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精选8篇)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第1篇
2015年春季学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教研活动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史铁生)
授课老师: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祝庆荣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2日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一、教学内容:
合欢树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学习主要结合多媒体采用师生讨论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有所体会; 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五、课时安排:
本课共2课时
六、法制与德育渗透:
1、法制: 法定下的父母子女之间有什么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父母的权利义务有:(1)在人身方面,有抚养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定代理;(2)在财产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子女财产的管理;未成年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父母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子女的权利义务有: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当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子女有义务给付赡养费,并且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子女有义务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2、德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入:
以播放视频或者歌曲《妈妈我想你》导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讲授过程中逐页播放多媒体)
1、文题解读:
合欢树,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为偶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常象征阖家幸福、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5年《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代表作: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3、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Q1:浏览全文,根据合欢树出现的前后顺序把文章分成两部分。说说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6)写母亲生前的事,以写“人”为主(实写)。
第二部分(7——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以写“树”为主(虚写)。
主题是母爱。全文“无处不在写母爱”。
Q2:找出第一部分文中三个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看作者写了人生中这几个年龄阶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年轻美貌 热爱生活
调皮活跃 童心未泯 争强好胜
二十岁 双腿残废 生了白发 全副心思 为我治病
心灰意冷 隐忍退让 励我写作 抱着希望
三十岁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思念感怀
Q3: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
作者行文过半才出现合欢树,显示了作者结构文章的技巧,前面大量的铺垫为合欢树铆足了劲,蓄足了情。并且,在前面6个段的记述中,作者很巧妙地选取了人生中的三个时间段,来说明自己成长的过程,来塑造刻画母亲的形象,可谓良苦用心,显示了作者选材的高超。
Q4: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它在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Q5:合欢树与母亲、与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 “合欢树” 母亲
两腿残废 没有发芽 叹息,不放弃 开始写作 茁壮成长 高兴,常侍弄 事业有成 花繁叶茂 去世,没看到
母亲的恩泽
Q6、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4、师生探讨: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母爱树:合欢树仿佛是“我”的患难兄弟,又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母爱把“我”和合欢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爱是“我们”共同的生命之源。母爱是博大的,深厚的,无私的,它不仅意味着关爱与呵护,更意味着信任与理解。在这棵树上,也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希望
2)思念树: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
3)母子合欢树:生命中不能剥离之情!象征意味的转变。
4)希望树:母爱生而为一棵树,在季节轮回中固守家园,撑一树浓荫一生为子女默默付出。
5、理解树:子女生而为一棵树,在母爱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蓦然回首中,承载了多少母爱的温暖。
Q7:作者在第二部分三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 什么作用?
分析:那个孩子身上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情感。是借以表达对母亲的思恋和感愧吗?是想启示读者应该理解自己的母亲吗?不强求答案的一致,重在体会其丰富的意蕴。
Q8末段四个“会”怎么理解?一个“不会”又显示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明确:因为对那个孩子来说,合欢树同样也是他自己和母亲一段生命历程的见证,同样具有母爱的象征意义。因此,到结文,合欢树不仅象征作者母亲的爱,而且使母爱得到更高程度的升华,恩泽四方。孩子对合欢树的遗忘,传递出人事更替的无奈,只有合欢树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爱长留的见证。
Q9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理解重点: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①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②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③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④想看合欢树也没看成。作者享受的内容有:①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②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③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4、写作特色:
6、布置作业:
同学们,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下课)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第2篇
无为职教中心
赵骏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记述事件的方式; 2了解“反讽”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想勾勒完整的人物形象,体会阅读过程中读者参与二次创作的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联想发掘“母亲”的人生,感受母爱的普通、平凡和伟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母爱,反观自身,找到可借鉴的教训。难点:通过合理的想象拼凑出“母亲”的完整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散文集《答自己问》。
导语:十多年前,我高三毕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却没有钱,有一次在书店里闲逛,翻到这本散文集《答自己问》,就买了下来,不仅是因为它便宜,只要七块钱,更重要的是作者那种深沉而流畅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让我觉得,这样的文字是真诚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本书第一篇文章《合欢树》。
二、品鉴欣赏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指明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述事件的。
明确:时间顺序
2、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节点的文字,思考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了什么。
明确:“十岁那年”,“二十岁”“三十岁时”。分别代表了人生童年、青年、中年的不同阶段。
童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花白的裙子。
青年:“我”两条腿残废了——“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中年:“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总结:在“我”不断突破逆境走向成功之时,母亲正从年轻变得苍老,直到去世。
3、提问:在这篇课文中看到了“我”的前半生和“母亲”的后半生,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作者的后半生是怎样的?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逝世。
4、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织出母亲前半生的生活。老师在学生勾勒的基础上,播放歌曲《她来听我的演唱会》。
总结: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芸芸众生的一员。她曾经有她的人生,有她的梦想,有她的爱情,有她的苦与乐,但是后来,她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慢慢长大,她不再做她蓝底花白的裙子。母亲的前半生作者没有说,但是你要自己去联想,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从平淡中读住伟大,从波澜不惊的岁月中读出史诗的苍凉。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同时思考课文题目“合欢树”的含义,用一首歌词来回答。
教师引导:母子相聚三十年,有相聚就有分离,所谓“合欢”是指相聚的欢乐,但是课文抒发的却是分离的悲伤。合欢——离殇
学生演唱多媒体上显示的歌词“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
课外延伸:“合欢”一词和现实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反讽”,即语言环境对语言含义的明显歪曲。
多媒体显示杜甫诗歌《春望》,亡国哀思却用生机勃勃“春望”为题,构成反讽。反讽的目的是表达一种幽深曲折的情感或态度,史铁生表达了一种沉湎于回忆中时内心的惨痛,“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4.作者的悲伤除了母亲去世,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在母亲健在的岁月中,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有何区别?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得出来?
多媒体出示《我与地坛》中语段。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总结延伸:母亲一直安慰陪伴儿子,儿子觉得心安理得,却沉溺
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也有她的骄傲和自尊。学生反观自身,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你了解你母亲吗?你关心过她的兴趣爱好吗?你有没有把她当成过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女人?作者的惨痛就在于,在她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固执和自私。
三、拓展总结:
1、观看公益广告视频《母亲的勇气》,学生自行感悟。
2、展示合欢树图片,提出希望:希望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棵合欢树种子落地生根,花开不败。希望岁月静好,母亲安在,“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且行且珍惜。
教学反思:
《合欢树》这篇课文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和一般性的回忆母亲的文章相比,它更为深入地展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并侧重于表达内心的遗憾和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但因为文字风格比较温纯平淡,情感的表达也就显得含蓄蕴藉、曲折幽深。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力图引导学生由文字层面走向情感深处,由文章内容走向现实世界,让学生在作者的青葱岁月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以此达成一种共鸣,并且得到劝诫。在讲述课文内容和艺术方法的同时,我调用了一些流行歌曲和网络视频,并且让
学生参与其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导语设计中,我叙述了自己购买《答自己问》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一个读者和一种文字风格是有缘分的。那时我还不知道史铁生是谁,但是就是那一眼的缘分是我买了这本书,这种经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对作者和文本的期待感。在具体的欣赏环节中,我将文本分成两个部分,由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力争避免让学生产生阅读上的压力。前半部分用一种时间顺序交代了两个人的半生:作者的前半生和母亲的后半生,作者的后半生和母亲的前半生便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的后半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轻松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插入了作者情况的介绍,将它和课文内容和欣赏思路融为一体,而不是很生硬地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环节放在导语之后。这样作者的成就就能和母亲的籍籍无名形成一个对比。现在唯一没有答案的就是母亲的前半生,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给出了很多答案,我也适时播放了张学友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这首歌和课文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女人的人生,和课文有一个模糊的时间接点,刚好能够拼凑出一个女人完整的人生,也许这种联系略显牵强,但仍能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种认知:我们过往在作文中对母亲的描述都是狭隘和自私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她有她的骄傲和虚荣,有她的自尊和脆弱。这些构成了一个女人的史诗。
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我主要用“合欢”一词做文章,让学生去找“合欢”的反义词“离殇”,自行判断课文主要在写“合欢”还是“离
殇”。作为学生活动,我请两位同学唱了分别唱了两句歌词“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学生在旋律中体味作者的悲恸,寻找作者悲恸的深层次原因。与此同时,我展示了《我与地坛》中的相关语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愧疚,用一系列的追问促使学生反观自身,“你了解你母亲吗?你关心过她的兴趣爱好吗?你有没有把她当成过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女人?你在抱怨她的同时,揣摩过她的心情吗”这些问题使得很多学生不断摇头,面有愧色。
为了强化课堂效果,我在尾声时间播放了2010年新浪十大视频之一《母亲的勇气》,戳中了很多学生的泪点。但是我并没有针对这个视频说什么,因为这个视频本身就具有足够的煽动性和说服力。最后我展示了一副合欢树的图片,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合欢树的种子,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它在生命中的走向,开花结果还是凋零枯萎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
新课标下的英语优质课研究 第3篇
一、英语优质课的一些特点
此次参赛人员都是各县区选拔的优秀教师, 他们提前一天抓阄决定讲课顺序、年级、班级和讲课内容。虽然时间仓促, 但都做了精心准备, 多数教师的课堂目标达成度高, 英语活动精彩纷呈。
1. 导入自然,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参赛的25 位教师都对导入环节做了精心安排, 通过游戏互动、音乐激趣、Let’s chant、影视卡通、free talk、brainstorm及复习操练等形式, 将授课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有效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为本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比如, 讲人教版PEP六年级上册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B Let’s learn时, 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 问学生“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学生争相回答的同时, 复习A部分学过的表示交通方式的七个短语 (by bus、by plane、by ship、by taxi、by subway、by train、on foot) , 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教师又通过让学生猜测How do I come to your school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目标准确, 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
大部分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语言表达准确。比如, 在讲人教版PEP小学三年级上册Unit 2 Colors B Start to read时, 将教学目标定为“能听、说、认读字母Aa、Bb、Cc、Dd;能听、说、认读本课学习的颜色单词, 并在不同印刷体中辨认出同一单词;能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子在情境中进行交际”。大部分参赛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活动设计巧妙, 衔接自然, 突出教学重点。比如, 讲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week A Let’s spell时, 在热身环节以视频形式反复播放26 个字母的发音, 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字母发音的知识;在呈现环节以游戏读词的方式, 复习元音字母e的发音规则, 再通过e引出本节课ee字母组合的熟词和生词, 并让学生尝试总结发音规律;在操练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拼读活动巩固ee组合的发音规律, 然后通过see过渡到sea, 引出含有ea字母组合的单词, 进而学习ea的发音规律并进行练习;在拓展环节, 阅读含有ee和ea的单词组成的小短文, 在强化读音规则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活动设计扎实有效,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二、部分英语优质课存在的问题
纵观此次优质课, 虽然表面上气氛轻松、环环相扣, 但仔细琢磨仍有值得推敲之处。
1. 有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目标
比如, 有的形式过于复杂或简单, 学生无法有效习得所学语言, 甚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有的活动的语境与练习的语言不一致。比如, 在讲人教版PEP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week B Let’s try & Let’s talk时, 教师在拓展时设计了创编对话活动, 并提供两个对话范例, 对话1 的练习重点是Do you often … on the weekend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对话2 的练习重点是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及其答语I often …。事实上, 对话2 的训练重点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若将两个对话的内容结合起来, 先问Do you often … on the weekend, 学生可任意作答,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再接着问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从而练习I often …。这样的设计充分练习了本课的重点, 而且拓展了学习内容,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有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教师设计了大量的教学活动, 但没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前面的活动没有为后面的活动形成铺垫和基础, 后面的活动也没有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
3. 有的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的课堂用语需要规范, 错误或者汉式英语在课堂中时有出现。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规范, 比如有的上课就问“Are you happy”且强求学生回答Yes, 无异于精神“绑架”;有的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有的无法掌控课堂突发情况;有的没有读懂教材;有的不了解学情;有的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设计, 不知变通。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 优质课的目标有待调整
有的人不喜欢优质课, 因为多数优质课成了华而不实的表演课, 可借鉴性差。此次活动虽然在形式上有所改变, 比如提前一天抓阄、独立备课等, 但还远远不够。优质课评比不仅要及时发现优秀教师,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更要引领本区域所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推广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因此, 应将优质课定义为集展示、研讨、培训为一体的教研活动, 重点在研讨和培训, 要将优质课中的“优”具体化, 让做课和听课教师都能清晰认识到优在何处、劣在哪里, 如何改进和提高, 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提高课堂实效, 实现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优质课一直备受关注。参赛教师导入自然,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目标定位准确, 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但仍存在教学活动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优质课的目标有待调整等问题。
关键词:优质课,英语,活动,目标,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文娟.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英语优质课[J].中学课程辅导, 2015 (11) .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第4篇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母子情深。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交流: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
我今天抽到上午的第五课,耽误大家吃饭的时间,实在是“非敢后也,抽签之故也”。2.导入:我们曾学过《我与地坛》,大家对坦然面对命运、道出人世间一份特殊母爱的史铁生应该是记忆犹新的。
这是一个不幸的作家,双腿残疾,20来岁开始就只能坐在轮椅上,但这也是一个不屈的作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对命运的蔑视。如今,他正身患尿毒症,每个星期都必须做两次肾透析,但他说:人总是没有到最坏的地步,比如说坐在轮椅上,就比只能躺着好,身患尿毒症,那也是活着,比不在人世要好。所以,这同样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作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合欢树》。
3.请同学们将课文朗读一遍,编一下段落序号,以方便回答问题。(约6分钟)
4.大家都玩过电脑、上过网,用过搜索引擎吧,如果我在网上要查找《合欢树》这篇文章,那么我应该在百度或谷歌中输入什么关键词比较好?
明确:合欢树、史铁生
那么刚才大家读了《合欢树》了,能否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呢? 明确:“我”、母亲、合欢树 为什么?
明确:散文写的是母亲对“我”的爱、“我”对母亲的爱,而合欢树是“母爱”和“爱母”的象征。
根据这个问题,理清散文思路。
“我” 母亲 合欢树
双腿残疾 治疗、不舍 没有发芽
开始写作 希望、高兴 长叶茂盛
小说获奖 早已不在 年年开花
5.大家见过合欢树吗?想不想见一下合欢树? ppt显示合欢树照片
教师神情地:母亲在这一棵树上寄托着对我的爱,特殊的母爱,而我在这一棵树上也寄托着对母亲的——爱,但那一份爱是多么地复杂啊。
母爱
象征
爱母
6.让我们看看史铁生对这棵树的态度是怎样的,前后有哪些变化。这其中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忘记—推脱—记着—问起—后悔
7.当我主动地想去看看的时候,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心里特别后悔,可作者为什么说“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悲伤也成享受”?你能体会得到吗?
明确:悲伤:自己残疾给母亲带来了痛苦; 自己获奖了,而母亲已经不在了; 看不到合欢树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享受: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
自己深味母亲的伟大,母亲虽已不在,但仍然活在浓浓的母爱中 从三口之家的欢乐中,有了一种特殊的安慰
这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8.在散文中,作者似乎还提逃了一个不相关的人物——小孩子,这有什么作用呢? 结合最后一段的朗读,体会。作者都没有见过他。也许他在这个园子里度过了欢乐的童年,也许他会和小伙伴一起在合欢树下玩耍,也许他会像小时候一样,不吵不闹,喜欢安安静静地看那棵合欢树,也许,在花开的季节里,他还会采几朵花送给自己的母亲……那棵合欢树也会见证他的母亲对他的爱,对他的期望,见证他对母亲的爱。
因此,这时候的爱的象征不再是个人的,而是所有人的,所有接收这母爱和爱着自己母亲的人的了。
想到这里,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9.讲述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
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不要千里,你放学晚会几分钟,母亲就会担忧起来。也许我们真的都很忙,学习、工作都很忙,我们正年轻,有自己的学业、事业,但请别忘了深厚那一双关切的目光,那一份不舍的牵挂。
配音朗诵《我与体坛》选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看来,我们不必倔强,把我们对母亲的爱早一点说出来。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第6篇
1、引导幼儿能抓住螃蟹的特征,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螃蟹,并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
2、在手工活动中,喜欢探究,专注,想象力丰富有信心。
3、能正确运用各种手工材料,有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活动准备
1、范例:一次性饭盒制作《螃蟹》作品一个。
2、各种材料:火柴盒、易拉罐、豆腐盒等等。
3、手工工具、双面胶、剪刀等等。
4、废旧材料箱。
活动过程
一、导人活动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邀请了你们的爸爸妈妈来到我们班,老师还邀请了两位小客人你们看它们是谁:”(螃蟹)师:“前几天我们已经认识了螃蟹和它们作朋友,这两只螃蟹和我们以前看到的真螃蟹和图片上的螃蟹一样吗?”
师:“这是老师做出来的你们仔细看看老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二、探索制作的方法。
1、“螃蟹的身体上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要选用一次性盘子和饭盒做它的身体? 小结:螃蟹的身体是方圆形的?一次性饭盒是方的,盘子是圆圆的,它们看上去很象,所以老师用饭盒和盘子做它的身体。
2、“螃蟹的八只脚是用什么材料做?为什么用插座和吸管做脚呢。”
小结:“螃蟹的八只脚是细细的长长的,所以老师选用吸管和插座做它的脚。
3、“螃蟹还有一对脚呢?我们看看这对脚拿什么?(钳子,剪刀)老师选用夹子和插子做螃蟹螯足。
4、“然后在点上眼睛,这只螃蟹就更象了。”
三、幼儿制作
1、介绍材料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许多材料,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小手做出多种多样的螃蟹。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材料。
2、启发幼儿如何运用材料制作螃蟹。
(1)“这些材料哪些可以做螃蟹的身体?为什么?”一次性纸杯能做螃蟹的身体吗?能不能想想办法?(2)“哪些材料可以螃蟹的脚呢?”
提醒幼儿没有满意的材料还可以到材料箱里找一找。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制作,教师提醒幼儿拼一拼摆一摆然后再作。
四、展示作品
傻二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注意“便宜坊” “吆喝”“玻璃”“钳子”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中学写,学习本文通过衣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方面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感受傻二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方面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读中学写,学习本文通过衣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过去的时光,快乐的童年,都成为美好的回忆。在作家魏巍的眼中最使他难忘的,是他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在作者新凤霞眼中最使他难忘的是“傻二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傻二哥(板书)。(齐读课题,读完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说:为什么别人叫他“傻二哥”?傻二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生词认读,正音。
①出现易读错字词和易写错字词,指名学生读。
②重点指导:吆喝(yāohe)玻璃(bōli)便宜坊(biàn)
3、探讨:傻二哥乐于助人、热心肠„„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概括了傻二哥的形象:傻灵傻灵(灵:聪明,讲解傻灵傻灵)
结合课题及初读感知,明确傻二哥的“傻”即傻劲儿,并非呆板。
三、品读感悟
默读课文4-6段,思考: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傻二哥的“傻灵傻灵”? ※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着白布上衣,黑色裤子,挽着袖子,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
1).装束:一边观察插图
白布上衣,黑色裤子,这样的装束,可能大家觉得很普通,甚至很寒酸,但在当时,这样的装束已经算是很正规的了。老师找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文中原来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
“他上街卖药糖,要穿上一套专用的行头〔行(xíng)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的穿戴。这里指服装。〕: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裤。挽着袖口,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用皮带套好的、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傻二哥在家里穿的破破烂烂,去卖药糖时,就把这套干干净净的衣服换上了。”
问:你看到怎样一个傻二哥?理解“讲究”。(衣着讲究,对工作很认真。)看来结合课外资料来理解课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
师:傻二哥卖药糖还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服呢!这样的装束显得很正规,很正式,这也是他吸引人来买药糖的一种做法。板书:穿着。这傻二哥傻不傻?是的,不仅不傻,还聪明着呢!
c、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他在衣着上的讲究。分组读。d、这段话让我们知道傻二哥在衣着上讲究,还在哪方面也讲究? 发型上也不含糊呢!男生读读这句话,读出他发型上的独特。
师:为了卖药糖还要特意梳妆打扮一番,偏分头,这可是在旧时的天津是最流行的发型呀!卖一个小小药糖,却花了这么多的心思,多么认真。心思如此巧妙。
e、对了,别忘了还有他那不可多得的玻璃瓶子呢!谁来读读这段内容?(师生合作读)
预设:大玻璃瓶子——从小灯泡体会到他的聪明,从钳子体会到他讲卫生,很有职业道德。师:傻二哥衣着讲究,发型讲究,甚至连大玻璃瓶都(师手指生说)——讲究不仅不傻,还处处表现出聪明劲,真是位有职业道德的小贩!
※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放在腰上,一手捂着耳朵,这才放声吆喝了。(1)这一句描写的是什么?(吆喝前的准备)这句话里发现了什么?(很多动词)请大家一起把这些动词读一遍。这些动词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的用词多样性,将动作刻画的细致入微,傻二哥的傻劲呼之欲出。谁再来读一读?(个人读)
(2)你记住了这些动词吗?
课件出示:先是()腿,()胳膊,()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后腿();一手()在腰上,一手()着耳朵,这才放声()了。
师:真不错!不仅傻二哥吆喝的动作吸引人的眼球,更出色的是他有?(一副好嗓子),吆喝的时候像?(唱戏一样刚低音配合)你们想试试吗?现在,你就是傻二哥!谁愿意演一演傻二哥来卖药糖?(请同学们配合读,另一位学生来演)来,把吆喝声也加上去:一边出示吆喝的内容,一边播放吆喝声。
5)对学生们进行采访:小朋友,你站在一旁听了傻二哥的吆喝,会说什么?现在最想做什么?你呢?你呢?
师:这么多小朋友要买药糖,我终于知道傻二哥为什么吆喝前要做准备动作,为什么要编这么多夸药糖好的吆喝词了,你们知道吗?指名答。(原来他是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像戏剧开幕时会敲锣打鼓一番以造声势,傻二哥可真灵啊!聪明着呢!)(板书聪明)他这么投入,表演天赋又那么高,难怪后来他还成了业余演员呢!
※比如绿色的,是薄荷的,有点凉味;金黄色的,是橘子的,有点橘子香味;大红色的,是红果的,有点山楂酸味„„
师:(生说师勾画)很亮的铜盖子,盖子打开一半(干净),真为顾客着想啊!发亮的小灯泡(夜里走到哪里,都是光彩照人,多吸引人啊!),请你读出来。五颜六色(品种多、红的、黄的、绿的·····)好看吧,读一读。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糖果?
师:傻二哥真是——聪明!再加上他可不是在一个地方卖药糖,他行走起来,那就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啊!这样一来,白天靠吆喝,晚上靠发亮的糖瓶,傻二哥的生意能不兴隆吗?
※小孩子买糖,经常是为了好看。买去了,想想不好,又来换红的,换绿的,绿的又换黄的,往往要换好几次。傻二哥都耐心对待,不嫌麻烦。
(1)读一读,抓住四个“换”,体会傻二哥的特点。
【预设:耐心;憨厚老实;聪明——知道如何感动顾客)换了又换,换了好几次,这无疑是给自己添了很多麻烦。】
(2)如果你是卖糖果的店家,你会同意顾客一次又一次的更换吗?为什么?(3)为什么傻二哥愿意更换?
师:傻二哥为了大家的需求准备不同的药糖,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傻二哥就是靠着这一块,两块的药糖来养家糊口。
三、情感升华。
出示资料:(师配乐朗读)傻二哥家里很穷苦。他有一个寡妇妈妈,有三个弟弟。母亲给人家帮工当佣人,弟弟们就得由他照顾,他做买卖时,都要托邻居们照顾他的弟弟们。他每回卖药糖回来都不闲着,帮邻居修,装电灯,哪家有红白喜事,他就三街六巷着扫房刷浆,糊顶棚,糊窗户,下雪天扫道路,帮老人买菜,是院子里最能干的人,事事少不了他。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傻二哥?(穷而有志,勤劳,善良、有教心,乐观。)
就是这样一个傻二哥,他做事不投巧,对人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他的家那么困难还宁愿自己吃亏受累,也要让大家满意。就是傻二哥这股热心劲儿,所以作者新凤霞在事隔这么多年以后,还对傻二哥的印象如此深刻,插入《我为什么写傻二哥》。
课文学习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一个傻字,包含了大家对他怎样的感情呢?(喜爱),你们喜欢他吗?带着我们对傻二哥的喜爱,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傻二哥!带着我们对傻二哥的欣赏和夸赞,再读课题——傻二哥!作者新凤霞为什么能把他写的如此形象生动,傻二哥似乎就在我们眼前?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穿着去刻画人物形象。
四、小练笔。
1、认真观察班上一个同学,从他的外貌、穿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写一个小片断。
2、配乐,学生练笔,师巡视辅导。(每生课堂上只选取一方面进行描写即可,余下的课后再补充。)
五、总结。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第8篇
关键词:实验优质课;优质课;思考
2013年12月9日—11日,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举行了山东省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生物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都十分精彩而实用,他们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受益匪浅。大部分老师都能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及教材外的材料科学重组,充分展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探究模式。这次参赛的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期间看到了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看到了大家的认真的倾听,但是怎样的课堂才是优秀的实验课?实验课与优质课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次活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一、教学的环节要完整
优质课更加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如情境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的总结,习题巩固检测,课堂中的实验为知识服务,实验时间大概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实验优质课知识为实验服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占课堂的三分之二。而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仍然是优质课的模式,实验的比重较少。
二、二者的关注点不同
优质课更加关注知识、概念的形成,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来,没有任何疑问走;而实验优质课是学生没有问题来,带着很多问题走,更加注重实验的创新、开放度,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生物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总是在鼓励倡导创新,创新也是生物探究性课堂的灵魂。要鼓励学生积极就生物学科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理论知识,大胆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比赛中,有个老师的课题是《污水对生物的影响》,那么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鱼?学生提出污水对鱼的影响有多种观察指标可以选择、运动、呼吸、身体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个知识延伸到课下。
三、对两种课的评价不同
实验优质课更加注重对实验的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许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甚至制订的计划有错误,但是科学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主要是对于学生不同意见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惊喜,学有所获。
四、课题的选择和整合
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讲的内容是原封不动的课题,这不是实验课,而是优质课,实验课需要有课题的整合,从学生的材料、步骤、方法上要有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有新的感觉。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便会味同嚼蜡,积极性大打折扣,实验优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具有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王鲁美老师讲授的《探究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课,为我们做好很好的示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之后,实验计划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根据自己的设计自选实验材料,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看出,王老师创新实验设计得非常充分。老师对课本实验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思考和创新,升华达到探究的灵魂关键所在。
五、老师的不同表现
年轻老师成长的速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其反思能力,而优质课的交流为老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反思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年轻老师,而有些教师一直太过关注自己的预设,课堂时间的把握,害怕说错话,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超出预设的范围,老师就感到很紧张,硬性地把学生拽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直是调动课堂氛围毋庸置疑的关键点。德州市的徐春霞老师,在讲解《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一课中,由一首轻快的儿歌《水果蔬菜真是好》导入,随着师生跟随歌曲旋律自然进入课程内容,使整个课堂顿时轻松很多。有的老师的课堂,学生分组实验老师以亲切的教态耐心指导,始终保持微笑,在声调的起伏节奏转换中,不断引导学生就自己实验反思总结,注重学生思考。在实验后总结交流中,也让自己置身学生中间,贴近学生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总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合理的积极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山大附中的马晓嵩老师,讲课《种子的萌发》课前的将各个阶段萌发的种子的情况让学生进行了观察,这种将种子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再让学生一起探究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情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位老师太紧张了,以至于这么好的设计,没有能充分发挥它的效果。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课的效果截然不同。
六、学科的价值所在
生物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门自然学科,很多学生抱有很高的兴趣,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上课省事,而省略了很多实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要做有情趣的生物老师,要让学生感到我们对生活是充满热情和信心的,我们没有理由剥夺孩子实验的机会,否则孩子有可能这辈子也看不到可爱的草履虫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原来酿酒是这么简单的事。
参考文献:
[1]蒋树宝.优质课评选点滴谈[J].青海教育,2008(Z3).
[2]尹凤霞.一次市实验优质课的课后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3]廖晓.优质课的五条标准[J].四川教育,1985(Z1).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