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还原型谷胱甘肽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还原型谷胱甘肽(精选11篇)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成年健康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200只(动物合格证号编号为SCXK(甘)2011-0001-0001067),饲养在甘肃中医学院中心实室的SPF级实验室内,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 L/kg bw)、低剂量组(芹菜素252 mg/kg bw)、中剂量组(芹菜素504 mg/kg bw)和高剂量组(芹菜素1008 mg/kg bw),每组各50只。

1.2 试剂与仪器

芹菜素购于陕西惠科植物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K20110105),经HPLC检测,芹菜素纯度为98%,用蒸馏水配制成所需浓度。总抗氧化能力测定试剂盒(生产批号:20120328),总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测定试剂盒(生产批号:20120425)和丙二醛测定试剂盒(生产批号:20120221)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722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JA3003N电子秤(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LD4-2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DK-600S型三用恒温水浴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3 方法

各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的芹菜素灌胃1次,连续7、14、21、28、35 d。根据时间点分批处死动物,每批各10只,取出肝脏,称取0.2~0.4 g肝脏加入9倍体积的匀浆介质,研磨成匀浆,置于离心机内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测定。T-AOC、总谷胱甘肽、GSH、GSSG、MDA含量及组织蛋白的检测均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AS 9.1.3完成析因分析和方差分析[5,6,7]。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首先通过GLM过程初步分析时间和剂量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若存在交互作用,则控制其中一个因素在某个水平上,比较另一个因素各水平间的差异[6];如不存在交互作用而存在剂量效应,则忽略时间因素,将不同时间同一剂量组的数据合并到该剂量组下再比较各剂量组间的差异;若不存在交互作用而存在时间效应,则忽略剂量因素,将同一时间的高、中、低三组合并为处理组,按照“变化幅度=(处理组-对照组)/对照组×100%”计算并绘制处理组变化幅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芹菜素对肝脏组织总抗氧化能力、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丙二醛影响的析因分析

在不同时间观察点,小鼠T-AOC、GSH/GSSG、MDA测定结果,详见表1。经析因分析,T-AOC的时间因素和剂量因素间无交互效应,存在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GSH/GSSG无时间和剂量的交互效应及剂量效应,存在时间效应;MDA存在时间和剂量的交互效应和时间效应,无剂量效应。见表2。

2.2 芹菜素对肝脏组织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剂量-效应分析:低、中、高剂量组T-AOC均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对芹菜素剂量与T-AOC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r=-0.194(P=0.001),即随芹菜素剂量增加T-AOC下降,呈现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见表3。

时间-效应分析:芹菜素处理组21 d T-AOC高于对照组,其他时间芹菜素处理组T-AOC均低于对照组,35 d处理组T-AOC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幅度最大,为-23.696%。见图1。

2.3 芹菜素对肝脏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影响

时间-效应分析:芹菜素处理组28 d GSH/GSSG值相对于对照组变化幅度最大,为140.556%,其他时间芹菜素处理组GSH/GSSG均低于对照组。见图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T-AOC:总抗氧化能力;GSH/GSSG: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MDA:丙二醛

注:T-AOC:总抗氧化能力;GSH/GSSG: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MDA:丙二醛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芹菜素对肝脏组织丙二醛的影响

在同一时间点上观察剂量-效应:21 d时高剂量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00)。见表1。

在同一剂量水平上观察时间-效应:低剂量组MDA含量在14 d时增高,其后逐渐降低,到35 d时降低幅度最大;中剂量组MDA含量21 d时增高幅度相对较大;高剂量组MDA含量14 d时明显下降,21 d时显著升高,变化尤为突出。见图3。

3 讨论

T-AOC涉及到非酶抗氧化防御体系,过多自由基的产生会降低T-AOC,衰老时在所有组织中T-AOC明显降低[8]。T-AOC可以用来评价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生物体后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状况。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随芹菜素灌胃剂量增加,T-AOC含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r=-0.194,P=0.001);高剂量组T-AOC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芹菜素1008 mg/kg bw灌胃对T-AOC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总谷胱甘肽是重要的解毒剂和活性蛋白保护剂,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水平[9]。GSSG与GSH的转化是磷酸戊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GSH/GSSG的比值越大,表明机体抗氧化能力越强。外源性补充的核糖在核糖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为5-磷酸核酮糖(R-5-P),进入磷酸戊糖途径。R-5-P作为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之一,其含量在体内增加加速磷酸戊糖的循环。磷酸戊糖循环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产生还原当量,以NADPH的方式参与GSSG转化为GSH的反应[9]。因此,GSH/GSSG值比GSSG更有意义。本研究结果未显示出芹菜素对GSH/GSSG影响的时间与剂量的交互作用和剂量效应;28 d时芹菜素处理组GSH/GSSG值较对照大幅度增高,不除外芹菜素对肝脏组织抗氧化能力影响的亚急性作用,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MDA是由于生物体内过量存在的超氧阴离子,使抗氧化防御系统失衡,生物体内发生自由基氧化过程而形成的产物,是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指标[10]。MDA含量的变化可间接反映组织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本研究中21 d时高剂量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提示芹菜素1008 mg/kg bw灌胃可能会增强小鼠肝脏组织脂质过氧化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芹菜素处理组T-AOC,除21 d时有小幅升高外,7、14、28、35 d均处于较低水平;芹菜素处理组GSH/GSSG,除28 d时一过性升高外,7、14、21、35 d均处于较低水平;芹菜素处理组MDA,除21 d时一过性升高外,7、14、28、35 d呈现逐渐降低趋势。T-AOC及MDA的变化,21 d时达到高峰,提示21 d可能是芹菜素致肝脏T-AOC变化的敏感时期;GSH/GSSG的变化,28 d时达到高峰,提示在反映机体抗氧化能力变化敏感性上,GSH/GSSG比T-AOC和MDA滞后1周。本研究认为,测定T-AOC可以比较早地反映出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秀琴,李荣华,唐涛,等.芹菜素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03-107.

[2]孙斌,瞿伟菁,张晓玲,等.芹菜素的药理学作用进展[J].中药材,2004,27(7):531-535.

[3]隋海霞,徐海滨,荫士安,等.大剂量芹菜素对大鼠抗氧化酶活性及DNA损伤影响的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2):103-107.

[4]Skibola CF,Smith MT.Potential health impacts of excessive flavonoidintake[J].Free Radic Biol Med,2000,29(34):375-383.

[5]胡良平,郭辰仪.用SAS软件实现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4):249-251.

[6]万华,李晓松,苏茜,等.多元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其SAS程序实现[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804-806.

[7]郭晋,胡良平,高辉,等.用SAS软件实现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0,5(1):804-806.

[8]王峰,王晓炜,陶明煊,等.大球盖菇多糖清除自由基活性和对D-半乳糖氧化损伤小鼠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2009,30(5):233-238.

[9]刘丽萍,柴戟风,唐卫平,等.游泳训练对大鼠组织自由基代谢及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2):121-123.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说明书 第2篇

【主要成份】绿汀诺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还原型谷胱甘肽

【英文名】ReducedGlutathionefor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HuanyuanxingGuguanggantai

【适应症】

①化疗患者:包括用顺氯铵铂、环磷酰胺、阿霉素、红比霉素、博来霉素化疗,尤其是大剂量化疗时;

②放射治疗患者;

③各种低氧血症:如急性贫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败血症等;

④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药物毒性、酒精毒性(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急性酒精性肝炎)及其他化学物质毒性引起的肝脏损害。

⑤亦可用于有机磷、胺基或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辅助治疗。

⑥解药物毒性(如肿瘤化疗药物,抗痨药物,精神神经科药物,抗抑郁药物,扑热息痛等)。

【用法用量】

1.给药途径:

①静脉注射:将之溶解于注射用水后,加入100ml、250~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②肌内注射给药:将之溶解于注射用水后肌内注射。

2.用量:

①化疗患者:给化疗药物前15分钟内将1.5g/m2绿汀诺溶解于100ml生理盐水中,于15分钟内静脉输注,第2~5天每天肌注绿汀诺600mg。使用环磷酰胺(CTX)时,为预防泌尿系统损害,建议在CTX注射完后立即静脉注射绿汀诺,于15分钟内输注完毕;用顺氯铵铂化疗时,建议绿汀诺的用量不宜超过35mg/mg顺氯铵铂,以免影响化疗效果。

②肝脏疾病: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轻症:每日1~2次,每次0.3g肌注或经静脉滴注。重症:每日1~2次,每次0.6g肌注或经静脉滴注。根据患者年龄和症状调整剂量。静脉滴注:无菌冻干粉针以250~5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后使用,滴注时间为1~2小时。肌内注射:加4毫升注射用水溶解后使用。

③其他疾病:如低氧血症,可将1.5g/m2绿汀诺溶解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病情好转后每天肌内注射300~600mg维持。

3.疗程:肝脏疾病一般30天为一疗程,其他情况根据病情决定。

【药理作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巯基(-SH),广泛分布于机体各器官内,为维持细胞生物功能已呈有重要作用。它是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又是乙二醛酶及丙糖脱氢酶的辅酶,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

绿汀诺能激活多种酶[如巯基(-SH)酶等],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它可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可以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类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排泄,有助于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

对化疗、放疗的疗效无明显影响,如保护肾小管免受顺铂损害的主要机制为肾小管细胞内含谷胱甘肽解毒时所需的γ-谷酰氨转肽酶,而癌细胞却无此酶,故在不影响绿汀诺的细胞毒效应同时保护了正常组织和器官。

且对放射性肠炎治疗效果较明显;对于贫血、中毒或组织炎症造成的全身或局部低氧血症患者应用,可减轻组织损伤,促进修复。通过转甲基及转丙氨基反应,GSH还能保护肝脏的合成,有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促进胆酸代谢,有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

【药代动力学】

小鼠肝注约5小时达血浓峰位,t1/2约24小时,在肝、肾、肌肉分布多。

【禁忌】对谷胱甘肽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出疹,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博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2.溶解后的溶液立即使用,剩余的药液不能再用。

3.肌内注射仅限于需要此途径给药时使用,并应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剂型】注射剂

【贮藏】密闭,遮光保存。

【有效期】3年

【生产企业】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67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3篇

[关键词] 甘草酸苷;谷胱甘肽;乙醇性肝病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04-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富贵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乙醇性肝病即为其中一种。乙醇性肝病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病理特征的肝脏损伤疾病,目前乙醇性肝病的组织病理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3种:乙醇性脂肪肝、乙醇性肝硬化、乙醇性肝炎。乙醇性肝病的临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临床上普遍认为乙醇性肝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和自由基损伤所造成的[1]。笔者对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醇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 ~ 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乙醇性肝病治疗的患者67例,其中男38例,年龄29~66岁,平均(39.0±2.3)岁;女29例,年龄31~65岁,平均(38.2±3.4)岁。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联合治疗组37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标准[2] (1)患者出现腹胀、腹痛、乏力、纳差等症状。(2)患者在1周内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乙醇性肝病。(3)患者在检查期间未出现严重的心脏、肾脏等器官的病变、未服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H20031265)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静脉滴注1.8 g;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H20065475)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即每日给患者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20 mg,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的肝脏保护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0 d。

1.3 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患者的腹胀、腹痛、乏力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ALT、AST、GGT水平降至正常水平。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后,腹胀、腹痛、乏力等临床表现仍然存在,但是较治疗前有显著的缓和,ALT、AST、GGT水平基本降至正常水平。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仍然显著,ALT、AST、GGT水平仍然处于异常水平,部分症状较治疗前甚至出现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20 d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20 d的治疗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中25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无效,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患者中12例治愈,9例好转,9例无效,有效率为7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长期大量饮用乙醇性饮料会对人体的肝脏细胞造成损伤,机制主要是乙醇在进入肝细胞后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成为乙醛,然后再通过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而进入三磷酸循环。大量的乙醇在肝细胞转化为大量乙醛,乙醛一旦超過人体代谢范围,将会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具体表现为人体肝脏细胞缺氧、肝细胞代谢障碍、肝细胞线粒体损伤、降低体内的谷胱甘肽的含量,诱发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乙醛与细胞器上的蛋白质选择性的合成乙醛-蛋白质复合物,此复合物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体液免疫损伤,同时促进肝脏的纤维化,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人体肝脏受损,出现乙醇性肝病[3]。目前临床上复方甘草酸苷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已经应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但是往往是单独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或单独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肝病进行临床治疗,所以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4]。笔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乙醇性肝病进行临床治疗,并将临床治疗结果与单独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患者进行比较。通过统计学处理发现,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说明临床上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对乙醇性肝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总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乙醇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建德,何立杭.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醇性肝病60 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2):6784-6785.

[2] 彭于仑.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7,18(35):2771-2773.

[3] 刘卫军.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3):284-285.

[4] 贾丹.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治疗乙型肝炎中的辅助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2):160-161.

[5] 任杰夫,吴静.乙醇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4):126-128.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 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男36例, 女24例;年龄28~61 (37.0±0.5) 岁;急性黄疽型肝炎 (AIH) 2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 (CAH) 18例、慢性重型肝炎 (CSH) 14例、肝炎后肝硬变 (LC) 6例。对照组男37例, 女23例;年龄27~60 (36.5±1.0) 岁;AIH 22例、CAH 18例、CSH 13例、LC 7例。2组年龄和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维生素、氨基酸、利胆退黄、利尿、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加入5.0%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3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肝功能复常率、肝功能复常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 患者感觉症状消失或得到明显好转, 同时患者肝脾肿大、缩小或稳定不变;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 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等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 患者感觉症状好转;同时患者肝脾肿大不变;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 其ALT和AST等与治疗前相比, 降低幅度≥50%。无效:以上症状未达到或病情严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肝功能复常率

试验组AIH、CAH、CSH和LC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肝功能复常时间

试验组AIH、CAH、CSH和LC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谷胱甘肽 (TAD) 在人体广泛存在, 同时也是人体正常细胞内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3]。此外其也是人类细胞质中一种自然合成的三肽, 主要是由于谷氨酸和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4]。在人体内其起到活化氧化还原系统及激活SH酶及解毒的效果。且其还参与人体内多种重要的生化代谢反应[5]。

TAD在细胞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代谢调节物质, 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 对细胞有很多种作用[6]。谷胱甘肽还能与人体肝细胞中的毒性代谢产物进行结合, 如乙醛和氧自由基等。进而对患者肝细胞内的过氧化物的产生和三酰甘油堆积产生抑制, 避免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其能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 并转化为易代谢的酸类物质, 加速人体自由基的排泄。通过转甲基和转丙基反应, 谷胱甘肽对肝脏合成和解毒及灭活激素等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促进胆酸的代谢和消化道吸收脂肪等。

结果表明,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肝功能复常时间及肝功能复常率进行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2组患者未发生明显性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复常率、复常时间。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急性黄疽型肝炎 (AIH) 、慢性活动性肝炎 (CAH) 、慢性重型肝炎 (CSH) 、肝炎后肝硬变 (LC) 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临床上,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天宝, 庞晓丹.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丹参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33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 :22-23.

[2] 罗梦林, 陈路佳, 华鹏, 等.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 2011, 8:734-737.

[3] 李岩.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0) :254-255.

[4] 李建明, 冯四林, 邱连建, 等.肝苏颗粒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或美能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J].中国药业, 2011, 20 (16) :82-83.

[5] 刘征.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水飞蓟素治疗药物性肝炎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4) :498-499.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5篇

谷胱甘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谷胱甘肽有还原型(GSH)和氧化型(GSSG)两种形式,在生理条件下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占绝大多数.

作 者:赵晓寅 孙彦 周天舒 施国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分析化学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年,卷(期):2009 37(z1) 分类号:O65 关键词: 

★ 注射用清开灵说明书

★ 注射用胸腺五肽说明书

★ 注射用恩夫韦肽说明书

★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说明书

★ 注射用醋酸兰瑞肽说明书

★ 注射用替加环素说明书

★ 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说明书

★ If条件句的原型论文

★ 情况说明书格式范文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6篇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含硒模拟酶试剂(2-SeCD);自由基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303-02

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一是使细胞膜被破坏,自由基对人体的攻击首先是从细胞膜开始的。细胞膜极富弹性和柔韧性,这是由它松散的化学结构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它的电子很容易丢失,因此细胞膜极易遭受自由基的攻击。更为严重的是自由基对基因的攻击,可以使基因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起整个生命发生系统性的混乱;二是使血清抗蛋白酶失去活性,大量资料已经证明,炎症、肿瘤、衰老、血液病以及心、肝、肺、皮肤等各方面疑难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由基是人类健康最隐蔽,最具攻击力的敌人。三是损伤基因导致细胞变异的出现和蓄积。最新研究表明,吸烟中自由基的危害要远远大于烟碱(尼古丁)。吸烟产生的自由基,有的是可以被过滤嘴清除的,但还有很多种自由基不能被传统的过滤方法清除掉,必须采取更科学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清除和降低。自由基的存活时间仅仅为10秒,但吸人人体后,就会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膜或直接与基因结合导致细胞膜转化等,从而引起肺气肿、肺癌、肺间质纤维化等一系列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氧自由基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是自由基生物学及自由基医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在这一领域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同时, 对于抗氧化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生物体内的氧化代谢会产生少量的自由基, 体内的抗氧化系统能及时清除以维持自由基的代谢平衡。但是在一些损伤因素的作用下可诱导体内大量自由基的堆积, 细胞中抗氧化保护机制不足时, 使活性氧产生堆积并对细胞产生毒性, 从而产生氧化和抗氧化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称为氧化应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是生物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它可以消除机体内的过氧化氢及脂质过氧化物, 阻斷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 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是生物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 它可以消除机体内的过氧化氢及脂质过氧化物, 阻断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 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 它以硒代半胱氨酸(Sec) 的形式发挥作用, 以谷胱甘肽(GSH) 为还原剂分解体内的脂质过氧化物, 因而可防止细胞膜和其它生物组织免受过氧化损伤。它与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一起构成了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EC 1. 11. 1. 9)是机体抗氧化酶系的重要成员,是由 Mills发现的哺乳动物体内首个含硒酶,它可以清除脂类氢过氧化物(ROOH),并且 GPX 与脑出血、肿瘤、白内障、克山病和衰老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GPX 作为抗氧化药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天然的 GPX 来源有限、难于用基因工程表达、稳定性差、分子量大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其药用价值,因此人们主要研究对 GPX 的人工模拟。

2-SeCD具有以下的优点:1)分子量2400Da;2)酶活力是世界上著名PZ51模拟物的8倍多;3)属于有机硒化合物;4)在120℃灭菌条件下,酶活力能够保持在90%以上;5)1克2-SeCD可完全溶于3毫升水;6)β-CD与硒是化学共价键结合;7)1克2-SeCD含硒量高达33毫克;8)经过大量研究,最终选定无毒β-环糊精来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动物实验表明:急毒LD50为8克/公斤动物,常毒LD50为6克/公斤动物;对心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的浓度为0.8mM,而PZ51为0.1mM;9)分子结构清楚,作用机理明确。

参考文献

[1]Doroshow J H.Glutathione peroxidase and oxidative stress [J].Toxicol Lett,1995,82/83:395-398.

[2] Arai M,Imai H,Koumura T,et al.Mitochondrial 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plays a major role in pre-venting oxidative injury to cells [J].J Biol Chem,1999,274(8):4924-4933.

[3] Sies H, Masumoto H.Ebselen as a glutathione peroxidase mimic and as a scavenger of peroxynitrite [J].Adv Pharmacol,1997,38:229-246.

[4] Ren X J,Gao S J,You D L,et al.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single-chain catalytic antibody that acts as a glutathione perox-idase mimic with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 [J].Biochem J,2001,359:369-374.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7篇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6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26~61岁, 平均39.5岁, 均为住院患者, 均有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尿黄症状, 脾肿大30例, 腹水28例, ACT升高42例, AST升高46例, 均符合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1]。饮酒史在10~30年, 肝炎病者标志物均阴性, 排除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合并严重心、肾、内分泌等系统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 (23例) 对照组 (23例) , 2组在年龄、病程、肝功能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人治疗前均戒酒, 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 (阿拓莫兰) 1.8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45d, 同时给予基础治疗:促肝细胞生长素,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维生素静点, 有腹水者加人血白蛋白或鲜血浆静点并口服利尿剂。对照组单独给予基础治疗, 用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治疗期间每半月查1次肝功, 每1个月查1次肝胆脾B超, 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1.3 疗效标准

显效:疗程结束时, 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肿大的肝脾缩小或稳定不变, 肝功检查各项指标 (基本) 恢复正常。有效:疗程结束时, 主要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 肿大肝脾稳定不变, 肝功检查各项指标较前降低50%以上。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或病程进展[2]。

2 结果

2 组治疗前后纳差、腹胀、乏力改善率分别为91.3% (21/23) 和52.2% (12/23) ;恶心尿黄改善率分别为86.9% (20/23) 和43.5% (10/23) ;腹水消退率分别为100% (14/14) 和71.4% (10/14) ;脾肿大改善率分别为46.7% (7/15) 和20% (3/15) ACT恢复率分别为95.2% (20/21) 和57.1% (12/21) ;AST恢复率分别为82.6% (19/23) 和65.2% (15/23) ;Tbil恢复率分别为82.6% (19/23) 和56.5% (13/23) ;GGT恢复率分别为69.5% (16/23) 和47.8% (11/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 酒精经消化道吸收后, 只有2%~10%经肾脏和肺排出体外, 其余均由胃和肝脏代谢, 长期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损伤, 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等病变。酒精在体内代谢主要通过胃和肝脏的乙醇脱氢酶 (ADH) 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 (MEOS) 和肝脏过氧化氢酶及非氧化代谢途径, 产生大量的还原型辅酶E (NADH) 、乙醛和乙酸盐。NADH可引起高乙酸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肝脏脂肪浸润;乙醛作为黄嘌呤氧化酶底物与谷胱甘肽迅速结合形成复合物, 降低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浓度, 使其消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减弱, 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引起脂类过氧化加剧、免疫异常、酶活性和核蛋白修复能力下降;乙酸滞缓细胞内脂肪分解进程。乙醇通过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代谢, 诱导内质网增殖, 细胞色素P450系统活性增加, 引起大量自由基释放, 并与蛋白组成复合物改变线粒体的功能[3]。

还原型谷胱甘肽 (阿拓莫兰) 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代谢调节物, 能提供巯基, 由半胱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残基组成, 可与乙醇在肝脏内的毒性产物乙醛、氧自由基等结合, 从而抑制肝组织内过氧化物的产生、甘油三酯堆积、防止乙醇诱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等损害作用的发生[4]。本组结果证实,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的改善、肝功能的恢复及影像学指标恢复上优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无不良反应。故阿拓莫兰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疗效确切, 临床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2:72.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联合修订.看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临床杂志, 2001, 19:65.

[3]梁晶, 徐春雨, 齐树辉.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炎疗效观察[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 2006, 7 (4) :346.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8篇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肝纤维化,疗效

酒精性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硬化,是酒精肝的终末阶段。因长期过度饮酒,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饮食习惯与结构的变化,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危及人民的健康,其治疗越来越被关注。而临床实验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本文旨在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病例符合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1]。观察组:男41例,女9例,年龄35~65(45.9±4.4)岁,肝硬化病程2~8(3.2±1.3)年,饮酒史6~29(17.5±3.3)年;对照组:男42例,女8例,年龄37~63(46.7±4.5)岁,肝硬化病程3~8(3.3±1.5)年,饮酒史7~31(18.2±2.6)年。所有患者肝炎标志物均阴性,排除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型肝炎、肝占位病变及合并严重心、肾、内分泌等系统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程、饮酒程度、肝功能损害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40mg、肝胺等药物静滴治疗;观察组此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静滴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的变化。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疗程结束时,ALT、AST、r-GT、TB降低至正常,恶心、纳差、腹胀、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ALT、AST、r-GT降至正常值1.2倍,TB降至治疗前50%以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ALT、AST、r-GT、TB降低少于治疗前5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酒精性肝硬化是全球性肝硬化最主要原因,在欧美、中国以及一些富裕、有饮酒习惯的国家占50%~90%。我国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占肝硬化总数比例很大,但在东南沿海及富裕地区、人均饮酒量高的地区,酒精性肝硬化约占61%,而且有饮酒史的中老年人群居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过年过节及应酬饮酒量呈上升趋势,故近年来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过度饮酒已影响身体健康,这需引起高度重视[3]。肝病患者的性别、遗传、饮酒方式都与酒精性肝硬化发生有关。肝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饮酒后造成酒精性肝硬化病程快、病情急,女性对乙醇所致损伤比男性敏感且预后较差。典型病例者肝脏缩小、质地硬。早期因多量脂肪浸润,肝脏常增大。

肝硬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可由轻度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腹水、肝纤维化)→肝肿瘤。酒精性肝硬化症状轻重与饮酒量有关,每天摄入各类酒160ml,勿需几年就可致肝硬化,此类患者多具有酒精性肝病和急性肝损伤表现:如全身乏力、疲倦、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重者可表现为暴发性肝炎和肝衰竭,出现高度黄疸、腹水、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等肝功能不良症状。喜欢饮酒的中老年朋友,饮酒千万不要过量,量力而行,最好少喝酒,保持健康身体。要随时注意以下症状:早期可出现肝脏增大,后期肝脏缩小,质地硬,有门静脉高压表现,如腹水、脾肿大、侧支循环开放。营养不良、贫血、蜘蛛痣、肝掌、肌萎缩,男乳女性化等症状比肝炎后肝硬化多见[4]。阿拓莫兰的主要成分(还原型谷胱甘肽)是含有巯基(SH)的三肽类化合物,在人体内具有活化氧化还原系统,激活SH酶、解毒作用等重要生理活性。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和糖代谢,促进体内产生高能量,起到辅酶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又是乙二醛酶及磷酸丙糖脱氢酶的辅酶。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激活体内SH酶等,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以调节细胞膜的代谢过程。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多种外源性、内源性有毒物质结合生成减毒物质[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及降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效果良好,可明显抑制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1(2):72.

[2]黎红光,钟根明,尚惺杰,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病46例〔J〕.医药导报,2009,25(8):793.

[3]彭于仑.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9,18(35):2772-2774.

[4]吴丽,高日金.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30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22(11):975-977.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32例, 男18例, 女14例, 年龄18~60岁, 对照组28例, 男16例, 女12例, 年龄20~58岁;随机分成两组,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血清胆红素 (SB) 、丙氨酸转氨酶 (ALT) 等方面均相似。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 发病前有明确的服药史; (2) 用药后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 (ALT) 与血清胆红素 (SB) 升高; (3) 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 脂肪肝等; (4) 排除心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 (5) 原有病毒性肝病史或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阳性者, 用药前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

1.3 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60例患者的用药史、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常规、病原性标志及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综合分析。所有患者均有乏力、纳差、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等临床表现, 肝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检查均阴性, 有服用损肝药物史, 并排除其他肝损害, 两组病例均进行护肝治疗, 对照组用甘草酸二铵、茵栀黄等, 治疗组加用5%葡萄糖250m L, 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4d一个疗程。

2 结果

2.1 观察内容及疗效标准

治疗期间, 每天观察临床表现, 治疗14d后, 检查肝功能, 疗效标准, 显效:SB、ALT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SB、ALT明显下降, 未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无效:SB、ALT无明显变化或升高, 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2.3 两组病例疗效观察

如表1。

2.4 不良反应

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偶尔出现, 主要表现为: (1)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 恶心, 呕吐, 胃痛。 (2) 皮肤黏膜过敏反应:皮肤瘙痒, 发红, 多形性红斑药疹[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 进入人体的物质都是经肝脏进行解毒及转化, 故更容易遭受药物或毒性物质的损害而致病, 特别是肝脏有病时更容易遭受损害。药物所致肝炎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1) 为药物本身对肝脏的影响; (2) 为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前者常被称为可预测性损害, 后者为不可预测性损害, 其临床表现与损肝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及个体体质有关[2]。

近年来, 随着临床用药的增加, 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起氧自由基及过氧自由基等有害代谢产物, 它们对肝细胞有很强的破坏作用, 药物性肝炎时而可见。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 作为一种抗氧化剂, 能够有效的清除自由基, 纠正自由基与抗氧化系统平衡, 改善疾病的状态, 对有毒物质对肝脏造成损伤模型中的ALT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可促进肝糖原合成, 用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及重金属的解毒。本研究表明上述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药物性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 对照组28例。以丙氨酸转氨酶 (ALT) 与血清胆红素 (SB) 及临床症状为观察指标, 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疗效明显。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药物性肝炎

参考文献

[1]李大魁, 汤光.现代临床药物学[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507.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0月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 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 其中男60例, 女38例;年龄15~73岁, 平均 (45.3±0.2)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9例。试验组中男27例, 女22例;平均年龄 (45.3±0.2) 岁;平均病程 (6.0±1.2) 个月。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4例;平均年龄 (45.3±0.2) 岁;平均病程 (6.0±1.2) 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应用醋酸泼尼松片 (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689) 治疗, 1mg·kg-1·d-1治疗8~12周, 以后每周减5~10mg, 减至总量一半时, 改为原剂量隔日顿服, 持续3个月后再逐渐减量, 减至10mg维持总疗程4个月。试验组治疗中, 给予醋酸泼尼松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使用与对照组相同, 还原型谷胱甘肽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599) 静脉滴注, 还原型谷胱甘肽1.8~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4周为1个疗程, 总疗程4个月。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5ml, 检测血清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治愈:停药2个月后疾病未复发, 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正常;显效:停药2个月后, 患者尿蛋白阳性, 但是尿蛋白< (+++) ;无效:停药2个月后, 患者的尿蛋白≥ (+++)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75%, 对照组为20.4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 两组三酰甘油、血清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三酰甘油、血清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不仅会导致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 还会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因子大量释放, 加剧患者肾脏及全身的炎性反应, 不利于患者器官功能的恢复,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4,5,6,7,8]。

肾病综合征多与免疫功能异常、机体抗氧化平衡失调关系密切, 氧自由基是一种强氧化剂, 可对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 造成肾小球滤过膜缺陷, 形成恶性循环。还原型谷胱甘肽主要由谷氨酸、半胱氨酸以及甘氨酸组成, 有巯基, 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还原型谷胱甘肽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器官内, 可以维持细胞生物功能、激活多种酶, 通过巯基和体内自由基的结合, 转化酸类物质加速自由基排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减轻肾病综合征患者微炎症状态, 加速患者体内自由基结合及排泄,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有助于患者肾功能恢复;其还能保护肝脏的合成、解毒功能, 可明显减少尿蛋白, 提高患者的血清蛋白水平, 保护患者肾功能, 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的优点,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 有显著差异,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单娟萍, 王时敏.银杏达莫联合谷胱甘肽配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 11 (3) :238-239.

[2] 彭家清, 张克凯, 徐立,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 2008, 11 (1) :35-37.

[3] 单娟萍, 李青华.刺五加配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6, 7 (11) :662-663.

[4] 张成, 李彬, 冼玉玲, 等.未变性乳清蛋白佐治单纯型肾病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5) :379-380.

[5] 熊有明, 罗昱澜.丹参粉针合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6, 7 (9) :544-545.

[6] 肖云, 肖洁, 谢辉, 等.灯盏花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8) :2042-2044.

[7] 王锋, 范亚平, 俞燕, 等.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1, 51 (29) :76-77.

[8] 张成, 李彬, 张晓荣, 等.小儿肾病综合征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24) :20-21.

[9] 王丽雅, 王少渠, 张鹏, 等.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 (6) :3-4.

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中毒性急性肾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在2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9±6.4) 岁。发病因素为:32例为药物引发 (20例属于中草药, 12例属于百草枯) , 24例为鱼胆中毒, 20例为毒菌中毒, 4例原因不明。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比较组两组, 每组40例。

1.2 治疗方式

比较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 利用5%~10%的葡萄糖的葡萄糖盐水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并要求患者进食流质或者是半流质食物, 以防出现脱水。医护人员也可安排患者肌肉注射25~100 mg/d的氯丙嚓防止患者呕吐, 保证患者的体液维持平衡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研究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静脉滴注1.2 g还原型谷胱甘肽日 (国药准字:H20031265) , 1.5 g与250 m L 5%葡萄糖溶液相溶解, 静脉注射, 1次/d, 14~30d为1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对患者的少尿期持续时间、多尿期持续时间、SGR (血肌酐) 和尿渗透压的恢复时间进行观察, 并对治疗前后的CCR (内生肌酐) 清除率以及尿NAG等进行测定, 并对缓和症状的改善状况进行观察。

1.4 评判标准

30 d为症状观察的时间, 治愈:SCR恢复到正常状态, CCR清除率良好, 症状消失;未愈:血肌酐没有正常恢复, 与治疗之前相比, 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显著差别[2]。

1.5 统计方法

以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进行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比较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经相应治疗, 在治愈率上, 研究组为97.5% (39/40) , 比较组为85% (34/40) ,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少尿期、多尿期、血肌酐恢复以及尿渗透压恢复等时间上, 研究组均少于比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CCR清除率以及尿NAG酶情况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的尿NAG酶均降低, CCR清除率均升高, 而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和清除率要优于比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持自由基理论者认为, 自由基能够使生物膜当中出现许多不饱和脂肪过氧化, 以此生成过氧化脂酸, 破坏膜脂质, 使膜的完整度缺失, 最终破坏细胞功能。相关研究认为, 急性肾小管坏死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以此产生氧自由基并增多过氧化物, 从而减少了清除率。氧自由基会增强内膜脂质过氧化, 损害细胞导致功能紊乱, 最终使细胞死亡。而运用抗自由基药物可以把由其引发的恶性循环给打断, 可以使肾小管坏死速度得到减缓。还原型谷胱甘肽由3种酸组成, 分别是甘氨酸、谷氨酸和半胱氨酸, 是公认的自由基清除剂, 能够保护由多种毒物造成的氧化性损伤。其能够参与到人体的糖代谢当中, 以此提高体内高能量的获得值, 并能把多种酶激活, 以此加快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速度。与此同时,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结合自由基与过氧化物来共同对抗氧化剂破坏巯基, 以此对巯基的蛋白质进行保护, 并且还能够对抗自由基损害其他脏器。代国华[4]提出, 抗氧化剂可以对细胞的凋亡进行抑制。作为一种抗氧化剂, 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通过使细胞凋亡 (缺血再灌注所致) 得到减少的机制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保护。另外,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提供甘酸氨, 以此使损害肾脏的几率得到减轻。基于此,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起到解毒、对过氧化物进行解除、对巯基酶进行保护、使细胞膜得到稳定以及加快细胞代谢速度的多种功能。

闫潇琦等人[5]的研究认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利于减轻由化疗药物引发的肝损害, 同时, 李继芳[6]的研究表明, 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对肾功能进行保护。通过该研究可以看出, 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的研究组的多尿期、少尿期明显比单纯运用常规综合治疗的比较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在血肌酐的下降幅度上, 研究组要显著大于比较组, 并且缩短了其恢复时间, 提示在肾小球滤过功能恢复速度上, 研究组比较快。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的尿NAG酶均降低, CCR清除率均升高, 而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和清除率要优于比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治疗当中并没有发现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不良反应。陈继英等人的文献资料中指出,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治疗有效率为100%, 与该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 该研究认为,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使中毒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肌酐水平得到降低, 并且能够加快肾脏近端肾小管和远端肾小管功能的恢复速度, 使少尿期和多尿期时间得到缩短, 治疗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伟旺, 陈继桃.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中毒性肝炎4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25) :5143-5144.

[2]何燕, 吴天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左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22) :5-6.

[3]王建军, 李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福辛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6) :572-573.

[4]代国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引起的肝功能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559-560.

[5]闫潇琦, 安爱军.三种保肝药物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0) :157-158.

[6]李继芳.还原型谷胱甘肽液对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8) :105-106.

[7]王玉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3) :196.

还原型谷胱甘肽

还原型谷胱甘肽(精选11篇)还原型谷胱甘肽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及分组成年健康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200只(动物合格证号编号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