体不宜显露的外伤进行检查。
一般情况下, 受到创伤的部位多为头部以及四肢、胸腹等, 因此应该对这些部位进行严格检查与诊断, 采取X线、CT透视等是十分必要的做法。
摘要:目的:通过对救治中骨折患者多发伤的漏诊情况进行调查, 从而得出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多发伤病患资料, 按照救治中骨折漏诊的标准进行判断, 探讨漏诊原因。结果:通过我院检查, 发现骨折漏诊的部位大多位于四肢、脊柱等, 其损伤严重程度与骨折漏诊有密切的关系, 多发伤的部位、接诊医师也与骨折漏诊有一定关系。结论:多发伤救治中骨折漏诊对于患者来说具有生命威胁性, 因此在进行诊治时, 应该加强医师的专业技能, 提高医师的从业责任心, 通过多次评估以及适当的检查以保证诊断正确。
关键词:多发伤,骨折漏诊,漏诊原因
参考文献
[1]李青, 王春庆, 刘钢, 等.多发伤救治中骨折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骨伤, 2008, 21 (2) :89-90.
[2]张凤瑞, 陈汉鼎.12例多发伤漏诊原因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02 (8) :150-151.
[3]张连阳.重视多发伤的精确伤情评估[J].重庆医学, 2010, 39 (9) :1025-1026.
[4]孙洋, 赵鸿, 朱国新, 等.130例多发伤骨折的早期诊断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7) :39.
[5]楼高杰.多发伤骨盆骨折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7, 12 (2) :139-140.
急诊多发伤救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