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研究生范文
工科类研究生范文(精选12篇)
工科类研究生 第1篇
然而当前的研究生基本都是“90后”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导致这批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不少学生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做事浮躁,缺乏毅力、责任感。加上当前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浮躁,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具体到学业表现上来说,当前的部分研究生对待学业的态度非常现实,只关注短期和眼前的需要,没有长远眼光,对于自己认定的、短期内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拿奖学金、打工赚钱,以及求职就业、留学深造所需要的知识),干劲很足,反之则消极对待。基本上没有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和激情,缺乏创新方法,更缺乏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行为。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涉及到社会、学校、导师、研究生个人,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方面面。但作为导师,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个人的梦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从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和手段出发,总结了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针对不同的研究生培养阶段和环节的一些用于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手段和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研究和分析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学术兴趣
就导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接触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具体而言,从研究生入学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开始,就要分析研究生真正的读研动机和学术兴趣所在,依据研究生们的兴趣和类型选择合适的研究生,考虑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对于以深造为目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为主;而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其实践能力为主。
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的学术兴趣、学习能力和毅力等因素。同时,通过与研究生们的交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的读研动机,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激发他们从事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动力。使得学生的个人学术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能够统一,从而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坚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往往起源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手段是在基础学习和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过程、与导师的日常交流和讨论过程,以及自我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学到新知识、了解新观点,同时还需要掌握背后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寻找和发现问题,尤其是,如何在学科前沿地带发现问题,寻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点。
在国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一年级一般都是课程学习阶段,二年级才开始进入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工作。而我们的做法是,从一年级开始,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之外,开始着手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这一训练将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
我们在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制订了如下进行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案:
1积极组织和要求学生选修科学的思维方法类课程,使学生得到基本的思维方法学训练。
2每周阅读1~2篇与个人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文献,并进行精读。
3要求在精读过程中,理清文献的思想方法,分析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4定期举行实验室内部的小组例会,讨论所阅读的文献,介绍文献的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小组内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同时提出各自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意,通过思维碰撞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路。
5会后,要求学生就讨论情况做进一步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思路和问题,并就相关问题和思路做进一步研究,为后继的项目申报和论文选题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
对于信息类工科研究生而言,如果说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那么科学研究实践则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加强科研实践,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核心。
具体来说,我们所采取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包括:
1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欲望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定科研实践的训练规划。
2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日常学习阶段,除了安排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之外,同时安排文献检索、项目管理等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使研究生们可以在得到基本科研方法训练的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实践技能。
3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按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组建梯队型的小型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大约在2~4人左右。小组内部的同学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实现高年级研究生和低年级研究生接力的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结合研究生们的小组讨论成果,鼓励研究生们主动开展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积极申报各级自主创新计划、研究生科研竞赛等专项研究项目。由研究生们按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组建研究团队,收集整理和分析学术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目的是促进研究生们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研究生们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5依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吸引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使得研究生们成为科研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研究生们以科研课题为平台,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调研、研究和创新,让科研课题成为研究生培养中真枪实弹训练的主要平台,重点突出研究生独立工作的能力、面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从事科学实战的研究能力,故而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生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训练
作为研究生在读研阶段的综合成果的载体,学位论文同样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重视学位论文环节,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导师们最关注的内容。
显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从选题开始到查阅文献资料、提交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方案、获取并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直至最后答辩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以达到系统地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针对这一过程,我们所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早选题
在先期小组讨论和课题研究阶段,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从事学术研究,通过密切跟踪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现有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等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论文研究选题,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我们的经验表明,这一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好,笔者建议应该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完成选题,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完成选题报告和课题研究工作。
在论文的选题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从研究生本人的专业背景出发,站在学科前沿,体现当代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创新性,以及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具备完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选题要体现开拓性、先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选题过程中,还需要安排在小组内部就选题进行切磋和讨论,交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尽早发现可能的问题,对于缺乏创新、可行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的选题,应尽早更换,避免后继陷入更大的困境。
2选题报告
在这一阶段,研究生应该完成课题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所形成的选题报告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初步研究阶段的综合成果,反映了研究生本人对课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初步研究成果,也决定了后期论文的质量和研究深度。同时,从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角度来说,选题报告的好坏也决定了研究生能否继续进行研究,因此需要非常重视。
为了保证选题报告的质量,同时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发表周期。我们的建议是对于三年制研究生,可以将选题报告放在第四个学期初,并和中期检查合而为一,使得研究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完成选题报告的研究工作;而对于两年制研究生,则需要提前至第二学期末完成。与此同时,选题报告阶段的目标也相应地调整为:完成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施方案,并依据研究计划着手开始相应的实验和实践工作,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部分基本的、关键性的理论难题和技术难题,整理和完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中期研究
中期研究一般是指选题报告完成到课题研究完成、准备撰写论文的这一阶段。考虑到研究生们的就业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对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这一阶段应该在第四学期末完成;而对于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这一阶段需要提前至第三学期末完成。
在这一阶段中,坚持小组内部的报告例会制度,以阶段性学术报告或者阶段总结的形势在小组内部就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不仅可以加深研究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可能的失误和问题,同时还可以为低年级研究生引路,起到梯队接力作用。
4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表现,其质量保证的关键在于论文的成文阶段。为了保证论文写作的质量,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论文框架开始,就要求研究生们在小组内部报告例会上就自己的论文写作情况进行汇报和讨论,从论文框架、内容的确定和分布,到论文初稿,以及各章节细节,不断地加以完善。同时依据学位论文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整理成审查指南,发给研究生,供研究生先行自我审查和相互审查。
在论文完整的初稿形成后,由导师对其进行初审,以书面的形式对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列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完善,同时以书面形式汇报具体的整改内容和完善情况。而导师则根据整改后的论文继续进行初审,一般需要经过2~3个来回,方可最终定稿。
五效果与体会
过去的三年中,依托该方案所培养的研究生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人次获得了各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励,成功申报并获得了校级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多项,累计申请和获得的国家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而研究生们凭借自身努力所取得的成绩,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践表明,上述训练方案在培养工科信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文从导师的角度研究了工科信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取得的一定的成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以期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祖超,张丽.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60-67.
[2]季卫兵.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误区及其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54-157.
[3]陈绘,汪媛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155-157.
[4]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3-166.
[5]杨洪梅,陈琴,张婷.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51-56.
[6]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工科类专业就业排名 第2篇
专业选择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报考高等学校时需要面对的关键选择之一。专业选择的基础应当是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但也要考虑社会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是社会对各个专业的人才需求的直接体现,因此倍受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2014年,应教育部要求,90%以上的本科层次高等学校都编制发布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布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其中,又有超过半数的高校除了公布整体就业率,还公布了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最好大学网”对各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发现有425所高校公布了本校部分或全部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涉及300多个本科专业,累计频次1.5万以上。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类和汇总,不仅可以获取各专业、各门类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各个专业内有关高校的就业率排名(排名名单详见最好大学网)。
1、工学门类的就业率最高,法学、教育学、历史学门类的就业率最低
将各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按学科门类汇总后可以看出,工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是所有门类中最高的,达94.04%;农学和医学门类的就业率也较高,分别是93.15%和93.06%;管理学和经济学是考生们热衷报考的两个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都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达93.02%和92.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的门类依次是文学、理学、艺术学、哲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其中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的就业率都低于90.00%。
高校公布的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共涉及300多个专业,针对每个专业,我们计算了所有相关学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值。对于那些有效样本不少于40个的专业(即公布该专业就业率的高校数达到40所或更多),我们将其就业率由高到低划分为高就业率、较高就业率、正常就业率、较低就业率、低就业率5个区间,具体如表1所示。
共有113个本科专业的有效样本数不少于40个(见图2)。这其中,高就业率专业有18个(占15.9%),较高就业率专业有17个(占15.0%),正常就业率专业有47个(占41.6%),较低就业率专业有13个(占11.5%),低就业率专业有18个(占15.9%)。从各个学科分类下设专业的分区结果看:
哲学门类下没有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的专业;
经济学门类下有4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都是正常就业率专业;
法学门类下有5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2个较低就业率专业、3个低就业率专业;
教育学门类下有6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个正常就业率专业、3个较低就业率专业、2个低就业率专业;
文学门类下有11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7个正常就业率专业、3个较低就业率专业、1个低就业率专业;
历史学门类下有1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为低就业率专业;
理学门类下有12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5个正常就业率专业、2个较低就业率专业、5个低就业率专业;
工学门类下有40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5个高就业率专业、11个较高就业率专业、14个正常就业率专业;
农学门类下有2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都是正常就业率专业;
医学门类下有8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个高就业率专业、4个较高就业率专业、2个正常就业率专业、1个较低就业率专业;
管理学门类下有15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2个高就业率专业、1个较高就业率专业、11个正常就业率专业、1个较低就业率专业;
艺术学门类下有9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个较高就业率专业、1个正常就业率专业、1个较低就业率专业、6个低就业率专业。
2、高就业率专业绝大多数是工学门类下的专业
高就业率专业如表2所示,能源与动力工程(96.71%)、机械工程(96.20%)和工业工程(95.68%)位列前三。18个高就业率专业中,有15个是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管理学门类的2个专业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也都和工学有交叉(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充分体现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上的优势;高就业率专业中还有1个医学门类的专业,即药物制剂,该专业的就业率在高就业率专业中处于最后一名。
3、低就业率专业中艺术体育类专业最多
低就业率专业如表3所示,音乐表演(87.22%)、体育教育(87.26%)和美术学(88.24%)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3个专业。18个低就业率专业中,有6个是艺术类专业,还有2个教育门类下的体育相关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说明艺术体育类专业尽管在高考招生时有特殊通道,考生大多具有相关特长,但是在就业上存在一定劣势;理学门类有5个低就业率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统计学这些基础性很强的专业以及目前社会实际需求还不够大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法学门类下的3个主要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也都是低就业率专业;历史学专业既是冷门专业,也是低就业率专业;文学门类下的新闻学很受考生欢迎,但是也属于低就业率专业。
4、热门专业的就业率有高有低
工科类研究生 第3篇
摘要:本文从产品研发的角度,在对工科类院校特色和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策略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得出了工科类院校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的六项策略,并结合几所高校的相关设计成果加以佐证。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些许借鉴,在开拓校园文化市场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工科类院校的品牌形象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产品开发 纪念品设计 特点 策略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3-0131-03
1引言
世界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而且要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魅力。同理,高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定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是学校所独具的,而工科类院校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工科类院校在专注专业技术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提升人文素质。如何对大学校园文化,特别是工科院校的这一无形资产进行有形的管理与传播,达到“以美育人,以美治校”的效果,是如今许多工科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2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产品现状及问题
工科大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比较强烈,专业性较强,在研究专业技术的同时,容易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产品渗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文素质。一所名校的优秀思想与文化底蕴也需要通过相关校园文化产品来进行传承。分析目前大多数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情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产品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2.1产品的人文特色缺失,不善于发掘与提炼本校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
与很多文科类大学相比,工科类院校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导致在人文教育方面确有所落后。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校园文化产品开发方面仍处于落后位置。实际上,有些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景点是很出彩的,但因为对校园文化景点的关注度不够,对相关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使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衍生产品缺乏基本的竞争力,更没有相关的系列化产品,校园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较弱,是摆在面前的事实。排除管理体制的问题,更关键的原因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对校园文化产品核心文化价值的忽视。
2.2简易的工艺品居多,缺乏审美与功能性的合一
现有的校园文化产品,有很多设计只顾及到产品的可观赏性,或者重视了产品的功能性就会忽视产品的艺术性,缺乏审美与功能性的有效结合。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体验者的兴趣,从而实现精神文化享受的更高层次体验。
2.3受众人群局限性较大,设计思路不够开阔
由于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人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长时间在校园里学习与生活,对民间的传统手工艺等知之甚少,眼界急需开阔。在进行校园文化产品相关设计的时候,思维会受到所学知识的局限,在设计过程中容易遭遇瓶颈。特别是所设计的产品不被认可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2.4缺乏统一规划,开发盲目
长期以来,很多大学校园甚至没有相关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发展规划;有些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路线单调,内容种类单一;也有一些策略发展因为时限性不佳,已经不适合当前需要。校园文化产品的使用对象其实很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针对性,导致产品设计结果的相互重叠现象屡见不鲜。
2.5诞生的校园文化产品鲜为人知
当静态校园文化产品出炉后,并不代表整个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已经结束。有许多好的校园文化产品并没有传承下去的原因,就在于后续工作没有受到重视,导致前期投入大量心血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光彩,创意校园文化产品最终难以得到更广泛的了解与认同。
3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现状,并结合矛盾辩证法中动与静相互对立并且相互依存的原理,对该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策略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将相关校园文化产品分为静态产品与动态产品开发两大类。
3.1静态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策略
3.1.1合理重现和利用校园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产品的核心文化价值
每个学校的校园历史文化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古迹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在为高校增添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更为校园文化产品提供了天然的展示空间。怎样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去辅助校园文化产品开发,进行相关文化整合与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校园文化产品最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的部分就是产品的核心文化价值给游客所带来的文化体验。因此,产品的核心文化价值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首要因素。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发挥本校优势,切忌照搬照抄。把握好目标高校的历史文脉,从具有标志性的校园景点中提炼元素并加以设计,从小产品设计到大型设施建设,都要充分体现本校文化的主题和特色。
3.1.2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审美与功能的合一
设计是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审美与功能结合的最佳途径,在设计时不仅要结合本校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文化产品开发之外,而且应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特点,充分运用资源的可利用因素,大胆灵活地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保证产品艺术性与可观赏性的基础上,强调产品的重点功能。借助丰富的表现形式来激发体验者的兴趣,实现精神文化享受的更高层次体验,创建审美与功能并存的校园文化产品。
3.1.3结合目标院校所在地方传统工艺促进其发展
在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纪念品设计的范畴。纵观我国各地区旅游景点的纪念品设计,都离不开传统手工艺的运用。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工艺自身特点和文化特质是很难被现代技术所取代的,因而成为地方文化的又一代言物。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这所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工科院校,是河北省属骨干大学,坐落于天津。由于自身的特殊位置,具有了河北与天津的双重地方特色。进行产品开发时,可以将当地特色手工技艺及民间传统文化加以运用和融合,使本校校园文化产品的市场更加开阔。
3.1.4系列式新产品开发策略
系列式的校园文化新产品开发,就是围绕一种产品延伸向不同的需求群体,开发出一系列类似的,但又各具特点的产品,这样形成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系列产品,会很有系统感和整体性。目前,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路线单调,内容种类单一,宜采用系列式产品开发策略。
对于核心文化价值在面向不同目标时(主要包括在校学生群体、毕业学生群体、教职工群体、来校旅行参观群体)的不同诠释,宜采取不同的要素整合方式,最终设计出各有不同又以核心文化价值为主线的系列文化产品。这样不但可以使单个旅游产品向精细式的开发和质量经营转化,同时可以避免产品设计的相互重叠。
3.2动态校园文化产品的营销补充策略
3.2.1培养纸媒、网媒方面的技术人员,善于利用节庆日进行产品的宣传活动
成品出炉后,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并没有结束,纸媒、网媒等动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应当兼顾,这样可以有效增加产品体验者的参与性活动,调动使用者的兴致,创造更多消费动机。开发团队应当对有技艺的学生集中进行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之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来。特别是要培训好相关宣传服务人员,开拓更加广泛的潜在市场。
宣传人员应当利用学校纪念日和现代学生富有文化特色的各类社团活动,开展相关宣传工作,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活动开始前,一定要通过纸媒,网媒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活动结束后,做好相关记录,利用网络公共平台,校园媒体等设施进行推送,使这些创意产品得到更广泛的了解和认同,让体验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3.2.2建立相关工作室及体验店为静态产品的开发与宣传提供辅助
在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策略中,应在兼顾相关法规,宏观调控,统一政策,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模式,拉长产品链,扶持一个系统的、集校园产品设计调研、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兼融艺术性、实用性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室。在后期甚至可以建成一个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校园文化特色体验购物店。根据体验者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发相关产品。
4结合几所高校设计成果加以佐证
4.1合理重现和利用校园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产品的核心文化价值(图1)
图2的两种站台是在校学生为学校设计的校园文化特色公交站台。左边小站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的正门造型,从该校特色大门中提取典型元素,再将这些元素进行打散,重构,塑造出全新的站台造型,具有浓郁的“河工”特色。
右边的站台整体对河工大文化精髓加以提取,台顶采用交错性结构叠加打造立体感的同时,从正面看来其实是两对“工字”,体现河北工业大学“工学并举”的精髓,同时在站台背面设计三面横向宣传栏,可以在上面镌刻校训及学校发展史,让乘车的师生可以时刻回顾学校历史。候车厅整体采用木质钢结构,在造型、材质等方面体现出该校历史感的同时,绿色环保。
4.2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审美与功能的合一
如图3、图4所示,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设计制作的校园手绘地图。笔者去厦门大学参观时,发现这套手绘地图不仅受到该校师生的欢迎,而且来往的游客也几乎入手—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件校园文化产品很好地实现了审美与功能的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将本校传统元素进行渗透式运用,在开发中很好地针对体验对象的需求特点,充分运用手绘技能,采用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在保证产品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产品的导航功能;借助鲜活生动的手绘表现形式来激发体验者的兴趣,使对方于动、静之中获取校园观光的路线;同时在地图背面附上的校园文化介绍与特色景点大赏,使游客得到了精神文化享受的更高层次体验,实现了审美与功能的合一。
4.3结合目标院校所在地方传统工艺促进其发展
图5,图6是结合河北工业大学所在地一天津的地方传统工艺进行的校园文化产品设计。如今,天津还保留着许多民间风俗,特别是春节,更是民俗的集中体现。比如贴吊钱儿、窗花、福字等。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天津人的许多民俗对学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民间手工艺术与校园标识建筑物、校园文化精神相结合,宿舍门窗贴上特色窗花吊钱,学校过节也有了气氛。当地特色手工技艺及民间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使本校校园文化产品的市场更加开阔。
4.4系列式新产品开发策略(图7~图9)
4.5改良市场上的优秀纪念品,取长补短巧设计(图10)
这款纪念盘与市场上现有的普通纪念盘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纪念盘质地精良,做工考究,是摆放在雅致场所的不二选择,很早以前就已经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浙江大学推出的这款校园文化产品的策略是不把投资用在抢先研究新文化产品上,而是利用文化的共性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共同特征,利用已经被其他旅游目的地识别出来并被市场检验的需求,这样既可以避免市场风险,又可以节约研究开发费用。成为馈赠亲友的特色纪念品。
5结语
工科类研究生 第4篇
1 调查对象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工科类毕业生330人。
2 调查方式
通过Email、QQ、走企访岗等方式进行调查, 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毕业生情况调查和用人单位情况调查。以抽样调查形式对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有效问卷90份, 合格率81.8%;对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有效问卷90份, 合格率占81.8%。
3 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分为两份, 第一份是毕业生的相关信息, 主要涉及专业对口度、岗位适应状态、薪资水平、岗位满意度、对母校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评价等;第二份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包括毕业生职业素质表现、知识水平及工作能力及反馈意见。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毕业生情况。
(1) 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毕业生的专业较大程度上决定其去向和工作性质。通过调查, 工科类毕业生目前在企业工作, 多数属中小心型民营企业占88.9%, 且在企业一线岗位。他们对岗位满意程度大部分在“基本满意”等级之上, 对岗位的适应状况:完全适应的为34.4%, 基本适应的为62.2%, 总体就业形势良好。 (2) 在单位和岗位的选择上。调查显示, 个私企业吸引了88.9%的毕业生, 有14.4%人认为专业完全对口;有64.4%人认为基本对口;有12.2%人认为不太对口;有10%人认为不对口。这说明工科专业的原因, 毕业生进入企业担任技术员、操作工, 技术研发等岗位居多, 且专业对口率高。 (3) 月薪工资。毕业生初次就业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工资在1000-2000元左右, 从初步就业工资分布情况来说, 基本符和目前社会工资水平。工科类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基本为一线操作工或技术员, 因此工资水平一般。在经过实习锻炼后, 逐步从一线岗位过渡到班组长, 生产管理等岗位, 技术含量较之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工资水平也相应上升。 (4) 毕业生岗位适应状态及岗位满意程度。
从上面两组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 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强, 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这说明该类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和情商, 具有吃苦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 (5) 对在学校接受的各项素质教育的调查。在学校接受三年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后, 很多人认为在校期间的这些教育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从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毕业生能从学校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中获益, 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认为外语能力、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社会公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所欠缺。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的开发, 也要多组织学生素质拓展, 让学生走出校园, 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关能力, 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4.2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反馈。
多年来,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 再加地方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 使得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压力增加。培养满足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变的越来越重要。通过调查发现, 高职工科生相对而言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我们也发现, 在同等条件下, 绝大部分企业需要找有经验的人, 这对我们毕业生是挑战, 也对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高要求。 (1) 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在校理论成绩优异, 不代表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学生角色转换较慢, 不能尽快融入新集体、新环境, 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团队精神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2) 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见表1, 表2)
由表1、表2数据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比较满意。个人素质较高, 事业心强, 具有吃苦奉献精神, 职业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3 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及活动的意见。
调查中显示:学生对学校总体教学、活动、软硬件设施等情况满意, 但仍有些许不足,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社会活动, 对于课程设计可以与企业合作, 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要以学生为本, 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和环境, 当然更加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考核。
5 结果启发
通过本次毕业生跟踪调查, 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 主要集中在职业素质不突出, 理论水平一般, 能力有限,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向高层次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最大障碍。应采取措施, 以提高教学质量, 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5.1 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 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 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 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 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第三, 要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结合, 让学生多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5.2 精心组织学生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事实证明, 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 力求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中受益。
5.3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不仅仅课堂教师要增强能力, 行政岗位、教辅岗位的人员也要加强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引进人才时一定要严格考核, 制定较高的硬性条件。要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5.4 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培
养,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有从基层一线做起的思想准备。
通过此次的调查体现, 毕业生能在岗位上适应工作, 能利用在学校所提升的能力用在岗位上, 这是学校值得欣慰的。当然也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看到了我们的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也在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中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学习氛围都存在一定的缺乏。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杨滢.在多元化的视野中探索地方院校工科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路径[J].中外企业家, 2009 (20) .
[2]王凡.浅谈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路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
中职工科类《英语》试卷1 第5篇
12、At the beginning,I was interestedthe experiment..(每题1分,共30分)A、toB、onC、in班级
一、根据中英文意思,请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英语单词和汉语。
()
13、There is only one batch but the order is huge, so we will have a_____ time next week.姓名A组:
1、英译汉
A、niceB、goodC、tough
1、instruction2、fasten
3、experiment、opposite()
14、It is certain that we will have to work ______to meet the deadline for delivery.5、trainer6、commend7、obstacle
8、A:overtimeB:on time9、lathe10、workpiece11、machine tool
12、engineer()
15、We will then have a day ___next Sunday.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12级《英语》
13、office clerk
14、machinist15、bonusB组:
2、汉译英
1、项目
2、寻找
3、猛击
4、结果
5、仪表盘
6、铣工
7、电弧
8、镜片
9、轮班
10、时间表
11、简历
12、按压
13、程序
14、输入
15、牢固的二、根据中英文意思进行词组匹配,将正确答案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daily timetableA、记录()
6、test reportF、求职信()
2、note downB、平均()
7、application letterG、茶歇()
3、automobile technicianC、作息表()
8、meet the deadlineH、检查电路()
4、on averageD、汽车技工()
9、tea breakI、测试报告()
5、punch time cardE、按时完成()
10、check a circuitJ、上班打卡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写在每题前面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
()
1、I didn’t read the instructions for the new machine carefully, and a ____circuit was
caused.A、shortB、long
()
2、Operators m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 for operating the lathe and become ____with its
gener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A、familyB、familiar
()
3、I am ______ that it’s very important to follow the proper procedures when I work.A:awardB:wereC:aware()
4、Our group leader ______the workpieces to us.A:asB:assignsC:signs
()
5、I choose the right cutting tool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work and_____ it_____.A:set upB:set down
()
6、I ______the workpieces, and make sure that they fit well.A:attachB:assign
()
7、I ______the machine tool to machine the workpiece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A:turn onB:turn off
()
8、After completing the machining, I turn off the machine tool and ____everything ___.A:clean downB:clean up
()
9、Remember!It’s _______ to clean the machine tool with the power on.A:dangerousB:different
()
10、Our factory mainly produces ______types of lenses.A:veryB:verifyC:various
()
11、The total ______is 5,000 units.A:outputB:input
A、ofB、offC、over
四、补全对话,将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每空2分,共10分)
Richard: The experiment is over.How come you’re still here?
Mary: I’m writing the_________
Richard: What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a lab report?
Mary: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made up of five parts.Richard: What are they? Mary: The ________of the experiment, the tools and ___________ used, the
___________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 the detailed ___________, and thefindings of the experiment.Richard: I see.Thanks for your explanation.Mary: You are welcome.A.aimB.materialsC.principlesD.proceduresE.report
五、判断正误,T or F(每题2分,共10分)How to use the lathe
1.Operators m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 for operating the lathe and become familiar with its gener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2.Before running the machine, make sure that all its parts are working properly, and that its safety protection devices also work well.3.The operator must operate the machine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proper procedures, and no other persons should operate the machine without permission.4.Press the button in the correct way.Do not bang hard on the keyboard, keypad or screen.5.If there is anything wrong, stop the machine immediately and check it ,and be sure to remove any obstacles.6.The machine must be turned off before the operator leaves the workstation, changes the speed ,changes cutting tools, measures size, or adjusts work materials.()1.The operator can operate the machine without checking it.()2.Other persons should not operate the machine without the operator’s permission.()3.The operator can press the button heavily.()4.The machine must be turned off before the operator leaves the workstation.()5.If there is any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 the operator must stop the machine at once
and check it.六、翻译句子。(每题2分,共10分)
工科类研究生 第6篇
[关键词]工科类 高职高专 艺术素质教育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36-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广泛普及,艺术教育以它的独特形式和重要作用,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发展国家“软实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步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一些高职类院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例如《音乐鉴赏》、《艺术鉴赏》,但由于工科类学生专业的特性,艺术教育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设计无新意、教育师资不充足等一系列问题在工科类院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一、艺术素质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现状
(一)工科类高职高专大学生艺术教育基础薄弱
工科类高职高专生源主要由应届高中生与参加全国统考的相关专业中专毕业生构成。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导向性,高中阶段重视升学率,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学生本人都认为学习艺术会浪费学习时间,影响学生高考成绩,这种现象在重点高中尤其突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音乐课、美术课基本上被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课程占用替代,学生在高中的艺术教育基础非常薄弱。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技能教育”倾向严重,这一点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尤其突出。为了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训,强调独立的学科体系,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被忽视。学校认为艺术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补充学生一些艺术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与就业竞争并没有多大帮助。这些都是导致工科类高职高专院校片面追求实用课程而忽视艺术教育的原因,这也导致了工科类高职高专大学生艺术教育基础薄弱。
(二)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松散,没有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高职类院校重专业课轻艺术课,重技能培养轻艺术素质培养。一些高校对于艺术素质教育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还处于多头管理或管理无序状态。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松散,而且只能作为选修课在一个学期内开设,这样一来,课程失去了连续性,除了给予学生就业所要求的技术性、操作性训练外,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方案一直被忽视,更不用说提高与发展了。许多工科类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艺术系或者艺术教研室,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兼职的,很多艺术课教师除了教学外还要做辅导员、教学秘书或其他行政类工作,很少有时间加强同行间的艺术交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水平。
(三)教学形式不丰富、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效果不佳
从全国范围来看,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一些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有专门的领导机构、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丰富的艺术活动、较好的艺术成效,但是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素质教育还处于自发性、随意性的状态,教学形式非常单一,主要采用以艺术作品鉴赏加教师现场讲解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由于艺术素质课时少,而且都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课,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对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文化底蕴进行深入阐述,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热情都不高,对艺术素质课程教育只是“蜻蜓点水”地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对艺术作品了解肤浅,无法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预期效果。
(四)高职高专大学生自身艺术修养水平不高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状,艺术修养、语言表达等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工科类学生由于学科倾向不同,在思维方式上通常比较理性与单一,他们对于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吸收与理解显得刻板与不敏感。工科生对中外名著与传统文化反应冷淡,图书馆内的艺术素质教育书籍常常无人问津,他们热衷于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觉得拿到了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就证明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认为艺术素质与提高能力无关。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育方面的缺陷造成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工科类大学生自身艺术修养水平较低。
二、工科类高职高专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与研究
(一)针对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现代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招聘方向已经由专业型、技能型向复合型、素质型转变,在同等条件下他们希望应聘人才有突出的特长,以适应企业文化发展的需求。他们注重有篮球、合唱指挥、舞蹈编排、小品表演等特长的学生,招聘中被关注和挑剔的是应聘者的人格魅力、情趣等涵养,这在某个角度上决定了人才的质量。艺术素质教育就是提高这些涵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目前人们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了解较少,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教学在重视动手能力的同时却忽视了艺术素质的教育,加剧了技能化、非教养化和急功近利倾向。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科学与艺术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所知道的许多杰出的领袖人物、知名人士都是造诣深厚、成果卓著的艺术活动实践者,例如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会拉小提琴,并且与钢琴大师刘诗昆合作过。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推动心智开发,陶冶、净化学生心灵。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艺术素质教育有着它自身的教育优势。
(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传统模式是知识本位模式,主要以知识的传授、储存和再现为课程的实际目标,传统的艺术素质教育也是如此,课程中没有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能力训练,在职教课程教学中,这是已经淘汰的模式。所以高职教师也要由传授知识转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这就要求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建构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设立艺术教研室,组织专业艺术教育人才进行培训、观摩、考察, 以科研促教学,要“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定性选修课程,重视和加强高校艺术管理与研究,逐步使艺术课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2001-2010)》,使艺术素质教育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完善教材,积极探索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工艺美术制作》、《基础绘画》、《书法》、《现代设计欣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现有的艺术教育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传统化的教材内容占了很大的篇幅,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意识教育教材”来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艺术教育发展趋势,选择当下的尖端元素补给教材,时刻关注艺术类信息发展,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音乐会、艺术中心、画廊等社会艺术机构作为学校教学资源的补充,加强对艺术类赛事(音乐、舞蹈、服装设计等)、专题片、影片以及书刊等的观摩,这些都是获取最新艺术教材的良好途径。针对工科类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这一特点,艺术素质教育应加强实践与互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互动,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例如《音乐鉴赏》中的合唱欣赏课,就可以挑选一首较为简单的二声部歌曲《送别》让一位学生做合唱指挥,其他学生在台下做合唱队员。实践课的加强可以让学生展示才艺,并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加强多媒体利用,注重音乐、美术、建筑等交叉学科的融合,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的外延教育因素,最大限度地丰富趣味性、创意感,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主动性,又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感悟与热爱。建立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充分挖掘工科类课程中的哲学及美育因素,舒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知、情、意协和,追求人生真、善、美,探索出一条有效可行的艺术素质教育教学之路。
(四)积极开展艺术社团活动,以活动带发展,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
学生社团是以坚持丰富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为根本宗旨,创造性地开展理论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体育活动,突出思想性、趣味性、学术性的群众性团体。社团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为热爱艺术的学生,为有一定基础又希望进一步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搭建平台,通过社团组织的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能为学校发现和输送文化艺术活动的艺术骨干。以我院为例,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共有33个社团,艺术类社团有文学社、戏剧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净轩棋社、健美操协会、礼仪协会、动漫协会等,这些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相应的省级、区级文艺比赛中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例如舞蹈协会多次取得全区舞蹈大赛名次;健美操协会荣获省级比赛一等奖;戏剧协会、音乐协会合唱团在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与三等奖;戏剧协会选送的《寻找男子汉》在全区首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戏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对大学生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带动了学校文化活动的发展进程。
当前工科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正在逐步提高,教学内容、形式、手段不断丰富,但是观念的更新、时代的变迁、教材的建设等教学问题都要求艺术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让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感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从艺术中去感受美、发现美。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果终将在他们高尚的人文素质与艺术审美上为我们展示出来。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易.大学生你怎么了[M].南方日报出版社.
[2] 关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思考[J].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2010,(5).
[3] 苏云升.当代大学生特点与高校的学生管理[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10,4(2).
[4] 田世英.对普通高等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5]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与教学设计案例集[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工科类研究生 第7篇
一、理工科类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工作实践和调查了解, 认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抑郁
精神抑郁是目前理工科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首要问题。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计算机专业是高科技学科, 能考上计算机专业各个方向的研究生, 在人们眼中都是知识前卫、前景看好、就业有保障的群体。然而, 有少数学生进校后, 很快就没有了兴奋感, 感到前途渺茫, 整天情绪消极、精神抑郁。客观原因主要是研究生连年扩招, 招收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学院越来越多, 这就使得多年前还是抢手、热门专业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从“香饽饽”变成了“难嫁女”, 他们开始对自身前途感到无望。在主观上则是受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影响。有些研究生因选题不当而导致科研任务不能顺利及时地完成;有的高分低素质的因专业基础差而从一进校就患上了“论文恐惧症”;有的因为专业好而因福起祸, 身陷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等等, 这一切都有可能导致他们精神抑郁、意志消沉, 不愿把精力用在学业上, 甚至引发神经衰弱、焦虑失眠等。
2. 人际交流障碍
人际交流障碍是理工科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文科研究生相比, 理工科研究生相对封闭。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更看重个人的科研运作能力, 而往往忽略人际交往, 没有认识到交往能力是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在一个综合院校中, 具有这种性格的理工科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受挫折, 就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陷入自我否定的苦闷、焦虑、烦恼、恐惧之中。我们根据在工作中的调查所知, 一部分研究生感到今后走向社会最难适应的事情就是处理人际关系。某些理工科研究生因缺乏应有的人文素质, 不敢正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慢慢就远离人群。这种人际交流的缺陷会导致研究生性格孤僻, 产生心理障碍。
3. 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理工科研究生心理问题最显相的表征,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 也是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情绪低落, 即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 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 (2) 行为不当, 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放弃研究等行为特征; (3) 成就感低, 指完成学习任务时因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
4. 性别心理障碍
性别造成的心理障碍明显地表现在女性研究生身上, 尤其是对理工科的女研究生来说。女研究生的性别心理问题主要是: (1) 许多女硕士研究生不是真正出于对该学科爱好的选择, 而是迫于现实就业的考虑才选择读研; (2) 理工科专业在社会上被视为男人的专业, 工作的选择方很容易向男生倾斜, 女性从事该专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她们承受着来自社会、来自业界的性别偏见压力; (3) 理工科女硕士研究生的相对较高的学历层次对她们的婚恋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所以她们会表现出较高的“成功恐惧感”, 害怕成功所带来的许多消极后果。
二、形成理工科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因素分析
形成理工科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 社会的原因, 经济的原因, 就业的原因, 个人性格的原因, 等等。但往往是诸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导致研究生的心理亚健康现状。
1. 社会文化因素
不论在任何状况下, 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社会问题的影响。因为在一个人身上往往能集中呈现社会的敏感问题, 在个人身上总是有历史遗留的痕迹。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 送出了本土的人才, 引进了西方文化。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成为了影响当今我国文化形态的主要文化类型。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却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但是, 因为我国多年来的封闭式建设, 物质享受远没有与西方同步, 所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和谐发展导致了当代人的追求失衡。这种异质文化突出地体现在研究生身上就是选择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的心理冲突。校园中曾被社会捧为“佼佼者”的研究生的价值观受到了物质的冲击, 精神文明难敌社会上的物质文明, 难以满足的物质需求, 使研究生们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和生存低谷。
2. 压力交错因素
除社会文化因素外, 理工科研究生承受的压力是各种各样的, 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暂且将其称为压力交错。
(1) 年龄的压力因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的入学年龄差异增大。尤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 有的在各种企业机关工作后有了重新选择职业的要求, 其中一部分人已实现二次择业, 因此他们选择了考研。进校后, 他们很快就发现研究生已经趋低龄化, 大多数都是从本科直接推荐或直接考上来的。学业的连续性让从本科直接读研的学生具有了知识习得连续的优势, 这让许多年龄大的研究生感到青春气息的压力。如果学习不顺心, 他们就会很快患上学习倦怠症, 后悔重新选择, 又担心今后的重新就业。而无直接社会经历者同样也会经历另一种压力, 缺乏年纪大的同学的社会经历, 羡慕他们的成熟。这些问题在新环境中很容易使两种年龄层的人都有心理压力。
(2) 经济压力因素。硕士研究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直接读研究生的学生没有经济基础, 所有的学费跟生活费还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的支付。工作后再读的学生大多数是辞职后读全日制的, 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再加上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压力大, 很少能外出赚钱的机会。所以, 经济上的困难给很多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3) 学习与科研的压力。理工科研究生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的学科知识以外, 更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 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本专业的经验积累。在3年的时间里他们不仅要学习, 而且要有研究成果, 并在公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是理工科研究生最大的压力。
(4) 就业压力。目前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国家统一分配的“铁饭碗”已成为了历史。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大, 研究生专业“一票难求”的格局也打破了, 就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时研究生的自我期望值高, 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高, 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就业层次上的困难。就业竞争的压力引发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
3. 个性缺陷因素
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 面对同样的压力挫折, 会有不同样的结果。环境因素只是一个外在的诱因, 而危机产生的根本是内在因素, 是研究生的自身因素, 即个性缺陷因素。研究生个性缺陷因素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性格过于内向, 这种性格不愿与人交往, 容易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负性情绪控制下的人, 是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二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这种人多为从本科直接升入研究生院就读者, 他们大多数是本科中的佼佼者, 也不曾经历社会的历练, 受的挫折少, 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对危机和冲突的应对能力。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个性缺陷因素是造成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内在根源。
三、应对策略初探
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如何释放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我们觉得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力度是抗阻心理亚健康的最佳手段, 只有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研究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因此, 心理教育应注重抓好如下两点。
(1) 教育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面对挫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优越的生活环境, 顺利的成才之路让研究生很难直面困难, 很难接受挫折的严重性。此时, 心理教育应该给予研究生鼓励, 教会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将专业心理素质教育与潜移默化的教育相结合, 再设计困难挫折的机会, 有意识地让学生锻炼, 从正面引导, 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 鼓励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研究生所处的人际群体来看, 研究生的人际交流关系主要是与导师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的关系。研究生应该多与导师沟通和交流, 让导师熟悉自己, 了解自己, 有了导师的帮助, 许多压力都会消弥于无形之中。同时研究生要学会交朋友, 学会倾诉、表达。当自己心理和情绪发生波动的时候, 要学会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 以及一定的情感宣泄方式, 使自己能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2. 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
从各种调查来看, 研究生一旦出现心理危机就很难干预并解决。所以, 从研究生一入校就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如果有可能, 学校要有专门的研究生心理咨询中心, 鼓励研究生自己选择做心理咨询, 请专家对他们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 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3. 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文化建设
理工科研究生都来自不同的层次结构, 专业分散, 管理也相应松散, 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多。而文科的研究生却不一样, 尽管专业不同, 却时常有共同兴趣的讲座、文化节日, 这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应该加强研究生整体的文化建设, 举办文理科研究生都能加入的文化活动。例如研究生社团的文化剧社、读书会、各学科互访、摄影习作欣赏、书法比赛等各种活动, 这些活动能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研究生聚集在一起, 理科生可以增加文科的素质, 文科生可以了解最近的科技前沿。研究生群体的文化互补作用早已被证实, 因此, 建立一个和谐、阳光、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是有利于研究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4. 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导师制。因此, 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 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导师的学术思想、业务素质、治学精神、职业道德和言行举止等在与研究生的频繁接触和交往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 成为研究生的行为楷模和精神支柱。理工科导师本身都是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 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 而研究生往往都是导师课题组的成员, 与导师的接触是最多的, 所以导师应在指导工作中充分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动向, 用自己的治学方式、献身科学的精神影响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总之, 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已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因此,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除了日常事务工作之外, 还要对研究生的心理给予高度重视, 适时进行心理干预, 加强研究生管理, 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丽娜.浅析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J].台声.新视角, 2006.1.
[2]董银银等.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高教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 2008.4.
[3]王群等.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J].石油教育, 2009.4.
[4]秦建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6.
[5]李珂.当代研究生的回避心理及校正[J].中国校外教育, 2007.3.
[6]党喜灵.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08.4.
工科类研究生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社会进步, 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 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发展的高峰期。但是, 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以单一学术性、科研型研究生培养为主导的模式, 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 研究生在科研高层次专门人才中的地位逐渐削弱, 各行各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高校沿袭的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因此, 研究生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加强工科院校这类行业性强的院校的研究生培养, 比如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 更是迫在眉睫。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深化综合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其中, 加强课程建设是基础, 我们须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 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加强案例教学, 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一、充分挖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获得更加全面的训练, 成为复合型人才, 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需要采用多方位交叉的形式, 构建多种平台促进研究生对外交流。使他们得以不断提升自我, 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1. 理工学科充分交叉
交叉学科实质上指的是一个学科群, 即交叉性的科学。“交叉”二字是对学科性质的形象化描述, 实际上可以看做普遍联系的, 每一个学科在整个连续认识过程中占一个具体的位置。发展交叉学科正是为了填补人类认识上的空白, 使这个科学认识过程更加完善。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始于1950年代, 而后蓬勃发展, 并随着时代的进步日趋成熟。对于高等学校教育, 交叉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交叉学科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探索与发展交叉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等院校学科齐全、人才集聚、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 有能力承接重大的科研课题, 易形成新的学科及学科群, 具有重要意义。提高高校交叉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是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群主要研究能量的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技术和设备, 需要应用到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应用物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具有很高的学科交叉特性。交叉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及交融性要求交叉学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兼具整体性、层次性及应变性等多元特点。整体性或综合性知识有助于交叉学科研究者把其它学科的成果、方法引入自己的专业, 从而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产生新的见解, 创造新的知识。层次性知识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者正确组织各种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并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及选择的目标, 处理好广博与精深的关系。交叉学科的应变性有助于交叉学科研究者不断自觉吸取新知识, 进行知识的自我调节, 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需要新的学科交叉, 以加强研究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尚不能完全满足该要求,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本校数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与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一起, 承担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的可再生能源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 为学科交叉打下了天然的基础。针对能源与动力学科和应用物理学科的特点, 组建学科群, 搭建各种跨学科的平台, 整合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科研场所和科技资料等, 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及学科间的不良竞争, 充分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各个学科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专业资源能够产生强大的合力, 并以此为支撑探索培养创新型综合性人才。
2. 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
研究生教育要紧密围绕企业发展需求, 学校对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互补。企业实践基地可以为研究生提供非常广泛的选题内容, 很多研究课题都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这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的论文选题方向, 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保证。企业研究生实践基地使接受校企两种资源的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 研究生将在学校学到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时引入企业科研及生产实践中, 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企业研究生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也可以在培养过程中尽早发现人才、选择人才, 避免了人才招聘的盲目性。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 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培养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 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校和多家知名企业合作, 经常组织研究生到电厂参观学习, 更多的还包括导师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研究生到电厂现场进行实验, 不但对企业生产过程、企业难题有了了解, 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了更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企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 了解生产流程, 有利于研究生更好了解电厂的具体参数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使他们在学生期间研究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主动性, 避免了闭门造车。
同时, 学校还聘请实践基地所在企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 由学校颁发研究生导师聘书。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 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论文和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
3. 挖掘国内外两个资源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 导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柔性引进高端师资, 我院聘请了一大批国外的教授作为海外名师, 指导学科发展、合作科研, 指导研究生也作为其任务之一。他们为研究生做学术讲座、全程指导研究生论文等。校内配备副导师, 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海外名师定期来我校进行讲座、面对面交流指导, 同时, 定期进行视频交流, 研究生汇报, 导师点评, 还包括样品制备后送到国外研究机构进行测试等多种形式, 充分挖掘国内外资源。
本校还十分注重对外交流, 积极组织研究生对外交流, 在学术切磋实践中提高自己。通过承办的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搭建平台使研究生与外校专家、研究生交流, 拓宽研究生的视野。组织并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训练他们阐述学术观点的能力。让研究生们听取校外专家、学者、研究生的学术演讲时, 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产生压力和动力。在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技术交易会等大型展览会上, 也会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 研究生带着自己的学术成果, 面对面和企业交流, 大大增进了科学研究最终要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经过一系列探索形成的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立足于自身实际, 大力推进学科交叉, 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 挖潜国内外资源, 大力推动研究生多与学术界交流, 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方式, 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导师队伍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研究生培养基地不断完善, 海外高端人才引智于研究生教育, 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 每年有十个左右的研究生团队拿到项目, 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研究生数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等国家级赛事及上海市各类赛事中, 研究生成绩斐然。每年研究生发表SCI、EI收录的文章, 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 蔚然成风, 给学校研究生教育带了新的气象。更重要的是, 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 不少同学已经有了创业意向。在就业方面, 研究生就业的平台更高, 满意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
高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需。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 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实践基地资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源, 以及柔性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 进行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可以作为一条经验。本文正是论述了笔者这些年的做法, 总结出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构建理工学科交叉, 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 挖掘海外名师与国内知名专家的资源,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希望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江, 张会文, 任建兴.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专题研讨方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25) :13-14.
[2]卢建飞, 吴太山, 吴书光, 尹承梅.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 :46-47.
工科类研究生 第9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 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 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适合在工科类数学学习中运用。
一创设学习情境来渗透研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才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兴趣和动力。工科类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可分为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应用情境。
直观情境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习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知的东西。让学生迅速感知学习内容, 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学习。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解于问。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以帮助他们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悬念。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生动活泼, 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应用情景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题的情景,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的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的问题;利用排列组合的不同来编应用题的问题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 研究数学问题, 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一方面, 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而工科类的数学学习更能体现这一点。
二自主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并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并非放任性的自学,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的学习, 它是为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做准备的。前面创设的教学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始终, 在研究性学习之前, 引导学生预习所学的内容, 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 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 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 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三协作学习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同一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等形式, 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 相互交流、相互争论、互教互学、共同发展。如在学习充要条件时, 让学生举例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互讨论, 共同总结出结论。
在这种和同伴协作学习、紧密沟通的过程中,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并且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倾听他人的意见,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
四学习效果评价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
评价的时间应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始终。用以及时进行学法指导, 调整学习方法, 起到激励和明确方向的目的。评价的角度要多维:主动参与和探讨的态度, 取得的成果, 获得的指示, 掌握和使用的方法,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能力;评价的主题要多元: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方法:一是平日观察, 教师通过检查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并及时指导;二是成绩评价, 可通过单元检测和学期测验来完成。
从以上分析情况来看,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使学生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知识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进而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既不可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自主学习, 也不能放任自流, 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工科类研究生 第10篇
一、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教材选择刻板和陈旧。大多数专业英语教材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 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 没有根据当前科技进步更新教学内容, 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势必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相关专业的发展水平增加新的教学题材, 例如, 相关专业发表的最新研究论文、科学和自然杂志发表的重要学术成果等。另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很多信息都来自于互联网, 因此一些国际知名网站的阅读能力培养也应该增加到专业英语教学中来。教学方法单一, 大部分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单一的, 这是我国专业英语教学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 老师按教材阅读内容的顺利依次进行翻译, 学生则忙于记录翻译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 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另外, 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 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 教学经验相对匮乏, 没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大部分专业英语教师直接来自专业任课教师, 没有接受过科技英语写作和科技英语阅读的训练, 他们自身对于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的规律和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在安排专业英语教师上课时, 通常都没有严格对老师的英语水平进行考核, 对老师的教案也缺乏有效跟踪, 很多老师的教案都是十年不换。另外, 教师备课所花时间很少, 这样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授课学时过少。对于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尚且需要60以上的学时, 而对于专业英语这类综合性课程, 大部分的院校确把工科类专业英语的上课学时压缩到32学时, 而且一个学期结束课程, 这样安排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构建一种语言框架需要的时间是相对较长的, 特别是对于这类英语课程, 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学生都感觉到困难, 培养他们的专业英语技能, 特别是写作技能, 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另外, 安排过少的学时让教师安排教学和实践活动受到极大的约束, 很多想开展的环节没有办法开展。授课条件制约。当前工科类专业英语授课地点都是集中在教室进行, 而且一般都是桌椅不能移动的教室。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很多时候, 专业英语教学中需要引入小组讨论环节, 可是教室固定的桌椅和固定的地点限制了开展讨论。另外, 当前学校对于教师授课计划规定过于死板, 不允许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这样规定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也极大地限制了老师的主动性。因为, 很多时候开始制定的计划会随后续课程的开展而暴露出问题, 教师应当有权利适当动态修正教学计划和进度以适应情况变化的需要。
二、以实践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
1. 实际任务驱动教学课程。
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任务。例如, 要求学生在学校外文数据库中找出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科技论文进行精读, 要求完成不少于2万字符论文的翻译工作,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检索能力, 提高学生科技英语阅读能力和科技英语翻译能力。要求学生与科技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邮件交流, 并力求得到回复,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写作和实际交流能力。为了提交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在任务布置后告诉学生奖励办法, 如果得到国外通讯作者的有效回复可以提交其考试总评成绩。另外, 可以将学生毕业设计需要的外文翻译工作与专业英语课程的大作业相结合, 大作业可以作为毕业设计外文翻译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在专业英语课程大作业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外文翻译任务, 这样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情境任务驱动教学。
外语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情境, 很多外语教学单一刻板的原因就是缺乏情境。如何构建适合的情境是我们开展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构建合适的情境, 我们可以利用各个高校丰富的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开展情境构建。例如, 聘请两位外教作为某公司的技术人员, 他们来中国安装设备, 要求学生负责安装过程的英文翻译工作。其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现场翻译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个情境可以较容易地实现, 可以利用每一个高校现有的外教资源完成。外教可以模仿外国技术专家在课堂与学生互动。聘请两位外教作为来中国讲学的专家, 他们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要求学生负责接待工作和讲学翻译工作。其作用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和协调工作的能力。外教的评价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整个情境教学也可以拓展到学校以外去开展。例如, 可以跟合作单位签合作协议, 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提供平台。桂林属于国际旅游城市, 很多企业与国外企业有合作关系, 他们需要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外语技能的人才, 如果在课堂中增加实践环节, 让学生为这些对外企业完成相关文书翻译或是技术翻译服务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三、新教学模式的作用与效果分析
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6级和07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建构主义的“全方位互动”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表明, 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中, 06级学生中有4人不及格, 平均分71分, 而07级无不及格, 平均分为76分。可见, 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通过对多年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深入分析和总结, 我们提出了工科专业英语的新型教学模式, 理论分析和实践教学都说明, 相对于传统的“填灌式”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无论对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还是提高教学效果都有促进作用, 值得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豪, 陈宏军.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8) :92-93.
[2]周荣敏, 王国贞, 刘力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133-134.
[3]林立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俄语语法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 2011, 29 (4) :66-69.
工科类研究生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1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育
普遍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讲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
2、班会教育
除课堂教育之外,课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大多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则是开班会,每周例行一次班会,每次班会确定一个主题,如感恩教育、放飞梦想教育等,再加上平时不定期的临时班会,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教育等。
3、学生自我教育
作为大学生,绝大多数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是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一。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问题:由于受学制限制,加上学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工科类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比较紧张。为了给专业课留出更多的时间,许多工科类高职院校都采取压缩公共课课时的做法,把本该上一年的课压缩为半年,本该一周上四节的课压缩为两节,这样就导致大纲要求的课时根本无法完成。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只顾赶进度,每部分内容都只是一带而过,无法深入透彻地进行讲解,更不用说进行实践课时的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问题: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部分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花在学习培训上的时间和经费不足,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更是滞后;部分院校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教学反思、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等工作;部分院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让行政人员兼职教学,部分兼职教师不是出于热爱而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加上平时繁忙的行政工作,有时来不及备课就匆匆上课,甚至因为行政工作而耽误了正常上课,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待遇偏低,无论是实际工作中的工作地位还是其他考核、评定等方面,政治课教师总会感觉低人一等,甚至感觉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导致其缺乏职业荣誉感,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方式问题:目前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因此往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声嘶力竭,学生在座位上睡倒一片,或者是低头玩手机,用心听讲的廖廖无几。
2、辅导员的问题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应该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作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普遍建立了专职办事员队伍,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但輔导员在学校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待遇低,地位低,一些学校领导不认可辅导员,专职教师不认可辅导员,甚至连学生都不认可辅导员,导致辅导员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敷衍塞责,千方百计地想要转为专职教师或其他行政人员,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辅导员的问题,导致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高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切实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刻不容缓。
三、加强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1、转变观念
自学校领导到每一名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更是影响到学校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树立育人主体多元化和育人环节全程化的观念。
所谓育人主体多元化,就是要高校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负起育人的职责,从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效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相当频繁的专业课教师和宿舍管理人员,他们对学生的了解也相对深入,对学生表现的行为异常、情绪波动及思想的困惑能做到及时捕获,如果他们也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中来,承担起思想政治育人的责任,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解决,那么思想教育的深刻和持久将不言而喻,效果也更加明显。
所谓育人环节全程化,就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只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后两年则几乎都是专业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也消失殆尽,只有辅导员还担负着这一职责。要树立育人环节全程化的观念,就要求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落实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尤其是在顶岗实习中,除了辅导员还有实训指导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职责。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有计划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再教育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其次要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鼓励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之外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QQ群、微信以及教学互动平台等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便于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校要制定常规性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利用寒暑假组织辅导员到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或者聘请外来的专家教授做讲座,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同时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把对辅导员的考核工作纳入学生工作部门的日常工作,对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的要予以调整;还要多组织辅导员参加学校、全省乃至全国的辅导员技能大赛,在比赛中学习提高,在比赛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梁丽敏,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36).
工科类研究生 第12篇
21世纪是大数据的信息时代,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在工程技术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数学模型方法也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向着其他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金融、经济、医学、天文、地理和海洋等不断渗透。因此, 应用数学技术特别是数学模型方法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应用数学模型方法去解决生产和科技的实际问题时 (或与其他学科交叉结合时) , 首要的且关键的一步就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把抽象的现象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表达, 再进行模型求解与计算。
如何更好地培养工科类大学生数学模型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构成, 对其教学研究和方法探索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课堂上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 实施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还是停留于说教式的教学, 不论是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数学定理, 还是方法求解, 这导致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疲惫现象, 学习没有兴趣, 积极性低。然而, 理解并掌握这些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是学习好高等数学的前提。为提高工科专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它可以培养大学生: (1) 独立思考的能力; (2) 逻辑思维的能力; (3) 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 同学们可以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深入到数学模型方法中来。在具体做法方面, 首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要因学生的水平差异而变, 特别是讲稿的处理, 要避免一成不变。其次, 除了正常授课外, 还要预留部分时间给学生回想和思考, 给他们提出疑问的机会。例如, 我们在介绍不定积分例题时 (例1) , 故意引入错误, 并提示学生刚学过的函数连续性, 启发学生自行寻找错误, 让他们真正进入课堂。
受启发的同学会发现,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由于要求h (x) 在x=0连续, 必须有:
通过有目的性的启发教学, 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教学, 积极思考。同时, 学生还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深刻理解并掌握前面学过的内容。
二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相结合, 领会数学模型意义
教学可以说是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相结合的统称,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常授课, 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 故学生的线上学习 (即:教师课堂教学) 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的主要渠道, 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 国内外的大学数学课堂均采用这一方式。对于数学模型方法的讲解, 线上学习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提前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并细致钻研教材, 然后选择适当的教法进行有效教学。在线学习对大学生非常重要, 因为多数学生是通过授课课堂直接获得新知识, 直接接受正规的教育方式, 许多不明白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得到解决。
然而, 仅仅在线学习的方式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的学习是不够的, 且被动性占主导地位。线下讨论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崇尚思考、注重交流、促进沟通和团队合作, 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线下讨论主要通过布置与课堂相关的问题, 引发学生对本课堂的反思和知识的消化。本着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团队性,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线下讨论刚好可以通过所设置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教学要点或重点进行积极的讨论。这样, 对于同一个数学模型, 把各种理解融合在一起, 充分讨论和分析后才能真正领会数学模型的意义。例如, 我们在讲解极限的计算时, 布置一题作业 (例2, 此题的答案是极限不存在) 作为线下讨论题, 它是单调递增数学模型的极限问题。此题中, 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通过线下讨论, 学生可以自行领会极限计算和单调递增数学模型的意义。
三高等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模型方法, 提高大学生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特别是工科类专业) 遵循概念介绍、定理证明和例题计算这一过程。工科专业的学生不是数学专业的, 他们只知道要为数学的重要性而学习, 要为通过课程考试而学习。但他们不知道学习完高等数学可以做什么, 或者在哪些场合能用得上。这也是目前很多大学生觉得高等数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甚至出现“数学无用论”的观点。
为激发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生兴趣和提高他们对高等数学应用性的认识, 在高等数学的授课过程中必须突出数学模型方法, 引入相关数学模型的案例。让学生把数学模型套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性, 同时提升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例如, 我们在导数最值的授课过程中, 插入森林救火数学模型 (例3, 通过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模型方法,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知道数学模型来源于实际, 通过教学又应用于实际, 这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模型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数学的价值观, 高等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模型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3, (森林救火数学模型) :某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后要派出消防员前去灭火。通常情况下, 派出的队员越多, 灭火越快, 森林损失越小, 但救援的开支也将随之变大。已知森林燃烧的损失费正比于森林的烧毁面积, 比例系数为b1。烧毁面积与失火和灭火的时间有关, 灭火时间又取决于消防队员人数。故, 救援费有两部分: (1) 每个消防队员单位时间的灭火费b2; (2) 每个队员的一次性支出费b3。又假定火势蔓延程度及平均每个消防队员的灭火能力与火势有关。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分析应该派出多少个消防队员使得总费用达到最小。
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把数学模型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完整的地步。”那么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数学模型方法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 要结合相关背景把数学模型应用到其中。因此, 我们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特别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 (国际)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和亚太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数学建模竞赛不是针对数学专业的学生, 工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这样, 在针对实际问题时, 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求解,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从历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看出, 所设计的题目一般是从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经济学等领域实际问题提出来的, 一般只做简化处理未有任何假设。参赛过程中要求参赛者在三天内完成材料收集、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计算机实践、结果检验以及撰写出一篇完整的竞赛论文。因此, 学生要结合实际问题、分析现实背景和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再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相关知识去提炼成一个数学模型。例如,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 (见例4) 。
例4 (古塔的变形) 由于长时间承受自重、气温、风力等各种作用, 偶然还要受地震、飓风的影响, 古塔会产生各种变形, 诸如倾斜、弯曲、扭曲等。为保护古塔, 文物部门需适时对古塔进行观测, 了解各种变形量, 以制订必要的保护措施。某古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管理部门委托测绘公司先后于1986年7月、1996年8月、2009年3月和2011年3月对该塔进行了4次观测。请根据题目附件提供的4次观测数据, 讨论以下问题: (1) 给出确定古塔各层中心位置的通用方法, 并列表给出各次测量的古塔各层中心坐标; (2) 分析该塔倾斜、弯曲、扭曲等变形情况; (3) 分析该塔的变形趋势。
五结束语
总之, 在工科专业大学生中培养其数学模型方法能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 还可以推动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并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改革和完善。目前, 我校正处于教学定位的转型期, 2015年有10个专业升格为一本招生, 即: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大气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其中, 工科专业的学科就占了50%的比重。因此, 本文借助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我校的“三能”人才培养服务, 不断提高工科类大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涛、常思浩、薛峰等.数学模型与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2]兰艳.浅谈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基本概念形象化[J].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4 (4) :122~124
[3]陈文英.高等数学中解题错误分析[J].电大理工, 2008 (2) :71~72
[4]徐为、谭金锋.基于“动态生成”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J].大学数学, 2013 (1) :144~148
[5]刘广臣、宋美、董珍.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策略的研究[J].高等数学, 2007 (3) :56~59
工科类研究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