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稳定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51

不稳定型范文(精选12篇)

不稳定型 第1篇

讨论

该患者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此次入院后胸痛时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 胸痛缓解后心电图缺血表现好转,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明确, 属于高危患者。

临床中医师们常面临各种情况, 使得高危患者无法接受介入治疗, 本例病案就是因患者家属拒绝进行介入治疗, 使得患者成为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患者, 这就需要更严格地依照指南进行规范治疗, 特别是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既然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因此入院后需要给予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抗凝 (低分子肝素) 、调脂稳定斑块治疗。研究证明, 阿司匹林300mg与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口服相比对于ACS患者并未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 因此患者入院后继续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天1次。

阿司匹林可降低ACS患者的病死率, 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 但研究发现约8%~38%的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急性期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较弱, 因此需要可增强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 而氯吡格雷就是这种药物。对于非手术治疗患者, 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后可进一步降低ACS患者的病死率,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不增加患者中、重度出血的风险, 因此2007年NSTE-ACS指南对氯吡格雷推荐进一步加强。对ACS患者, 推荐氯吡格雷作为急性期和长期治疗至少9~12个月。超过这一水平的治疗则取决于患者的风险状况和医师的个人判断。研究显示, 对于行径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的患者, 相对于负荷300mg及75mg维持而言, 负荷剂量600mg及维持剂量150mg 1周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则不会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因此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还是建议负荷剂量300mg口服, 75mg维持。有些医师倾向在ACS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无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后, 在PCI开始前再开始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但是有研究显示, 患者接受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后, 在24h内既可显示出获益, 晚期给药将减少患者的获益程度。虽然两者联合应用出血的风险性增加, 但研究显示两者联合应用的益处超过出血的风险, 如果患者早期停用氯吡格雷, 其最初获益逐渐消失, 12个月时这种益处会完全消失, 不管是非手术治疗还是PCI治疗都是如此。

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治疗策略是抗凝治疗, 所有的ACS患者, 如无禁忌证应当给予抗凝治疗5~7d, 如患者病情控制不佳, 可适当延长至10d左右, 但不推荐更长时间的应用。目前试验研究提示, 更长时间应用肝素无获益或未带来进一步获益。

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出血的发生, 预防出血与预防缺血事件同等重要, 可明显减少死亡, 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 对出血风险的评价应该成为治疗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往出血史、反复发作的出血性溃疡、颅内手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需作广泛分离的手术是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 建议在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基础上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 , 对于临床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降低出血风险。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第2篇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骨盆髋臼科 471000

【摘要】目的从对6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对策。方法对6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特点,探讨取得最佳效果的护理对策。结果 64例中手术治疗56例,非手术治疗8例。采用规范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60例康复,治愈率93.8%。结论针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重、出血多、多伴有内脏损伤及管腔脏器破裂、病死率高且卧床时间长、护理难度大等特点,细致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做好术后相关护理及心理护理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关键。

【关键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体会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损伤重、出血多、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的疾病。长期以来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开复位加内固定及非手术的卧床牵引或卧床,目前还有主张外固定加牵引的治疗。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6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6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2.5-74.0岁,平均年龄3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6例,坠落伤8例,砸压伤20例。入院时64例出现合并症:失血性休克56例;单纯性骨盆骨折8例,外伤至手术时间5-15d。

1.2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型和患者受伤和骨折的具体情况,切开后采用不同的方位加内固定。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均在术前所有并发症和其它器官系统的损伤。非手术治疗则根线摄片的检查结果,采取卧床休息、制动和对症处理。

2护理方法

①骨盆骨折的常规护理。②根据的不同情况、不同病程实施个性化护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除四肢伤外合脏损伤。病情复杂、发展快,入院时常伴有休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运用所掌握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知识及相关技能,认真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做好骨折的一般护理及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尤其注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具体护理回顾如下:

2.1休克的护理

①注重生命体征的监测。骨盆骨折的骨折松质面出血量大,是引起患者大出血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常伴有盆腔内脏或血管神经损伤,所以必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心电监护系统,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SpO2。掌握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为抢救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②纠正休克。遵医嘱补充液体不足改善微循环,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双管输液的同时,及早行深静脉插管。在遵医嘱进行大量输液的同时,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正确指导输液。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了解休克纠正情况。如休克纠正减慢输液后,又重新出现休克说明有小径动脉出血。

2.2内脏破裂及管腔脏器破裂的观察与护理

有些内脏闭合性损伤,损伤初期出血量不多,休克体征不明显,其他辅助检查也难发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血尿、血便和阴道流血等内出血和腹胀情况,及时发现并发损伤,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如小便困难、血尿、尿潴留,应留置导尿管,如尿管难插入,应考虑尿道挫伤或断裂,如经抗休克治疗无法纠正休克体征或进行性腹胀等应考虑合并有盆腔内脏器损伤,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进行盆腔内脏器破裂和管腔破裂修补术。术后留有伤口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尿管,还有深静脉插管,护理时应防止脱落保持通畅,分清各管的功能与作用,认真观察及准确记录引流量、颜色,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2.3骨盆的完整性破坏的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躯体制动,防止搬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均在术前纠正所有并发症和其它器官系统的损伤,本组患者均在入院5-15d才进行手术。患者因需绝对卧床休息,为防止术后出血,还要躯体制动,易出现褥疮。应根据损伤及骨折部位取恰当的预防褥疮的有效措施,骨突处垫以棉圈,每2h臀部、背部,用50%红花酒精按摩1次。做好牵引针护理,用75%的酒精滴于穿刺针孔,4次/d。

2.4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损伤重、出血多,对转归产生悲观情绪,另于疼痛不能翻身,下肢活动困难,患者很容易出现恐惧不焦虑担忧的情绪。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因素,采取不同理措施,对促进康复尤为重要。我们坚持与患者密切接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与本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对心预后的患者,我们找同种病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对于痛引起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想办法减轻其痛苦,每次动或翻身前耐心做好开导与解释,讲解该项护理工作的性,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信心,积合治疗护理。

3结果

64例患者中治愈60例,治愈率93.8%。其中手疗20例,骨盆畸形基本纠正。除12例因股骨粉碎性骨折愈后遗留下肢不等长超过2cm外,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经骨牵引或卧床治疗后,取得良好24例就诊时为重度失血性休克,合并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4讨论

4.1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观念的转化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由强大暴力引起,多为挤压伤,折骨块为骨盆的一段,处于游离状态,同时由于骨盆部肌剧收缩,骨盆骨折移位和伴有关节错位,而致骨盆环的性遭到破坏。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传统的卧床盆悬吊、下肢牵引及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骨盆外固定合复合牵引的治疗。临床工作中只有根据不稳定型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病情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将手术治非手术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权衡利弊,才能提高治愈率

4.2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①休克:骨盆对盆腔脏器和组织有保护作用,而且骨盆属松质骨,严重的骨折,除影响其负重功能外,骨折的松质面出血量大,并伴有盆腔内脏或血管神经损伤,引起大出血,容易导致出现多种内脏破裂及管腔脏器破裂:本组不稳定型骨折出现肝、脾破裂、乙状结肠破裂、膀胱破裂、尿道断裂、尿道、阴道、肛管断裂、股静脉破裂等,可造成腹膜炎,能生命。②骨盆的完整性破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折断的为骨盆的一段,处于游离状态,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参考文献: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45例临床治疗 第3篇

【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2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79-01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由高能外伤引发,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压砸伤等。常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致残率高,常见严重的症状,是由于创伤引起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为创伤中最严重的损伤。骨盆骨折传统治疗方法是保守治疗。

例如:骨盆悬吊、牵引、石膏固定等方法。不稳定骨折容易出现后遗症,有髋痛、双下肢缩短、步态异常等功能障碍常见。骨盆骨折致残率高。

我科2008年4月——2012年8月,收治不稳定骨折45例,全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28.6岁。由高处坠落8例、车祸引发34例、重物高處坠落砸伤7例、出现膀胱破裂5例、睾丸破裂2例、有坐骨神经损伤6例。住院时间1-48小时。本组患者均行X线拍片和CT扫描。骨折类型分类;按照.Tile[1]分类:B17例,B26例,B34例;C17例,C29例,C311例。

1.2治疗方法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抗休克。积极处理危及生命合并症。常规骨牵引。16例患者4-10天待基本生命体征平稳后,在择期行骨折内固定术。5例膀胱破裂,抗休克治疗休克纠正。急诊手术内固定。修补破裂膀胱。20天后手术。

手术使用气管内麻醉,有骶髂关节分离,手法复位。X线下骶髂关节脱位纠正后患肢牵引维持。患者仰卧位,行前路切开复位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骨盆前环骨折,由耻骨联合上方入路,或者耻腹股沟入路,暴露耻骨联合或耻骨骨折端。耻骨联合复位后用合适的长度钛重建钢板塑形后固定。骨折前路固定后变为俯卧位,由患侧骶髂关节后方入路。骶髂关节骨折,行骨折复位螺钉内固定,检查复位骶髂关节,在骶髂关节后方处做一切口,在健侧髂后上棘外下方经皮下遂道钻孔至患侧髂骨后嵴内拧入两枚螺钉固定。

根据手术前CT检查扫描,了解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发生耻骨支骨折、联合分离。应用耻骨联合上弧形切口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有脱臼、髂骨骨折,行髂骨沟切口,使用钢板螺钉内固定。

手术之后放置引流管,48-72小时后拔管,常规应用抗生素7天-15天。手术世间2-3.5小时,手术出血200-600毫升,切口I期愈合,手术后7天,协助患者床上活动。手术6周以后拍片检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能承重,和承重时间。2结果

本组45例患者随访,随防时间6月-2.5年,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内固定无松动未出现断裂。没有静脉血栓并发症。2例患者手术后伴发神经损伤,半年后好转。使用Matta法,先测量双下肢,骨盆正位平片测量。自垂直骶骨长轴线横线到两侧股骨头上缘高度距离。8例手术前下肢缩短患者,手术后测量缩短0-7毫米,平均1.8毫米。术后骨盆X线测量,根据测量术后骨折分离移位的最大距离分为:优(<4mm)、良(-10mm)、可(-20mm)、差(>20mm)。3讨论

骨盆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损伤,发生率仅少于脊柱和四肢,容易出现并发症。

较高致伤残率致死率。出现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患肢缩短畸形,骶髂部痛疼,骨盆畸形,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骨盆完整性及稳定性。早期下床活动,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卧床时间。最大程度避免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

不稳定骨盆骨折分类:

依据Tile分类,不稳定骨盆骨折分2类TileB和TileC型。TileB是耻骨联合分离或者骨盆前环支骨折伴有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也叫旋转不稳定损伤。TileC型指前环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合并后环骶骨、髂骨或骶髂关节分离,在垂直方向存在移位损伤,即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的损伤,在骨盆骨折中属于最严重的一种。

不稳定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指征为TileB和TileC型。B型根据病情决定,可行保守治疗。如果出现骨盆前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厘米,或者耻骨支移位超过2厘米,骨盆旋转畸形,及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有明显下肢不等长超过1.5厘米。TileC型均选择适当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减少后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治愈率。

骨盆前环受损伤内固定方式可以是:重建钢板固定,耻骨空心螺钉固定,骨盆后环受损伤内固定方式有;重建钢板固定、骶髂螺钉固定、骶骨棒固定。前后环同时受损骨折,使用后环单纯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或联合前环内固定,随访位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不稳定骨盆骨折适当手术时间是受伤后早期,手术治疗减少并发症。不稳定骨盆骨折,多数患者休克、脏器衰竭,伴有其它部位损伤,首先抢救休克,脏器衰竭,生命体征平稳后,病情稳定。经过牵引治疗,骨折移位部分全部或部分纠正以后,保守治疗1-2周后患者病情允许,做好手术前常规检查,对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做好预测,早期行内固定手术,重建骨盆稳定性,减少出血减轻病人痛苦。患者有复合伤尽早手术,在可能的情况下完成不稳定骨盆损伤手术重建。

结合本组资料:经过临床观察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实施手术前,必须进行影像学检查,选择合适手术时机,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择内固定方式,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臧明,王劲,卢国斌,沙永新,毛坤祥.3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06年05期.

[2]王亮,李付彬,甄相周,徐向峰,杨彦亭.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策略[J].山东医药,2008年06期.

[3]张志强,龙啸宇,王衡,谢衡,李明,陈泰祥.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的治疗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年03期.

不稳定型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周口市中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0例, 其中男98例, 女82例, 年龄38~81岁, 平均年龄55岁。选择标准:初发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 另还包括24例原有心肌梗死患者。129例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51例小学及小学以下;56例人均月收入>600元, <600元124例;采用自设问卷方法, 对1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发放180份问卷调查表, 收回180份, 经审查结果真实有效。

1.2 调查内容

见表1。

180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不遵医行为相关内容调查结果, 完全遵医即全面治疗, 完全遵照医嘱内容;不完全遵医即全面治疗, 不完全遵照医嘱内容;完全不遵医即自行或不治疗, 完全不遵照医嘱内容。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多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不遵医发生率

1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存在不遵医行为65例, 占被调查者的36%。

2.2 患者遵医行为水平比较

2.2.1 遵医行为与文化程度有关

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上不遵医行为发生率18.3%, 小学及小学以下不遵医率为48.9% (χ2=13.67, P<0.005) 二者比较差异明显;高中以上文化学平者高于小学文件水平者 (55.9%) 比较 (χ2=23.0, P<0.005) , 二者差异明显;初中及以上与小学组比较不遵医无差异 (χ2=0.501, P>0.05) 。

2.2.2 不遵医行为与医疗费用有关

见表2。

由表2可知, 公费患者不遵医率低于自费者 (χ2=2 5.1 2, P<0.005) , 半公费患者不遵医率低于自费患者 (χ2=1 5.0 6, P<0.005) ;而公费与半公费相比, 二者无显着性差异 (χ2=3.46, P>0.05) 。

2.2.3 不遵医行为与并未做到言行合一、缺乏对治疗方案的正确理解相关

在部分患者中, 患者极易听信他人传言和根据自我判断或而随意中断治疗。尤其年龄大者, 以文化程度低最为明显。分析原因, 主要因素为上述患者对医师的建议并没有完全理解, 接受事物缓慢, 且在治疗上几乎完全依靠他人。

3 讨论

遵医行为指患者在就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不稳定心绞痛是一种慢性疾病,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一种, 需要很好地对医嘱遵循, 才能有效的对血压、血脂进行控制, 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其遵医程度的高低直接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影响。患者生活方与与不稳定心绞痛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须建立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原有的不良的生活方式。本调查显示,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不遵医行为发生率为36%, 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与文化程度, 经济状况, 自身素质及不稳定心绞痛发作状况有密切关系, 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行为干预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健康知识, 树立健康理念, 自愿采取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 消除健康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2]。刘全荣[3]研究认为连续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其生活方式, 促进康复。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知识水平, 健康教育可减少U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经过教育, 患者增加了对粗粮、蔬菜、水果的食用, 建立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再结合临床综合治疗, 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使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健康教育中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床边讲解, 举实例现身说法更容易使人接受。患者想通过减药或停药减轻负担, 最终引起并发症。针对医疗费用问题, 建议参保为患者遵医服药提供保障。实施健康教育, 不仅使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 家属与医护人员更加融洽, 而且提高了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配合, 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从而改善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另外增加有益运动, 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健康人群防病意识, 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 早期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 就整个社会而言也具有较大价值。促进其遵医行为, 预防不遵医行为发生至关重要, 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不遵医行为的相关因素, 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陈淑琴, 王颖, 张海生.手外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医学特征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3) :205-208.

不稳定因素排查结果 第5篇

为确保两会期间维护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根据上级转发《关于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维护稳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了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现将排查结果汇报如下:

公司现有员工24名,针对人员少,员工年龄偏小等特点采取一对一座谈宣传教育的形式,自上而下进行一次排查,排查过程中发现三项问题并立即进行了解决与疏导:

一、公司处于成立初期,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困难重重,员工思想上有一些波动,公司领导组织会议为员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项目发展的前景,以及解决现阶段困难的想法和方案,员工信心大增,消除顾虑,工作干劲十足。

二、公司大部分员工来自外地,不能经常回家,对家庭照顾较少,为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公司对目前确实存在困难的员工在要求合理,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在公司能力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照顾考虑。

三、针对薪酬体系结构调整,做好解释工作,耐心解答员工提出的问题,消除疑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86例临床观察护理 第6篇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12-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一部分。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间的综合症。稳定型心绞痛胸部不适和劳力型心绞痛相似。和稳定性心绞痛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疼痛强,持续时间长,较低的活动量可以诱发。在发病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现将我科2008年2月——2012年11月住院患者86例不稳定心绞痛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2例,女44例,年40-78岁平均年龄51岁。68例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患者短时间内心交绞痛发作、疼痛持续时间延长。

1.2 临床表现 冠心病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炸、烧灼感、疼痛向左肩部放散。不典型心绞痛可以没有胸痛症状,只有肩痛,伴有手指麻木,上腹部痛。

呼吸困难,心绞痛临床表现胸闷、疲乏无力。护士观察患者痛疼性质、部位范围、放散、持续时间。诱因方式。给予及时处理。

1.3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ST段压低、T波倒置,短暂性,心绞痛完全缓解。ST-T改变持续6小时,提示非Q波性心肌梗死。

动态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监测,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约80-90%动态心电图不伴有心绞痛。超声检查: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实验室酶学检查:心肌酶学检查无异常改变。

1.4 治疗方案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频繁不缓解,立即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一周,24小时心电监护。吸氧、烦躁疼痛剧烈给予吗啡5-10毫克注射。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缓解可静脉缓慢滴入。直到疼痛缓解。使用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抗凝,阻止病情进展。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转入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手术。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 记录不稳定心绞痛部位、性质、有无放射痛,程度,持续时间,有没有诱因。发现后剧烈疼痛者可给予吗啡5-10mg皮下注射及时对症治疗。

心绞痛发作时,停止活动,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毫克含服,吸氧,平躺减轻心脏负荷,做好心电图记录,疼痛症状不缓解,可给予盐酸哌替啶。吗啡等镇痛。

祛除诱发因素:情绪变化、疲劳紧张、寒冷、恶劣环境、饮食习惯,进食甜食过咸。不宜暴饮暴食。

合理安排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强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脏耗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发病期休息很关键。

应用药物护理:患者用硝酸甘油后颜面潮红、头痛、心悸。药物会使头面部血管扩张。预防体位低血压,患者用药物后注意休息。硝酸甘油静脉滴入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以防意外。输液时定期监测血压。

饮食方面:饮食清淡、进食维生素、蛋白质纤维食物,不要进食过饱,少食多餐,少食盐份,注意由于肥胖、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引发糖耐量异常。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主要因素,限制进食甜品,高脂肪、高热量食品,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患者由于疼痛、紧张、进食少,卧床时间长。应用镇静剂、心肌耗氧量就会增加。发生心绞痛。排便能使心室压力增加,严重心脏破裂猝死。患者定时排便,会在床上应用便器也重要。给予缓泻药物,嘱患者多进食蔬菜,蜂蜜,使排便通畅,心肌缺血不发生。

重视心理护理:心绞止痛剂。可以发生便秘。排便用力,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心痛发病早期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尤其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害怕发生心肌梗死、造成猝死。失眠烦躁,护士就应该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细致讲解病因,不要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认识到配合医生护士治疗护理很重要。患者具有安全感、信任感,有战胜疾病信心。配合医生护士积极治疗。

出院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治疗冠心病基础是改变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摄入低热量、低脂、低盐、低胆固醇,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例如糙米、芹菜。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控制体重,饮食治疗基础上。结合运动和行为等综合治疗。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强度和时间因人不同而不同。给予监督。戒烟酒,减轻精神压力。改变急躁易怒的性格。保持平和放松心态。和他人多交流缓解压力。

患者和家属应该知道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寒风刺激、饱餐。排便用力。不要饱餐后洗澡,水不要过冷过热。时间不要过长。不要把门锁死,以防意外。

自我检测药物副作用,掌握自己测量脉搏方法。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备急需。硝酸甘油见光容易分解。放在棕色干燥容器内。药物开封后6个月换一次。不要和酒、浓茶、咖啡同时服用。服药后卧位。服用多次药物无效,立即送医院治疗。

定期复查:复查心电图、血糖、血脂。出现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出現心悸、气喘、浮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病因是心肌缺血缺氧,代谢产物积聚,多肽类致癌物产生增多,动脉管壁传入神经受刺激,传至大脑产生痛觉,患者就会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心肌耗氧就增加,治疗效果受影响。积极有效的身心护理缓解患者情绪,心肌耗氧量降低,改善预后。护士耐心、细致向护理人员家属介绍监护及治疗目的、讲解原因,身心护理有效的缓解患者情绪,心肌耗氧降低,改善预后。护理人员耐心、细致有效的身心护理,能缓解患者情绪。降低耗氧量,改善预后。医护人员向家属和患者耐心。细致讲解病因,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方案,疾病预后。康复护理方面知识,保持良好情绪,树立信心。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段廷菊.1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06).

[2] 董翠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J].中外医疗,2011,(07).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观察 第7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不良反应,满意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急性心脏综合征, 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 病情逐渐好转, 而部分患者病情则迅速进展, 并出现猝死等,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有临床研究者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时发现通过优质护理干预,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同时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男46例, 女44例;年龄50岁~82岁, 平均年龄 (68.32±5.14) 岁;患者均符合WHO (1997年) 制定的心绞痛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护理, 对其心电活动进行持续监护, 同时了解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律变化情况, 详细观察患者疼痛性质、程度、部位及持续时间等;告知患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识别方法、疼痛时间、疼痛加重程度等, 告知其硝酸甘油的正确使用方法, 避免出现心肌梗死现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加强对患者病情及药物使用观察, 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可能出现头痛、心悸及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 同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等现象, 因此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加强对患者治疗期间的观察, 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2) 患者生活、工作及社交等均受到较大的影响, 同时病症反复发作, 患者常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加重心绞痛, 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使其能够保持良好放松的情绪, 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 (3) 饮食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饮食尽量以维生素、纤维素含量丰富、蛋白质较低、脂肪较低的饮食为主, 指导患者适当放慢进食速度, 避免暴饮暴食导致的代谢耗氧量的增加, 降低心脏负荷。

1.3 疗效判定

显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ST段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患者ST段出现一定程度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ST段无改善, 出现心脏事件[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 71.1%,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4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8.9%;参考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14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4, P<0.05) 。

2.3观察组4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 满意度为95.6%;参考组3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 满意度为7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 P<0.05)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心脏疾病, 发生较为突然, 患者多无心理准备, 常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加重心脏负担, 导致疾病进展,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告知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维持好的心理状态, 促进患者身体良好康复。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血栓、心血管管腔阻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进行观察, 从而更好地给予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3]。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的甘油硝酸可能导致头痛、面部颈部皮肤潮红、直立性低血压等较为常见, 而当剂量过大时, 患者血压出现下降, 并导致心率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及心肌收缩力加强等现象, 加剧心绞痛。因此在治疗时,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用药的观察, 对于其出现的不良反应立即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避免药物意外现象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加强营养护理等, 保证患者机体损耗能够被及时补充, 促进其机体抵抗力的提高,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患者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尽量以安静舒适为主, 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 促进其疾病的好转。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经优质护理后, 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 (P<0.05) 。由此可知, 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一坚.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0) :1101.

[2]黄燕萍.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1例[J].中医杂志, 2012, 53 (10) :877.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干预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7月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按照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28例, 其中男34例, 女22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57.9±2.8)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研究组则予以护理干预, 主要护理措施如下所示。

1.2.1 常规护理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如心跳、体温、血压、脉搏等改变状况, 尤其注意患者心绞痛发生位置、频率及持续时间等, 观察患者心绞痛症状发生时有无放射状疼痛感等, 且予以详细记录。仔细询问患者, 在心绞痛发生时存在特殊化诱因, 是否出现过量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有无经常性存在情绪紧张、激动等不良情绪, 是否受寒等;是否出现过量饮食、体位及饮食习惯发生突然性变化等情况。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头晕、心悸、冷汗及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实施静脉滴注过程者, 因为患者血管出现弯曲、弹性差等不利因素, 输液及抽血过程需对患者血管实施特殊保护, 且严格保持输液速度稳定性, 控制在合理滴速范围内, 防止引发意外。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如有心悸、呼吸困难、瘙痒等不良情况发生, 需及时通知医生对应处理。采取心电监护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实施详细监测, 且对24 h出入量进行记录, 如有必要需调整给药速度,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1]。

1.2.2 饮食护理

应用高维生素、低热量、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质食物, 使之易消化保持清淡, 少量多餐, 不可应用过饱或食用刺激性食品级饮料, 防止受到寒冷刺激, 戒烟酒, 多食用蔬菜水果。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良好饮食习惯重要性, 使之能够积极主动配合。

1.2.3 心理护理

因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心前区疼痛感持续时间较长, 且舌下应用硝酸甘油无法得到良好缓解, 有的还会存在濒死感, 导致患者往往出现过度恐惧现象, 对疾病过于担心, 引发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所以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对患者情绪进行合理安抚, 观察患者自身性格及心理变化, 并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 使之了解心绞痛疾病知识, 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 确保患者了解自身病情, 并进行自我保健与自我救护。尽可能解答患者疑问, 满足其需要, 确保患者精神保持放松, 良好心理状态, 以便减少心脏耗氧量, 树立良好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1.2.4 生活护理[2]

由于患者病情原因, 导致其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在活动时需指定合理计划, 心绞痛在发作时需及时停止一切活动, 缓解期患者通常无需卧床休息, 对于不稳定型心痛患者需卧床休息。良好活动计划需按照患者实际活动水平, 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适宜运动锻炼机体, 按照不发生心绞痛症状标准进行最大活动量。注意观察患者在活动时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脉搏增快等症状, 若有此不良症状发生, 需及时停止活动, 且应用吸氧或含服硝酸甘油等方法对应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护理后, 两组患者在有效率、安全性、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之间的一类临床表现症状。因其具有较特异性病理生理因素及预后, 如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往往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率上升。经资料研究发现, 高脂血症、高血压、胰岛素异常、肥胖等均会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增加, 所以, 良好控制引发疾病的不良因素, 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对其积极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严重病情发展、起病快速且改变快, 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 予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 对于患者具有重要价值[3]。

在本文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者, 实施合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 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变化, 确保其保持一定平稳性, 降低心脏负担引发因素。饮食观察注意患者血脂、血压、血糖变化, 从生理方面进行疾病控制。树立良好生活习惯, 提高心脏耐受性, 积极护理干预, 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安全性, 使得患者更为满意, 临床应用价值高。

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 按照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2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则予以护理干预,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6.4%, 对照组85.7%;研究组治疗安全性92.9%, 对照组82.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4%, 对照组82.1%, 三个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护理干预后, 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具有良好临床安全性, 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干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霞.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斑块特征的作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 (4) :320.

[2]高干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探讨.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3) :551.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观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观察组:男49例, 女26例, 年龄45岁~78岁, 平均年龄 (59.76±12.63) 岁;其中45例患者为高危度, 19例患者为中危度, 11例患者为低危度;8例患者为恶化型心绞痛, 15例患者为静息型心绞痛, 5例患者为梗死后心绞痛, 47例患者为混合性心绞痛。对照组男48例, 女27例, 年龄46岁~79岁, 平均年龄 (60.35±13.28) 岁;其中46例患者为高危度, 18例患者为中危度, 11例患者为低危度;9例患者为恶化型心绞痛, 13例患者为静息型心绞痛, 7例患者为梗死后心绞痛, 46例患者为混合性心绞痛。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分型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患者的心绞痛经过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无法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严重低血压的患者;排除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排除伴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 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给予齐铭雷奥和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将250 m L齐铭雷奥和25 mg欣奥星+250 m 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将25 mg欣奥星加入250 m 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以及心电图疗效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心绞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级。显效: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基本消失, 2周内无心绞痛发生, ST段恢复程度≥50%, T波恢复为正常的直立;有效: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明显缓解, 2周内心绞痛偶有发生, ST段恢复程度≥50%, T波变浅或者变为双向;无效: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无明显变化, 2周内心绞痛反复发作, ST段无改变, 甚至症状和体征加重, 严重者会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发生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循环科疾病, 不仅有高发病率, 同时还具有高病死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程相对较长, 并且病情比较严重, 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并且持续较长时间, 往往会演变为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临床上稳定型心绞痛的所有特征, 但是疼痛程度明显重于稳定型心绞痛, 疼痛时间明显长于稳定型心绞痛, 并且在患者静息的状态下也可发病, 轻微的运动即可导致患者发病[2]。

一旦患者被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则需要立即给予积极治疗, 以控制临床症状, 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治疗上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 给予抗心肌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以及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同时,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 要求严格卧床休息, 并且在必要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并对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进行观察[3]。齐铭雷奥与欣奥星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恢复心肌功能, 减轻心肌梗死的程度,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齐铭雷奥与欣奥星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给予齐铭雷奥和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齐铭雷奥与欣奥星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恢复心肌功能, 减轻心肌梗死的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齐铭雷奥,欣奥星,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敬.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9) :859-860.

[2]陈素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4) :121-12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40岁~70岁, 平均年龄 (54.5±11.4) 岁。其中, 18例自发性心绞痛, 23例复发劳力性心绞痛, 24例变异性心绞痛, 35例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 试验组患者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 病情观察。2组患者均行连续心电监护, 以了解其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对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观察;指导患者掌握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识别方法, 包括疼痛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 以及服用硝酸甘油无效, 心绞痛发作频率提高等, 以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2) 药物护理。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可能会发生心悸、头痛、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 其主要原因在于药物作用所导致的头面部血管扩张。为了避免患者用药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可嘱其服药后尽量卧床休息。如果患者为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需通过输液泵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 以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输液速度通常控制在8~10 mg/min之间。患者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前需行定时血压监测。 (3) 心理护理。受到社交、工作、生活压力的影响, 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易反复发作, 加之其发病较为突然, 因而患者常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 而不良心理状态的存在又会加重心绞痛症状,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稳定、轻松的心理, 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1]。 (4) 饮食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宜进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优质蛋白的低脂、低盐、低糖饮食, 且应放慢进食速度, 其主要原因在于饮食过饱会增加人体代谢耗氧量, 进而提高心脏负荷, 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同时, 患者应戒烟戒酒, 限制甜食摄入量[2]。 (5)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知识, 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依据病情变化适当进行身体锻炼, 以增加机体耐受量。发病初期适当休息是该病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关键环节, 有助于提高心肌耗氧量, 缓解心脏负担, 防止过度劳累增加身体负荷。同时, 嘱患者遵医嘱用药, 避免随意换药、停药, 定期到院复查[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ST段恢复正常, 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ST段改变有所改善, 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且发作频率显著降低;无效:患者ST段改变未见任何变化, 甚至有所加重, 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无改善, 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增加。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6%, 2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种心脏疾病, 通常发病较为突然, 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促进其身体的康复。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心血管管腔阻塞、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 加强患者的药物护理、营养护理、病情监测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 避免病情出现恶化。在此基础上改善患者的医疗护理卫生情况,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从而巩固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

本组结果表明,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系统的临床护理, 有助于改善其心绞痛症状, 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同时, 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有效的出院指导, 有助于患者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保持心情舒畅, 从而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其病情发展、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 以达到巩固和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的目的,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景霞.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318-319.

[2]王玉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143-144.

不稳定型 第11篇

方法: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17例,先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再经盆腔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

结果:16例24h内大出血全部得到控制,1例死亡。13例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盆骨折全部正常愈合,后期盆腔内脏器未见缺血表现。

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双重措施,可以彻底控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导致的大出血。由于侧支循环的广泛存在和重建,结扎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对骨盆骨折愈合和盆腔内脏器血供无明显影响。

關键词:骨盆骨折大出血髂内动脉结扎外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91-02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为骨科常见创伤之一,常常导致大出血,且多数患者合并多发伤,伤情严重,部分患者由于处理不及时或不当而死于失血性休克。笔者自2006年10月~2012年3月,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稳定骨盆骨折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双重措施成功救治了1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22~58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1例。骨折类型(采用Tile分类):B1型2例,B3型5例,C1型6例,C2型2例,C3型2例。合并头面部损伤5例,胸部损伤3例,腹内脏器损伤1例,膀胱尿道损伤1例,肾挫伤1例,四肢骨折5例(股骨3例,胫腓骨1例,肱骨1例),脊柱骨折2例。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ISS90评分17~43分,平均30分。受伤至手术时间:2~12h,平均6h。

1.2手术方法。病房或急诊科采用外固定支架快速、简单地固定稳定骨盆骨折,注意尽可能不要影响手术探查。同时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出血严重、预计疗效不佳者或经1~2h输液3000~4000ml或输血达2000ml以上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则立即进入手术室。采用全身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取下腹部正中探查切口,经盆腔显露后腹膜并切开。解剖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先在其主干部位进行结扎,然后对其易损伤主要分支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等分别进行再次结扎;如果合并静脉丛损伤,一并结扎。病情平稳后5~10d再行确定性手术。合并头面部损伤5例,胸部损伤3例,腹内脏器损伤1例,膀胱尿道损伤1例,肾挫伤1例,请相关科室医师同时协助处理。合并四肢骨折7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快速、简单地固定。病情平稳后5~10d再行确定性手术。脊柱骨折2例因无椎管狭窄和神经压迫表现,仅予以非手术治疗。

1.3术后处理。术后根据血液检验,继续补液和输血彻底纠正休克、水与电解质紊乱和血流动力学紊乱,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紊乱;并予以预防感染5~7d,加强支持、对症治疗。高度重视患者营养状况,并注意及时纠正。

2结果

16例急诊术后24h内大出血得到控制;1例术中直接死于无法控制的大出血。4例早期出现一过性下腹部、臀部或髋部疼痛,考虑系局部组织血供不足所致,经1~2周对症治疗好转。其中13例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骨盆骨折全部正常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周;骨性愈合时间9~13个月,平均11个月;全部病例双下肢基本等长,无跛行,后期盆腔内脏器未见缺血表现。

3讨论

3.1骨盆骨折出血原因。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主要来自大面积骨折断面(由髂内动脉系统供血),因骨盆松质骨成分较多,骨内静脉窦多,血供极其丰富。其次是合并的髂内静脉或盆腔静脉丛损伤,因静脉血管壁薄,容易受到损伤,破裂的静脉收缩力差,其周围组织结构松软,难以产生压迫止血作用。少见的有盆腔内动脉、盆壁肌肉和盆腔内脏器损伤。动脉管壁厚,富有弹性,损伤破裂的概率低于静脉,且破裂的动脉收缩力强,故造成大出血的概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介入血管造影的广泛开展,多数学者认为骨盆骨折出血主要来自髂内动脉或其分支破裂。

3.2骨盆骨折止血方法。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主要控制措施有骨盆骨折的整复和固定、通过介入进行动脉造影和栓塞术、髂内动脉结扎术。因骨盆骨折大出血主要来自大面积骨折断面,故骨折的初步整复和固定是控制出血的首要措施。如骨折不稳定,在搬运或翻动患者时往往会导致骨折部位的再次损伤和出血部位的血凝块脱落而加重出血。外固定支架对骨盆骨折固定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快捷,创伤小,对全身情况干扰小。另外,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创伤小、定位准确。因骨盆的主要血供来自髂内动脉系统,故对经大量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者,也可行髂内动脉结扎术。因双侧髂内动脉在正中平面形成广泛吻合,建议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由于骨盆内外血管具有丰富的侧支吻合,单纯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结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出血,不能达到彻底止血,只有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和易损伤各大分支双重结扎才能阻断侧支循环,更好地控制出血。介入动脉造影和栓塞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几乎取代了髂内动脉结扎术,但尚未广泛普及;在无条件行介入动脉造影和栓塞术的情况下,经大量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对患者生命出现威胁时仍然可以考虑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

参考文献

[1]桑显富,鲍光欣,武钢等.紧急血管内栓塞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35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第12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2月—2008年2月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56例, 其中男85例, 女71例;年龄62岁~93岁, 平均73岁;多伴有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或糖耐量异常) 等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主要以心前区疼痛为主, 也有表现为胸憋、气紧、上腹部疼痛或胸前部不适感, 可以费力为诱因, 也有的病人无任何诱因发作上述症状, 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尺侧达无名或小指或颈、咽、下颌部甚至头部。新近1月内发作上述症状或上述症状反复频繁发作, 较前加重, 持续时间延长, 不易缓解, 心电图短暂性缺血性ST-T改变。

2 治疗方法

①吸氧;②心绞痛发作疼痛剧烈时含服硝酸甘油0.6 mg。缓解后再给予5%葡萄糖液250 mL加硝酸甘油5 mg静脉输注7 d, 直至症状得到控制;③抗栓 (凝) :应用阿司匹林及肝素是控制心绞痛的重要治疗措施, 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及发展、阻止不稳定型心绞痛向心肌梗死发展;④积极强化降脂治疗;⑤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治疗。

3 结果

收治的156例病人, 有8例在入住1 d~6 d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余的经过吸氧、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抗凝、调脂、控制危险因素等治疗8 d~10 d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至1年, 仅2例高龄病人发展为心肌梗死出现并发症死亡。

4 护理

4.1 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诱因、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方式、有无放射性疼痛、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发作前有无诱因存在, 是评估疼痛性质的重点并作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处理, 询问有无体力劳动或活动过量、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嘈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变、进食过饱, 饮食习惯。

4.2 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

在用药前应向病人家属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颜面潮红、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腹胀等症状, 是因为药物扩血管作用引起的。为防止用药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可嘱病人用药后卧床休息;尽可能使用微量输液泵, 输注硝酸甘油严格控制速度, 以防发生低血压等。根据病人适应情况控制滴速在10 gtt/min~30 gtt/min, 输液过程中嘱病人在床上大小便, 避免体位突然改变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输液前及输液期间, 严密监测血压变化。

4.3 静脉输注的护理

输液速度宜慢不宜快, 由于输液时间长, 应在治疗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鼓励和安慰病人耐心地坚持输液治疗, 观察期间有无不适。记录24 h出入量, 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以及时调整输液量及观察肾脏代谢功能。

4.4 治疗中对血管的保护

老年病人大多血管弯曲、弹性差、细小、脆性大、不易固定, 在进行输液、抽血等治疗时应注意对血管的保护。使用带有肝素帽的留置针输液, 以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

4.5 饮食护理

宜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饮食不宜过快、过饱, 宜少食多餐, 不宜过咸, 限制甜食及高脂饮食, 戒酒戒烟。

4.6 日常生活护理

①发病初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劳累、情绪波动, 因为可增加心脏负担, 增加心肌耗氧量, 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随心肌的需要增加而增加。②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性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若大便干燥可给予开塞露20 mL塞肛, 严禁用力排便, 也可口服导泻药或肥皂水灌肠等, 以免出现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发生。病情稳定后, 可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有氧活动, 如太极拳、散步, 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 改善症状。③改变体位时应缓慢, 如起床时应做到“3个1 min”, 即睁眼1 min后在原处坐起, 坐起1 min后移动至床边, 1 min后下地。

4.7 心理护理

关心询问病人, 掌握其心理变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告知病人情绪变化对本病的影响, 消除紧张心理, 保持心态平衡, 乐观积极的心态对稳定病情、保持身体健康十分重要。情绪波动可使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性增加,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血压增高, 心率增加, 心肌氧耗量增加而易诱发心绞痛。无论是在住院治疗还是出院后, 都应关心病人心理及情绪变化, 与其谈心, 分担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稳定病人情绪, 避免心绞痛的发生。

4.8 出院指导

向病人介绍该病的常识, 给病人发送有关冠心病的科普知识读本, 嘱病人坚持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回院复查, 切忌随意停药及换服药物, 有不适感或其他疑问时与原主管护士 (师) 、医师取得联系。老年病人记忆力减退, 要帮助病人制作一张个人健康联系卡, 联系卡上注明病人姓名、年龄、所患疾病、家人及联系电话、医院联系电话及医生、护士 (师) 姓名及联系方式, 同时附简单的急救要领, 并嘱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 以便发作时备用。

不稳定型范文

不稳定型范文(精选12篇)不稳定型 第1篇讨论该患者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此次入院后胸痛时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 胸痛缓解后心电图...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