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汉日比较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汉日比较范文(精选6篇)

汉日比较 第1篇

根据笔者多年的亲身感触及总结:在汉日语言比较中,汉日语量词的差异很大,汉语的量词来源丰富、用法灵活,而日语的量词相对较少,因此日语每个量词的“含金量”很高,即每个词条的内涵要比汉语丰富,如不能掌握其两者差异,往往造成互译中的最大障碍。现撰写如下文章,意在引起同行们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使其理论日臻完善,以便交流更准确无误。

1 量词的修辞作用

(1)正确地运用量词,能使表达简洁精练。古人提出“简为文章尽境”,意思是说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简洁。文章以“简洁为贵、烦冗为病”。所谓简洁,就是要省句、省字,不写多余的字句。量词可以避免重字,使表达简明扼要、通顺流畅,具有以少胜多的效果。如:“他一杯茶、一张报、一盒香烟,便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里用了“杯、张、盒”三个量词,将他的嗜好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简洁而精练。

(2)正确地运用量词,能使表达具体明白。量词与数词结合用于计量,说明事物的效用、价值、增减。恰当地运用量词可以使抽象的道理、事物,具体化、数量化,收到叙事具体、说理明白的效果。例如,惯用语“一寸光阴一寸金”是比喻时间之宝贵。“寸”是用来表示微量的长度量词,“一寸光阴”极言时间之短暂。“光阴”是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可是通过表示微量长度量词“寸”的修饰,就能使人具体感到时间的长短。以表示具体量的量词修饰事物,可使人具体感到时间的长短。以表示具体量的量词修饰事物,可使人从长、短、大、小、轻、重等角度观察事物,从而产生抽象事物具体化、具体事物条理化的感觉。

(3)正确地运用量词,能使表达形象生动。量词多来源于名词和动词,多数量词仍保留原来的词义,词义丰富,在运用中易于引起联想。因此,常用来状景、抒情,可使表达形象生动。如:“一叶扁舟”。不仅极言船只之小,而且把小船轻而巧,像一片树叶一样浮在水面摇荡的样态完全呈现于人眼前,通过量词“叶”的使用,使表达变得生动、形象而逼真。

(4)正确地运用量词,还能使表达增添色彩。

2 汉日语量词的比喻作用之比较

(1)汉语中有一类量词,由于与所修饰的对象有相似处,所以对它所修饰的事物有比喻的作用,这种量词也可以对事物作出具体、形象的比喻,如果量词选用贴切恰当,就可以传神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给人形象逼真的美的感受。如:

(1)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曳不定的灯光(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夜色更浓了,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眨眼(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例(1)和例(2)虽然同在一篇文章中,又同为描写灯光,但情境不同,所选用量词也不同。例(1)描写夜里,船上不很亮的,又从摇曳不定的灯光中,远远望去,好像一点两点的星星,名词“星”在这里借用作量词,是灯光的喻体;而例(2)描写灯光从帘缝里射出,光呈线状,这里的名词“线”被借用作量词,是灯光的喻体,由于楼内的人走动,光线不时被挡住,因此射出来的灯光就形成“一线一线”的。这两处的描写,使用了两个不同的量词来描写灯光,一个极力描写灯光微弱、遥远,忽暗忽明;一个极力夸张灯光细及长,形象逼真,营造出两种真实生动的氛围。

(2)在日语中,恰当地运用量词作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使语言生动形象。如:

达磨が活跃したのは520年ごろであるから、260年をたって一滴の达磨の碝えた生命が一つの禅宗教$として成した。一滴の泉が小さなせせらぎとなり、それから小川となり、洋々たる大河を成してきた。(镹田茂雄《禅とはなにか》)(达达摩是从公元520年开始活跃的,达摩在公元260年由传入的小股生命形成了禅宗教团,而后由一滴泉水聚成小溪,汇成小川,形成大河———译文)。

量词“滴”主要用于计量液体下滴的量,多数情况下形容数量少。如“一滴の水”(一滴水)“巨海の一滴”(大海之一滴)等。而这里用它修饰“生命”,比喻禅宗最初传入日本时就像一滴水,后来逐渐汇成大河。形象地描写了禅宗在日本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形。除此之外,像“二枚舌(撒谎)、十八番(擅长)、三日坊主(没长性)、三尺秋水(三尺剑)”等,都是运用量词的比喻义的。

3 汉日语量词色彩之比较

(1)汉语中有些量词,除了可以计量外,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量词的感情色彩主要表现为褒义和贬义,体现了说话者和作者的爱憎,褒义的量词表示尊敬、赞许,贬义表示鄙视和贬斥。汉量词的色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第一,汉语中一部分个体量词具有丰富的色彩意义,修辞作用很突出。这类量词主要是为人计量的量词。量词“位、员、条”等一般含有尊敬的感情。例如:

(1)快杀吧,笑什么?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姚雪垠《李自成》)。

(2)刚满十六岁,他长成一条魁梧奇伟的猛汉,担子能挑百二三(周立波《山乡巨变》)。

用“条”来修饰好汉和猛汉,带有明显的夸赞、喜爱的感情。例如:人们常说的“一员虎将”“一员猛将”,含有喜爱和尊敬的感情。我们却不能说“一员小偷”“一员流氓”。“员”作为汉语一个构词语素在词汇中本来就有表示尊称的意思,以前,我们称教师为教员,现在还有服务员、宇航员、邮递员等称谓,都带有重视和尊敬的意思,所以“员”作为量词带有鲜明的表示尊敬的感情色彩,修辞作用很突出。

第二,汉语中一部分表不定量的集体量词带有明显的评价色彩。例如:“帮”“窝”“股”“伙”“撮”等,一般含有贬斥的感情色彩,例如:“这些土匪不过十来人一帮”,这里的“帮”用于坏人,含有贬义色彩;而“行”则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例如:量词“行”用于尊敬和喜爱的人或团体,如:“日中友好访华团一行”,含有明显的褒义。

第三,有些量词本身表示中性,但用于某种特定场合,则带褒贬之情。如:“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写得一手好字”中的量词“手”表示某种技巧,带有夸赞的语气,含有褒义;而“想不到他在背后给来了这么一手”中的量词“手”指使用了不正当、不光明的手段,带有强烈的痛恨、谴责的语气,贬义色彩明显。

第四,量词除了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量词还带有明显的语体色彩。量词“个”是汉语中结合能力很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量词,当它用在约数前面或者动宾之间的时候,使整个句子增添了一种轻快、随便的意味,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请看“他就爱种个花,养个鸟儿什么的”“他只盼望换个百儿八十的,恰好够买一辆车子”(老舍《骆驼祥子》)。而它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常起到夸张强调的作用。如:“还没说上三句话,他就把人家抓了个稀烂。”(文康《儿女英雄传》)。其他常用词语如:“打了个落花流水”“吃它个够”“查个水落石出”等。

第五,量词跟它结合的名词倒装时,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说:“他可是一个好人”,通常是对某个人的赞许,而若说“他可是好人一个”,则可能带有戏谑、调侃或讽刺的意义。

(2)日语量词的色彩,主要指感情色彩、形态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一,有些量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正确地选择量词,可以增加修辞效果。如:“名”含褒义,有尊敬色彩,多用于积极的场合。如:“何名%”(几名)“百名%”(几百名)等。“人”是个中性词,既可以用于积极的场合,也可以用于消极的场合。又如:“三人组みの&盗”(三人一帮的强盗)等,一般不用“名”。再如:

成功者といわれる一握りの人たちも、まもとな努力を堆み重ねた者は少なく、大方は都会の盲点や死角を斩り取ったのである(森村诚一《虹にたてる反旗》)(成功的一小撮儿人当中,很少是通过真正的努力,大多是钻了都市漏洞和死角的空子)。

量词“握り”主要用于贬义,在这里表示一小撮儿靠投机钻营起家的所谓“成功者”,表达了作者的憎恨、蔑视的感情。

第二,有的量词与事物的形状有关,含形态色彩。使用时要注意保持量词与所修饰名词形态色彩的一致性。例如“管”用于细长中空的物体(笛、笙、笔など管状のものを数える语)(计量笛、笙、笔等管状物品)。如:“一管の笔”(一管笔)“笛二管”(两管笛子)等。

第三,有一些量词,带有明显的语体色彩。带书面语色彩的量词庄重典雅;带口语色彩的量词通俗活泼。如“一枚の写真”(一张照片)和“一叶の写真”(一叶照片)虽然意思一样,但其语体色彩却迥然不同。“一枚の写真”(一张照片)比较平淡、普通;而“一叶の写真”(一叶照片)把照片暗喻成“树叶”显得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语体色彩。

掌握了量词的语体色彩,对写作大有好处。当需要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时,就选用书面语色彩强的量词。正确地认识量词的感情、形态、语体色彩,可以使量词的运用更加准确、巧妙,语言更加具有文采。

4 汉日语量词移用功能之比较

在某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量词可以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即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既有规则,在某种条件下又有其灵活性,我们可以把原来用于同甲事物搭配的量词移用于乙事物,我们把这种修辞功能叫作量词的移用或移就。

(1)在汉语中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说明、描写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常常使用量词的移用功能,如:

(1)为了寻找侵略的根据,艾其逊重复地说了一大堆“友谊”,加上一大堆“原则”(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

(2)后来有日本仁丹的广告船,一队一队,带着成列的红灯笼,沈镇的空大鼓,火龙般地在里湖外湖闲穿着走,似乎抖散了一堆寂寞(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堆”常用作具体事物的量词,用于累叠在一起的东西,如“一堆黄土”“一堆垃圾”,而例(1)中的“友谊”和“原则”,例(2)中的“寂寞”,都是抽象的概念,把“堆”移用过来作量词。例(1)用来比喻所谓的友谊和原则的虚伪,简直像垃圾一样无用,风趣而幽默;例(2)中移用过来形容寂寞多而无聊。

(2)和汉语一样,日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也有一定的习惯,即哪样的量词与哪样的名词搭配基本是固定的,然而打破这种固定的习惯,有意将修饰甲的量词去修饰乙,有时就会产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效果。如:

どこの谁さんは二十で御嫁を御贳いたの、どこの何とかさんはニ十二で子供を二人御持ちたのと、なんでも例を半ダ+スあげた(某地的某位20岁时娶了亲,某地的某位22岁时有两个孩子等,举了一大打例子)。

量词“ダ+ス”(打)要用于计量物品,如“铅笔、毛巾、啤酒”等。在这里“ダ+ス”(打)显然是移用,它既说明了列举事例之多,又显示出对没完没了举例的厌恶,产生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总之,汉日语量词差异很大,如能正确运用,必将在中日语言交流上,更加精准,使我们的商务贸易等活动更加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汉日语境下茶语言文化比较分析论文 第2篇

参考文献

[1]张竹莉.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3):82-83.

[2]肖潇.浅析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现象[J].科研,(21):64-64.

[3]刘堃.语境保障下的话语含意化过程浅析交际言语中的“牛头不对马嘴”现象[J].当代继续教育,(5):10-14.

[4]苏辛欣.浅析日语表达中传出的日本茶文化历史[J].福建茶叶,,38(11):373-374.

汉日比较 第3篇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朝鲜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翻译时思维过程的对比, 来证明三语思维者比双语思维者干扰因素更多, 思维过程更复杂, 翻译时间更长。

二、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随机抽样产生的延边大学二十名一年级, 二年级非专业日语本科学生。A组为朝鲜族学生, B组为汉族学生。因只有两名男生, 所以分组时未考虑性别因素, 同时, 由于任务比较简单, 分组时也未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一年级, 二年级学生的水平差异。

三、实验假设

以母语为朝鲜语的学生翻译日语的时间比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翻译时间更长, 朝鲜族学生日语译成汉语的语码转换为“从日语到朝鲜语, 再到汉语”, 汉语译成日语的语码转换为“从汉语到朝鲜语, 再到日语”;而汉族学生日语译成汉语的语码转换为“从日语到汉语”, 汉语译成日语的语码转换为“从汉语到日语”。

四、实验方法:

翻译法

五、实验材料

为了使实验材料更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笔者有意将句子设计为四种形式, 日语和朝鲜语语序一致, 但汉语语序不一致;日语和朝鲜语语法标记一致, 但汉语语法标记不一致;日语和朝鲜语助词一致, 但汉语助词不一致;日语和朝鲜语词汇表达一致, 但汉语词汇表达不一致等对朝鲜族学生日译汉或汉译日产生母语干扰的句子。

六、实验步骤

1) 把实验组分成A, B两组, 每实验组有10名学生, A组学生是既懂朝鲜语, 又懂汉语的朝鲜族学生, B组学生是只懂汉语的汉族学生。

2) 预先告知的情况下, 让A, B两组学生把下面10个句子翻译成日译汉, 或者汉译日。其中1) ~5) 是日译汉问题, 6) ~10) 是汉译日问题;1) ~3) 是有关句型问题, 4) ~5) 是有关语序的问题, 6) ~8) 是有关日语助词的问题, 9) ~10) 是有关词汇的问题。

句子翻译:1) 私は魚より肉のほうが好きだ。2) みかんはたくさんあるが、りんごは一つしかない。3) 考えれば考えるほど分からなくなる。4) 日本語の通訳になろうと思っている。5) 彼には何度もあったことがある。6) 我想喝水。7) 因为感冒, 没能上学。8) 下公共汽车, 走着回家了。9) 这个行李有10公斤。10) 发烧所以没来学校。

3) 让A, B两组学生同时按照正常的速度, 翻译上述10道题。先让A组学生在同一时间同时开始答题, 后让B组学生在同一时间同时开始答题。并准确记录每个人交卷的时间。

4) 比较A, B两组学生最早和最晚交卷的人的时间。

5) A, B两组交卷的人的时间依次作比较。

6) 把交卷的时间分别加起来, 之后比较时间长度。

7) 对10名A组学生一一询问:“你翻译时用朝鲜语思维过没有?”并对此一一作记录。

8) A, B两组把日语句子翻译成汉语时做错误分析。

六、实验结果

1) A组第一个答题时间为4分20秒, B组为4分钟。

2) A组最后一个答题时间为7分56秒, B组为7分10秒。

3) A, B两组答题时间依次作比较的结果。

4) 把A组答题时间加在一起, 结果总时间为57分24秒, 把B组答题时间加在一起, 结果总时间为54分22秒, B组总答题时间更短。

5) 对10名A组学生一一询问结果, 这十名朝鲜族学生都一致回答:都是中间用母语朝鲜语进行过思维。

七、实验分析

B组学生当中有最早交卷的, A组学生当中有最晚交卷的, 两组学生的总答题时间相比较, B组学生明显短于A组学生。这在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翻译时不同心理过程会在时间进程方面存在差异。当两种语言同属于一个语系时, 词汇书写形式和语序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朝鲜语和日语是同属于一个语系, 而汉语是属于别的语系, 这就能说明朝鲜语和日语在形式上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朝鲜族学生学会了母语之后再学外语即日语, 在学习两种语言的过程, 除了不断地建立两种语言的形式表征之外, 还要将两种语言的形式和相应的语义联接起来。这种联接形成了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等值关系。形式转换的过程是:语言形式1概念语言形式2。句子1) 中的句型和句子2) 中的句型以及句子3) 中的句型在朝鲜语里正好有同样形式的句型, 而在汉语里是没有这种一对一的形式;4) 和5) 的语序都是“主宾谓”形式, 而在朝鲜语的语序也正是“主宾谓”形式, 所以朝鲜族学生自然用母语来思维, 所以形成了这种绕圈的形式。6) 到10) 是汉译日问题, 例如:助词问题, 惯用句问题等, 6) 中的“~が~たい”, 7) 中的“風邪を引く”, 8) 中的“~を降りる”, 9) 中的“10キロもある”, 10) 中的“熱がある”等是正确的翻译, 这在朝鲜语里虽然相似, 但不形成一对一关系, 因此用朝鲜语来进行思维的学生必定先翻译成朝鲜语之后, 在把朝鲜语翻译成日语。这样一来, 某些学生必定把不对应的朝鲜语句翻译成日语。就这样翻译成日语的文章里出现了错误的朝鲜语似的日语。例如:“”被翻译成“~を~たい”;“”被翻译成“風邪に引く”;“”被翻译成“~で降りる”;“”被翻译成“10キロもなる”;“”被翻译成“熱が出る”。而这种错误句汉族同学是不会犯的, 因为汉语没有这种形式。

八、实验结论

汉族学生学日语时用单一的汉语来进行思维, 而朝鲜族学生学日语时用朝鲜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来进行思维, 而朝鲜族学生的母语是朝鲜语, 而且日语的语序和朝鲜语的语序更接近, 所以以母语为朝鲜语的学生学习日语时, 朝鲜语在起作用;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学日语时, 汉语在起作用。总之, 要调动学生的母语知识来接受目的语, 支持目的语的学习, 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潜能, 挖掘正迁移, 有效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汉日英文化差异浅析 第4篇

一.日常生活时间现象数字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 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时间数字, 在中、英、日文化中, 也有明显的区别。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曾经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 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 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美国人有句座右铭:“Time is money.”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 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由此, 他们做事讲究计划, 要求严格依照时间表办事, 并且凡事做到准时不误。刘凤霞编著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关于西方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这样描述的:“Americans in the Western world look upon time as a present, tangible commodity, something to be used, something t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The American divides up the day very precisely and communicates only during certain hours.For many situations Americans would consider tardiness of five minutes to be relatively serious and improper.”由此可见, 在时间这一概念上西方人是十分注重的, 且作为生活交际上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中日两个民族, 长久以来, 受以农耕为主的文化影响, 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化时间, 时间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给生活带来影响和不便。比如老师上课可以拖堂, 讲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 婚宴安排得很早, 却开始得很晚, 嘉宾会迟到;不能准时赴约, 反复拖延时间;在一些人浮于事的机关里, 人们可以边聊天、边看报、边办公, 一件事情没办完, 可以第二天继续接着干如此现象, 随处可见, 随时可见。在谈判桌上, 欧美人常埋怨日本人拖拉, 日本反过来会埋怨欧美人做事操之过急。欧美人同样不满意中国人在谈判桌上的表现, 相互推诿, 不讲效率。

数字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不可避免。数字赋予文化独特的含义, 不同民族对于数字的理解和喜好也不尽相同。欧美人不喜欢13这个数字, 据圣经记载, 在《最后的晚餐》上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 80%的高楼没有第13层, 很多机场漏过了第13扇门, 医院和旅馆通常没有房间号13。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 也有人认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 被逐出伊甸园是星期五, 因此, 西方人也不喜欢星期五, 常有“Black Fri-day”之称。数字7在西方国家被视为幸运数字, 是由于它在《圣经》里频繁出现。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宗教研究与历史系教授大卫弗兰克福特尔说:“数字7在公元前的最后几百年代表完美’, make progress at seven-leaguestrides意为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中国人喜欢“8”和“6”, 因为8与“发”谐音, 数字6则代表顺, “668”路路发, “888”发发发。欧美人却不喜欢“666”, 因为这三个数字在圣经里是可怕的“野兽数”, 是魔鬼的代号。中国人对4讳莫如深, 因为4谐音为死, 4楼改为“3A”等等。日本人不喜欢4和9, 日籍选手几乎没有选4和9作为运动服番号的, 因为4的读音与“死”, 9的读音与“苦”相同;日本喜欢单数, 如3和7, 单数多用于喜庆之事, 如七五三 (男孩5岁, 女孩3岁, 7岁时参拜神社祝贺成长的风俗) 。

二.社会习俗

1.称谓礼仪。

日本人集团意识强烈, 对集团内外的人称呼也不一样, 比较讲究称谓, 内外有别, 亲疏分明, 长幼有序, 敬谦相宜;在公司里称呼上司“社长”、“科长”, 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可直呼其名, 对年长的或地位高的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要在称呼上加“先生、样、おさん、かた”等各种不同的尊称形式。有时用“仆、わたし”等谦称, 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中国人用“君、先生、翁、公”等或使用“小人、寡人、鄙人”等来表达尊谦敬称。而欧美国家, 一般没有严格的地位和辈份之区别, 要表示礼貌时, 也可用“Canyou?MayI?Wouldyoubesokindas to?”等情态动词来引导以显语句更加委婉。

2.打招呼。

在欧美国家, 和别人打招呼时, 常常一句Good morning或是Hello或Hi, 给人冰冷生硬的感觉。在和日本人打招呼时, 你会对他鞠躬问候感到无所适从。欧美人和日本人见面喜欢谈天气, 而中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吃饭了没有啊”, 给人一种你不是要请吃饭的错觉。因而, 面对不同文化的背景, 我们就只能入乡随俗, 因地制宜了。

3.礼尚往来。

世界各国礼仪虽不尽相同, 但礼尚往来是不可缺少的。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国礼尚往来的方式千差万别。日本人喜欢在生日、结婚、乔迁赠送礼品, 就连平时拜访也要表示一下敬意和好意。乔迁时吃的荞麦面条, 来源于“引越そば”这个单词, 意为“おそばにまいりました”请多关照。在欧美和中国, 送礼的形式多种多样, 送礼的人形形色色, 这也成为政府官员变相受贿的手段了。西方国家常在生日、订婚、结婚 (或金婚、银婚) 纪念日, 乔迁送别以及圣诞节重要日子送礼, 但送礼一般是比较廉价的, 诸如花、酒之类, 而且尽量送受礼人所喜欢或需要的东西。中国人区别于英美人士的是, 通常以送礼为契机, 通过送礼或金钱达到某种目的。中国人接受礼物先是客气推辞, 在对方坚持下再接受;而日本人收到礼物先是客套, 托辞精彩, 再次相遇时, 必将感激对方, 对此表示感谢。

三.语言现象

1.禁忌委婉的运用。

在封建社会, 由于迷信无知或社会统治的需要, 人们禁止说某些话或做某些事物。比如在汉语里, 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和称呼;英语里, 上帝的名字Jeho-vah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日语里, 通常天皇健在时不能直呼其名。在日语和汉语里, 探望病人和交际时忌讳说“梨”, 日语“梨”与“無し”同音, 有“無くなるました”即“没有”之意, 而在汉语里的“梨”与“离”谐音, 表离别、分别之意。由于禁忌语的顾忌便为委婉语的产生、使用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如“死”是各民族普遍忌讳的, 因而在汉语人们用“谢世、升天”等委婉地表达死亡, 英语则用pass away, go to heaven。日语则可用“なくなった, 天国へ行った”。汉语里用对不起, 去方便、方便或出去就来, 来表示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而日语有时用“ちょっと, 失礼します”或“自然が呼んでいる”, 英语用Heisoutvisitingthe necessary或becausenatural calls, 出乎意料地是三种语言在此都有殊道同归之意, 再者在提到人体的生理缺陷之时, 英语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取代crippled (瘸子) , 日语则用“足が不自由だ”形容, 汉语则可说他脚不方便。英语说He is slowathearing来形容耳聋, 日语里的表示是かれは耳が远い, 汉语即说耳背, 而委婉道来。上述情况在日本称为“不快语”,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驱除“不快语”了, 中国也在逐渐改变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现象, 比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残废人”而代之“残疾人”。

2.谚语修辞。

比喻词的运用渗透着文化的心态。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有关于动物的词汇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必然要成为基本词汇的成员,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经常用动物做比喻。

中国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与“福”同音, 蝙蝠被视为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如果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 会让人想起“福禄”一词, 红色蝙蝠尤其受到钟爱, 因为它谐音“洪福”;在西方,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和罪恶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vampire bat (吸血蝙蝠) 令人恐惧, have batsinthebelfry (异想天开) , 这也说明了西方人对蝙蝠的讨厌;蝙蝠在日语则表示稀有珍贵的意思, 鳥なき里の蝙蝠, 意指在没有优越的人﹑强的人的地方, 无聊的人吹牛。

中国文化中, “林中之王”是老虎, 如成语中的“藏龙卧虎, 如虎添翼”, 就连老虎前额上的“三横一竖”都被赋予了“王”的联想。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 这项桂冠就要送给狮子了。狮子隐喻勇敢的人, 彪悍的人。西方人对狮子的高贵地位和孔武有力推崇备至;英语中, a lion亦用来指“名流、社交场合的宠儿”;狮子还是英国的象征, 乃高贵之物, 作为英国国徽的狮子纹章:theBritishLion不列颠之狮 (指英国) 。日语里狮子也代表着增加生气, 幸运的象征, 如:獅子に鳍 (如虎生翼) , 獅子に牡丹 (相得益彰) 。

狗是人们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伙伴之一。在中国, 狗的形象褒贬不一, 如像狗一样忠诚, 形容狗忠诚, 忠于职守, 而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却赋予更多的负面形象。在英国, “lucky dog”用来指“幸运儿”, “What a lazy dog he is!”形容“他这个家伙真懒”, 在这里并没有侮辱的含义, 而是表现出了一种亲昵。在日语里“いぬ” (狗) 却是带有无知, 或是特务之意, 如“犬に論語 (对牛弹琴) ”, “敵国の犬だ (敌国的特务) ”等。

在语言交际中, 人们也会使用一些词语, 起到“异曲同工” (功) 之妙, 以便更形象地表达意思。如汉语里用芝麻煮饺子, 形容人多, 拥挤不堪;英语则用“Itwas packadlikesardines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日语则用“今日の銭湯はこんでいてねまるで芋を洗ぅよぅたったよ (今日浴池里人多得很呀, 简直就像芝麻煮饺子似的, 插脚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 日本人平常食用 (芋) , 剥皮时手碰到很痒, 所以常把很多剥了皮的山芋放在小筐或桶里冲洗。各国对花的理解在日语里对花一般都是持赞美态度, 如“両手に花”意为双喜临门, “交界の花”指擅长交际的人。

学好外语, 不仅要学好语法, 还要了解每个民族的语言心理、语言习惯等, 通过对其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 找出差异, 提高语言的融会贯通能力, 避免受母语影响而形成的惯性思维, 巧妙运用外语为媒介, 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国卫.中英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J].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005.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李诗平.英语修辞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4]周平, 罗林根.日本风情录[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6.

[5]ヒユマンデペロブント著.话说日本[M].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8.

[6]肖夫, 贺静彬.趣味日语成语情景对话[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从汉日对比角度看新“被”字构式 第5篇

新“被”字构式自出现以来即广受关注, 国内学者对新“被”字构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寅 (2011) , 施春宏 (2013) , 季小民 (2015) 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这一表达形式。冷慧 (2011) 等从英文翻译初探角度进行了尝试。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及官方网络媒体语料 ( 人民日报日文版, 人民中国日文版等) , 在汉日对比的角度上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新“被”字构式汉日对应现状

人民中国日文版对新“被”字构式作出了日文解释。

被~ :[ ~させられる ]。不本意、不都合なことを強いられること。「被就業 ( 就職させられる ) 」……「被全勤 ( 皆勤を強いられる ) 」……このようなさまざまな「被~」は雇用主など強者の側の強制によって、弱者の側が受ける辛さ、無力感を現わしている。[1]

该解释同施春宏 (2013) 文中的II解释, 即操控方式为强制或强迫。季小民 (2015) 提出了新“被”字构式原型语义为[+ 主观认定][- 事实真相][+ 外界强加][+ 情感态度]。即人民中国日文版作出的解释只是“强迫, 强制”义, 无“被认为 ( 是) , 被宣称 ( 是) ”之义。而在其他面向日本人的汉语教学网络语料中, 存在更好的对应。如:

被就业: (a) 「知らない間に就職させられた」 ( 天哪, 我居然已经就业了)

(b) 「就職したことにされていた」 (被认为是就业了) [2]

被小康:「小康という目標に達したことにされていた」 ( 被认为/ 被宣称达到小康水平)

日语语料中类似的解释还有“被增长”“被提高”“被自杀”“被代表”“被自愿”等。值得注意的是, 对“被自愿”作出了以下两种解释: (i) 捐款/ 收费, 强制/ 强迫; (ii) 强制捐款, 对外宣称自愿。 (详见施春宏 (2013) , 该文对新“被”字构式语义理解多能性的产生原因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就现状而言, 仍然存在大量的直译现象, 有必要分析其异同。

三、汉语新“被”字结构与日语被动的异同

1. 感情色彩的不同。汉语新“被”字结构多表现出消极、讽刺的感情, 更加具象化表达了弱势群体遭受胁迫, 感到无奈等体验。而日语中的被动表达既可以是消极, 也可以是中性。例如“被小康”日译后可以作中性的理解。

2. 语义层面的不同

新“被”字构式的原型语义为[+ 主观认定][- 事实真相][+ 外界强加][+ 情感态度], 相对比而言, 日语被动表现「ら ( れ ) る」仅能部分表达新“被”字构式的原型语义。比如不含[-事实真相]及[+主观认定]。若表达类似的语义, 则需要进行意译或者添加部分词语。

3. 视点 ( 视角) 一致

汉语一般被动表达与日语被动表达存在这视点的不一致性。汉语中的部分被动句, 转换成日语则变为主动态。高桥弥守彦 (2014) 指出汉语为主体视点, 日语为客体视点。而新“被”字构式则不同。新“被”字构式进行了形式上的简略和压缩, 蕴含了更多的语义, 也使表达更简练, 强化了凸显作用。根据施春宏 (2013) , [ 蒙受A+ 被+[ 操控B+V+[ 施为~ X ~ ]]] 后省略成“被+[ 施为~ X ~ ]”, 凸显语义内容X, 这部分被凸显的语义内容X, 转换到日语中就会以有标被动的形式出现, 此时汉日双语对应的视点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 因为新“被”字结构有不可转换性, 所以汉日双语所对应的句子均为被动表达。

四、总结

随着新“被”字结构日渐固定, 其简练而特殊的表达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亟待学者更多角度对该结构进行研究。目前已有学者进行有关该结构的汉英对比的研究。本文基于汉日对应现状,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进行了尝试, 以期能够作为接下来的研究的铺垫。

摘要:新“被”字构式语言现象自2008年出现一直活跃至今, 且仍在推陈出新, 并出现逐渐固定下来的趋势。作为新词流行词, 日方媒体也对新“被”字构式进行了多次报道。本文基于汉语对新“被”字构式的研究, 站在汉日对比的角度上简单分析了汉语新“被”字结构与日语被动的异同, 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被”字构式,汉日对比

参考文献

[1]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文, 2011.

[2]施春宏.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J].当代修辞学, 2013 (1) .

[3]季小民.新被字句中“被-”标记的类化与泛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

汉日颜色词词义及文化内涵对比 第6篇

一、红/赤

《说文·糸部》:“红, 帛赤白色。”《释名·释采帛》:“红, 绛也, 白色之似绛者也。”在汉语中, “红”是血与火的颜色。古人源于对日神的崇拜, 将红色神圣化, 认为它是喜庆、成功、忠诚、温暖和兴旺的象征。在中国现当代, 红色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红色象征着革命与进步, 如“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等。在我国举行的奥运会上, 会场的主色调为红色, 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服装也是以红色为主色,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过, 在中文中红色也用于表示不好的事物, 如:红眼病、红灯区、红尘等。

在日语中, “”被看作是血与夕阳的颜色, 日本人认为“”具有神圣之力, 可以除恶辟邪。在日本, 渔民出海前会穿红内裤, 把渔船涂上红土以祈祷出海平安。日本民族还认为红色可以防病、治病, 如给患天花的病人穿红衣服、挂红蚊帐、吃红豆饭或加吉鱼称之为“”。但是红色在日本色彩序列中位居最末, 是一种大凶色, 日本古代的囚衣为红色。日语中有很多由“”构成的词或词组大多带有贬义性。例如:“” (无耻谎言) 、“” (当众出丑) 等。日语中“”也有表示共产主义、激进的含义, 不过同时也包含着消极、贬义的语感。“” (直译:那家伙是红色的) 是包含着歧视和偏见的表达。这和汉语中的红军等与共产主义革命相关词语的含义由着本质的区别。

二、白/白

《说文·白部》:“白, 西方色也。阴用事, 物色白。从入合二。二, 阴数。”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 白色有着双重文化象征意义。一方面, 白色表示圣洁、洁净、坦诚、清楚。如“真相大白”“白璧无瑕”“清白”等。另一方面,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影响, 古代人们把白色和西方主凶杀的白虎星联系在一起, 使白色获得了死亡、奸邪和凶恶的隐喻义。丧事人家贴白纸、穿白衣、戴白帽也是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民俗, 故有用“白”来代指丧事的用法 (如“白事”) 。此外, 在汉语中, 白色可使人产生卑贱、清贫的联想。如“白衣”“白屋”“白身”分别指平民、茅草屋及没有官职或功名的人。汉语中的白色和红色一样, 曾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 白色象征着落后、反动、反革命, 如“白军、白色政权、白色恐怖”等。

日本民族在传统审美意识中多以素色、无色为美。古代日本以白色象征清明、纯洁, 甚至认为白色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及神性。日语中很多与“”有关的词语也与日本独特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如在日本的国会中投的赞成票被称为“”, 反对票被称为“”。日语里, 从白色的一尘不染这一含义出发, 引申出“无”、“空白”、“无罪”等含义, 如“” (嫌疑犯被判为无罪) 、“” (本色木料) 等。在日语中, 白色也有表示不好的事物的时候。比如在人去世后, 一般会用白色的布盖在脸上, 是不吉利的。在很多戏剧中, 当表演日本武士自杀的场景时, 我们可以看到其都是穿着白色的衣服。

三、黑/黑

《说文·黑部》:“黑, 火所熏之色也”。黑色即被阳光晒黑的颜色, 与“白”相对, 如黑白。黑色还表示暗, 光线不足, 如黑暗、黑夜。还有隐蔽的、非法的等意思, 如黑枪、黑市、黑社会等。还可以用“黑心”一词表示人的心理恶毒。在中国古代, 黑色为天玄, 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的神秘之感, 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颜色。在夏、秦及汉初, 黑色的衣服曾为帝王和官员的朝服。在现代社会中, 法院制服、学位服等都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可见黑色在中国代表着庄严神圣。色彩专家指出, “佛教色彩观念, 黑色象征努力奋进、坚定不移”, 进而引申出刚毅、威严等含义, 如中国的戏剧脸谱艺术中, 黑脸象征人物的刚直不阿、无所畏惧的性格, 像包拯、李逵等。黑色还象征着死亡、苦难和悲伤, 现在中国人去参加葬礼时佩戴黑纱, 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在日本, 黑色是像墨一样的颜色。黑色在日语中的含义也是两方面的。一是表示庄严、肃穆。古代日本人把黑色当作“死亡之色”, 在推古天皇时期制定的冠位十二阶中, 黑被排在了颜色的最后一位。到了平安时代, 黑色越发成了代表悲伤、绝望的颜色, 丧服的黑色成了哀悼的象征。所以, 日本的丧服一律为黑色, 男士还必须佩戴黑色领带。而在婚礼上, 男士服装也以黑色为主, 可以说日本礼服以黑色为主。另一方面, 日语里“”与“”、“”相反, 具有“死亡、不幸、肮脏、邪恶、不正、犯罪”等否定意义。“”象征着不幸, 例如在相扑比赛中, 日本人用“”表示胜利, 用“”表示失败;“”可以表示犯罪, 如“” (那家伙有很大的嫌疑) ;“”还可以表示邪恶, 如“” (心黑的男人) 。

四、青/青

《说文·青部》:“青, 东方色也。”《释名·释采帛》:“青, 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即植物生长之色。早在先秦文献中, “青”除了可指绿色, 也可表示蓝、黑二色。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礼记·礼器》:“或素或青”。孔颖达疏:“青, 谓黑也。”汉语中的“青”在文学作品中可表示绿色、白色、蓝色和黑色等多种颜色。“青”在汉语中还表示青草、嫩木, 如“踏青”;“青”还象征年轻, 如“青春”“青年”等。

在日语中, “”一般指蓝、绿、白三种颜色, 而不表示黑色。如“” (蓝色的天空) 、“” (绿油油的麦田) 、“” (脸色苍白) 等。“”在日语中还有“未成熟、幼稚”等含义。例如:“” (梅子还未成熟) 、“” (说话幼稚) 、“” (想法还很幼稚) 等都是非常生动的表现。

“青”在汉语和日语中都可以表示人的脸色, 例:“

” (他听了这番话, 脸都青了) , 汉语中

还用“青”表示气愤, 如“气得脸色发青”“他铁青着脸”等, 日语中也有“” (青筋暴起) 的用法。

五、黄/黄

《说文·黄部》:“黄, 地之色也。”《书·禹贡》:“厥土惟黄壤”。蔡沈集注:“黄者, 土之正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是备受尊崇的颜色, 具有尊贵、庄严、辉煌的象征意义。我国从唐朝开始黄色便正式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 被称为“帝王之色”, 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榜”是天子的诏书;“黄屋”是帝王乘的车等。在现代汉语里, 诸如“黄道吉日”、“黄金时代”、“黄金地段”等词语都反映出“黄”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尊显富贵地位。

“黄”还用来形容年轻、幼稚, 如“黄童”、“黄毛丫头”、“黄口小儿”等。而黄色因其也是草木枯萎的颜色, 所以汉语中有很多用黄色表示疾病、灾祸、失败的成语或习语, 如“面黄肌瘦”、“苗黄缺肥”、“ (事情) 黄了”等。与此同时, 更多的时候“黄色”一词用来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 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 因此还将取缔色情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非法活动叫做“扫黄”。

在日语中, 黄色远没有像汉语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在日本古那样广泛。

颜色词不单表述了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也反映着社会文化的特征及人的认识、情感等心理活动。从以上对在汉日语中赤、黑、白、青、黄五个颜色词的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出, 中日颜色词在具有很多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 了解中日文化的背景知识, 掌握表示颜色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深层内涵, 从而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 同时对中日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语言又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比汉日语言中颜色词的词义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异同, 探讨如何深刻领会语言并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颜色词,词义,文化内涵,对比

参考文献

[1]闫志章.汉日颜色词文化内涵之比较[J].鸡西大学学报, 2008 (12) .

[2]李庆祥.中日颜色词及其文化象征意义[J].外语研究, 2002 (5) .

汉日比较范文

汉日比较范文(精选6篇)汉日比较 第1篇根据笔者多年的亲身感触及总结:在汉日语言比较中,汉日语量词的差异很大,汉语的量词来源丰富、用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