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环境变异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环境变异范文(精选9篇)

环境变异 第1篇

由于植被破坏与物理化学的作用,水土流失的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此外,在亚热带地区还有土壤砷的释放与砷的交换,在温带气候下土壤中砷元素滞留的时间比研究区土壤砷元素滞留的时间要久。因此,对土壤采取剖面,分析砷元素的垂直变异与空间分布的迁规律,并评估砷元素对周围水体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

在每个采样点挖掘土壤的剖面进行采样,一般其规格为长大约1.5m,深大约1.2m,宽大约0.8m。对A、B、C这3层土壤的剖面进行采集。采用中子活化法来分析所采土壤中的砷元素。

1.2 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对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数据与对数正态分布相符合(详见表1),几何标准偏差与几何平均值分别将数据的变异特征和中心态势表现了出来。所以,采用土壤样品中砷质量分数的GMGSD2与GM÷GSD2来计算砷基线的质量分数值。

采用Kriging法对空间的插值进行分析。Kriging法是对空间分布的线性无偏的一种预测方法。各层土壤中砷的质量分数与空间插值等所有数据的值图绘制都基本在地统计学软件的平台上来完成。

2 结果

2.1 土壤砷的质量分数

土壤中砷质量分数的变异范围大约是1.2~309.2mg/kg,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分别是17.7mg/kg与10.4mg/kg。B层的质量分数大约在0.6~340mg/kg之间,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大约为19.0mg/kg与10.7mg/kg。C层的质量分数在1.3~255.2mg/kg,算术与几何的平均值大约为19.6与11.3mg/kg。土壤剖面中砷的最高质量分数在B层出现,而且每一层土壤砷的质量分数呈正态分布(见表1)。

2.2 土壤特性

A层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的范围大约为0.17~9.94%。B层的大约为:0.07~3.83%C层的大约为:0.03~3.56%。最低值C层,最高值在A层。每层基本按正态分布。从A~C层,砂粒的算术平均值A层为50.4%、B层为43.4%、C层为44.6%,黏粒含量A层为18.4%、B层为20.4%、C层为20.1%,土壤的pH值从5.14~5.43,缓慢地增长,最低值与最高值基本都在C层出现(见表1)。

“AM”算数平均值;“GM”几何平均值;“SD”标准偏差;“GSD”几何标准偏差;“a”为原始数据;“b”为对数转换数据。

3 讨论与结论

3.1 砷元素质量分数与土壤特性相关分析

含有较高有机质和矿物的土壤倾向于水平较高的金属元素,它们与金属元素有明显的结合特点。在一些研究里可以知道,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黏土含量与土壤的含砷量正相关。然而,对于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土壤具有成土的年龄较短,这种正相关并不是很明显。

对土壤的剖面进行研究得出,土壤的含砷量与土壤的特性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详见表2)。只是在A层的土壤里含砷量和黏土的含量才表现出有明显的正相关,且正相关的系数大约为:0.137。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果显示土壤成土的过程是由该地的有机质含量、气候条件、植被、地形、地质与时间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本次的研究揭示出了黏土的含量与有机质并不是决定土壤中砷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分数变异的最主要的因素。在表层的土壤里面和黏土含量相关的应该为母岩被快速风化的作用而导致的。所以,由于母岩的结构和其矿物成分以及风化的作用比较强烈的特点,研究区域内地土壤的成土过程的时间是比较短的。通过和其他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来说,母岩矿物的组成在土壤中的砷元素的空间变异以及质量分数变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砷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垂直变异分析

“*”指示5%水平相关:“**”指示1%水平相关。

我们选取地统计的方法对所获得数据来进行空间的插值与作图,表层的土壤将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反映了出来;通常B层的土壤用来对土壤的成土过程进行研究;而C层的土壤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代表着各种各样的岩石圈的成分,也就是地质的背景值。土壤学家魏复盛与王云曾经对国内共4095个发育在不同的母岩类型上的土壤进行了研究和统计,其统计的结果显示出,土壤中砷元素的背景质量分数主要是受到母岩矿物的组成的控制,并给出了在沉积岩中发育的土壤砷元素的质量分数:石灰岩的大约为15.6mg/kg、页岩的大约为12.2mg/kg、砂页岩的大约为1 1.0mg/kg以及砂岩的大约为10.7mg/kg,这些质量分数基本比全国任何土壤砷元素平均背景的含量要高大约9.6mg/kg。而花岗岩还是砷元素质量分数中最低的土壤发育母岩,其平均的含量大约为5.9~6.6mg/kg。

通过对取样260个土壤剖面进行了从A层一直到C层砷元素质量分数的研究计算,研究表明数据的平均几何值大约分别为10.4mg/kg、10.7mg/kg到11.3mg/kg,并且呈现出的增长趋势(也比较明显详见表1)。砷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一些值也显示出了空间分布的相似特征,这种相似特征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具有高质量分数的砷元素土壤的样品往往主要是位于砂页岩以及石灰岩的地区。进一步证明了研究区域的土壤中砷元素空间的分布主要是被区域内母岩的特性所决定的,与土壤中的有机质以及黏土的含量没有比较明显的关系,从而也证明砷元素的输入在研究的区域尺度范围内并不是重要的一个影响因子。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出,尽管土壤的剖面在从A层一直到C层砷元素的质量分数显示出逐渐增长的一个趋势,但是又却没有十分明显的底层富集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也许会与以下的几个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1)表层的土壤中具有平均值比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其至大约为2.75%左右,没有具备自然中地球生物化学屏障的作用,不能够有效地阻止土壤里的元素随着渗出的水往下渗滤。

(2)在亚热带气候水热的条件下,土壤的PH值比较低,半风化的花岗岩高,岩母分布比较广泛,经常导致他们的透水性诱导上一层土壤中的砷元素往地下水或者是底进行迁移。

(3)由于土壤侵蚀或者是土壤退化的原因使得土壤出现砷元素持续流失的现象十分明显,并且最终会流入到周边的水体。粗略估计,研究区域内土壤的面积大约为147458km2,土壤的平均密度大约为1103kg/m3。年均土壤的侵蚀量大约为1108t左右。按照以上的数据来进行计算,每年由于土壤的侵蚀大约至少有1040t的砷元素流失进入到周边的水体;因此,对研究区域内江湖的周边进行研究,得出江的西面,江的北面和江的东江砷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都分别高达45.1mg/kg、68.2mg/kg以及21.6mg/kg,其中测得铁元素的质量分数都分别高达4.96%、4.21%以及3.96%。研究表明沉积物里面所结合的砷元素主要是受控于富砷元素的氢氧化物沉积的作用、土壤侵蚀的作用、风化的作用。在进入水体之后,通过将硫化物与铁单质进行溶解后,经过还原的作用将其释放到水体中。

4 结束语

综合上述,砂岩与石灰岩这类地区往往会被区域的断裂所切割,从而更容易使得土壤中的砷元素流入地下水体。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自然条件下垂直迁移与土壤侵蚀的过程对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体以及地表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威胁。而且本文通过实际情况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壤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利用了土壤的剖面数据,对某区域土壤中的砷元素的垂直变异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土壤中的砷元素对环境的意义。

摘要:本文利用了土壤的剖面数据,对某区域土壤中的砷元素的垂直变异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土壤中砷元素的空间分布决定其土母岩形成的类型,主要以A、B、C来表现出来,这3层土壤的砷元素空间基本相似,砷元素质量分数的分布主要在砂页岩与石灰岩地区。此外,从A到C,砷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的增加,但底层没有富集的特征,这种垂直变异的特征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现象与土壤的侵蚀有关。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导致周围的水体土壤砷元素每年高达1040t。

关键词:土壤,砷元素,垂直变异,基线质量分数

参考文献

[1]谢正苗,黄昌勇,何振立.土壤中砷的化学平衡[J].环境科学进展,1998,6(1):22~37.

[2]郭伟,朱永官,梁永超,等.土壤施硅对水稻吸收砷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7):1393~1397.

环境变异 第2篇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 “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环境变异 第3篇

【关键词】睾丸动脉,肾静脉,走行变异,解剖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32-01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4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4〕10号-118.

1.材料与方法

此标本为老年男尸,身体长(163cm),用福尔马林固定,在做局解标本解剖至腹膜后隙时,发现其左、右侧睾丸血管均有变异现象,现将变异情况描述如下。

2.观察与测量结果

2.1. 右睾丸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前壁于右肾动脉起始处下方6.96mm处(起始处外径为1.22mm),当向右水平走行15.92mm于下腔静脉左缘相交,后绕向下腔静脉后方走行,在距起始处42.40mm处越过右肾静脉上缘与下腔静脉夹角处转向右肾静脉前方继续向下走行。观察右睾丸静脉于肾门下缘水平汇入下腔静脉右缘。(见图5)

2.2 左睾丸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的前外侧壁,走行于左肾动、静脉前之间,起始处距下腔静脉左缘26.22mm,距右侧睾丸动脉起始处10.14mm,距左肾动脉起始处下缘4.10mm。左睾丸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20mm,走行于左肾静脉后方,在距起始处16.16mm处越过左肾静脉转向其前方继续下行。(见图6)

2.3. 左睾丸静脉在汇入左肾静脉下缘前有两属支,近肾边属支外径4.56mm,近腹主动脉边属支外径为4.86mm,在距左肾静脉下缘10.20mm处并为一支汇入左肾静脉,汇入点的总支外径为6.02mm。(见图6)

3.讨论

该例尸体的变异主要表现为左右侧睾丸动脉行程变异,左侧睾丸静脉由两支汇入左肾静脉变异,在一例尸体上此种变异经查文献发现案例较少见,尚未见文献报道,此报道不仅能丰富解剖学上的资料参考,而且在临床手术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像肾移植,胃切除术,隐睾手术等手术时避免损伤睾丸血管,避免手术判断失误大出血导致睾丸缺血性坏死。

参考文献

[1].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中国人体质调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3-347

[2].段嘉,双侧肾上腺动脉、睾丸动脉变异一例[J],解剖学杂志,2012,35(5):664.

[3].陶伟,右肾3支动脉伴右睾丸动脉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5):530.

环境变异 第4篇

(1) 蚕豆种子的浸种与催芽; (2) 染毒与修复培养; (3) 材料固定; (4) 水解分离; (5) 染色和压片; (6) 镜检。

二、实验结果分析

1.在显微镜下观察

用蒸馏水和5g/L的Cu SO4、10g/L的Cu SO4溶液浸泡过的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没有微核。而用1g/L溶液浸泡过的蚕豆根尖分生区出现了微核。从观察到的微核可以判断出微核的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略浅一些, 其形态接近圆形, 大小在主核的1/3以下。但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 以及在培养蚕豆过程造成的一些误差, 学生无法看到清晰的影像。不过, 可以肯定的是, 即使是用1g/L和5g/L的Cu SO4溶液浸泡过的蚕豆, 其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微核数量也很少。

2.实验结论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到, 对照组没有出现微核, Cu SO4溶液浓度在1g/L的时候, 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微核, 而在10g/L和5g/L的硫酸铜溶液中也没有微核出现。为什么硫酸铜溶液浓度增大时, 反而没有出现呢?

学生再一次查阅了资料。有关资料表明, 微核的形成途径有两条:一条途径是由于前一分裂周期后产生的染色体断片在分裂过程中不能与正常染色体协调活动, 在进入间期时, 即被排斥于核外形成的;另一条途径是由于各种形式的落后染色体、未及中板集合染色体以及染色体分组造成的。当硫酸铜溶液浓度超过一定值时, 重金属离子不仅导致细胞内染色体畸变的产生, 而且有效地阻止了细胞内纺锤体微管的组装, 使细胞分裂器不能形成, 而使细胞周期停留在分裂期, 不能运行到间期, 进而使间期的微核率下降。

由此, 学生猜测, 当硫酸铜溶液 (重金属盐溶液) 浓度过高时, 细胞周期不能正常运转, 细胞得不到更新甚至影响了植物的生命活动。所以在硫酸铜浓度较高的那一组蚕豆根中没有产生微核。

3.实验带来的反思

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效应的研究有助于考查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也有助于分析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对地理环境质量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但重金属浓度过高时反而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再加上实验精度不高, 操作麻烦, 实验误差较大, 所以在学生目前的基础上不适合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依靠生物手段来评估地理环境质量有其缺点, 也有其优点。这种不同于物理、化学方法的手段, 拓宽了渠道, 从生物及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 也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研究生物性状, 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种实验不需要借助更高级的仪器, 可行性高, 便于学生探究, 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锻炼学生的实验思维。

三、指导学生的感言

真实的实验过程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 如知识技能、设备、时间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意识到自己实践经验、技能的不足, 如配置试剂、清洗实验器皿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还遇到了蚕豆浸种分组不完善 (当时气温太低, 有些蚕豆迟迟不生根) 等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实验操作也有所改动。但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 学生最终较圆满地完成了实验, 实验效果达到了预期。

摘要:如今环境重金属污染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实验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诱变的影响, 从而从细胞的水平上来研究重金属的毒害机理, 对进一步评价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求名的“变异” 第5篇

但如今的求名,在很多人那里出现了变化,求名成了让很多人知道自己,至于是什么“名”,已不在考虑之中了。有人在网上公布自己和很多男人的性爱经历,求得轰动效应;有人把搔首弄姿的照片加上一些自恋的文字放在网上,吸引人家的眼球;有人干脆在网上把自己脱光了,迫不及待地走进别人的视线……

这些人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确让别人知道了自己,但是,别人知道的是什么呀?是你随意和别人发生性关系,是你没有了羞耻感。这些人展现的东西,在以往是最忌讳让别人知道的。

以前想,这些人让别人知道了又能怎么样?马加爵全国人都知道,可终究是杀人犯。如果是一堆垃圾,即便是再多人知道,也还是垃圾。但是错了,那些木子美、芙蓉姐姐什么的,又是出唱片,又是作公司形象代表人,又是开网友见面会,还有了出场费,甚至连明星的“耍大牌”的脾气也有了,俨然“星光”四射。

原来只要让别人知道了自己,就能享受到名人的风光和利益,看来,这“出名”的含义的确与以前不一样了。

从求名是把好的方面展现给别人,到求名只是让别人知道自己见不得人的事,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凸显“求名”这一概念已发生了“变异”。

大凡变异,都是因为环境的影响,求名的“变异”自然有其条件。从“木子美、芙蓉姐姐”现象中,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那就是我们原来脑子里固有的荣耀与羞耻感已不怎么管用了。而遍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模糊美与丑的界线、混淆是与非的关系,不正是很多人在做的吗?现实中,“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的价值观和“成者王败者寇”的处世逻辑普遍流行:“财富英雄”很受崇拜,但致富手段是否正当已没多少人去关注了,甚至有“财富代表智慧”的论调;有人公开宣扬“谁阔谁光荣,谁穷谁可耻”,笑贫不笑娼已不再是一种笑谈,而是一种社会现实;违法犯罪已不能带给人羞耻感,甚至能成为炫耀的资本,没见那些从监狱出来的人吹嘘:“老子曾经……”

在这种大前提下,求名发生“变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求名“变异”后,出名变得非常容易,因为出名已与能力和努力分开了。以前要出名,要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砥砺道德,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但现在,只要你敢做些别人不会也不屑于做的事,你就能出名。

求名“变异”后,有人就能利用“名”理直气壮地去谋利益。以往人求名,甚至要抵制金钱利禄的诱惑,不为一己之私利而有所不为,甚至在面临死亡的考验时,也能作出义举。但现在,为了利而出名变得理直气壮,那些网上脱光衣服、公开自己性爱经历的人,是不会让别人白看的,这不,她们很快就成为“眼球经济”中的成功者。

出名容易而又有这么多的好处,怪不得大家纷纷效仿。前几天,就有人脱光衣服在街上跑,宣传他不能被出版的小说,在长沙跑了还不罢休,还到北京跑,而且,他的行为还得到了其女朋友的支持。

环境变异 第6篇

1 CNVs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

1. 1 CNVs的形成机制

目前,CNV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基因组,CNVs常发生在同源重复序列或DNA重复片段之内或之间的区域,染色体结构重排造成非等位的同源重组( NAHR) ,可引起CNVs。NAHR可造成大的结构多态和染色体重排,直接造成基因组不稳定或早发性高频外显紊乱,其在动物中每代发生的频率为0. 01% ,这比SNP发生的概率要高出10 000 倍[4]。

但并非所有的CNVs都与DNA重复片段有关,非同源突变也可造成CNVs。另一些CNVs则与非βDNA结构相关,即DNA的结构有别于经典的右旋β 双螺旋结构,包括左旋Z型DNA和十字型DNA,这些非 βDNA结构可促进染色体重排和CNVs的形成。

1. 2 CNVs的作用机制

CNVs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实现: 1) 重复/缺失数目本身的剂量效应。2) CNVs改变了基因的结构。最简单方式就是敲除一个基因或基因的一个部分,对基因的表达产物产生影响。3)CNVs的多态性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基因的外显率。CNVs通过破坏基因编码蛋白的活性部分,改变一个基因的表达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破坏基因的调控区域影响基因的活性。4) CNVs具有长距离的调控作用,只要和基因同线,就可能对多个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5]。

CNVs影响个体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改变基因剂量。上百万的碱基可能会丢失、增加或以某种方式进行拷贝,导致几代内的基因活性发生改变[6]。如这种拷贝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在以高淀粉饮食为主的人群中尤其突出。这些高淀粉饮食人群比以狩猎采集为主的人群有更多的淀粉消化相关酶的Amy1 基因拷贝。高Amy1 基因拷贝使这些人群具有更强的消化淀粉食物和抵抗消化道疾病的能力。这为认识人类自身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2 CNVs的特点

首先,CNVs覆盖范围广。根据基因组变异数据库( DGV) 的统计,基于NCBI build 36 参考基因组序列发现的CNVs总共有19 792 个,由此形成的CNVR共6 225 个,覆盖18. 8% 的人类基因组常染色质,涉及基因7 265 个。其次,组成形式多样。R. Redon等[7]将CNVs分为5 类: 缺失、扩增、同一位点并发的缺失与扩增、多等位基因位点、复杂难以描述的位点。通常,扩增比缺失更为常见,且覆盖的范围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染色体大片段缺失通常会引起更为严重的表型后果,甚至会造成携带该变异的胎儿死亡,难以在进化中保留下来。最后,CNVs还具有其作为疾病易感标志的三个重要特点: 可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和高度异质性。对Hap Map计划270 名个体的高分辨CNVs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个体中的绝大多数CNVs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而且它们在人群之间的传递相对稳定,符合Hardy - Weinberg平衡定律[8]。此外,目前的研究认为CNVs具有与SNPs相似程度的人种差异,即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共享大部分相同的CNVs,而部分SNPs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频率分离且有显著差异。

3 CNVs的应用

近年来,国际上投入了诸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拷贝数变异研究,其原因是CNVs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导致了个体和群体间的表型多样性。研究发现,CNVs可以引起至少10% ~ 20% 的基因活性变异。如与睾丸癌有关的UGT2B17 基因,另外与UGT2B17 基因相邻的其他基因的活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CNVs在医疗、遗传多态性和进化上都具有显著的重要性。

3. 1 CNVs的临床应用

对现在已知的CNVs功能的分析揭示了与基因环境互作相关的显著基因富集,这些基因影响对特定环境刺激的反应。它们包括但不只限于涉及药物解毒、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表面完整性和表面抗原的过程。同样,一些CNVs可能包含导致个体间药物反应、免疫抵抗、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基因。如CCL3L1 是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1) ,是HIV受体CCR5 的抑制性趋化因子和配体,编码该蛋白的基因拷贝数在个体和群体间的差异最近刚刚报道。CCL3L1 的拷贝数少于平均数的个体,体内CCR5 -CCL3L1 复合体的量很少,而大多数CCR5 都可接受HIV,从而增加了患艾滋病的概率[9]。

3. 2 CNVs与动物育种

3. 2. 1 CNVs与优良抗病品种的培育疾病是现代畜牧生产的一大天敌,家畜对病原菌的易感染性及对疾病的抗性涉及许多复杂的基因网络,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检测家畜疾病易感性及抗病性与CNVs的关系,将为家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信息。如对口蹄疫病而言,可以用比较基因组杂交( CGH) 芯片的方法来检测口蹄疫患病奶牛个体及抗病个体基因组CNVs的差异。 如果患病牛与抗病牛相比存在着CNVs的扩增或缺失,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在这些CNVs区段内的基因可能与口蹄疫的易感性或抗病性有关。同样,也可以将此方法应用于奶牛抗乳房炎及肢蹄病、猪抗蓝耳病及呼吸综合征、鸡抗白血病及马立克病等研究中。CNVs与疾病抗性及易感性的研究对培育优质、高产、高抗病性的畜禽品种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CNVs的早期鉴定还可以使育种者尽早了解畜禽对病毒和疾病的易感情况,为种畜禽的早期选育提供重要的遗传背景信息[4]。

3. 2. 2 CNVs与疾病抗性性状QTLs的检测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在经过长期选择的群体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对数量性状有明显作用的但仍然处于分离状态的单个基因。如影响鸡体型的矮小基因、影响猪瘦肉率和肉质的氟烷( Halothane) 基因、影响肉牛肌肉丰满程度的双肌基因、影响羊产羔数的Boo-roola基因。人们将这些基因称为主效基因( Majorgene) 或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s) 。这些主效基因的发现大多数是偶然的,但它们的发现使得人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人们主要借助统计学方法来检测QTLs,但其检测效率较低。基于对人类基因组CNVs的研究发现,CNVs与SNPs一样可以作为遗传标记,CNVs可能与某种性状的QTLs连锁,并更有可能直接控制疾病抗性或易感性状的表达。因此,可以用基因组扫描( genome scanning) 的方法来计算CNVs和QTLs间的连锁互换率,最终将QTLs精细定位。CNVs图谱的构建和完成将成为检测疾病抗性性状QTLs的催化剂。可以预见,CNVs在动物抗病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将作为一种有效的遗传标记或遗传信息用于畜禽抗病育种之中。

3. 3 CNVs与动物进化

CNVs能通过剂量敏感基因干扰功能基因及其他分子机制导致动物疾病及其他性状改变; 因此,CNVs在进化过程中也承受选择压力。这一观点已经通过观察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老鼠及果蝇得到了验证。

3. 3. 1 净化选择通过确定并比较编码序列和内含子缺失的CNVs中SNP的比例发现,遗传的SNP在缺失区域中比在Hap Map中平均数严重偏少。R.Redon等[7]研究发现,CNVs在基因组中中偏好位于基因或超保守序列外部。与疾病相关基因和参考基因重叠的缺失CNVs所占比例明显少于重叠的复制CNVs。对CNVs的净化选择,尤其是缺失,在果蝇中也存在。J. J. Emerson等[10]利用genome - tiling ar-rays研究了果蝇中的CNVs,结果发现,在2 658 个独立的CNVs中重复均多于缺失,比例为2. 5∶1。这又表明了进化对缺失CNVs的净化选择。此外,也在果蝇中发现了类似的净化选择[11 - 12]。

3. 3. 2 基因复制和正向选择基因复制被认为是长期进化的主要机制。选择也被认为是在人类基因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CNVs,尤其是因阳性选择引起的基因增加,对于发现新的功能性基因、揭示遗传变异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早期,M. C. Popesco等[13]研究了人类长片段扩张,结果发现,在多拷贝数蛋白域DUF1220 有最强的信号。而DUF1220 的拷贝数在人类中增加,但在非洲猿中却减少,在猩猩中甚至更少,在非灵长类的哺乳类动物中只是单拷贝,并且在非哺乳类动物中拷贝数为零。进化学上的证据证明,DUF1220 的拷贝数在人类血统中的增加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1]。

这些人类或者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基因扩增表明,包含功能基因的CNVs在进化中会被优选。在其他物种中,也发现了对基因复制的正向选择。J. J.Emerson等[10]对果蝇的研究发现,56% CNVs都影响基因,且大多数高频率复制的CNVs都包含毒素应答基因。这就说明这些CNVs都受到了正向选择。在近亲交配的老鼠品系中,大而复杂的品系间CNVs( 主要是复制) 都被限定在精子发生、怀孕和免疫反应中有功能的基因家族中[14]。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CNVs的遗传偏好也能够用净化选择在去除基因组的有害变化中效率下降来解释[15]。除了基因复制,CNVs也能够导致外显子重排,这也是一种新基因产生的假设途径。

4 展望

CNVs是基因变异研究的新发展,目前CNVs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物种的CNVs图谱还没有绘成,没有可利用的芯片; 人类基因组的CNVs图谱虽然已经绘制完成,但还较为粗略; 目前,CNVs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寻找CNVs,而对其原理、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深入。虽然CNVs的研究还存在问题,但其在遗传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CNVs被发现,CNVs极大程度地丰富了DNA的多样性。未来,DNA测序技术、新的高通量基因扫描技术将推动更完善的基因组CNVs图谱的构建,通过验证试验结果并结合各种数据来源,检测CNVs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频率,构建全面的CNVs数据库。另外,对于CNVs的认识与研究应着眼于全基因组变异的角度,对各种遗传变异进行综合考虑,了解其如何同环境互作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而影响这些性状的多样性,进而才能全面揭示基因变异对生物学功能、进化和疾病的影响。可以预见,CNVs在畜禽抗病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联合使用SNPs和CNVs这两个具有互补性的遗传标志,将对深入理解复杂疾病的分子机制和鉴定易感基因,以及认识遗传变异和疾病表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其他物种基因组的CNVs多态性及CNVs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模式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多个物种间基因组的各种遗传变异特别是CNVs的比较研究有可能更准确地揭示物种演化的规律。

摘要:拷贝数变异(CNVs)作为遗传变异的一种新来源,通过扰乱基因活性和改变基因剂量来影响基因表达、表型差异和表型适应,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有显著作用,因此在表型多样性和进化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该变异是指大小从kb到Mb范围内亚微观DNA片段的变异,其在人类和许多模式动物中已有较深入研究。尤其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疾病相关的CNVs,对遗传病的诊疗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CNVs也极大地丰富了基因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文章从形成机制、作用机理、检测方法及目前在疾病和进化方面的研究对CNVs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对CNVs在疾病和其他方面的前景做了展望。

拯救变异的考试 第7篇

近年来, 昆明的“小升初”择校考试愈演愈烈。为及早应对每年夏季10余所“民办初中”以近乎20比1的招录比“掐尖”拔优, “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不敢懈怠。从投资购买学区房, 省吃俭用积攒“择校费”, 到让孩子周末报班补习, “南征北战”辗转全城应考。尽管备战数年、代价昂贵, 许多家庭仍不得不面对孩子陪考的现实, 穿越过“小升初大战硝烟”的许多孩子, 也过早地品尝到挫败的滋味。

如果说, 参与“小升初”择校考试, 是许多家庭渴望“优质资源”的无奈和盲从, 而企图以作弊方式叩开高校大门的相关群体, 则让考试异化得斯文扫地, 甚至有些惊心动魄。近年来, 尽管招考部门严防死守考试流程安全, 从远程监控、屏蔽通讯信号、无线电监测仪流动巡查, 到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并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 逐年升级的人防、机防、技防已覆盖考场。然而, 这种堪比反恐的高压态势, 却难以杜绝违规作弊者铤而走险。在反作弊与反监控的博弈较量中, 高考舞弊现象有禁难止。

变异的考试, 传导出家长和考生对“一考定终身”的过度焦虑, 也扭曲了他们面对考分与诚信的价值判断。2013年, 参加湖北省钟祥市艺术体育类高考的部分考生, 因不满意“监考太严”并被没收违规带入考场的涉嫌作弊工具, 与家长一起围堵、围殴监考教师的事件震惊全国。无独有偶, 当年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的吉林榆树, 首次实施的考生和涉考人员“无声”入场, 对违纪作弊行为“零容忍”措施, 让一些蓄谋作弊的考生和家长感到“晴天霹雳”。据悉, 高考前夕, 当地就有400多学生开具了体内植入金属物质的省级医学证明, 因严格复查而选择“放弃”证明的达到一半。

变异的考试, 催生出置道德、法律于不顾的黑色产业链, 嚣张到直接挑战教育公平和法律底线。据悉, 为“小升初”择校推波助澜的部分社会培训机构, 有的就与相关学校联手, 共同分享考生这道“唐僧肉”。在钟祥参与异地监考的教师, 竟然接到装有现钞及附有考生相关信息的考务袋。在榆树, 高考前“买答案”已是公开的秘密, 随之形成的是招揽客源、购买设备、窃取试题、组织答题、选取传送点、传送答案、收取费用的“一条龙”产业链。由于安检“设关堵卡”, 部分考生携带作弊器材并未得逞, 有家长相信:“明年, 卖答案的就能研究出对付安检门的招数了”。还有家长表示:“孩子苦了12年, 这辈子就犯一回事, 还能咋的。”殊不知, 尽管考试未必能过关, 但考生不诚信的人生也由此起步。

变异的考试, 亵渎了教育的使命, 也折射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与升学选拔制度、人才评价标准之间日趋深化的矛盾。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 拯救变异的考试, 需要更加科学完善的制度设计, 释放出考试的正能量;需要正本清源, 拯救变异的考试。

令人欣慰的是, 随着“小升初”免考, 高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考试新政的出台, 时间表和路线图的确定, 拯救变异的考试, 正从概念、设计逐步落地实施。部分用人单位也开始走出“唯学历论”的人才选拔误区, 在今年某地的公务员报考资格中, 就率先撤除了学历“门槛”。一些务实的企业, 更是对“能力优先”亮起了绿灯。

变异教学理论(上) 第8篇

一、变异理论与学习理论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实践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怎样的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对原有学习内容的认知?教学理论能否适应教学实践并产生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应该怎样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来组织教材?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内容, 即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

理论付诸于应用, 离不开课堂实践。从课堂教学来说, 教师绝不能不谈学习内容, 他们始终且必须在一课的时间中讲授一定的学习内容。如果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学习内容, 那么我们就应该去研究这些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关键的学习内容, 学生要拥有什么知识才能掌握这些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难点, 教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审辨到这些关键内容。变异理论要能够发挥其价值, 主要聚焦在如何处理学习内容方面, 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些必需条件。

正所谓熟能生巧, 学习也需要重复练习。然而, 人们在探究学习时, 往往注重强调练习的意义, 而较少去关注练习的量, 热衷于讨论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性、动机、参与和互动等问题, 却忽视这样的事实, 即一定量的重复对学习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当然, 这里的“重复”并不是指一成不变, 我们也不认为学习能从毫无重复与变化中无端产生。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易。变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 认识某个事物, 就必须注意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不同。为了注意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在某个属性上的不同, 这个属性就必须在某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在所有其他属性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这个差异才可以被识别出来[1]。

Pong与Morris (2002) 指出, 通过对一些关于“课堂改革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的综合研究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性的改革, 如着眼于教学风格或策略的改革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发挥边缘肤浅的效应, 而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特定的学习内容[2]。马飞龙等人 (2004) 通过数项研究, 展示了教师如何处理特定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3]。这些研究也证实了一些似乎是必然的道理:学生在尽可能接触特定学习内容的情况下, 他们能够学会学习的机会较大。由此可知, 教师如何建构课堂让学生以教师预期的方式认识所学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安排优劣的衡量标准 只能依据它是否能使“学习某事物”由“不可能”变为“有可能”。换句话说, 教师必须注意学生所学内容, 即“学习内容”包含什么。多年来, 各国各地, 包括中国香港经历多次的教育改革, 却始终得不到预期的成效,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内容重要性的关注。当然, 变异理论提出的只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它可以帮助教师让学生由“没有可能学到”变成“有可能学到”, 但却不能使学生“一定学到”。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这样一种理论, 可以让学习者“一定学到”, 这是因为学习始终取决于个体与所学内容之间所产生的关系, 学习者自身存在很大的控制权, 如学习动机、已有经验、学习环境等会起重要的作用。

二、变异理论的理论根基与内涵

1.变异理论的理论根基:现象图式学

20世纪70年代, 以马飞龙为代表的研究小组提出现象图式学 (phenomenography) , 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因着人与世界之间所建立的关系。马飞龙指出, 现象图式学是关注人们所体验的 (experienced) 、概念化的 (conceptualized) 、理解的 (understood) 、洞察的 (percepted) 和领悟的 (apprehended) 周围世界中各种现象及各个方面在性质方面的不同体验方式, 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证明, 这些体验方式在性质方面是有区别的, 数量也是有限的。

按照马飞龙的解释, 现象图式学所谓的体验现象, 就是把现象从其所处的情境中审辨出来并审辨到这一现象与其所处的情境之间的联系。在考察人们体验世界 的不同方式时, 现象图式学会采用“第二视角”的研究方法[4]。马飞龙认为, 第一层次的视角主要是为了描述世界的不同方面, 如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关于世界、情境及现象的描述, 而第二层次的视角则是为了描述人们对世界不同方面的体验。第一视角与第二视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列层面:第一视角是人们关于事物或特殊情境的说明, 而第二视角则是对叙述者如何体验事物、意识事物的说明。在第一视角中, 研究者研究的结果是研究者自身与所研究的事物进行直接互动、分析和思考而得到的, 是研究者的认识或观点。而且, 第二视角比第一视角更关心人们的体验,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体验, 研究者在采用第二视角时必须悬置自身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要采用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加括号”。研究者不直接和研究现象发生互动, 而是描述自身在经历某一现象时的体验, 并从这些体验的描述中寻找反映被研究者的观点。简单来说, 现象图式学就是以人们对现象所做的描述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描述进行研究和分类, 找出人们在经历现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有质性差别的观念。

变异理论的理论根基来自现象图式学。现象图式学与现象学一样, 都是关注人对事物的体验, 但两种学说也有其不同之处。马飞龙等人 (1997) 指出, 一个研究领域应该由它的研究对象来定义, 而现象图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经验, 这有别于人的行为或心理状态或神经系统[5]。现象学是20世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派别, 以人的经验为研究对象, 很自然的, 人们会将现象图式学归入其门下, 变成一支流派。但由于现象学自身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及其对经验本质有特定的理论进行解释, 而这些大都与现象图式学有一定的区别, 致使将现象图式学归于现象学之下就会变得不合适。事实上, 现象学会明确地区分前反思体验 (pre-reflective experience) 和概念性思考 (c o n c e p t u a lthought) , 而现象图式学则不做这种区分, 认为人所体验到的现象的结构和意义都存在于前反思体验和概念性思考中, 所以现象图式学有“在质性上有别的体验某事物的方法”的观点。现象图式学着眼于揭示人们体验同一现 象的不同方式, 运用观察或实验来研究他人经验, 以“描述类别” (catergory of description) 和“结果空间” (outcome space) 作为分析架构来阐述这些区别。

在过去的30年, 教育研究者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学生如何理解科学概念与科学理论。结果显示,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对世界 (特别是关于自然现象) 的构想和信念, 这些构想和信念通常会与教师将要教授的科学概念相冲突, 变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6]。在对现象图式学进行研究时, 人们就会发现他们对任一现象与事物的理解总是有所不同。但是, 现象图式学却不断地给出类似的结论, 即“虽然在本质上人们对某事物总是有不同的理解, 但又总是假设其他人对这一事物的理解跟自己的完全一模一样”[7]。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常常会这样假设: 只要教师给学生讲清教学内容, 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就会和教师的理解一样。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此,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的埋怨:“我教得这样清楚, 他们还是学不到, 我真不明白, 他们为什么就不明白呢?”

现象图式学的研究结果对教师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启发。教师进行教学改善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有不 同的理解, 并且要知道这些不同的理解是什么, 这是导致学生出现不同学习结果的原因。因此, 教师要想转变学生的想法, 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对所学事物的不同理解, 发现这些理解与教师自身理解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从而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转变他们的想法, 进而跟上教师的想法, 掌握预期的知识内容。

2.变异理论的内涵

马飞龙等人 (1997) 为了尝试把变异理论应用到课堂上, 发展了“课堂学习研究”, 并将其看作是将变异理论运用到真实课堂中的一个平台[8]。

1) 意识结构 (structure ofawareness)

马飞龙等人 (1997) 指出:“人的意识是有结构性的。”[9]这就是说在人们的意识中, 有些事物由于被聚焦而被突出, 存在于意识的前景, 而其他未被聚焦的事物便会退到意识的背景中去。例如, 人们能意识到一只茶杯, 这是因为人们能把茶杯变成意识中的前景, 而其他的事物, 如桌子或周围的环境在意识中会退到背景, 茶杯才可以被审辨出来, 否则, 茶杯将会与其所在的环境连在一起而失却其独立性。如果人们的意识没有结构的话, 事物都会同时被注意, 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没有被特别关注, 这使得人们的意识会是一片模糊, 不能审辨出任何事物、意义及现象, 导致所有的事物对人们而言都将会失去意义, 根本不能进行学习。所幸的是, 由于人们自身的限制, 他们不可能同步地聚焦于所有事物的所有特征, 只可以同步地聚焦于有限的特性, 这样就使得某些事物会走到人们意识的前景成为焦点, 而焦点以外的其他事物就会退到背景的地方[10]。Gurwitsch (1964) 分辨出三种意识元素: (1) 我们所聚焦的事物 (theme) ; (2) 在我们的经验中与这事物有关的一切 (the thematic field) : (3) 其边沿部分 (margin) [11]。这三种意识元素之间的关系, 在某一时刻是固定的, 但又富有动感, 可以随时转变。运用变异理论的语言来谈这三种意识元素, 可以说“我们所聚焦的事物”便是“学习内容”, “在我们的经验中与这事物有关的一切”便是学习内容的“外在视野”, 而“边沿部分”就是所有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不属于学习内容的事物。

例1一个人正在看书, 当他念着某句话时, 这句话及其含义便变成这人意识的聚焦点, 亦即“学习内容”, 这句话在他的意识中便会走到前景。但要深入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他可能需要利用他的已有知识、经验, 及想象学习对他的意义, 需要将这句话与他刚阅读的前文进行反复思考。这样, 他便与学习内容的“外在视野”发生联系。这时, 他的意识中当然还会有其他事物存在, 他会感知到他身处的图书馆及其周围环境, 及晚上邀约了朋友一同进餐, 这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属于边沿部分的事物通常会退到意识背景中。但在适当的时候, 这些意识也会聚焦于前景, 如他突然发觉图书馆的人开始离开, 看看手表发现时间已是晚上6时, 此时他邀约朋友一同进餐的事实就会被聚焦, 而本来在前景的书本内容便会退到背景。于是, 他收拾好书本离去。

人必须首先把事物从背景中审辨出来, 才可能对事物有所认知。

2) 关键特征

如果我们细心想一想, 任何事物都有很多特征。以一个人为例, 他的朋友、家人、同事、上司、下属对他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他们与他接触的经验不同, 导致他们聚焦于他的不同特征, 对他产生不同的认知。因为缺乏适当的经验, 他的朋友可能没有得到他的家人对他的认知, 而他的家人也很难得到他的朋友对他的认知。这些不同的人对他的认知并非错误, 只是不完整而已。如果人们希望另一个人能得出与自己相同的认知方式, 那双方所聚焦的特征就应该相同。若要对事物得出某种特定的认知, 其特征就会变成关键, 且需同步聚焦于这些“关键特征”, 让它们能够从意识背景中被审辨出来变成意识前景。

例2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们对“莲花”的看法。莲花本身有很多特征, 人们对莲花的看法跟他们关注莲花的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譬如, 假如人们留意的是莲花的结构、子房的构造、花瓣的数量, 那么他们便是从植物学的眼光去看莲花, 把莲花看成是一种莲科植物。假若人们关注莲花的实用价值, 如莲叶可用来包饭、莲子可做羹汤等, 他们则是从食疗的眼光来看莲花。又如, 人们看莲花时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 看它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便是用一种“形而上”的文学角度来看莲花, 把它比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君子”。同是一朵莲花, 当不同的人关注于它的不同特征时, 便会对它产生出极为不同的理解。

3) 对事物的“看法”

变异理论一个常用的词汇是“看法” (ways of seeing) 。马飞龙等人 (1997) 认为, 人要有高明的看法, 才会有高明的行动[12]。所以, 教师希望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处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必须要培养他们拥有高明的看法。当一个人身处某一处境时, 他要能够知道事物的某些属性比其他属性对他而言和他的关系更为密切, 让处境出现一个相对他而言的“关联结构” (relevance structure) 。他也会出现这种想法, 即“我必须对我所体验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反应”[13]。由于人与事情的“关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事物与情境的看法, 这又会影响人们接下来可能做出的反应。因此, 如果教师不注意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结构, 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教师所教的东西, 这些东西对学生有什么影响等, 那么, 他们很难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3马飞龙等人对29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5年的追踪研究, 试图找出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及他们作为学习者的进展[14]。他们找出了6种对学习的不同构想, 这6种构想又可分为2组:第1组关注学习作为一种任务 (学习的行为及其结果) , 第2组则关注学习内容 (透过学习的行为以获得意义) 。每一组又可分为3种独立的构想, 所以总共有6种描述类别。

第1组:

(1) 学习是收集知识。

(2) 学习是把信息记忆及复制。

(3) 学习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

第2组:

(1) 学习是理解所学的东西。

(2) 学习是让自己对事物产生新的视野。

(3) 学习是改变自己。

由于人们对学习的意义有不同的见解, 所以他们对学习的处理方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第1组的人将学习看成是一项任务, 只要完成任务, 所学过的东西便可以不理。例如, 读书是为了考试, 只要能强记考试所要求的内容, 就可以应付过去。考试过后他们便可以把学过的东西忘掉, 所以他们的学习倾向是表面的。第2组的人关注这一任务所能带给他们的新天地, 视野放宽, 所以他们的学习倾向是深层的。由此可见, 人们的行为会反映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高明的看法才会出现高明的行为。

例4 Hounsell (1984) [15]进行了一项研究, 分析14位主修历史的大学生如何理解一篇论文的要求。他认为在大学的历史课程中, 写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评估手段。因为透过学生对论文的处理, 可以看到学生对“数据”、“组织”及“理解”这三个学习历史的重要元素的看法。结果他发现, 所有的分析都指向三种在质性上有区别的对论文本质认识的看法, 就是论文作为:一种论述、意见的表达和数据的安排。

持第一种看法 (把论文看成是一种论述) 的学生, 认为论文是有组织地把论点透过论证的支持表达出来。研究分析显示, 学生看“数据”、“组织”及“理解”这三个元素, 是有从属关系的, 即“理解”属于上级概念, “组织”与“数据”则处于它的下级并为它服务, 这也是一般历史教师希望学生能体会的概念。

持第二种看法 (把论文看成是意见的表达) 的学生则认为论文是有组织地把论点表达出来。在这里, “理解”与“组织”有从属关系, “理解”仍然是处于上级, 而“组织”则服务于它, “数据”常常被忽略。

持第三种看法 (把论文看成是数据的安排) 的学生则认为论文会有组织地表达事实与想法。数据被显示为与立场无关的不同想法, 学生表示会尽量把所有的数据都呈现出来, 但却不会选择适合的数据。所以, 这种看法只有“组织”和“数据”, 两者都同样重要, 故无从属关系, 而且“理解”这一元素被完全忽略。

这一研究同时比较了这14位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所得的分数。其中, 有5位学生持有第三种看法, 其中4位学生的分数为60分或以下;有4位学生持有第二种看法, 全部分数在60分~64分;只有2位学生分数高于65分, 而这2位学生都持有第一种看法。

Hounsell的研究显示这些学生对所要处理的任务在结构上有不同的认知, 即将论文看成是论述、意见表达或数据安排, 这些看法又与学生对“理解”、“组织”及“数据”这些历史学习的重要元素之间的结构看法息息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写出来的论文会反映他们对写论文的看法。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也会反映他们对历史“数据”、“组织”及“理解”之间结构的审辨, 体现出他们写论文时的取态, 这种取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不单是这一篇论文的成绩, 而是他们整个历史课的成绩。由此可见, 高明的看法会产生高明的响应及行动。

参考文献

[1]植佩敏, 马飞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 2009 (8) :33-37.

[2]Pong, W.Y., Morris, P.J.T.F.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A].What Matters:Discovering Critical Conditions of Classroom Learning[C].Goteborg: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2002:9-18.

[3][12]Marton, F., Tsui, A.B.M., Chik, P.P.M., et al.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Space of Learning[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4]Marton, F.Phenomenographyˉdescribing Conceptions of the World Around Us[J].Instructional Science, 1981, 10 (3) :177-200.

[5][7][8][9][13]Marton, F., Booth, S.A.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7:116-117、148、98、143、99-100、150.

[6]Gardner, H.The Unschooled Mind: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M].New York:BasicBooks, 1991.

[10]Miller, G.A.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63 (2) :81.

[11]Gurwitsch, A.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M].Pittsburgh:Duquesen University Press, 1964.

[14]Marton, F., Beaty, E., Dall’Alba.G.Conceptions of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 19:277-300.

变异的野兽 第9篇

我有一个隐私,苦苦折磨了我十多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生理异常的男人,羞于见人,包括家人。我从不去公共澡堂洗澡,夏天最多时穿三条紧身内裤。同时,我一路都是优秀学生,一直是班干部,各方面在男孩中都是拔尖的,也有过不少场面上的荣耀,但我内心一直抬不起头来,许多次,在领奖台上我突然觉得人们看出了我的异常,羞得哭出声来。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暗中的拼搏只是为了自己惩罚自己的“异常”。

最让我备受折磨的是那些苦苦恋着我的女孩。我躲着她们,越躲越成了她们心中的“优秀”,而且总有办法让我单独面对。能单独面对的也是我心里非常喜欢的女孩,见面前我要做许多准备,相对时我要极力克制自己的冲动,声明自己不想谈朋友,想做一般朋友……当女孩抹泪而去,我自己再慢慢地消受一种刻骨的痛。曾有一个女孩,无论我怎么说,她只是笑,我说完了,她扑怀而来,而且一下子吻住了我的嘴。那次,我第一次越轨了,大哭着抱紧了她,疯狂地拥动,但我又极力阻挡她的手,不让他碰到我的身体,不让她扯开我的衣服……最后,是她推开了我,大叫:“什么呀!你到底会不会呀?你爱我吗?……”我转身跑掉了。

我认为我是个怪物,最丑陋的怪物,自卑,又无法不做暗中魔鬼。我很清楚,我的各种优秀正是来自我生理的异常,我非常激情又非常敏感,常一个人在原野或山上疯跑大叫,会抱住一棵树头撞牙啃,把自己折磨到半死时,就躺在地上看天,天上的太阳天上的云,还都是老模老样,都很正常,我就哭,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好男孩还是坏男孩,我该怎么办?我甚至去看过医生,费好大劲说出自己的苦衷,医生看罢我的身体就笑了:“好棒,天赐之物,要珍惜啊,你会是最棒的男人。”

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见得多了,听得多了,我慢慢地理解那位医生的话了。为了进一步验证,我迷上了网吧黄页和黄色小书。已经是大男孩的我,是通过这种方式才真正了解到男人女人的身体的,我看到还有比我更“可怕”的,但那些女人并不怕,反而更加疯狂。我还听到几位男性“天王”在公众场合宣称他们的性功能“超强”,走到街上,我看见那些“计生用品专卖店”门口的广告牌,上面赫然写着:“阴茎增大内裤”和“你想让你的阴茎增长8厘米吗”……至此,我完全明白了,我不是异常的男人,我是现代准猛男,我的病态心理是家庭那种传统气氛造成的,上大学前,父母从没有对我提过“性”字,更没过问过我的身体,我根本就无从知道我是正常还是异常。

对身体和性事的“晚知”让我无法抗拒地走入另一种病态。愚昧得太久了,启蒙的方式也太尖端了,还没细想和接触过爱情,那些黄带上的男女之事已完全占据了我的灵肉,我甚至分不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性欲了。急于尝试,对象并不难遇,第一次是去发廊,那小姐的惊喜与疯叫让我确定了我的“猛男”资格。一发不可收,女同学,女网友,接二连三。

工作后,第一个给我惊喜的是我的小老板,她那狂喜样儿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本来的被动和厌恶一下子就成了爱,天塌地陷的一连三次,她的狂叫声让我的灵魂直冲霄汉,我是巨无霸,我无所不能!

我一直没有婚恋,我觉得没有哪个女人可以全方位地承载我的性爱,我是大众男人。这种豪气也用在了创业方面,30岁,我已是连锁公司的总裁,而且一直从师练气功和健美,帅气豪气勇气足够,让小女生也热眼动心的特殊肌肉,实战无数的性经验,很难有对手。

我的公司一下成立8家连锁,来自一个女人对我的感激,她240斤的体重,走路基本上是往前滚动,她的床是特制的加固床,但那次也塌了。开始我挑逗她时,她满不在意地说:“小娃娃!我怕你整个掉进去,就捞不出来了!”我就试验,结果,她输了,床塌了……当天,她只打了几个电话,我就从小老板变成大总裁了,她只留一座别墅,让我一月看她一次就行。

我根本就没时间扯什么爱情,也没必要。只要是和我上过床的女人,就绝不会再说她的哪个男人比我好,只要再来时我还给,那就是最好的爱情了。我成了独身男人,渐渐地,我发现真正的好女人好男人大都在独身一族。我们最讲求床上那一刻的质量,独身女人的眼光最厉害,只要她肯走近你,一般事就成了,很快就会问出那句“术语”:“你行吗?”我是从容选择的多一些,被动求爱的少一些。

山外有山,有一个独身女人和我上床之后反应一般,我问起时,她说女人的身体是随男人的身体而变化的,粗大并不是女人高潮的必须物。她说她接触的男人中,有不少都比我雄壮好多!这真是晴空霹雳,就像皇帝听到有人称“朕”一样。我不允许这种事实存在,我吃药,又穿上了那种可以继续增大的内裤。果然有效,但也有副作用,硬度不够了,也没有以前持久了,我也进入大龄男人的那种“微软”状态。

真正的报应来了。

她,娱乐城特殊服务区的领班,曾让两位高官迷恋至被“双规”的传奇人物。我是闻名而去,结果就一连去了三次,不点小姐专泡她,不惜十万八万地“白泡”。她的美艳和野性是与众不同的,我一眼就看出她非凡的欲望和内力,而且也是不见对手不上床。她终于对我笑了,我抢问:“你行吗?”她大笑起来,成了。

是去她的别墅。名不虚传,当她从浴室出来,披巾滑落于脚面,看着我柔媚万千地微笑时,早就不会临阵迷乱了的我迷乱至发晕,我颤抖,发呆,肯定还流了口水……

也许是我忘了风度,她收敛了微笑,轻轻摇头。可我已经清醒不了了,跪下,从她的脚开始舔起……她却不动,我抱她上床,她的眼睛就像一个老师看一个捣蛋学生。我发疯地亲她,用手百般挑逗她,她不拒绝也不迎合。我脱光了,故意先让她看清我的巨无霸,她用手摸了一下,淡淡地说:“这个还行!”我就只有用我最厉害的功夫了,进入她身体,一边动作一边说各种刺激她的娇语疯话,一般女孩在此刻就会放弃羞涩笑起来,胆大起来,主动地抱紧我扭动起来,我才会进一步深入,进一步加力,可她却闭了眼睛,没感觉似的。我正要问,她忽然暗中用力,她的身休内部快速收缩而且有旋转感,只几下,我就泄了。

我败下阵来,咬牙切齿。

她笑了起来。

我叫:“还没开始呢!我只是磨磨枪,好男人只要第二次!”

她拍我的脸蛋说:“算了,你不适合我!”

我叫:“还没女人敢这样说我!”

她又笑了:“你还没遇见过女人呢!所以你还不是男人!”

我也刺激她:“是我高看你了,你还没学会做爱。不要紧,我来教你!”

“怎么教?小朋友?”

“只要是女人,就算是死的,我也能让她活过来!”

我跳下床,在她的笑声中跑去卫生间。我打开戒指的小机关,取出一粒药物吞下。停了一会儿,返回,坐床边,抽烟。我知道我风流过多内存有限,加上那物的病态增大,一夜之间很难做成第二次,只能靠药物,而且,第二次勃起后只是病态充血,可以进行好长时间,但没有多大快感,刺激不了射精才得以持久。对这个极难对付的女人只能这样了,我宁肯不要快感也要征服她,不能让女人有高潮,是我最大的耻辱!

终于行了,我扑上去就直接进入,不再温柔,歹徒式的。她有了点反应,迎合了几下,还抱了我。可我没有内中的冲动,是强迫自己做凶猛的动作,很累,很难受,动作有很大的幅度但实际的撞挤力很小……她好像感觉出来了,停止配合,又闭上了眼睛。我只有依靠时间的持久了,磨擦也能生电,我就不信磨不出她的感觉来!虚假的动作力度不够,我就借助其他的刺激方式,叫床,演习我经见过的最刺激的男人和女人的叫床,加上脸上各种“高潮”起伏时的表情……我就像一个病痛得快要死了的演员在舞台上跳滑稽舞。

时间太久了,她睁开眼睛,很平静地说:“行了,别费劲了!”

我一下子软了,自己滑了出来。我爬起来,吼:“你等着!”

我在她的大笑中退逃,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这个可怕的女人成了我的地狱门。我绝不能这样输掉,而且,我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迷上了她,所有女人都不能让我感性趣了,我想方设法让自己恢复,觉得弹足粮满时就去找她。她也不拒绝,但我还是无法让她满足,她总有办法让我败下阵来,而后极尽嘲笑挖苦之能事,让我一次又一次生不如死。

我恢复的时间越来越长。那次,我和她上床后不一会儿。她就笑叹一声完会放弃了配合,说她一点感觉都没有了,说我连一般男人也算不上了,让我快点结束走人吧。我一下子疲软了,哀兽般惨嚎起来。

离开后,我三个月也没能恢复过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已经完全阳痿了,多次强制性勃起造成的,无法再恢复。

绝望中,她送来了一盘她的自拍带子,说:“小朋友,看看什么是男人!”说罢转身就走了。

是她和一个男人的床上全程。男人表相很像我,但做法不同,他很温柔,一开始就是她从脚开始吻他,他只是憨笑,整个过程很一般,男人纯粹一个普通小男人,但她却来了三次高潮,而他自始至终没叫一声,甚至没有表情的变化,只是很心疼地看着她,最后他流泪说:“我爱你……”她也哭说:“我爱你……”

我正在纳闷,她又打电话。

“小朋友,明白了吗?”

“他是谁?”

“他是我的爱人,已去世6年了,这带子是我们的最后一次。现在,我只有性,没有爱,没人能给我爱人那样的爱,就没人能给我爱人那样的性……你注意到我爱人的眼睛了吗?爱,全在那里面!”

“眼睛?”

“是啊。你的眼睛不是爱人的眼睛,也不是好男人的眼睛,你的眼睛里只有兽性,你是完全变异了的野兽。人和野兽会有爱情吗?没有爱情会有快感吗?为了让世上少一头野兽,我才容忍你一次又一次,现在,我想做的已经做到了,你无法再伤害女人,也许还有做人的可能。”

她挂了。我悲嗥一声,吓了一跳:我的声音真的像头野兽。■

专家点评:

环境变异范文

环境变异范文(精选9篇)环境变异 第1篇由于植被破坏与物理化学的作用,水土流失的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此外,在亚热带地区还有土壤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