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通信技术范文
化学通信技术范文(精选10篇)
化学通信技术 第1篇
化学技术问答 一.选择题:
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C)。
A 燃烧、空气、锅炉; B可燃物质、催化剂、氧气;C 可燃烧的物质、助燃的氧气、足够高的温度;D 锅炉、风机、燃煤。
2由于试剂不纯引起的误差属于(A)。
A 系统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过失误差; D 随机误差。
3需要进行定期计量检定的仪器,器具有(C)。
A 瓷舟,称量皿; B 坩埚,分析天平; C 热电偶、分析天平; D 瓷舟、压力表。4热力机械工作票制度规定下列工作人员应负工作的安全责任。(D)
A 厂领导、车间(队、值)领导、队长; B 车间主任、班长、工作负责人; C 工作票签票人、检修人员、运行人员;D 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通常用于检验一组数据异常值的方法是(D)。
A T检验法; B F检验法; C 相关性检验法; D Grubbs法。在煤堆上采样时,采样工具的开口宽度应不小于煤最大粒度的(D)倍。
A 1.5; B 2.5; C 3; D 2.5—3。现行国标中规定采样的精密度:对原煤和筛选煤当Ad>20%,精密度为(C)(绝对值)。
A ±1%; B ±1.5%; C ±2%; D ±3%
*8 对于炉渣样品的采集,现行国标中规定每值、每炉采样量约为总渣量的(D)但不得小于10kg。
A 千分之五; B 千分之一; C 万分之六; D 万分之五。测定煤中灰分时,炉膛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这主要是为了将(D)排出炉外。
A 水蒸气; B 烟气;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常用于检验碳、氢测定装置可靠性的标准物质有(D)。
A 氯化钠和碳酸钠; B 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 C 苯甲酸和醋酸; D 苯甲酸和蔗糖。
二.判断题:在分析化学中,滴定或比色所用的已经准确知道其浓度的溶液,称为标准溶液。(√)2(1+4)的硫酸是指1体积相对密度为1.84的硫酸与4体积水混合成的硫酸溶液。(√)3 所谓煤种就是煤炭品种。(×)飞灰可燃物测定属于常规检测项目,用于考查锅炉运行经济性。(√)子样是由静止的燃料中的某一部分或流动的燃料中某一时段内按规定的方法采取的煤样。(√)
*6 飞灰样品制备时,首先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晾干至空气干燥状态,记下游离水分损失量备查,再缩分出200g试样磨至0.2mm以下待分析。(√)在用苯甲酸对热量仪进行热容量标定时,苯甲酸应预先研细,并在盛有浓硫酸的干燥器中,干燥3天或在60~70℃烘箱中干燥3--4小时,冷却后压饼。(√)
*8 测定煤灰熔融性时,产生弱还原性气氛只有封碳法一种。(×)由于水分直接影响煤的质量,故要通过换算(水分差调整)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10 在绝热过程中,体系与环境没有热交换,因此体系与环境之间也没有能量交换。(×)11 标准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5.27MJ/kg.(×)测发热量时,要求氧气纯度为99.5%,且不含可燃成分,因此不可使用电解氧。(√)国标中规定,煤堆上采取的子样数目与煤的品种、灰分大小、煤量和煤是否洗选等因素有关。(√)用微波干燥快速测定煤中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的方法,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15 锅炉热效率是指锅炉产生蒸汽所吸收的热量占燃料所拥有热量的百分率。(√)16 一个完整的尺寸应包含尺寸界线、尺寸线及箭头和尺寸数字三个要素。(√)三.简答题:简诉火电厂能量转换过程?
答:火电厂的生产过程也是能量转换过程,概括起来就是:通过高温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变成热能,从而将工作介质水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利用蒸汽推动汽轮机,把热能转变成转子转动的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煤炭在锅炉内燃烧经过那几个阶段?
答:(1)干燥阶段----煤从炉膛内吸热,温度升高,水分被蒸发。
(2)挥发份析出及其燃烧阶段----水分蒸发完后,温度继续升高,挥发份随之不断析出,达到着火温度时,逸出的挥发份在煤粒表面开始燃烧。
(3)焦碳燃烧阶段----挥发份燃烧后使温度进一步升高,使煤析出挥发份后形成的焦碳开始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量。
(4)燃尽阶段----焦碳燃烧到一定时间后,大部分含碳物质已烧完直至燃尽。3 简述火电厂的燃煤系统和锅炉燃烧系统的组成?
答:输煤系统主要由卸煤设备、给煤设备、上煤设备(包括筛碎)、储煤设备、配煤设备、煤场设备和辅助设备等组成。
锅炉燃煤系统由:炉膛、燃烧器、点火油枪和风、粉、烟道等组成。
*4 基准试剂应具备那些条件?
答:(1)物质的组成与其化学式完全符合,如果含有结晶水,其结晶水也应与分子式相吻合。
化学通信技术 第2篇
有关"化学工业"主要知识点有:合成氨工业、合成硫酸、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设备、生产流程、尾气的吸收与处理,除要考虑生产流程、原料用量、价格,同时还要考虑反应所需的条件,以及对设备的要求等。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指导
1.化工生产选择适宜条件的原则
化工生产选择适宜条件的目的是尽可能加快反应速率和提高反应进行的程度,依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确定,其原则是:
(1)对任一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能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故生产中常使廉价易得的原料适当过量,以提高另一原料的利用率,如氮气与氢气的配比为1.07∶3。
(2)对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增大总压使平衡向增大生成物的的方向移动。但压强太大,动力消耗,设备要求、成本增高,故必须综合考虑。
(3)对放热反应,升温,提高反应速率,但转化率降低,若温度太低,反应速率又太慢,故需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对吸热反应,升温,加快反应速率,又能提高转化率,但要避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过热分解。(4)使用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反应速率且不影响化学平衡,但使用时必须注意其活性温度范围,且防止催化剂“中毒”,延长使用寿命。
合成氨适宜条件:500℃、铁触媒、2×107~5×107、循环操作。2.关于硫酸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讨论
(1)环境保护与原料的综合利用。化工生产必须保护环境,严格治理“三废”,并尽可能把“三废”变为有用的副产品,实现原料的综合利用。硫酸厂的“三废”处理方法是:
①尾气吸收(氨吸收法)SO2+2NH3+H2O=(NH4)2SO3 ,(NH4)2SO3+H2SO4=(NH4)2SO4+SO2+H2O ②废水处理(石灰乳中和法)Ca(OH)2+H2SO4=CaSO4+2H2O ③废渣利用,制砖或制造水泥
(2)能量的充分利用。化工生产中应充分利用反应热,这对于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硫酸生产中的反应热不仅用于预热反应物满足自身能量的需要,而且还可以由硫酸厂向外界输出大量能量(供热发电)。(3)厂址选择和生产规模。化工厂厂址的选择,涉及原料、水源、能源、土地供应,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应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作出合理的抉择。由于硫酸是腐蚀性液体,不便贮存和运输,因此硫酸厂应建在靠近硫酸消费中心的地区,应避开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和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地区。工厂规模大小,主要由硫酸用量的多少来决定。
3.绿色化学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工生产知识渗透绿色化学的观点,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利用率。例如在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接触法制硫酸,联合制碱法等工艺流程中采取了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节省能源的基本原理。
(2)化工生产中均介绍了尾气回收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氨氧化法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炼钢、炼铁等均介绍了尾气处理或尾气吸收装置。
化学通信技术 第3篇
1 化工技术在实际化学生产中的几个重要应用
化学工程技术就是作用于化学生产过程中, 对部分装置和制造, 设计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管理和开发的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这项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作用十分的重要, 对提高产品的质量, 强化生产的方式以及降低能量消耗等都有很大帮助, 不仅如此, 它还能保护环境, 同时对企业的技术改造, 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分离技术
传统的分离技术有很多的种类, 如蒸馏, 结晶, 萃取, 吸附, 离心萃取分离以及电泳等等。由于世界各地经济的飞速增长, 使得原有的化学分离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化学生产的需要, 因此, 国内外共同合作并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新型分离技术。但是因为这些新型的分离技术研究出来的时间不长, 在实际的投入化学生产的工程中发现这项技术不是很完善, 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中, 在理论上对相关分子蒸馏的探讨相对比较少, 并没有深入地研究和设计新模式的分子蒸馏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和信息技术也得到很大的进步, 分离技术通过实际的应用过程改善了不足, 最终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由于科技的发展, 科学家们逐渐把信息技术和分离技术相融合, 产生先进的, 新型的分离技术, 包括超临界萃取, 液膜分离, 双水相萃取以及超声提取技术等等。
1.2 超临界的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的化学反应在化学生产中广泛应用, 例如将超临界流体用作反应介质, 能降低反应的温度, 提高反应选择率并且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以及改善产品的品质等。
超临界的化学反应技术在绿色化学反应出现后才产生的, 是把超临界的流体作为介质或是反应物进行化学反应的一种新反应技术。
由于这种反应物相当接近临界点, 因此, 它会有相当快的反应速率。目前, 已经这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食品生产, 化学工业和生物工程这些领域中, 并在这些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
1.3 绿色的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在造纸, 农药, 高分子材料, 能源的化学生产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
绿色化学的反应技术就是包含原子过程中高选择性以及经济性的反应, 由它产生出的材料可以回收和循环利用, 正好符合了我国现在提倡的绿色环保这一新新政策, 不仅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危害和污染, 而且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绿色化学的反应技术利用的就是一些化学方法和技术, 减少或是消除掉一些对人类有害的, 不仅妨碍安全还会破坏环境的化学溶剂以及原料。而这种绿色化学则是非常值得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新反应技术, 具有从源头上深入彻底解决污染, 不留下一点隐患的功能。
在化学生产的领域中, 这种绿色化学的环保理念一定要能够深入其中, 绿色化学的技术项目工程的研发也应该得到更深的发展, 因为生产既要满足市场, 也同样要注重环境保护。2.化工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发展未来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将会有大量技术和科技产品不断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并广泛流传, 这给化学工程研究的方向创造了新起点。
在日后的技术发展中, 会为新研究的引用提供更加良好的体系, 将形成的新理论进行完善, 让化学工程可以不断的进步, 向着新的目标去发展。而且, 现在大多主张全面的研究发展, 相信在未来专门的研究能源, 信息, 生物, 环境等模块的技术也会相继出现, 并将这些研究与化学结合, 使化学工程在生产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为化学生产的更快更好更环保的发展做铺垫。
2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生产效率和成果等方面, 虽然化工技术实现了较大飞跃, 但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 传统的化工技术会对造成环境较大的破坏, 却仍然被广泛使用。所以, 保证了生产效率不下降的同时, 合理使用, 发展和研究化学工程技术才是目前重中之重的项目。
参考文献
[1]侯海霞, 柯杨, 王胜壁等.解析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14) :91.
化学通信技术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51-02
初中教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非常看好,为此很多中学都出台了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育计划大纲。因此,这也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初中化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掘学生学习潜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研究。
1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带来的改变
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积极并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时间太少。虽说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未来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会下降,学习非常被动,对化学这门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学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认为化学这门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从而大大降低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多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以前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化学知识体验,让化学变得更加的具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习才能变得更主动,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今天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一起营造出一个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1]。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教学本就是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的,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平常的互动。在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提问内容太过随意;提问方式过于单调;提问信息过于繁杂;提问的差异性不足。这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出现。
有的化学实验没办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演示,可这个实验又非常重要,不能明白这个化学实验的意义就很难理解其理论知识。这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的重难点与化学实验的步骤就容易得多。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让这些初中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化学实验的过程呈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知道这个化学实验的具体做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视频教学可以加强初中生的记忆,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理论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开端,初中生只有很好地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实验也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初中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难免会出现差错,而有的化学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此,在学习做化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如一些实验中操作不当或失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也应加强对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当然,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要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初中生,比如运用多媒体将知识点列举制作成一个PPT。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隐藏在课本里的,即使教师将这些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一些学生还是觉得无法掌握到课本里的知识重点。而PPT的形式可以将课本里重要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学生看起来也是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然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初中生去自己发掘信息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都有电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利用互联网如何进行化学知识的网络搜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以后在家上网时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一幕,达到带动初中生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受阻时懂得利用互联网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化学教学视频,初中生在放假之余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来提前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也是一种预习功课的方式[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以前很多中学存在偏重于理论成绩而轻视化学实验的观念,觉得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课下来如果做实验的话,就要耗掉很长时间,还有课前实验仪器的准备时间等,根本没有时间讲课本里要考试的理论知识。所以一些中学的化学教师上课只知道照本宣科、主讲考试重点并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打破。
学校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为有效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为此学校自身也应开发一些化学实验,建立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摩实验,这虽然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却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要比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要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前仪器设备的准备时间。
在实验装置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国家推行新课改,中学教育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非常频繁,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初中生自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实验装置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初中化学课本里的化学实验有限,为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去设计一些新的化学实验,那么第一步将要做的就是设计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时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去设计化学实验装置,以便于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化学实验。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与实验装置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装置的设计是检验初中生学习化学效果的一个手段,通过检验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学生也应知道信息技术在整个实验设计中起到的作用[3]。
3 结语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其特别的教学手法将初中化学知识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课本中的重难点也进行了非常直观的输出。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2):207.
[2]郭静.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教学,2013(34):107.
化学镀铜技术 第5篇
化学镀铜通常以甲醛作还原剂,是一种自催化还原反应,可获得需要厚度的铜层。它的还原反应可以下式表示: Cu2++2HCHO+4OH- --->Cu+H2+2H2O+2HCOO-
实际上,还原反应比上式复杂,有一价铜盐作为中间产物生成。不稳定的一价铜盐自身会氧化还原成金属铜粉末,2Cu+--->Cu+Cu2+,引起溶液的自然分解。另外,一价铜盐在镀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容易以氧化亚铜的形式与金属铜共沉积,使镀层的物理性能如机械强度、导电性等恶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改善镀层质量,延长镀液寿命,南京清竹科技提出一些高速稳定的化学镀铜新工艺,溶液使用寿命已由几个小时提高到可以连续使用几个月以上,溶液的控制调整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
化学镀铜溶液的组成及工艺条件
化学镀铜溶液的种类很多。按镀铜层的厚度分为镀薄铜溶液和镀厚铜溶液;按络合剂种类可分为酒石酸盐型、EDTA二钠盐型和混合络合剂型等;按所用还原剂分为甲醛、肼、次磷酸盐、硼氢化物等溶液;而根据溶液的用途,又可分为塑料金属化、印制电路板孔金属化等溶液。
化学镀铜层很薄(0.1~0.5μm),外观呈粉红色,较柔软,延展性好,导热、导电性强,一般不作为装饰性或防护镀层,通常用作非金属、印制电路板孔金属化的导电层,随后进行电镀,加厚镀层。最近几年发展的高稳定化学镀铜溶液,镀层厚度可达几十微米,因此,可用作“加成法”制造印制电路板,以及印制电路板的通孔直接金属化,简化了印制电路板孔金属化的制作工艺。
<1>化学镀铜溶液的组成
硫酸铜16克/升
酒石酸钾钠10克/升
EDTA二钠盐15克/升
甲醛15毫升/升
氢氧化钠13克/升
HA添加剂10毫升/升
HA改善剂10毫升/升
PH12~12.5
温度25~40℃
化学镀铜溶液中各组分的作用和影响
<1>铜盐
铜盐是溶液中的主盐,提供二价铜离子,一般都用硫酸铜,它的含量对沉积速度有一定的影响,
当溶液的pH值控制在工艺范围内时,提高溶液中的铜含量,沉积速度有所增加,但溶液自然分解的倾向也随之增大。在不含稳定剂的溶液中,宜采用低浓度的镀液;在含有稳定剂的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可适当高一些。
铜盐浓度对镀层质量的影响较小,因此,它的含量允许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
<2>络合剂
络合剂
的作用是使铜离子在溶液中呈络合状态,避免在碱性条件下呈Cu(OH)2沉淀析出。
在溶液中加入合适的络合剂,不但能提高溶液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沉积速度,改善镀铜层的性能。
化学镀铜用的络合剂种类很多,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氨三乙酸钠、酒石酸钾钠、柠檬酸钠和氨二乙酸钠等。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络合剂有EDTA钠盐和酒石酸钾钠两种。
<3>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的作用是提供碱性条件,调节溶液的pH值,保持溶液的稳定性,使甲醛氧化释放的电子去还原铜离子成金属铜。在其他组分浓度不变时,增加氢氧化钠含量,沉积速度略有提高。但当增加至一定含量后,铜的沉积速度变化不大,而溶液易于分解。当氢氧化钠含量低时,沉积速度慢,甚至停止沉积。
如化学镀铜溶液暂停使用一段时间,为避免溶液自然分解,可用硫酸把pH值调低至10以下,以降低甲醛的还原作用,使反应停止进行。溶液重新使用时,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整pH值至工艺要求值。
<4>还原剂甲醛是最常用的还原剂,它必须在pH值大于11的碱性条件下,才具有还原作用。在不同pH值的条件下,甲醛的反应形式亦不同,例如:
①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
HCHO+H2O=HCOOH+2H++2e
②在pH值>11的碱性条件下:
2HCHO+4OH-=2HCOO-+H2+2H2O+2e
甲醛的还原作用与溶液的pH值有密切的关系。溶液的pH值越高,则甲醛的还原作用越强,铜的沉积速度也越高,但同时也增大了溶液自然分解倾向。甲醛含量和合适的pH值范围,视不同的配方而定。
当pH值=10~10.5时,镀件表面发生催化反应。
当pH值=11~11.5,甲醛浓度为2mol/L时,在活化过的非导体表面上能产生触发反应。
当pH值=12~12.5,甲醛浓度为0.1~0.5mol/L时,在活化过的非导体表面也能产生触发反应。
<5>HA化学镀铜添加剂
化学镀铜过程中,除铜离子在催化表面上被甲醛还原成金属铜外,还有其他副反应,如:
2Cu2++HCHO+5OH- --->Cu2O+HCOO-+3H2O
生成的Cu20还能被甲醛还原:
Cu2O+2HCHO+2OH- --->2Cu+H2+2HCOO-+H2O
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6篇
1.1 使化学生产类型多样化
当前,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化学生产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化学生产产品类型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更好的丰富化学产品的类型,实现化学生产多样化,充分借助化学工程技术极为重要。化学工程技术无非就是利用各类化学元素及其对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深入剖析,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练,进而使化學生产工作更加充分化,使化学生产类型更加多样化,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对化学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化学生产工作的良性发展。
1.2 带动化学生产效率的提高
化工技术在化学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就化学生产效率的提升而言,无非就是利用化学工程先进技术,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创新化工技术理念,更新化工技术类型,使其得以在化学生产过程中更加完善,从而有效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化学企业在社会的稳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 拥有更加完善的技术理论
化学通信技术 第7篇
摘要:化学工程技术是现代化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需求,更好的融入资本市场,实现多种技术的结合。近年来,化学工程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在生产中的作用也愈加凸显。本文就结合我国化学工程技术的核心理念和技术形式,讨论它的实际应用与推广,从而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化学工程技术;化学生产;应用发展
化学工程技术又被称为化工技术,在化学应用与研究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的技术使用能够大规模的进行化工生产,并与农业、工业等行业结合起来,使其向纵深方向发展。当然,在实际应用领域,化学工程技术的优势还无法凸显出来,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应用。本文就结合我国化学工程技术的使用状况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好研究与讨论,促进技术的合理推广。
1新型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1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所谓的超临界液体,是当温度与压力都处于临界点状态时,物体状态介于液体与气体之间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质。它不仅能够应用在化学工业、食品工业与生物技术之中,还能够在医学领域推广开来,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和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有关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没有应用到超临界水氧化方法,技术发展的不够成熟。
1.2新的分离技术
新分离技术是化学工程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从广义上来说,分离能够对设备起到强化作用,使设备的体积减小,转化能量,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然而,传统的分离技术还不够先进,只是利用沸点不同的原来,将组分之间的不同分离开来。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化学工艺的.进步,这种固有的技术方式明显不适应生产需求,无法突出应用的广阔前景。针对这样的现象,化学工程技术必须加入信息技术的作用优势,将热力学、多相流等方法都纳入其中,加速分离效率,提升工作效率。
1.3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是一种环保的技术手段,它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能够更好的白虎环境化学工程。简单来说,这种化学工程技术需要利用新的原理,消除对人体有伤害的原料与溶剂,从源头消除化学污染,彻底的摆脱不良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化学还包含原子经济与高选择的特性,生产出对环境有利的材料,做到循环生产。
2传热过程中新的研究方向
第一,微细尺度传热学进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尺度展开微细探讨,找到传热学的规律被成为微细尺度,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高集成电子设备、微型热管以及多空介质都利用该原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强化传热过程的进展。坚持改进换热器的形式是传热过程研究的主要方向,它有助于提升传热的效率,保证设备持续的对外进行放热。这种技术手段包括很多新发明,与传热材料、生产工艺息息相关,可以优化过去的设计。第三,传热理论的进展。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是目前传热研究者一直都研究的领域,但是其中的很多不足逐渐暴露了出来,如何获得与实现滴状冷凝,并延长它的使用时间,就成为了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对此,必须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在工业中应用滴状冷凝技术。现如今,人们都在研究发生核态沸腾的原因,希望开展深入的研究。只是具体的计算方法还存一些不足,加热器表面会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理论的研究还缺乏大量的实验基础,沸腾传热计算公式也不够准确。对此,研究者必须从新的角度探究问题,提出新的计算方法,将数学原理集中应用起来。
3化学工程学科未来发展的动态
化学工程技术及其生产应用随着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通过技术的推广更是得到了普及。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如何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断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就成为了科学研究需要关注的焦点。针对这样的现象,学科的研究必须关注新的动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区别,对各类材料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探索,分析它与化学、生物化学以及环境化学和能源化学的关系,为化学工程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促进化学生产能力的提高,实现技术的大范围推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化学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利于为生产工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环保理念。本文通过对化学工程技术核心理念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出目前化学生产应用存在的不足。对此,生产工作必须加强后期处理,坚持创新,推动绿色化学工程的发展,从而为全行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海霞,柯杨,王胜壁.解析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14:91.
[2]李强,姜芳,李勇.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5,18:241.
[3]张杨.浅谈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08:291.
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 第8篇
1 从种植时段的角度介绍
1.1 栽前除草
几乎所有蔬菜播栽之前除草都可以选用“通用”品种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 (克芜踪) , 因为它具有杀草谱广 (群众形容为见青杀或一扫光) 、见效神速 (杂草叶片着药后2~3 h即开始受害变色, 1~3 d枯死) 、无挥发性、没有残留 (一经与土壤接触, 即被吸附钝化) 等独特优点, 在大棚蔬菜中也可使用。
1.1.1 直播之前除草。
除了选择通用品种之外, 在选用其他除草剂时需注意蔬菜种子的大小, 应“因种选药”, 见2.1的相关内容。
1.1.2 移栽之前除草。
移栽蔬菜是经过育苗阶段后才移栽到大田的, 因此对除草剂的耐受力较强。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 可酌情选用以下除草剂, 在整地后移栽前施用, 如:48%氟乐灵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乙草胺乳油、24%乙氧氟草醚 (果尔) 乳油、33%二甲戊灵 (施田补) 乳油、72%异丙甲草胺 (都尔) 乳油、50%敌草胺 (大惠利) 可湿性粉剂、60%丁草胺乳油、12.5%恶草酮 (恶草灵) 乳油等。但是, 瓜菜类, 尤其是黄瓜, 对多数除草剂都很敏感;芹菜对敌草胺敏感, 需特别注意[2]。
1.2 播后苗前除草
选用除草剂需注意蔬菜种子的大小, 应“因种选药”, 见2.1相关内容。有些蔬菜出苗期较长, 可在蔬菜出土前3 d抢时施用百草枯, 但该方法对技术要求很高, 不提倡采用。
1.3 生长期间除草
1.3.1 全面喷药。
绝大多数蔬菜都属于阔叶蔬菜。若在蔬菜生长期间防除禾本科杂草, 可供选择的除草剂品种很多, 如如:精精喹喹禾禾灵灵 (精精禾禾草草克克) 、精精吡吡氟氟禾禾草草灵灵 (精精稳稳杀杀得得) 、精精恶恶唑禾草灵 (威霸) 、高效氟吡甲禾灵 (高效盖草能) 、烯禾啶 (拿扑净) 、烯草酮 (收乐通) 、吡喃草酮 (快捕净) 等。若在蔬菜生长期间防除阔叶型杂草, 则可供选择的除草剂品种少之又少。据报道, 氟磺胺草醚 (虎威) 可用于豆科蔬菜田, 氯氟吡氧乙酸 (使它隆) 可用于大蒜田, 防除阔叶杂草。
1.3.2 行间喷药。
由于蔬菜生长期间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品种很少, 而阔叶草害往往又相当严重, 为了有效控制草害, 人们另辟蹊径, 发现了用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一次性解决禾草和阔草的方法在蔬菜行间定向喷施百草枯 (克芜踪) 。为了防止药液飘逸, 可在喷头上加装专用的或自制的作物行间喷药防护罩, 也可使用折射喷头。该药不具内吸传导性能, 即使少量药液沾染到蔬菜上, 也仅产生局部坏死斑点, 不会影响整株蔬菜正常生长。这种方法在大棚蔬菜中也可使用。
2 从种植方式的角度介绍
2.1 直播蔬菜除草
2.1.1 小粒种子直播的蔬菜。
对除草剂较为敏感, 许多除草剂都可能影响蔬菜出苗, 甚至出苗后逐渐死亡。可供播前和播后苗前使用的土壤处理剂仅有:33%二甲戊灵 (施田补) 乳油、50%敌草胺 (大惠利) 可湿性粉剂、50%乙草胺乳油等。因此, 72%都尔乳油等生产厂家特别提示道:小粒种子繁殖的蔬菜, 如苋菜、香菜、西芹等对都尔敏感, 不宜使用。
2.1.2 大粒种子直播或营养器官繁殖的蔬菜。
此类蔬菜对除草剂的耐药力增强, 可利用除草剂的位差和时差选择性, 对生理和生化选择性的要求不高, 因此可供播前和播后苗前使用的土壤处理剂有:48%氟乐灵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乙草胺乳油、24%乙氧氟草醚 (果尔) 乳油、33%二甲戊灵 (施田补) 乳油、72%异丙甲草胺 (都尔) 乳油、50%敌草胺 (大惠利) 可湿性粉剂、60%丁草胺乳油、12.5%恶草酮 (恶草灵) 乳油等。
2.2 移栽蔬菜除草
移栽蔬菜在移栽前进行除草, 不但安全系数高, 而且可供选择的品种很多, 见1.1.2的相关内容。
3 从种植设施的角度介绍
3.1 裸露地栽培
目前, 很多的蔬菜化学除草技术都是基于裸露地栽培条件下进行研究的结果, 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和完善。
3.2 保护地栽培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 不仅杂草发生的时间与生长速度与露地有显著差异, 而且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和药害的形成也不同。例如, 保护地中温度高, 湿度大, 杂草发生早, 除草剂药效高;在相同剂量下, 露地应用不产生药害, 而在保护地应用则容易产生药害[3]。鉴于保护地栽培特定的温、湿度和小气候, 在露地上应用的各种除草剂所推荐的剂量都要减少1/3或1/2甚至更多, 以免产生药害。例如, 50%敌草胺 (大惠利) 可湿性粉剂在露地蔬菜田中的用量为1.5kg/hm2, 而在地膜蔬菜则为1.2 kg/hm2, 大棚蔬菜为750~900g/hm2。保护地栽培蔬菜, 特别是棚室栽培蔬菜的化学除草必须开展大量工作, 以探索适用除草剂、安全用量以及安全施用时期。
3.2.1 地膜栽培。
由于地膜内的温湿度能充分保证除草剂发挥药效, 因此用较低的剂量便可收到很好的除草效果, 地膜蔬菜一般比露地蔬菜减少用药量1/5~1/3。如果只在地膜内施用除草剂, 应以地膜内的实际喷洒面积计算用药量。可供地膜移栽蔬菜在移栽之前使用的除草剂有:48%氟乐灵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乙草胺乳油、24%乙氧氟草醚 (果尔) 乳油、33%二甲戊灵 (施田补) 乳油、72%异丙甲草胺 (都尔) 乳油、50%敌草胺 (大惠利) 可湿性粉剂、60%丁草胺乳油、12.5%恶草酮 (恶草灵) 乳油等[4]。地膜直播蔬菜在播种后、覆膜前使用除草剂, 应注意蔬菜种子的大小, 见2.1.2的相关内容。
3.2.2 弓棚栽培。
小弓棚 (小拱棚) 蔬菜施药后, 如果膜内温度过高, 应即使揭开弓棚两端的塑料薄膜, 通风、降温, 避免产生药害。
3.2.3 棚室栽培。
由于大棚内温度高、湿度大, 棚内密闭不透气, 绝大多数除草剂在大棚内应用常会出现药害。大棚蔬菜一般不得使用除草剂, 若必须用药, 宜在播前或播后苗前低剂量施用土壤处理剂, 或施用“通用”品种百草枯 (克芜踪) 。
4 从种植环境的角度介绍
4.1 旱生蔬菜
目前, 很多的蔬菜化学除草技术都是基于旱地栽培条件下进行研究的结果。
4.2 水生蔬菜
可供选择用于此类蔬菜的除草剂有: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60%丁草胺乳油、12.5%恶草酮 (恶草灵) 乳油、24%乙氧氟草醚 (果尔) 乳油、10%苄嘧磺隆 (农得时) 可湿性粉剂等。
摘要:从种植时段、种植方式、种植设施、种植环境等4个全新的角度介绍了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 以期为蔬菜田化学除草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
参考文献
[1]钱华东, 金根龙, 张荣华, 等.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J].上海蔬菜, 2005 (1) :66-67.
[2]韩仁波, 刘海英, 马艳华.蔬菜田化学除草的选用[J].北方园艺, 2007 (3) :193.
[3]孟祥远.地膜覆盖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J].吉林农业, 2008 (6) :29.
棉花化学调控技术 第9篇
一、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节与控制技术
棉花生产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比较多,普遍应用的有“802”、缩节胺、调节胺、助壮素、乙烯利等。“802”是助进型调节剂,可以加速棉花的生长发育进程,特别是能提高根系生长的活力,尽快促棉花生长。缩节胺、调节胺和助壮素是延缓型调节剂,可以控制棉花的生长速度,促使稳健生长,使棉花均匀结桃。乙烯利是一种催熟剂,用于迟熟棉田、晚秋桃比例大的棉田,喷施乙烯利,可促使棉铃提早成熟吐絮,减少烂铃。在施用时,一定要根据棉花长势选择不同类型的调节剂。
二、把握好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时间
实践证明,棉田喷施缩节胺、调节胺应以花蕾期至盛花期和打顶之后为重点施药时期。就棉花的长势而言,对于僵苗、生长缓慢、长势较弱的棉花,可及时喷施“802”药液,而对迟发棉苗,由于一般播种较迟,棉苗出土后雨水充足,温度适宜,地上部分生长快,地下部分受到抑制,棉农急于追肥,迫使棉株徒长,枝叶繁茂,地上节间伸长时,就可以用缩节胺、调节胺调控。乙烯利作为催熟剂,应选择在80%以上棉铃的铃期在40~45天的棉田,当气温高于20℃以上时催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与剂量
不同的棉花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时方法有所不同,如棉花使用“802”助长,使用方法有三种:一是浸种拌种。播种前用“802”2000~3000倍水溶液浸种8~12小时,或用同样浓度拌棉种。二是灌蔸泼浇。棉花苗龄若30天移栽的,在移栽前1天用“802”4000倍水溶液浇苗床,以苗钵湿透为宜,也可在移栽后结合浇定根水时灌根。三是叶面喷雾。一般在苗期用“802”4000倍水溶液叶面喷雾2~3次。以上方法任选一种即可。缩节胺使用时,一般情况下,从棉花现蕾至打顶前后共需施药4次,现蕾期用10~20二毫克/升的浓度进行叶面喷雾;10~15天后再用30~40二毫克/升的浓度喷雾;再间隔10~15天用50~60二毫克/升的浓度喷雾。打顶前后用80~100二毫克/升的浓度进行喷雾。喷雾时,要求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确保喷药质量,以免产生药害。但在确定缩节胺施用剂量时,应根据当时施用的时间、气候条件及棉花各个生育阶段合理而定。如施用时间过早,剂量宜低,施用时间偏迟,剂量宜高;雨水少时,剂量宜低,雨水多时,剂量宜高;防止棉株旺长时,剂量宜低,控制棉株疯长时,剂量宜高。喷施催熟剂乙烯利,取40%乙烯利原药50克(50毫升)配水一袋(15千克装喷桶),每亩喷3桶,作退步喷雾,顺风缓慢均匀地喷到每个需要喷药的棉桃上,使每个需要催熟的棉铃都粘满药液。
四、化控用药过量或误喷的化解措施
棉花用缩节胺调控时药液浓度过大,使棉株株型紧凑、叶片皱缩、伸展不开、不增长新幼蕾,可喷施惠满丰、“802”、“九二0”,加强肥水管理化解。喷施惠满丰,用惠满丰活性液肥500倍液施一次,或用惠满丰活性液肥1000倍液喷施两次,中间间隔7天。喷施“802”,用“802”植物生长促进剂4000倍液喷施2~3次。赤霉素可促进酶合成和细胞伸长,加速棉株生长发育,使用浓度为10~20毫克/升。喷施操作要在棉田墒情好、早晚棉叶气孔开放时进行,喷在叶片背面。加强肥水管理,高温干旱时及时抗旱,以水调肥,使施入的肥料充分发挥作用。
在棉田喷药防治病虫时,时有误用乙烯利的情况发生,一旦误用会使棉花在药后第二天出现叶片萎蔫,花蕾脱落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对棉花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对处于花铃期的棉花造成很大伤害。误喷乙烯利后在12小时内及早对棉花喷水淋洗,或者喷洒碱性水溶液,能除掉棉叶表面的部分药物,有利于减轻药害,及早喷施赤霉素溶液,适当增施氮素肥料,有利于消除乙烯利的负面作用,增强棉花的抵抗力,减轻药害。由于碱性物质同样可能使赤霉素(酸性)失效,用碱性水溶液喷洒棉叶处理的,最好用大水喷淋棉叶后再喷施赤霉素。
黄花苜蓿化学除草技术 第10篇
黄花苜蓿俗名秧草、草头、三叶菜.为豆科苜蓿属,1~2年生草本植物.过去为农户田头、田埂拾地种植,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我市秧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棚设施栽培越来越多,秧草市场购销两旺、供不应求.但是影响秧草高产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田间草害.秧草田的主要草种有:看麦娘、繁缕、倒差菜、猪殃殃等单、双子叶杂草.因此,科学除草是养草栽培的技术关键之一.我们通过2~3年的小面积试验和一年多的大面积示范,在化学药剂控制秧草田杂草为害上,进行了技术上的探索,初步掌握了以50%敌草胺粉剂、50%草除灵悬浮剂等一些化学药剂控制杂草为害的技术措施,现总结如下.
作 者:施积文 郭如文 曹阳 作者单位:施积文(江苏省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扬中,212)
郭如文(江苏省扬中市植保植检站,江苏,扬中,212200)
曹阳(江苏省扬中市绿野秧草专业合作社,江苏,扬中,212218)
化学通信技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