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故事范文
华罗庚故事范文(精选6篇)
华罗庚故事 第1篇
关于华罗庚故事
初露锋芒
19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 “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破格让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故事 第2篇
今天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辰一百周年,华罗庚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人民的科学家,是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追忆华老的旧事。
童年趣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县内的一家小店铺里。他一生下来,就被包起来装进一个箩筐中,顶上还又扣上了一只箩筐。据说这样可以生“根”,可以避邪消灾,容易养活。父亲这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就谐“箩”“根”音,取名“罗庚”。为了生计,父亲开了小铺,做些收购蚕丝和出售日用小商品的买卖,日子过得很紧张。
小时候的华罗庚非常贪玩。在店里,他经常把父亲的小柜台当鞍马骑,蹦来蹦去地玩得很高兴;在店外,他去听社戏,逛灯会,看赛船,常常天黑了才回家。十岁那年,有次他跟出神队伍走了七八里路,终于弄明白了庙会上的菩萨原来是人装的。他赶紧跑回家告诉母亲说:“妈,您往后别给菩萨磕头了,那全是骗人的。”弄得父母哭笑不得。由于学习不用心,他有好几门功课不及格,被人讥笑他叫“罗呆子”。
锋芒初露
如果说华罗庚是一匹“宝马”,那么发现并培养他的王维克老师就是一位“伯乐”。王老师在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发现华罗庚的作业上涂改很多,仔细一看才知道,华罗庚做题总是独出心裁,采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同一道题目。王老师对他这种好动脑筋,刻苦钻研的精神非常欣赏。华罗庚上初二的数学课时,王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难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大部分人都被这道题难住了,只有华罗庚在桌子上仔细计算起来,“是23!”华罗庚大声回答。王老师高兴地说他答对了,说这道题是我国古代“算子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西方数学家称之为“孙子定理”。楚汉之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就是用这种方法点的兵。王老师当场表扬了华罗庚的好学,爱动脑筋,鼓励他更好地学习数学,将来会前途无量。他还给了华罗庚一些海外数学读物,慢慢地把他引入了“数学王国”。
人祸天灾
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升学了。为了省钱,1921年春天,华罗庚到了上海,考进黄为培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这里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的膳费和杂费也得50块洋钱。学校虽已给他免除了学费,但膳费家里也无能为力。于是,华罗庚在只差一个学期毕业时被迫退学,回家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杂货店。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这样终其一生吗?
“自古雄才多磨难”,退学并没有动摇华罗庚学习数学的热情,他又从王老师手中借到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了他艰难的自学。在店里的柜台上,一边是账册、算盘,另一边是他的数学书。看着儿子不务正业,父亲火了:“我们做小生意的,看这些大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快招呼顾客!”有时还威胁儿子,“再不听话,我把你这些书一把火烧了。”
父亲白天做生意,晚上算账。有一回,怎么也算不对,算不对明天就不能开工。有人提议,“拜狐仙,求狐仙帮忙!”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让我来帮你们算吧。父亲抱着试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簿交给他,结果华罗庚一会儿就把账算清了。父亲这才明白儿子的学问是有用的,不再干涉儿子学数学了。
就这样,华罗庚忙里偷闲,有空就算啊算,每天差不多花十个小时钻研数学。有时睡到半夜,忽然想到解难题的方法,一骨碌爬起来点亮油灯又算起来。
华罗庚20岁那年,金坛流行伤寒,他不幸被传染,医生宣判了他的“死刑”,家人也都偷偷地流泪。也许是对数学的喜爱支持着他,半年后奇迹出现了,他竟能起床行走。由于左腿胯关节骨粘连,大腿骨弯曲变形,从此他竟成了一个瘸子!
大器终成
身体的原因并没有影响华罗庚的学习,相反,他更投入地进入了数学研究领域。
经过五年自修,他写的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他知道华罗庚竟是一个仅念过初中的学生时,当即决定:“请他到清华来!”
在熊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华罗庚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英语、德语。24岁时,他已能用英语写作数学论文。25岁时,他的论文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注意,清华大学破格任命这位“初中毕业生”为数学系的助教。
1936年,熊教授等人推荐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此攻读期间,他发明了“华氏定理”,写了二十篇高水准的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赞誉。
报效祖国的宏愿——华罗庚的故事 第3篇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华罗庚的故事 第4篇
金坛县城东的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那里都会举行庙会。华罗庚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几乎都少不了他。
有一年,华罗庚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他看见一位头插羽毛、身穿花袍,打扮成“菩萨”模样的人骑着马从青龙山下来。路上的老百姓纷纷跪拜,还向“菩萨”拎着的小罐里投钱。
华罗庚感到很可笑,站着不愿意跪拜。一旁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是青龙山上的神仙呢!”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一路跟踪着“菩萨”,看到他走进青龙山庙里。
华罗庚将门拉开一条缝,探头向里偷看,只见“菩萨”脱去花衣服,又抹去脸上的油彩,得意地数起小罐里的钱来。华罗庚惊呆了:这“菩萨”不就是他认识的一个村民嘛!
华罗庚赶紧下山,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民。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
上初中后,华罗庚爱上了数学。数学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他回到家乡,在父亲的杂货店里帮忙。华罗庚从班主任王维克老师那儿借来一些数学书,开始自学。
父亲看到华罗庚整天捧着一本本写满古怪符号的“天书”,气就不打一处来,训斥说: “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快招呼顾客?再看,我就把书扔到火炉里烧了!”
杂货店生意不好,父亲白天帮人收购蚕丝,晚上算账。他每晚要算到很晚,还常常算错。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父亲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
华罗庚在里屋闻到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了,我来帮您算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又没别的法子,只好把两大本账簿交给他。
结果华罗庚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
父亲一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心里暗想:“天书”还真有些用啊!
华罗庚19岁的时候,不幸染上伤寒,但他战胜病魔,刻苦钻研,最终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高峰。
华罗庚的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有过迷茫、困惑,甚至绝望。
华罗庚想起了受到酷刑后发愤写兵书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振作起来,白天,拄着拐杖干活;晚上杂货店关门后,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华罗庚敢于挑战权威,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发表在当时中国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而苏家驹是当时相当有名的大学教授。
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当他得知作者华罗庚只念过初中,惊奇不已,立即作出决定:“应该请这个年轻人到清华来!”
华罗庚来到了清华大学,每天废寝忘食、刻苦读书。他研究问题,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有时也来问他。没多久,他的论文就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上陆续发表。
第二年,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破了清华先例,升任为助教。1936年,26岁的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派往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十多篇论文,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华罗庚成为了蜚声世界的青年学者。
华罗庚小故事 第5篇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名人故事:华罗庚 第6篇
名人故事: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介绍,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非常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生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10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还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诸位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好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本人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
据不完全统计,数10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
华罗庚故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