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消息写作范文
广播消息写作范文(精选4篇)
广播消息写作范文 第1篇
《广播电视消息两篇》教案
《广播电视消息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广播电视消息与平面媒体消息的区别。 2、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的三课都是平面媒体消息,那么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二、《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 1、熟悉消息各段内容。 2、音响是广播新闻中最重要的传播符号。本消息是怎样运用录音内容的,这些录音内容对这篇消息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篇广播消息运用录音,首先让人物出场,使听众感到消息的真实性;其次,录音与叙述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互为补充;其三,录音与记者的叙述相间避免听觉上的单调,形成良好的听觉效果。 三、《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 1、熟悉消息内容,注意联系画面与解说词的对应。 2、电视新闻的画面和解说词可以说是相互配合的。以本则消息为例,说说其画面与解说词是怎样对应的,解说词对画面有怎样的补充作用。 明确:本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会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会议议程,与画面是同步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刻;最后的解说词为中国加入WTO而欢呼,也是对应画面上欢庆的气氛的,两者互相渲染,极好地表现了我国入世的喜庆气氛及重大意义。 四、完成练习三,说说广播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在表现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广播消息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体裁,是消息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分成带音响的消息和不带音响的消息两大类;除简讯外,它通常由导语和新闻主体构成;为了适应听觉的需要,广播新闻一般采用单线结构,而形式上,也可采用“倒金字塔”和非“倒金字塔”两种结构。 电视新闻,用客观事实,形象、真实、“短、频(广)、快、活”地传播,是它的特点;图像、解说词、同期声、文字、特技等,是它的表现符号。 4、广播电视消息两篇 双基训练 1、下面关于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这篇新闻来看,画面已将这篇消息的主要内容形象鲜明地传达给了观众,而文字的解说词,只是起到辅助说明和串联的作用。 B、电视新闻解说词要求简洁,长篇大论的解说词不能适应电视新闻的节奏。 C、解说词要与画面配合理解,如果单独拿出来,可能是不成文的。 D、“请记住11月10日这一天,由于中国入世,世界为中国、为世界贸易组织、为全球贸易体制而喝彩。”可见,解说词在结尾一定要针对画面内容进行议论,抒发感情。 2、《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这则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答: 3、广播主要运用声音作为传播符号,在《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这篇消息中,音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你觉得它好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答: 4、试把《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这篇电视新闻改写成一则报刊消息。150字左右。 答: 能力拓展 在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21岁的中国男子跨栏运动员刘翔谱写了奥运会新篇章,他以12”91平世界纪录的成绩为中国人也为亚洲人夺得首枚短距离竞赛项目的奥运金牌。那一刻,中国沸腾了。请看中央电视台当天早晨《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发的消息: 刘翔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 侯艳 各位听众,我现在正在雅典奥运会主体育场为您报道,男子110米栏决赛就要开始了,我国选手刘翔在前三轮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轻松顺利地进入了决赛。 现在运动员都在起跑线上做着最后的准备,刘翔是排在第4道,刘翔做了个深呼吸,给自己鼓了鼓劲儿。 好,现在运动员已经在起跑器上准备起跑。 (出发令枪声) 起跑!第一个栏,我们看到刘翔和旁边的选手并驾齐驱。 第八个栏,第九个,最后一个。刘翔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中国选手刘翔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他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刘翔刚才的成绩也是平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刘翔今天晚上真的太出色了,这个成绩超过了他以往所创造的个人最好成绩。刘翔为中国田径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为中国田径和亚洲田径夺得了第一个奥运会短跑项目的金牌。 现在的刘翔身披着五星红旗,正在绕场奔跑着,刘翔向场下的观众挥手致意,并不断地把我们的五星红旗展示给全世界的人们。现在刘翔身披国旗绕到了我所在的看台的前面,他自己也忍不住哭了起来,确实太让人激动了! (观众齐声喊:刘翔,刘翔!) 【出录音刘翔:根本就没有想到,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跑到13秒里面。我可以说,在黄皮肤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来说,我实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8月28日) 3、这篇广播消息从结构上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请简要回答。 4、这篇消息篇幅虽短,但是主要人物刘翔却给听众留下了鲜明的形象,这主要得益于什
浅谈广播短消息的创作 第2篇
一、广播短消息要突出“短”字
短是广播短消息的生命, 现在的广播新闻节目仍然以短消息为主体, 短消息在新闻节目中占有较大篇幅, 听众可以从众多的短消息中迅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广播需要大量的短新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等节目都以短、新取胜。在采访时记者应该大量积累素材, 熟练掌握现场访问的技巧, 掌握采访对象心理, 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 入深水者擒蛟龙”, 只有收集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后, 才能够从中提炼出精华, 直接切中要害, 表达出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 提升稿件本身的含金量, 对所反映的事物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材料取舍的精确性, 力求小切口、大容量, 使整篇刀刀短而不浅, 短而不薄, 短而不空, 短而不干瘪。短消息有短消息的视角, 小巧、灵便是短消息的特性。新闻工作者要有一个宽而新的视角, 既能挑选思想性强的事件, 也可以写山写水写人的感觉, 总之, 不应有固定的模式, 广播短消息是稍纵即逝的, 不会像报纸一样可以保存反复观看, 所以更要抓住重点进行表述, 开门见山、直叙事实、简洁明了、说到为止。语言展示了记者的智慧、知识和文采, 广播短新闻要写的清新活泼, 就要将最精彩的语言运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省去繁文琐语, 将最佳角度定义在最能切中要害的, 最能引起人们兴趣、听众知识水平最容易接受的, 听众最关心、时空距离最接近的地方, 由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广播短消息要重视时效性
在新闻作品中, 时效性的重要不言而喻, 而广播短消息则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几大媒体中占有先机, 记者可以直接通过电波发回报道, 现在很多电台新闻中都大量采用与记者直接电话连线的方式发回报道, 比如某地出现矿难等事故, 记者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话报道现场的救援等情况, 帮助受众了解信息,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陆定一同志曾经给新闻下过这样的定义:新闻就是最新发生的事实。唯有最新才会最有价值, 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空袭的时候, 《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回了报道, 成为报道南联盟大使馆遭空袭的第一人。广播短消息的时效性的促成, 需要记者首先对党的政策思想的积累, 对文化知识和资料的占有以及对生活的积累, 才能够第一时间敏锐地感觉到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
三、广播短消息要重视音响的运用
新闻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真实, 这个真实包括所有新闻要素的真实, 特别是新闻现场的声音。在广播短消息的播出过程中, 能够运用好现场的音响往往能和稿件共同形成复合信息, 让听众能从现场声中知道稿件以外的信息。现在, 大多数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都大量使用带有现场音响的稿件, 广播短消息本身短小精悍, 运用音响的时候也要挑选能够服务于整个稿件的音响来使用, 音响包括:现场的机器轰鸣声、锣鼓声、叫卖声、人声鼎沸的声音等等, 此外, 还有被采访对象的访谈录音, 有些广播短消息, 音响甚至能够占用整篇稿件的70%以上, 目的就是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的同事曾经在黑龙江电台播发过一篇短消息, 大胆地将一首民歌当做音响, 运用到报道中, 播出效果很理想, 受到当班编辑老师的夸奖。真实、自然、生动的音响, 能够增强现场报道的深度, 使听众直接感受到新闻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还能够缓解广播的乏味感, 调剂听众的情绪。
可以说, 经营好广播短消息并不容易, 但只要能够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遵循广播短消息报道的规律, 不断推陈出新, 就能够创作出真实、生动的新闻作品。■
消息写作的特有规律 第3篇
总结新闻工作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消息写作要始终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主题要大。主题,即新闻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消息思想内容的核心。在写作消息时,作者选择的题材要重大,要符合时代特色,符合上级宣传精神和报纸近期的宣传重点与要求,符合现实的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能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当前,报纸新闻宣传重点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国企改革、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等。这些,就是我们说的大题材,抓住大题材写消息,见报率就会高。1995年6月,桐柏县企业改制是在学习山东诸城“先出售,后改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它又不拘泥于诸城的做法,而是结合本县实际,有借鉴又有创新。当年全县乡以上工业税利增长35.6%,改制企业效益实现新突破。于是,我及时写成消息稿《桐柏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在《南阳日报》发表后,《河南日报》也及时在一版头题位置予以发表。为什么?就是因为题材重大,反映了国企改革这一大题材。意义新,桐柏县的做法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有所创新,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角度选准。角度既是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也是新闻构思、立意的出发点。一篇消息稿能否出新,是否见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度的选择,角度制约着新闻的价值与成败。我写的《桐柏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一稿,之所以很快能在《河南日报》见报,并刊发在一版头题加短评,是因为桐柏县是刚刚被省里定为全省中小企业改革典型县,且改革成效明显。这说明,作者采写消息稿件时,选择角度非常重要。处于不同的角度,见解就不同,消息所表現的主题思想就会有所不同,其价值也迥然有别。
三、内容出新。内容,是指新闻内部所包含的实质或意义。所谓内容新,有几层含义:一是新闻事实的本身新,二是新闻所反映的意义新。所谓新闻事实的本身新,即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次发生的事实,是记者或通讯员独自发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谓意义新,即新闻事实早已发生过,新近又有所变化,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意义重大,有新意。这里,“早已发生”是过去时态,是已经结束了的事件,且新近又有新发现;“正在发生”是现在进行时态,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好理解。而“早已发生且新近发现”,是说有些早已发生过的事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当时不为人们所.知,虽已时过境迁,但一旦发现它发生了变动着的事实,仍然有很强的报道价值,仍然可以被作为新闻报道出去,给人以新鲜感。在消息写作实践中,记者或通讯员不可忽视从“早已发生”过的事实里去发现正在变动着的具有新意的新闻来。
四、写法宜活。消息写作方法千变万化,但有一条不变,即消息所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不变。人们常说:“文有定法,但无定势”。这是说,作者提笔作文时,应当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但具体怎么写,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则是灵活的。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写作形式,但整个新闻中所涉及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出新闻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这是把新闻弄清楚的起码条件。有人认为缺一就不成为新闻,这种认为不妥当,但至少也不能少了何时、何地、何事这三个基本要素。近几年来,各家报纸都对消息的表现形式有所探索,《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消息大多写得比较活。‘我认为,运用散文式结构,笔法自然就灵活些。这里所说的“活”,并不是说原来消息采取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模式过时了。我们应当以消息所反映的事实内容来决定。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法,是把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去写,这一点原则上是不过时的,它既反映了新闻事实的重点,又节约了读者的时间。一件新闻事实,不论其内容的重要与否,都要按头大脚小的形式去排列,未免让人觉得有凑新闻之嫌。不管怎么说,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方法,有时的确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篇消息稿,究竟如何写才显得灵活,要视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和内容的可读性来定。
五、语言求精。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消息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首先是准确、具体,其次是鲜明、生动,然后是简洁、明快。它要求作者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最主要方面告诉读者,同时又要求有具体性与可信性,给读者以真实感,还要求尽可能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如何把消息语言写“精”,我的体会是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准确。消息语言一定要准确,在一篇消息稿里,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丁是丁,卯是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可生搬、乱造词汇。它要求消息写作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其要素必须精确无误。人名、地名、事实、数字等一定要准确,不可凭空想象、捏造。
二是生动。它要求作者在写作消息时,要努力做到形象具体、新鲜活泼,叙述、描写要形象,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多运用富于人情味的词汇与细节,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尽量使纸上反映的人和事有动感和色彩形象,不允许用一些陈词滥调,或者是过了时的语言,还要多用点群众语言,如:方言、谚语、歇后语等。
三是明快。作者要尽可能少用字词,以短句、单句为主,尽量少用或不用长句,每句最好不要超过10个字,尽量能在10个字左右把话说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人快语”,别吞吞吐吐,拖泥带水,句式要有起伏,富于变化,讲究节奏。
改进消息写作探略 第4篇
新闻宣传首先要考虑受众的要求,新闻写作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的逐年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群众的精神需求的构成、内涵、特点、指向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适应这种变化。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要求下,消息以求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等特点,更快、更强地适应了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人们要求新闻也应适时代步伐,不但要快,而且要扼要。同时简洁的新闻报道,短小、灵活、及时的消息,使得报纸、广播或电视节目容量增大,充分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正是如此,消息这一新闻体裁中的“轻武器”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广大受众的重视。然而,就是这支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消息大军,目前正被大量内容无奇、写作平淡的作品充斥着,时代在前进,可很多消息仍是用着老面孔、老套子,无法满足人们信息的渴求。
作为常规性武器的消息,在内容形式还是采编工艺流程上,都需要改进和创新。消息写作创新,首先要强调的是规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标题、导语、背景材料的穿插等方面。其次,要勇于突破模式。消息的表达形式离不开具体内容而单独存在,而是与内容的表现过程一起来完成。很多人不顾具体事物特点和表达需要,写出来的消息冗长又平淡,不仅给读者老一套的感觉,让读者生厌,而且新鲜的事实,富有生气的现实生活,一旦被纳入这些老套子,也便变得沉闷而毫无生气了。要想发展、创新,就应善于吸收国内外受推崇媒体的先进经验。再次,要改进消息写作,还是要在“新”字上做文章。传统的理解,新闻的“新”一般是指第一时间发出的稿件和人无我有的内容。但在当今时代信息大量涌现,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仅仅这样来理解新闻的“新”是不够的。因为社会事物的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们在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有什么”“是什么”,更想了解“为什么”,并进一步了解“说明了什么”。要想满足受众后面两个要求,新闻不仅要尽可能地扩大信息量,而且要有丰富的信息内涵,做到既可读、可看、可听,又耐读、耐看、耐听。这就要求新闻不但题材要新,而且要做到意义出新、视角出新、形式出新,真正做到人有我优。要求记者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脉络熟谙于心;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领会我们国家各个发展时期的指示精神,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和全局意义的新闻事实。
另外,消息的形式出新也是重要因素。形式是消息的外部形态,它不是游离于外在的表象,而由消息的内容和社会需要所决定,反过来又对消息的效益产生能动的影响。做到形式出新,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善于创新,利用各种手段,用最好的形式来表现内容。这里视角出新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个基本点就是从受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出发采集和编发新闻稿件,这是调整视角的前提。受众不是没有思想的,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力、理解力,他们不喜欢现成的官话式、套话式和结论式的报道,而是愿意在记者提供的信息中掌握尽可能多的实质性信息,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让消息唱主角,让优秀消息作品多起来,已经成为众多新闻单位的共识,但真正要做到让每一条新闻、消息都能受到读者认可,还需要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
广播消息写作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