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名诗20首
白居易名诗20首(精选6篇)
白居易名诗20首 第1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忆江南·江南好》描写春天
白居易名诗20首 第2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11、《长相思·汴水流》山水诗
预算法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 第3篇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 在经过四次审议之后, 完成了20年来的首次大修。8月31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并重新颁布修订后的预算法, 《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预算法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控制方式、地方债务风险、转移支付制度、预算支出约束等五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完善了政府预算体系, 健全透明预算制度
原预算法涉及的, 基本上是公共财政预算的内容。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新预算法明确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新预算法增加规定, 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外, 经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 应当在批准后20日内由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 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改进了预算控制方式,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查的重点是收支平衡, 同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新预算法规定,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 作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调节年度资金丰歉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 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短收了, 要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弥补;超收了也不能“突击花钱”, 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规范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严控债务风险
原预算法规定, “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不列赤字”。新预算法从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作出限制性规定:一是限制主体, 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政府可以举借债务;二是限制用途, 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三是限制规模, 举借债务的规模, 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省级政府在国务院下达的限额内举借的债务, 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四是限制方式, 举借债务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 不得采取其他方式筹措;五是控制风险, 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新预算法增加规定:财政转移支付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除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外, 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上级政府应当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上级提前下达的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
这些规定有利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
坚持厉行节约, 硬化预算支出约束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 新预算法坚持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 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预算之外或者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 责令改正, 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处分。
漫谈白居易三首纺织诗 第4篇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也”(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最后,点明宣州太守劳民伤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小序:“念女工之劳也”。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缭绫如此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天上取样人间织”的。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之劳”,揭露封建统治者奢侈淫逸的生活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的。
白居易的名诗 第5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
4、《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别诗
白居易的名诗 第6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6、《钱塘湖春行》描写春天
白居易名诗20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