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评价范文
规模评价范文(精选9篇)
规模评价 第1篇
城镇建设用地是城镇发展的空间保障和城镇社会经发展的载体,其规模需求预测既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核心,合理确定城镇用地规模,不仅有利于提升城镇的发展效率,而且有助于实现城镇用地规模与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协调发展[1]。21世纪以来,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在20002010年间,新疆城镇化率由33.37%增长到39.20%,同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由473.00km2增长到838.00km2,年均增长5.89%。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干旱区,为典型的资源性绿洲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生态环境原本很脆弱,加之,随着新疆城镇人口的激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疆绿洲用地的人地矛盾将会更加明显,因此,预测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对指导新疆城镇发展规模和缓解新疆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现意义。
1 建设用地预测基本思想和方法
通常城镇的建设用地规模与其城镇人口的规模是紧密相关的,并且二者也是城镇规模的两个主要方面。城镇人口的活动总是要占用一定的城镇地表空间,城镇人口数量越多,城镇用地规模也就越大。伴随城镇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城镇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加,城镇用地规模也会相应扩大。假如我们得出未来的某个时期城镇人口数量和人均城镇用地规模水平,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某个时期城镇用地的规模[2,3]。本文依托这一预测的基本思想,选取200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并运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进而预测未来某时期城镇的建设用地规模。本文将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预测法先对城镇人口总量进行预测,进而基于预测获取城镇人口总量,结合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注:本文中建设用地是指城镇建成区面积。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 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预测
2.1 新疆城镇人口预测分析
基于新疆20002010年间城镇人口数据,我们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新疆城镇人口变化的关系模型:Y=-55047.466+27.825X,其中Y代表城镇人口,X代表年份。模型回归分析中,模型的R2=0.962,调整后的R2=0.958,说明模型回归的拟合度很高;同时,F值为227.588,相应的P值是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年份对新疆城镇人口解释显著。由此基于得到的回归模型关系式,我们测算得到新疆20112015年城镇人口的规模(见表2)。
基于预测结果,我们发现在2011-2015年间新疆城镇人口规模仍将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11年的908.61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019.9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2%。
2.2 新疆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分析
基于新疆2000-2010年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数据,我们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关系式:Z=-3.416+1.251Y,其中Y代表城镇人口,Z代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模型回归分析中,模型的R2=0.930,调整后的R2=0.922,说明模型回归的拟合度很高;同时,F值为118.951,相应的P值是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城镇人口对城镇建设用地解释显著。由此基于得到的回归模型关系式,以及我们预测得到的新疆2011-2015年的城镇人口数量,我们进一步测算得到新疆2011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见表3)。由表3可以发现,在2011-2015年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呈增长趋势,由1133.25 km2上升到1272.49 km2,年均增长率为2.34%。
3 新疆建设用地规模评价
根据我国自1991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第4.1.5条的规定: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150.0m2/人。因此,我们以新疆2015年城镇人口总量为基数,参照国家规定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上限(150m2/人)计算得到2015年的新疆城镇建设用地上限面积为1 529.86 km2,要高于我们预测得到结果(1 272.49 km2),说明新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规模适度[4,5]。
回顾20002010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状况,10年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5.98%的速度增长,并且与2000年相比,2010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365 km2。而基于我们的预测结果,2015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 272.49 km2,相比2010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面积(838 km2),年均增长率为7.21%,同时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434.49km2。总体上讲,我们预测得到的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新疆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新疆建设用地按目前发展趋势较为合理[6,7,8]。
4 结论及启示
本文在预测新疆城镇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新疆城镇人口和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析模型,对2011-2015年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预测得出新疆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15年新疆城镇人口总量将达到1 019.9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将达到1 272.49 km2。考虑到新疆为典型的资源性绿洲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生态环境原本很脆弱,加之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可能会加剧新疆的人地矛盾,为此,我们参考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150.0m2/人)进行比较评价,得出2015年新疆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24.7 m2/人,低于我国规定的最高上限,总体上讲,新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规模适度。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新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考虑到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矛盾,我们对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了预测分析并进行适度评价,研究发现:在2011-2015年间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总体而言,新疆建设用地增速处于合理的适度范围之内。
关键词:新疆,城镇,建设用地,预测,评价
参考文献
[1]孙秀峰,刁承泰,何丹.我国城市人口、建设用地规模预测[J].现代城市研究,2005(10):48-51.
[2]刘灵辉,刘晓慧,陈银蓉.关于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0(8):79-81.
[3]黎云,李郇.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规划,2006,30(10):14-18.
[4]王岩松,柳传旗.河南省各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分析[J].经济视角,2009(1):16-18.
[5]孔凡文,刘亚臣,冯明凯.小城镇用地技术指标与用地规模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5):24-29.
[6]毛丹妮.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影响评价[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7]黄勇.城市规模发展的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大学,2004.
规模评价 第2篇
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原属宝安县。1993年设区,是深圳市面积最大的市辖区之一。2009年6月和2011年12月,坪山新区与大鹏新区从龙岗区分设,龙岗区管辖面积有所调整。目前,辖区总面积3 85.94平方公里,下辖平湖、布吉、南湾、横岗、龙城、龙岗、坪地8个街道,106个社区。
建区以来,龙岗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深圳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基地、物流产业基地以及金融产业基地,也是深圳市的工业大区和产业强区。2012年,龙岗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176.8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546.8元。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过程中,龙岗区成为人口流入大区。据统计,2012年龙岗区户籍人口为39.“万,常住人口为200万左右,流动人口为359.7万,实际管理和服务的人口(以下简称管服人口)为399.44万。
一、龙岗区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现状及主要特征
财政供养人员,一般是指由财政来支付个人收入以及办公费用的人员,主要包括三部分:(1)党政十部,主要供职于党委、人大、政府、政法机关、政协、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等机构;(2)各类事业单位人员,供职于教育、科研、卫生等诸多领域;(3)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此外,为适应经济社会管理任务的需要,采用灵活方式短期或长期雇佣和聘用了部分人员,根据现行财政供养人员统计,财政供养人员并不包括这部分人员,但从实际来看,他们薪酬由财政支出。因此,在最广泛的含义上,我们在研究中将这部分人员也纳入财政供养人员的范畴。龙岗区编办管理的人员范围实际上也包括了这部分人员。需要提出的是,离退休人员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本文所指的财政供养人员概念宽泛,包括党政十部、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及长期雇佣和聘用的人员,也即实际在岗的人员,但不包括离退休人员,我们称之为“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
2012年龙岗区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为42000多人,其府雇员1400多人,临聘人员为22000多人。按常住人口计,该区2007, 2009和2012年的“全口径财政供养系数”分别为2.49%, 1.74%和2.06% ;按户籍人口计,相应年份对应的比例分别为13.08% ,9.21%和10.70%。考虑到龙岗区外来人口规模大,若以2012年的流动人口(359.7万)和管服人口(399.44万)作为基数,则龙岗区全口径财政供养系数为1.18%和1.06%。
龙岗区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表现出如下三个突出特征:
1.“两个超常比例”
龙岗区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面临着“两个超常比例”:一是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之间与管服人口的超常比例。比如,2002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 : 4.92,到2012年进一步发展为1:5.18。如采用流动人口与管服人口的数据,则2012年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 9.07,对管服人口的比例为1: 10.07,即区政府实际管理和服务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户籍人口的10倍以上。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给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二是编制数与临聘人员数的超常比例。例如,自2007年临聘人员纳入数据统计以来,临聘人员的规模就一直比较庞大,数量上远多于正式在编人员。政府的“份内工作”很多由“编外人员”来完成。目前,编制数量核定主要依据户籍人口等因素,政策上具有“刚性”约束,增加临聘人员是无奈之举。以上这种情况使得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及结构的调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同时也意味着留有一定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在处于高速城市化道路上的中国,大中型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加迅速,且这一趋势将长期持续,因而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将对国内大中城市其他类似情况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三个持续增加”
在与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密切相关的各个要素中,人口规模和结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财政承受力是考虑的基础性因素。在龙岗区,这些基础性因素以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持续增加、相关财政支出的持续增加“三个持续增加”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这三者环环相扣。常住、流动和管服人口数量、公共服务需求量的增加趋势相对刚性,但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状况相对弹性的情况下,龙岗区对于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调整及管理需要有较为准确的底线和度量线。
3.“规模膨胀”与“结构失衡”并举
近年来,龙岗区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编制类型的人员规模变动来看,行政编的变化最小,而事业编和雇员编的扩张则比较迅速。2012年事业编制人员占总数的33.06%,临聘人员占总数的51.05%,二者合计占比高达84.11%。因此,龙岗区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扩张主要是事业编、雇员编与临聘人员规模的快速增加的结果,人员结构不均衡。就此而言,龙岗区财政人员规模调控的重要任务和难点需要在考虑总体规模合理调控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员结构的优化。
二、比较视野下对龙岗区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基本评价
根据龙岗区外来人口多的情况和特点,我们对与龙岗区相类似的其他4个市辖区(或市)进行了比较。这4个区分别是顺德区(广东)、阂行区(上海)、昆山市(苏州)与吴江区(苏州)。这4个区的常住人口均远高于户籍人口。龙岗区这一特点最为突出,2011年现有常住人口达到户籍人口的5倍以上,顺德、阂行、昆山和吴江的常住人口也分别是户籍人口的1.98倍、2.53倍、2.37倍和1.59倍。
从以往财政供养系数来看,按常住人口计,供养系数最大的是龙岗区,为1.96%,最小的为阂行区,为1.03%;若按户籍人口计算,供养系数最大的仍然是龙岗区,达10.48%,最小的为阂行区,为2.62%。
从数字比较看,若按照常住人口计算,龙岗区和国内其他典型市辖区相比,财政供养人员(含行政编、事业编及政府雇员)系数很低,表明龙岗区对编制控制比较严格,效果也较好。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系数,龙岗区的数字较高,可能意味着龙岗区未来要在编外人员调控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按照常住人口进行测算,龙岗区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总体偏小,这反映出龙岗区目前对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管控是比较严格和有效的。
第二,龙岗区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供养系数较高。同国内其他典型市辖区(市)相比,龙岗区的供养系数明显高于阂行区、稍高于顺德区。同时,还需注意的是,龙岗区常住人口对户籍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市辖区(市)。这种情况下,通过灵活调整编外人员规模来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也是客观要求。所以,对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较大的现状要做全面分析。在未来的编制控制与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临聘人员规模的控制与管理。
三、进一步调整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建议
第一,在规划和管理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时,建议考虑本地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三个因素,并根据这三个因素的变动来预测和确定编制的增减。根据测算,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一般每增加1亿元大致需要增加1个编制,常住人口每增加1万人大致需要增加73个编制,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每增加1亿元大致需要增加编制78个。且实际变化需要根据上述三个因素的同时变动来加权综合统计测算。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对编制总量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大致每6年形成一个周期,建议以5-6年为一个周期来综合考虑有关因素对编制总量的影响并按照周期来调整。比如,韩国是每3年调整一次公务员员额控制公式,而采集的数据就是以6年为一个周期,全面处理6年期间相关因素的数据进而构建出新的员额控制公式。
第二,坚持“总量从紧”和“结构优化”并重。在坚持总量“只减不增”原则的基础上,同时着力调整和优化机构编制结构,重点是“强基层、强一线”。未来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控制要从“数量导向”的精简调控式改革向“质量导向”的结构优化式改革提升与转变。规模控制不仅仅是简单的“只减不增”,而要进入合理配置政府职责、优化政府人员结构的新阶段。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分部门、分岗位进行改革:一方面要大力裁减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人员数量。这“一进一出”、“一加一减”,既不会使整个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产生较大的增长,又优化了公务员的结构。加强对编制资源的宏观把控和微观管理,及时跟踪编制资源的使用情况,避免编制资源在局部地区的无谓消耗,及时进行调整利用,进一步监管编制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促进编制资源流动机制的形成,使编制结构动态调整能够快速落实并发挥作用。改革部门内编制人员加编外人员的工作模式,探索整体性人员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解决编制外人员增长过快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探索编制数量在地区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比如,在人口流出地与人口流入地之间、事权下放部门与事权承接部门之间,可探索建立编制与职责联动转移的衔接机制,实现机构编制的跨地区、跨系统有机流动。这样,在不新增编制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的方式,实现机构编制与事权变化的有机匹配。
第三,完善和规范临聘人员的规模控制与有效管理。龙岗区编制存量的主要特点是“两个超常比例”格局长期存在。政府为应对迅速扩大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需求,依靠不断增加事业编、雇员编和临聘人员来支撑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供给。目前龙岗区的临聘人员总额已经超过行政编、事业编和雇员编的总和。这就从人员结构上造成政府办事人员一半以上都是“临时工”的现象。从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的长远目标考虑,政府一半的工作由临时工来做,显然只能是一种过渡措施,要尽快调整。
榆林市规模栽植樟子松调查评价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樟子松栽植技术成活率保存率投资成本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99-02
1、基本情况
榆林市樟子松引种栽植大体分为引种、试验、示范栽植、大面积推广等四个阶段,最早是在1957年由辽宁章古台红花尔基天然林区引入,目前仅在榆阳区城郊林场牛家梁苗圃保存7株,1964年在红石峡省治沙所植物园成片引种栽培成功。引种栽培成功后,1981年-1985年先后在榆阳区城郊林场、神木水磨河林场等地进行了造林扩大试验,并获得成功。九十年代始省治沙所把樟子松造林作为课题在自己林地和神木大保当等地开始大面积示范栽植,并在以后的绿色长城、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示范栽植10多万亩。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作为沙区造林先锋树种,科技人员为其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关键技术,基本上解决了在榆林沙区樟子松大面积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市共保存樟子松林30多万亩,并表现出很好的生长势头,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力争2010年,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建成西北地区的“生态名市”,所以,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樟子松,不仅可以加快造林绿化速度,而且对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保护的功能,综合治理开发沙漠化土地,建设后备森林资源。
2、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对樟子松1957年引种栽植以来在全市不同立地条件、植被类型、栽植深度以及不同季节栽植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测评,优选出一套更科学、更系统、更可行的大规模营造樟子松防护林技术。
3、方法与内容
3.1调查的方法
在具有代表性的榆阳区、横山县、神木县等县区,分别对选择不同的造林方法、造林立地类型、造林密度、造林季节、技术措施和所用苗木规格,就其生长量(树高、冠幅、地径、胸径),生长势(当年新梢生长量、新梢年平均生长量)、根系延伸(根系长度、根系分布)的情况、现有死亡植株的原因以及投资情况分别进行调查、分析、优选,并对优选造林技术进行效益评价。
3.2调查的内容
3.2.1造林地植被类型的不同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3.2.2造林密度和深度的不同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3.2.3立地类型的不同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3.2.4樟子松造林季节的选择对其造林成效的影响。
3.2.5苗木不同种类的选择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3.2.6樟子松造林栽植的不同方法和技术措施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3.2.7樟子松育苗方式的改进对造林成效的影响。
4、调查对比分析
4.1造林设计和技术措施
4.1.1不同植被类型
经调查,樟子松造林地植被类型有无植被覆盖的裸沙地、沙柳林地、杨树林地、紫穗槐林地、柠条林地、沙蒿林地、花棒林地七种。
4.1.2立地类型选择
经调查,我市现有的樟子松造林立地类型主要有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覆沙黄土地、黄土地五个类型。
4.1.3造林苗木选择
调查过的造林苗木主要选择了5种不同规格和类型的健壮樟子松苗,即:
1、3年生营容器苗,苗高25-30厘米,二层分枝,营养钵(袋)大小9×18厘米以上,土球大小15-20厘米。
2、3年生带土球苗,苗高25-30厘米,二层分枝,土球大小15-20厘米。
2、3-2(3)年生容器苗,苗高50-80厘米,四层以上分枝,营养钵(袋)大小21×21厘米以上,土球大小25-35厘米。
3、3-2(3)年生带土球苗,苗高50-80厘米,四层以上分枝,土球大小25-35厘米。
4、80厘米以上的大苗带土球苗,苗高80以上,五层以上分枝。
4.1.4栽植位置和造林密度设计
经调查现有栽植樟子松主要栽植在沙丘迎风坡中下部、覆沙黄土地中上部、黄土地,在流动沙丘和风蚀严重部位搭设了障蔽,株行距有2×3米、3×3米、3×4米、4×5米、5×6米五种方式。
4.1.5造林季节
造林季节大多选择在春季,也有榆阳区城郊林场大墩梁工区2002年雨季进行造林,榆阳区红石桥乡2002年秋季进行造林。
4.1.6配套技术措施
造林不同技术措施有覆膜、套笼、浇水、搭设障蔽等,有的地方采用GGR粉灌根等先进技术。
4.2数据分析
4.2.1同植被类型造林地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的要求和影响不一样,对土壤水分的需求和索取能力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到造林地的离地因子差异,从而影响到造林的成效。
不同植被类型造林地对樟子松造林保存情况调查:
从上表看出,按植被类型排列保存率由高到低次序为:紫穗槐林地>沙柳林地>无植被覆盖的裸沙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沙蒿林地>花棒林地。
4.2.2不同立地类型对造林成效的影响
上图表明立地条件不同对樟子松幼林生长量影响差异较大,沙地幼林的生长主要决定于土壤含水量,流动沙地风蚀严重,蒸发量大,易造成局部干旱。半固定沙地植被盖度适中,土壤水份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幼林生长,生长量大,可达到快速郁闭效果。固定沙地植被盖度大,土壤干旱时水份竞争强,影响幼林生长。覆沙黄土地及黄土地保水、肥力好。固对幼林生长有利。
4.2.3造林密度和深度对造林成效的影响
不同栽植密度对樟子松造林保存情况调查
上表说明:栽植密度不同对造林成活、保存影响差异明显。因此。造林密度不宜过大也不宜太小,经过沙地水分含量测定、地下水位、樟子松根系生长状况以及不同密度樟子松造林和不同造林密度樟子松林分的生长情况等调查研究,建议樟子松造林的适宜密度是3m×4m。
4.2.4造林季节不同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通过对3-2(3)年生樟子松在半固定沙地上春季、雨季、秋季三季造林的调查,对其成活及保存率、新梢生长量、生长势和投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5:
不同造林季节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上表说明,虽然樟子松造林在春、雨、秋三季成活保存情
况很明显,但由于樟子松幼树在3月底树液就开始流动,因而在春季4月上旬前造林植株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其生长量和生长势是最好的,株投资是最低的;樟子的松造林也适宜在雨季(8月中旬至9月上旬)。经过调查研究和老专家请教,春季樟子松造林,新根生出条数及生长状况和造林成活率都比雨季和秋季好,因此,选择春季沙区樟子松造林的适宜季节。
4.2.5容器苗与带土球苗造林成效对比试验
调查中对用3-2(3)年生容器苗与3-2(3)年生带土球苗的造林地块成活株数与成活率进行分析,见表
容器苗与带土球苗造林保存情况调查
用u检验结果说明容器苗和带土球苗造林保存率差异较大,二者相差36.7%。也就是说容器苗造林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保存率。
5、分析与讨论
5.1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在干旱沙漠区要解决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效,达到投资成本低、成活保存率高、生长势强、生态效益好并且大面积推广,必须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造林技术简而易懂,广大农民朋友能真正掌握樟子松造林技术,实现高效强势林业。
5.2调查数据分析表明
5.2.1榆林沙地樟子松应选择在半固定沙地、覆沙黄土地上或黄土地,植被盖度应在20-65%之间。当植被过大时应清除栽植范围内的杂草,在流动沙地上栽植栽植樟子松应搭设网格障蔽;樟子松不能与踏郎、沙棘等混交,由于这两种树种争水肥能力强于其他树种。
5.2.2榆林沙地樟子松深栽对樟子松造林影响很大,适宜采用降位深栽技术,一般栽至苗木的第一侧枝处,若用3-2(3)年生容器苗深栽为40-50cm深,可提高35.1%成活率。适宜栽植密度为3m×4m,亩植55株。
5.2.3榆林沙地樟子松造林的适宜季节是春季(4月上旬前),栽植后樟子松可以生长一个季节,并减少秋季埋土越冬后翌年放苗的工费和苗木的损失。
5.2.4容器苗造林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成活率较带土球苗提高36.7%。
6、结论
规模评价 第4篇
关键词:生产企业,科技评价,科技竞争力
企业科技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社会, 保有与增强科技竞争力是发展企业的通途, 因而成为企业活动的重心。
与此相伴, 对科技活动的重视也产生了如何衡量和评价科技工作状况的需求。评价结果不仅可对同行业评价对象排序, 更主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科技竞争力现状的诊断以及对科技竞争力提高的指导作用, 促进企业不断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运行机制, 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 增强发展后劲。因此, 研究企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对客观认识企业科技活动状况、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科技评价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创立是一项较新的研究内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这类研究, 我国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探索。目前这类研究使用有多种方法, 如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概率论、数据包络分析法、几何平均法、生产函数法、因子分析法和叠加法, 等等。但每种方法均有其特定的假设条件, 在不同领域中应用各有其优缺点, 有些还需有较完善的评价指标配合。所以, 简单地运用某种方法, 尚不能比较合理、准确地反映企业科技状况。
目前, 对企业科技状况的评价研究, 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1) 概念较多, 如科技能力评价、科技进步评价和科技竞争力评价等, 有些提法对企业不适用; (2) 许多研究只提出了指标体系, 而无评价方法和评等标准, 企业无法应用; (3) 已有指标体系多适用于行政区域或行业的综合评定, 缺乏针对企业个体的成熟可行的研究; (4)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太多, 大小俱全, 面面俱到, 不易考察, 难以操作。
在当前强调科技创新的产业转型时期, 进行深入的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企业科技评价应以层次分析法这类综合评价方法来进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和评价方法, 在资源分配、政策分析选优排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但如前所述, 它的良好使用效果必须以一个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本文的重点就是建立这样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内涵要素与设置评价指标的原则
科技竞争力评价应围绕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内容应考虑企业类型和发展现状,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能揭示科技进步的基本内容和特性, 实现科技进步的条件, 反映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一) 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内涵要素
企业科技竞争力是企业在本领域内增强科技优势的能力, 它是科技实践活动、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统一体。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多种资源。这类投入是生产性建设性投入, 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科技进步还取决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研发活动的组织与其进行过程中, 无不带有管理的因素。而科技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科技产出, 这种产出不囿于经济效果, 因为技术作用的发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难以短期见效。
所以, 科技活动的状态宜从整体过程考察, 应包括互相联系的科技投入、运营管理和科技产出三方面的能力。如果分别用相应指标来表示这三个方面, 也就规定了科技活动质的特性。因此, 在评价体系构建中, 应把分析的焦点聚集在投入、管理和产出三个方面, 由这三方面要素的状态来确定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实际工作中, 每项要素均包含众多内容, 但科学的考察不需要面面俱到、全部列出。巨细无遗的做法不仅没有必要, 而且无法操作。正确的思路是突出重点, 此所谓一叶知秋;检查细节, 此所谓见微知著。
(二) 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为选择好评价因素, 使评价结果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特定状况,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
指标体系应围绕评价目的, 依据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 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客观状态。指标间无派生或重叠关系, 指标评分标准尽可能定量化, 少数定性的评分标准概念明确规范, 以减少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均衡性与代表性。
为系统反映科技活动的内涵, 应按相关要素均衡设置。由于指标体系无必要包括所有工作方面, 应有重点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以点代面。
3. 简便实用。
指标设置在可靠反映评价对象实质的前提下应简洁, 指标数据可采集, 评价过程方便操作, 运算简单。
二、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构建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进行目标分解, 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结构。一级是目标层, 即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 (A) ;二级是要素层 (B) , 为科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分为资源投入 (B1) 、管理状况 (B2) 和产出绩效 (B3) 三要素;三级是指标层 (C) , 为根据评价要素进一步分解出的具体评判指标, 共计11项 (C1C11) (见图1) 。
每个评价指标设定1、3、5、7、9五个评分等级, 对应各评分等级设立具体评分标准。必要时可取评分的中值 (见表1) 。1分表示较差, 3分表示一般, 5分为较高, 7分表示高, 9分为很高。
三、评价指标的权值
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 它们各自的权值可由建立判断矩阵得出。
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A、B层因素和B、C层因素各个作两两比较, 按其相对上层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出比值, 比值采用1~9级标度, 分别构建出A、B1、B2和B3的判断矩阵, 再对各判断矩阵作层次单排序, 检验其是否具一致性, 从而得出各判断矩阵中各评价因素相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权值。
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得出单排序权值。
作层次总排序, 通过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确定出C层各指标相对于A的总排序权值Wi。
四、评价的说明与公式
本评价如用于企业间的比较, 应在同行业内进行, 并注意采用的数据要与指标概念一致。其评价结果只局限于科技范畴, 不能代表完整的企业竞争力。
评价体系内各指标权值的相对大小不能孤立理解, 而应从指标代表着的要素这一立场去理解其内涵精神。
由于对各项评价指标给出了定量的或含义明确的定性等级标准, 评价人员根据各评价因素的实际状况, 可确定出各项指标的评分值P, 得出评价向量Pi (P1, P2P11) , 根据公式:
计算出评价对象的评分值N。以N值的大小可比较出同行业相近企业科技发展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贺德方.中国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6) .
规模评价 第5篇
长三角区域位于我国华东地区东部, 区域总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其中陆域面积19.33万平方公里,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 具体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南通、舟山、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台州、湖州等16个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以占全国2%的土地和7%的人口, 创造了1/5的生产总值。从土地利用来看, 长三角区域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 总耕地面积为4973.78万公顷, 但十五期间, 受工业化进程和自然因素影响, 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使得耕地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 而且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 土地利用功能混乱;村镇布局零乱, 集约利用程度低;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套不足, 人居环境差;土壤污染严重, 土地承载力下降等问题逐渐出现。因此, 如何以村镇区域作为横向载体, 以土地资源利用作为纵向支撑, 对村镇空间、土地利用、社会发展、产业经济和资源生态保护等进行整合规划, 形成以“三集中一调整”为主要内容, 以“集约利用、集聚建设”为核心的土地规模利用模式, 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未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项重要课题。开展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适宜性研究, 旨在通过对村镇空间与土地利用的调查、评价、监控、预警、规划、整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准的适宜性评价, 探索出符合长三角地区的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方法与体系, 解决长三角地区科学规划村镇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技术“瓶颈”, 推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长三角土地规模利用回顾与现状
(一) 土地规模利用概念
土地规模利用是指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 至少也应该是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 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这样就能获得经济利益, 即土地规模经济。在AM阶段曲线向右下倾斜, 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而下降, 是规模经济阶段;在MB阶段曲线向右上倾斜, 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而上升, 是规模不经济阶段。显然, 规模小于OM时, 应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当规模大于OM时, 应该适当缩小土地经营规模 (见图1) 。
而与产品平均成本最低点M相对应的经营规模OM′称为最佳土地经营规模或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因此在进行土地规模利用时, 就要注意好“度”的问题。土地规模利用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般是在集约利用土地上保持适度规模。
(二) 长三角土地规模利用回顾与现状
在近2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中, 长三角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土地利用模式。1980年代, 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使得大量优质农田被占用。1990年代, 以浦东开发开放引领的开发区集聚发展使得空心村现象非常普遍, 农村宅基地没有及时进行整理和复垦, 另外城乡结合部新建了大量小产权房, 占用了大量的农用地。新世纪以来, 地方政府出于“形象”与“政绩”的需要, 大搞“城市经营”和“政绩工程”, 把大量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盲目扩大各类开发区等等, 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浪费和粗放利用。这种受比较利益驱动的传统的土地运营和利用模式一方面不仅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 造成对土地的不合理侵占, 另一方面, 在土地利用资源较充裕的经济发展初期, 也造成村镇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再者规划意识的局限以及有效有序的规划实施不到位也是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另一重要原因。
如今, 长三角土地利用表现出农用地细碎化、居民点和工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 其核心点在于该区大多数土地集约程度不足, 用地布局不够集中, 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益无法形成。改革开放初期, 乡镇企业和村镇发展的分散化、多中心的发展模式, 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城市化和村镇发展曾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但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过程中, 这种分散式发展模式逐渐造成村镇发展的孤立性和封闭性, 成为制约长三角村镇扩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分散化和土地利用的不集约不规模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农村居民点不集中,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者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雷同且土地产出偏低。1990年代中期, 这种分散式发展的弊端已经渐渐暴露。为此, 从1996年以来, 江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撤乡并镇、撤乡建镇工作。这项工作的推进在减少乡镇数量, 提高小城镇规模水平的同时, 通过对若干地域临近而社会经济关系又密切的乡镇进行重组合并, 实现了空间与发展的整合, 扩大了小城镇发展空间, 减少了不必要的区域内耗。但是, 长期以来的分散式发展以及滞后的行政管理体制, 使得分散化所造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及其适宜性评价方法介绍
(一) 村镇土地利用规模技术
1. 从适宜性评价的客体来说, 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大致可归结为两大类十项技术, 在适宜性研究中, 通用技术是村镇空间规划中所必须用到的, 而针对于某一特定地区的村镇规划, 往往使用的是针对某一村镇土地问题所用到的专用技术。
2. 从适宜性评价的维度来说, 从土地规模利用的不同层面切入, 分为以土地规模利用的实现流程作为评价维度, 以当前长三角土地规模利用存在的问题作为评价维度及以土地规模利用的效益类型作为评价维度等三个维度 (见图2) 。
(二) 村镇土地利用规模技术评价方法
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适宜性评价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AHP层次分析法, 三种方法互为补充 (见图3) 。
四、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适宜性评价过程及结果
(一) 定性分析法
1. 基于区域特性的通用技术使用指引
在采集村镇空间数据和利用技术平台成大比例地形图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长三角村镇的发展及分布特征和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1) 从该区的村镇分布特征来看, 长三角村镇分布密集, 是全国村镇发展最为快速和最为密集的地区;从村镇发展来看, 长三角村镇发展蓬勃, 2006年全国千强镇中, 江苏275个, 浙江266个, 上海83个, 占全国总数的62.4%。
(2) 从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来看,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貌的主要特点一是平原上山丘较多, 与黄河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观略有不同, 但这些山丘多孤立分散, 不成山脉, 如太湖沿岸有不少山丘;长江三角洲地貌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湖泊众多, 河网密布, 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以太湖平原中心地区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所辖的12个县市而论, 水面面积占总面积31.3%, 为全国其他地区所罕见。在太湖东南部的低洼地区, 河道密布, 平均每平方公里达1012公里, 河道大多是人工河道。
三项通用技术属于基础技术, 主要用于对村镇基本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是在村镇空间规划实施前期的准备工作: (1) 信息采集技术是指在村镇空间规划中对所规划的村镇基础数据的采集, 通过技术平台等手段实现村镇信息的快速采集与更新。 (2) 成图技术主要研究村庄空间识别与大比例尺成图技术, 快速生成村庄大比例尺地形图, 满足市县国土、建设等部门对基础图件的需求。 (3) 村镇土地等级评价技术旨在为村镇土地建立一个多用途的村镇土地评价信息系统, 为市、县国土部门进行村镇土地适宜性、潜力、经济和生态等评价提供技术平台 (见图4) 。
在长三角运用村镇空间规划的通用类技术时, 有以下两点技术指引需要注意:
(1) 快速和实效性。这是村镇分布密集、基础资料搜集工作繁杂的长三角对采集数据通用技术的首要要求。本地的村镇经济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 村镇的现状及未来规划需要涉及到较多的基础数据及指标, 因此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长三角村镇的信息采集工作有着较高的标准。其次, 应用通用技术进行村镇信息的快速采集与更新, 为村镇土地规模利用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显得尤为必要。最后, 正是因为村镇众多, 发展类型多样, 长三角可以作为信息采集技术的示范先导区, 通过制定各类型村镇数据采集工作的作业流程和作业规范, 作为示范向全国推广, 因此该区的村镇规划通用类技术必须具备快速和实效性。
(2) 地形和地貌是选择采集技术平台的重要依据。当前本研究对于该部分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基于无人机/有人驾驶小飞机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技术、多CCD融合与拼接技术、基于无IMU的双频GPS与定点曝光的航空摄影控制技术、基于多目视觉的影像匹配及方位元素解算技术、高高程精度的大比例尺地图快速成图与更新技术、高冗余网状航空摄影处理系统等。长三角可以根据各项技术的特点, 如成本、天气选择、质量控制的难易等, 依据本区地形地貌特征来选择合适的采集数据技术平台。
2. 基于区域问题的专项技术适宜性研究
(1) 从土地规模利用的实现流程出发的技术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规模利用的实现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各村镇空间规划技术的特征、解决的问题, 进行一个实现流程目标与技术目标的对接, 找出在实现土地规模利用各流程上最适宜的村镇空间规划技术。
(1) 土地集约利用村镇土地集约技术
首先, 在解决土地不集约利用问题方面, 本项目开发研究的村镇土地集约技术是一项针对性最强最适宜的空间规划技术。该技术在考虑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对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投入的密集程度及产出效益进行计算、预测和规划。其次, 由于长三角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程度水平不一致, 在长三角示范区运用村镇土地集约技术时, 还要注意分区对待。可以经过研究先得出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范围内村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 找出各分区之间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差异的原因, 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每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方向和有差异的改善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以达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2) 形成适度规模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
村镇的土地规模利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农业土地的规模利用, 表现为农业的规模经营, 另一种是非农用地 (建设用地) 的规模利用, 表现为非农业活动的集聚效益。在解决土地如何形成适度规模问题方面, 土地利用调控技术是针对性最强最适宜的一个空间规划技术。该技术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导向和管理措施, 有效地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 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农业适度规模方面, 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促进细碎化农地的适度规模集中。在建设用地利用适度规模方面, 侧重从规划和措施的角度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导向的把握, 主要解决当前长三角土地利用功能性重叠现象严重以及村镇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问题。
(2) 以土地规模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的技术适宜性评价
(1)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及产业结构雷同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长三角乡镇企业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是占地规模普遍过大, 第二是布局分散。同时, 这也影响了村镇产业和人口集聚规模的扩大, 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难以完善, 反过来又削弱了村镇对企业集聚的吸引力, 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互相制约。此外, 过于分散的企业布局使工业污染物的收集和处理难度加大, 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 长三角村镇和小城镇产业结构雷同化问题明显。以南京市为例, 该市的乡镇企业中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较大, 第一, 三产业比重较小。乡镇企业发展上的工业偏向, 不仅导致了各地盲目办工业, 做了大量无效投入, 而且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特别是商业流通业等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影响到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因此, 在解决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及产业结构雷同问题方面, 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是针对性最强最适宜的一项空间规划技术。该技术主要研究制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标准, 为实现小城镇产业结构高度化及调整优化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服务,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 优化产业用地布局, 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其次产业布局优化之后, 为了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村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要加以配套, 从而提高村镇本身对企业集聚力。因此, 适宜的空间规划技术是村镇基础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与村镇公共服务系统空间配置技术。
(2) 农村居民点与基础设施分散村镇土地集约技术
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 江苏共有1231个小城镇, 但是乡镇工业园却有1404个, 占地面积为1900km²。各地工业园区建设的一哄而上, 镇镇建园区, 盲目发展, 无序竞争, 不仅使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工业分散布局的状况未能得到改观, 还造成了新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而且导致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极不合理, 造成投资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工业布局的分散导致了居民点的分散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的重复。根据测算, 相同容量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或地下管线, 集中建设的费用要比分散建设节约20%30%。基础设施的孤立建设, 使得原本就有限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更加分散化、造成投资效益的减弱。
因此, 在解决农村居民点与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的问题方面, 本项目开发研究的村镇土地集约技术是针对性最强最适宜的一个空间规划技术。该技术在长三角的应用上主要集中于解决当前村镇用地不节地、不集约的问题。
其次, 在方便生产、有利生活的前提下, 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居住向社区集中, 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配套的村镇, 也要运用到村镇基础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与村镇公共服务系统空间配置技术等技术。
(二) 专家访谈法
1. 评价过程
首先, 根据土地规模利用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让专家从十大技术里挑选出3个最适宜用来实现各类土地利用规模效益的空间规划技术。其次, 按其在解决村镇问题时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排在最前面的说明该技术在解决该问题时越重要, 适宜性越好。
(1) 经济效益目标
技术实施以后, 预计可使示范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降低20%30%,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80100公顷,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60-80公顷, 由此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方面, 经过技术集成、示范后, 项目成果将形成一个涵盖村镇空间与土地利用调查、评价、监控、预警、规划、整治为一体的系统, 这个技术系统的推广应用将提升村镇土地规划水平, 促进城乡统筹和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缓解用地矛盾, 满足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需要。
(2) 社会效益目标
通过技术集成和示范, 能够构建起适合长三角地区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体系, 有效落实了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 促进长三角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提升村镇综合功能,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并对长三角地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并探索出一条适合长三角地区村镇土地规模利用的新技术、新路子, 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空间不足、村庄布局零乱、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等问题, 促进长三角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效益目标
本研究形成的技术体系, 将提高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与小城镇产业布局水平, 提升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庄整治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促进村镇土地规模利用, 治理土地污染, 改善人居环境。因此, 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能够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4) 评价结果
在解决经济效益时, 最适宜的前三类技术为: (1) 村镇土地集约技术; (2) 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 (3) 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
在解决社会效益时, 最适宜的前三类技术为: (1) 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 (2) 村镇基础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
在解决生态效益时, 最适宜的前三类技术为: (1) 土地整治技术; (2) 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 (3)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
(三) AHP层次分析法
1. 建立10大技术的适宜性评价模型 (见图5) 。
P1:基础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
P2:成图技术;
P3:村镇土地等级评价技术;
P4: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
P5:村镇土地集约与调控技术;
P6: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
P7:村镇土地规划公众参与技术;
P8:信息采集技术;
P9:土地整治技术;
P10: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
2. 通过对访谈问卷等基础资料的整理, 给判断矩阵打分。
(1) 判断矩阵A-B (在长三角示范区内, 村镇空间规划技术各准则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
(2) 判断矩阵B1-P (相对于技术可行性准则, 十大技术对本示范区的解决程度的比较) ;
(3) 判断矩阵B2-P (九大技术在本示范区内的经济适宜性比较) ;
(4) 判断矩阵B3-P (九大技术在本示范区内的社会适宜性比较) 。
3. 计测结果
根据各判断矩阵的各层次单排序计算机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1) 判断矩阵A-B (各准则相对于中原示范区相对重要性权值) ,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36; (2) 判断矩阵B1-P (十大技术的技术可行性适宜性权值排序) ,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449; (3) 判断矩阵B2-P (十大技术在本示范区内的经济适宜性权值排序) ,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726; (4) 判断矩阵B3-P (九大技术在本示范区内的社会适宜性权值排序) ,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633; (5) 本示范区十大技术相对于技术可行性, 经济适宜性, 促进社会发展总目标层次的排序计算。
4. 分析与结论
(1) 总体分析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可得, 村镇空间规划技术在长江三角洲的适宜性技术得分排序前四分别为村镇土地集约技术 (0.3037) 、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 (0.1779) 、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 (0.1352) 、基础设置空间配置技术 (0.1064) 。这四个技术的得分权重均大于10%。可见, 在解决长江三角洲土地规模利用问题上, 村镇土地集约技术的需求最大, 适宜针对长江三角洲示范区的特定问题, 采用特定的专项技术实现土地规划利用。其次, 长三角作为我国三角洲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将是该示范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 基础设置的合理配置, 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根本前提。发展村镇经济、基础设置的分配合理公平, 是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实现的最好体现。权重在4%10%间的技术分别为村镇土地规划公众参与技术 (0.099) 、信息采集技术 (0.0516)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 (0.0454) ;得分权重最低的是成图技术 (0.0245) , 其次是土地整治技术 (0.0272) , 再次是村镇土地等级评价技术 (0.0291) 。可见, 通用技术作为村镇空间规划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技术, 对各示范区的影响相当, 而在解决示范区特定问题上, 如村镇土地集约技术和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等专项技术具有突出的贡献 (见图6) 。
(2) 分项分析
根据技术可行性、经济适宜性和社会适宜性三个分项指标的得分权重结果可知, 示范区专家认为技术的可行性 (0.6483) 是解决土地规模利用最为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社会适宜性 (0.2297) , 最后是经济适宜性 (0.1220) 。在进行长三角示范区适宜性评价准则的权重得分中, 专家更倾向社会的适宜性, 再考虑经济的适宜性, 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联动考虑。通过各技术指标在长三角示范区的适宜性评价得分图可知, 在不同的准则因素的考虑下, 各技术的适宜性得分权重有较大的波动变化, 如村镇土地规划公众参与技术、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和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等。
P1:基础设施系统空间配置技术
P2:成图技术;
P3:村镇土地等级评价技术;
P4:村镇土地利用调控技术;
P5:村镇土地集约与调控技术;
P6: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空间配置;
P7:村镇土地规划公众参与技术;
P8:信息采集技术;
P9:土地整治技术;
P10: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
注:B1:技术可行性;B2:经济适宜性;B3:社会适宜性;
五、总结
综合以上所述, 根据定性分析法, 专家访谈法以及AHP分析方法所得出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见表1、表2) 。
摘要:用于村镇空间规划的技术很多, 但目前对村镇土地规模利用规划技术的适宜性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本文在长三角土地规模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定性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适宜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最后在前两者结论基础上运用AHP综合分析法计算得出最适宜运用于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1]毛蒋兴, 闫小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 .
[2]张兵, 金凤君.19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5) .
[3]彭建超, 徐春鹏, 吴群, 余德贵.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2) .
[4]朱天明, 杨贵山, 苏伟忠, 万荣荣.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J].资源科学, 2009 (7) .
[5]王兴平.长三角村镇空间整合与规划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J].小城镇建设, 2008 (4) .
规模评价 第6篇
关键词:风电有序并网,运行管理机制,风险评价,TOPSIS法,综合指数法
0 引言
当前我国风电并网发电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而负荷相对较少, 风电并网发电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联电网优势, 提升电网作为能源“高速公路”的现代化能源运输体系的作用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此外, 大规模风电并网后, 其出力的随机性和间歇性特性, 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电能质量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也给互联电网有功功率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 有必要结合风电特性, 综合利用各种先进调度技术, 提出风电有序并网管理机制, 实现安全防御、经济优化、高效管理三位一体的电网调度体系;同时, 针对具体的风力发电站接入电网, 从投运前、启动时、投运后三个关键环节构建微观层面的风电并网运行管理指标体系, 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国外风电并网运行管理工作只涉及对风电接入、并网管理机制的研究等, 未对其中的风险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国内风电并网工作开展较晚, 相应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同时对风险防控问题也少有提及。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风电并网管理工作中各指标的选取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并采用结合综合指数法所改进TOPSIS法, 对风险管理指标进行优化排序, 从而完善风电并网风险管理体系, 优化风电并网管理工作。
1 风电并网的三个阶段及风险评估
风力发电与水电、火电等常规能源相比, 其发电能力由风能的大小、强弱而定, 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出现间歇性的情况下, 电网必须有相当规模的常规电厂跟踪调频, 保持电力系统的连续、稳定供电;同时, 随着风电规模的不断增大, 电网公司必须具有足够的、动态的感性和容性无功调节能力, 避免线路输送功率和充电功率等大幅度波动对电网的剧烈冲击。因此, 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传统的运行调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论文中, 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角度出发, 针对风电并网运行特性, 将风电并网划分为投运前、设备启动和投运后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划分及风险识别如图1所示。
1.1 风电投运前
电场接入系统前, 为并网运行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其间的运行风险主要包括: (1) 并网政策方面, 由于风电并网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亟待规范,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容易出现配合的“盲点”, 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隐患; (2) 在设备制造方面, 已投运风电机组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 在电网出现故障导致系统电压降低时容易产生脱网; (3) 风电场建设方面, 部分项目业主工程质量管理不严, 一些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1.2 风力发电设备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中, 发电企业收到电网调度机构向拟并网方发出并网确认通知后, 按电网调度机构的要求开始进行制定启动措施。其间存在的风险有: (1) 风电接入管理不足, 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整体安全性研究亟须加强; (2) 缺乏通信自动化信息数据。由于风机控制系统厂家信息垄断、保密, 数据不开放, 风机运行状态信息没有向升压站监控系统和调度侧传送, 调度没有风功率自动控制手段, 给风电调度决策和运行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1.3 风电投运后
风电并网成功后, 按照调度部门的要求正常发电的阶段。其间存在的风险有: (1) 风电功率预测手段缺乏有效性。目前国内没有比较成功的风电功率预测技术手段, 且各风电场没有有效开展风功率预测工作, 制约了有序并网管理。 (2) 风电场运行管理水平不高。一些风电场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场运行规程不完善, 无功管理和二次系统管理无法满足电网安全要求;风电场专业水平远远落后于风电建设发展速度, 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针对三个阶段的风险, 风电并网运行管理不仅应关注投运后环节, 应建立风电并网的投运前、启动时、投运后“全过程”运行管理机制。具体模式见图2。
2 基于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对各可行方案进行排序, 以确定其优劣。本文利用综合指数对TOPSIS法进行改进, 以更确切的描述待评价样本与理想样本之间的贴近程度, 从而对样本的优劣进行排序, 提供样本决策依据。通过TOPSIS和综合指数法对风电并网运行风险管理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采用线性比例法对指标数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并采用变异系统法求计算出指标权重, 继而得出加权标准化矩阵;其次, 确定待评价样本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并进一步计算出样本与正理想样本和负理想样本的欧氏距离和综合指数;最后, 根据计算所得的相对贴近度, 对样本进行排序优选。
2.1 构建指标矩阵并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指标矩阵, 并采用线性比例法对指标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公式如下:
式中, xjs可以取该类指标的最小值、最大值或平均值等。
采用变异系统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
将指标矩阵加权规范化, 同时将规范化后的指标矩阵与所确定的指标权重相乘, 得到加权标准化矩阵Y:
2.2 计算欧氏距离与综合指数
(1) 计算样本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
确定正理解系统与负理想系统, 并汇总各指标集的最大与最小值, 从而得出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设样本i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欧氏距离分别为Di+和Di-, 计算公式如下:
(2) 计算各指标的综合指数。
采用综合指数法, 以正负均值为基准, 求各指标的综合指数。首先, 求指标xij的正负均值, 公式如下:
再求xij的折算系数Kij:
2.3 计算相对贴近度
(1) 对欧氏距离和指标综合指数分别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 φi为Di+, Di-, Ki+, Ki-。φi为di+, di-, ki+, ki-, 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
其中, di-和ki+数值越大, 样本越接近理想解;di+和ki-数值越大, 样本越偏离理想解。综合考虑无量纲化后的欧氏距离和综合指数, 可得到:
式中, a1, a2反映了决策者对距离和关联度的偏好程度, 且a1+a2=1, 决策者可根据个人偏好确定a1和a2。Ri-和Ri+分别反映了样本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接近程度。
(2) 计算相对贴近度。
相对贴近度反映了待评价样本与正理想解或负理想解的接近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3) 评价策略优劣排序。
根据式 (13) 的计算结果, 依据δi的大小对样本进行排序。δi越大, 表示待评样本越贴近正理想样本, 样本越优;反之, δi越小, 表示待评样本越贴近负理想样本, 样本越劣。
3 算例分析
本文基于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对内蒙古地区风电并网运行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3.1 确定指标矩阵
针对PELIM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 选定为7个指标:并网政策、风机技术、工程质量、接入管理风险、通信数据完善度、风电预测偏差、以及风电场运行管理。选取内蒙古地区7个试验点的器材检验工作资料作为数据基础, 并进行规范化处理, 得到如下矩阵。
3.2 计算各指标权重
采用变异系统法, 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0.1261、0.1229、0.1248、0.1271、0.1251、0.1260、0.1239。
3.3 计算加权标准化矩阵
将各指标权重与规范化指标相乘, 得到加权标准化矩阵。
3.4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在所构建的风险管理体系中, 并网政策、风机技术、工程质量、通信数据完善度和风电场运行管理为正向指标, 接入管理风险和风电预测偏差为负向指标。
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分别为:Y0+=[0.008, 0.082, 0.036, 0.035, 0.074, 0.056, 0.024];
3.5 计算样本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欧氏距离、综合指数及相对贴近度
利用前文所述方法, 求出各个指标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以及指标综合指数, 并求出相对贴近度, 得到结果见表3。
3.6 指标排序, 确定最优评价方案
比较各个指标的相对贴近度, 可以得出:指标A2与正理想解距离最近, 与负理想解距离最远, 且与正理想解的关联度最高;由此可见, 所用风机技术水平对风电并网运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风电场管理制度已日趋完善,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出错率较少, 风险较小, 排序位于最后。
因此, 将八个指标的重要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下:A2、A5、A6、A4、A3、A7、A1。可见, 对内蒙古地区风电并网运行过程的风险防控, 首先要加强风机选型、信息平台建设及风电量预测工作的发展力度, 同时兼顾其他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 提高风电并网运行效率。
4 结论
首先, 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角度出发, 针对内蒙古地区风电并网运行特性, 将风电并网划分为投运前、设备启动和投运后三个阶段, 分析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 完善风电并网运行管理模式, 以避免或减少风电浪费, 提高风电并网发电量;其次, 利用综合指数法对TOPSIS法进行改进, 从而对内蒙古地区风电并网运行管理三个阶段中的风险指标项进行优化排序, 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最后, 针对内蒙古地区风电并网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机制, 通过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防控等工作, 有效预防和化解质量电网运行中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邓彬, 黄树锋, 江宇飞, 等.考虑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J].华东电力, 2013, (05) :48-52.
[2]冯永青, 张伯明, 吴文传, 等.基于可信性理论的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01:25-29.
[3]张小奇, 王晓华, 王路, 等.西北电网大规模风电集中并网运行风险仿真分析[J].中国电业, 2012, 11:456-460.
[4]崔和瑞, 梁丽华, 王立红.基于熵权TOPSIS分析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S1) :172-175.
[5]田廓, 张怡, 王尔康, 等.电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研究[J].华东电力, 2009, 37 (10) :1623-1626.
[6]马丽叶, 卢志刚, 常磊, 等.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输电网经济运行指标体系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 (12) :22-26.
规模评价 第7篇
1 甘肃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该文的目标是评价甘肃省定点农产品综合、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规模,找出发展规模最好的定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以为其它发展较缓慢的定点和非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2010年甘肃省上报农产品批发市场合计109[1]家,其中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共24[1]家,而定点综合、产地批发市场有15[1]家,现通过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找出甘肃省发展规模最好的定点农产品综合、产地批发市场,虽然选取的15个评价对象在不同的地区,但是设计的指标体系都是相同的,是为了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使评价对象具有可比性。
由于甘肃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单靠一个或几个指标往往难以对其发展规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所以需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描述影响因素。在建立甘肃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了科学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以及指导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等原则。
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目标层(A),是指在A地区评选出发展规模最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二层次是准则层(B),是根据甘肃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影响因素的总体特征而设立的5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即市场建设规模因素(B1)、市场投资规模因素(B2)、市场交易规模因素(B3)、从业人员因素(B4)、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因素(B5),从不同侧面来反映甘肃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影响因素;第三层次是方案层(C),即15个甘肃省定点农产品综合、产地批发市场,并在这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选出一个最优方案(见图1)。
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15家定点农产品综合、产地批发市场,依据层次分析法“1~9”标度[2](见表1)构造判断矩阵,即对指标间重要性两两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
2.1 权重的计算及检验
2.1.1 权重计算及其计算程序 分5个步骤进行。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undefined[3] (1)
计算Mi的n次方根undefined[3](i=1,2,3,,n) (2)
对向量undefined进行归一化处理,Wi即为所求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undefined[3] (i=1,2,3,,n) (3)
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3]
undefined
式中,A为判断矩阵,undefined表示undefined的第i个分量,Wi为权重的第i个分量。
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C.I.=(λmax-n)/(n-1)[3] (5)
2.1.2 检验 为了检验矩阵的一致性,需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
C.R.=C.I./R.I.[3] (6)
当C.R.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2给出了1~15阶正反矩阵计算1 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2],其中n是指方案层中方案的个数)。
2.2 层次单排序
按照上述确定权重的步骤,对甘肃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影响因素指标进行赋权,得到A-B判断矩阵及其权重(见表3)。
利用和积法在Excel中对上述判断矩阵进行处理,得到最大特征根λmax=5.243 476,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0.060 869,随机一致性比率C.R.=0.054 347<0.1,因此认为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并且该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为(0.041 9,0.185 3,0.277 8,0.068 4,0.426 6)T。
2.3 层次总排序
要想最终进行方案选择,就必须先得到最低层中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即进行层次总排序,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该文中B层包含B1、B2、、B5共5个因素,它们的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b1、b2、、b5,其后的下一层次C层包含C1、C2、C3、、C15共15个因素,它们关于Bj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c1j、c2j、c3j、、c15j(当Ci与Bj无关联时,cij=0)。现求C层中各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即求C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计算按下表所示方式进行,即undefined[2],i=1,,15
同样利用和积法在Excel中分别进行方案层对B1(市场建设规模)判断矩阵、方案层对B2(市场投资规模)判断矩阵、方案层对B3(市场交易规模)判断矩阵、方案层对B4(从业人员)判断矩阵、方案层对B5(市场辐射带动)判断矩阵的处理,每个判断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并得到各自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见表4)。
R.I.=1.59(n=15),C.R.均小于0.1,都通过一致性检验。方案1即市场1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为0.041 90.210 5+0.185 30.144 9+0.277 80.128 2+0.068 40.197 3+0.426 60.058 1=0.109 6,以此类推,可以得到个方案层级各市场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最终得到方案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为(0.109 6,0.082 4,0.096 0,0.061 9,0.093 8,0.047 5,0.059 6,0.089 1,0.066 1,0.021 5,0.036 6,0.032 4,0.021 2,0.083 5,0.098 7)T。
3 结论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甘肃省15个定点农产品综合、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规模进行了相应的评价与分析,可以得到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的权重排序(见表5)。
根据表5显示结果可知,该文研究的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排序为酒泉春光农产品市场>天水瀛池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张掖南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武威市西关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武山县洛门森源蔬菜果品市场>陇西县清吉洋芋批发市场>建荣果蔬批发市场>桃海市场>高台景隆农产品批发市场>靖远瓜果蔬菜批发市场>金川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榆中县蒋家营农产品批发市场>渭源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红古农产品批发市场>陇西首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如果对发展规模前三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发展规模后三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作比较,会发现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规模与其市场建设规模、市场投资规模、市场交易规模、市场从业人员、市场辐射带动能力都密切相关,这5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才会带动整个市场的全面进步,并不是其中一个或几个的简单增长来促进整个市场的规模发展,这为发展规模较缓慢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依据,也对甘肃省定点农产品综合、产地批发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农村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05.
[3]Nkurunziza Hermenegilde.层次分析法的改进[D].上海:华北师范大学,2005.
[4]张冀东,曹连生,燕振洲,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的呼和浩特城区配网规划综合效益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9,27(4):10-12.
规模评价 第8篇
PISA项目简介
P I S A由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于1997年创立,主要基于一个共同的、国际性的框架测评学生的学业成就,以此监测各个国家(地区)教育系统的产出(Outcomes)[1]。基于国际统一的测量尺度,能在横向维度反映一个国家该阶段教育所处的相对位置,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多元的参考途径。PISA测评的对象是15岁左右的学生,主要测试内容领域是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测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测试侧重一个学科领域,三个主要内容领域9年完成一次循环测试。除了三个主要内容领域,PISA测试还会关注其他领域,比如问题解决、金融素养、合作问题解决、全球意识等。
PISA并不是第一个国际性的大规模学生成就测验。在PISA开展之初,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ETS等组织主持的大规模评价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效。但是这些项目局限于部分学科的学业成就测评,由于早期参与国家的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测验的可比较性。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都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不同国家的课程与教学的差异决定了评价框架只能建立在参与国课程的共同部分和基础部分之上,忽略了课程与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PISA成功地吸取了这些项目的经验,在其建立之初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2]。(1)PISA根源于各国政府对自身教育监测的需要,基于实际数据与证据,为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2)PISA测评的周期性使得各国政府能定期监测核心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3)PISA测评对象是15岁左右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临近义务教育末期,监测该阶段的学生学习结果反映了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总的状况,也反映了为适应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4)PISA强调素养的测验,而不是基于参与国课程与教学的共同部分和基础部分设计测评框架,PISA认为这是其区别其他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的显著特征。
PISA的主要经验
1. 侧重于考查适应未来所需的能力与素养
参与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课程目标、教学形态各异,PISA难以依据各国的课程标准定义测试的内容与框架,因此开创性地提出测试学生素养(Literacy)的评价理念。PISA从国家与社会人类资本发展的视角,认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与个人、社会、经济财富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属性,其所测量的素养跨越学科、跨越国界,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进行分析、推理、交流,在各种情境中解决和解释问题[3]。PISA关于素养的测量较直观地体现于内容领域的评价框架设计,比如PISA2015关于科学的素养框架应包括科学背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四个方面,数学素养框架包括数学过程、数学内容、数学情境三个方面。PISA基于素养的测试理念不仅与选拔性的考试有本质区别,也与基于课程与教学标准达成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同。PISA认为:现代经济形态偏好于个体“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评价学生的素养与此变革是相一致的[4]。
2. 关注影响学业成就的背景因素
学生的学业成就会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与学生自身的动机、态度、情感等因素紧密关联,大规模教育评价一般会关注影响学业成就的背景因素。PISA开发了学生问卷、父母亲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调查影响学业成就的家庭背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教学策略等因素。背景问卷中所包含的各种量表需要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测量学指标检验,基于量表的测量结果能提供各种指标反映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能提供反映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现状的各种指数。丰富的背景因素数据能用于研究各种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诊断、分析影响学业成就的原因,揭示学业成就差异与变化背后的潜在规律,为诊断教育现状、改进教学绩效、完善教育政策提供客观的证据支撑。
3. 采用复杂的抽样设计
出于测验成本的考虑,大规模评价项目都会从测试目标总体中抽取代表性的样本,通过样本的测验推论目标总体的情况。参与PISA测试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两阶段抽样设计方案,第一阶段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技术[5],按照规模大小成比例抽取学校,每个国家至少抽取150所学校;第二阶段在样本学校内随机抽取学生,每所学校抽取42名学生。PISA的分层抽样设计提高了抽样的效率,确保了样表的代表性,能满足特定国家不同的抽样设计需要。此外,PISA的抽样还体现在测试内容抽样方面。大规模测验需要足够多的试题,以确保对测试内容的代表性,但每次测验的时间有限,因此产生有限的测验时间和宽泛的测试内容之间的矛盾。PISA主要采用不完全平衡矩阵抽样组织题册,将覆盖学科领域的所有试题分成几个小的题册,每个小题册经过等值处理后,让每位学生接受其中一套小题册的测试,以此减少每位学生需要测试的试题,同时确保对学生能力的准确估计。
4. 确保横向与纵向的可比较性
PISA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为各国教育之间的比较提供了统一的量尺,建立这种统一的量尺并不是让所有参与测试的学生完成同一套试卷,它涉及较复杂的测验设计和教育测量技术,即等值技术。为确保测验内容的代表性,PISA采用矩阵抽样技术组织测试题册,这将导致不同的学生可能接受不同的试题测试。因此,在估计学生的能力之前,需要利用等值技术将不同题册的试题标定到统一量尺上,即需要将项目的难度参数标定到同一尺度上,然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估计,当项目难度参数统一尺度之后,所估计的学生能力值也就具有可比性,确保了横向层面各个国家(地区)测验结果的可比性。在纵向层面,PISA主要采用在不同次测验中锚定共同题的方法建立统一量尺,确保了不同次测验分数之间的可比性,为各个国家(地区)分析不同年度学生成就的发展与变化情况提供了可能。这里仅简要描述了PISA利用等值技术确保横向层面各个国家之间和纵向层面同一国家不同次测验之间可比性的基本原理,在PISA实际测试工作中,所采用的方法、过程与此相比更加复杂。
5. 确保测验的公平性
参与PISA测试的国家语言、文化迥异,如果试题设计不当,学生很容易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对试题情境的理解偏差,从而导致测验偏差。为确保测验的公平性,PISA在试题情境设计时会考虑情境的通适性,设计的情境不能只适应于部分国家或部分文化语境;在试题翻译时会多次来回翻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跨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此外,PISA初步完成试题开发之后,会选取参与国(地区)的学生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分析试题特征以及试题特征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表现差异[6],检验项目的功能差异,确保学生分数变异仅体现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不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PISA会进一步删除、修订表现较差的试题,确保试题对所有学生都公平。
6. 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报告
由于系统性的评价设计和丰富的数据基础,PISA能提供丰富、多元化的评价报告,主要有学科领域报告、国家报告和特定专题报告三大类。学科领域报告是PISA每次测验的主要报告,该主报告会提供多种语言版本,描述每个学科领域学生平均表现、发展趋势、不同水平表现、性别差异等,呈现各个学科领域在本次测验的总体测验结果[7]。国家报告描述参与测试的国家(地区)各测试领域的整体情况,总结学生在本次测验中的相对位置,展示本国学生表现较好的方面和较差的方面。特定专题报告不固定形式、灵活多样,有些是对某个特殊领域(比如问题解决、金融素养等)的整体测验情况描述,有些是关于某个特定研究主题(比如ICT与学习表现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呈现[8]。此外,PISA的测试数据会完全公开,研究者可以依据自己研究需要,免费从PISA官方网站获取所需的数据。
PISA基于技术的测评发展
从PISA已经开展的五次测验来看,PISA的评价框架、测评内容、测评形式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测评领域中的应用,深刻变革了教育测评的理念、技术、方法,以核心素养研究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反思思潮促进了教育测评领域对核心素养这类高阶能力的测量研究。在此变革潮流中,PISA的发展与变化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特征。
1. PISA从纸笔测验向基于技术的测验转变
PISA2009在阅读素养的测评中首次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被称为数字化阅读测评(Electronic Reading Assessment),主要基于计算机技术将阅读内容数字化,提供交互式的、动态性的阅读内容[9]。2012年,PISA基于计算机技术测量问题解决、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以及数字化中的阅读,拓展了基于计算机的测量内容[10]。2015年,PISA首次将所有的测试转变为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形式[11],对于传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提供纸笔测验和基于计算机的测验两种形式供参与国自行选择,特别是,因为全面采用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形式,PISA2015在试测阶段研究了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和纸笔测验的等价性[12],为测验项目整体开展打下了基础。
总体来看,PISA将传统的纸笔测验转变为基于技术的测验是PISA测验形式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与纸笔测验相比,利用信息技术能构建交互性的、动态性的测试环境,丰富了测试内容的呈现方式,能提供PISA关于素养测验所需的真实情境。其次,基于技术的测验环境能完整捕获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与操作过程,基于完整的过程数据能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对深入分析学生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证据,能满足PISA关于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需求。再次,参与PISA测试的学生数量众多,语言文化差异显著,传统纸笔测验的阅卷、评分工作成本较高、管理复杂,基于技术的测验可以较容易地解决该问题。
2. 基于技术的高阶能力测评
PISA基于技术测评高阶能力是其发展变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种发展趋势与当前世界范围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热潮紧密关联。核心素养是指未来社会公民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是一类包含知识、技能、态度、价值的高阶能力。在这场教育目标反思思潮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测量这类结构复杂、高度抽象的高阶能力。PISA2015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测量了学生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素养这类高阶技能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测评策略。PISA的具体做法包括:定义能力框架、设计包含嵌入式试题的测验任务、获取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在项目上的反应、依据测量模型推断学生的能力。以下结合PISA2015释放的样题解释其测评的原理。
(1)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框架。PISA2015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包含“合作”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其中合作维度是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主线,提出了三种核心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建立与维持共享的理解”“采取合适的行动解决问题”和“建立与维持团队组织”。问题解决维度主要包括:探究与理解、表征与形成、计划与执行、监控与反馈。三种核心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和四个个体问题解决过程交叉形成了包含12类技能的矩阵(见表1),矩阵中的每个单元格代表一类技能[13]。
(2)测验过程。PISA2015“人机交互”测验模式是指人与代理(测试任务中设计的虚拟搭档)进行对话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图1 为PISA2015释放样题的某个界面。界面左边是学生与代理之间的对话区域,在该区域上边是合作的成员之间的对话历史记录,下边是根据当前对话进程提供的一些选项,被测学生可以选择其中某个选项作出对合作搭档的反应,合作成员会根据学生的选项自动作出反应;界面的右边是任务区域,在该区域学生为完成任务可以进行各项操作,任务的进程与会话的进程同步。
(3)测量原理。“人机交互”测验模式主要采用会话代理技术,合作成员之间的对话流程与路径事先需要精心设计,对话流程是一个有固定分支路径和多个节点的交互过程,如图2所示。每个对话节点相当于一个试题(Item),对应于操作性定义框架中的某种技能。对参与测试学生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体现于学生在每个节点上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也就是选择的不同选项,类似于传统测验对某个试题的作答,作为推论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直接证据。在获取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模式之后,采用IRT(Item Response Theory,项目反应理论)模型估计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得分。
参考文献
[1][4][11][12]OECD.PISA 2015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Science,Reading,Mathematic and Financial Literacy[M].Paris:OECDPublishing,2016.
[2][3]OECD.Measuring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A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M].Paris:OECD Publishing,1999.
[5][6][10]OECD.PISA 2012 Technical Report[EB/OL].[2016-6-14].https://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2012-technical-reportfinal.pdf.
[7]OECD.PISA 2012 Results: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Student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Reading and Science(Volume I,Revised edition,February 2014)[M].Paris:OECD Publishing,2014.
[8]OECD.PISA 2012 Results[EB/OL].[2016-6-14].https://www.oecd.org/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htm.
[9]OECD.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mathematics and science[M].Paris:OECD Publishing,2010.
规模评价 第9篇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7-2007)[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4,5]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进行评价,其年加工50亿块集成电路封装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作为评价的基础依据。
1.2 评价范围及内容
本次评价范围以年加工50亿块集成电路封装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包括封装主厂房、动力车间和空调设备系统以及外包工程废水处理区、制水车间等。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总体布局、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辅助用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1.3 评价方法及程序
评价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作业人员劳动条件分级及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等方法;评价程序参照GBZ/T 197-2007进行。
2 结果
2.1 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硅圆片磨片划片装片球焊塑封软化镀锡切筋成型测试打印
工艺流程说明:(1)硅圆片硅圆片上有经过前道生产制备的上千个平面晶体管或集成电路单元,这些晶体管或集成电路就称为芯片;(2)磨片主要是对硅圆片进行前道处理,磨片目的是使芯片厚度达到要求;(3)划片划片是将圆晶片上制成的管芯分别划出来;(4)装片该工序在全自动装片机上将引线框安装在芯片上:(5)球焊该工序在全自动高速金丝球焊机上进行操作,将组装成的金丝进行球焊;(6)塑封用预封装的树脂放入底座框内,通过加热软化封口,将焊接好的芯片封装起来,塑封好的芯片经4 h后固化过程,使产品成形;(7)软化在塑封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毛边,为了去除毛边,将产品浸入碱性的721有机溶剂中,在110℃下使树脂软化;(8)镀锡是对集成电路封装体的引线脚进行镀锡,以提高针脚的光滑度和易焊性;(9)切筋成型经镀锡后集成电路封装体己基本制成,通过切底筋将一个个的分开成型;(10)测试打印经检验工序测试后,打印上规格型号,包装出厂。
2.2 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结合生产工艺,对照检查表和现场调查后,确定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1)生产性毒物包括二氧化碳、氮气、氢气、脂肪族胺类化合物(乙胺、乙二胺、环己烷、三甲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丁胺)、环氧氯丙烷、氢氧化钾、甲醇、香蕉水(包括乙酸乙酯、乙酸丁酯、苯、甲苯、丙酮、乙醇、丁醇)、三氯乙烯、碳酸钠、甲基磺酸、过硫酸铵、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钙、三氯化铁、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次氯酸钠、冰乙酸、酚酞、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亚硝酸钠、凡士林、甲基红、碘酸钠等;(2)生产性物理因素包括噪声、照度、紫外线、X射线等;(3)微小气候。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及主要接触方式见表1。
2.3 主要职业病防护措施
建设项目已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对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3.1 防毒设施
(1)生产车间设有通风系统,且通过20 m高排气筒排放到大气中;(2)生产设备如装片车间烘烤箱、固化包封机、包封固化炉、油墨打印机及去飞边装置等均配有排风设施;(3)电镀软化线和电镀线均配有槽边排风设施,并对尾气进行吸收和净化处理;(4)有害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氢气、压缩空气通过管道供应到各工段;(5)污水处理车间为管道化、密闭化、半密闭化作业,且为巡检作业;(6)纯水制作车间屋顶设置2台大功率排风机,定期进行排风;(7)电镀车间设置3套紧急事故喷淋设施,且服务半径小于15 m;(8)芯片封装生产区设置净化空调系统,并送入一定的新风进行通风换气;(9)打印车间和装片车间设置12只氢气报警器。
2.3.2 防噪声措施
(1)所有空调器风机及排风机均带减振支座,所有空调、通风设备进出口均采用软管连接,空调系统均采取消声措施;(2)选用振动小、噪声低的水泵设备,水泵基础均设橡胶隔振垫,水泵吸水管和出水管上均加设可曲绕橡胶接头以减振;(3)管道支架和管道穿墙和接板时,均设有减振弹性装置;(4)动力车间单独设置于主厂房北侧,设置值班室,实行巡检制。
2.3.3 防电离辐射等的措施
用于金线检测和镀膜厚度检测的X射线检测机,采取设备防护措施;用于UV油墨感光的紫外线设备和纯水制作用于消毒的紫外线设备安装在机械设备内。
2.3.4 应急救援措施
公司设有安全环境职业卫生部,有专人负责应急救援工作,并配有应急箱和相应的应急设施;凡接触酸雾等刺激性气体的生产场所设置喷淋装置、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等应急事故处理用品。公司设有医务室,有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进行演练。
2.3.5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
公司制定有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文件编号:GGP-QP-40-205),并执行严格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和维护制度;安全环保职业卫生部对生产岗位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佩戴执行巡检,符合GBZ 1-2002的要求。
2.3.6建设项目选址、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
项目地址不属于自然疫源地,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口密集区有一定距离。厂前区、生产区、生活区等功能分区合理,生产工艺现代化程度较高,生产过程大部分为自动化、密闭或半密闭作业,基本符合GBZ 1-2002的要求。
2.3.7 建筑物卫生学和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项目设置了必要的生活及卫生设施,如主厂房各层均设有卫生间,各生产控制室均设有卫生间、更衣室,建筑卫生学和辅助用室的设置基本符合GBZ 1-2002的要求。
2.3.8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调查与评价
公司有较为完整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2.3.9 职业健康监护结果分析与评价
公司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的要求,对建设项目定员1 978名员工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共查出需职业病专科复查的人员19人(其中酸碱岗位2人进行牙齿复查、X射线岗位1人进行肺功能复查、噪声岗位16人进行纯音听力复查)。复查结果显示,虽未发现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禁忌证病人,但生产性噪声、毒物等还是对作业人员有一定的危害,需加强防护。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其中部分化学品因无标准值或无检测方法而未进行取样,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生产性毒物检测中,工作场所空气中二乙胺、三乙胺和三甲胺等的浓度均符合美国政府职业卫生工作者协会(ACGIH)的要求;环氧氯丙烷、甲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苯、甲苯、丙酮、丁醇、碳酸钠、乙胺、乙二胺、环己烷、正丁胺、氢氧化钾、盐酸、氢氧化钠、硫酸等的浓度均符合GBZ 2.1-2007的要求。各X射线检测点空气比释动能率的结果均符合《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7-2006)的要求。
本次对生产作业场所68个噪声作业点进行检测,其中50个作业点噪声强度符合GBZ 2.2-2007规定的限值;检测点噪声强度合格率73.5%。噪声强度超标的检测点主要集中在动力车间,成型冲切生产线,手动冲切线及去飞边作业区。其当班操作工为轻度危害(Ⅰ级),其余为噪声安全作业。本次共检测58工作地点的照度,其中19个检测点照度值不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检测点照度合格率67.2%。照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包封车间,测试车间,磨划片车间及装片球焊车间部分区域。微小气候测试结果显示,除包封车间东温度、相对湿度,包封车间南和包封车间西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包封车间北和包封车间西相对湿度以及装片车间中风速检测结果不符合GBZ 1-2002的要求外,其余各检测点检测项目结果均符合GBZ 1-2002的要求。
3 讨论
3.1 评价结论
按照GBZ/T 197-2007的要求,对某公司年加工50亿块集成电路封装项目实施的工程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建设项目根据初步设计,实施了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建设,做到了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建设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均基本符合GBZ 1-2002要求;被检测项目的生产性毒物,其工作场所空气检测结果均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但噪声危害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部分工作场所的照度和微小气候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评价结果显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可基本控制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范围内。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不会对作业人员造成明显的职业健康损害。评价结论:本项目已基本具备职业卫生方面的工程竣工验收条件。
3.2 建议
建设项目根据初步设计,实施了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建设,在试生产阶段绝大部分已投入使用。根据工作场所检测结果,正式投产后仍要加强对生产设备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检查和维修保养,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隔(消)声等职业病防护措施,加强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并且要改善部分工作场所环境的照度和微小气候。对评价中提到的有关建议,要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整改方案,并限期完成。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定期对接触噪声、毒物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需经有关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R].北京:2006.
[2]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3]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4]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规模评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