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3G技术范文
后3G技术范文(精选8篇)
后3G技术 第1篇
1 后3G技术简介
1.1 LTE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项目是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提出的3G的演进,其目标是向着“高数据速度、低延迟和优化分组数据应用”的方向演进,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以OFDM/FDMA技术为核心,下行链路采用频谱效率高的OFDMA为调制方式,上行链路采用FDMA,既降低发射终端的功率比,又减少终端的体积和成本。
与3G相比,LTE具有如下技术特征:通信速率提高了,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上行为50Mbps;频谱效率提高了,下行链路5(bit/s)/Hz,上行链路2.5(bit/s)/Hz;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具有严格的QoS机制,能保证实时业务(如VoIP)的服务质量;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1.25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并支持“paired”和“unpaired”的频谱分配,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降低了网络时延,U-plan(用户面)<5ms,C-plan(控制面)<100ms;在保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小区边界比特速率,如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s/Hz的数据速率;强调向下兼容,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范系统的协同运作。LTE系统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引入IP网络的特点,以更好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
1.2 UMB
UMB(Ultra Mobile Broadband,超移动带宽)是3GPP2基于CDMA2000在后3G时代的演进技术,是以OFDMA技术为基础、专门针对无线移动环境和实时应用优化的移动无线宽带系统,引入了基于MIMO(多路输入输出)、SDMA(空分复用接入)和Beamforming(波束赋性)等多天线技术,可以在达到更高传输效率的同时经济有效地支持各类具有QoS要求的应用。
UMB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高速数据传输,在移动环境下,系统基于20MHz传输带宽下载和上传的峰值速率分别可以达到288Mbps和75Mbps;增强的数据容量,在包括固定、步行以及超过300公里/小时的高速移动环境下均可提供大容量的语音和宽带数据服务;低时延,空中平均时延为14.3毫秒,支持VoIP、一键通和其它时延敏感的应用;增强的VoIP容量,在移动环境下,系统单扇区、20 MHz传输带宽下仍可以允许多达1000个VoIP用户同时使用语音服务,同时不会降低并发数据服务的吞吐量;广阔的覆盖范围,大面积的广域网覆盖与现有的蜂窝网络相当,可以提供无缝漫游的广域覆盖或者基于热点区域的部分覆盖;完全移动性支持,UMB设计的各方面均考虑移动性支持,支持用户的无缝切换;组播,支持具有丰富多媒体内容的高速组播。UMB能够使纯IP以及各类可变包长的数据传输速度达到比目前商用系统更高的数量级。
1.3 WiMAX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通)又名802.16,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MIMO等先进技术。它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最高接入速度为70 Mbps,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提供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
WiMAX可以向用户提供具有QoS性能的数据、视频、话音(VoIP)业务等丰富的多媒体通信服务,可以提供三种等级的服务:CBR(Con-stant Bit Rate,固定带宽)、CIR(Com-mitted Rate,承诺带宽、BE(Best Effort,尽力而为)。CBR的优先级最高,任何情况下网络操作者与服务提供商以高优先级、高速率及低延时为用户提供服务,保证用户订购的带宽。CIR的优先级次之,网络操作者以约定的速率来提供,但速率超过规定的峰值时,优先级会降低,还可以根据设备带宽资源情况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传输带宽。BE则具有更低的优先级,这种服务类似于传统IP网络的尽力而为的服务,网络不提供优先级与速率的保证。在系统满足其他用户较高优先级业务的条件下,尽力为用户提供传输带宽。WiMAX核心网络采用移动IP的架构,具备与全IP网络无缝融合的能力。
1.4 IEEE 802.20
IEEE 802.20即移动宽带无线接入(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MBWA),也被称之为Mobile-Fi。IEEE 802.20工作组的目标是制定一种适用于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空中接口规范。在物理层技术上,以OFDM和MIMO为核心,充分挖掘时域、频域和空间域的资源,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频谱效率;在设计理念上,基于分组数据的纯IP架构应对突发性数据业务的性能也优于现有的3G技术,与3.5G(HSDPA、EV-DO)性能相当。
IEEE 802.20的主要技术特性如下:全面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业务,在空中接口中不存在电路域和分组域的区分;能保持持续的连通性;频率统一,可复用;支持小区间和扇区间的无缝切换,以及与其它无线技术(802.16、802.11等)间的切换;融入了对QoS的支持,与核心网级别的端到端QoS相一致;支持IPv4和IPv6等具有QoS保证的协议;支持内部状态快速转变的多种MAC协议状态;为上下行链路快速分配所需资源,并根据信道环境的变化自动选择最优的数据传输速率;提供终端与网络间的认证机制;与现有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共存,降低网络部署成本;包含各个网络间的开放型接口。
2 组网构想
由于高通公司已经放弃UMB(EV-DO Rev.C)技术,由于出现不同意见以及缺乏公正和公开性,IEEE 802.20被IEEE-SA标准委员会暂停,至此,移动无线技术的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从HSPA演进至HSPA+,进而到LTE(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二是CDMA2000沿着EV-DO Rev.0/Rev.A/Rev.B,最终到LTE;三是WiMAX从802.16e演进到802.16m的路线。其中LTE拥有最多的支持者,WiMAX次之。
2.1 LTE与WiMAX分析比较
对LTE与WiMAX的技术对比可以看出:
1)采用的技术相似度很高。都使用了相同或者相近的频带宽度、编码方式,都采用了OFDMA、MIMO等未来4G标准的主流技术,在未来有可能继续融合。
2)兼容性方面,WiMAX(802.16e,移动标准)可以完全兼容WiMAX(802.16d,固定标准),在未来的4G中WiMAX(802.16m,长期演进)也可以完全兼容WiMAX(802.16e),对3G网络,可以开发传统手机与WiMAX相结合的双模手机解决这个问题。LTE FDD具有良好的向下兼容性,支持WCDMA/CDMA2000的演进,LTE TDD支持TD-SCDMA演进。在同一系统和终端平台上同时支持LTE FDD和LTE TDD技术将成为业界标准。
3)频谱效率方面,LTE TDD和WiMAX都采用时分双工方式,不需要成对的频率,在频率资源紧张的今天,这种方式能够灵活配置频率,可以使用LTE FDD系统不易使用的零散频段。这也成为LTE TDD和WiMAX最大的优势。
4)从峰值速率看,LTE TDD峰值速率会略低于LTE FDD。这是由于LTE TDD需要在同一个载频上保持一定的上下行时隙的比例和需要预留一定的时隙资源作为上下行时隙之间的保护,所以LTE TDD的峰值速率低于LTE FDD,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5)从标准成熟度看,WiMAX已经商用,目前正向802.16m演进。而LTE最早商用要等到2010年之后,大规模商用可能要在2012年后。
2.2 LTE体系结构
以“LTE”所标识的无线技术体系,事实上包含了LTE RAN(RAN,无线接入网)和SAE Cor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系统体系结构演进;Core,核心网)两部分。其接入网主要由演进型NodeB(eNodeB)和接入网关(aGW)两部分构成,这种两层的扁平网络架构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系统内部相应的交互操作随之减少,系统时延明显降低。
LTE-SAE体系结构基于GSM/WCDMA核心网,并从它们演进而来,有助于简化网络操作以及平稳、有效地部署网络。GSM和WCDMA/HSPA系统通过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和演进后的核心网之间的标准接口集成到演进后的系统中。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主要处理移动性管理。LTE-SAE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WiMAX组网
WiMAX技术的主要应用是基于IP数据的综合业务宽带无线接入,具体组网可以采用点对多点宽带无线接入、点对点宽带无线接入、蜂窝状组网方式和卫星通信组网等,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能够灵活、快速地进行部署[5],组网如图2所示。
1)点对多点宽带无线接入。点对多点的应用可以适应于固定、游牧和便携模式。与DSL等有线接入相比,WiMAX较少受距离和用户密度的影响,对一些DSL或者Cable接入方式难以覆盖的地方,可考虑采用WiMAX作为替代方案;对于一些临时性的聚集地,例如展会和体育赛场,WiMAX部署周期短的特点也比DSL或者Cable接入方式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2)点对点无线宽带接入。主要用于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无线回传和中继服务。点对点无线宽带接入不仅大大延伸了WiMAX网络覆盖范围,而且可以为运营商的2G/3G网络基站以及WLAN热点提供无线中继传输。同时可以用于企业网的远程互联和接入。
3)蜂窝状组网方式。WiMAX基站可以组成与现有GSM/CDMA网络相似的蜂窝状网络。采用基于IEEE802.16e标准的系统可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移动语音服务以及高带宽的移动数据业务。
4)与卫星组网。利用卫星可以把信号覆盖到地面设施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6],为WiMAX系统开发的下一代同步通信卫星,应支持高速数据传输,提供基于IP的服务等开创性应用。
2.4 LTE与WiMAX联合组网
LTE与WiMAX是互补的关系[7],它们具有相似的特征、指标和性能,并针对同一市场,LTE成员是目前3G的主流运营商,WiMAX可以作为对LTE的补充,提供固定和游牧式的宽带接入,实现WiMAX与LTE的互联互通。用户可以持有LTE和WiMAX的双模终端[8],根据环境和需求的不同进行选择,还可以在不同的服务间灵活切换。
2个异构网络可以根据集成和融合程度同分为紧耦合与松耦合。在紧耦合方案中,WiMAX网关与LTE网关路由器(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直接相连。在松耦合方案中,2个网络在各自网络的最高层通过互联网连接,网络各自独立运行,但可以为用户提供网络之间漫游的服务,并提供QoS支持和保持会话的连续性。如图3所示,注:实线连接为紧耦合方式,虚线为松耦合方式。
3 中国的4G
在1G、2G时代,标准由于被欧美厂商所垄断,我们不得不交纳昂贵的专利费。在3G时代,中国通信界迎来了转机――我国提出的TD标准成功晋级全球三大主流标准之一。现在,中国移动运营的TD网已经在全国铺开,在网用户超过165万户,并在一些海外市场也有斩获。目前国际电信联盟已经收到了6个4G候选技术提案,中国提案位列其中,一旦通过就意味着中国能在下一代通讯技术标准上获得更多话语权。中国移动将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出TD-LTE(即LTE TDD)的试验,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4G技术发展上取得成功。
4 结束语
在通往4G的演进中,多种技术共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运营商的选择,LTE与WiMAX已经成为主流技术,这意味着这两种技术的对抗与融合将成为一个长久的话题。我国应抓住机会,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技术优势,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高广,吕廷杰.LTE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移动通信,2008(5):32-35.
[2]高月红,郑瑞明,张欣,杨大成.超移动宽带UMB系统简介[J].移动通信,2008(2):104-107.
[3]张冬英,田红心.WiMAX与3G及其LTE技术研究[J].无线通信技术,2007(4):25-30.
[4]Bolton W,Yang xiao,Guizani M.IEEE802.20: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2007,14(1):84-95.
[5]王利群,王雪,刘丹,岳振贵.宽带无线接入WiMAX系统组网设计[J].通信技术,2008,203(41):75-77.
[6]Marco Arcioni,ErikDaehler,RobertP.Mueller,WenckevanderMeulen.S@tMax—A space-based system enabling mobile IP applications in vehicle[J].Acta Astronautica,2009(64):1167-1179.
[7]鲜其羽,王正勇,吴小强.第4代移动通信的几种制式特点及应用前景[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8,6(2):121-123.
价格战后的3G 你认识吗? 第2篇
目前国内3G技术有中国联通的WCDMA标准、中国电信的CDMA2000标准、中国移动的TD-SCDMA标准。WCDMA技术是由GSM网演化而来,它的优点是技术成熟。依靠HSPA技术,WCDMA的网络速度大幅度提升,目前最高理论值可达28.8Mbps(HSPA分HSDPA、HSUPA两种,就像GSM网络依靠EDGE扩展升级网络能力一样,HSPA技术对WCDAM技术来说也是如此)。而中国电信采用的CDMA2000技术是CDMA网络的3G版本,由于专利主导权在美国高通等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因此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手机终端,价格都不便宜。而中国移动采用的TD-SCDMA则是正儿八经的国产标准,理论上TD-SCDMA网络可以享受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同WCDMA类似,TD-SCDMA也是依靠HSPA技术实现大幅度的网络提速能力。
另外,三家通信运营商分别给自己的网络服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中国联通的WCDMA名为“Wo 沃”、中国电信的CDMA2000名为“天翼通”、中国移动的TD-SCDMA名为“G3”,这样可以淡化拗口的技术标准,更容易让普通用户区分。
3G主流资费套餐价格对比及速度差异
后3G时代技术与业务结合更紧密 第3篇
2011这一年3 G正式进入井喷式发展, 从运营商和产业链的网络升级、业务营销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上可以看出, 本届通信展的参展内容在网络、业务上的聚焦点围绕以下话题。
架构创新:全面简化网络结构
进入多网协同发展时代, 产业链的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 而是扩展到包括无线网、传送网、核心网在内的整体架构的革命。本届通信展多个架构创新成为主流设备商展区的重点内容。其中, 华为“Single战略”通过全IP平台实现无线、固定宽带、城域网、OSS/BSS等网络组织部分的平台化, 可支持不同技术体制的设备, 一套硬件设备满足2G/3G/LTE的演进需求;爱立信将小蜂窝、微蜂窝等低功率节点布放在宏基站覆盖区域内, 形成同覆盖的不同节点类型的异质网络 (HetNet) , 成为运营商蜂窝网络的重要补充;中兴通讯全系列的Uni解决方案则主打“全网融合”理念, 通过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涉及接入网、承载网、业务网、运维支持、终端等全产品领域。
在无线网络上, 业界专家点评称, 阿尔卡特朗讯的light Radio侧重于基站的小型化与分布化, 通过分散式架构缓解网络建设压力, 适合作为现有网络的有效补充, 应用于多层网络中的低层覆盖与热点话务吸收。LiquidRadio则更关注网络资源的智能化动态调度, 通过认知无线电技术来创新网络无线资源管理, 对于今后无线网络向更高效的频谱资源利用发展、向网络的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智能管道:趋向务实
摆脱“哑管道”, 向智能管道的演进, 提升用户体验并增强网络营收, 这是运营商在管道策略上的现阶段目标。为此, 产业链提出了种类繁多的建设方案和建设思路。在本届展会上, 在有关于智能管道的演示内容中, 可以看到华为提出的“金管道”方案、上海贝尔提出的“彩色管道”、中兴通讯提出的ZSP (ZTE Smart Pipe) 以及爱立信提出的“智能管道”等几大服务模式, 囊括了基础管道、应用+管道、终端+管道、应用+管道+终端等形式。
在智能管道建设方案的选择上, 运营商更加注重现网的实际情况和运营效果, 并提出了“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等四个目标。这个目标也逐渐融入了产业链新推出的管道解决方案中。
移动支付:呼之欲出
除了网络、技术架构上的亮点, 本届通信展在运营商和产业链展示的各类业务中, 移动支付因其巨大的市场前景、频率利用和商业模式的博弈受到最多关注。
截至2011年下半年, 看准移动支付的巨大市场潜力, 众多软硬件企业都在SIM卡消费应用平台大笔投入, 并与运营商在国内一些城市开始了业务试点。其中, 与SIM卡消费应用平台直接关联的移动支付终端解决方案, 也是三大运营商重点展出的内容。
今年6月大连软交会上,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就重点演示了其移动支付业务。两家运营商目前主推的手机支付方案, 都采用的是SIM卡+软膜 (一端包裹SIMA卡, 另一端贴电池外面) 的方式, 相比以前SIM卡改造以及手机背面贴膜的办法, 这种新型的方式给移动支付SIM卡推广以及手机终端配套, 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其支持的频段都为13.56MHz。可以支付的场合除了购物消费、交通刷卡, 还能用作员工门禁与考勤系统等。
据联通人员称, 广东、大连等地的联通已经在试点该业务, 只是何时大规模向全国推广还未明确。
物联网:渗入各行各业
从各大企业的物联网参展内容中也不难发现, 这一巨大的产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萌生出种类繁多的、务实的应用案例。
后3G中国市场四问 第4篇
TD四期招标目前正在紧张地进行。基站采购数量超过10万的本次招标被看作国内3G市场的最后一个大单, 国内外主流厂商都十分重视, 在竞标过程中也形成了新的合纵连横的态势, 然而我们采访的结果显示, 虽然中国移动会有一些“权重考虑”, 前三甲的顺位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 但最终结果应该还是“惯性的格局”。
待TD四期建设完成及另两张3G网的深度覆盖, 国内3G市场的重点将转向2G/3G网络集成优化和智能网络改造等几个方面, 更有业内人士将这样的市场情形形容为“碎片化的趋势”, 厂商也可能会转而关注主设备衍生出来的“周边商机”, 同时倾向于服务和平台等“软性”领域, 这终将促成我国通信设备市场新的生态。
另一方面, LTE虽然不会马上成熟, 但其演进已是近在眼前。不过, 国内三大运营商对推进LTE的态度有轻重缓急之分, 这可能会影响一些厂商针对LTE的策略。例如, 部分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预测, 在3G和4G的过渡阶级, 多模共平台可能会成为国内运营商设备采购的首选方案。
3G后传播时代的手机媒体 第5篇
手机媒体的概念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 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 还具有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多种特性。
3G手机指的是提供全面数字服务并连接高速无线移动网络系统的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第三代手机。它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 也就是数字信息传输的通道“宽畅”了, 数字信息可以更快、更充分地传输于手机, 能够即时、迅速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人们通常把3G手机时代称之为“高速公路”时代。
手机媒体的主要类型及其核心理论
3 G手机除了能提供基本的语音服务外, 主要向市场提供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2006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研究方阵”的《3G时代最具法力的十大增值业务预测报告》指出, 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上网、可视电话、视频下载、即时通信 (IM) 、多媒体信息服务 (MMS) 、手机支付以及位置服务 (LBS) 等十项业务为“3G时代最具潜力的十大增值业务”。
目前, 中国手机媒体的主要业务类型及核心理论如下:
手机报纸是基于原有内容商的新闻平台, 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平台和技术提供商的技术平台向以手机作为接受终端的用户传送多媒体信息的媒体形式。一是彩信手机报, 二是无线网络客户端手机报、WAP、I-mode或3G网络类型。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 进行电视内容传输的技术或应用, 具体讲就是利用具有操作各级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 接收和播放电视视频节目。一种是通信方式, 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无线通信网 (如3G、GPRS、CDMAIX等) 向手机点对点提供多媒体服务。另一种是广播方式, 利用数字广播技术, 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电视覆盖网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车船上的小型接受终端点对面提供广播电视节目。
手机广告指以手机为平台,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传播形式, 以各种业务为传播载体, 包括以短消息、WAP、语音等向手机终端用户传递广告信息, 它是一种新广告类型。一是推送类广告, 包括短信推送、互动短信、手机DM (手机直投杂志) , 小区短信、多媒体邮件、手机门户和企业手机站点、分类信息、手机搜索等;二是二维码广告、铃音广告、游戏广告、流媒体广告、软件置入广告。
手机短信分为两种:一是SMS, 最早的短消息业务形式, 它是由手机用户编辑简短的文本通过GSM网络到达其指定的用户;二是MMS等不同业务形式。
手机音乐是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 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数字化的音乐产品的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
手机游戏指以手机为平台, 以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为游戏内容, 向手机终端用户提供游戏内容的业务。一是文字类游戏。以文字互动为主要形式, 又分为短信游戏和WAP在线游戏两类。二是图形类游戏。以图像的形式表现, 玩家通过动画所表现出的具体情节进行游戏。主要包括嵌入式游戏、Kjava游戏、Brew游戏。如棋牌类、益智类、体育竞技类、角色扮演类。
手机广播指通过卫星或地面无线广播的方式, 以手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一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 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 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二是在手机中内置FM广播调谐器, 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节目。
手机媒体市场的运营特点
3G系统的应用, 将催生迄今为止最大的手机媒体产业, 也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中绚丽的亮点。由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广告商、传统媒体等加盟形成的手机媒体产业价值链, 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 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点孕育而生, 无线互联网更深层次的应用将在3G时代逐渐凸显出来。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 专家预计, 2020年中国将是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手机拥有量之和的全球最大市场。
第一, “内容为王”被认为是3G时代的典型特征。3G时代, 在技术层面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 3G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发展除了价格因素之外, 用户对于3G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目前, 手机媒体按信息的不同承载传播方式可以分为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电影、手机小说等。但无论什么形式, 对用户而言, 内容才是吸引其真正使用手机媒体的动力。手机内容和服务收入 (如手机上网) 占移动运营商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 该部分市场的全球收入, 将从2006年的839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502亿美元。在欧洲, 这部分收入已占运营商总收入的17.7%, 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 与传统媒体运营方式不同, 手机媒体要推出真正为用户喜爱的信息产品, 并不仅仅是内容提供商一家的事情, 需要运营商、终端商等产业链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因为网络速度、终端感受、收费渠道、服务水平等都影响着用户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感受。
第二, 3G时代, 运营商将介入内容服务业, 走向“媒体化”。运营商将由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向多媒体电信运营商、内容运营商和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业务转型要求运营商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能否建立一个让手机媒体市场各博弈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并使各路运营商在整个运营模式的转型中走向成熟, 是手机媒体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例如, 运营商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将产业链上合作的深度, 把握在可控的范围内, 发挥优势, 提供优质服务, 摸索出多方共赢的手机媒体盈利模式。运营商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市场的指导作用, 增强和内容提供商的互动, 成为内容提供商和用户的桥梁, 使得内容提供商能够设计出有针对性、目标精确的应用内容。
第三, 3G代表的网络高速率的突出优势, 为移动多媒体业务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由于手机融合了电视功能, 一部手机可以承载手机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的全部功能, 用户可借助手机进行无线精准营销, 根据目标受众为其量身提供信息服务。在用户许可的情况下, “建立经许可号码库”为用户提供必要的广告服务, 比如提供WAP广告、彩信广告、短信广告等。如采用二维码广告方式, 在杂志和书籍等纸制媒体上印刷二维码, 通过手机拍照二维码连接网络浏览详细的广告内容。这样, 借助手机也可实现纸制媒体的营销传播。另外, 在进行手机电视服务时提供电视广告。这些广告可采用跑马灯式的滚动方式, 也可以采用URL链接的方式, 用户点击链接就可登录网络详细浏览广告内容。
第四, 满足娱乐需求是手机媒体产业最大最重要的商机。3G手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上网速率大大提高, 一些娱乐服务如在线K歌、音乐全曲下载、上网冲浪、手机SNS、手机博客、流媒体、手机视频点播、手机网游、手机电视等服务将全面通过手机实现。在日本和韩国, 图片下载、彩铃、卡拉OK、游戏下载是最受欢迎的3G移动增值业务。以韩国为例, 3G用户使用的业务以娱乐为主,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铃声下载, 然后是手机游戏、手机音乐、广播和VOD视讯。
3 G后传播时代呼唤全媒体记者
手机比电脑更普及, 比报纸更互动, 比电视更便携, 比广播更丰富, 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 带来了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作为新闻从业者, 对于3G网络中的新技术应用, 应怀着深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首先认知并掌握它。在传统媒体与包括手机媒体在内的新兴媒体的融合中, 3G后传播时代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 成为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 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 传统媒体也要逐步做到面对即时发生的新闻即时播报, 即时得到社会舆论的反馈。如通过3G手机来时时传播新闻现场发生的现实, 搜集现场公众反应的新闻事件。这对新闻记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同时, 适应要求, 媒体尤其是纸媒要升级采编手段。生产符合手机传播要求的内容, 不能限于一支笔一本采访簿, 而应该实现采访手段的多元化, 成为“全副武装”的全能型记者。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后3G技术 第6篇
近期, 谷歌官方表示可能将旗下的Google Latitude (手机定位应用) 与2月份新推出的位置社区应用Buzz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业界认为, 谷歌今年在位置应用的调整与诺基亚的竞争有关。金融危机过后略显沉寂的移动位置应用 (LBS) 市场再起波澜。
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等对位置应用的深度介入, 在推动了GPS手机终端更加丰富的同时, 也使中国地图软件市场蓬勃发展。因此,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位置应用产业更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推动产业规模的释放。目前, 车载信息服务与互联网搜索似乎成为业界公认的两大主流盈利模式。
3G加速位置服务普及
业内咨询专家表示, 在开放互联格局下, 包括运营商、图商、软件服务商和终端厂商在内的竞争者都通过资源整合推出手机客户端软件, 介入最终位置服务, 使得该产业渠道竞争格局处于混沌状态。中国电信政企客户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周焱曾强调, 通信行业将为车载信息服务的信息通信提供通道和载体。
Frost&Sullivan认为, 从另一个角度看, 随着3G网络与终端的进一步发展, 在个人领域, 融合性位置服务将获得快速普及, 而以数字城市为代表的政府应用也将稳定发展, 未来三年移动增值服务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图1) 。
在终端用户方面, 预计2012年使用用户将达到5000万左右, 其中个人用户的规模化发展使得移动位置应用成为一种大众化3G应用。
软件商盈利模式不断创新
对于地图软件商来说, 主要的商业模式是以卖产品和服务为主。不过, 新兴的智能交通导航信息平台系统、新媒体运用这两种运营方式将会极大提升地图软件市场的增长。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信息提供者、电信运营商等产业链多方的合作, 将智能交通信息及时地提供给用户。此外, 由于使用GPS的人群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用户, 因此, 地图软件商可以针对这些用户进行一些类似于广告、搜索等功能的信息发布, 这也是未来增长的一个热点。
为了让用户使用更高精度、更加精细化的地图产品,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地图软件商利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实现导航电子地图的动态更新, 在线增量式更新方法将是导航电子地图更新的主流趋势。从而, 增量更新应用服务也将为导航电子地图的销售带来一种新的市场模式, 形成新的盈利市场。
然而, 由于图商可以通过向下游提供地图和POI (兴趣点) 信息库获得收入, 而位置应用目前要以免费服务为主, 尚未出现非常清晰和可持续的收费服务。因此, 虽然导航地图软件赢利模式不断创新, 但位置应用产业价值链目前还是以地图为核心。
产业链合作是图商盈利基础
依据中国权威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 2009年中国互联网地图数据提供商调用量市场集中度很高, 其中高德以49.7%的份额位居调用量首位, 四维图新则以40.5%紧随其后, 两家图商占据了互联网地图调用量的主要份额。
业内咨询人士分析, 在互联网地图方面高德及四维图新能够拥有绝对调用量, 产业链合作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原因可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合作, 图商可以获取各个垂直应用提供商部分深度POI信息。电子地图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的赢利模式还是会落到对信息的搜索和排序上。而用户群和流量作为这种赢利模式的基础, 也是现阶段所有互联网地图数据提供商通过产业链合作模式扩大推广渠道的重点。
另一方面, 图商会随着整个互联网地图产业链及赢利模式的升级, 逐渐从数据提供商转变成内容提供商。后期真正决定互联网地图赢利基础的不再是基本的POI信息, 而主要依赖的是深度POI。图商通过与各个垂直应用提供商的合作, 收集各方面深度POI信息, 也是进行产业链合作的主要目的, 也最能评价导航地图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价值。
据记者了解, 目前互联网电子地图提供商高德在产业链合作上是最为广泛和成功的。高德的合作对象主要是自有地图服务网站、公众地图应用提供商 (如谷歌地图、必应地图、新浪爱问地图) 、企业及垂直应用提供商 (如搜房网、点评网、爱帮网) 等。
车载信息服务将加速汽车与通信产业的充分融合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有效构成中国智能交通、车载导航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们对在车内能够享受的服务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 运营商与整车企业均注重对车载信息系统的研究, 充分融合汽车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据悉, 真正的车载信息系统有两个网络, 一个是汽车内部的电子网络, 另一个是与外界相联的通信网络。
后3G时代IUB传输资源配置研究 第7篇
随着3G技术的快速发展, HSPA+与DC技术的不断演进, 3G网络已经更“快”, 用户对数据业务速率的诉求越来越高。如何让网络更“快”, 让用户都能体验到网络升级带来的“快”, 做到强化网络的3G优势, 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网络容量众多因素中, IUB资源问题是影响网络容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传统双栈模式IUB传输资源的分配与优化, 仅考虑总体带宽的需求, 未重视ATM与IP业务承载的均衡性, 也未能跟上3G技术演进的步伐。
二、优化策略
2.1原理分析
在IUB ATM/IP双栈组网下, 根据TRMMAP主备映射进行准入, 当主路径上拥塞时, 承载在主路径的业务也不会走备路径, 备路径上会非常空闲, , 这就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用户体验较差, 所以需要在业务承载QOS策略和带宽利用效率、公平性指标两种方法之间进行调节;如针对BE业务, 期望在主PATH的负荷达到一定程度后, 向备PATH进行适当的分担, 以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
目前采用的是基于准入带宽的负载均衡算法:通过TRMMAP配置业务映射主备PATH;通过LOADEQ配置负载均衡门限;在业务准入时判断主备PATH上准入带宽负载 (准入带宽总和/PATH总带宽) , 如果主PATH负载小于“主PATH负载比门限”, 则在主PATH上准入;如果主PATH负载大于“主PATH负载比门限”, 且备主PATH负载比小于“备主PATH负载比门限”, 则在备PATH上准入。负载均衡根据准入带宽负载, 对TRMMAP映射的主备PATH准入顺序进行调整 (见图1) 。
2.2问题诊断
查询现网负载均衡门限设置, 可以看到HSDPA和HSUPA的高低优先级交互业务及背景业务的首选PATH负载门限均为30%, 参数定义为, 用于设置业务承载首选PATH的负载门限, 当首选PATH负载大于此参数, 且备选PATH和首选PATH负载比小于“业务承载备首选PATH负载比门限”时, 本次业务承载优先在备选PATH上准入。经过多角度验证, 此参数配置过低, 导致了承载在IP上的业务更多地承载在ATM上, 最终造成ATM拥塞, IP传输利用浪费的现象,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计算IPPATH的实际带宽利用率, 对目前默认配置30%门限提高到80%, ATM与IP的利用率趋于更加合理。
三、实施效果与建议
3.1实施效果
根据分析结果, 调整默认配置后, 全网ATM下行利用率最大平均值从31%下降到10.10%, IP下行带宽利用率最大平均值从14%提升至20%, 并充分挖掘了IP传输的利用价值。
可见优化后IP对ATM的分流作用明显, ATM流量49%, 转移到IP传输上, 充分发挥了IP大带宽的传输优势。ATM与IP利用率更加均衡
3.2配置建议
根据多轮的试验分析可知, IP传输配置100M才能使用户更好地体验DC网络的“快”, 按整站评估, 对于DC-HSPA+基站 (配置为S222) , 在无线环境良好且基站负荷较低的情况下, 传输带宽配置40M为DC-HSPA+有效启用的最低配置需求;在在无线环境良好且基站负荷中等的情况下, 传输配置为100M才能为DC-HSPA+良好应用提供保证。
四、总结
为了保证网络传输的质量, 保证用户的3G速率体验, 根据现网3G业务量的发展情况重新优化了双栈模式下的传输网配置, 让承载在ATM与IP的业务更加均衡, 使利用率ATM与IP的趋于更加合理。
同时制定了针对3G网Iub传输资源的典型配置, 可推广到同类地市的移动网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学龙.WCDMA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捍英, 杨峰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后3G技术 第8篇
关键词:综合承载网,IP RAN,PTN,2G,3G,LTE
1 技术发展需求背景
随着移动网3G技术的逐渐商用, 其网络覆盖的范围和深度不断的扩大, 网内网元密度也在不断的增多。同时, 智能3G终端设备 (如3G上网本、Android (安卓) 智能手机、i Phone智能手机) 的价格下调、运营商的促销活动的推进, 其应用普及度也越来越高。而随着终端应用功能的不断增多,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的角色也在进行着变化, 随之带来的需求效应就是市场侧无线宽带业务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侧网络承载技术所面临的改造。
2 当前主流承载网技术分析
(1) TDM接口改造的承载网技术
以SDH/MSTP技术为代表的TDM网络在面向传统语音为主的2G网络承载方面有相当长的服务周期和成熟的运维经验, 从当今网络技术格局看, 仍然是运营商传统业务承载的不二选择。其本身具有高可靠性、OAM可控性、自愈能力、Qo S保障能力的优点, 并且系统本身也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做了不断的系统演进。如图1所示。
以上承载网技术的演变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以SDH技术为基础, 透明化SDH传输内核, 丰富了设备外部界面的接口, 在SDH传输设备上叠加了MSTP的业务接入能力和简单的二层以太网业务承载能力, 使传输设备具备了多业务接口, 能够满足2G、3G初期的TDM、ATM、ETH业务接入承载的需要。
(2) PTN承载网技术
PTN技术抛弃了传统的SDH TDM管道化内核, 采用了全新的分组交叉传送技术, 本质仍然是纯二层静态管道化的传输手段, 适合于2G、3G基站业务和专线业务承载。PTN依托于MPLS-TP协议, 面向数据链路层的接口统一和互联, 抛弃了MPLS繁复的控制协议, 简化了数据平面, 去掉了不必要的三层转发处理功能, 并增加了ITU-T传送风格的保护倒换和OAM功能。利用伪线技术封装现网的TDM业务, 支路端口资源丰富, 与现有业务网络有较强的兼容性, 其主要的业务传输重心向IP化移植, 突出差异化处理和统计复用功能, 支持时钟、时间同步和差异化Qo S服务。成为了现阶段较为成熟的分组传送技术, 也是目前较为认可的通用分组网络传送技术。
PTN技术体系结构可以分为电路层 (Channel) 、通道层 (Path/Tunnel) 、段层 (Section) 和物理媒质层。各层次作用如下:电路层表示业务特性, 比如连接类型、拓扑类型和业务类型等, 以伪线方式仿真业务, 采用PWE3进行业务仿真。通道层表示端到端的逻辑连接特性, 通常建立基于LSP的通道。段层表示相连的虚层连接, 可以理解为可选的承载方式, 包括SDH、OTN、以太网和波长等。物理媒介层表示传输媒质, 如光纤、铜缆和微波等。如图2所示。
PTN网络其本质仍然是静态集中化业务配置的电信级承载网, 全PTN组网的IP业务传递能力停留在二层网络, 业务调度的灵活性不够, 仍有待提高。目前可以明确的是采用PTN叠加3层功能, 但是全网改造的话, 成本较高。
3 后3G背景驱动下的IP RAN网
(1) IP RAN产生背景
通信网中承载技术的变革必然是由其所服务的业务网络技术演进革新所推动的。
后3G时代的到来和LTE技术的应用, 推动了网络整体业务的提升, 3GPP定义的LTE网络架构不再是分层结构, 组网结构将与传统的IP网络架构区域一致, 无线网核心控制系统的RNC/BSC消失, 只有e Node B。控制面使用MME进行处理, 用户面使用SGW和PGW进行处理。相比GSM和UMTS, 在逻辑接口上定义了S1/X2逻辑接口。e NB之间底层采用IP传输, 在逻辑上通过X2接口互相连接。相邻e Node B使用X2逻辑接口进行手机切换的控制和用户缓存数据的传送。这样的设计, 主要用于支持UE在整个网络内的移动性, 保证用户的无缝切换。
LTE要求基站间X2逻辑连接, 移动承载网络需满足partially-mesh的逻辑连通性, 2G/3G的基站会长期存在, 承载网络需要满足2G/3G/LTE共用承载的需求, 从GSM到UMTS基站大约会增加3~5倍;从UMTS到LTE基站又增加了3~5倍, 海量的基站和基站归属的调整都需要在移动承载网络建筑中进行考虑。
(2) IP RAN的功能特性
包交换技术:随着分组业务、视频业务的兴起, 业务对带宽的需求逐步增大, 基于统计复用的包交换技术成为承载的核心技术。
三层路由能力:P2P的业务模型成为固定、移动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终端间可路由、可寻址将成为必然需求, 因此要求承载网络具备强大的三层路由能力。
时钟同步能力:2G、3G、LTE业务要求承载网络具备端到端时钟同步, 甚至时间同步要求。
HQo S能力:区分用户和业务进行差异化的服务质量保证, 帮助运营商进行E2E精细化运营。
(3) IP RAN的组网演进
IP RAN网络的演进依据无线网2G、3G、LTE发展方式来看, 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和演进周期。那么, 其组网演进的方式极有可能就是分阶段的、分层次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第一阶段:进行业务的IP对接改造。
通过路由器的统计复用能力, 提升带宽承载效率, 降低每bit承载成本, 提供基站与BSC归属调整的调度能力, 简化网优网规, 核心层实现动态三层功能, 汇聚层和接入层实现静态二层功能。如图3所示。
此阶段IP RAN网络只在核心节点部署, 适应于2G和3G并存初期使用, 在基站IP化业务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 其特点是最大限度的控制现网的投资, 同时满足3G IP化业务的需要。
第二阶段:提升汇聚网络的IP业务承载能力。
第二阶段中3G网络已经演进至中期, 基站带宽极大提升, 核心层路由器负载较大的情况, 急需进行负荷分担。如图4所示。
此阶段IP RAN网络部署至汇聚节点, 网络可进行两次收敛, 进一步提升带宽承载效率, 网络能够提供3G IP业务带宽承载能力, 同时亦减轻核心层RAN路由器设备的压力。汇聚层以上实现动态三层功能, 同时保留静态二层穿通功能, 接入层采用静态二层穿通功能。
第三阶段:提升整体网络的IP业务承载能力。
第三阶段中3G网络已经演进至后期, 同时LTE业务开始部署, 基站业务类型出现较大的变化。如图5所示。
此阶段IP RAN网络部署至接入层LTE热点基站, 网络具备承载LTE业务能力, 能够实现动态业务配置, 接入层部分实现三层动态功能, 保留二层穿通功能。
第四阶段:IP RAN全网覆盖。
第四阶段中3G网络已经完成向LTE业务迁移, 需要完整IP化部署。此阶段IP RAN全网承载LTE业务, 全网实现动态三层业务配置。如图6所示。
后3G技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