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精选12篇)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第1篇
1流行和发病情况
混合感染型猪病主要由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流感病毒、猪瘟病毒、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原体、附红细胞体等病原体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引起,因病原的复杂性导致这类猪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缺乏特异性。比较一致的临床症状是体温升高至40.5~41.5℃,咳、喘或呼吸困难,耳、胸腹部及四肢下端皮肤变红或发绀。比较一致的病理变化是肺和淋巴结的严重病变。本类猪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末至秋初为流行高峰。各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仔猪、怀孕后期母猪死亡率较高。长途运输、环境卫生差等常成为本类猪病暴发的诱因。
2防治措施
因为存在病毒感染,所以抗生素对这类猪病的疗效很不确定,必须以中草药为主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上常用的中草药有:金银花、千里光、蛇舌草、大黄、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黄连、黄柏、黄芩、黄芪、蒲公英、栀子、连翘、石膏、知母、桔梗、杏仁、贝母等。每种药物的用量一般为:50kg体重15~20g/d。投药方式主要是煎汁饮水,将1d的药量煎两次后混合加到饮水里,或者用药水拌粥喂服,重症病例直接灌服。也可应用中草药制剂如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
控制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氟喹喏酮类、丁胺卡那霉素、大观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抗生素。
增强免疫机能可选用黄芪多糖、VC、亚硒酸钠+VE和转移因子等药物。
对重症病例要注意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静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等,同时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
对体温40℃以上的病猪肌肉注射柴胡等中药制剂退热。
3注意事项
首先是要做好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二是消毒措施要到位,疫病流行期间要每天清洗消毒;三是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保持猪体健康,尽量实行封闭式饲养;四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此病中后期的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五是本类猪病很容易复发,所以要坚持连续用药,待病猪恢复正常并稳定3d后再停药;六是保证所用药物成份确实可靠,禁用地塞米松等免疫抑制性药物,应用兽用抗生素时忌用成份复杂的复方制剂;七是本病一般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炎症,饲喂稀饭有利于病猪康复;八是为了减少应激,尽量少捉猪打针。
摘要:混合感染已经成为传染性猪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混合感染猪病的流行特征、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总结。
猪瘟与支原体混合感染诊治 第2篇
12月底,松原市长岭县某猪场,从外地进了50头仔猪,入栏后,3d发病,开始时一圈发病,在当地治疗几天后,死亡3头,发展到新入栏猪均发病,此场猪其他圈60kg左右80头猪也开始蔫食,病情发展迅速,经临床观察,剖检变化,跟踪治疗,确诊为猪瘟与支原体混合感染,现报告如下.
作 者:时得胜 高德强 刘艳庆 作者单位:时得胜(长岭县永久镇畜牧站,吉林,长岭,131500)
高德强(榆树市青山乡畜牧站,吉林,榆树,130400)
刘艳庆(吉林省仁亿饲料公司,吉林,长春,130000)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第3篇
关键词:猪瘟;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183-02
收稿日期:2014-04-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001086)。
作者简介:王凤云(1977—),女,硕士,实验师,从事实验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345994020@qq.com。
通信作者:陈玉霞,硕士,高级实验师,从事兽医药理学与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E-mail:cyx7304@163.com。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该病毒含有单股RNA,粒子大多为圆形,直径为40~50 nm。具有脂蛋白囊膜,在胞浆中复制,通过芽生的方法成熟而释放。猪瘟病毒可通过口、鼻、泪腺、唾液及分泌物、尿和粪便排泄出来,易感猪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吸入含病毒的飞沫和尘埃时,均可感染发病;而感染猪瘟后,若病程稍长,继发猪链球菌病,则表现出复杂的症状,给诊断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为此,应从多方面给猪场的疫病做进一步的诊断[1-3]。2013年5月,在河南省漯河市某规模化养猪场暴发了以母猪繁殖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养殖场母猪800头,仔猪发病率15%、死亡率23%,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流产。对送检4头濒死仔猪进行了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及发病情况来观察,从而诊断为猪瘟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并通过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主要器材37 ℃恒温箱、微量加样器、冰箱、暗箱、离心机、手术器械、显微镜、血液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
1.1.2病料濒死仔猪血清4份、濒死仔猪4头。
1.1.3试验动物健康家兔2只(由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动物房提供)。
1.1.4试剂革兰氏染色液、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猪瘟病原测试试剂盒(爱德士公司提供)。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在养猪场通过向猪场的养殖人员、技术人员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情况、疫苗使用情况,并结合该猪场流行病发生情况等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2.2动物剖检逐一对4头濒死仔猪的心、肝、肺、脾、肠、喉头和膀胱进行仔细检查,并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1.2.3细菌学检查取每头猪的心、肝、肺的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24 h,挑去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并进一步做必要的生化试验。
1.2.4猪瘟病原的ELISA试验(1)每头猪取病变的扁桃体、脾、淋巴结各2 g,用剪刀剪碎、研磨,移至10 mL的离心管中,加入5 mL的样品稀释液,涡旋振荡;在室温下孵育2 h,并不时涡旋混合,然后在1 500 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备用。(2)每孔加入25 μL CSFV特异单克隆抗体,在相应的孔中加入75 μL做阳性和阴性对照,注意更换滴头。(3)在其余孔中分别加入75 μL(1)中备好的样品,轻轻吹打酶标版,使样品混合均匀。(4)將其置于室温(18~22 ℃)孵育过夜。(5)甩掉孔中的液体,用洗涤液洗涤5次,每次间隔3~5 min,在每次洗涤时都要将孔加满。将孔中所有的液体甩掉,用力拍打酶标版,使所有的液体拍出。(6)每孔加入100 μL稀释好的酶标二抗,室温下孵育 1 h。(7)重复操作步骤(5)。(8)每孔加入100 μL底物,在暗处室温孵育15 min。(9)每孔加入10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加入终止液的顺序与上述底物的顺序一致。(10)在酶标仪上测量样品与对照孔在450 nm的吸光度(D),参照阳性对照计算结果。D校正值=D样品值/D阳性对照-D阴性对照(注意:阳性相对照值D>0.500和阴性对照值D<0.150检测有效)。结果判断标准:D校正值≥0300,结果为阳性;D校正值<0.200,则为阴性;0.200≤D校正值<0.300,则为可疑。
1.2.5兔体交叉免疫试验取濒死猪的脾5 g,灭菌生理盐水50 mL悬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 IU/mL,4 ℃冰箱过夜;接种3 kg重的健康家兔,每只家兔肌肉注射脾组织悬液上清液3 mL,观察7 d后再与对照组家兔分别静脉注射 1 ∶20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后24 h开始测温,6 h 1次,连续测3 d。
2试验结果
2.1临床诊断
病猪外观消瘦,被毛粗乱,精神不振,不愿意活动。如果强制使猪站起,个别猪呈弓背姿势。病猪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 40.5~42 ℃,稽留热;病猪有结膜炎、便秘、腹泻,皮肤有紫色或出血,指压部褪色。大多数3~6 d即可出现死亡现象;仔猪出现磨牙、运动障碍、痉挛和后驱麻痹等神经症状,常喘气。
2.2动物剖检
病死猪颌下和腹股淋巴结发黑,切面为紫黑色(4/4);心内膜有少量的针尖状出血点(3/4);肺脏心叶、尖叶和小叶气肿、虾肉样肉变,胸部腹水增多(3/4);血液凝固不良,呈紫黑色(4/4);脾脏边缘梗死,呈黑色,中间有黑色梗死斑(4/4);胃底黏膜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1/4);肾脏呈褐色,黏膜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点(4/4);肠系膜淋巴结呈棕黄色,回盲口处有钮扣样坏死灶,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1/4)。
猪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第4篇
1发病情况
2009年5月, 畜主前后20天分别从当地猪苗市场购进约80日龄体重25千克~30千克瘦肉型仔猪150头、130头, 放在同一栋猪舍饲养。第一批150头在市场购猪时注射过猪瘟脾淋苗 (1头份/头) 、口蹄疫 (1毫升/头, 带有耳标) , 第二批购猪时和买回后未接种过猪瘟疫苗, 在产地免疫情况不详。饲养20多天后, 发现一些猪咳嗽、喘气、腹式呼吸。饲养员对发病严重的猪注射氟苯尼考或蒽诺沙星有好转, 但未能控制疫情。8月中旬, 突然发现8~9头少食或不食, 用氟苯尼考、青霉素、安乃近、柴胡等药物治疗未见好转, 第三天发病数增到30多头, 有的病猪气喘1~2天后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 发热, 体温41℃~41.5℃, 呈稽留热。咳嗽、气喘, 呈腹式呼吸, 呼吸困难。少食或不食, 拉茶色尿和干粪, 有的病猪先便秘后拉稀。贫血、眼结膜苍白、黄染。有的皮肤有荨麻疹。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2头和病猪1头, 可见血液稀薄, 暗红色, 皮下水肿, 黏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有不同程度的黄染。颌下、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切面多汁, 呈大理石样。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肺脏呈对称性肉样变性。双肾贫血、土黄色, 剖掉被膜后, 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髓质部有出血。脾肿大, 边缘钝圆, 有梗死和出血斑。回肠、盲肠及结肠黏膜有钮扣状溃疡。膀胱黏膜有出血点。喉头有点状出血。胆囊充满胆汁。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猪喘气病、猪瘟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5综合防治
5.1将病死猪深埋焚烧, 对场地、用具、栏舍及周围环境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彻底消毒。
5.2在全群的饲料中加入0.04%~0.06%强力霉素、0.2%~0.3%复方黄芪多糖 (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多种维生素) , 同时加入0.2%~0.3%的碳酸氢钠, 提高血液中碱储量, 防止败血症。
5.3对无食欲的猪肌肉注射血虫混感杀 (主要成分: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或者强力霉素, 体温超过41℃以上, 用柴胡解热, 喘气严重的肌肉注射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对病情严重的增加肌肉注维生素B12、维生素C、牲血素以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对食欲正常或基本正常的, 紧急接种猪瘟脾淋苗, 剂量为2头份/头。
6治疗结果
经过对全群277头猪只采取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后, 经治疗死亡25头, 死亡率为9.03%, 成活率为90.97%。其中:原食欲正常的219头, 接种猪瘟疫苗后发病17头, 治疗康复12头, 死亡5头, 死亡率2.28%;原食欲基本正常 (有食欲, 但吃不饱) 的38头, 接种猪瘟疫苗后, 康复28头, 病情加重10头, 经治疗康复5头, 死亡5头, 死亡率13.16%;原食欲废绝20头, 经治疗3~7天, 康复5头, 死亡15头, 死亡率75.00%。
7小结与体会
7.1该养猪户猪群发生的疫病是猪喘气病、猪瘟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猪喘气病的主要原因是购猪时带进隐性感染的猪, 当猪遇到应激因素, 抵抗能力下降而发病。一旦发生疫情, 病原通过空气传播, 互相传染发病。猪瘟的发生, 主要是猪瘟免疫不确切和受到一些免疫抑制病如喘气病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免疫失败发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隐性感染率非常高, 在猪受应激以及并发其他病时会引起暴发。
7.2为了防止猪瘟的发生, 在购进仔猪时, 必须了解猪的免疫时间, 如果没有免疫必须及时免疫, 最好在引进前7天免疫。免疫前、后2天, 在料中添加黄芪多糖, 或免疫前、后1天口服盐酸左旋咪唑, 每日6毫克/千克体重, 可有效提高免疫效果。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第5篇
肉鸡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今年2月中旬,我镇某饲养户饲养的三黄鸡发生了以咳嗽、流泪、张口呼吸、排黄色水样粪便为特征的`疾病,经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诊断为支原体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作 者:杨桂宏 Yang Guihong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兽医站,225611刊 名:中国禽业导刊英文刊名:GUIDE TO CHINESE POULTRY年,卷(期):200926(14)分类号:S8关键词: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第6篇
关键词:猪瘟;猪传染性胸膜炎;混合感染;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24-01
当前养殖动物传染病问题日益凸显,并且很多猪场一旦暴发传染病,往往都是几种疫病的混合感染。瘟与猪传染性胸膜炎混合感染时,动物死亡率极高。这两种疫病的混合感染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猪瘟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所有品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以2~5月龄的生长育肥猪发病率较高,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或呼吸障碍。急性患猪死亡率较高,慢性型常耐过或呈衰弱性消瘦。带毒猪是这两种疾病混合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而传播疾病。这两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和春季多见。
2 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猪瘟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后病猪体温通常升高至41.5~42.0 ℃;病猪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咳嗽,常站立或犬坐而不愿卧地;病猪背毛竖立、畏寒、喜挤一堆,眼结膜潮红,后期病猪极度消瘦,直至衰竭而死。混合感染后,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积液,胸膜表面覆有一层纤维样渗出物与胸腔壁粘连;肺充血水肿,肺叶与胸膜粘连;全身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会咽软骨、胃黏膜及肾脏有大小不等的密集状出血点;部分回、盲肠口有纽扣状溃疡面。
3 实验室诊断
确诊混合感染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通常采集猪的血清及病料送往实验室进一步检验。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肺、胸腔渗出液抹片、染色。显微镜下可见有革兰氏阴性的短小球杆菌,无芽孢。通过生化试验可发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不能发酵乳糖,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取病死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脾等组织作涂片,用荧光抗体处理后可见细胞呈亮黄绿色荧光,可诊断为猪瘟。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的结果,基本可以判定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猪瘟混合感染情况。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当前我国对猪瘟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全方位封闭猪场,保证生产区与外界良好的隔离状态。加强对装猪台、人员进出口等疫病传入关键地点的管理。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群抵抗力。疫病容易在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生,应做好猪场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温工作,尽量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并适当加大猪舍的通风量,保持空气清新。
4.2 做好疫苗的免疫注射与药物预防
一起猪群混合感染的防治技术 第7篇
1 发病情况
大庆市某猪场饲养的猪品种为引进品种, 常年饲养存栏猪5 000头规模。2007年9月份该猪群由于摄食了劣质饲料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猪群健康水平不稳定的情况。2008年1月初, 时值北方数九寒天, 猪舍因天然气突然中断而停止供暖, 舍内温度极速降低, 猪群应激反应强烈, 采食量大幅度下降, 猪只开始挤堆, 发热咳嗽, 冻死、压死、饿死、病死数量与日俱增。从哺乳仔猪至120日龄中猪普遍发病。经初步统计, 产床哺乳仔猪发病率在10%左右, 高床保育猪发病率在30%左右, 幼中猪发病率在30%左右;哺乳仔猪死亡率在50%左右, 保育猪死亡率在30%左右, 幼中猪死亡率在50%左右。经过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大约到7月中旬病情得到控制, 发热、挤堆、咳嗽、四肢发红的症状消失, 采食量上升。然而7月下旬由于猪群吃了含有变质精炼鱼油的饲料, 又一次面临劫难, 拒食、腹泻, 感染了副伤寒。
2 发病猪群的主要症状
2.1 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发病率较低, 产房平时一个批次一个单元分娩母猪20头, 平均发病数量不超过2窝, 仔猪主要以产后腹泻、水样便为主,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母猪奶水不好, 仔猪干瘪瘦弱。
2.2 保育猪 (30~60日龄)
断奶仔猪转群体重平均在6~8 kg之间, 膘情尚可, 表面上看不出异常状态, 到50日龄左右差异明显, 部分猪毛管不顺, 脊骨突出瘦弱, 上眼睑发黑, 有眼屎, 开始咳嗽, 流鼻涕, 随之有挤堆发抖、发热, 采食量下降, 耳尖和四肢发红的猪出现, 个别猪伴有拉稀、附关节肿大的症状。
2.3 幼中猪 (61~120日龄)
从保育猪舍转下床的发病猪不见好转, 畏寒、挤堆、蔫食, 陆续出现由黑到黄的稀便。较为健康的猪只也陆续出现渐行性消瘦, 皮肤灰暗到尿呈黄色, 喜卧, 咳喘, 同时每栏里有一定比例四肢和皮肤发红的猪出现, 有的猪只甚至一动就从口腔流血, 猪群整体处在发热状态。
3 猪场免疫及防疫情况
该猪场猪群按程序接种猪瘟、口蹄疫疫苗, 种猪按要求接种细小病毒和乙脑疫苗。
防疫制度严格, 猪场采取封闭式管理, 出入饲养员淋浴消毒, 舍内每周两次大消毒, 保育舍还加强了臭氧消毒环节, 病死猪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
4 临床剖检观察
现场对多只5~30 kg体重病死猪剖检观察, 肾脏缺失, 有出血点;脾脏普遍有梗死区和梗死灶;心包积液, 心冠脂肪水肿, 胸膜有纤维性渗出, 绒毛心;腹腔积液;胃肠道黏膜成糠麸样、胃里有溃疡, 肠黏膜上有白色坏死灶, 结肠黏膜出血, 肠系膜严重充血, 盲肠口出血, 回盲壁出血, 大结肠壁出血;肝脏肿大、硬、淤血, 胆囊壁出血, 胆汁黄色黏稠;肺脏间质增宽;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坏死, 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紫, 扁桃体充血, 喉头充血;四肢关节非化脓性肿胀, 淤血, 有渗出液。
抗原检测结果是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阳性率各为20%, 同时检出了经典型蓝耳病毒株。
5 诊断
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 认定猪群混合感染了猪瘟、蓝耳病、伪狂犬、萎缩性鼻炎、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仔猪副伤寒等疾病。
6 防治措施
6.1 前期治疗上的问题
(1) 2007年猪群发病初期, 由于该猪场对外出售种猪按市场客户要求有些疾病种类不能检出阳性, 故在实际防疫中疫苗应用较为单一, 病猪以药物治疗为主。
(2) 先后应用如土霉素、恩诺沙星、利高仙、氟苯尼考针剂、得米仙、氟苯尼考粉、阿莫西林粉、青链霉素、庆大霉素、乳酸环丙沙星、卡纳霉素、泰妙强、白头翁散、利高14、长效土霉素等来治疗。给药途径为拌料、注射和饮水, 应用数日抗生素不见效, 由于先前猪群免疫程序较为简单, 抵御不了外界严峻的猪病流行态势。后期在防疫灭病上需要新增很多种疫苗, 从种猪到商品猪依次排下来, 一是需要时间;二是疫苗种类多, 疫苗排序很难确定;三是猪瘟细胞苗和脾淋苗在使用上有争论;四是疫苗厂家的选择需要实践检验, 对于一个突发疾病的规模性养猪场在防疫上很难在短时间确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和建立自群的免疫机制。
(3) 仔猪做不到良好的药物保健。很多保健药品都是通过饮水途径解决, 但场内是自来水管线系统, 无加药设施。
6.2 试验分析
(1) 为什么抗生素药物对炎症无效?根据症状怀疑猪可能感染了副猪嗜血杆菌病。
(2) 病死猪猪瘟症状十分典型, 以前使用了猪瘟疫苗还发病, 可能是存在伪狂犬免疫抑制性疾病早期感染问题。
(3) 用西班牙海博莱产伪狂犬疫苗给3日龄仔猪滴鼻, 24日龄接种副猪嗜血杆菌苗;猪瘟脾淋苗、细胞苗分不同剂量分组进行试验, 寻找免疫突破口。试验结果是仔猪生后病毒性腹泻症状消失, 60日龄瘦弱死亡仔猪肺部干净, 猪瘟细胞苗和脾淋苗差异不明显。经过简单临床试验, 确定该场有严重感染猪伪狂犬和副猪嗜血杆菌的实际。
6.3 调整本场免疫程序
根据国内多位专家的意见, 本场新增了萎缩性鼻炎、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伪狂犬疫苗的免疫程序, 在程序没有进入正常步骤之前猪群进行了普免整理。
(1) 进行一次猪瘟普免。猪瘟抗体不均, 呈锯齿状, 根据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始终怀疑有猪瘟存在, 原因可能是母猪同期分娩率低, 得不到统一免疫时间, 致使母猪抗体不均导致仔猪感染;从4月2日起对全群猪进行一次紧急猪瘟疫苗普免, 包括种猪一刀切。以后仔猪21日龄首免, 45日龄二免。
(2) 伪狂犬普免。据资料介绍, 该病与母猪繁殖障碍、延迟发情、仔猪腹泻、保育猪呼吸道综合征、高热病有80%关系。从4月30日起, 采用伪狂犬疫苗对猪群进行了普免, 其中仔猪采取喷雾滴鼻的先进技术防治仔猪腹泻。以后种猪每4~6个月免疫1次, 仔猪13~15日龄进行二免。
(3) 副猪嗜血杆菌普免。从3月2日起对猪群进行免疫, 间隔15 d, 大小猪各免疫2次, 以后种猪每4~6个月免疫1次, 仔猪25日龄再免疫1次。
(4) 猪萎缩性鼻炎免疫。该疫苗猪群一直没免疫过。该病是由巴氏杆菌感染, 北方地区冬春季多见, 其毒素溶解鼻软骨及黏膜, 破坏呼吸系统, 造成机体第一道防御机能丧失而感染疾病。采用萎缩性鼻炎苗种猪普免1次, 间隔3~4周再免1针。每头两针剂3 m L, 第1次1 m L。
(5) 猪肺炎支原体免疫。种猪普免1次, 间隔3~4周再1针, 以后每4个月免1针。仔猪21天以后到保育出栏前所有仔猪各1针, 小于21 d的到21日龄适当时间免1针, 再产仔猪到17日龄免1针。每针2 m L。
(6) 蓝耳病免疫。仔猪生后30日龄免疫1次。
6.4 药物保健
防控期间种公猪坚持用金霉素混饲, 330 mg/kg连用10 d, 每年2次;临产母猪, 产前和产后1周用利高霉素44 mg/kg混饲;保育猪增设了独立的给药水箱, 用拜耳三鲜汤饮水。仔猪于生后10天用得米先保健1次, 保育猪用电解多维饮水保健。
6.5 调整猪群结构
猪瘟与链球菌混合感染的防治 第8篇
1病因
简言之, 猪只感染了猪瘟病毒后机体免疫力下降, 引起猪瘟病毒大量繁殖, 毒力增强。这时与一些应激因素相互作用, 致使链球菌趁虚而入, 继发混合感染。该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一般呈地方流行, 多为散发。新疫区及流行初期多为猪瘟与急性败血型和脑炎型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 来势凶猛, 病程短促, 死亡率高。老疫区及流行后期多为猪瘟与关节炎或淋巴脓肿型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 传播较慢, 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此病可见于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 尤以仔猪发病率高。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口腔和呼吸道传播。猪瘟和链球菌混合感染的病例, 只凭眼判断容易造成误诊, 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对链球菌及猪瘟病毒进行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通常实验室通过对典型病例猪进行细菌学检测方法确诊链球菌感染;通过血清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猪瘟病毒感染。猪瘟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是可防可控的, 为减少养猪场的损失, 日常要做好防控。
2防控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个健康状态良好的猪群。二是要切实做好猪瘟疫苗及链球菌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 确保猪体产生足够免疫力。三是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提高猪体本身的防疫力。四是减少免疫失败现象的发生。当发生病情时应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第9篇
1 发病情况
河北省武安市康二城镇许某饲养的3500只雏鸡, 26日龄时鸡群突然发病, 每天死亡35~50只, 许某自行在养鸡场诊治用药3天, 不见好转, 反而死亡增多, 病鸡也逐渐增加。遂于2012年11月24到笔者处就诊, 据调查, 饲料存放的时间比较长, 饲料发霉, 鸡群密度大, 通风不良、潮湿, 给本病的发生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最终确诊为大肠杆菌与曲霉菌混合感染。
2 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精神沉郁, 羽毛蓬乱, 缩头闭眼, 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张口伸颈呼吸, 可听到呼吸音, 不愿走动,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拉黄白色稀便。有的病鸡从鼻孔流出浆液性黏液, 有的有神经症状, 如摇头, 两腿麻痹等。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皮肤紧缩不易剥离, 腿部皮肤干枯, 严重脱水、消瘦, 肛门周围沾有白色粪便, 胸肌发绀, 打开胸腔, 气味恶臭, 心脏、肝脏表面被一层黄白色纤维素膜包裹, 形成典型的包心包肝病变, 肠道与脏器间形成严重粘连, 腹膜炎明显, 直肠内有白色粪便, 肾脏病变不明显, 腺胃、肌胃无出血。气囊壁增厚、浑浊, 有黄白色干酪样物, 特别是胸气囊。双侧肺部发紫, 切面有黄白色米粒大的小结节。剖开气管, 发现下段气管、支气管内有黄白色渗出物, 在支气管分叉处, 有干涸的黄白色堵塞物, 部分病鸡死亡速度较快, 死前出现狂跑和猝死症状。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大肠杆菌与曲霉菌混合感染。
4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 立即停止饲喂发霉的饲料。彻底清扫鸡舍, 并用0.2%~0.5%硫酸铜溶液全面喷洒鸡舍, 饮水器、料槽等鸡接触过的用具要彻底清洗, 并用0.2%~0.5%硫酸铜溶液浸泡。
治疗: (1) 新华氟强饮水。 (2) 病鸡每只10万单位的制霉菌素片口服, 每天2次。在每千克饲料内加入制霉菌素100万国际单位。 (3) 同时饲料内增加多种维生素,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经过采取以上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鸡群在5天内恢复正常, 大群内没再出现新的病例。
5 总结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第10篇
1 发病基本情况
2006年4月中下旬, 某地某自然村农户饲养的生猪发病, 呈现高热稽留, 食欲减退, 用抗生素治疗, 稍有好转, 但停药后又复发, 并出现少量生猪用药无效死亡。据调查了解, 与该自然村相邻的村庄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发病率30%左右, 致死率20~30%。
2 临床主要症状
主要是体温升高, 40℃~42℃左右, 少食或废食, 体表皮肤发红或部分发红, 流涕, 有的咳嗽, 呼吸困难, 大便干结, 先便秘后拉稀, 大便常带粘膜, 发病中后期病猪全身局部有出血点、出血斑, 双耳、腹下、四肢内侧、臀后等部位表现明显, 呈紫红或紫色斑点、斑块。部分病猪在中后期双后肢不能站立, 有少量病猪出现双目失明等症状。
3 剖检基本变化
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的肺和消化系统的胃肠道, 以及淋巴结和皮肤。肺局部色泽异常, 局灶性肉变, 肺脏萎缩, 质地呈海绵状, 肺表面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大多肿大, 切面有浆液性液体流出, 切面广泛性出血。胃粘膜有出血点、溃疡, 小肠、大肠段的浆膜、粘膜有出血点, 回盲口附近肠段或盲肠粘膜大多有出血或溃疡。肾表面有出血点, 色泽呈暗红色。脾脏轻微肿大表面有梗死区, 喉头及膀胱粘膜有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
4.1 猪瘟抗原检查
采用ELISA方法, 结果呈阳性。
4.2 蓝耳病抗原检查
采用ELISA方法, 结果呈阳性。
5 防治措施
5.1 紧急接种
对发病自然村实施紧急免疫接种。猪瘟单苗使用25倍剂量。
5.2 对症治疗
主要是生猪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措施, 如有便秘的, 采取通便和补液的办法。
5.3 防继发感染
主要是用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物, 防疫继发感染, 连续用药3天左右。
5.4 加强消毒工作
主要是菌毒光等对病毒有较强效果的消毒剂, 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每天2次, 连续一周左右。
6 讨论
根据本次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 本次猪病可能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引起。
本次采取的紧急接种与对症治疗的办法, 治疗生猪50余头, 除5头出现死亡外, 其它生猪均得到了转归, 从侧面进一说明了猪瘟引发本次疫病的可能性。
犬蠕形螨与真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第11篇
关键词:犬;蠕形螨;真菌;混合感染;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10-0026-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犬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1]。犬蠕形螨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是蠕形螨寄生于犬皮肤内部所引起的,其主要寄生部位是皮脂腺、毛囊、趾间、耳道,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脱毛、皮肤发红且增厚、大量皮屑脱落、形成脓疱,散发特殊臭味,无痒感或轻微痒感,抓挠不明显;犬真菌性皮肤病主要是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等病原菌感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病,该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病变部位脱毛、皮肤损坏、潮红、形成痂皮、瘙痒。蠕形螨与真菌混合感染可加重患犬病情。据文献报道[2],康宁曾进行犬皮肤病调查,其中螨虫病和真菌混合感染比例达38.6%。由此可见,近年来犬蠕形螨与真菌混合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诊治该病迫在眉睫。
1 流行病学
各年龄和品种的犬只均可感染该病,但以幼犬感染为主。其主要是通过健康犬和病犬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秋末较易大规模暴发。饲养环境差、饲喂食物不合理、缺乏营养、高温、高湿等因素促进了该病的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鳞屑型蠕形螨与真菌混合感染
患犬趾间、面部、肘关节等部位有明显脱毛、该处皮肤潮红、色素沉着、大量皮屑脱落、外观痂皮样,有明显真菌性炎症反应,痒觉根据所感染真菌种类不同(小孢子菌属或毛癣菌属)而分别表现为剧痒和轻微痒觉。
2.2 脓疱型蠕形螨与真菌混合感染
患部一般在腹部或阴部附近,患部与健康部位有明显界限,呈扩散状,皮肤变厚、变硬、潮红、发热、炎性浸润,呈丘疹样,进而演变成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痒觉明显,患犬躁动不安且经常啃咬患处,散发出特殊的臭味。
3 诊断
以该病的典型症状和流行病学作为诊断依据,以此为基础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与类似疾病相鉴别。
3.1 蠕形螨病的病原检查
鳞屑型:用已消毒的手术刀沾取50%甘油水溶液,刮取患病部位,重点是刮患部与健康部位结合处直至出血为止,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甘油水溶液充分吸收手术刀上的病料,镜下观察是否存在虫体或虫卵。脓疱型:应用脓液镜检法,即抽出患部脓疱内脓汁镜检是否存在虫体。
3.2 真菌感染的病原检查
最常见的病例是犬小孢子菌属的感染。①伍氏灯检查法。通过伍氏灯照射患区,在皮屑、皮毛等处观察到黄绿色荧光,即可诊断该处感染有犬小孢子菌。②病原菌检查法。采集患病部位的皮毛,将毛根部放在显微镜视野下观察,毛干呈管套状,犬小孢子菌呈菱状、带刺、壁厚;石膏样小孢子菌形状多呈椭圆状、带刺、壁薄、并且含有多个分隔;另一种病例为毛癣菌感染,用以上方法镜检,如看到毛干外呈链状的分生孢子则诊断为毛癣菌属感染。
3.3 真菌微生物培养检查
将病料均匀涂抹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在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h,观察培养结果,看培养基内是否有真菌斑块,镜检是否观察到丝状真菌。
4 防治措施
该病具有顽固性、易复发性、治疗周期长等特点,常使犬主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并浪费大量时间,笔者多年来共收治该类患犬86只,其中治愈83只,治愈率达96.5%(未治愈患犬主要原因是由于患病时间较长,同时继发多种疾病,病情极其恶化)。现总结出了以下治疗方法。
(1)清洁药浴:应用碘酊对患处去污去痂,全身药浴。第一次用甲硝唑1∶200溶液外洗浸泡,7d后用大黄五倍子洗剂(主要成分为蛇床子、五倍子、地肤子、大黄)1∶100溶液外洗浸泡[3]。两种药交替使用进行药浴,每7 d药浴一次。
(2)涂擦:患部涂擦“癣螨净886擦剂”,每日2次。
(3)注射:“癣螨净888注射液”按0.1mL/kg体重皮下注射,每隔7 d用药1次,根据病情注射2~3次。
(4)口服:灰黄霉素按20mg/kg体重口服,每日1次,根据病情缓解程度,适当时间停药,安贝复合维生素B片按说明服用,如患犬痒觉剧烈每日加服扑尔敏1~2片。
(5)环境消毒:保持犬活动与休息场所的通风、干燥及卫生,定期用5%来苏儿溶液对环境进行消毒,患病犬与健康犬隔离饲养,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5 小结
(1)该病又称顽固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该病具有治疗周期长且容易复发的特点,单纯的蠕形螨感染一般只有轻微痒觉或无痒觉,一旦与真菌混合感染常伴有剧痒,此病主要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犬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和周围环境存在传染源。因此该病的预防一方面应加强营养,食物中添加适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提高犬的自身免疫力;另一方面尽量杜绝与病犬接触,正在治疗的患犬应在未被螨污染的地方饲养,治疗用过的器械须彻底消毒[4]。尽可能不带犬去潮湿地方或草丛里玩耍,加强犬舍清洁,保持通风干燥,发生非季节性脱毛、体痒等症状应立即去正规宠物医院就诊[5],患犬所携带的蠕形螨和真菌均可感染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自我保护。
(2)当前大部分杀螨剂对于螨虫成虫、幼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是对于虫卵难以杀灭,7 d后即有大量虫卵孵化出,因此在治疗此病时需要每隔5~7 d再次用药,连续治疗2~3次,将螨虫彻底消灭。其次,每日的给药时间也应该固定,在夏季早晚凉爽时螨虫较活跃,所以要合理选择药浴时间[6]。
(3)以往治疗该病,伊维菌素的使用都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长期反复使用,蠕形螨对其已产生明显耐药性[2],而且容易引发伊维菌素中毒,本文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多方位给药治疗,降低了药物毒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祥生,于 燕,王德昭,等.犬常见皮肤病诊断及防治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01,22(2):92-94.
[2]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汪 阳.兽医寄生虫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19.
[4] 钟奇兴.犬疥螨病防治技术[J].中国动物检疫,1999,16(4):21-22.
[5] 廖智慧.浅谈几种常见宠物体表寄生虫病的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4):58-60.
肉兔混合感染球虫和大肠杆菌的防治 第12篇
1 临床症状
病兔食欲不振或废绝, 腹围增大, 肝区有压痛, 贫血, 黄疽, 被毛脆而易脱落, 尿频或常做排尿姿势, 眼、鼻分泌物增多, 唾液分泌增多, 口腔周围被毛潮湿。病兔有精神症状, 颈、腰、四肢出现痉挛, 头向后仰, 四肢抽搐, 尖叫, 常因极度衰竭而死。慢性型表现为周期性腹泻, 腹部朦胀, 肛周常沾染粪便, 腹部皮肤发黑, 最后贫血虚脱而死。
2 剖检病变
病兔尸体消瘦, 粘膜苍白或黄染。胃内有较多的气体和腐败液体, 胃底部粘膜充血, 有的粘膜脱落。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盲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水肿, 肠道朦气, 内容物呈红褐色或灰褐色粘液状。肝肿胀, 比正常的大3~5倍。胆囊肿大, 胆汁浓稠、色暗。肝脏有黄白色小结节, 有的可见化脓性病灶。膀胱充盈, 尿液黄色、浑浊。
3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参考流行病学资料, 笔者首先怀疑是兔球虫的感染, 然后通过细菌感染法进行了诊断。
3.1 兔球虫的诊断
饱和盐水漂浮法取1份新鲜兔粪便置于100m L烧杯中, 然后加入少量饱和盐水, 用玻璃棒将粪球捣成糊状, 再加饱和盐水至100m L, 混匀。用双层纱布过滤, 将滤液静置半小时, 用小铁丝圈平面接触液面, 沾取一层水膜, 抖落至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于低倍镜下检查, 可观察到球虫卵囊。
3.2 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兔的肝、肠道, 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 37℃培养24小时。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出针尖大、湿润、边缘整齐、圆型露珠状半透明的小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粉红色、湿润的菌落。继续涂片、染色镜检, 发现有许多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
3.3 生化试验
取纯菌落接种于微量生化管进行生化鉴定, 结果:葡萄糖、乳糖、山梨醇、阿拉伯糖、麦芽糖、果糖等均为阳性;M.R.、吲哚试验为阳性;硫化氢、尿素酶、肌醇阴性;VP试验和构椽酸盐利用试验阴性。
3.4 药敏试验
采用K-B法, 取纯菌落做药敏试验, 结果: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氟呱酸高度敏感, 对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不敏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 确诊该兔场发生的疾病为兔球虫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4 治疗
(1) 对于兔球虫病的治疗, 采取以下措施:内服氯苯肌, 按10~15mg kg体重溶入水中饮用, 每天一次, 连服7~14天。然后改用磺胺二甲嗜陡内服, 0.29/kg体重, 每天一次, 连服3~5天。
(2) 对于大肠杆菌感染,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高敏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肌肉注射庆大霉素4万单位, 每天2次, 连用2~3天, 或丁胺卡那, 按5~10mg/kg体重, 每天3次, 连用4天。以上两种药物先后使用, 以免产生抗药性。
5 防治措施
(1) 兔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多为条件性致病。因此,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此病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搞好环境消毒, 兔舍和笼具定期用消毒剂、灭球灵喷洒消毒或火焰消毒。兔舍最好建在干燥朝阳处, 严防鼠、蝇类以及其他昆虫机械性传播球虫卵囊, 污染环境, 导致重复感染。兔舍应每天打扫粪便一次, 再用高压水枪冲洗。粪便须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才可作青饲料基地肥料, 防止病源扩散。饲料和饮水要干净, 饮水器具要经常清洗, 以减少感染机会。
(2) 避免带虫母兔感染仔兔, 仔兔26日龄后应与母兔分笼饲养, 定时哺乳, 哺乳前应用酒精擦净母兔乳房。引种时种兔应隔离观察数天并进行预防性驱虫后, 才能进人兔舍合群饲养。发现病兔, 应立即隔离治疗。
(3) 对于球虫病, 在春夏季节要加强饲养管理, 并在1~3月龄幼兔的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可用氯苯肌、磺胺二甲嚓陡、克球粉、百球粉、百球清、痢特灵等抗球虫药, 交替使用, 5~7天为一个疗程, 连续两个疗程。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 可以有效地控制兔被球虫感染。
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