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范文
贺兰山岩画范文(精选5篇)
贺兰山岩画 第1篇
距银川市区大约60公里的贺兰山岩画保护区是全国著名的文物群体旅游景点之一, 处于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 岩画分布从北到南, 绵延250余公里。这些岩画有的处于地质结构复杂地带;有的刻于风化严重, 岩土酥松的岩体之上;有的处于常年地表水冲刷地带, 岩画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近年来, 由于气候环境变化, 人类工业活动, 大气污染等因素影响, 岩画风化、破坏严重, 图像, 刻痕日渐模糊, 部分岩画刻痕已经到了难以辨认的程度。为了更好更有效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岩画, 在调查岩画病害及成因的基础上, 试图寻找一种或几种方式综合治理岩画所在岩土的地质病害和外部病害, 阻止岩画的继续风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贺兰山岩画的主要病害
1.1 自然破坏
霜冻雨淋、石面风化、植物生长、动物踩踏, 人为破坏等。贺兰山西侧全年干旱少雨, 年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 而且集中在7到9月份;贺兰山东侧因地理位置降水量相对较多, 因此中部山沟的泉水常年不断, 而且贺兰山每年都会有两三次山洪, 山洪暴发时快速的水流夹杂大量的沙石, 直接撞击在岩体上, 强大的冲击力对岩面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
贺兰山受来自乌兰布和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北风, 因地理位置及地貌原因, 风多且风速很大, 导致该地区多沙尘暴危害, 岩画长期暴露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 发生了严重的风沙剥蚀;分布在石质酥松的岩体上的岩画都不同程度的生长了植被, 这些植被的根系可以扎入极小的空隙, 从而扩大空隙和裂纹, 植被根部腐烂产生的植被酸, 对岩面造成腐蚀;野生动物的踩踏也对岩画的刻痕造成很大的破坏。
1.2 人为破坏
炸山取石、开矿挖料、当地居民及游客乱踩乱画乱刻、随意攀爬。
快速的城镇化步伐需要足够的石料。因而, 贺兰山成了一个天然的石料厂, 为银川及周边地区提供了相当可观的石料。在石料的炸取过程中, 有一部分岩画被彻底破坏, 永久消失;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贺兰山观光游览, 这些游客及当地居民缺少保护意识, 无视岩画点的警示语, 对岩画进行随意踩踏乱刻乱画, 导致刻痕逐渐模糊, 原有刻痕被覆盖无法辨认;有的岩画被村民捡回家当地基, 有的被随意撬下收藏, 有些人缺乏专业知识, 使用不当的涂料导致岩画变色、脱落, 或者在岩画上拓片, 拓印, 导致岩画二次破坏。
2 岩画病害产生原因的分析
2.1 环境因素分析
农业, 渔业和工业是贺兰县的三大支柱产业, 其中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贺兰县现有化工、机械、煤炭、冶炼、建材、造纸、轻工、印刷等各类工业企业70家, 主要工业产品有化肥、机制纸、无烟煤、水泥、硅铁等产品。岩画区被这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包围着, 大气污染相当严重。
2.2 物理风化分析
因温度变化, 湿度, 水, 风蚀及风沙剥蚀等原因导致岩石发生机械破损, 这些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
贺兰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腾格里大沙漠和乌兰布和大沙漠。夏季炎热, 冬季严寒, 温差大, 而且天气变化多端, 在夏天遇到骤雨, 炎热的岩面极易发生炸裂, 这种炸裂会沿着薄面伸展, 因而导致岩画发生片状风化脱落, 同时因多次冻融变化使岩面出现鼓包, 经多次雨水冲刷就会脱落。而贺兰山东部则是银川平原, 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常年降水量大, 雨水沿裂隙渗入到岩体内部, 在冬天结冰后就会涨破岩体, 对岩体构成较大的破坏;因地貌位置影响, 贺兰山地区风多且风速很大, 导致该地区沙尘暴危害频发, 高风速中夹杂沙石对岩体的损伤非常严重。
2.3 化学风化分析
因水, 氧气及其他有机酸共同作用而使岩体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矿物, 导致原有岩画所在岩体石质改变, 抵抗外部破坏因素能力下降的风化作用称为化学风化。
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严重的大气和水质污染, 最终以酸雨的形式降落, 酸雨通过裂隙渗入到岩体内部与其他有机酸相互作用产生有害物质改变岩体石质, 在岩体变质过程中, 结晶颗粒变粗变大, 经风沙或雨水冲刷极容易脱落, 出现麻坑。
2.4 生物风化分析
因植被生长, 根系深入岩体内部过大裂隙, 植被酸腐蚀, 动物粪便腐蚀等原因造成的岩体风化称为生物风化。
随着腐蚀和风化的进一步严重化, 分布在石质酥松的岩体上的文物都不同程度的生长了植被, 这些植被的根系可以扎入极小的空隙, 从而扩大空隙和裂纹, 植被根部腐烂产生的植被酸, 对岩面造成腐蚀;此外, 动物的残留粪便及尸体在分解和腐烂的过程中产生有机物加剧了岩面的腐蚀同时有助于植被的生长, 植被根系越来越深越来越粗, 对裂隙的破坏就越严重。
2.5 化学污染风化分析
从贺兰山地区的环境质量变化可以看出, 近十年以来酸雨及大气污染日趋严重, 酸雨的PH值在不断减小。前后20年的照片对比目测就可以看出风化很明显, 对文物本身的损害非常严重, 岩面酥松, 刻痕模糊。
3岩画病害防治对策及保护措施
3.1 岩画地质病害的保护对策
3.1.1 片状化脱落及裂隙加固
对片状化脱落部分, 用具有较强粘合力, 耐水性好并能够在潮湿环境下使用的粘合剂, 通过医用注射器或其他小型注射器注入片状化脱落的岩画缝隙内对即将脱落的岩画进行加固;对有裂隙的岩画, 现在裂隙两侧凿除新鲜面再用灌浆机械将岩浆以适当压力灌入裂隙中, 根据裂隙大小的不同可选用不同材质的岩浆, 对大裂隙可掺细石料填充再灌入岩浆。
3.1.2 排水防渗保护
按照岩画所处的现场环境情况, 因地制宜选择排水方案。建议采取依山就势, 顺其自然, 疏导分流的方式及时排出积水, 从而预防岩画在遭遇大雨甚至暴雨时雨水到岩画的直接冲刷。
3.2 岩画防风化对策及保护措施
3.2.1 防风化保护措施
防风化保护应考虑化学材料与物理保护相结合, 使用适当的化学材料对岩面进行处理, 增加其抗酸雨, 抗风化的能力。对片状化脱落的部位首先使用化学材料进行浇灌, 使表层与内部精密的结合, 所选用的化学材料要无色透明保证不影响岩画外观。在用化学材料处理过后, 对受风蚀严重的岩面可以考虑在其周围增加保护罩, 防治酸雨的进入, 飞沙的侵蚀。同时为了防治植被酸对岩画的腐蚀, 可以考虑在岩体表面进行防雾剂预处理。
3.2.2 防污染保护措施
为了防治岩画继续遭受周围化工厂所排放的废物腐蚀, 应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周边化工厂排污的检查力度, 严格按照国家排污标准执行, 必要时可以考虑搬迁这些重污染企业。
3.3 岩画防人为破坏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 建议景区周围设置隔离带, 在遗址区里, 还应加固围栏防止游客去触摸山体岩画。岩画区内的基础设施应迁离保护区,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和车辆对岩画的破会。最后建议引入3D影像扫描、纳米等技术促进岩画的保护与开发, 使这些石头上的历史书籍永远的保存下去。
4 结束语
大班美术:贺兰山岩画(欣赏) 第2篇
活动背景:我园开展“我的家乡宁夏川”主题活动。我班是大班,幼儿已经了解了家乡的一些特产、民族风俗、风景名胜等。如:枸杞、二毛皮、清真寺、油香馓子、沙湖等,这些都是宁夏著名的特色。贺兰山岩画是在我们宁夏贺兰山地区发现的,据专家考证贺兰口岩画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这些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而幼儿对于这一宁夏特色却并不知道,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因此设计了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贺兰山岩画》。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贺兰山岩画》中的人物、动物、日月等物体的不同造型及真实粗犷的表现方法,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动手尝试在砂纸上作画,感受岩画的美。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内容丰富、造型各异,雄浑粗犷的贺兰山岩画。 2、激发创作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感受岩画的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欣赏岩画真实、亲切、粗犷纯真的美及富有想象的表现手法。 活动准备:幻灯片、砂纸、油画棒、沙画、绘画、木版画、拓印画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入主题。 师:老师带来了几幅画,小朋友看一看,这几幅画都是画在什么材料上面的?(幼儿回答)对,有的画在纸上,有的刻在木头上再用纸拓印下来。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画都是在什么上面的。 二、看幻灯片引导幼儿欣赏贺兰山岩画。 1、看多媒体幻灯片。 师:这些画是画在什么上面的?(幼儿回答)这些画是刻在岩石上的,叫岩画。 2、欣赏岩画丰富多彩的内容,感受岩画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粗犷朴实的风格。 师:看一看,这些岩画上的内容是不是都一样?上面都刻有什么?看起来是什么感觉? 幼儿:有动物,有人。 师:都有什么动物? 幼儿:有鹿,马,牛、马、驴、鸟、狼 师:仔细看看岩画上的人在干什么?人们是什么样的,他们穿着什么 幼儿:好像在打猎。人和我们不一样。人得头上长着角,插着羽毛。有的带帽子、师:还有什么? 幼儿:还有太阳,月亮等。 师:岩画上画的动物、人、太阳这些内容和我们小朋友平时看到的画在纸上或者木板上的感觉一样吗?你觉得这些画美吗? 幼儿:好像很硬,很用力、粗粗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岩画的内容)。师:岩画上有的画的是人物,有的画的是动物。有的画得是太阳,有的画得是人们在打猎的情景。这些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都是表现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 三、了解岩画的来历。 师:这些岩画是谁画在岩石上的?他们为什么要画在岩石上?这些岩画在什么地方发现?(幼儿回答) (幼儿回答后,教师介绍)师:这些岩画是在我们宁夏贺兰山地区发现的所以叫贺兰山岩画。这些岩画不是我们现在的人刻在岩石上的,据专家考证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也就是远古的人或者是古代的人在刻画在岩石上的。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这些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四、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师:贺兰山岩画很美,小朋友看完之后是不是也想在石头上作画呀。如果你是古代的人,你想在岩石上画什么?(老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想象幼儿自己画的会是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画鸡、画人、画猪、树、花。 师:谁来说一说你要画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都说了许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画的很好。我们看一看老师带来了这些材料,你们觉得在哪一种材料上画画能有岩画的感觉。(幼儿回答)老师带来了砂纸和沙画材料,这些砂纸比较硬,很粗糙,在这上面用油画棒画出来的画,看起来和岩画的感觉很像。我们一起在上面画你想画的内容。 五、评价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贺兰山岩画,也动手创作了沙画、砂纸画。小朋友有的画了鸟、有的画得是小人。画得都非常好。人们不仅可以在纸上画画、木头上刻画,还可以在岩石上刻画。还有好多种不同的作画方式,都可以创作出美丽的画。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幼儿兴趣较高,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看岩画时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砂纸上进行创作时幼儿也能大胆积极作画。画面较丰富。同时由于采用砂纸作画,因此幼儿创作的画面很像岩画。不足之处是幻灯片上的岩画有些看的比较清楚,幼儿说的较好,有些看不清楚影响幼儿观察想象。在动手画得时候受幼儿能力所限有些幼儿说出来自己想画什么但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首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开幕 第3篇
中国·银川国际岩画工作交流会议暨首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活动于2008年7月6至7月9日举行,持续四天时间。本次活动主题是“传承文化,保护岩画,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岩画艺术节开幕式、岩画文艺汇演、少儿岩画书画展、岩画图片展、岩画工作和学术交流会、成立岩画联盟、银川岩画宣言、岩画公民教育大型专题讲座、外国岩画专家进校园专题讲座、古人类文化遗存考察。
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增进贺兰山岩画与国内外岩画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搭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科研、信息成果的资源互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岩画点实行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基础;提升贺兰山岩画保护管理水平与学术研究水平;打造贺兰山岩画旅游品牌,使其成为银川乃至宁夏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贺兰山射猎岩画中的体育形态浅谈 第4篇
狩猎的姿势、武器、对象以及行猎的方式等均在画面中得到体现, 猎人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意识也在画面中有所表露。
一、射猎方式
在贺兰山岩画中射猎的方式大体可分徒步射猎、骑射猎和骑步射猎三大类。根据参与射猎的人数来分有单人射猎、双人射猎、多射人猎和围猎四种, 而以独猎占多数。骑猎可分为单人骑射、双人骑射、三人骑射。
骑步射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多人从不同的方向驱赶动物, 也有使用各种便利的自然条件, 如, 凹形地势、悬崖边上或藤条编织栅栏等阻挡猎物的奔跑路线来获取猎物。不同的射猎方式导致获取猎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一) 徒步射猎猎
射猎者和猎物同在地面上的一种较量, 这种较量往往使猎物和人的距离比较近, 同时猎物对人的威胁也比较大, 因此先民们一般用这种方式会攻击一些食草动物或飞禽类的动物。获取猎物的数量相对较少。徒步射猎可分为:独猎, 双人猎, 三人猎和围猎。
独猎:独猎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独自射猎, 有独自飞石索, 还有独自赤手空拳等等。独猎的狩猎者姿势多种多样, 动感十足, 猎手在画面上的样子, 通常是注意力最集中力量最大的瞬间表现, 有的猎手执弓搭箭, 箭就要脱弦而出。有的引弓待发, 瞄准远方, 但前面并没有狩猎对象。有的猎手弓箭前, 不只是一个野牲, 而是一大群:北山羊, 有野兔, 有岩羊, 有马等各种动物。
手执弓箭, 站在野兽之中, 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力量强大无比, 可征服整个自然界的野性袭击。
双人猎:两个猎手共同打一只野牲, 两人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 配合得十分紧密。或是两人共同攻打多只猎物。
三人猎:是三人通力合作共同打一只野牲, 有三人共同打一只动物, 一人射中前胸, 另外两人分别射中了动物的臀部和后腿等。但也有的是每人各瞄准一只猎物, 彼此之间各有不同的形态姿势, 表现出猎人们狩猎姿态的多式多样性。和互相协作的默契性。
围猎:围猎是一种集体的大规模行猎活动, 通常三四人至多人。他们彼此之间拉开一定距离, 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 共同向野兽发起攻击, 在围猎人中。常有一人空手监视野兽行踪或者指挥狩猎行动, 无疑这种行猎完全是一种有组织有分工的集体协作劳动。
这样, 围猎的结果, 有时能使整个兽群成为猎人们的胜利品。围猎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获猎几率, 降低了人们行猎时的人员伤亡。为我们今天体育场上的各类集体运动项目寻到了源源。
(二) 骑射猎
专家们的因此结论是:上限为春秋战国时代, 下迄元代, 距今2000余年。人类大约在6000年前就开始驯化动物。马就是其中之一。因马力量强大, 性格温顺, 可驮可骑, 又善奔跑。便成为游牧民族生存, 生产, 生活等关系及密切的好伙伴。
千百年来, 游牧民族就养成了“爱马”“饰马”“养马”的传统习惯, 也养成了制作大量马岩画的艺术特点。岩画中表现骑射的方式有单人、双人、三人等。
单人骑猎:单人骑猎是一人在马背上有骑姿也有站立的。马有奔跑姿态的也有站立姿态的, 还有头朝天而啸, 双前蹄腾空而起的。不管是马还是人都表现出了人马合一来共同战胜猎物的动人场景。
双人骑猎:双人骑猎中有一人一马追赶单只猎物, 也有两人一马追赶一只或多只动物的, 还有一人一马追赶多只猎物。追赶的方式有两人朝一个方向追的, 也有两人一前一后, 一左一右夹击的。
三人骑猎:三人骑猎的画面比较少, 重点是三人各骑一马, 追赶一群动物, 动物的奔跑是无序的。
伴随着狩猎这项生产性活动的发展, 还派生出若干精神性的活动。贺兰山岩画中的这些画面, 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探索,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们渴望狩猎成功的心理, 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人类最初的一些禁忌也来自于狩猎活动。
鄂伦春人对熊有相当的禁忌, 猎取熊后通常有一套繁缛的礼节, 吃熊肉时嘴里要发出嘎嘎咕咕的声音。熊肉吃完后, 骨头不能乱扔, 要集中起来放在柳条编的篱笆上, 然后由四人抬着熊骨送葬, 送葬人要假装哭泣。最后在把熊骨放在树上时, 人们还要向熊说些道谦的话诸如我们不是有意杀害你, 不要降祸于人, 要保佑我们多打野兽等等。勿用置疑, 狩猎对远古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原始先民们为获取食物和赢得生存机会而进行的一些人体运动, 如:打猎时的跳跃沟壑, 攀登岩壁, 追赶动物时的奔跑, 奔跑, 射箭, 投掷以及和动物撕打在一起的身体动作, 起初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性质, 而他处于生存所迫, 进行的一系列狩猎活动, 不难看出这所有的人体运动都已具备现代体育的基本功能强身健体功能, 愉悦身心功能, 交流和教育功能。因此它为我们研究原始体育的起源, 追述人类体育文化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形象资料。
参考文献
[1]崔乐泉.中国原始时代体育文化研究-——原始体育形态的考古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5.
[2]陈兆复.岩画人类早期的视角表达[J].西南民族人学学报, 2003.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导游词 第5篇
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贺兰山岩画包括石嘴山市岩画、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卫县岩画几部分: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①小西峰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多为凿刻法,也有个别的使用磨刻方法。
②白头沟岩画,白头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成两部分,北口俗称叉子渠,岩画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弯处,均面东南。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飞雀等动物,又有牧马图,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饰。
③插旗口岩画,插旗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的贺兰 贺兰山岩 字山东麓,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
④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
贺兰山岩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