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把握事态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52

把握事态范文(精选3篇)

把握事态 第1篇

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是在日语学习者初级阶段的后半时期开始接触到的语法知识。这是个老话重说的问题, 但从认知语言学观点出发研究日本人是如何选用二者, 选用时的心理为何, 这就不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尤其是在选用二者时日本人把握事态的心理是怎样的, 其特点为何?日本人的这些把握事态的特点与说一口地道的、自然的日语有何关系, 从这点说是新信息、新问题。本文以日本人的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为线索,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 分析日本人把握事态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与中国人能够掌握地道的日语的关系。

2.“把握事态”概念

简单地说, “事态”是指发生的事情, “把握”是指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把事握态”, 即说话人以怎样的不同思维和方法认知、看待所发生的事物。“把握事态”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把握事态”有两种不同方式, 一种是“主观把握”, 另一种是“客观把握”。

主观把握的特点是, 说话人在将事态语言化之前对所发生的事物先认知、感知, 亲身体验, 说话人将自己置于发生的事件之中, 以亲临其境的认知方式认识和感知所发生的事情, 之后将所发生的事物用喜好的习惯表达方式语言化, 客观把握的特点与此相反。说话人将自己置于事件之外, 以脱离现场的方式认知、感知所发生的事情。日本人被认为是主观把握事态, 中国人被认为是客观把握事态。

3. 日语母语者在被动句和授受动词使用上体现出的事态把握特点

日语母语者认为, 作为认知的主体说话人将自己作为原点处于表达语言“今·ここ”的状态, 与事态现场紧密相连, 说话者将自己作为当事人亲临现场, 亲身体验, 以此把握事态, 并将其原封不动地用语言体现出来。作为观察事态的本人不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这也是日语与汉语明显不同之处, 也是评价地道日语的标准之一。而这一点正是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不充分了解的问题点。例如下面对话例:

会话:寮で

アン:昨日、勉强していたら、友达が来ました。

山田:それって、来てくれたの?それとも来られたの? (自然な日本语を教えるために)

例句中画线部分是日语母语者认为不地道, 不自然的日语表达。会话中山田为何反问一句:“来てくれたの?それとも来られたの?”因为アン的表达令山田不知他要表达什么心情, 是期待还是不高兴感觉不出来。按照日语母语者的事态把握方法, 不论是哪一方, 希望的、不希望的, 都要用语言体现出来才是自然的日语, 对日本人来说才是地道的日语。符合日本人的事态把握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

3.1 被动表现的场合

被动表现分为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两种。如所发生的事态对于说话人来说是不希望的、不喜欢的事态时使用被动表达。日语的被动态用于表达所发生的事态与与此有关联的说话人的关联或者说因事态的发生使说话人受到伤害的一种表达方式 (池上嘉彦·守屋三千代) , 这是以往的日语语法和日语教学中不曾体现的解说。

对于日语母语者来说, 地道的日语, 说话人自己作为他动词的对象成为当事者时不用能动态表达, 而是用被动态表达。如同样是一件事, 日语母语者不是“先生が私をほめました”, 而是“先生に褒められました”:不是“友达が私をパーティに招待しました”, 而是“友达にパーティに招待されました”:不是“父が私を叱りました”, 而是“父に叱られました”这样的直接被动态表达。这一点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也许可以称作“日本语新概念”。不论是理解方面、汉语母语者的事态把握方面, 以及迄今为止的日语教学都是个冲击点。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 即使同样是被动态, 有些动词一个词同时具有正负两面的意义。是正面还是负面意义全凭说话人自己内心感觉, 因此所表达出的内心变化也随之不同。如:“ほめる”、“招待する”这样的他动词, 如果是“下手な歌を皆の前で褒められて癴ずかしかった”或者“苦手な人のパーティに招待された”时, “褒められる”或“招待される”都具有负面的影响之意。总之, 日语的被动表现用于说话人与第三者的受害人有共同感, 表达说话人因事件引起的内心的情感变化。了解这些特点, 才能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地道。

3.2 间接被动表现的场合

关于间接被动表现的事态把握, 先来分析一下第二个例句。

例1: (同僚に眠い理由を问われて、夜中に子供が泣いたという理由で熟睡できなかったと返答する场面での会话である。)

田中:あ~あ、眠い。山田:昨日遅かったの?

田中:そうじゃなくて、夜中に子供に泣かれ寝られなかったんです。

例2:秘书突然辞职, 搞得我很为难。

按日语母语者习惯应使用被动表现。因为是受到负面影响, 所以翻译成“急に秘书に辞められて困ります”。这也是以往日语教学中未曾解说的, 书本上也很少有这样解释说明的缘故。

日语母语者在使用被动表现时习惯用自动词或他动词的被动态而非他动词的对象语, 这一点与是否地道表达关系密切。例如:

“その知らせを闻いて惊いた”、“戦争で死んだ”等。与此相对, 汉语母语者习惯用他动词表达, 导致不自然、不地道。例如:

李:昨日、头が痛くて家で横になっていたんですが、外で道路工事をはじめて、寝られませんで

した。

例句中的小李原本想表达对道路施工造成他不能睡眠的不满, 但从其表达中感受不到这一点。日语母语者在表达这样的情况时通常使用自动词, 将自己因力所不能的事态所造成的“被害”的心理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即“道路工事が始まって”或“道路工事を始められて”, 前者用自动词, 后者用被动表现, 不管哪一种都要体现出说话人不能入睡的负面心理变化, 对于说话人来说“开始施工”是说话人不期望的事情, 这一点在语言化后要体现出来才是地道的日语, 符合日语母语者的事态把握方式。

3.3 恩惠表现——授受动词使用的场合

作为表示授予的动词有“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这些基本授受动词本身内涵方向性, 这也是日语特征之意。尤其是作为补助动词时用的“てあげる?てくれる?てもらう”用法更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特征。日语将作为补助动词使用的授受动词句称为“恩惠表现”。例如:

ヤン:昨日、高さんが送ってくれました。

例句中的ヤン将高的行为作为向自己这方的恩惠性行为来把握, 因此使用了恩惠表现“~送ってくれました”因而听起来很自然。如果单纯使用“送りなした”、或“送ってきました”, 就会令人感觉不自然。因为, 日语母语者在表达对自己感觉是值得感谢的事情时, 一定会在语言化时体现出来, 为此使用恩惠表现。例如“午休时一个人无聊在看书, 朋友过来打招呼了”。

在“无聊时”的前提下“朋友来了”, 对于说话人来说朋友的到访应该是高兴的事, 按日本人的事态把握方式应该用恩惠表现表达说话人的受益心理变化才自然, 即“てくれました”, 若仅使用“~て来ました”表达就体现不出说话人在无聊时朋友来访的高兴心理。如果作为第三者客观叙述这样表达比较合适, 但本句不适合。

4. 结语

概括说, 日语母语者具有主观把握事态的倾向, 凡事都将自己置于事态之中, 即使不在现场也“自身投入”般有亲临现场之感, 并将事态原封不动语言化, 故主观性较强。在被动表现和授受表现使用上有其特点, 对于说话人来时, ”好ましいことなら、恩鳪表现を、好ましくないことなら、受身表现を用いる倾向がある”这样解释比较易懂。这是如何理解日语及日本人的事态把握特点的好方法, 也是日语的特征。只有了解了这些特征特点, 才能真正学会并掌握地道的、自然的日语。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 发话者不仅是“说话的主体”, 还应关注将事态语言化前作为认知的主体, 把握事态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这一过程哪种语言都相同, 但语言不同, 语言化时使用的表达方法和把握事态的方法也不同。日本人把握事态有何特点, 怎样说日语才算地道, 作者通过论述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给出结论,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掌握其特点与能否掌握地道日语的关系。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把握事态,被动句,授受动词,地道日语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语の表现[M].日本:中央公论新社刊, 1998.

[2]近藤安月子, 姫野伴子.日本语教科书に见る事态把握の倾向―中国で出版された教科书を例として[A].日本认知言语学会论文集, 2008 (8) :296-305.

[3]森山新.认知と第二言语习得[M].日本:図书出版启明 (ソウル) .

[4]池上嘉彦, 守屋.三千代, 2009, 自然な日本语を教えるために[M].日本:ひつじ书房, 2000.

[5]盛文忠.翻訳に见る日中両言语の事态把握の差?[J].日本学研究.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2006 (16) :114-126.

[6]李在镐.认知言语学への诱い[M].日本:开拓者, 2009.

[7]盛文忠.日本语の主语と中国の主语はどう违う?[J].言语, 2006.5.

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 第2篇

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事态助词“来”产生的年代还不够明确,形成的过程还比较模糊.梁银峰认为“来”产生于南北朝及隋代.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佛经为基本材料,佐证了梁氏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来”的语法化途径,以及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作 者:龙国富 Long Guofu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南,长沙,41008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刊 名:语言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SCIENCES年,卷(期):4(1)分类号:H141关键词:“来” 事态助词 途径 动因和机制 语法化

把握事态 第3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评估,风险量,风险排序

1 风险和风险评估简介

风险评估在经济、社会、工程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但由于研究和关心的角度不同,人们对风险的看法和定义不尽相同,因此,直至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应用的角度看,可将风险理解为潜在危害的现实可能性,及其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目前定量的风险评估作为预测不确定因素对最终目标的影响和寻求最优方案的有效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在环境工程、海洋工程、核工程、火灾工程等领域中都已有成功的应用。国外,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已经订立了风险评估的国家标准,以推动风险评估的规范发展。

相比之下,桥梁工程中的风险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风险评估作为把握不确定性的通用方法在桥梁工程中不确定性分析的迅速发展,多年来在桥梁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大量数据的支持下,在深化对桥梁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的理解、优化管理方面必定是很有帮助的。

2 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及基本风险对策

把风险视为给定条件下某种潜在危害的现实可能性,及其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这符合目前大多数风险评估应用中对风险的定义。这种理解可表达为:

R=f(p,l)。

其中,R为风险量;l为可能出现的结果;p为其发生的概率;R需要通过pl的某种函数关系得到。风险量越大,风险越大。

引进风险量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定量地描述项目风险的大小,以便为以后的风险对策做准备。定量评估法是常用的风险事态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同时考虑风险事态发生的概率和相应的后果,将各个风险事态的风险概率和后果的意义进行细化和明确,形成风险事态严重度和概率水平分级,然后就可以根据经验或是决策人的要求制定基本风险对策,可以得到该项风险事态在此风险量下的判断及其总体对策。本研究中使用的风险对策等级见表1。

3 风险事态排序研究

3.1 损失的基本形式

桥梁施工过程风险损失是指桥梁在风险事态中遭受的结构损伤、人员伤亡和施工工期的延误等影响,从而形成的各种价值的缺损和灭失。

损失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利益代表团体对其的理解可能不同。本研究中,将风险损失归结为人员伤亡(h)、货币损失(m)和时间损失(t)。

人员伤亡是指施工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风险事态发生时,引起桥梁建造者或其他人员的人身伤害或造成其死亡。

物质损失是指某种具有具体物理形式的损失,如结构的损伤、施工设备的损失。物质损失的基本特点是其价值往往可以利用货币进行衡量。由于物质的损失难以量化表达,因此本研究中,将物质损失统一转化为货币损失,而由时间损失、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不再转化成货币损失的形式。

时间损失是指由于桥梁风险事态的实现,造成的桥梁建造时间的增加。在施工阶段,时间损失意味着可工作时间的减少,这往往是决策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3.2 基础权重的确定

确定各风险事态的风险量后,有必要对风险事态按照风险量进行排序,以便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等级,在风险管理中确定管理对策。排序可以根据决策人的需要对人员损失、时间损失和货币损失分别进行。但是为了实用和研究的方便,最好能确定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同时反映三种物理损失,这就需要对损失进行集成,形成对风险事态的损失的总体判断,即总体损失。

总体损失必须同时考虑人员损失、时间损失和货币损失的相互关系,在三者风险态度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以下式计算总体损失:

l=lh×wh0+lm×wm0+lt×wt0。

其中,wh0为人员损失基础权重;wm0为经济损失基础权重;wt0为时间损失基础权重。

三项损失的基础权重通过对决策人的风险态度调查进行评估。

3.3 权重的修正及总体损失的集成

在总体损失的计算中必须反映决策人的损失态度权重的变化。由于风险态度等级而造成的重要性参数如下:

khi为人员损失权重参数;kmi为货币损失权重参数;kti为时间损失权重参数。

其中,i=1~5,分别代表“可忽略”“可接受”“合理控制”“严格控制”“不可接受”五种风险态度。则三种损失的最终权重由下式确定:

人员损失最终权重:

经济损失最终权重:

时间损失最终权重:

综上所述,总体损失可以用下式表示:

3.4风险排序

在排序时不能完全依照总体损失量来进行,必须首先按照风险对策等级进行分类,在同一类别中再依照总体损失量来排序风险排序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

4 结语

运用本文提供的方法,对一座悬臂施工连续梁桥的施工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对施工费用、施工时间、人员安全等施工单位关心问题的影响程度和相应对策进行了风险评估和排序,提供了相应的管理策略,突出了风险管理的重点,把严格的日常工程管理和有重点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阮欣.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及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林桢中.工程规划设计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指引[Z].台北: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中华民国95年.

把握事态范文

把握事态范文(精选3篇)把握事态 第1篇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是在日语学习者初级阶段的后半时期开始接触到的语法知识。这是个老话重说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