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治疗应用
黄芪/治疗应用(精选8篇)
黄芪/治疗应用 第1篇
关键词:黄芪,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为临床常见病,临床上尚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特效药物,近年来,中药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但该病的发生存在多个环节和靶点。黄芪具有多靶点的特点,能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为2014年3月—2014年9月50例入住该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3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入选病例尿微量蛋白均>30 mg·24h-1,实验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8~78岁,平均(63.15±3.65)岁,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6.32±2.32)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8~78岁,平均(63.23±3.25)岁,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6.25±2.47)年。全部病例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急性肾炎、感染、发热、泌尿系结石患者,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应用常规疗法治疗,应用替米沙坦控制血压,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症防治感染、心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除临床治疗外,叮嘱该组患者低蛋白、低盐饮食。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本组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国药准字Z23020782)治疗,将30 ml黄芪注射液加入至250 ml生理盐水中,为患者静脉滴注,1次/d,治疗14 d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
显效:水肿、腹水等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肾功能无异常,UPE(24 h尿蛋白排泄率)<200 mg/d,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Scr(血清肌酐)下降≥15%,UPE下降>50%;无效:均不符合以上标准。治疗后比较两组Scr、BUN(尿素氮)、MAP(平均动脉压)水平[2]。
1.4 统计方法
借助软件SPSS 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Scr、BUN、MAP水平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Scr、BUN、MAP水平分别为(59.23±3.62)μmol·L、(2.48±1.23) mmol·L、(96.11±5.21) mmH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效3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与对照组的70.0%(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属于微血管疾病,病理特征表现为系膜增宽、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堆积、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球硬化,该病是糖尿病患者病残、病死的重要原因,及时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黄芪为豆科植物,其成分包括微量元素、黄芪多糖、黄芪皂苷、γ-氨基丁酸等,具有调脂、降糖、减少尿蛋白的作用。有文献指出[3],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学者[4]为5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黄芪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9例、33例、6例,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血肌酐、尿素氮、平均动脉压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进一步表明黄芪可降低机体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改善动脉压,延缓糖尿病肾病进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孔增大,形成蛋白尿,引发糖尿病肾病。早期为糖尿病肾病选择安全、有效的临床药物具有积极的意义。黄芪成分复杂,作用多样,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黄芪能有效抑制糖尿病肾病发生,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蛋白尿漏出,减轻脂质在肾小球沉积,清除过氧化物,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病变,保护肾组织,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黄芪为临床常用中药,味甘性微温,归脾、肝、肺、肾经,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补脾益气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能提高蛋白激酶B活性,降低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活性,调节糖原合成、葡糖糖摄取、糖酵解等胰岛素代谢反应,纠正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降低血糖。从调脂作用看,黄芪能影响脂肪细胞分布,调控脂肪酸向线粒体转运,促使脂肪细胞凋亡,降低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此外,黄芪还能抗氧化、改善血小板功能、改善水钠代谢。该研究结果证实,黄芪可降低机体血肌酐、尿素氮及动脉压水平,提高糖尿病肾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黄芪注射液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药物,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洁.前列地尔联合黄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11(6):269-271.
[2]王存堂,高万强.依那普利联合地产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26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6(3):158.
[3]梁雪芳,张东毅.肾气丸加黄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1(5):595-596.
[4]黄顺来,游建明.氯沙坦联合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9(15):486-487.
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的临床观察 第2篇
【关键词】 黄芪颗粒;小儿;多汗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66-01
小儿多汗症是指患者的出汗体征明显多于正常人,小儿因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身体的神经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出现多汗症状。小儿多汗症会对患儿的胃肠功能、免疫机制以及正常身体发育产生影响。为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临床采用黄芪颗粒实施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多汗症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划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黄芪颗粒治疗。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7例,年龄为1-2.6岁,平均病史为(4.41±3.6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研究分析。
1.2 诊断标准 所选取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诊断,确诊为多汗症。主要表现为前额、手掌、腋部等多部位出现多汗;排除器质性病变而引发的多汗症状;排除黄芪颗粒禁忌症患者。
1.3 方法 常规组按医嘱要求,多进行身体锻炼,给予患儿必要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口服黄芪颗粒,一般2-3岁每次服用剂量为1/2袋;小于3-6岁,每次服用剂量为2/3袋;小于6-10岁,每次服用剂量为1袋,上述患儿均接受2次/d。两组患儿均接受为期30天一个月的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4 疗效判定 显著改善:治疗30天后,患儿的出汗症状以及其他合并症状消失,进行30天随访可见患儿无疾病复发;改善:治疗30天后,患儿的出汗症状明显缓解,其他合并症明显改善;无效:患儿的主要出汗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他并发症也无明显变化[1]。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对比采用X2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显著改善25例,改善8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65.8%,有效率为86.8%,常规组患儿显著改善11例,改善6例,无效25例,显效率为26.2%,有效率为40.5%,观察组的显效率以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患儿的见效时间为(3.51±2.59)周,常规组患儿的见效时间为(5.67±1.23)周,两组比较,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多汗症是机体受热或情绪异常时出汗量明显多于正常人。其发病的病因主要分三方面:一是味觉性出汗,该种情况为一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服用一些过于刺激性食物而导致的出汗,一般注意控制某些食物的食用,即可有效控制多汗症的出现;二是精神性出汗,是因情绪过于激动或兴奋而导致的,是神经失调而出现一种短暂性,多出现口干伴随症;三是全身性疾病而导致的,患者会因长期生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而导致体质虚弱,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全身性疾病才可有效减少多汗的出现[2]。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汗腺植物神经调节泌汗功能,交感神经控制汗腺功能,当交感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下,泌汗功能会因分泌过旺而导致多汗症的出现。小儿多汗症的出现,是因小儿的生理特点不同于成年人,其神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调控机制较差[3]。一旦出现多汗病症,患者大量流失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出现电解质失衡情况,患儿会表现为身体免疫机制低下,肺气虚弱,胃肠功能失调,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常规的一般治疗方法,采用加强体育锻炼以及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增强患儿身体免疫机制,但作用性较慢,无明显的临床治療效果,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中表明,常规组的见效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认为,汗液是由津液而形成的,汗多,必然损伤津液、阴血,影响身体健康。中医认为多汗的发生多是因阴虚火旺、阳气亏虚等导致的,临床对其施治时,应根据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泄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对患者实施治疗。黄芪具有增强患者身体免疫机制、抗应激、降压、利尿、保肝、抗菌效果,其补虚固本功效良好,可有效治疗脉细无力、言语低弱以及体衰日久患者。黄芪为一种益气固表止汗的代表性药物,可通过增强免疫球菌蛋白、体液免疫以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患儿的身体免疫机制,疗效显著[4]。张维红相关研究表明,采用黄芪颗粒的治疗有效率为87.0%,采用黄芪颗粒治疗后,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本次研究中,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4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表明采用黄芪颗粒治疗效果良好。本次研究与张维红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黄芪颗粒对小儿多汗症进行治疗,因该药物为中药制剂,安全可靠少,疗效显著,较易被患儿家长所接受,采用中药制剂对患儿实施治疗,可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同时改善发病病灶,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有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世武.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2):28-29.
[2] 张维红.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0):2499-2450.
[3] 王绍洁,矫承媛,张霞.强壮灵合剂治疗小儿表虚不固多汗症130例临床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209-210.
黄芪/治疗应用 第3篇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脑出血,治疗
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病和急重症,常规采用降颅压、调控血压、保护脑细胞、防治并发症和合并症等治疗手段,症状多能得以控制,神经功能一定程度恢复。随着对脑出血血肿周围带的研究深入,有人提出血肿周围存在类似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区[1]。中医学认为,脑出血乃是离经之血蓄于脑,为血瘀证,应采用活血止血之法。因此本组选用黄芪注射液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2007年间在本科确诊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在48~76岁,平均(58.65±3.7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和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既往史及伴发病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起病在24 h以内,并经CT检查确诊;(2)年龄≤80岁;(3)单侧基底节或脑叶出血,出血量≤30mL;小脑出血量<10mL;(4)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出血破入脑室,丘脑、脑干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2)出血性梗死或多灶性出血;(3)外伤及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如血液病、肿瘤等)的脑出血;(4)基底核或脑叶出血量>30 mL,小脑出血量≥10mL。
1.3 治疗方法及检测指标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保护脑细胞、防治并发症和合并症以及康复治疗等。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当日即予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日,共14d。入院第21天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T检查,测量脑出血血肿体积(计算公式:π/6×最大血肿层面血肿的长轴×短轴×层数)和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计算公式:π/6×最大血肿层面含水肿区域的长轴×短轴×层数-血肿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所有数据均以
2 结 果
入院第21天时,测量两组病例脑出血血肿体积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也明显下降(P<0.001)(见表1)。
3 讨 论
对于脑出血的治疗,既往观点认为活血类药物是忌用的,有加重出血的危险。然而,随着对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的研究,有人认为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失与半暗带的代谢障碍及继发的神经病理生理改变、微循环障碍有关[1]。由此为本实验建立了活血类药物使用的理论基础,本组选择黄芪注射液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黄芪能明显促进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并有效减少血肿周围水肿带的体积,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一致[3]。
祖国医学认为脑出血属“中风”的“闭证”范畴,乃是离经之血蓄于脑,为瘀血,益气活血是治疗的关键。黄芪是扶正固本的常用中药,它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基于其多重药理作用[4]:(1)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肠血管、肾血管,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防止理化因素所致的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增加,因此认为这与改善血肿周围缺血区的循环有关;(2)黄芪可能抑制脑出血急性期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和GFAP的过度表达,并在维持脑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适度增生活化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脑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5];(3)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脑出血的继发性损伤[6],黄芪多糖可能通过直接发挥抗炎作用,抑制核因子κB表达和清除氧自由基的机制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加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7];(4)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它可能是通过NO-sGC-cGMP介导的信号转换通路,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功能,从而调整血压、血流及控制动脉硬化的,因此可推测黄芪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发挥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黄芪注射液价格低廉,安全性高,能有效减轻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程度,改善出血周围缺血带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3):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袁良国,孙文宪.黄芪注射液加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53例[J].中原医刊,2006,33(22):8.
[4]吴发宝,陈希元.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中药材,2004,27(3):232.
[5]张守信,汪丙昂,肖文,等.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区内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77.
[6]Gong C,Boulis N,Qian J,et al.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duced neuronal death[J].Neurosurgery,2001,48:875.
黄芪/治疗应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核病患者98 例, 所有患者痰集菌培养结果均呈阳性, 排除尘肺、咯血、精神异常、糖尿病以及严重心肺肾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4 例, 女15 例, 年龄36~72 岁, 平均 (45.7±1.2) 岁;首次治疗34 例, 多次治疗15 例;其中肺结核44 例, 其他结核病5 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3 例, 女16 例, 年龄34~75 岁, 平均 (47.8±1.4) 岁;首次治疗33 例, 多次治疗16 例;其中肺结核40 例, 其他结核病9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 批号:013433, 规格:10 ml/剂) , 将20 ml黄芪注射液溶于浓度为5%的500 ml葡萄糖溶液中, 静脉滴注, 化疗前2 个月使用, 每14 天为1 个疗程。两个疗程后采集两组患者痰液并进行痰集菌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 痰集菌转阴28 例, 转阴率为57.1% (28/49) ;观察组患者中, 痰集菌转阴42 例, 转阴率为85.7% (42/49) ;观察组患者痰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结核疾病, 发病率约占80%。化疗是结核病最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4], 但由于结核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逐渐降低, 结核杆菌消退速度慢, 常规抗结核药物作用迟缓, 所以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有报道指出, 结核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易受损, 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药物吸收率低、吸收迟钝等情况。在结核病治疗期间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和免疫增强类药物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增强治疗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率[6,7]。一般来讲, 结核病患者的化疗期不易过长, 2~3 个月为最佳[8]。黄芪具有扶正之效, 具有止盗汗、驱毒化脓、提阳生气、增加免疫、减少病灶分泌外渗等功效。陈艳丽[9]指出, 黄芪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效果明显, 对特异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黄芪注射液是从中药黄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其主要药理成分为黄芪多糖和黄芪甲苷, 性温、味甘, 入肺, 归脾经, 可补中益气。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结核病, 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加快痰菌转阴及病灶吸收, 并能减轻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降低不良反应, 有利于肺结核患者的尽早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痰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结核病临床疗效明显, 能明显提高痰集菌转阴率。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在结核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长春市南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的结核病患者98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 比较两组患者的痰集菌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痰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结核病临床疗效明显, 能明显提高痰集菌转阴率。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结核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小会.左氧氟沙星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0 (9) :218-220.
[2]高鹏.黄芪辅助治疗肺结核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6) :225-227.
[3]邢岚.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肺结核病盗汗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 2012, 2 (24) :343-345.
[4]阮祥林.黄芪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核杂志, 2011, 11 (10) :915-916.
[5]李爱民.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16 (29) :122-123.
[6]张立宏.抗结核药物联用复方黄芪胶囊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3, 5 (10) :665-666.
[7]王伟, 阮祥林.抗结核药伍用黄芪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4, 6 (9) :1282-1282.
[8]唐春荣.黄芪药理与治疗研究进展[J].基层中药杂志, 2011, 14 (3) :150-153.
黄芪/治疗应用 第5篇
1原发性肾病综合症 (NS)
患者宋xx, 男性, 22岁, 以颜面部和双下肢浮肿2月来诊, 伴有腰膝酸软、体重增加、纳呆、恶心, 无厌油及右季肋痛。尿少色深, 无血尿, 无尿频、尿急、尿痛。发病前1个月内无发热、咽痛或关节痛。体查:血压19.0/10.7kPa, 体重43kg, 肾病面容, 无贫血貌。心肺正常, 腹部平软, 肝脾不肿大, 两下肢凹陷性浮肿。血红蛋白100g/L, 尿常规:蛋白3+, 潜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3.8g。肾功:BUN7.14mmol/L, Cr88.4μmol/l。血浆总蛋白50g/L, 白蛋白26g/L, 球蛋白24g/L, ALT28U。乙肝三系统检测:HBsAg (-) , HBeAg (-) , 抗HBc (-) 。血清胆固醇12.93mmol/dL。西医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在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贝纳普利、雷公藤多甙及肝素以减少尿蛋白及扩容利尿为主的同时, 投服黄芪当归煎剂:黄芪60g, 当归12g每日1剂, 水煎服。以上方案治疗2周后, 患者浮肿消除, 血压正常, 复查尿常规蛋白+, 潜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300mg。血浆总蛋白58g/L, 白蛋白32g/L, 球蛋白26g/L。血清胆固醇4.17mmol/dl。患者出院后继续服用黄芪当归合剂及贝纳普利1月后再复诊, 各项指标基本接近正常范围。
2慢性肾炎
患者赵xx, 女, 38岁, 因间断性腰困、双下肢浮肿10月, 感冒加重1周来诊。院外多次尿检:蛋白+~2+, 潜血±~2+, 24h尿蛋白定量180mg~300mg。2月前在兰大一院肾活检确诊为膜增生性肾炎。查体:BP:140/90mmHg, P:80次/分。慢性病容, 双眼睑中度浮肿, 心肺四诊无异常。双肾区叩击痛 (+) 。下肢凹陷性浮肿。尿常规:蛋白2+, 潜血+。尿蛋白定量340mg/24h。肾功:BUN9.4mmol/L, Cr130.4μmol/L。西医诊断:慢性肾炎, 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给予低盐、优质蛋白低磷饮食;以贝纳普利联合非洛地平控制血压;潘生丁抗凝;低分子肝素、雷公藤多甙修复电荷屏障联合黄芪当归煎剂常规治疗3周后复查:尿常规:蛋白+, 潜血-。尿蛋白定量120mg/24h。肾功:BUN7.4mmol/L, Cr132.4μmol/L。后以黄芪当归煎剂继续煎服3月巩固病情, 半年随访病情稳定。
3紫癜性肾炎
患者马xx, 女性, 18岁, 主因间歇性下肢对称分布红色瘀点、瘀斑3月, 加重伴关节痛、浮肿半月来诊。患者3月前进食鱼虾后双下肢出现红色瘀点、瘀斑, 无腹痛、呕吐、黑便, 无浮肿、尿少及血尿。以“过敏性紫癜”对症治疗, 皮肤瘀点、瘀斑退而复发, 双膝、踝关节疼痛间断发作。半月前因病情加重, 伴浮肿、尿量减少, 尿色如茶。尿常规:蛋白+, 潜血2+, 肾功:BUN6.4mmol/L, Cr112.4μmol/L。于省人民医院肾病科诊断:过敏性紫癜, 紫癜性肾炎。肾活检诊断:系膜增生性肾炎 (小血管炎) 。体查:BP:120/70mmHg, 眼睑轻度浮肿, 心肺四诊无异常。腹平坦, 肌软。脐周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散见红褐色瘀点, 于踝关节处较为密集。双踝关节压痛, 伴浮肿。给予抗过敏、清除过敏原治疗同时, 以低分子肝素、雷公藤多甙修复电荷屏障;激素抗过敏、抑制免疫反应, 改善关节痛症状;潘生丁抗凝;1周后投服黄芪当归煎剂每日1剂, 水煎服。治疗2周后皮肤瘀点消除, 尿色变清, 浮肿、关节痛完全缓解。复查尿常规:蛋白-, 潜血±, 肾功:BUN6.0mmol/L, Cr98.2μmol/l。病情好转, 续服20剂紫癜未再复发, 激素也安全撤退。2月后复诊尿检及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4糖尿病肾病
患者张xx, 女性, 40岁, 已婚, 主因确诊2型糖尿病7年余, 视物模糊1年, 伴乏力、少尿1周来诊。体查:BP:160/100mmHg, P:80次/分, 心肺四诊无异常。下肢轻度浮肿, 无肢体麻木及皮肤溃烂。空腹血糖1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尿常规示:蛋白2+, 葡萄糖3+。24小时尿蛋白定量450mg。肾功能检查:BUN16.5mmol/L, Cr371μmol/L。眼科检查眼底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Ⅲ期。给予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限制水钠摄入、贝纳普利联合非洛地平控制血压;辛伐他汀控制血脂;黄葵胶囊延缓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改变;同时投以黄芪当归合剂口服治疗。治疗1月后患者空腹血糖稳定在6.0~7.5mmol/L, 尿常规示:蛋白 (±~+) , 葡萄糖+。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0mg。肾功能检查:BUN9.6mmol/L, Cr141μmol/l。服药2月后糖化血红蛋白7.0%。
5讨论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各种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患者, 血液流变学检测发现:全部患者均呈高血粘综合征, 只是程度轻重不等, 以肾病综合征最重, 其次为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急性肾炎。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而言, 因低蛋白血症表现高度浮肿, 患者更易出现血栓及栓塞并发症, 说明高凝状态表现更为突出。临床在诊治上述患者时, 在提高血浆白蛋白、治疗蛋白尿同时, 抗凝及血小板解聚治疗是必需的。黄芪当归煎剂中当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阿魏酸, 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5-羟色胺释放, 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 增强前列腺素活性, 镇痛, 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抗凝活血治疗。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以黄芪皂甙为主, 黄芪具有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钠排泄、改善高凝状态、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等功效。二者以固定比例配伍使用, 可促进患者蛋白质净合成, 提高血浆蛋白水平, 改善蛋白质代谢紊乱;可使肾病综合征明显增高的血脂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抑制肾脏肥大, 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出, 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 纠正过高的血浆渗透压, 减慢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能够减轻肾功能恶化和组织学损伤, 延缓肾小球硬化。
综上所述, 黄芪当归合剂能较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临床治疗, 并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使用表明:黄芪当归煎剂是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用现代中医药学的角度来看其本质具有扶正固本、抗凝化瘀的功效;本方组方简单, 经典配伍和比例也被证实为功效最佳, 揭示了古方的科学内涵;老药新用, 原剂量均加倍后可用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治疗, 且价格低廉, 疗效确切,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中药复方黄芪当归煎剂源于当归补血汤, 本是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现代中医药学认识其本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 该方除了补益气血, 用于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证外, 该方尚具有提高免疫力、提高血浆白蛋白、抗氧化、抗纤维化等功能, 可应用于多方面的病症。笔者在当归补血汤原方基础上, 调整两药比例, 自拟黄芪当归煎剂, 临证体会可通过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钠排泄、改善高凝状态、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等作用来治疗各种急慢性肾病。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煎剂,肾脏疾病,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荣, 李晓玫.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及其抗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 4 (12) :738-741.
[2]王海燕, 李惊子, 潘缉圣, 等.中药黄黄芪当归合剂对肾病综合征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代谢紊乱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4 (5) :542-552.
[3]孟立强, 屈磊, 李晓玫.黄芪当归合剂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多靶点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6, 22 (3) :296-302.
[4]李丽英, 于宏, 潘缉圣, 等.黄芪与当归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总体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10) :670-672.
[5]戴恩来.刘宝厚教授运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诊治肾脏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5, 6 (12) :685-686.
黄芪多糖对鸡病的治疗作用 第6篇
黄芪多糖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生长的作用,因此通常被用来进行畜禽保健。
首先,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确认黄芪多糖作为各种疫苗佐剂,保护率提高20%。专家建议,家禽鸡新城疫、法氏囊等疫苗防疫时应配合使用黄芪多糖,能整体快速提升各种疫苗的抗体效价。
另外做预防使用时,剂量为混饲100g拌料600-800kg,治疗量加1-2倍;混饮100g兑水800-1000kg,治疗量加1-2倍。(安妮)
黄芪/治疗应用 第7篇
关键词:小儿腹泻,黄芪建中汤,临床研究
腹泻为幼儿期较常见的临床疾病, 主要发生于1~3岁儿童。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 一般饮食方面的忽视均可能导致腹泻[1]。临床研究显示, 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率约为20%, 同时每年导致大量儿童丧失生命[2], 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尤为关键。本文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58例, 效果显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30例, 年龄0.5~2岁, 平均年龄 (1.2±0.4) 岁, 病程4~48h, 平均病程 (16.7±2.2) h;慢性腹泻患儿34例, 急性腹泻46例, 迁延性腹泻36例。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WHO于1992年制定的《小儿腹泻诊治指南》中相关标准,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频繁的水样或呈松散状大便, 同时伴有高热或呕吐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即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补液治疗, 对患者的失水情况及体内缺少成分进行针对性补充, 一般采用含钠液、成分输血等静脉推注;使用双黄连口服液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20053) 消炎, 每次2支, 每天3次;使用蒙脱石散 (黑龙江福和华星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617) 止泻, 每天2袋, 分3次服用。
1.3.2 观察组
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药方组成为:黄芪10g, 大枣、炒麦芽、苍术各8g, 茯苓、桂枝、白术、党参、炙甘草、葛根各6g, 木香、槟榔各5g。若患儿伴有发热、大便带脓, 则加黄芩、蒲公英各5g;若患者表面邪气较重, 则加苏叶6g;若患者呕吐较频繁, 则加枇杷叶、半夏各5g;若患儿腹部疼痛, 加延胡索、枳壳各5g。水煎服, 每次1剂, 每天3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3天后, 患者粪便形状和大便次数均恢复正常水平, 发热、呕吐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其大便形状、性状明显好转, 大便次数减少;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大便性状和次数也未发生变化, 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对照组患者显效38例 (65.52%) , 有效12例 (20.69%) , 无效8例 (13.79%) , 总有效率为86.21%;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 (77.59%) , 有效10例 (17.24%) , 无效3例 (5.17%) , 总有效率为94.83%。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为 (2.8±0.6) 天, 住院时间为 (4.5±1.0) 天, 均低于对照组的 (2.6±1.2) 、 (4.6±0.7) 天,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泻疾病对幼儿身体伤害较大,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脱水、呕吐、大便异常等, 每年全世界有大约60多万幼儿死于腹泻, 因此临床对小儿腹泻疾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国内治疗小儿腹泻疾病主要采用西医常规、中药治疗两种方法。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补液、消炎和止泻等对症治疗, 但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会导致患儿肠道内菌群失衡, 有可能造成病程迁延,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额外损伤[3,4]。纯中药制剂对肠胃不会产生较大刺激作用,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方药以黄芪为主, 大枣、麦芽、苍术等补纳由脱水造成的气虚症状, 提高机体抵抗力;茯苓、党参和白术具有渗湿健脾、恢复胃肠等功能;葛根性平, 归脾经, 具有解肌退烧、升阳止泻的作用, 可快速升发脾胃中清阳之气, 同时还能治下泄。炙甘草性平, 味甘, 归脾胃经, 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效;桂枝温经通脉, 可改善患儿全身乏力的症状[5]。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3%, 高于对照组的86.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爱丽.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4 (9) :39.
[2]韩金英.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41) :245-246.
[3]李晓敏.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6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20) :27-28.
[4]吴艳.思密达联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儿童腹泻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 2014 (12) :121-123.
黄芪对2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 在本院住院治疗并随访半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共7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61岁。其中男57例, 女13例。病程从1月至18年不等, 平均病程12年。排除酮症酸中毒、慢性肾炎、肿瘤、贫血、水肿、甲亢、尿路感染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病情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①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FPG) >17.0 mmol/L;②随机血糖≥11.1 mmol/L;③糖耐量试验 (ocrr) 中餐后2 h血糖 (2m'C) ≥11.1 mmol/L, 凡符合以上3项中的任何1项, 次日再次验证仍符合者, 即诊断糖尿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观察, 并辅以饮食控制。对照组的治疗以口服中低剂量磺脲及双胍类降糖药为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黄芪注射液300mg+生理盐水250mL, 1次/d, 2周一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 均行空腹血糖 (FBG) 、胰岛素 (FINS) , 餐后2hPBG、INS, 血脂, 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测定。
2 结果
黄芪对FBG、INS、IRI的影响如附表所示。
由表1可看出, 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FBG及2hPBG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INS、IRI均明显改善 (P<0.05) 。黄芪具有改善IR的作用。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为常见病, 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缺乏有关。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的病症, 其发病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 其病机以阴虚为本, 燥热、气虚、气滞血瘀为标, 日久迁延不愈亦可阴损及阳[2]。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工作强度大, 生活作息时间紊乱, 多食甘、冰冷之品, 因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糖尿病基本可分为5个类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燥热如血型。
黄芪主要成分为8-B-D-吡喃葡萄糖47二羟基异黄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黄芪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低血液粘度、调整TXA2、PGI2平衡, 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黄芪对正常小鼠的空腹血糖无明显影响, 但可降低链脲菌素诱导的DM小鼠的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 使胰岛素敏感性K值明显升高, 可改善高胰岛素血症。提示黄芪对外源性TNF-α所致IR有明显预防作用, 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拮抗激素水平和增加组织糖原合成有关[3]。
本组研究显示, 使用黄芪进行辅助治疗后, INS、IRI均明显改善, 即具有改善IR的作用。同时药理证实它能清除体内过多脂质。黄芪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 并且药源充足, 费用低廉。因此, 黄芪是治疗2型糖尿病较为理想的药物,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黄芪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BG、FINS、2hPBG及IRI。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FBG及2hPBG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INS、IRI均明显改善 (P<0.05) 。结论 黄芪具有改善IR的作用, 且药源光, 费用低, 是治疗2型糖尿病较为理想的药物,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芪,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26-1026.
[2]张世勇, 丁红.黄芪石膏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1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17 (4) :352.
黄芪/治疗应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