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滨水绿色空间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滨水绿色空间范文(精选4篇)

滨水绿色空间 第1篇

1 滨水地域开发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源地多在江河流域等接近水源的地方。水源既是生活,农耕的基础,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载体。故从另一面来看,滨水地带往往有悠久的历史,滨水空间的面貌往往充满历史色彩。这种历史的体现有的直接反映在物质空间内容上,如传统的江南水巷;有的则在滨水地带突出体现这个地域的历史文脉,如河道港口的码头文化。这就使得在开发滨水景观时必须考虑保留一定的历史传统风貌,延续其历史文脉特色,在地域历史背景下,形成具有这个城市标记的滨水景观。

2 滨水地域临近水域的开发特性

不同于一般街景,由于水域的开阔,拉长了视距,使得滨水景观更容易完整地反映出来。隔岸而观,水域另一面的景观就像一幅画卷,一幅好的画应当富有层次和律动感,应当连续完整而不是在某处戛然而止。而沿岸的建筑就是画面最主要的前景,故建筑的排列应当是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的。同时,沿岸建筑不宜太高,以形成良好的开敞空间,否则容易让对岸的“画面”过大,产生水域逼仄的感觉。滨水空间背后的城区实际是滨水景观的背景,作为前景的滨水构筑物不应当也不能脱离背景而建,这就要求滨水空间的开发必须结合所处城区的现状来进行,并加强滨水空间景观与城区的衔接。

3 滨水地域开发功能组合举例

功能是空间的灵魂所在,平衡的功能组合可以为滨水空间带来更多活力。居住,商业,游憩等各种不同功能的组合增加了滨水空间用地的多样性和其功能的完善性,同时为创造24 h城市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由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而决定的。从下面两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实例就说明了上述几个因素是如何运作和影响的。

1)广州珠江两岸地区。

从1993年开始,广州市政府将珠江规划为风景游览河段,经过多年整理,减污截污、挖深河道、整饰两岸、规划景观等工程建设,珠江23 km的景观长廊逐渐形成,两岸琼楼玉宇林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并逐步建成“珠江彩虹”工程。在空间规划上,要求珠江两岸保证至少要有30 m的公共敞开通道,使周围高楼不对珠江开敞区造成视觉压抑(见图1);珠江两岸建筑严格限高,沿线新建建筑高度一般不大于对应江面宽度的1/4,地标性建筑或构筑物高度一般不宜大于对应江面宽度的1/2,以此形成高低错落、层次感强的沿江建筑界面(见图2);另外,关键的节点上,合理布置地标性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以新中轴线地区为最高,形成珠江沿线的重要景观要素。

在用地功能组合上,整条滨水带又分为三个区段:城市传统区段,城市建成区段和城市发展区段。

城市传统区段——在继承城市传统历史文脉的同时,进行旧城更新,增加滨江地区公共性;城市建成区段——重点建设新城市轴线标志性景观,强化新城市轴线与珠江景观主线的结合,重点发展观光旅游、文化休闲等主体功能——北岸为城市CBD地区,南岸结合新电视观光塔发展高品位滨水居住社区;城市发展区段——结合会展博览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启动城市新区的综合开发。

2)上海黄浦江两岸。

上海市因港而兴,黄浦江两岸地区一直是城市重要的发展轴线,百余年来,作为经济中心、工业基地、能源和供给基地,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最近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中,黄浦江滨水区通过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开辟了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创造具有强烈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形成水与绿的轴向滨江景观带和休闲旅游带。

在空间规划上,结合黄浦江宽阔的水体,有连续的宽度为50 m~200 m的沿江绿带,以及横向沿黄浦江支流、大桥、步行道的绿色廊道连系腹地公园,形成带、廊、园网络体系。并将通过对旧工厂码头的改造,改善滨江环境,建造湿地公园等生态区;滨水区规划在道路和建筑布置上考虑与江面成45°角的关系,以利于气流穿入腹地,并可以形成丰富城市轮廓线;对个别历史建筑较为集中、保存尚完整的街区、街道,在继承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以更新改造,保留沿江传统风貌。

黄浦江滨水区景观特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在内容设置上,“滨水区规划”在黄浦江的四个核心区内配置了一批公共项目,包括:游艇码头、表演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中心、购物中心、海洋馆、茶室咖啡馆和旅馆,作为景观展开的基础;在形态设计上,规划力求利用黄浦江蜿蜒开阔的水体,设计多视角观赏滨水景观的场所给人以强烈视觉效应的滨水印象;在滨水景观组织上,建立公共活动系统,在明确主要景观路线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基础上,确定景观焦点,组织沿江景观;在标志性建筑和重要节点设置上,确定陆家嘴中心区、外滩、杨浦、南浦、卢浦三座大桥为城市标志,建筑布局突出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并在各功能区结合重要公共活动节点布置重点建筑,作为区域性标志。

在用地功能组合上,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确定了其主导功能。中段———内环线(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内,以商务办公和高级商住为主导功能,包括中心商务区(CBD),国际客运中心及虹口港西侧具有历史风貌的旅馆、娱乐区,十六铺旅游市场及董家渡商贸区,浦东的东昌码头假日市场以及多个滨江居住区;北段———内环线(杨浦大桥)北侧,以居住和教育、研发为主,包括浦西的大学科研院区、复兴岛特色居住休闲区以及滨江居住区;南段———内环线(南浦大桥)南侧,以博览、文化和居住为主,该地区已选作世博会会址,将结合世博会设施的后续使用,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开发。

总之,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城市文明的缩影”,从纽约的曼哈顿到巴尔的摩、波士顿多伦多、新加坡“船艇码头”等城市的滨水区开发与更新的成功经验,都说明城市滨水区的土地利用必须与城市的整体土地开发相结合。与此同时,人们将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风貌的综合印象。因此,城市滨水景观应该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面貌,建立有效的开发机制,通过滨水地区的更新整合,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目标。

摘要:讲述了滨水地域开发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以及滨水地域临近水域的开发特性,结合两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开发实例,介绍了滨水地区的开发策略及实施方法,通过滨水地区的更新整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目标。

关键词:滨水地域,滨水空间,开发,水体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霍珺.城市滨水景观立体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6):72-73.

[2]杨峥屏,向守乾,干婕,等.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新城规划——以珠海金湾中心城区西湖片区分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5):43-44.

[3]刘滨谊,胡玎.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J].规划师,2004(8):127-128.

带状滨水公园空间设计分析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带状公园;滨水景观;空间设计

随着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滨水空间已经不仅仅作为防洪或发展贸易之用,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聚焦于此类空间。滨水空间的创新使用、生态修复维护以及社会价值成为了新的焦点。武汉市素有“千湖之城”“东方芝加哥”等美称,城中滨水空间众多,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新建成的武汉生态艺术公园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以求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1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园林空间是由各要素构成的游赏、休憩空间。场地中空无一物,全无参照便不成为空间,一旦有了实物进行结合才能形成空间。“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为空间的起点或基础,“墙”因“地”而设,为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因遮挡而设。归结起来,“地”与“顶”均为水平要素,“墙”为垂直要素。不同的水平要素与垂直要素相结合能形成不同风格氛围的空间。而园林中的水体、道路、植物等元素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法既能成为垂直要素,又能成为水平要素。在滨水公园中,水体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多样的水体设计形式既能丰富空间效果又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武汉生态艺术公园则充分利用了不同园林要素来构成水平要素以及垂直要素,并相互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园林空间。

1.1垂直要素

通常建筑物或构筑物及植物是园林设计师们最常运用的垂直要素,在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中以植物为主要的垂直要素,而其中不同品种的高大乔木是最为常见的垂直要素,如水杉、香樟等。再辅以许多造型简洁现代的建筑小品,如花架,门洞等。设计师将花架与坐凳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即可赏花又可提供休息场地的空间,并且独特的外型设计即可以吸引视线,又对游人游览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除常见的垂直要素外,水体亦能构成“墙体”,在商业景观中不乏水幕墙等形式的设计,而在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中则将水体与道路相结合,形成了形式独特的垂直要素。在湿地中运用下沉式的道路,形成人在水中行走的视觉效果,增添了游园的趣味性。在本园中除上述垂直要素外,还加入了数件雕塑作品,这些造型独特,机具艺术特色的雕塑作品即划分了空间,又成为了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并引导游人前往下一个景点。部分雕塑作品被放置于道路旁边的绿地中以及广场的边界处,雕塑与其他元素一同成为了限定空间的垂直要素。

1.2水平要素

道路、广场及水体为园林中常用的水平构成要素,而植物及构筑物亦可成为水平要素,如草坪及廊架。本园中运用不同类型的草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空间,如有较强的抗践踏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的游憩型草坪,与灌木丛及乔木林带一同形成了供人游玩的开敞及半开敞空间。而观赏价值高的观赏型草坪则结合雕塑及植物组景形成供人欣赏的开敞空间。

2空间类型分析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活动行为,可以将空间分为静态空间及动态空间两种。静态空间为游人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观赏静态风景提供所需空间,而动态空间则为游人在移动过程中观赏动态风景提供所需空间。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为带状滨水公园,结合周边环境及现场立地条件,设计中将园区进行东西划分,分别为动态游赏区域及静态游赏区域。

2.1静态游赏空间

公园西区的临水面积充裕,景观视线极佳,为静态游赏区域。此区域内结合大量植物群落及许多具有现代感、艺术性的景观雕塑小品来塑造空间,给游人提供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健身场所。而根据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又将西区划分出风格不同的各个静态游赏空间,分别为花田区、丘林区、草地区以及湿地区。花田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层次结构分明,地形略有起伏,上层种植了水杉,中层种植紫叶李,底层种植红花酢浆草和白三叶,并且配以小体量石景来增添植物情趣,形成了季相变化丰富的林下静态游赏空间。丘林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利用乔木群落及地形变化,打造出了城市界面到滨水界面的空间过渡带,创造出隔绝城市喧嚣的绿色屏障空间、丰富的林下活动空间以及开阔自由的疏林草地,既有效隔绝了城市噪音的干扰,又形成了生态湿地缓冲空间。草地区则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打造了3种以草坪为主体的静态游赏空间。湿地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沿湖边种植了杜鹃、连翘、云南黄馨、南天竹、红叶石楠及芦苇,在湿地中则培育了荷花、睡莲、菖蒲、水葱、芦苇、水生美人蕉及再力花等植物。湖边种植的湿生植物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起到了弱化水体与周围原本生硬的分界线的作用。静态游赏空间虽功能较动态空间较单一,但结合园区基址条件,利用不同的园林要素相组合,便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变化,既能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又保留了场地特色。

2.2动态游赏空间

公园东区紧邻商业及住宅,结合游人主要活动将其设计为动态游赏区域。此区域提供给居民及游人锻炼健身的空间。慢跑道、自行车道、轮滑道是该区域的特色组成部分,为避免道路间的互相干扰,运用花田及草坪等将其隔离开,即形成了独立的健身道路又丰富了视觉景观。数道并行很好地构成了一个水边慢性运动空间,打造出了丰富的滨湖健身区域。

3空间功能分析

城市滨水空间除了传统的防洪功能以及生态修复功能外,还应为游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应实现城市滨水绿地的“绿肺”生态职能,应传承及发展城市的文脉,应合理的利用其产生的景观经济价值。结合城市滨水空间的诸多职能以及园区自身条件特色等因素,在动态及静态游赏空间的基础上,将园区分为三大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域,分别是静态景观体验区、大地艺术体验区、动态声景体验区。静态景观体验区以观赏、休憩、防洪功能为主。设计中以植物群落为主,在临水区域设计了层级式滨水步道,步道中间隔着石笼铸成雨水过滤系统,既能排除园中的雨水回归至湖泊,又能过滤雨水中的垃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健身场所;同时,兼具雨水净化防洪、防止雨水流失等生态意义。大地艺术体验区以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依托园中的许多得奖的参赛景观雕塑作品来展现。这些雕塑不仅增添了游园的趣味性,还印刻了一代人、一代城的文化思想。动态声景体验区以服务地方百姓、带动地方经济为主要功能,设计中以健身道路结合地被植物及水景空间为游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水边慢性运动空间,同时场地内的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健身场馆也加速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城市滨水空间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场地空间的功能及类型,合理开发利用此类景观资源,从生态角度出发,传承城市文化内核,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3篇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趋势

城市的淡水空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起到了引领经济发展、丰富市民休闲娱乐及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一、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动态

(一)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

在城市淡水空间研究和相关著作方面:朱钧珍在《在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中提到,在园林中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大自然的,二是来自人们的习俗、审美与生活需要,三是来自对国外园林案例的参考与借鉴,四是来自中国传统。金经元在《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中,介绍了奥姆斯特德以及他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表达了对大师将作品视为“提高和鼓舞他人精神,而不是彰显设计师个性”的深刻赞同。城市规划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对公园的规划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生活,而不是建设所谓的“新风貌”“追洋风”,只有满足他人心理和生理需求,归于自然的设计,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延续性。王向荣在《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中说,人们对城市快速扩张、环境日益恶化的忧虑,促使生态学和生态主义思想成为热点,同时也成为园林建设的重点。

在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方面:2010年章益飞在其硕士论文中,从理论研究入手,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方面分析浙江省龙泉市龙泉溪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概况规划设计这个实例,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强、操作性强的方法体系。2009年,郭磊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分析了对城市滨水空间产生影响的三大因素,分别从城市滨水空间的界面、交通、功能、建筑及人文价值的体现等方面对城市滨水区域进行深刻的探析。

学术论文在城市公园规划相关理论的研究方面:2010年,张任在研究生论文中,研究对象为城市生态公园,对其概念特征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可持续性、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也强调了设计中应遵守的自然性、乡土性等基本原则。以星沙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为对象,进行设计目标的确定、场地的分析、地貌、植物、道路建筑等的调查,运用研究中所得到的理论,指导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

(二)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

1858年,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合作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这是美国第一个主要的城市公园。它将河流作为主线,串起了整个公园系统。1988年,霍伊尔等编著的《滨水区更新》,首次提出对全球滨水空间在开发现象的分析,表明了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趋势。1990年,Sasaki的景观设计师们收到了规划设计查尔斯顿滨水公园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完成也对整个规划设计行业产生了深渊的影响。该设计在当时对许多前沿的领域做出了突破,至今标定了许多该行业设计的价值标准,该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体现了规划师们对社区文化的深入研究。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地的居民对公园的规划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共鸣,随之为人们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游园体验。该滨水公园成功地表达了公共滨水空间在城市重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现了公园在改善公园周边,甚至整个城市的经济状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它成功地经受住了时间和市民的考验,因此它受到人们的欢迎是毋庸置疑的。1997年,哈格里夫斯联合事务所受非营利性环境正义组织的委托,分析了对猎人岬船厂滨水区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并受邀对猎人岬船厂滨水公园进行了概念上的规划设计。该项目协调了一个工地污染与居住潜力的社会冲突问题。作为一个实例,它证明了一个大型的滨水公园的改造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空气净化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此该设计成为了实现环境正义的里程碑。

二、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城市滨水空间的历史演进

以水而居的习惯,可以追溯到人类自建立村落开始。约3500年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迹,就出现在金水河旁边。在外国,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巴比伦的建立,都离不开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滋润。可以说,一个城市可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会因水而衰,因水而逝。在历史上,象征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的克里特岛,著名的水上威尼斯等好多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时这些早期城市或地区,也都见证了滨水空间的历史演进。

进入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大多和经济规模、产业发展有巨大的关系。那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港口主要作为工业运输和贸易进出口的关键通道,一时间成为了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由于滨水区域的这一功能,使得滨水景观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滨水景观的建设同时成为了港口竞争力的重要且明显的表现手段,几乎全欧洲的港口和滨水景观都在这一时期建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港口的功能开始由简单单一的存储加工变得日益专业化。贸易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城市重心的渐渐转移,滨水区域的核心地位也逐渐削弱,由于人们对城市生活需求的加大,滨水区域开始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但这并不能否定滨水空间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滨水空间的开发与重建再一次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当然,摆脱了决定性的经济模式,这一次各个城市的开发与重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文化休闲活动为主的滨水空间建设,使得这样的滨水空间成为一个城市文化时尚活动的中心;有的城市则是将滨水空间改建为一个中央商务区,以缓解城市中心中央商务区的压力,合理高效地利用此公共空间;更有城市在改建原有的滨水空间的同时,结合当地人文特色,以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需为依据,建立公共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功能多样的滨水空间。

到19世纪的后半叶,美国对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开始凸显出来,成为了所有国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波士顿城市公园中那条璀璨的翡翠项链,还是麻省若费尔的海滩保留地,都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时所提倡的城市美化运动,成为了滨水空间规划的设计理论,一直到了二战时期还在沿用。

从1960年开始,大范围的城市滨水空间重建在美国兴起,如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的开发,纽约哈德逊河的整治,等等,都在那几年内完成。由此,城市滨水空间再一次成为规划设计的热点。

城市滨水空间再度成为规划设计者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20世纪的90年代,这次的开发与建设,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和修复维护上,如何能够体现出滨水空间的社会价值,成为了当时的创新重点。

而现在,如何规划设计一个能够给市民带来优雅休闲的公共空间,一个能够调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的城市滨水空间,而不仅仅像从前那样只是能够防洪、发展贸易的港口,成为了人们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滨水空间的相关发展趋势

城市中的滨水空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是极其显著的。

1.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引领经济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城市滨水空间最早的开发利用就是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内开发商们开始逐渐将商业中心靠近滨水区域时,无论是坐落在上海外滩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依靠于美丽的维多利亚港的香港会展中心,亦或是深圳、广州、大连、青岛,甚至是内陆城市的重庆、杭州,都开始为城市的滨水空间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大型的国际化招标活动,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城市滨水空间将能带给一个城市的经济利益。

在国外,无论是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汉堡,还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了开发重建,各个都是成功的案例。据统计,美国92%的城市处于滨水区域,而在这92%的城市当中,都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了开发重建。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发重建城市滨水空间拉动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一种趋势。

2.城市滨水空间开发丰富市民休闲娱乐活动的趋势

随着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其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与此同时也加强了滨水空间的使用价值,使原来功能单一,只能用于货物中转、港口码头的严肃工业区,逐步向娱乐休闲、商业办公、餐饮旅游、健身活动以及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转变。现在国内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会首先确定开发后的用地性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滨水公园、结合当地特色与传统建立的商业步行街、推动旅游餐饮消费的商业会馆以及促进文化艺术互动的大型场地都是开发商们的首选。具备更多功能的城市滨水空间,更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生活娱乐的需求,促进文化、旅游等各色服务的发展。不得不说,城市滨水空间变得更加服务于市民,为市民提供舒适、方便且宜人的活动场所,减少城市生活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下一个趋势。

3.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升城市形象的趋势

规划设计城市的滨水区域对改善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包装横行的时代,一个好的城市形象所能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效益常常超出我们想象。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的设计规划,结合城市特点,能够不断地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和魅力,促进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对原有城市滨水区域的重建和再利用,结合港口的历史,加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为城市注入时代特色,唤醒市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让市民看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希望,大大鼓舞了人心。如国内的上海黄浦江两岸的滨水空间再开发,使城市摒弃了原有的形象,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新形象。再如国外的悉尼岩石区,将曾是强盗、小偷和妓女出没的地区一举规划成为旅游胜地,不仅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业,很大程度上还改善了城市的形象,一举两得。所以,通过规划设计城市滨水空间来改善城市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又一趋势。

参考文献:

[1]林广思.景点营造与中国当代园林[J].中国园林,2004,(09):21-23.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滨水绿色空间 第4篇

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北起木樨地, 南至永定门, 全长共9.3km, 途径西、南护城河及一段永定河引水渠。两岸绿地约30km2, 是北京市规划的10条城市滨水绿廊之一。周边更有白云观、天宁寺、先农坛等众多历史古迹, 以及大观园、陶然亭等人文景观。整条绿道不仅承载北京的历史人文, 而且改造生态护岸、建设亲水便民设施。使其成为满足休闲游憩、建设绿色生态空间并且传播北京历史文化的景观带。

2 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的历史文化人文

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建于历史文化厚重的北京城的护城河旁。这条河不仅汇集众多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以及人文景观, 并且是北京市建城的肇始之地。据《北京建城记》记载:“北京建城之始, 其名曰蓟。”北京城起源于蓟, 蓟的中心就在宣武区。在这里建设绿道系统, 承前启后, 让更多的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将绿道建设在这个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区域, 使成为一条承载北京古都史迹、寻根北京的历史文化带。

它具体的特征要素包括以下3点: (1) 以历史文化为核。区域现状历史文化资源众多, 以护城河旁的众多历史古迹作为绿道规划的核心, 唐开元建成的白云观、辽代建成的天宁寺塔、明代的先农坛等。整个绿道系统成为体现城市历史内涵的特色文化带。 (2) 以人文景观为链。临河街道散布着众多的人文景观, 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元素, 另一方面又要注入新的活力。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将人文景观与设计相结合, 设计出几个重要的节点贯连整条绿道。 (图1)

(3) 以绿色生态为魂。绿道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环境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大量种植植物, 使北京二环附近不再只是车流不息、钢筋水泥, 而是去展现西城城市新面貌, 重现“碧水绕城, 轻舟帆动”的绿色生态滨水景观带。 (4) 以水系文化为体。在景观结构上以护城河水系为骨, 将周边区域的景点串联起来。体现城市绿道空间的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休闲游憩等特性, 展现北京独特的历史与现代并存的活力。

3 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的绿色生态特征

绿道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现代化都市为了发展经济及城镇化建设, 许多区域受人为改造较大, 物种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绿道建设可以维持和保护物理环境、生物资源并且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使得整个区域建立了生物链。

北京护城河斜坡护岸的形式是园林设计的一大难题。首先, 它具有防洪泄洪的功能, 不能改变其高差与功能。而较大的坡度并不好对护岸进行景观改造, 北京城区的绿地可拓展性很低, 滨水空间景观资源宝贵。既要满足行洪的要求, 又要在窄而陡的河道增加树木的种植量。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方案在设计上运用环保透水材料, 选用轻薄的环保的轻质混凝土预制板, 材料以矿山废石作为基料, 还采用玻璃纤维喷射技术, 减少了植物根系的影响。

4 总结

通过城市滨水绿道的建设去表现历史人文内涵, 给快节奏的都市中那宝贵的绿色滨水空间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灵活的植入历史文化景观空间, 完善绿道休闲、娱乐和生态体系, 从而形成都市综合型绿道,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展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营城建都滨水绿道通过合理布局、联系节点、配套服务、景观设计, 使其成为北京的文化魅力之道、生态保育之道、健康休闲之道, 成为展示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名片。

参考文献

[1]方芳, 都市型滨水绿道景观建设的突破——谈北京市西城区“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的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 2014 (2)

滨水绿色空间范文

滨水绿色空间范文(精选4篇)滨水绿色空间 第1篇1 滨水地域开发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纵观历史,城市的发源地多在江河流域等接近水源的地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