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精选6篇)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 第1篇
§2.3 数学归纳法
2.3.1 数学归纳法
一、基础过关
1.某个命题与正整数有关,如果当n=k(k∈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k+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在已知当n=5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导出
A.当n=6时命题不成立
B.当n=6时命题成立
C.当n=4时命题不成立
D.当n=4时命题成立
2.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当n=2时命题成立,且由n=k时命题成立可以推得n=k+2时命题也成立,则()()
A.该命题对于n>2的自然数n都成立
B.该命题对于所有的正偶数都成立
C.该命题何时成立与k取值无关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3.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边形的对角线为n(n-3)条时,第一步验证n等于()2
A.1B.2C.3D.0
()1114.若f(n)=1++…+(n∈N*),则n=1时f(n)是232n+1
A.1
1B.3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11C.1++2311115.已知f(n)+ nn+1n+2n()
11A.f(n)中共有n项,当n=2时,f(2)= 23
111B.f(n)中共有n+1项,当n=2时,f(2)=++234
11C.f(n)中共有n2-n项,当n=2时,f(2)23
111D.f(n)中共有n2-n+1项,当n=2时,f(2)=+ 234
a6.在数列{an}中,a1=2,an+1=n∈N*),依次计算a2,a3,a4,归纳推测出an的通项3an+1
表达式为
2A.4n-3
2C.4n+3
二、能力提升
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n+1)(n+2)…(n+n)=2n·1·3·…·(2n-1)(n∈N*),从k到k+1左端需要增乘的代数式为
A.2k+1
2k+1C.k+1()()2 6n-52D.2-1B.2(2k+1)2k+3D.k+1
1118.已知f(n)(n∈N*),则f(k+1)=f(k)+______________________.n+1n+23n-1
9.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12(1-)(1)…(1-=(n∈N*). 345n+2n+
210.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n+112-22+32-42+…+(-1)n1·n2=(-1)n1(n∈N*). 2
11.已知数列{an}的第一项a1=5且Sn-1=an(n≥2,n∈N*),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
(1)求a2,a3,a4,并由此猜想an的表达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n}的通项公式.
三、探究与拓展
nn+1212.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22+2×32+3×42+…+n(n+1)2an+bn12
+c)对一切正整数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
1.B2.B 3.C 4.C5.D 6.B 7.B
11118.+ 3k3k+13k+2k+1
12229.证明(1)当n=1时,左边=1-,等式成立. 331+23
11112(2)假设当n=k(k≥1,k∈N*)时等式成立,即(1)(1)…(1=,345k+2k+2
那么当n=k+1时,1111121(1-)(1-)(1-)…(1-=(1-345k+2k+3k+2k+3
=2k+22 k+2k+3k+3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于任意n∈N*等式都成立.
10.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11×-1×21,结论成立. 2
(2)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
--kk+1即12-22+32-42+…+(-1)k1k2=(-1)k1 2
那么当n=k+1时,12-22+32-42+…+(-1)k1k2+(-1)k(k+1)2 -
-kk+1=(-1)k1(-1)k(k+1)2 2
-k+2k+2=(-1)k·(k+ 2
k+1k+2=(-1)k.2
即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等式都成立.
11.(1)解 a2=S1=a1=5,a3=S2=a1+a2=10,a4=S3=a1+a2+a3=5+5+10=20,5n=1猜想an=.n-2*5×2,n≥2,n∈N
(2)证明 ①当n=2时,a2=5×222=5,公式成立. -
②假设n=k(k≥2,k∈N*)时成立,即ak=5×2k2,-
那么当n=k+1时,由已知条件和假设有
ak+1=Sk=a1+a2+a3+…+ak
=5+5+10+…+5×2k2.-
51-2k1-=55×2k1.1-2-
故当n=k+1时公式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n≥2,n∈N*,有an=5×2n2.-
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5n=1an=.n-2*5×2n≥2,n∈N
12.解 假设存在a、b、c使上式对n∈N*均成立,则当n=1,2,3时上式显然也成立,此时可得
11×2+2×3=24a+2b+c,1×2+2×3+3×4=9a+3b+c,2222211×22=a+b+c,6
解此方程组可得a=3,b=11,c=10,nn+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2+2×32+3×42+…+n(n+1)2=×(3n2+11n+10)12
对一切正整数均成立.
(1)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
(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
kk+12即1×22+2×32+3×42+…+k(k+1)2=(3k+11k+10),12
则当n=k+1时,有
1×22+2×32+…+k(k+1)2+(k+1)(k+2)2
=
=
=
=kk+12k+11k+10)+(k+1)(k+2)2 12kk+1k+2)(3k+5)+(k+1)(k+2)2 12k+1k+22k+5k+12k+24)12k+1k+2k+1)2+11(k+1)+10]. 12
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任何正整数n,等式都成立.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 第2篇
一、基础过关
1.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若y=3,则y′=0;
②若f(x)=3x+1,则f′(1)=3;
③若yx+x,则y′=-+1; x1
④若y=sin x+cos x,则y′=cos x+sin x.2.已知f(x)=x3+3x+ln 3,则f′(x)=__________.3.若函数f(x)=ax4+bx2+c满足f′(1)=2,则f′(-1)=________.x+14.设曲线y=(3,2)处的切线与直线ax+y+1=0垂直,则a=________.x-1
5.已知a为实数,f(x)=(x2-4)(x-a),且f′(-1)=0,则a=________.6.若某物体做s=(1-t)2的直线运动,则其在t=1.2 s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7.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2x2+3)(3x-1);(2)y=(x-2)2;
xx(3)y=x-sin cos 22
二、能力提升
8.设函数f(x)=g(x)+x2,曲线y=g(x)在点(1,g(1))处的切线方程为y=2x+1,则曲线y=f(x)在点(1,f(1))处切线的斜率为________.
9.曲线y=x(x-1)(x-2)…(x-6)在原点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
110.若函数f(x)=3-f′(-1)·x2+x+5,则f′(1)=________.3
11.设y=f(x)是二次函数,方程f(x)=0有两个相等实根,且f′(x)=2x+2,求f(x)的表达式.
b12.设函数f(x)=ax-,曲线y=f(x)在点(2,f(2))处的切线方程为7x-4y-12=0.x
(1)求f(x)的解析式;
(2)证明:曲线y=f(x)上任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x=0和直线y=x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三、探究与拓展
13.已知曲线C1:y=x2与曲线C2:y=-(x-2)2,直线l与C1和C2都相切,求直线l的方程.
答案
1.④ 2.3x2+3x·ln 3 3.-2 4.-2 15.26.0.4 m/s
7.解(1)方法一 y′=(2x2+3)′(3x-1)+(2x2+3)(3x-1)′ =4x(3x-1)+3(2x2+3)=18x2-4x+9.方法二 ∵y=(2x2+3)(3x-1)=6x3-2x2+9x-3,∴y′=(6x3-2x2+9x-3)′ =18x2-4x+9.(2)∵y=x-2)2=x-x+4,111
∴y′=x′-x)′+4′=1--=1-2x-.222xx
(3)∵y=x-sin 221
=x-sin x,11
∴y′=x′-(x)′=1-x.228.4 9.y=720x 10.6
11.解 设f(x)=ax2+bx+c(a≠0),则f′(x)=2ax+b.又已知f′(x)=2x+2,∴a=1,b=2.∴f(x)=x2+2x+c.又方程f(x)=0有两个相等实根,∴判别式Δ=4-4c=0,即c=1.故f(x)=x2+2x+1.12.(1)解 由7x-4y-12=0得
y=x-3.4
当x=2时,y=∴f(2)=,22b7
又f′(x)=a+∴f′(2)=,x4
① ②
由①,②得b7
a44.a=1
解之得.b=3
b1
2a-,22
故f(x)=x-.x
(2)证明 设P(x0,y0)为曲线上任一点,由y′=1+
x曲线在点P(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 3
y-y0=(1+x-x0),x0
即y-(x0-=(1+)(x-x0).
x0x0
令x=0得y=-x=0的交点坐标为(0,-).
x0x0令y=x得y=x=2x0,从而得切线与直线y=x的交点坐标为(2x0,2x0). 所以点P(x0,y0)处的切线与直线x=0,y=x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16
-||2x|=6.2x00
故曲线y=f(x)上任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x=0,y=x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此定值为6.13.解 设l与C1相切于点P(x1,x21),与C2相切于点Q(x2,-(x2-2)).
对于C1:y′=2x,则与C1相切于点P的切线方程为y-x21=2x1(x-x1),即y=2x1x-x21.①
对于C2:y′=-2(x-2),则与C2相切于点Q的切线方程为y+(x2-2)2=-2(x2-2)(x-x2),即y=-2(x2-2)x+x22-4.② 因为两切线重合,2x1=-2x2-2,所以由①②,得22
-x1=x2-4
学案导学的设计和思考 第3篇
一、起点要低
在学案的设计中, 低的起点才容易让学生们进入学习的状态, 利于学生们回顾学习过的知识。
案例一:对于指数函数的概念学习设计的导学过程
问题1. 根据有关的文件显示, 自2010年起我国在未来20年的GDP年增长率将达到7%, 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自此1年后, GDP可能达到2010年的 ____ 倍。2年后GDP可能达到2010年的 ____ 倍。10年后GDP可能达到2010年的 ____ 倍。经过x年后 , GDP可能达到2010年的 ____ 倍。
问题2. 在上述问题中, 可以得到一个函数关系吗?这个函数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由学生们自己通过分析和尝试, 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然而, 学生们虽然通过以上的步骤对指数函数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但并没有熟练掌握, 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 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3. 根据上面所总结出来的知识, 判断下列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
在这个导学案中, 从低起点开始, 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学生们在问题1中很容易就能得到函数的表达式, 再通过研究该函数的特点, 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和特征, 最后再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指数的概念。
二、跨度要小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往往是由多个问题构成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降低坡度, 放慢节奏, 让学生们能够反复思考和体验,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认真研究教材, 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前因后果, 注重知识的衔接方式。
案例二: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设计
问题1. 求点P (0, 6) 到直线l:x-y=0的距离;
问题2.求点P (0, 6) 到直线l:x-y+1=0的距离;
问题3.求点P (1, 6) 到直线l:x-y+1=0的距离;
问题4.求点P (1, 6) 到直线l:x-2y+1=0的距离;
问题5.求点P (x0, y0) 到直线l:ax-by+c =0的距离。
在教学中,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是一个难点, 这里采用小跨度的问题设计, 是每个问题前后都是有联系的, 而且问题之间的变化不大, 易于让学生们理解。虽然步骤变多了, 但是这样正好降低了难度, 放缓了坡度, 让学生们更加容易解决问题, 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样的设计更加优于一开始就直接让学生们学习公式的推导, 使教学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互动要好
互动就是让师生都共同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来, 特别是学生, 更加要多参与, 多思考, 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教师要倡导学生们多交流和讨论, 遇到问题可以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得到解决, 同学之间也可以针对某些问题互相交流认识和解法。这样学生们能更加好地获得一些解决问题上的支持, 得到一些新的认知方式。
案例三: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教学“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中的不同效果
方法1. 教师先画出指数函数y=ax (a>0, 且a≠1) 的一般图像, 还画出了几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如y=2x;y= (12) x;y=3x; y= ( 13) x的图像。考虑到图像的精确性问题, 教师选择了电脑作图的方式, 把这些函数的图像显示了出来。并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图像, 确定图像的范围, 图像所经过的特殊点以及图像的大致走势。学生们在这样的引导进行思考和讨论, 最终得出指数函数y=ax (a>0, 且a≠1) 的图像特点。
方法2. 让学生们按照设计好的导学案进行交流和合作, 让一个学生画y=2x;y= (12) x的图像, 让另一个同学画出y=3x; y= ( 13) x的图像, 其他同学对他们所画的图像进行观察并总结出自己所得出的有关图像的特征和结论, 不管有多少都可以写出来, 让学生们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让学生们互相交换并对结论进行判断。
这两种方式的不同之处就是交流互动, 内容都是一样的, 但呈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第一种方法学生们都是被动的, 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第二种方法学生们都是主动的, 自己画图、自己观察和猜想, 最终还要自己验证。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能表现得很活跃, 教学效果自然也是大不一样。
精化学案导学,优化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 学案导学 优化设计 减负增效
随着常州市中小学减负增效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市减负增效工作初见成效,各校一线老师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其中“学案导学”制的推行颇具成效。
“学案导学”是对学习方式的进一步优化,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居市长指出:“应提升学案编制水平和使用效益……切实发挥好学案的积极作用,真正把学案作为指导学生自学、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工具。”
那么怎样的学案才是精致的学案呢?如何利用好学案呢?
首先,学案的目标设计应该是明确的,教与学的思路应该是清晰的,知识点是系统相连的,例题是精选、实用性强的。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近年摸索到的课堂操作一般环节是:利用学案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利用学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利用学案引发探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学案设计理应依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下面我就从自己设计的一个“美文推荐课”《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的学案案例,谈谈“学案导学”对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作用。
一、学案之“预谋篇”
一般来说,学案要具备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三维目标,逐层设定,突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的表述往往通过能识记、能默写、能背诵、能掌握、能了解、能理解、能感知等明确的能力行为动词。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掌握量、掌握程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性。
在《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一课学案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为你提供资料”、“我们的学习目标”、“本文学习重点、难点”等内容,学习新课文,如果不能充分预知,预习,预谋,那么怎能知己知彼、有效将之“攻克”呢?“为你提供资料”减去学生另外费尽心思查找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的时间,为学生走进课文内容,走近作者思想,做好预备工作。
另外,学案的“整体感知,初懂成长”部分,也是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自学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学案的预习,学生的初步学习往往就会较为肤浅、粗略、笼统。我要求学生预习时根据学案“整体感知”的要求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划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对成长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试着加以概括、说明。有了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预习有了方向、目标明确,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对课堂学习树立了信心。
二、学案之“攻略篇”
有了学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就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学。学案不等于教案,“学案导学”的作用体现在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指导、引导他们“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学会学习,由表及里,逐渐走进课文,深入文本,挖掘要义。在课堂上有了第一部分“整体感知”的基础,学生逐渐深入第二部分“重点赏析,理解成长”。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四段,画出关键句。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讨论,说说作者还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丰饶”的特点,各个方面的内涵是什么?对文章最深奥“蹲苗”的理解是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例,从“‘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这句话寻找突破口。
在学案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变得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学案导学”有助于精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学习方式,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工具,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三、学案之“开拓篇”
理解了课文,不能故步自封,还要进行拓展。学案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引进课外资源,引入生活源泉,讓思维之溪潺潺流淌。在学案第三部分“联系自我,品悟成长”中,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成长还是一件怎样的事呢?请仿照文中的表现手法(至少用到一种修辞),写出你的感悟。”“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对成长的解读。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其中有许多烦恼。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向你的同桌诉说自己成长的烦恼。作为他的朋友,请同桌对他说一句劝勉的话,帮他走出困境,更好地前行。”此处老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知,还有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是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生活就是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借助学案依据文本的有益拓展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习实效。
“学案导学”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理念,无疑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一条十分有效而重要的途径,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不仅解放了教师,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而且促使教师享受职业,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2012.3.
[2]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2010.10.
[3]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2009.8.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 第5篇
[基础过关]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C.海平面下降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3~4题。
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4.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
C.海水膨胀
B.全球变暖 D.地面沉降
()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爱斯基摩人“手舞足蹈”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等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 B.气温变暖,生活更舒适 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 D.渔业资源增加
6.图瓦卢人“日夜难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炎热难耐 B.家园将被淹没 C.风暴潮加剧
D.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7.下列对策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
()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C.①②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你认为可能的是
A.因为人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健康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B.全球变暖只会对低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C.全球变暖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使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D.全球变暖只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9.读材料和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纯净的海滩、一碧无顷的海水、温暖的阳光,马尔代夫一直被人们视为度假天堂。但你能想象,这样美丽的地方要在2100年彻底变成一片汪洋吗?事实上,如果人类再不控制碳排放,改善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悲剧就会上演。面临被淹没命运的国家不止马尔代夫一个。如果人类不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它们的消失,或许只是时间问题。(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写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简述其原因并提出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
[能力提升]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此回答10~11题。10.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150 m~500 m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 cm 1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下图为“某城市某月清晨低层大气纵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
12.图中气温分布异常的层次是
A.①②
B.②
()
C.③
D.①③
13.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严重的烟雾事件。关于造成这一事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热岛效应”
B.工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大量的CO2,出现“温室效应” C.地势低洼,烟尘太多,空气对流被抑制等因素综合作用 D.商业区、居民区所处的低洼地势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大气人为产生CO2的排放量与平均气温变化(图甲)和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图乙)。
材料二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在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
材料三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7%、欧盟8%、日本6%。
(1)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趋势关系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____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3)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
(4)结合图乙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均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排放CO2总量最多的发达国家是______。1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50~2000年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因素。(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_。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3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答案
1.B 2.C 3.A 4.B 5.A 6.B 7.D 8.C
9.(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地冰川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2)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措施: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10.C 11.D
12.B 13.C
14.(1)呈正相关(或CO2量排放越多,平均气温越高)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增加,使气温升高
(2)矿物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气等)森林(3)发达 发展中(4)新加坡 美国 15.(1)暖 自然 人为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 第6篇
1.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________(解决)the dispute.2.Do you think he can ________(康复)from his illness? 3.He filled his ________(箱子)with clothes he needed for the holiday and then put it under the bed.4.________(准确地,确切地)speaking,he got here at eight fourteen this morning.5.I want to sit where you are sitting.Shall we __________(交换)? 6.I ________(不喜欢)being away from my family.7.Can I pay for each ________(项目)separately? 8.I would be ________(感激的)if you would like to help me.9.He said it would rain,but I ________(不同意)with him.10.________(十几岁的青少年)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 and spend much time playing them.Ⅱ.词义辨析
1.用join,join in,take part in或attend的适当形式填空(1)Did you ________ the lecture given by Professor Smith?(2)He ________ the army after he finished middle school.(3)I’m sure you’ll join me ________ taking today’s speaker.(4)She is sure to ________ the wedding.(5)The famous old man ________________ the students’movements when he was young.(6)The children ________________ the English Evening and had a good time.2.用fall in love或be in love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 young man and the pretty girl ____________________ with each other at first sight,and they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five years ever since.(2)The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 year.Ⅲ.完成句子
1.我们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get along with)We students shoul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ne another.2.他正患重感冒。(suffer)He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个小男孩领路,找到你的家我们没有困难。(trouble)With the boy leading the way,w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发现学习一门外语很有必要。(it作形式宾语)W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foreign language.5.你认识这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吗?(with的复合结构)Do you know the wom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单项填空
1.A friend ______ need is ______ friend indeed.A.in;/
B.for;a
C.in;a
D.for;the 2.I want your________,sir.I don’t know what to do.A.advices
B.piece of advices C.advice
D.advise
3.—Congratulations on your moving to the new house!—Thanks.And welcome to visit us someday after we ________.A.break down
B.settle down C.put down
D.calm down 4.Although he lived ______ in an ______ mountain village,he didn’t feel ______ at all.A.alone;alone;lonely B.alone;lonely;lonely C.lonely;lonely;alone D.lonely;alone;alone 5.John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dinner,and with his work ______,he gladly accepted it.A.finished
B.finishing C.having finished D.was finished 6.Many students are tired ______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A.with
B.from
C.of
D.at 7.—I’m sorry;I shouldn’t have been so rude to you.—You ________ your temper,but that’s OK.A.have lost
B.had lost
C.did lose
D.were losing 8.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________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carefully.A.for forming
B.to form C.to forming
D.in forming 9.I must be off now.I hope we will ______ each other by telephone.A.communicate with B.see again C.meet with
D.write to 10.—People should stop using their cars and start using public transport.—______.The roads are too crowded.A.All right
B.Exactly C.Go ahead
D.Fine Ⅴ.阅读理解
Linda Evans was my best friend—like the sister I never had.We did everything together:piano lessons,movies,swimming,horseback riding.When I was 13,my family moved away.Linda and I kept in touch through letters,and we saw each other on special times—like my wedding(婚礼)and Linda’s.Soon we were busy with children and moving to new homes,and we wrote less often.One day a card that I sent came back,stamped “Address(地址)Unknown” I had no idea about how to find Linda.Over the years,I missed Linda very much.I wanted to share(分享)happiness of my children and then grandchildren.And I needed to share my sadness when my brother and then mother died.There was an empty place in my heart that only a friend like Linda could fill.One day,I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when I noticed a photo of a young woman who looked very much like Linda and whose last name was Wagman—Linda’s married name.“There must be thousands of Wagmans.” I thought,but I still wrote to her.She called as soon as she got my letter.“Mrs.Tobin!”she said excitedly,“Linda Evans Wagman is my mother.”
Minutes later I heard a voice that I knew very much,even after 40 years,laughed and cried and caught up on each other’s lives.Now the empty place in my heart is filled.And there’s one thing
that Linda and I know for sure:We won’t lose each other again!1.The writer went to piano lessons with Linda Evans ________.A.at the age of 13 B.before she got married C.after they moved to new homes D.before the writer’s family moved away 2.They didn’t often write to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________.A.got married B.had little time to do so C.didn’t like writing letters D.could see each other on special time 3.There was an empty place in the writer’s heart because she ________.A.was in trouble B.didn’t know Linda’s address C.received the card that she sent D.didn’t have a friend like Linda to share her happiness and sadness 4.The writer was happy when she ________.A.read the newspaper B.heard Linda’s voice on the phone C.met a young woman who looked a lot like Linda D.wrote to the woman whose last name was Wagman 5.They haven’t kept in touch ________.A.for about 40 years B.for about 27 years C.since they got married D.since the writer’s family moved away
a series of与名词构成名词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通常用单数。A series of accidents has been reported.媒体报道了一连串的事故。
【答案解析】
Period Three Using Language Ⅰ.1.settle 2.recover 3.suitcase 4.Exactly 5.swap 6.dislike 7.item9.disagreed 10.Teenagers Ⅱ.1.(1)attend(2)joined(3)in(4)attend(5)took part in(6)joined in 解析 join指加入某一组织、党派、社会团体、军队等并成为其中一员。
8.grateful join in表示“参加(某项活动)”,多指参加正在进行的活动,如竞赛、娱乐、谈话、讨论、聚会、游戏等。
join sb.(in)doing sth.结构中,表示“加入某人一起干某事”。
take part in只指参加活动,尤其指参加会议或群众性活动等,着重说明句子主语参加该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
attend通常用于参加会议、婚礼、典礼,听课、听报告、听讲座等。一般指成为观众或听众。
2.(1)fell in love;been in love(2)fell in love 解析 fall in love侧重“喜欢或爱上”的动作,通常和某一时间点连用。be in love侧重“喜欢或爱上”的状态,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Ⅲ.1.get along well with 2.suffering from a bad cold 3.had no trouble finding your home 4.find it necessary to learn 5.with a child in her arms Ⅳ.1.C [in need是“在需要的时候”,friend是可数名词,前面要加“a”。] 2.C [advice是不可数名词,只有C项正确。] 3.B [此处settle down表示“定居下来,安定下来”;break down“出故障,垮掉”;put down“放下,镇压”;calm down“平静下来,镇定下来”。] 4.B [第一空用alone作状语,意为“独自地”;第二空用lonely作定语,意为“偏僻的”;第三空用lonely作表语,意为“孤独的,寂寞的”。] 5.A [首先work和finish是动宾关系,排除B、C选项,再者with是介词,后面应接非谓语作宾补,排除谓语动词was finished,此处选过去分词作宾补,表示被动关系。] 6.C [be tired of“厌倦……”;be tired with/from“因……而疲劳”。] 7.C [从上句的语境可以看出,这里是指过去的事情,所以用一般过去时,然后用 did加强语气。]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