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活血范文
补气活血范文(精选8篇)
补气活血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门诊病例38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0例, 对照组18例, 治疗组男11例, 女9例;年龄47~68岁, 平均62., 5岁;病程3个月~12年, 平均6.4年。心绞痛类型:初发型5例, 恶化劳累型12例, 自发型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 合并肺心病2例, 对照组男10例, 女8例;年龄48~65岁, 平均61.5岁;病程6个月~13年, 平均7.2年;心绞痛类型:初发型6例, 恶化劳累型10例, 自发型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者6例, 合并肺心病3例。两组一般情况病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WHO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①症状:具有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②心电图:a.发作时可见ST段偏移 (降低或抬高) 和 (或) T波倒置, 缓解后可恢复;b.24 hHolter发现ST-T改变和/或各种心律失常;③其他:心肌酶谱CK和 (或) CKMB<正常上限值2倍:白细胞不增高:④诊断困难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3 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 (消心痛10 mg, 3次/d, 阿斯匹林100 mg, 1次/d, 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 mg) 基础上, 加用补气活血汤 (黄芪50 g, 丹参20 g, 红参10 g, 当归15 g, 川芎10 g, 元胡15 g, 三七10 g, 水蛭5 g, 降香5 g) , 每日1剂, 分2次于早、晚温服, 对照组只用常规西药治疗, 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1.4 疗效判定
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80%以上,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50~80%, 心电图段回落0.05 mg左右, T波倒置恢复程度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停减率无明显减少, ST-T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治疗组显效12例 (60%) , 有效7例 (35%) , 无效1例 (5%) ,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例 (33.3%) , 有效10例 (55.6%) , 无效2例 (11.1%) , 总有效率为 (88.9%)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补气活血汤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方中重用黄芪补益中气, 气旺血行, 瘀祛络通, 为君药;丹参活血化瘀止痛而又不伤气血;人参补气生血, 复脉固脱, 两药共助黄芪补气, 为臣药;当归、川芎、元胡、三七助丹参活血化瘀;水蛭、绛香行气破瘀, 均为佐药。本方以大量补气药与活血药配合, 使气旺而血行, 活血而不伤正, 共奏益气活血、行瘀止痛之效。综上所述, 补气活血汤治疗胸痹疗效确切, 在提高该病的临床有效率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王清任气血理论及补气活血法探赜 第2篇
关键词:王清任 医林改错 气血理论 补气活血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51-01
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博览群书,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穷其一生的临床经验,历时十二载著成《医林改错》一书。笔者诊余闲暇,反复研读,体会到王清任学术思想的精髓之处是其对气血理论的继承与发扬,而在气血理论指导下最值得重视的是他补气活血的组方思想,兹不揣浅陋,探析如次。
高屋建瓴立論重视气血
中医学气血理论中的气和血是人体中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与血互根互用,血盛则气旺,气旺则血盛,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最后导致气血同病,气血失调是一切疾病产生的基础。
王清任求古训,参已见,他指出,“气”与“血”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两种重要物质,但气血之中,尤重以气。王氏认为“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生命之源”,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都是气支配所为,同时人体脏腑器官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气血失调首当其冲为致病之起因。根植于深厚的临床实践,王清任对“气”、“血”的理解独到,他将“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的传统气血治疗原则,拓展为各种调气活血方法。其中尤对气虚血瘀病机见地独特,创立了补气活血之法及相关方剂,使治瘀之法趋于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血瘀证的治则治法。
通观《医林改错》全卷,书中载方共34首,除5首单方和食疗方外,余29首方中使用黄芪18次,党参10次,重用黄芪量高达4~8两;理气药约有15种,由此可见他对气的重视。有关活血化瘀药多至29味,使用桃仁14次,红花13次,当归12次,赤芍11次,川芎10次,其中有8方命名为逐瘀汤或活血汤,有通窍、解毒活血汤之列,血府、膈下、通经、会厌、少腹、身痛逐瘀汤之属,此8方用桃仁、红花及赤芍者各7次,当归6次和川芎6次;每方使用活血化瘀药至少4味,多至7味,治疗病种达56种之多,其“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的学术思想,在处方用药上可窥一斑。
求索创新审因重责血瘀
强调血瘀致病是王清任创新性的学术观点,瘀血一词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其内容在《五十二病方》与《内经》中早有论述。
王清任孜孜求索,远承《内经》,近师仲景,旁涉诸家。《医林改错》谓:“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究其原因,王氏认为约有三端:其一气虚血瘀;其二,血虚血瘀;其三,寒热毒邪血瘀。在上述三者致瘀因素中,王清任尤其重视的是自身正气不足所致的气虚血瘀证,《医林改错》中列出“半身不遂门有40种气亏之症,小儿抽风门有20种气亏之症,如遇杂症,必与六十种内互相参考,庶无谬误。”
纵观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对病因病机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重视血瘀的致病作用,二是强调气虚对血瘀的主导作用。在此思想指导下,独创了补气活血法,并且理法遣方治疗不同部位的瘀血。
补气活血组方思路缜密
上已叙及,王清任重视气血理论,强调血瘀致病,在引起血瘀的诸多因素中,尤其重视气虚所致的血瘀,指出气虚致血瘀之机制为元气亏虚,不能通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停留而瘀。治疗当峻补元气,佐以活血。
《医林改错》中载补气方12首,其中有9首是补气活血同用。举如补阳还五汤,尚有黄芪赤风汤,黄芪桃仁汤之类,此类方中用药的特点皆以补气药黄芪为主,其次为党参白术等,且重用黄芪。黄芪为“补药之长”,“补品中之风剂”,具有补虚之功,且具窜行之性,峻补而无恋邪之弊,故用于气虚血瘀证最为适宜,能使元气旺盛而血行无碍,经络通畅,气充而血生,新血自长,气足而阳回,得挽生机。
举析王氏补气活血之代表方——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阐释,王清任没有苟同之前的风、火、痰之说,但颇推崇张景岳的观点,认为:若人身元气为十成,则左右半身各占五成;亏二成而左右各剩四成,一般尚无病态;亏五成而左右各剩二成半时,会出现气虚之症。此时一旦有空虚之隙,所剩二成半归并一侧,或左或右,病则无气,无以帅血必停留而瘀,导致半身不遂。由此可见,半身不遂与元气虚损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此外,王氏还指出,中风的多种伴随症状多与气虚攸关。其由气虚血瘀理论创制的补阳还五汤方名中之“补阳还五”是还丢失的五成元气,昭示要迅速运用大补元气的方法使周身元气得以恢复。这一理论亦得到了现代科技的佐证,补阳还五汤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肾脏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并在临床其它各科得到广泛应用。
从补阳还五汤主治的症状表现看,王氏认为均为元气亏虚所致,血瘀症状并不明显,但方中七味药,除黄芪外,余均为活血药,表面上看似活血为主,其实不然,从药物剂量上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余六味药总计七钱半,足以说明本方是以峻补元气为主,是如王氏所云:“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
从配伍机制上看,由于本证元气亏虚已达五成,治疗切不可墨守“病属于虚,宜治以缓”,而应抓住时机。由于气虚无力行血致瘀,瘀血既成,单纯补气,不足以祛其於,故王氏又强调,“其时不可若专用补气”,往往“气愈补而血愈瘀”。鉴于此,对于元气不足所致血瘀证,重在补气的同时,可防止补气引起瘀血加重;通经活络,祛除已有之瘀血,故又伍以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在大剂量黄芪的主导下,既养血又活血,其中川芎配伍巧妙,前人谓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善于走散,既可助黄芪推动气行,又能助活血药增强行血散瘀之功。再以性寒通络之地龙配性温之黄芪,寒温并用,实有云行雨施之妙。
总之,补阳还五汤气药与血药主次分明,组方思路缜密。以达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之目的。邓铁涛认为:“在一大队理血祛瘀药中,重用黄芪一味以统之,寓消瘀于补气行气之中,寓生气于理血之中。”王清任这种独特的药物剂量比例前所未有,同样为王氏的一个创新所在。
补气活血 第3篇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研究全部病例均为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门诊收治患者, 共计8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27例, 女16例, 病程>1年以上者33例, 年龄均在41~67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 病程>1年以上者31例, 年龄均在39~64岁。经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冠心病心绞痛轻重分级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1, *P<0.05
1.3 病例选择与排除标准
选择: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 每周发作2次以上的冠心病轻、中度患者。排除:重度心绞痛患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其他心脏病患者;中度以上高血压、重度心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 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不能服从本方案治疗的患者。
1.4 材料与方法
1.4.1 药物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20212) ;丹参、三七、生山楂、黄芪、当归、枣皮碾为细末, 早晚吞服。硝酸甘油片 (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 批号120311)
1.4.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极化液500 m L, 一日1次, 同时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每次剂量为20mg, 一日2次;治疗组患者在进行与对照组同样的治疗方法基础上, 另外服用本人自拟的补气活血中药方:丹参15g、三七15g、生山楂15g、黄芪10g、当归15g、枣皮15g碾为细末, 早晚吞服, 14d为一疗程, 连续服用4个疗程, 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治疗期间, 两组中如有患者出现明显心绞痛, 可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以减轻疼痛症状。
1.4.3 观察指标
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 发作程度、持续时间, 硝酸甘油片的消耗量, 心电图的改善, 并进行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治疗组患者显效26例, 有效1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1.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1, *P<0.05
2.2 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为:治疗组平均每周发作次数为2次, 心绞痛分级为I级, 平均持续时间为115s;对照组平均每周发作次数为5次, 心绞痛分级为III级, 平均持续时间为165s;两组发作情况相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 结果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1, *P<0.05
2.3 硝酸甘油片消耗情况比较
两组在治疗期间对硝酸甘油片的消耗量:治疗组服用硝酸甘油片患者的例数为23, 平均每例服用次数为8次, 总消耗片数位184;对照组服用硝酸甘油片患者的例数为36, 平均每例服用次数为13次, 总消耗片数为468。两组硝酸甘油片总消耗片数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结果见表4。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1, *P<0.05
2.4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经药物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电图总有效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结果见表5。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1, *P<0.05
2.5 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除对照组1位患者出现便常规异常外 (经查明与治疗无关) ,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存在异常情况。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管腔狭窄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心脏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 病情程度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冠心病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也是造成临床上心脏疾病死亡人数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的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 存在气血双虚的情况, 另外具有气滞血瘀的情况[3]。例如古籍《素问·调经论篇》记载:“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心主血脉, 主病在心。气血运行失调, 心脉淤阻, 不通则痛, 则心痛症状乃作”。对于冠心病, 中医治疗注重补气养心、活血化瘀、疏通心脉。本研究中笔者认为应重用补气活血之药, 因此选择了丹参、三七、生山楂、黄芪、当归、枣皮等药物进行组方。
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在进行常规的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上, 本研究采用补气活血法辅助常规治疗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90.7%,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1.4%相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另外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率, 发作程度、持续时间, 硝酸甘油片的消耗量, 心电图的变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本研究结果提示补气活血法与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案共同使用具有加强疗效的作用, 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方法, 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摘要:目的 观察补气活血法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作用, 以便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将临床入院治疗的86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中药方。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片消耗量以及心电图的改善。结果 治疗组患者显效26例, 有效1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1.4%。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 。结论 补气活血法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 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单纯的抗心绞痛治疗。
关键词:补气活血法,冠心病,临床研究,抗心绞痛
参考文献
[1]Fience R, Curry S.Western Diagnostics[M].Chicago:Fenacial’s Medicine Press, 2010:341-342.
[2]张宇芬, 王之友.心血管生理与病理概述[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10:277-279.
补气活血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4例,按照单双号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7.8±7.1)岁;观察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9±7.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硝酸甘油和钙通道阻滞剂等扩张冠状动脉治疗为主,根据患者情况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我国传统医学补气活血法等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本组研究中药方组成:丹参20 g、当归15 g、黄芪30 g、桃仁10 g、川芎10 g、党参10 g、红花10 g,阳虚者则应加入桂枝5 g、杜仲5 g;阴虚者加入玉竹10 g、麦冬10 g,早晚各服用1次。30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给予1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分级降低,心电图转为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功能分级较前降低,心电图出现轻微异常;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明显,心电图出现异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6.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为(52.9±6.8)%,左室短轴缩短率为(38.7±6.6)%,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为(92.5±4.5);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为(41.4±5.3)%,左室短轴缩短率为(36.3±4.7)%,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为(84.4±3.7)。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以胸闷、心悸及心绞痛等症状为主,严重者发展为心肌梗死,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扩血管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药物效果欠佳等。
冠心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胸痹”范畴,该病的发病机理以血管内瘀积及气滞血瘀等原因所致[4]。冠心病为本虚标实疾病,心肌缺血影响其他脏器的正常工作,心脏缺血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缺血往往由心气不足引起,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理念中补气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手段,通过补充心气可促进患者的血脉顺畅流动,保持冠状动脉处于充盈状态。而补气方案的中药方中的丹参、黄芪、半夏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管腔狭窄等因素不利于心肌的血液供应,通过活血化瘀成分的药物可以促进局部血管的塑性改善,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方中丹参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功能,起到调节血液粘稠度,促进循环的作用;而黄芪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川芎具有降低血液浓度,减少动脉阻力的作用;党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效果,从而提高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受损心肌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补气活血疗法具有改善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需求,提高心肌局部血液供应而达到改善循环的作用,中药补气治疗效果显著,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气治疗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评估中医补气活血法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 9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西药扩血管、改善循环等治疗为主。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高于对照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治疗中中医补气活血治疗具有明显的改善心功能、提高西药疗效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补气活血法,疗效
参考文献
[1]池绍龙.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北方药学,2015,12(3):138-139.
[2]邓志蓉.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230-231.
[3]江建华.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55-56.
补气活血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 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45例, 男性23例, 女性22例, 年龄44~76岁, 平均年龄 (60±8.5) 岁,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 (5.5±0.5) 年。观察组45例, 男性24例, 女性21例, 年龄43~77岁, 平均年龄 (60±8.2) 岁, 病程2~12年, 平均病程 (7±0.3)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血生化等常规检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西药硝酸异山梨酯片口服进行治疗, 10毫升/次, 3次/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中医补气活血法进行治疗, 其具体药用为:党参10 g、丹参20 g、瓜蒌10 g、桃仁10 g、黄芪3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5 g、枳实10 g, 痰浊患者加用半夏、胆南星各10 g, 偏阳虚患者加用桂枝, 偏阴虚患者加麦冬、玉竹各10 g,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禁止食用辛辣食物, 且要保持轻松愉快心情。
1.3 疗效评价:
以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冠心病疗效评价标准为依据, 显效:胸痛、心悸、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无效:胸痛、心悸、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 观察患者胸痛、心悸发作次数, 明显减少;无效:胸痛、心悸、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无改善或加剧;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 以率 (%)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 (±s) 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临床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2例出现恶心症状, 1例出现呕吐症状, 共计3例, 占总数6.67%,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1例出现恶心症状, 占总数2.22%,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2], 冠心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心前区不适[3]、心悸、胸闷、出汗、恶心、呕吐、心力衰竭等。目前, 我国在冠心病治疗中, 多采取西医进行治疗, 但治疗效果不佳, 且西药不良反应大, 给患者身体器官带来更大负担。中医治疗将冠心病划分为心痛、胸痹范畴中, 认为冠心病主要病因在于气滞血瘀、血脉瘀阻, 导致患者出现短暂性胸闷、压榨性疼痛及胸痛症状, 中医认为血瘀主要根本在于肾虚, 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 主要以活血化瘀、补肾养气为治疗原则。本文中所用药方中含有的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力和增强新陈代谢能作用, 能预防患者出现缺氧, 改善患者心功能, 丹参能有效加强患者心肌收缩力度, 保护患者心脏, 川芎和桃仁能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扩张血管, 红花中所蕴含的红色黄色素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液流动量, 以上药物搭配使用, 标本兼顾[4]。本文通过对我所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发现, 观察组采取中医补气活血法进行治疗, 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采取的西医治疗法, 由此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在冠心病中治疗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在冠心病患者中, 采取中医补气活血法进行治疗, 不仅临床有效率高,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参考文献
[1]邓志蓉.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230-231.
[2]胡宾.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9) :49-50.
[3]陈雪梅.补气活血法治疗30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3, 26 (20) :106.
补气活血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7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0例, 女63例;年龄为16~65岁, 平均年龄 (48.5±6.1) 岁;病程为6个月至20年, 平均病程 (11.6±5.1) 年;关节功能I~Ⅲ级, X线分期Ⅲ期;合并症包括:高血压者3例, 脑梗塞者5例, 抑郁症者3例, 糖尿病1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2例, 甲状腺功能低下者3例。
1.2 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分类标准[3]: (1) 晨僵至少1 h≥6周; (2) 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痛≥6周; (3) 脘、掌指关节或近端关节指间关节肿痛≥6周; (4) 对称性关节肿大≥6周; (5) 皮下结节; (6) 手X线片改变:有骨质疏松或关节间隙狭; (7) 类风湿因子阳性。符合至少以上4条标准者即可确诊。排除标准[4]:排除严重心功能、肝肾功能等器质病变患者;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孕妇及哺乳期患者;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补气活血通络汤基本方为:黄芪30~60 g, 当归10~15 g, 赤芍10 g, 川芎6~15 g, 地龙10 g, 桃仁、红花各6 g, 青风藤10~30 g, 辨证加减: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佐以祛风药, 加羌活、威灵仙、海桐皮、木瓜秦艽、独活、全蝎、乌蛇等;如关节疼痛较剧, 遇寒则甚, 得热则缓, 配以驱寒药, 加川乌、草乌、桂枝、细辛等;关节重着而痛, 肌肤麻木者, 酌加除湿药、防己、萆薢、薏米;关节肿胀疼痛, 配清热药如知母、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桑枝、忍冬藤、筋脉拘急者等, 日服1剂。若疼痛剧烈者配非甾体抗炎药, 同时配合关节功能锻炼。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关节疼通、关节屈伸不利、关节晨僵的症状评分情况, 具体评分原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症状评分标准进行。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痹证判定标准[6]。治愈:关节疼痛, 肿胀消失, 活动功能正常, 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 活动功能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关节疼痛, 肿胀, 活动功能, 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患者的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关节晨僵评分分别为 (5.02±1.23) 、 (5.78±0.50) 、 (1.81±0.71) 、 (1.86±0.94) 分, 治疗后各症状的积分分别为 (1.67±0.9) 、 (2.21±0.93) 、 (0.71±0.65) 、 (0.91±0.67) 分,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患者治疗有效率
治疗2两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痊愈率为82.19% (60/73) , 好转率为8.22% (6/73) , 无效率为9.59% (7/73) , 治疗总有效率为90.41%。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严重致残性疾病, 目前西医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中医学将其归于“痹病”范畴。历代以来, 对其病因病机均有深入的研究。《诸病源候论·风痹侯》:“痹者,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成痹, 其状肌肉顽厚, 或疼痛, 由人体虚, 腠理开, 故受风邪也”。《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痹着, 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 血气不行, 不能随时祛散, 故久而为痹。”《类证治载·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 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 正气为邪所阻, 不能宜行, 因而留滞, 气血凝涩, 久而成痹。”《济生方·痹》:“皆因体虚, 腠理空疏, 受风寒湿, 气而成痹也。”从不同角度说明痹病的发生因正气不足, 腠理不密, 卫外不固,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致使肌肉、筋骨、关节、经络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气血虚弱, 正气亏损, 气血淤滞, 经络阻塞是痹证的根本病机。正虚、淤滞、外邪是其病理关键[7]。
在临床上, 本病往往缠绵难愈, 病程日久, 耗伤气血, 往往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 气血瘀滞的证候。气血运行不畅、淤血、痰浊风寒湿邪、阻痹经络, 导致出现皮肤瘀斑, 关节肿胀疼痛, 关节周围出现结节且屈伸不利[8]。
可见, 扶助正气、补血活血、祛瘀通络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补气活血通络汤由补阳还五汤加青风藤组成, 补阳还五汤取自《医林改错》, 方中重用黄芪, 大补脾胃元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 祛瘀而不伤正, 并助诸药之力, 为君药, 配以当归活血, 祛瘀而不伤好血, 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均为佐使药[9]。青风藤《本草纲目》载其有“治风湿流注, 历节鹤膝, 麻痹瘙痒, 损伤……”祛风湿, 通经络止痛为佐药。诸药合用, 使气旺血行, 瘀祛络通。切中病机, 针对性较强。故症状消除, 疾病得愈。
本研究利用补气活血通络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前患者的关节肿胀, 关节疼痛, 关节屈伸不利, 关节晨僵评分分别为 (5.02±1.23) 分, (5.78±0.50) 分, (1.81±0.71) 分, (1.86±0.94) 分, 治疗后各症状的积分分别为 (1.67±0.9) 分, (2.21±0.93) 分, (0.71±0.65) 分, (0.91±0.67) 分,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治疗2两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痊愈率为82.19% (60/73) , 好转率为8.22% (6/73) , 未愈率为9.59% (7/73) , 治疗总有效率为90.4%。研究结果与蒋耀平等[10]人用寒湿祛痹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基本一致, 说明补气活血通络汤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疗效,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和晨僵等症状。
综上所述, 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治则, 采用补气活血通络汤,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但在临床辨证分型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临证化裁用药, 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补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7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选用补气活血通络汤进行治疗, 依照患者个体差异在治疗中进行辨证加减, 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关节晨僵评分分别为 (5.02±1.23) 分、 (5.78±0.50) 分、 (1.81±0.71) 分、 (1.86±0.94) 分, 治疗后各症状的积分分别为 (1.67±0.9) 分、 (2.21±0.93) 分、 (0.71±0.65) 分、 (0.91±0.67) 分, 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2两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痊愈率为82.19% (60/73) , 好转率为8.22% (6/73) , 无效率为9.59% (7/73) , 治疗总有效率为90.41%。结论 补气活血通络汤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补气活血通络汤,关节炎,类风湿
参考文献
[1]元·朱震亨.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43.
[2]景嵘月, 汪悦.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 (6) :215-218.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 (4) :251.
[4]姜泉, 焦娟.清热活血法外治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6, 18 (3) :2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5.
[6]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92.
[7]邓俊, 张贵, 张元爱, 等.补阳还五汤口服联合大黄敷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8) :67-68.
[8]柳元娥.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运用规律[J].湖北中医杂志, 2007, 29 (11) :43.
[9]王斌, 王宏智, 昊美娟, 等.血小板参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J].浙江医学, 2010, 32 (7) :1088-1089.
补气活血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用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0只, 雄性20只, 体重200~220 g。与求偶期的雄鼠共笼一晚, 并找到阴道脱落栓后, 即被认定为怀孕0 d[3]。
1.2 仪器与试剂
川芎、黄芪试剂,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药学院实验室自制, 黄芪和川芎药物与水按1∶10比例浸泡30 min后加热煎煮30 min, 纱布过滤, 药渣再加水煎煮, 合并2次滤液, 浓缩至所需浓度 (每毫升含黄芪0.4 g、川芎0.2 g) , 置于冰箱中保存, 备用[4]。硫酸镁注射液, 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大肠杆菌内毒素, 上海申索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美国kent无创血压仪 (型号为KODA系列) , 北京拜安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电子分析天平 (型号为AR224CN) , 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紫外分光光度计 (型号为UV-752) , 上海奥普勒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台式高速离心机 (型号为TGL-16G) , 上海贤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1.3 造模与给药
发情期将雌性Wistar处鼠与雄鼠按比例共笼一晚后, 早晨检查找到阴道脱落栓, 定为妊娠第0天[3]。造模:从妊娠后14天开始, 除正常妊娠组外, 其余孕鼠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内毒素1.0μg, 正常妊娠组灌胃纯化水, 每天1次, 共4 d。确定受孕大鼠34只, 按受孕顺序依次分入各组, 正常孕鼠组 (A组) 6只, 于妊娠后第10天开始按每千克体重灌胃10 m L纯化水;模型对照组 (B组) 10只, 于妊娠后第10天开始按每千克体重灌胃10 m L纯化水;硫酸镁阳性对照组 (C组) 8只, 于妊娠后第14天开始按每千克体重腹腔注射100 mg硫酸镁注射液;川芎、黄芪组 (D组) 10只, 于妊娠后第14天开始按每千克体重灌胃10 m L, 每天2次。
1.4 标本处理及指标检测
4组大鼠从妊娠第10天起每隔2 d测血压及24 h尿蛋白, 大鼠血压采用BP-6动物无创血压测试系统测量尾动脉压。代谢笼收集大鼠24 h尿液, 采用双缩脲法测定大鼠尿蛋白含量。处死动物后观察胎盘、胎仔质量。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血压及尿蛋白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各组胎鼠数及胎盘重量采用χ2检验, 不符合χ2检验时进行双向无序R×C表确切概率法, 组间两两比较时选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数据分析均由SPSS 17.0软件包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川芎、黄芪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鼠血压的影响
制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模型前, 各组大鼠基础血压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1。试验结束时, B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A组相比均有所升高且差异显著 (P<0.05) , D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B组相比有所降低且差异显著 (P<0.05) , B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a表示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c表示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d表示与D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2.2 川芎、黄芪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鼠尿蛋白的影响
A~D组尿蛋白分别为 (0.083±0.015) mg、 (0.130±0.023) mg、 (0.112±0.015) mg、 (0.114±0.020) mg, 其中B组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C组、D组与B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川芎、黄芪对胎仔和胎盘质量的影响
经统计分析, 各组胎盘和胎仔质量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见表3。B组和D组均出现死胎和畸形胎现象, 且A组死胎率与B组、D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D组死胎率和畸胎率与B组相比显著降低 (P<0.05) , 见表4。
g
%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pregnaney indueed hypertension PIH) 是产科常见并发症, 目前其病因、发病机制不清楚, 但现认为是一种血管性疾病。中医有关妊娠疾病的研究较少, 一些严重的妊娠疾病的诊治思路僵化, 方法单一, 疗效不理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属子肿、子眩、子痫等病症范畴, 传统理论认为脾虚、肾虚或气滞致水湿不运发肿胀, 阴虚或脾虚肝旺而发眩晕, 肝风内动或痰火上扰导致子痫。这些认识自古以来少有改变, 理论上基本沿袭了对内科水肿、眩晕等病症的分析, 忽视了妊娠生理过程的特殊性。众多临床及研究表明,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变过程存在血瘀症候, 病变过程表现为:滋养细胞缺血缺氧→胎盘化血管重铸过程中血管浸润受阻→胎盘浅表着床→小动脉痉挛或舒张不良、循环阻力增大, 胎盘血流量下降→子宫-胎盘-胎儿血供不足;有选择性地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并配补气固本之药, 补气、化瘀有机结合, 活血不忘安胎, 则能够达到补益气血、气血共生, 行血行水之功效,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表现的高血压、水肿、蛋白尿及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表现的胎不长养等, 具有长胎、降压、利水、改善微循环, 缓解血管痉挛, 提高子宫-胎盘-胎儿血供作用, 达到补气活血化瘀之目的[5]。
川芎、黄芪是有代表性的活血化瘀和补益气血的中药, 两药合用常有补气活血的功效。国内已有研究表明, 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川芎、黄芪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 二者联合用于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文献尚未见报道。试验采用低剂量内毒素皮下注射致血管内皮损伤后产生释放血管收缩因子和内皮素, 使孕鼠血压逐渐升高, 并能维持较高的血压水平, 产后血压有降低趋势, 与人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表现相似。
D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较B组均降低, 表明补气活血中药 (川芎、黄芪) 降压作用明显, 但未见对尿蛋白含量的影响。孕鼠、胎盘和胎仔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 低剂量内毒素静脉注射可导致孕鼠胎盘质量下降, 胎仔发育迟缓, 死胎、畸胎率相对增加, 说明活血化瘀中药 (川芎、黄芪) 可降低畸胎率、死胎率。各组胎盘和胎仔质量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B组和C组均出现死胎和畸形胎现象, 且B组死胎率与C组、D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D组死胎率和畸胎率与B组相比均显著降低 (P<0.05) 。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廖福龙.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 (12) :888.
[3]孙国珍, 陈卫平, 史党民, 等.消水肿Ⅱ号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鼠的防治作用[J].天津医药, 2011, 39 (1) :62-64.
[4]钱岳晨, 李燕, 高平进, 等.川芎、黄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3 (6) :24-26.
补气活血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Wistar大鼠, 雌雄各半, 清洁级, 体重 (300±20) g,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饲养1周后进行跳台实验, 剔除不合格者, 称重后随机分成正常组 (A) 、假手术组 (B) 、模型组 (C) 、补气活血方组 (D) 、喜得镇组 (E) , 每组10只。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补气活血方系古方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加减而组成的经验方, 由黄芪、党参、当归、茯苓、远志、赤芍、川芎等组成, 制成浓缩液 (含生药6.5g/ml) ,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制剂室提供。喜得镇:瑞士山德士药厂与天津华津制药厂联合生产。D-半乳糖:上海试剂二厂。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 (SCOP)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喹啉酸 (QA) :Sigma。兔抗大鼠β-APP、nNOS和IκB-α、羊抗COX-2、SP试剂盒:北京中山。
SN-2大鼠脑立体定位仪:日本。Leica-2135切片机:德国Leica。组织脱水机:德国Leica。生物组织包埋机:德国Leica。尼康E600型显微镜:日本尼康。大鼠跳台仪:医科院药研所。
1.3 模型制备
除A、B两组外, 其余各组参照文献方法制作多因素损伤AD模型[1,2]。
1.4 给药方法
补气活血方、喜得镇组大鼠于注射QA后第10天开始分别连续灌胃, 其余各组予以生理盐水灌服, 以上各组均按10ml/kg·d-1灌胃, 连续3周。
1.5 指标检测
1.5.1 脑组织标本的制备
大鼠断头取脑。取注射点前后3mm做冠状切面, 经固定, 石蜡包埋, 连续冠状组织切片多套, 片厚5μm, 裱于经多聚赖氨酸处理的清洁玻片上, 60℃烤箱内烘烤2小时后放入4℃冰箱保存, 以备各种染色。
1.5.2 神经病理形态学观察
按常规方法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 (HE染色) 、刚果红染色 (检查病脑组织淀粉样物质沉积) 和神经尼氏体染色 (甲苯胺蓝染色法) 。
1.5.3 β-APP、COX-2、nNOS和IκB-α检测
免疫组化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
1.5.4 阳性细胞统计
取每组大鼠脑组织切片7张, 每张切片于海马区随机选取5个区域, 在400倍显微镜下计算此区域内的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的细胞数。由两名人员独立观察最后取平均值。
1.6 统计方法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各组间数据采用统计程序软件SPSS10.0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病理形态学变化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HE染色显示大鼠脑皮质和海马形态完整, 神经元数量多, 细胞排列整齐, 结构致密, 形态正常, 分布均匀, 胞内结构正常, 染色正常。刚果红染色阴性, 尼氏小体丰富清晰。模型组:HE染色显示大鼠海马结构异常, 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 锥体细胞带紊乱、变稀、中断, 数量减少, 同时可见许多细胞体积缩小, 胞核固缩, 染色加深, 伴有大量的小胶质细胞增生;刚果红染色呈阳性反应, 神经元尼氏小体着色淡, 结构紊乱不清晰。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 各治疗组大鼠皮质和海马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以补气活血组最为明显, HE染色显示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增多, 细胞排列较整齐, 结构致密, 形态较正常, 分布比较均匀, 胞内结构较正常, 染色正常。刚果红染色弱阳性, 尼氏小体着色较深, 欠清晰。
2.2 各组大鼠海马区β-APP、COX-2、nNOS和IκB-α表达的免疫组化测定
见表1。
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A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是老年斑 (SP) 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 (NFT) 和神经元的缺失。神经元损害、认知损害和记忆丧失的程度与β-淀粉样物质沉积范围有关。研究认为, β-APP→Aβ→SP→神经元损伤→智能障碍→痴呆, β-APP/Aβ与SP的形成关系密切。SP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学变化之一, 大量存在于AD患者的大脑皮层、海马。Aβ凝聚和聚积是AD病理发生、发展的起始因素, 其它的病理改变如脑内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功能紊乱和丢失等, 均被认为是由于Aβ的解离与凝集、清除与产生的失衡所引起的。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化和非纤维化的β淀粉样蛋白, 在AD患者脑内, 这种平衡被破坏, Aβ通过自身聚集形成难溶的沉淀, 并生成老年斑, 这是发生AD的关键环节。本文实验结果表明补气活血方可明显降低AD大鼠海驱β-APP水平。
慢性炎症不仅可以刺激正常细胞增殖、转化以及恶变, 还可以激活炎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其中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 、核转录因子NF-κB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NF-κB) 在机体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COX-2呈诱导型表达, 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炎症介质、激素等刺激因素作用下, 表达迅速上调, 其催化产生的PG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长期慢性炎症或其他因素作用下COX-2持续表达则有促进血管生成[2];抑制细胞凋亡[3]作用。NF-κB/IκB-α系统在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中起着关键作用。IκB-α和NF-κB结合后干扰核转录信号, 阻止NF-κB进入核内发挥作用;IκB-α还干扰核内的NF-κB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并解离已形成的NF-κBDNA复合物, 终止NF-κB的持续作用。因此, IκB-α在NF-κB活化的途径中起着最关键的分子开关作用[4]。NF-κB中许多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等关键调解因子, 它能结合到编码这些因子基因的结构域上的启动子或增强子上。NF-κB的过量活化可导致 NF-κB调控反应物的大量产生, 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COX-2启动子上具有NF-κB-5’、NF-κB-3’2个NF-κB结合位点, NF-κB可以诱导COX-2蛋白表达[5], 抑制NF-κB可以导致COX-2表达完全抑制。因此NF-κB与COX-2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NO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胞间信使分子, 在学习记忆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NOS是催化产生内源性NO的唯一酶类, 并因NO的非囊泡释放、高度弥散和半衰期极短等特征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NO的生物学效应, 其中nNOS可能是参与学习记忆机制的关键酶。NOS通过调节NO的生成, 参与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 (LTP) 的形成和维持。
根据COX-2、NF-κB/IκB-α和NOS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本实验显示的表达情况, 我们推测在炎症等刺激下, 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引起IκB-α降解, 导致NF-κB-IκB复合物解体, NF-κB活化进入细胞核, 诱导细胞因子、黏附分子、NOS等基因表达, 这些物质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AD的炎症反应, 导致神经元的损伤。NF-κB与COX-2基因上的启动子结合, 从而可以引起COX-2蛋白表达增强。然而, NF-κB持续表达则可能导致COX-2过度表达, 引起神经细胞炎症性增生, 成为早期事件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中并无AD的名称, 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应归属于“神志病”的范畴。本病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特别是心气血不足、神失所养为其发生发展之本, 而痰滞瘀阻、机窍不利为其标。补气活血方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立方的, 具有益气通阳、化痰通窍活血功效。它是在古方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对脑血管性疾病效果显著[6]。以往的研究证实可明显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调整免疫功能状态[1]。方中黄芪、党参功擅补元气, 安神增智;桂枝温通心脉、活血利水;茯苓为“治痰主药”, 兼具安神;远志宁心安神、化痰通窍:赤芍、川芎不仅活血行气且有升散之性, 能上行头目。全方具有益心气、通心阳, 化痰通窍活血之功效, 实为标本兼顾之方。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 补气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AD脑中IκB-α的表达, 使NF-κB活性下降, 从而调控脑组织免疫炎性细胞因子、COX-2和nNOS等基因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 有效地减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退行性改变, 通过合理控制免疫炎症级联反应减轻脑组织神经元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补气活血方对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 (SCOP) , 胃饲AlCl3, 喹啉酸 (QA) 海马区注射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多因素损伤AD大鼠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区β-APP、COX-2、IκB-α及nNOS的变化。结果:补气活血方能明显降低AD模型大鼠海马区β-APP、COX-2、IκB-α表达, 使nNOS表达升高。结论:补气活血方可能通过降低COX-2、NF-κB/IκB-α, 增加模型大鼠海马区nNOS表达, 影响β-APP生成, 延缓神经元细胞的早期损伤和迟发性损伤, 从而达到治疗AD作用。
关键词:痴呆, 老年性/中医药疗法,@补气活血方/治疗应用,痴呆, 老年性/病理学,基因表达,大鼠
参考文献
[1]叶苓, 张艳, 张小如, 等.加味抗老液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大脑海马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14 (2) :111.
[2]周忠光, 韩玉生, 徐颖, 等.补气活血方对多因素损伤AD大鼠学习记忆和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2) :103.
[3]Chang SH, Liu CH, Conway R, et al.Role of prostagandin E2denpenden angiogenic switchin cyclooxgenase-2induced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PNAS, 2004, 101 (2) :591.
[4]陈莉芬, 陶陶, 余震, 等.阿魏酸钠对缺血缺氧致脑血管内皮细胞IκB-α、NF-κB表达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9 (1) :228.
[5]Yamamoto K, Arakawa T, Ueda N, et al.Transcriptional roles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and nuclear factor-interleukin-6in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dependet induction of cyclooxygen ase-2in MC3T3-El cells.Biol Chem, 1995, 270 (52) :31315.
补气活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