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回顾性分析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回顾性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回顾性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缩宫素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 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我院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分娩3847名, 产后出血112例, 发病率2.91%;死亡1例, 死亡率0.8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分娩病例中临床诊断产后出血的病例112例, 记录其孕产史和临床治疗经过。112例产后出血病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82%, 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33%, 以阴道分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高;其中早产发病率为1.67%;足月产发病率为2.91%;过期产发病率为5.56%, 以过期产发生率为最高。初产妇发病率为2.14%, 经产妇为发病率5.59%, 以经产妇发生率为高。平均年龄28 (20~41) 岁;平均出血量779 (500~2700) mL;112例产后出血病例94例出血量≥500~1000mL, 15例出血量≥1000~2000mL, 3例出血量≥2000mL。历年产后出血发生率见表1。

1.2 产后出血的测量方法

2004年至2008年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目测法, 2009年始采用称量法。

1.3 产后出血四大因素

子宫由软变硬出血减少, 考虑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娩出不完整, 考虑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较易识别;凝血功能障碍可检测凝血时间;112例产后出血原因见表2。

1.4 产后出血的处理

方法包括: (1) 缩宫素宫体注射、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宫颈注射, 用药剂量在40~100U, 单纯应用病例占66.96%, 止血效果可靠; (2) 徒手取出宫内胎盘、胎膜、血凝块同时按摩子宫, 应用病例占24.11%;其余措施有米索前列醇舌下给药、阴道后穹窿给药、肛门给药, 用药剂量在200~600μg;宫腔宫纱填塞;髂内动脉结扎;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等多项措施抢救患者生命, 同时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112病例中产后出血的处理见表3。

2 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91%, 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为宫缩乏力, 出血的处理首选缩宫素的应用。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的测量

做好产后出血的准确测量和记录, 才能及时发现产后出血, 及时正确处理。产后出血可用目测法、称重法和休克指数相结合的测定方法。目测法往往低估出血量, 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难度, 往往导致估计失血量偏少, 尤其是产妇移动期间的出血量多是估计值。2009年起我院采用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 诊断的产后出血2009、2010年比前5年分别上升3.62%、5.79%, P<0.001, 有统计学意义, 称重法使产后出血诊断更准确, 尤其是500~600mL的产后出血, 提示过去一定数量的产后出血被边缘化。休克指数 (脉率/收缩压) 正常<0.5, 表示血容量正常;0.5~1表示出血<20%, 约500~700mL;1表示约失血20%~30%, 估计为1000~1500mL;>1表示失血30%~50%, 约1500~2500mL, 可作为临床救治过程中出血量估计不足的补充数据。同时, 医师应当了解有些患者即使相对少量出血, 也会出现受累情况, 这些患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伴蛋白尿、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者。但是, 一般来说, 休克程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

3.2 产后出血原因

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 占74.11%。高危因素有巨大儿、产程延长、绒毛膜羊膜炎、硫酸镁的应用、胎盘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软产道损伤、阴道助产、高龄初产、引产、产程用缩宫素超量等[2]。浅表的软产道裂伤易识别, 隐匿的软产道损伤, 如阴道后穹窿的横行不全撕裂, 应尽早找出出血点, 及时缝合, 宫颈的裂伤也较多见;凝血功能障碍对基层医院来说难以诊断及区别, 正确查找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3.3 产后出血的抢救

(1) 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是在于及时发现即刻处理, 一旦发生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条不紊, 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工作。本组资料中缩宫素的应用占100%, 缩宫素与其他子宫收缩药物相比, 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 价格比较便宜的优点, 一直是预防产后出血的、促子宫收缩的首选药物[3];其次为按摩子宫, 按摩子宫前应明确是否有宫内胎盘胎膜的残留和血凝块。手术时机的选择取决于各种止血措施的效果和失血的速度, 产后出血的速度及血流的性状各有不同, 以因产后出血子宫切除5例为例, 病例1:出血凶猛, 短时量大, 参夹气沫状, 手术时机应争分夺秒,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病例2:不凝血持续不断流出, 浓稠出血量应增量考虑, 患者易早发休克;病例3:出血间断, 早期止血措施有效, 后期病情反复, 急诊手术, 术中再失血1300mL;病例4胎盘部分粘连, 胎盘附着部位血窦不能闭合, 引起产后出血;病例5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 持续性枕后位, 术中胎肩娩出困难, 右侧峡部裂伤, 缝合后血止, 术后间断阴道大流血, 行子宫全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子宫肌层自溶, 肌纤维减少, 血管扩张充血支持宫缩因素。实际工作中产后出血一旦发生, 医务人员即进入应急状态, 各种措施同步进行, 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近年来随着套管针和静脉置管技术的普遍应用, 为救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救治总指挥随时对病情进行明确评估, 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当机立断采取手术措施, 挽救患者生命。

(2) 宫腔填塞纱条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宫腔填塞纱条选用甲硝唑浸湿浸透拧干, 填塞纱条一定要充分, 紧而满, 填塞时密切观察出血, 一旦感觉宫腔已填满, 而仍有继续出血, 迅速改为手术止血,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4]。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病例1出血凶猛, 术前未做宫腔填塞纱条, 子宫次全切除术+双侧髂内动脉高位结扎术后, 宫颈处仍活动性出血, 即刻用宫纱填塞, 效果良好;病例2宫纱填塞后出血仍持续不断, 填塞失败。112例产后出血仅2例使用宫纱填塞, 由此也反映出基层医院对宫纱填塞应用较少, 也有报道避孕套和医用手套注入生理盐水后扎紧开口, 填入宫腔可成功控制出血, 优点是更易适合子宫形状和较易取出。

3.4 产后出血的预防

3.4.1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住院分娩率

加强产科质量管理, 做好全产程的细致观察, 才能把产后出血量降到最低, 把产妇死亡率降到最低。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慢性病, 有些产妇自认为身体不好是“月子病”, 以再次生育治疗疾病为目的是不可取的。本文资料中112例产后出血的孕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前高危因素, 占出血人数的53.57%。其中有流产、引产史48例 (42.86%) , 巨大儿2例 (1.78%) , 妊娠高血压疾病1例 (0.89%) , 过期产2例 (1.78%) , 前置胎盘1例 (0.89%) , 双胎4例 (3.57%)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例 (1.78%) 。因此, 做好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产尤为重要。尤其是本次妊娠与前次终止妊娠的时间间隔及前次终止妊娠的方法、方式、术后恢复、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都可能与此次妊娠相关。112例产后出血病例中, 初产妇孕次在1~6次, 经产妇孕次在2~8次, 最多产次为4次。

3.4.2 做好产前宣教, 重视产前保健

产前定期检验能及时发现尚无临床症状的贫血病例, 积极治疗, 能提高产妇对少量出血的耐受能力。有些产妇尤其是经产妇平时未进行产前保健, 无血型记录, 产程发动后迅速分娩, 发生产后出血, 导致配血 (交叉配血至少需要30min左右的时间) 迟缓, 错失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2]李力, 易萍.产后出血及其临床救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7 (2) :99~102.

[3]严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2) :149~151.

回顾性分析 第2篇

我国目前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模式依然是五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分为理论(医学)学习、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以及科研思维能力。消化内科学是一门临床运用学科,整体性较其他学科强,其一,各基础学科对本专业的影响力和渗透性日渐清晰,其二,与其他临床专业的界限与差距日渐模糊。而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发生了改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尺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文以问卷方式调查了近五年制医学本科生所具备的消化科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以及对当年教学方法的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入选标准:髙等医学院校,五年制毕业且获得学士学位的临床医学毕业;(2)排除标准:已从事消化科临床工作者、无效问卷。

1.2 一般资料

选择研究对象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56名学生,其中女30名,男26名,年龄19~2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名。观察组男12名,女16名;年龄平均为(20.19±1.43)岁;对照组男14名,女14名;年龄平均为(19.97±1.24)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科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问卷表

调査问卷通过査阅文献,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问卷调査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消化科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知晓情况(百分制);毕业时消化科考试成绩(百分制)及评价消化内科教学方法等。

1.4 数据分析

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五年制医学生毕业5年内消化科理论与技能掌握情况

共发放6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漏填、缺填、多填等),回收有效问卷56人份。性别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中的学生平均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得分58.3±6.47分,毕业成绩82.1±3.55分。对照组问卷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得分及毕业时成绩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学生对各种能力认同度的提高比较

观察组中的学生在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髙交流能力、提高病历书写能力等方面的认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对在校时消化科教学方法的评估

调查确定的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理论课和临床见习主要的教学方法多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为主。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仍必须接受以测试为教学目的是考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应试教育”有排斥反应。主要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典型病例(病案)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教学法)”;其中“实体胃镜图片图解法”是学生评价最好的理论教学法;印象最深的知识来源于PBL教学法;评价较差的是“照本宣科”教学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消化内科的教学目的

大部分教学目的考核仍是考试。教师则基于本学科的自身状况,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消化科专业知识。然而仅有小部分学生可能以后从事消化科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但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所需要的扎实的基础和综合临床思维能力。

(2)消化科教学应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医学高校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为教材,故大部分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内容相似的.。教师、教学计划过分强调重点内容、重点部分或重点知识。大部分医学院校仍然基于传统的考试型教育,往往抹煞对消化科有兴趣的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内镜下诊治技术发展迅速,如在内镜下胃出血、胃溃疡、肝硬化出现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等,单纯课堂教学法无法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胃镜下诊断和手法操作,所以学生只能凭想象记忆所学内容,不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因此消化内科临床教学更适合多媒体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消化科临床思维的基础是消化病分类,而多数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是单种“经典病”,不利于临床实践。目前文献己记载的病种己超过3000种,且同一种消化病临床变异极大。

因此,经典病例学习临床指导意义有限。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除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外,更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消化科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综合临床思维方法需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去培育,临床消化性病教师应多开展以学员为中心的多种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消化学科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消化学科知识。

(3)消化科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学任务需要指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为完成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虽然目前消化内科教学手段、工具己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教学弊端,仍以老师在讲台上教学为主。教师应是指引和引导学生学习为关键,主体是学生。消化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消化病常见而多发,兼杂症较多,需和外科疾病相鉴别。比如将消化内科常见病在胃镜下的图片与病理学一起对比,在胃镜室让学生记忆深刻,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而老师则可以随时调出胃镜下图片进行解答。消化内科教学既不同于基础学科,也与其它临床学科的教学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消化科教学非常适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通过临床的真实病例所呈现出的病情及变化,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病情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藻酸双酯钠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藻酸双酯钠;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藻酸双酯钠是一种以海藻提取物褐藻酸为主要成分,经过降解和分子修饰制成的多糖类化合物,我由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肝素海洋药物,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藻酸双酯钠在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少数反应还比较严重,为了分析藻酸双酯钠的不良反应,现对我院于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使用藻酸双酯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使用藻酸双酯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例为高血压,7例为冠心病,5例心绞痛,10例脑血栓、2例短暂性脑缺血、10例高蛋白血脂症,年龄介于48-76岁之间,平均年龄64.2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对所有患者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用药方式 在40例患者中,有35例为静脉注射,其他5例为口服注射,占比分别为87.5%与12.5%,在35例静脉注射的患者中,加入5%到10%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注射的有28例,加入到脉通中进行静脉注射的有2例,加入到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注射的有4例,加入到706代血浆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的有1例。

2 结 果

2.1 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 在4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之中,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共有22例(55%),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共有18例(45%),首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共20例(50%),连续用药2次以上出现不良反应的共20例(50%),口服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最快于首次口服12h后出现,最迟为连续服药的1周后出现,静脉注射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最快为首次注射的5min,最晚为连续注射20d后出现。

2.2 不良反应类型的临床分布 使用藻酸双酯钠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多种器官和系统,主要涉及的为免疫系统及肌肉骨骼系统,具体的分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使用藻酸双酯钠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性别并没有显著的联系,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中、老年人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老年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的频率也较高[1],因此,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较多,此外,中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药效的阀值也会变窄,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较差,也容易由于药物的积蓄出现种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必须要重点观察中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

使用藻酸双酯钠出现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与用药后发生的几率大致相同,均为50%,且在用药过程中与用药后发生的时间段也没有较大的差别,这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的其他重要注射液如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用药过程前30min有着很大的区别,这说明藻酸双酯钠引起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并无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临床的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此外,临床用药数据还表明,首次用藥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与连续用药2次以上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例数大致相同,这就说明藻酸双酯钠出现的不良反应具有迟发性和速发性的特征,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观察患者在首次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还要观察患者在连续用药多次之后的不良反应[1]。

总而言之,藻酸双酯钠与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也有着其独有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必须要全面的掌握其独有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特点,才可以在临床中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以便减少和避免使用藻酸双酯钠出现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28例颈部外伤回顾性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18~45岁,平均31岁。急性喉外伤20例,陈旧性喉外伤8例。就诊时间:20例急性外伤患者均于24 h内急诊入院;8例陈旧性外伤患者均在外院行气管切开不能拔管,于伤后32~129 d入我院就诊。外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铁丝勒伤6例,辘轳把打伤4例,牛角顶伤3例。8例陈旧性外伤患者均行纤维喉镜和CT检查,其中,5例双侧声带麻痹伴声门下或颈段气管狭窄(其中2例完全闭锁),2例单侧声带麻痹伴声门下狭窄,1例颈段气管狭窄或闭锁;20例急性外伤患者中,8例为气管完全断裂(其中2例合并食管部分断裂),12例为部分气管断裂(其中3例气管环破碎,4例伴有单侧声带麻痹)。

1.2 手术方法

1.2.1 急性喉外伤处理

20例外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咯血、皮下气肿等症状。对于严重呼吸困难者均先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通道梗阻,病情稳定后行纤维喉镜和颈部CT检查。20例均于24 h内在全身麻醉下行喉裂开探查及喉气管成型术。根据受损情况决定术式:食管损伤者先修复食管;气管断裂者,暴露两断端,松解拉拢后行端端吻合;有软骨破碎时,缝合后管腔内放入扩张器支撑,防止术后气管狭窄,根据损伤严重程度,支撑物用添加碘仿纱条的指套或T型硅胶管,支撑1个月后拔除T型管。

1.2.2 陈旧性喉外伤处理

8例手术探查见几种情况:气管完全断裂者,见损伤部位数个气管环消失,被肉芽和瘢痕充填,其上、下可找到气管断端,伴有声带麻痹;气管部分断裂者可见前侧壁缺损被肉芽组织代替;环状软骨断裂或破碎使管腔闭锁。对气管完全断裂者给予下降喉体、游离气管,实行端端吻合术,伴有双侧声带麻痹者,同时行单侧劈裂软骨切除及声带外展术;气管部分断裂者将管腔内肉芽和瘢痕去除,再用胸骨舌骨肌皮瓣修复软骨缺损处。术腔均放入硅胶T型管支撑3~6个月。

2 结果

本组28例中,25例术后1~6个月成功拔除套管,除有6例声嘶外,均恢复了正常的发音、呼吸、吞咽功能;3例陈旧性外伤者因伤口感染及瘢痕体质未拔管。其中,20例随访3年,声嘶病例发音逐渐恢复,疗效巩固;8例因失去联系未能随访。

3 讨论

喉气管外伤是常见病,闭合性气管断裂伤比较少见,但严重的颈部闭合性损伤也常发生气管部分或完全断裂,伤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发音嘶哑、皮下气肿等症状,临床上常行气管切开术救治,但常因患者同时伴有其他重要器官损伤,如颅脑和胸腹部外伤,在救治重要器官伤时忽略,或因条件有限未能及时处理喉气管外伤,致断裂的气管上下两端收缩形成瘢痕,遗留喉气管狭窄,甚至闭锁。由于病程长久,给喉气管成型造成困难,影响疗效。本组急性喉外伤均在24 h内行手术治疗,全部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恢复正常的喉气管功能;而陈旧性喉外伤在伤后1~3个月进行喉气管探查整复术,拔管率明显低于急性期手术患者。因而,同其他喉气管外伤一样,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急性期的正确处理非常重要。

3.1 急性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的处理

为了抢救生命,有呼吸困难者首先行气管切开。如有休克、昏迷或颅脑损伤及全身重要脏器损伤应首先治疗,待全身病情稳定后再尽早治疗喉气管损伤,如喉气管仅有软组织挫伤、淤血、肿胀、声带挫伤而无断裂,软骨骨折而无错位,呼吸困难不重时,可采用全身抗生素、激素和喉部雾化吸入治疗。为防止喉气管狭窄的发生,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的早期确诊及正确处理非常重要。许多学者认为,喉气管创伤引起的喉狭窄与能否早期处置密切相关,经及时正确的处理,喉狭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本组急性喉外伤均在24 h内行喉气管探查整复术,全部病例均成功拔管。气管断裂伤手术简单,术中找到气管后将其游离,牵拉到一起行端端吻合。如果气管环无破碎和缺损,不需放支撑器,一般不会遗留狭窄;如果气管软骨有破损,尽量保留破碎软骨片复位修复,如果组织游离不能保留,也可去掉2~3个软骨环,只要充分游离下端气管,同时下降喉体,仍能行端端吻合;如果气管断端有破损、不完整,吻合不牢固,可用周围组织包绕加固,术中在管腔内放置T型硅胶管支撑1个月后拔除。此类病例常合并喉返神经损伤和食管损伤,神经损伤若为双侧,可同时行神经修复或声带外展术,食管损伤要同时将破损处分层缝合并放入鼻饲管。

3.2 陈旧性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的处理

此类患者在急性期只给予气管切开,因同时伴有重要器官外伤,而忽视了喉气管的损伤,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时机。由于损伤处肉芽及瘢痕的生长,已遗留了喉气管狭窄或闭锁,加上长期带管对气管支架的进一步破坏,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手术探查中,如为气管完全断离,腔内完全闭锁不超过5 cm者,可行狭窄或闭锁部切除、喉与气管及气管与气管端端吻合术,术中要充分松解喉体和下端气管,使上下两端靠近给予吻合,游离下端时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如为气管部分断裂,腔内被瘢痕和肉芽组织充填者,可将其切除,尽量保留黏膜,创面大时可游离植皮。

若切除瘢痕和肉芽后管腔仍狭小者,还可用肋软骨、带蒂胸舌骨肌皮瓣、带蒂胸锁乳突肌锁骨膜等行前壁加宽,并置入T型硅胶管支撑3个月后拔除。此种手术方法效果好、拔管率高。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因后期喉气管狭窄的高发生率,所以对其严重程度的判断不仅限于伤的症状和体征,更重要的是采用喉气管镜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喉内结构和软骨支架的损伤程度。一旦确诊,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行喉气管裂开探查成型术,尽量恢复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手术要在24~48 h内进行,这是手术成功、预防喉气管狭窄和提高嗓音质量的关键。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喉外伤的急救与手术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对喉气管支架损伤的修复与嗓音的关系、外伤性喉气管狭窄的治疗,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文光,李泽卿,王秋萍,等.开放性喉外伤38例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8):764-765.

[2]李湘平,梁勇,张威,等.陈旧性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的手术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0):790-791.

[3]陈文弦.喉气管狭窄的预防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4):252-254.

IDH行业回顾与分析 第5篇

IDH的历史10年回顾

从昙花一现,到蜂拥而起,到群雄争霸,再到如今惨淡经营,只有10年。1999年中电集团的CEC Wireless与荷兰Philips合作

2000年韩国的IDH达到顶峰,这些公司一方面为当时的科健、TCL提供主板,同时也为后来的诸如德信无线等提供技术和人员。

2001年CEC Wireless买下Philips R&D设立中电赛龙,中国第一家手机IDH成立

2002年—2003年国内IDH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经纬、龙旗、德信、禹华开始崭露头角。此时IDH利润率高达接近70%

2004年IDH平均利润率下降至35%左右,IDH开始变化商业模式,根据销量提成的模式,与制造厂商分摊手机销量不畅的风险。

2005年更多公司加入,IDH平均利润率下降到23%。本土IDH崛起逐渐取代韩国、台湾公司,部分公司开始能够提供3G解决方案

2006年MTK方案进入市场,迅速冲击其它平台的IDH市场份额,并使得平均利润率降至15%。

MTK占据了国内手机芯片市场的40%。在MTK的扶持下,龙旗奠定了龙头位置,直到如今。BOM清单开始流行。

2007年IDH平均利润率5.1%

2008年IDH平均利润率3%。展讯平台开始露头,但产品一直不稳,其亲密伙伴闻泰、展英通开始奠定江湖地位。IDH的数量这一年达到最高峰近700家。已经有IDH开始其他商业模式,如涉及集成、ODM、SP等

2009年MTK遭受进入大陆市场最严重失利,展讯从MTK手中抢走大量客户。

IDH兴起合并潮,开始抱团攻市场。IDH上下游产业渗透已成大势所趋,除了集成、ODM、SP,甚至开始自建渠道、运作品牌。

2010展讯份额最高至20%。IDH行业惨淡经营,空间被原来的上下游厂商进一步打压。2011年MTK推出首颗智能机芯片MT6516,并未搅动市场,下半年推出MT6573,掀起智能机市场浪潮。至此IDH开始了平台转移的阵痛期

通过IDH历史回顾,IDH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前10年基本上是靠堆积如山的集成公司失败造就了IDH的辉煌,接下来就是靠牺牲IDH来拉动芯片公司的出货量,此时IDH是IC后端的垫脚石,如不寻求突围,经营会非常惨淡。

IDH如何突围

一、品牌,建立强有力的运营商合作关系

1.依托对平台的掌握度,做出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塑造自己的品

牌,加强与运营商的合作关系,减少平台和型号研发投入

2.集中精力做好品牌规划,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然后再图谋发展

二、全产业链整合,做大资金规模

1.IDH是一个轻资产,资金密集型行业,可以做大出货量,利用手里庞大的资金做全

产业链融合,形成庞大的议价能力,占用供应商资金做其他投资

2.同时利用手机供应链的价格优势,做一些高毛利的定制方案。

3.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加强对上游供应商的掌控能力,利用其价格优势和先发优势开

辟新的行业市场

三、细分市场,深耕技术

1.手机功能已经包含了消费类电子的大部分功能,其实每部分功能都可以作为一个独

立市场存在,可以选取其中一两个细分市场,做深做精,提高产品毛利率

2.利用手机供应链,用较低成本开发行业应用产品

3.做好新技术储备,研究行业应用的切入点,在某一行业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打造

口碑,逐渐摆脱低毛利的现状

回顾性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产后出血的原因; 预防; 回顾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07-02

分娩时,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之内,出血达400毫升以上时,叫做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如果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产妇很快就会出现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危及生命。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收治产后出血200例,观察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产后出血2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19—40岁,平均29.5岁;选择同期无产后出血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产后出血的诊断[1]:胎儿娩出2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400 ml,或胎儿娩出24 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500 ml,其中出血量≥1000 ml者称为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的计算: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后,立即放聚血器于产妇臀部,读取2h数据;剖宫产者计算吸引器负压瓶内的血量、估计手术浸染纱布、敷料的血量的总和。产妇回病房后24 h内出血由两个专科医生共同估算。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病历,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出血时间;引起出血的原因;观察孕期保健、妊娠并发症、孕产史(经产妇、有流产史者)、分娩方式、产程延长、巨大儿:早接触及早吸吮等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组间发病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5.6%,发生在2h内86%;产后出血原因:子宫收缩无力130例,占68%,胎盘因素35例,占17.5%,软产道裂伤20例,占10.0%,其他15例,占7.5%。相关性因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吸吮,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文献报道发病率4.47%[3],本研究为5.1%,与文献一致。以往研究产后出血原因多聚焦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本文结果也证实产后出血的直接原因与此有关,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存在或在产时才发生,多种影响因素大多产前就存在,并与这4种原因有关联。通过分析发现产前影响产后出也血发生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因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巨大儿、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早吸吮。①未通过产前检查不能及时发现有产后出血可能的产妇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不宜妊娠者没有适时在早孕期终止妊娠。②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微血管病变及血管脆性增加,同时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产后出血[4]。③有孕产史者存在不同程度子宫内膜损伤及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黏连、植入、残留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机率也会大大地增加。④剖宫产分娩时本身存在着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巨大儿、双胎、妊高征等,另外由于手术的创伤或止血不彻底加之操作时间的延长,均可额外增加出血量,从而产后出血增多。与文献一致[5]。⑤新生儿体重偏大,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可能是胎儿较大使子宫过度膨胀,而膨胀的子宫不能有效地收缩及缩复,导致产后出血。⑥产程延长使产妇过度疲劳、体力消耗致使产后宫缩乏力,不利于胎盘剥离和娩出,另一方面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导致产后出血。⑦早接触、早吸吮是一种保护因素,因为它能促进子宫收缩,对于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根据上述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性因素可采取下列针对性预防措施:①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宣教,强调育龄妇女落实好避孕措施,减少意外妊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流产、引产预防多孕、多产及多次宫腔操作,以减少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②加强孕期管理,合理的营养指导,控制婴儿体重,通过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纠正并发症,对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期终止妊娠。③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强调剖官产的合理性,创造合理分娩的社会环境。④对临产后的产妇实施人文关怀,产时陪产服务,进行有效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产妇的恐惧和焦虑,保持充沛精力以缩短产程,促进子宫收缩。⑤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预防性使用缩宫素,正确处理第3产程,适时会阴切开,提高剖宫产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合理选择子宫切口等。⑥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6],发生在2h内87.2%,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 h;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前应排空膀胱,鼓励母亲让新生儿及早吸吮奶头,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2] 杜秀英,高世芳,张立岩,等,忽略性因素致产后出血48例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76.

[3] 陆庆荣,王春光,冷馨.186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324.

[4] 金秀花.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43 - 1344.

[5] 林建华,产后出血的重新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2):89 -91.

产前发热13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产前发热的产妇130例, 年龄22~42岁, 平均年龄 (26.12±4.53) 岁, 孕龄34~42周, 平均孕龄 (39.12±2.34) 周, 体温均高于37.5℃。将此130例患者按体温高低分为低温组和高温组, 低温组:体温<38.5℃, 92例, 年龄22~42岁, 平均年龄 (26.45±3.55) 岁;高温组:体温≥38.5℃, 38例, 年龄23~42岁, 平均年龄 (26.97±2.35) 岁;经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孕龄等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产前发热的相关性因素,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 (即剖宫产率) 、产后出血、胎儿死亡、羊水污染以及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分析产前发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认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前发热的相关因素

此130例产前发热的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 (44.62%) 以及下生殖道上行感染 (23.85%) 是引起产前发热的主要原因。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

高热组剖宫产率 (81.58%) , 羊水污染率 (47.37%) ,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60.53%) , 均显著高于低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 高热组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死产、死胎的发生率均高于低热组。详见表2。

3 讨论

产前发热可分为非感染因素以及感染因素两类, 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多是由产科硬膜外镇痛引起, 临床极为少见。而妊娠期母体由于孕育胎儿消耗大量能量, 并且胎儿作为巨大的同种异体物质, 极易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 机体免疫力低下, 易患各类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引起产前发热的病原体多来自与细菌和病毒, 以细菌感染为主, 对母儿影响较大[3]。

本文结果显示, 130例产前发热的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达44.62%, 为引起产前发热的主要原因。上呼吸道感染80%~9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多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以及发热、全身不适等, 疾病多为自限性, 大多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4]。但如果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流感长期未愈, 则会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为B族溶血性链球菌, 此类细菌可导致孕妇高热、败血症甚至休克, 并可通过胎盘、脐带造成胎儿宫内感染, 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甚至胎死宫内, 应当对产前流感及时治疗和预防[5]。

本调查结果显示:高热组剖宫产率、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均显著高于低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 高热组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死产、死胎的发生率均高于低热组。可见, 高热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产妇高热可引起宫内温度升高, 由于胎儿体温随之升高, 再加上胎儿无法散热, 引起胎儿呼吸加快、心动过速, 进而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引起胎儿窘迫, 羊水污染以及新生儿窒息, 甚至死胎、死产等严重并发症。胎儿异常增加了胎膜早破、早产以及剖宫产率, 早产和胎膜早破是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 明确发热病因, 尽快控制感染, 尤其重视高热的控制, 对保证母婴安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上呼吸道感染和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是引起产前发热的主要原因, 此外, 还有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相关因素, 发热可引起剖宫产、羊水污染、胎膜早破以及产后出血等母婴并发症, 应尽快加以控制, 保证母婴安全。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产前发热的相关性因素以及发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产前发热的产妇130例, 随机分为低温组 (92例) 和高温组 (38例) , 回顾性分析其产前发热的相关性因素,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死亡、羊水污染以及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结果:上呼吸道感染 (44.62%) 以及下生殖道上行感染 (23.85%) 是引起产前发热的主要原因。高热组剖宫产率 (81.58%) , 羊水污染率 (47.37%) ,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60.53%) , 均显著高于低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是引起产前发热的主要原因, 此外, 还有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相关因素, 高热导致剖宫产、羊水污染、胎膜早破以及产后出血等母婴并发症, 应尽快加以控制, 保证母婴安全。

关键词:产前发热,孕期感染,胎膜早破

参考文献

[1]陈晓琴, 吕述彦, 张玉磊.足月妊娠产前发热88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42) :97-98.

[2]王荣改, 高蔚然, 李杰.孕期感染性发热与新生儿预后关系[J].河北医药, 2010, 24 (22) :3262-3263.

[3]张慧珠, 郭芳, 何超.产前发热对产妇分娩的影响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5) :11-12.

[4]郭志平.产妇产前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分娩时相应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3) :98-99.

167例医院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2009年1至12月份的全院住院病历。

1.2 方法

根据深圳市光明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病历调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

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细菌培养检测仪, 选择相应的试剂盒进行药敏实验。

1.4 质控菌株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基本情况

深圳市光明医院2009年出院人数共9538例次, 发生医院感染167例次, 医院感染例次率1.75%。医院感染的年龄结构如表1。

表1说明2岁以内和60岁以上患者组与2~60岁组医院感染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2岁以内和60岁以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增多。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本组医院感染部位最易发生在下呼吸道, 其所占构成比最高, 为24.6%, 见表2。不同科室间医院感染发病率也有所不同, 见表3。

2.3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注:χ=11.67, P<0.05。≤2岁组与2~60岁组比较P<0.05, >60岁组与2~60岁组比较P<0.05, ≤2岁组与>60岁组比较P>0.05

本组医院感染与侵袭性操作等危险因素有关, 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动静脉插管侵袭性操作有明显关系 (P<0.01) , 而内镜与气管插管关系不大 (P>0.05)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是否住ICU、呼吸机、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P<0.01) 。

2.4 医院感染病例病原体、分离部位及耐药情况

167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细菌培养79例次, 阳性60例次。本组送检标本共获得60株病原体,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56.67% (34/60) , 革兰阳性球菌占25.00% (15/60) , 真菌6.67% (4/60) , 支原体及衣原体6.67% (4/60) , 厌氧菌3.33% (2/60) 。病原体在下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检出率较高。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检查较高 (14例) , 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切口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检出较高 (11例) , 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泌尿道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检出较高 (9例) , 也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医院感染主要病原体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 其主要病原体药敏情况见表5。

本组革兰阳性菌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 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超过70%, 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替考拉宁、呋喃妥因耐药率在30%以下。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率

本组医院感染率为1.75%, 低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2005年现患率调查的数据 (4.77%) [1], 其原因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病例漏报、轻病种较多。其中外科感染率最高, 占4.8%, 其原因是外科病种多为外伤, 手术病例较多。

3.2 医院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呼吸道 (48.2%) 和胃肠道 (19.6%) , 多见于老年人、婴幼儿及手术患者, 其原因是老年人、婴幼儿及手术患者免疫力低下。本组9例泌尿道感染患者均发生在泌尿道插管后, 说明泌尿道感染与泌尿道插管密切相关;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有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史, 说明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最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 所以在ICU病房应加强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护理, 尽早脱离呼吸机,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切侵袭性操作应强调无菌操作。

3.3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目前医院感染主要由6种细菌引起, 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铜氯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克雷伯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已超过50%[2]。本组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已超过50%。

本组革兰阴性杆菌对氨基苷类、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相对敏感, 对部分头孢类抗生素敏感, 对青霉素类、部分头孢菌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米诺环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敏感, 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耐药。

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以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 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外, 对亚胺培南均较敏感, 敏感率均在80%以上[3]。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原因是由于产超广谱β-酰胺酶 (ESBLs) 的增多, 产ESBLs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柠檬酸杆菌等。其特点对一些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药, 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西丁、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剂、氨基糖苷类敏感。对头孢西丁耐药的原因是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肠杆菌属能产生AmpC酶, 但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西丁敏感。

革兰阳性球菌大部分是葡萄球菌, 分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前者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后者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缓慢葡萄球菌等多种。近几十年来,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滥用,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 的细菌大量产生, 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普遍产生了耐药, 而两者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部分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利福平、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敏感。

为减少抗生素的耐药临床医生应规范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对于产ESBLs的菌株, 临床上应避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3.4 真菌感染率

近年来, 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些医院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中, 真菌感染占第一位, 达20.21%[4]。主要见于老年人、长期住院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 本组真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第3位, 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光明医院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9年1至12月深圳市光明医院9538份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深圳市光明医院2009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5%,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 (47.9%) , 且在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最多 (33.8%) , 医院感染发生最高的科室是外科。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伴发糖尿病等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革兰阴性杆菌占56.67%, 而且真菌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明显增多。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部分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明显, 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类基本耐药。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和病原体的监控,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 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因素,细菌谱

参考文献

[1]任南, 文细毛, 吴安华.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1) :16-18.

[2]汪能平.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基础[R].广东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培训班讲义, 2006:36-61.

[3]文细毛, 任南, 徐秀华, 等.全国医院感染检测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41-244.

药物不良反应682例回顾性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某院2011年12月1日-2012年5月31日682份ADR报告,按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病例报告人口学特征、用药情况分析等各项ADR评价指征进行Excel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报告人职业和科室分布

ADR报告人包括医师、护士和药师,其中护士上报599份(87.83%),医师上报59份(8.65%),药师上报24份(3.52%)。ADR报告科室中,急诊输液室上报515份(75.51%),非急诊科上报167份(24.49%)。

2.2 病例报告人口学特征

2.2.1 性别分布:

682份ADR报告中,男352例,女330例,男、女之比为1.07:1.00。

2.2.2 年龄分布:

不同年龄段均可引发ADR,682例患者年龄为1个月~91.8(39.2±18.8)岁。统计ADR报告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3 既往ADR史:

除21例患者明确既往发生过≥1次ADR,其余均不详或无。

2.2.4 民族分布:

满族2例,回族、壮族、彝族、土家族各1例,外国人2例,不详或无5例,其余均为汉族。

2.3 用药情况分析

2.3.1 引起ADR的中成药与非中成药构成情况分析:

按照国家关于中成药和非中成药(含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的分类,其中非中成药共642例(94.13%),中成药共40例(5.87%)。中成药包括参麦注射液(6例)、参附注射液(7例)、喜炎平注射液(6例)。

2.3.2 引起ADR的非中成药分类情况:

对引起ADR的642种非中成药按照《新编药物学》进行药理学作用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3。抗微生物药物、中成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用药(造影剂)及营养药(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最多。从单品种看,阿奇霉素193例(28.30%)、左氧氟沙星85例(12.46%)、加替沙星61例(8.94%)、头孢哌酮钠/他巴唑坦27例(3.96%)分列前4位。

注:*为同一患者有应用≥2种药物的情况,故总例数≥642

2.3.3 引起ADR的药物给药途径:

引起ADR的药物按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滴注618例(90.62%),口服给药53例(7.77%),肌内注射8例(1.17%),皮下注射2例(0.29%),动脉注射1例(0.15%)。

2.4 ADR分析

2.4.1 ADR发生时间:

用药后即刻发生9例,多为过敏反应等;最长为用药3年后发生ADR。≤5min 73例(10.70%),5~30min 463例(67.89%),30min~1h 50例(7.33%),1~24h 55例(8.06%),1~7d 25例(3.67%),7~30d 10例(1.47%),1个月~1年5例(0.73%),>1年1例(0.15%)。

2.4.2 ADR持续时间:

≤5min 19例(2.79%),5~30min 179例(26.25%),30min~1h 115例(16.86%),1~24h 300例(43.99%),1~7d 51例(7.48%),7~30d 5例(0.73%),1个月~1年3例(0.44%),ADR持续6例(0.88%),其中持续时间不详4例(0.59%)。

2.4.3 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情况:

按照ADR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的668例(97.95%)、严重的14例(2.05%)。严重的怀疑药物为碘海醇、荧光素钠、卡马西平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呼吸困难、喉水肿、过敏性休克、重症型皮疹等。报告为新的ADR有11例,其中新的严重的1例。按照系统解剖学分类对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

注:*为同一患者涉及≥2种系统/器官疾病,故总例数≥682

2.4.4 ADR处置与转归:

297例调慢滴速,其中20例需停药或对症治疗;290例停药,其中需对症治疗130例;46例对症治疗;2例减量,其中需对症治疗1例;47例未处置。除1例因肺癌引起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其余均好转或治愈。

2.4.5 关联性评价:

对ADR进行关联性评价,其中肯定17例(2.49%),很可能271例(39.74%),可能391例(57.33%),可能无关3例(0.44%)。

3 讨 论

ADR的发生因人而异,国外报道老年患者ADR的每年发生率为15.2/1000人[1]。Martin等[2]对48个队列研究中513608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ADR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60%。本次调查中,男性略高于女性,可能与样本量少及样本主要来源于急诊输液室有关(75.51%),而2009年12月笔者前瞻性调查了640例在急诊输液室使用抗菌药物针剂发生ADR的患者,其中男性占53.90%[3]。从年龄看,20~50岁年龄段为ADR高发人群,可能与当今社会中青年人群压力较大有关。

从发生ADR的药物种类分布看,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其中又以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居多,结合上报ADR的科室可知,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无需皮肤试验、使用方便等优点,深受急诊科医师青睐[4]。既往调查表明,在急诊输液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使用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占84.1%,其ADR发生率为9.84%,其中62.30%存在超适应证用药现象[3]。说明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降低ADR发生率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2009年卫生部38号文件精神用药,警惕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5]。

从给药途径看,该院发生ADR的患者用药以静脉滴注为主(90.62%),其中40.62%(277/682)的患者通过调慢滴速使ADR得到缓解,说明该院门诊输液速度普遍偏快,而滴速过快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因此,除特别规定外,输液时滴速应保持在30滴/min左右,减慢滴速有利于减少ADR的发生;另外,减少抗菌药物滥用、不必要的输液、输液中配伍药物数也是提高输液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临床上应遵循“能口服尽量避免静脉用药”的原则[6]。

总之,医护工作者在用药前需了解患者的ADR史,避免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减少静脉给药途径,提高对ADR的判断、识别和处置能力。同时,护士作为医嘱的执行者及ADR的主要发现者,在用药过程中,应留心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一旦发现ADR,应及时通知经治医师,并采取正确的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某院2011年12月-2012年5月上报的68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ADR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高居前3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0.62%(618/682);78.59%(536/682)在用药30min内发生,45.89%(313/682)持续时间≤1h;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症状最为常见,占80.15%(763/952);40.62%(277/682)可通过调慢滴速使ADR症状好转。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减少抗菌药物和针剂的过度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抗菌药,注射剂

参考文献

[1]Sikdar KC,Dowden J,Alaghehbandan R,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a12-year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nn Pharmacother,2012,46(7-8):960-971.

[2]Martin RM,Biswas PN,Freemantle SN,et al.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suspecte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o newly marketed drugs in general practice in England:analysis of48cohort studies[J].Br J Clin Pharmacol,1998,46(5):505-511.

[3]袁进,石磊,廖妙玲.医院门诊输液室抗菌药针剂使用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55-957.

[4]王娟.急诊科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67-1568.

[5]柴晓东,曹淑芹,孙玉杰.警惕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用药建议[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46-47.

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回顾性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至2007年6月, 共收治新鲜 (伤后2周内) 髌骨骨折193例, 其中获随访186例。男性172例, 年龄18~72岁, 平均45岁。骨折类型为横断型91例, 粉碎性87例, 纵型2例, 撕脱型13例。

1.2 手术方法

本科在不同阶段曾对不同的病例采用数种不同的手术方式, 1997至2003年间主要针对横断型或大骨块为主的粉碎骨折以张力带缝合固定作主要术式。方法是在切开骨折复位后以中钳或髌骨钳暂时固定, 然后在股四头肌腱以及髌韧带在髌骨上的附着部横行穿过钢丝经髌骨前方纵行跨过结扎;或先以两克氏针纵行穿过骨折线两针各自之一端弯成钩状, 每根针的两端露出骨外, 将钢丝绕经止四个外露的针端, 然后扎紧并将钩端击入骨内。另外针对少数纵行骨折采用无张力的镙钉固定。2003年以后, 针对横断形骨折多采用简单实用的髌骨钢板内固定, 方法是骨折复位后于髌骨上端股直肌附着部和髌韧带在髌骨上的附着部分别放置爪状钢板后利用钢板结合部的固定镙丝作恒力固定。

术后一般作外固定3~6周, 多数3周后拆除外固定进行渐进性膝关节功能锻练。6周后开始扶拐作负重行走, 一般10~12周后复查X线后酌情弃拐负重行走。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损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数;术后及随访时观察有无并发症及骨折再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及髌骨坏死的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

2 结果

损伤至手术时间:3~12h, (多数采用急诊手术) 平均5h;术后住院8~25d, 平均12d;所有病例住院期间未出现术口感染。无骨折不愈合病例;并发症8例:1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后期钢丝断裂, 因骨折已愈合未作即时处理。1例术后关节内积血, 经重新放置关节内引流后痊愈。1例术后6周出现关节内感染累及髌上囊及关节内脓性积液, 再次入院后作关节内灌洗1周后痊愈。5例术后12~24周出现克氏针松滑刺激髌前皮肤致疼痛, 采用小切口进入克氏针再打入并双向折弯。全部病例均未出现髌骨坏死或不愈合。27例包括发生并发症病例出现不同程度膝关节功能受限, 其中1例关节强直, 6例关节屈曲小于90, 余20例关节屈曲小于100。

典型病例:男性, 42岁。骑摩托车车祸致右膝髌骨横形骨折, 伤后1h入院, 入院后2h行急诊手术, 采用髌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解剖复位, 随诊1年骨折愈合, 内固定无松脱, 膝关节功能正常。予拆除内固定后随访6周, 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3 讨论

髌骨是全身骨骼中最大的种子骨, 骨折后的治疗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自90年代开始手术治疗被广泛接受后, 我院除极个别小块碎片撕脱不损伤关节面的骨折采用外固定保守治疗外, 均采用手术治疗, 其手术固定可分4大类。 (1) 单纯环状钢丝困扎:主要针对粉碎性骨折, 包括星型骨折。此类骨折多为直接暴力致伤, 上下分离不严重, 股四头肌的两侧扩张部破坏较轻。术后需外固定时间较长, 约4~6周。拆除石膏托后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硬, 通过渐进式负重及无重力功能锻练, 膝关节一般可在16周内恢复正常。 (2) 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此术式为最常用, 主要针对横断包括斜行骨折, 此类骨折多为间接暴力致伤。当股四头肌突然强力收缩时, 所在位置之髌骨横行条状接触面形成支点, 而造成横断骨折。一般两折块分离较大, 髌骨两侧股四头肌腱的扩张部份撕裂也愈严重广泛, 有部份骨折块由于撞击地面或其它硬物进而形成粉碎折片, 但其基本骨折线仍为横行。此手术的关键是使缝合固定的钢丝在髌骨前方形成拉力以抵销骨折前方的分离张力。因此决不可使纵行跨过骨折线的钢丝过份偏向侧方, 从而失其张力带固定的作用, 并注意修补股四头肌扩张部的裂口。此类固定较为稳定, 术后3周即可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练, 故膝功能恢复最佳。但缺点是克氏针偶尔会因为骨折愈合后钢丝失去了对骨块的张力作用而松滑刺激膝前组织导致疼痛。 (3) 髌骨钢板外固定:主要使用于较单纯横断型骨折, 股四头肌扩张部撕裂较少, 髌骨包膜破坏不严重者。此类手术优点是手术简便, 固定稳定, 可早期下地进行功能锻练,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4) 镙钉类内固定:纵形和小块撕脱性骨折病例较少见, 多为外侧或斜行骨折, 当屈膝位同时有外翻动作时, 髌骨被拉向外侧, 在股骨外髁上形成支点而造成骨折, 撕脱者多为髌骨下极, 不涉及关节面。纵形骨折因无张力, 单纯使用1/3牙松质骨镙钉固定, 不需作术后外固定, 而撕脱骨折为抵消膝活动时的纵向拉力, 均在镙钉固定后作单钢丝张力固定。此类病例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练, 且因为手术过程创伤小, 术后膝关节均恢复满意。

本组病例中, 早期数例钢丝环内固定病例中, 因单钢丝不能完全控制髌骨前方分离的应力, 在过早练习中, 首先髌骨前方张开分离加大, 缝合圈越来越松驰, 后方关节面继之失去对合因而形成台阶。1例关节强直并发症病例正是术后过早下地, 关节面成台阶状引至疼痛后又拒绝活动引致。而1例术后致脓性关节炎病例, 术式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 术后关节内残留瘀血吸收不良, 6周后出现关节内积液处理不及时所致。而多例关节恢复欠理想者, 多因患者惧痛未能早期锻练, 而使损伤时的瘀血等产物未能及时清除, 发生粘连、机化、钙化导致其周围软组织的舒缩功能下降, 因而膝关节功能恢复缓慢或部份功能障碍。

因此, 我们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 尽量选择坚强可靠的内固定方式。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早期的物理治疗, 这样有利于消肿止痛, 锻练肌肉防止萎缩。早期下地行走训练既能锻练下肢肌力, 也能促进骨折的愈合, 达到骨折和功能恢复同步进行, 尽最大可能促使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

回顾性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经阴道超声 宫颈癌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1-02

本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阴道超声检查的178例宫颈癌患者,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现对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 对象

本组178例患者年龄24~86岁,平均44.1岁。 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55例,接触性出血49例,阴道分泌物增多27例,腹痛3例,肉眼血尿1例,放疗后复发6例。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10例、中度糜烂126例、重度糜烂42例。所有病例均作宫颈涂片,并有45例作了活检。见表1。表1 17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体检(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logiq7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变频探头频率5~7.5 MHz、HP尖端影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5.0MHz。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探头上套好避孕套,然后将探头缓缓放入阴道内直到宫颈表面或阴道窟窿部,转动探头作纵向、横向及多方位倾斜、推拉式探测。主要观察宫颈厚度及与宫体厚度的比例、回声、宫颈粘膜的厚度及其回声、有无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连续性是否完整、宫颈肌层内有无异常回声,同时还注意观察子宫体、宫腔及盆腔、宫旁有无异常回声等。

2 结果

2.1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宫颈癌178例患者中超声诊断宫颈癌171例,诊断符合率96.1%,误诊为宫颈肌瘤2例,误诊为单纯宫颈糜烂5例,误诊率为3.9%。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164例(92%),腺癌10例(6%),混合癌4例(2%)。 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略)

2.2 早期宫颈癌超声显示宫颈正常或稍大,宫颈管回声增强,粗细不均,部分可见回声断续,宫颈粘膜与肌层分界尚清或模糊,宫颈肌层无占位病变,易误诊。本组5例误诊为单纯宫颈糜烂。

2.3 中晚期宫颈癌显示宫颈低回声团块,宫颈肥大、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及浸润不同部位的表现,如:宫腔积液,肌层回声不均,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或混合性团块回声,盆腔内探及不规则实性肿块,膀胱壁不均匀增厚,输尿管扩张等声像学表现。

3 讨论

3.1 宫颈癌的早期诊断

有助于疾病的早期 治疗 和改善预后,有助于临床分期和确定治疗方案等。以往对宫颈癌的诊断主要靠病史、宫颈刮片的细胞学检查及临床医生个人的工作经验来诊断[2],但都难以明确病变范围及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肿块的大小等,在一定程度上诊断均有出入。阴道超声检查因探头与宫颈紧贴,不受腸腔气体、膀胱充盈等干扰,加之分辨率高、敏感度强,能清晰显示宫颈的层次结构,并能分辨肌层浸润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经阴道超声检查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

3.2 宫颈癌声像图表现

早期声像图无特异性表现.因大部分仅显示宫颈稍增大,内部回声分布不一,宫颈管回声增强、粗细不均,部分可见宫颈粘膜断续或与肌层分界稍模糊,宫颈肌层无占位性病变。此期易漏诊(本组5例显示宫颈不均质增大,考虑宫颈糜烂而漏诊)。随着癌组织的浸润,中、晚期大部分以内部回声不均匀为明显,部分呈结节状低回声或中心夹有强光点、光斑及短光带,形态失常,一侧增厚并向外突出,局部彩色血流分布丰富,见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频谱呈低阻,此外根据肿瘤生长改变不同,其超声表现不同[3]。(1)子宫颈增大变形、轮廓不光滑、凹凸不平。子宫大小正常。(2)宫口被癌组织阻塞,宫腔积脓,可使子宫增大,宫腔内可见液性或非纯液性暗区;癌浸润子宫体可使子宫增大。(3)宫颈弥漫性生长者多,多呈内部回声不均质低回声(图1、2),内有强回声点、光斑或光带;局灶性生长者多呈强回声团,后方回声明显衰减。(4)宫旁组织回声,受累组织呈低回声,累及膀胱可见膀胱壁增厚,黏膜面凹凸不平,呈不均质强回声;累及直肠受累部位肠壁增厚,回声不均;累及输尿管可见输尿管扩张及肾盂积水的声像图改变;累及阴道壁受累部位增厚,回声不均。如有淋巴转移可见宫旁、腹股沟、髂血管分叉处及腹主动脉旁有低回声团块、或为不均质低回声包块。(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瘤组织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以高速低阻和静脉频谱为主。

3.3 随着仪器分辨率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宫颈癌的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仍须与慢性宫颈炎、宫颈肌瘤进行鉴别。慢性宫颈炎也有接触性出血、白带多,临床上也难与宫颈癌区别[3],超声显示大部分内部回声尚均匀,部分病例外口可见边界极为模糊,但缺乏团块感,此类患者绝不能轻易放松诊断,需作随访。单从某一个角度去考虑 问题 ,容易导致误诊。宫颈肌瘤也使宫颈增大、形态失常,但宫颈的轮廓清晰,以团块为主,呈低回声,边界清,有包膜带区分和血流包绕,少数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很少发生钙化。误诊主要是忽略了病变部位的边缘性及肿块的周边特征,故早期诊断需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宫颈活检等综合考虑,并根据病理结果最后确诊。中、晚期宫颈癌超声诊断,重点是了解子宫周围组织浸润程度,有助于临床分期,采取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 郑怀美. 妇产 科学 .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版社,1987. 272.

[2] 王淑英主编. 实用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851.

儿科重症肺炎132例回顾性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科重症肺炎患儿共132例, 男83例 (62.88%) , 女49例 (37.12%) , 男女患儿比例约为1.69∶1。患儿年龄25d~12岁, 平均4.52±0.92岁, 其中<1岁者占60%以上。

1.2 方法

依照事先制定表格, 对13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基础信息 (性别与年龄) 以及临床信息 (病原学结果、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率) 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

2 结果

从病原学角度分析, 所选患儿中的细菌感染者最多, 共计98例, 占74.24%;其次为病毒感染者, 共计27例, 占20.45%;支原体与其他类型感染者, 共计7例, 占5.30%。从并发症角度来看, 所选患儿中2种并发症合并者最多, 共计72例, 占54.55%;其为3种并发症合并者, 共计21例, 占15.91%。从病死率角度来看, 132例共治愈126例, 治愈率为95.45%, 死亡6例, 病死率为4.55%。

3 讨论

由本文结果可以得知:本组患儿男83例 (62.88%) 、女49例 (37.12%) , 男女患儿比例约为1.69∶1。这一结果与同类比较结果基本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经验表明:小儿肺炎只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 是能够彻底根治并较快恢复的。然而, 重症肺炎的多种并发症如无法得到有效且及时的治疗, 就容易引起小儿躁动不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肝脏增大以及下肢浮肿等病症,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与抽搐。本文所选取的132例重症肺炎患儿中, <1岁者占60%以上, 由此可见年龄越小, 重症肺炎的发病率也越高。所选患儿中细菌感染者最多, 共计98例, 占74.24%;其次为病毒感染者, 共计27例, 占20.45%。表明重症肺炎有着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 细菌性感染作为最容易引起重症肺炎的病原体, 应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关注。

肺炎多是在肺泡炎症作用下导致患者吸气呼气障碍, 伴随着各种细菌及病原体导致患者出现周身性综合疾病, 进而危害人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3]。婴儿在刚出生时就极易患上肺炎, 产前及产时是肺炎的高发期。产前胎儿的生活环境为布满羊水的子宫, 如在母体生产中发生缺氧, 就极易吸入羊水, 从而导致胎儿患上吸入性肺炎;如羊水过早破水或生产不顺利, 胎儿所吸入的各种分泌物会致使其患上细菌性肺炎。不仅如此, 新生婴儿的抵抗力比较低, 对于各种病毒细菌及微生物的免疫性差, 因而极易遭受感染。目前本病普遍采用的临床治疗方式为镇静与吸氧。

本文所研究132例儿科重症肺炎患者均采用支持疗法, 选取气管内给药与肝素雾化[4]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 不仅大大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 同时在抗凝、抗炎、抗自由基损伤以及抗过敏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儿科重症肺炎病症患者132例, 对患者的基础信息 (性别与年龄) 以及临床信息 (病原学结果、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率) 进行临床观测与分析。重症肺炎具有流行性疾病的一部分特点, 婴幼儿极易感染, 并发症可能性高且有一定的死亡可能性, 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医护人员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重症肺炎,儿科,并发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黄亚萍.头孢吡肟在儿科重症肺炎中的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Z1) :109.

[2]张洁, 侯健军.10年间儿科重症肺炎253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03, 14 (1) :39-40.

[3]岳屹固.1, 6二磷酸果糖及甘露醇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60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1, 41 (8) :49-50.

回顾性分析范文

回顾性分析范文(精选12篇)回顾性分析 第1篇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缩宫素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 为分娩期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