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结石病范文
肝胆结石病范文(精选11篇)
肝胆结石病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35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5例, 女150例, 患者年龄16~79岁, 平均 (49.4±6.9) 岁。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指定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2], 将患者分为:Ⅰ型64例、Ⅱa型36例、Ⅱb型50例、Ⅱc型13例、Ea型125例、Eb型28例、Ec型19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1.2方法
根据患者疾病分型并结合患者的意愿对其分别采用胆肠吻合术 (HJS) 、肝脏切除术 (HT) 、胆道探查取石术 (BDE) 中的一种或联合手术治疗。胆管空肠吻合术的吻合部位有肝总管、胆总管及肝内胆管。肝切除术为对肝段、肝叶的切除手术。胆道探查取石术包括常规器械取石术、胆道镜网篮取石术、经尿管冲洗取石术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分型患者的手术效果。
2结果
由表1及表2可见, 对各分型患者的手术结石清除率及治疗优良率分析后, 发现对于Ⅰ型患者, HT与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a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b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c型患者, 各手术方式的效果相当;对于Ea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Eb及Ec型患者, BDE+HT+HJS效果较好。
3讨论
肝胆管结石病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 该病是胆管结石的一种常见类型。肝胆管结石病可独立存在, 在临床上常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5,6]。该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和好发疾病, 近年来, 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加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导致肝胆管结石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肝胆管结石病虽然为良性疾病, 但对于患者具有巨大危害, 该病的残石率及复发率较高, 若未进行有效治疗, 则随着病情的进展, 可发生继发感染, 还可能导致发生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在临床上, 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指定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可将肝胆管结石病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Ea型、Eb型、Ec型。目前, 临床上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法为胆管空肠吻合术、肝脏切除术、胆道探查取石术, 这三种手术方式并不适用于肝胆管结石病的任何分型, 不同分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手术方式与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7,8]。由此可见, 探讨适用于不同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探讨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35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分型分别对其采用胆管空肠吻合术、肝脏切除术、胆道探查取石术中的一种或联合手术治疗, 观察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最佳手术方式。结果显示:对于Ⅰ型患者, HT与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a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b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c型患者, 各手术方式的效果相当;对于Ea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Eb及Ec型型患者, BDE+HT+HJS效果较好。本研究说明, 根据肝胆管结石病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及治疗优良率。本研究为不同分型的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35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分型分别对其采用胆管空肠吻合术 (HJS) 、肝脏切除术 (HT) 、胆道探查取石术 (BDE) 中的一种或联合手术治疗, 观察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最佳手术方式。结果:对于Ⅰ型患者, HT与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a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b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c型患者, 各手术方式的效果相当;对于Ea型患者, BDE+HT效果较好;对于Eb及Ec型患者, BDE+HT+HJS效果较好。结论:根据肝胆管结石病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石小举, 王广义, 刘亚辉.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进展[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 23 (5) :437-439.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7, 6 (2) :156-161.
[3]吕文平.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方式选择[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 (6) :404-406.
[4]Chen Y, Wang J, Xue 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Wilson's disease in different clinical classification[J].Journal of Practical Hepatology, 2014, 2 (15) :136-137.
[5]Juergen D, Karsten M, Henryk B, et al.Meta-analysis based SVM classification enables accurate det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cross different clinical centers using FDG-PET and MRI[J].Psychiatry Research, 2013, 212 (3) :230-236.
[6]Liu S Z, Huang K L, Tan J.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yocardial Protective Effect of HTK Solution in Open Heart Operation for Severe Cardiac Valve Disease Patients[J].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15, 35 (36) :360-362.
[7]Xiong X J, Gynecology D O.The application of uterine arterial embolism combined with operation in prevention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emorrhagic disease[J].China Modern Medicine, 2014, 10 (29) :118.
《结石病年轻化》阅读答案 第2篇
快节奏的生活、无暇饮水、不爱饮水、长期久坐、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方式,正成为滋生结石疾病的温床,尤其是代谢需求旺盛的夏季。
现在结石病已经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随着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在也渐渐被人们重视了起来,不管是胆结石还是肾结石,如果没有发作还好,一旦发作会让人痛的死去活来。其实,对于现在的医疗技术来说结石病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它的发病原因其实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之所以会患结石病,是因为在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下导致人体内外环境失调、体内代谢产物异常积聚或沉淀,久而久之在人体内发生异常矿化而形成结石。
尽管结石病的发病原因多样,但目前已知与以下诸多因素有关。饮食油腻,喜吃甜食。长期嗜吃油腻食物等高脂肪饮食者,会使体内血脂增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高饱和状态,而易形成结石;甜食过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不吃早餐,常吃夜宵。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极易形成胆结石。而夜生活频繁、长期吃了夜宵睡觉,餐后产生的尿液就会全部储留在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路中尿液的钙含量不断增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泌尿结石。缺少运动,身体过胖。缺少运动易导致胆囊功能和胆囊肌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造成胆汁滞留淤积等,导致胆固醇沉积成石。而缺少运动和常食油腻极易导致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饮水过少,饮水不洁。饮水过少使尿量减少,易致尿液浓缩、尿液浑浊和尿盐沉淀增加、尿盐结晶形成增多等,促使结石形成。平时喝不洁水也极易诱发泌尿结石。
除此之外,长期酗酒,饮食不健康。经常大量喝酒、喝浓茶等会导致尿钙、尿酸水平增加,提高泌尿结石发病率。同时,经常吃海鲜时喝啤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使人体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增加,失去平衡,导致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以钠盐形式沉积起来,从而形成结石。
盲目补钙,精神不畅。当人体肝肾胆等脏器的代谢功能失调或是性激素下降时,会导致假缺钙,此时如果盲目补钙,极易导致结石病;如果一个人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可使内脏机能紊乱,影响肝胆的舒泄功能,造成胆汁流通不畅,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汁成分之间比例失调,促使结石生成。
部分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也会引发结石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皮质醇、骨髓病等疾病可使骨质脱钙而致高血钙和高钙尿结石;肠大部切除、肠吻合短路及慢性消化道疾病可使草酸吸收过多而致高草酸尿结石;痛风患者的嘌呤代谢形成痛风性结石;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由于细胞无限恶性增殖和破坏,使嘌呤代谢增强,尿中尿酸显著增高而易形成结石;肠道蛔虫进入胆管,使胆管发炎,发生溃疡,最终结疤而造成胆道狭窄,胆汁因而流通不畅,甚至滞留,逐渐形成胆管内结石。
结石病年轻化,这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我们不得而知,社会压力层出不穷下人们不得不为了适应社会而改变自身规律,诱发个人的悲剧。久而久之,你得到的你想要的工资福利,又或者你考上了一个名牌大学;但你到最后才发现你丢掉了世间难以买来的健康,因为身体才是一切革命的本钱!
今天,你查出结石病了吗?
【注】本文根据搜狐健康、医学报整理而来,标题为命题人所加。
1、阅读前三段的文字,“结石逐渐被人们重视”的原因不包含()(3分)
A、学生患有结石的人数比较大,其中有一部分在高中就查出结石。结石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B、快节奏的生活、无暇饮水、不爱饮水、长期久坐、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C、结石病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人们生活,虽不致命,但对患病人群而要十分痛苦。
D、对于现在的医疗技术来说结石病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它的发病原因其实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有关结石病发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会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失调、体内代谢产物异常积聚或沉淀,在人体内发生异常矿化而形成结石。
B、长期酷爱甘甜油腻食品以及不吃早餐的人极易引发身体结构的变化,诱发结石。
C、运动易导致胆囊功能和胆囊肌收缩力增强,而长期不运动则会使胆汁排空延迟,造成胆汁滞留淤积等,导致胆固醇沉积成石。
D、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饮水过少使尿量减少,易致尿液浓缩、尿液浑浊和尿盐沉淀增加、尿盐结晶形成增多等,促使结石形成。
3、通读上下文,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骨髓病、慢性消化道等疾病也会诱发结石。痛风患者的嘌呤代谢形成痛风性结石。
B、我们要保持好的心情,摒弃不良饮食习惯,适当吃打蛔虫的药,减少得结石病的可能。
C、当人体肝肾胆等脏器的代谢功能失调或是性激素下降时会导致缺钙,此时要适当补钙。
D、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有时会丢了健康。结石病年轻化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因素。
参考答案
肝胆病为啥“男女不平等” 第3篇
肝炎为啥“重男轻女”
男性肝炎患者远多于女性,这与男性易受创伤,住院、输血,以及不太注意卫生、社交活动较频等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男性不仅患乙肝、丙肝者多于女性,而且患病后容易转为慢性,病情也较重,发展成肝硬化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即使患了乙肝,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因此有学者认为,有许多与免疫相关的遗传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女性比男性多一条X染色体,使女性具有更强的免疫力。这可能是造成男性与女性感染乙肝、丙肝病毒后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
最近,我国学者研究证实,性激素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有调节作用,在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睾丸酮(T)的含量上升时,乙肝表面抗原含量也随之上升;而雌二醇(E2)含量上升时,乙肝表面抗原含量下降。在女性携带者血清中,睾丸酮、雌二醇和乙肝表面抗原含量则无相关关系。这不仅揭示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而且拓宽了治疗乙肝的思路。
总之,懂得了肝炎“重男轻女”的原因后,就要劝告那些患了肝炎的男性病人千万要注意保养身体,不要过度劳累,不要抽烟饮酒,绝对不可轻视疾病。女性虽厄运较少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也不要麻痹大意。“预防第一”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是一律平等的。
胆结石为啥“重女轻男”
胆结石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胆结石为啥“重女轻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性别差异。
多次妊娠 怀孕初期妊娠反应重,不能正常进食,容易出现胆汁淤积,进而形成胆结石。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尤其是多产妇发病率更高。
喜静少动 由于要操持家务,中老年妇女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外出运动锻炼少,导致其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使胆固醇结晶析出,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不吃早餐 现代型女子不吃早餐屡见不鲜。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不仅有利于细菌繁殖,而且容易促进胆结石形成。
必须指出的是,胆结石虽然“重女轻男”,但是男性发病率也是很高的。因此,讲究饮食健康,积极锻炼身体,男女都一样。
相关链接
正确处理胆结石的三原则
※要积极治疗伴发的心血管疾患、慢性肺损害、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病控制好了,胆囊手术的损害会明显降低。
※如果胆结石发作频繁,即使患者的年龄较大,只要身体主要器官没有严重功能障碍,能耐受手术,应积极手术治疗。
肝胆结石病 第4篇
1肝胆管结石病的并理解出以及解剖基础
目前有较多的研究显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的手术原则就是清除病灶、畅通引流以及解除梗阻。同时这种治疗原则在目前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于较多的患者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2]。对于肝胆管结石患者而言,在临床对于患者实施肝叶或是肝段切除术的形式能够较好的对于患者的病灶进行去除,同时也能够较好的对于患者的结石进行去除,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肝脏肿瘤的切除肝脏手术所不同的是,在临床对于肝胆管结石患者在进行切除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患者的肝段实施切除,同时在临床的切除过程中也并不是单纯的肝切除,更加重要的需要对于患者的胆管相关的生理功能进行恢复。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肝胆管结石患者往往会出现肝组织的纤维化或是萎缩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的肝组织分为两种,一种为正常肝组织,一种为病变肝组织[3]。在临床上,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有着较为明显的节段性的分布,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这种分界线对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得到良好的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疗效,这种病理基础以及解剖基础实在临床进行精准肝切除术的主要基础。
2精准肝切除术在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可行性
精准肝切除术是目前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全新治疗方法,主要是需要在对于患者的病灶进行完全清除的同时,保证患者的肝脏剩余部分的相关结构能够保证结构方面的完整以及功能体积的最大化,并且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证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4]。对于精准肝切除术而言,在临床对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变胆管树呈现出一种区域性或是节段性的分布,同时患者的受累肝脏也是呈现出一种局限性的分布的,因此能够使用这种手段对于患者进行治疗,并在实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使用精准肝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基本方法
3.1术前准备:在对于患者进行手术之前,若发现患者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呈现出阳性的患者,可以对于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通过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形式,能够保证患者的乙肝病毒DNA得到显著性的降低,进一步的保证患者在手术后能够避免出现重症肝炎的情况。同时在对患者手术治疗之前,可以让患者进行胆汁酸盐的口服,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降低患者出现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因此能够较好的对于患者进行治疗[5]。同时在对于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的过程中,也需要按照MRI或是CT诊断的结果对于患者的病变位置和患者的重要脉管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手术过程中的胆道镜以及B超检查的形式,对于患者的病变范围以及结石位置进行相应的了解,并可以结合患者在手术前的MRI或是CT诊断的结果明确患者的肝脏功能,也能够较好的对于患者的肝脏切面边缘的实际状况,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对于手术方案的优化,并能够对于肝脏切除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进行相应的提升。
3.2手术操作方法:在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患者的肝门血流进行阻断,目前常见的阻断方法为指压法、钳夹法以及全肝血流阻断等方法。在手术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解剖型肝切除的方法对于患者进行治疗,同时使用横断式的结扎切断患者的病变位置的切除方法进行切除治疗。而对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出血情况,可以使用超声刀或是彭氏刮吸刀进行相应的切除止血的治疗。但是对于患者的肝脏较大的管道,可以通过结扎的方式进行治疗,保证患者的肝脏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肝脏功能的完整代偿,并需要保证患者的重要血管不会受到任何的损害,同时对于患者的病灶进行彻底的切除。尤其是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可能出现了残留结石的情况,可以对于患者进行胆道镜的检查,在此过程中通过横断面的形式将患者的病变胆管的近端位置进行探查,也可以使用胆管造影的形式对于患者的结石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在此过程中,通过精准肝切除术的形式,能够对于患者的胆管以及较大血管进行避开,因此能够保护患者的正常治疗以及肝脏功能[6]。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能够使用病变胆管树的相关病理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也能够较好的避免出现诸如将患者较为重要的肝脏静脉进行切除或是将患者的正常肝组织进行切除的情况。
4精准肝切除术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意义
与常规的肝脏切除手术进行比较,使用精准肝切除术进行治疗, 能够较好的降低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同时能够较好的保证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口,因此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术中感
染的可能性得到了降低,在手术完成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能够得到显著的下降。目前也有较多的研究显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使用精准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在手术治疗完成后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明显的高于使用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而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能够充分细致的对于患者的肝内外的管道进行解剖以及离断,因此也能够提升对于患者病灶的清除率,对于患者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卫东,谭兴国,邓如岗,等.精准肝切除技术在治疗右侧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6):451-454.
[2]祝宇飞.精准肝切除手术在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22-23.
[3]韦杨年,黄海,莫世发,等.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1):67-72.
[4]胡秋灵,淦勤.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14):53-55.
[5]黄高,文明波,姚红兵,等.超声吸引刀实施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附69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2):236-238.
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黄疸 第5篇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特征。 西医根据黄疸发生的机理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三类,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
病因病机 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金匮要略》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1) 外感湿热疫毒: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具有传染特点,表现热毒炽盛的严重现象,且预后差,又称急黄。
(2)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肥甘油腻,寒凉生冷,或饥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 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 积聚日久: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4) 内伤不足,脾虚气亏,血败而不华色,可发生黄疸。
养生指导
(1) 如系传染性疾病引起的黄疸,在未完全治愈前,仍需注意与家人隔离,以免传染他人。
(2) 如系慢性疾病引起的黄疸,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3) 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卫生和饮食调理,不可劳累过度,仍需保证休息。
结石病的一种新疗法 第6篇
多少年来,医学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研究治疗结石的方法,手术摘取结石常为首选的方法,但它毕竟是一种侵入性、破坏性的措施,有一定危险性。由于痛苦较大,往往不能被病人接受。
为此,医学工作者试图寻找一种更有选择性,危险性更小的治疗方法。他们在非侵入性的疗法上作文章,如通过碱化尿液来治疗尿酸盐结石;将结石与能量发生源相接触,通过火花放电接触结石,用来治疗膀胱结石;通过内窥镜技术将超声波传递到结石,用于治疗上尿路结石等等。但这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普遍的治疗意义。
现在,医学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将震波技术用于治疗结石,进而真正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是将一定距离外放出的高能震波传递到体内结石,使非接触性碎石变为可能。它是材料物理、高能物理、电脑终端控制、定位显象等目前最新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至此,“体外震波碎石机”诞生了。它的运用为结石病人带来了福音。
对于这项科技成果,国外已有多年的研究、使用历史。早在1955年苏联人用电解质液内两电极之间放电而产生弹性脉冲取得专利。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种基于震波的完整的碎石机系统研制出来,并已成功治疗尿路结石患者近30多万例。治疗时,病人不需麻醉,不要浸泡于水中,几乎没有震声,不需要心电监护。
我院于1987年12月引进了法国生产的碎石机,开设了碎石病区,在短短三个多月中,已为近20 0名泌尿系结石病人进行了治疗,效果令人鼓舞,结石粉碎率达95%以上。我们认为此项治疗的适应症包括:(1)肾和输尿管内单枚或多枚结石;(2)部分性、完全性的鹿角形结石;(3)感染性结石;(4)孤立肾中的结石;(4)危重病人;(5)儿童病人身长>120厘米;(6)X线可透过的结石,
通过数月的工作,结合国外资料,我们将泌尿系结石病人分为简单结石、复杂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整个体积<2cm,无远端梗阻的单枚或多枚肾结石,为简单结石,其粉碎率几乎100%,排出率亦很高,疗效最为满意;肾内巨大结石,为复杂结石,成功率亦比较高。对原位输尿管内结石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若将输尿管内结石逆推到肾盂内(结石重定位术),这样再行治疗,效果同肾结石一样满意。不久前,一位孤立肾、输尿管下段结石梗阻而引起急性尿闭的严重病人来急诊,当时给予震波碎石治疗,即刻结石粉碎,梗阻解除,病人有小便解出,立杆见影,这样成功的病例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用体外震波碎石机治疗胆结石,国外亦处在试验研究阶段,由于胆道排泌系统与泌尿道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亦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尚处于逐步实践阶段。
治疗后,尿路结石碎粒要从体内自动排出,故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血尿、肾绞痛发作。有些感染性结石会引起一些继发感染,但给予药物处理均能很快缓解,未发生有严重的并发症及危险。一般术后三个月90%病人可排尽结石。
老年胆道结石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 男:32例, 女, 24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73.5岁, 手术治疗52例, 非手术治疗4例, 胆总管结石并胆道梗阻胆道感染26例, 胆囊结石胆囊炎18例, 胆囊结石胆总管及肝管结石12例, 合并有冠心病2例, 高血压病10例, 糖尿病2例, 慢性支气管炎16例。
1.2 治疗方法
56例病人中手术治疗52例, 非手术治疗4例, 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摘除术13例, 胆囊造口3例, 开腹单纯胆囊摘除术3例, 开腹胆囊摘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31例 (其中有5例病人术后2个月后行胆道镜肝管内取石术) 。
2 结果
2.1 疗效
56例病人, 死亡4例, 死亡率7.1%, 治愈44例, 治愈率78.6%, 好转8例, 好转率14.2%。
2.2 并发症
手术治疗52例, 并发症1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1.2%, 其中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8例, 胆疹2例, 肠粘连1例。
3 讨论
老年人胆道结石病的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 胆囊排空能力下降, 肝脏胆固醇代谢的能力以及排泄胆汁酸的能力降低, 以及胆道蛔虫症及胆道反复感染等所致。对老年胆道结石病人, 由于一般状况均较差, 且合并病较多, 以往对于这些病人多采取保守治疗, 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及医疗技术设备的改进, 采用手术治疗老年胆道结石病治愈率得到很大提高。本组52例病人手术, 治愈率高达85%。
3.1 老年胆道结石病主要特征
(1) 有多年右上腹病史, 胆道疾病史; (2) 起病急、病情变化快; (3) 由于年龄大, 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 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 (4) 一般状况营养状况较差, 相当部分病人伴有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3.2 诊断
本组56例病人中, 有50例病人均有典型的胆疾病史或胆道结石病史, 大部分病例有典型的右上腹持续性疼痛, 阵发性加剧, 伴呕吐胃内容物, 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 有部分病人出畏寒发热, 黄疽等。入院查体:腹部主要体征:右上腹肌紧张, 右上腹部压痛明显, 部分病人有反跳痛及墨非氏征阳性等, 若出现胆道梗阻的有皮肤粘膜黄染, 感染重者伴有畏寒高热。本组56例病人全部通过的腹部彩超确诊。
3.3 治疗
对老年胆道结石病人, 采取积极手术治疗方法, 经过充分围手术期准备 (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除外) , 可大大降低手术死亡率, 术前对病人情况全面了解, 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控制感染, 改善营养状况, 纠正低蛋白血症, 保护肝、肾及心脏功能等。本组病人56例, 18例病人单纯胆囊结石, 有13例病人通过抗炎利胆等治疗后, 病情稳定, 腹部无压痛等, 均通过腹腔镜行胆囊摘除, 12例病人痊愈。有1例病人术后3d胆瘘, 并发胆汁性腹膜炎, 即行腹腔置管引流术, 术后痊愈。3例病人胆囊结石并发梗阻性胆囊炎, 考虑腹腔镜手术困难, 行开腹胆囊摘除术后均痊愈, 2例病人不同意手术, 即行抗炎等治疗, 后经常复发右上腹痛, 12例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 均在术前准备充分后, 在连硬外麻下行胆囊摘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 全部病人均痊愈。26例病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管结石并发胆道感染严重 (其中20例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 6例病人经抗炎利胆对症纠酸、补液对症支持等治疗后待病情稳定后行开腹胆囊摘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 3例病人术后2个月行胆道镜肝管取石术, 后均痊愈, 其中1例高龄患者并发胆屡, 死于多器管功能衰竭。20例患者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由于患者年龄病情严重, 治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抗炎及补充足够的血容量, 改善周围循环,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血压低即予于升高血压。如:用多巴胺间经胺等。 (2) 抗感染,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以革兰氏阴性抗菌感染为主, 抗感染者物首选氨苄青霉素或头抱曲松钠联合应用, 并用甲硝唑抗厌氧菌等。 (3) 适当应用解痉药, 如:654-2, 及胆道扩张药维生素K3等。 (4) 适当应用激素, 如地塞米松, 增强抗炎及消肿等。 (5) 手术治疗, 20例病人中, 2例病人拒绝手术, 1例死亡, 1例好转出院, 18例病人均在12h内术前准备充分后, 急在连硬外麻下手术治疗 (因病人年龄高, 病性重, 一般不采用全身麻醉, 以防术后意识恢复困难) , 3例病人因病情重行胆囊造口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 待病人恢复后行二期手术, 15例病人行胆囊摘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 术后1例病人因胆道感染严重有胆汁性腹膜炎死于感染性休克不可逆转。2例病人术后2个月行胆道镜肝管取石术, 后均痊愈。通过以上病例分析, 本人认为:老年胆道结石病人有条件的医院仍首先手术治疗, 治疗关键:是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 应在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后, 急做好术前准备, 并尽早选择创伤小, 解除胆道梗阻为主的手术方法。这样可大大提高生存率, 降低死亡率。择期手术病人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合并症, 并尽可能控制合并症 (如高血压, 冠心病等) , 后再行手术, 手术治愈率高, 条件允许, 采用微创腹腔镜手术或ERCP技术在治疗老年胆道结石有明显优点。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胆道结石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56例老年 (60岁以上患者) 胆道结石病人进行结石部位及起病缓急的分析, 治疗方法选择。治疗结果判定。结果 52例病人手术, 其中入院后12h内急行手术治疗18例, 死亡2例, 治愈16例, 择期手术34例, 死亡1例, 保守治疗4例, 死亡1例, 总治愈率93%, 死亡率7%。结论 老年胆道结石病人手术治疗, 治愈率高。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在做好术前准备, 采取抗炎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上应尽早手术治疗。
关键词:老年,胆道结石
参考文献
[1]匀承月, 秦明放, 王庆, 等.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高龄急性胆管炎121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2) :92.
牛尿结石病的诊治及预防措施 第8篇
1 发病机制与致病因素
在牛的正常尿液中, 含有一定量呈溶解状态的盐类晶体和胶体物质, 且盐类晶体和胶体物质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但是, 若这种相对平衡一旦遭到破坏, 即盐类晶体物质超过正常的饱和浓度或胶体物质丧失分子间的稳定结构时, 则尿中的盐类晶体物质就会不断析出, 进而凝结成尿结石。因此, 牛的尿结石病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泌尿器官疾病, 而是一种伴有泌尿器官病理状态的全身性矿物质代谢紊乱而引发形成的疾病。本病的致病因素, 多由于牛的饲料品质或饮水质量不良, 导致发生尿结石病。如长期给牛单纯饲喂富含磷量的麸皮、棉籽饼类饲料, 易在碱性尿环境中生成磷酸盐结晶;或长期给牛饮进富含矿物质的硬质水及饮水量不足等, 均能引起尿中盐类浓度增高, 并促进尿结石的生成。此外, 在牛泌尿器官发生炎症引发尿潴留时, 因尿中炎性有机物质增多而助于尿结石的形成。
2 主要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 通常与尿结石的体积大小和数量多少相关联。若牛尿结石的体积较小而数量较少时, 常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是, 当牛尿结石的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 则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此时, 患牛因尿道阻塞后有疼痛感而表现不安, 并做出时刻企图排尿而表现的拱背、后肢张开、腹肌收缩、阴茎节律性波动、频频努责等排尿姿势。若患牛在长时间尿闭后, 可导致膀胱破裂, 在膀胱破裂时患牛可由烦燥不安转为暂时安静、少立多卧或呆立不动;由于膀胱破裂后尿液大量流入腹腔, 外观下腹部的腹围明显增大、严重者呈现圆桶状, 若不及时救治, 可并发尿毒症而死亡。
3 临床诊断方法
一般根据患牛的病史 (如曾有较长期的饲喂品质不良饲料和饮硬质水史) 、临床症状 (如排尿障碍、肾性疝痛等) 、尿液变化 (如尿中混有血液、微细沙砾) , 并结合对阴茎触诊、尿道探诊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后, 即可诊断为本病。
4 治疗方法
4.1 中、西药物相结合的化石排石疗法
对不完全阻塞的尿结石病患牛, 可使用化石通淋的中药方剂:金钱草100 g, 车前草、石苇、黄芩、栀子各50~60 g, 海金砂、茯芩、木通、泽泻、萹蓄、瞿麦、酒黄柏、酒知母、滑石各30~50 g, 甘草30 g。研为细末, 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 1日1贴, 连服4~5 d。在服用上述中药方剂的同时, 使用呋喃苯胺酸 (速尿) , 可按0.5~1.0 mg/kg体重的剂量, 1次进行肌肉注射, 1~2次/d, 连用4~5 d。在使用中、西药物相结合治疗期间, 还要给患牛大量的饮水, 以形成大量稀释尿, 借以冲淡尿液晶体浓度, 减少析出防止沉淀, 并能冲洗尿路中体积细小的晶体结石而随尿排出。这对治疗不完全阻塞的尿结石病患牛, 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和治愈率。
4.2 从尿道中取结石的手术疗法
在尿结石阻塞尿道无法疏通的情况下, 多采用本疗法。首先, 经检查探索确定尿道中结石的阻塞部位, 可把患牛横卧保定、翻出龟头, 用直径2~3mm粗的塑料探管, 经消毒并涂上油类润滑剂, 从尿道口轻轻推进到尿道中进行探查, 当遇到尿道中有阻挡处, 即为尿结石阻塞部位;其次, 在尿道结石的阻塞部位上进行消毒, 再施行阴茎尿道切开术, 其切口大小视能取出尿结石而定, 由于尿道取石术的切口通常较小, 故对切口可不必缝合;最后, 为防止术部感染发炎, 可应用青霉素钠 (钾) 2~3万IU/kg体重、硫酸链霉素10~15 mg/kg体重, 1次进行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2~3 d。
4.3 给膀胱插管清除结石的手术疗法
采用本手术疗法, 可从患牛膀胱内直接引尿排出, 并可对膀胱内直接冲洗而清除其尿结石。手术操作方法:首先, 把患牛作左侧横卧呈半仰式保定;接着, 确定手术部位在阴茎右侧方约10 cm与紧靠耻骨前缘处, 在术部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再接着, 施行腹腔切开术 (向前方纵形切开15 cm左右长的切口, 打开腹腔) , 用手伸入骨盆腔内保护好膀胱, 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开花导尿管插进膀胱, 尿即从导尿管中自然排出来;然后, 用0.1%雷佛奴尔溶液或生理盐水, 通过导尿管对膀胱进行反复冲洗, 直至尿结石基本清除净为止;最后, 把牵引出体外的开花导尿管游离端结节缝合固定在腹壁上, 并使其斜向前方而利于排尿, 再将术部切口全部缝合完毕。术后, 使用青霉素钠 (钾) 2~3万IU/kg体重、硫酸链霉素10~15 mg/kg体重, 1次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5 d, 以控制术部感染发炎;同时, 应用乌洛托品等药物消除尿道炎症;并使用0.1%雷佛奴尔溶液, 通过插入的导尿管对膀胱再进行冲洗, 1~2次/d, 以达到消炎和冲洗尿结石及外排掉其炎性物目的。
5 预防措施
1) 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 是有效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规模养殖肉用 (商品) 牛户, 应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给舍饲牛合理配合日粮饲料, 确保良好的饲料品质和饮水质量, 防止给牛长期单纯饲喂富含磷质类的麸皮、棉籽饼, 或防止长期单纯饲喂富含硅质类的酒糟等饲料;防止给牛长期饮用含过量矿物质的硬质水;可在牛日粮饲料中, 添加适量富含维生素A原类饲料或适量的维生素A, 并增加给牛饮清洁水的次数等, 这样就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肝胆结石病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样法, 自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抽取128例患者为本次临床探究依据, 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 将行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的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将行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治疗的64例分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患26例, 女患38例, 平均年龄 (47.3±5.8) 岁, 病程7个月~8年, 结石分布:左肝外侧叶的胆管结石34例, 肝右前叶肝内胆管结石10例, 左半肝外叶胆管结石10例, 右肝后叶肝内胆管结石10例, 21例术中可见肝内胆管狭窄, 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认为胆管癌;对照组中男患23例, 女患41例, 平均年龄 (46.8±6.3) 岁, 病程6个月~9年, 结石分布:左肝外侧叶的胆管结石31例, 肝右前叶肝内胆管结石11例, 左半肝外叶胆管结石9例, 右肝后叶肝内胆管结石13例, 18例术中可见肝内胆管狭窄, 4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认为胆管癌;患者术前均经B超、腹磁共振、MRCP等检查确诊为肝胆管结石, 无一例出现腹水及低蛋白血症,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具有相似性, 具对比意义 (P>0.05) 。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取全麻及仰卧位, 观察组行肝部分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 34例为左肝外叶切除, 10例左半肝全切除, 10例右肝后叶切除, 10例肝右前叶切除, 常规暴露胆总管, 切开胆总管前壁探查, 先以常规器械取出胆总管周边结石, 再经切口置入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及左右胆管的结石情况, 松动性结石可直接以套石网篮法取石, 若为嵌顿型, 则应据结石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导向钳夹法、蚕食法等, 将大总管内的结石取出后, 应加压生理盐水继续冲洗出残余的结石, 术后留置T管引流;对照组行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法。值得注意的是, 术前合并胆管狭窄者, 应先以胆道镜引导扩张, Ⅳ~Ⅴ级肝胆管预计无法取净者, 可先行肝叶段切除术, 再从肝内较粗部位的胆管置入胆道镜进行探查并取石, 术后均行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1]。
1.3疗效评定
术后均接受为期1~3年的随访, 术后胆道镜或T管造影检查显示无结石, 术后一年内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且经B超、CT等检查显示无结石, 术后一年内发现结石则视为残留, 一年后发现结石则视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疗效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均行CT/T管造影/胆道镜检查, 检查提示观察组3例结石残留, 术后行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 均一次性取石成功, 无1例复发及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19例存在结石残留, 均行T管窦道胆道镜重新取石, 14例一次性取石成功, 5例二次取石成功, 本组11例复发, 术后并发症7例, 其中切口感染3例, 胆漏4例, 均给予药物治疗后康复出院。由上表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表1) 。
3讨论
中医辨证排石。肝郁气滞, 表现为右上腹或心窝部闷胀疼痛、痛引肩背、情绪不舒即发,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枳壳10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 、川芎6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甘草6克) 以疏肝理气, 利胆排石;肝胆湿热, 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身热不扬、口苦口干粘腻、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6克、车前子12克、生地12克、当归10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生大黄10~15克、青木香10克、甘草6克) 以疏肝利胆, 清利湿热, 通腑排石。中医治疗肝胆结石还可以针灸排石。常用的有体针排石和耳穴压迫排石。体针选穴为胆俞、梁门、期门、太冲、胆囊穴、阳陵泉、日月, 以右侧取穴为主, 每次选穴3~4个, 交替使用, 深刺, 重刺, 用泻法;耳穴选胆、肝、胰、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每次选2~3个反应明显的穴位, 用胶布将中药王不留行子贴压在耳穴上, 隔日1次, 两耳交替, 20天为1疗程。
尽管肝脏外科手术在不断发展与改进, 手术安全系数大为提高, 但肝叶切除术后仍无法完全避免取石不尽、术后并发症高的弊端, 为了弥补传统外科手术的弊端, 保护人体正常生理机能, 临床在肝叶切除手术中联合纤维胆道镜, 该疗法借助胆道镜视野清晰的优势, 术中无视线盲区, 行术者可清晰观察并判定结石的位置、数量、大小, 病灶遗漏率低, 确保手术在不伤及肝脏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取石手术[2]。若结石较大而无法直接取出时, 可借助钬激光将结石击碎后, 再以套石网篮将结石取出, 可有效避免结石的残留。
本组临床资料证实, 肝切除术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与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法相比, 具有如下优势:镜下取石清晰无遗漏, 可判定胆管狭窄情况, 可规避手术的盲目性;可对左右肝胆管Ⅰ-Ⅱ级结石、胆管开口狭窄或Ⅲ-Ⅳ级肝胆管结石进行尽可能取石[3], 术后行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可有效清除残余结石, 再次手术几率低, 近远期疗效明显, 患者结石残留率与复发率均较低,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究肝切除术联合纤维胆道镜应用于肝胆管结石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将于本院行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的6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完整临床资料做为回顾分析依据。另选择同期行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的64例患者作为对比依据,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疗法可明显提高肝胆管结石的治疗率, 术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较低, 值得在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肝切除术,纤维胆道镜,T管引流,肝胆管结石,疗效
参考文献
[1]罗浏晗.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 14 (11) :148-150.
肝胆结石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入选标准
2005年3月~2009年3月共有36例经门诊初步评估后入院的双侧肝胆管结石病变患者入选该研究。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51±8)岁。双侧肝胆管结石病变:结石同时分布在左右两侧肝叶,分布的范围≥2个肝段。36例患者,合并肝叶萎缩27例,其中单纯左外叶萎缩13例、单纯左叶萎缩5例、左外叶萎缩合并肝右叶肝段萎缩7例、肝左右叶伴萎缩而尾状叶增生肥大2例;合并胆管狭窄26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25例;有1次以上手术28例。其他患者均除外。手术要求:对于正常肝实质,预留肝脏体积大于总肝体积的30%;对于存在明显纤维化和/或肝硬化的肝实质,将预留肝脏体积控制在总肝体积的50%以上。
1.2 方法
1.2.1 精准肝切除处理主要病变侧这一实施过程包括术前评估、手术规划、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等。
(1)术前风险评估:(1)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在A级/B级;(2)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转氨酶升高者要求HBV-DNA<1104拷贝/m L;(3)胆红素对肾功能的影响;(4)术前CT及MRI影像精细评估病变局部与重要脉管的解剖关系;(5)术前行阿苯达唑消化道驱虫治疗。
(2)手术规划:结合术前CT或磁共振水成像等影像检查评估切除肝的量占总肝的体积、切肝的切面划定以及可能累及重要的脉管。术中行B超和胆道镜了解结石的部位及胆管狭窄的范围。
(3)手术操作:肝切除术式以解剖性肝脏区段切除为基础。在第一肝门分离病变所处的肝叶/段二级Glisson鞘,行该鞘内分离,分离出该鞘内的门静脉分支并注射美蓝,行肝区段染色,以确定切面的切缘;横断式切断病变所在肝叶/肝段的Glisson鞘;解剖第二肝门的肝静脉,以利于切肝时控制肝静脉出血量;切肝病变切除时行钳夹法,钳夹时不要过多,以约1 cm为限,对于肝内2 mm的管道利用超声刀或电刀切除止血,对于>2 mm的管道给予结扎。保证足够的预留肝脏组织。
(4)术后管理:术后通畅引流,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发生,早期活动、早期进食、早停输液等。
1.2.2 通过肝门上径路手术处置另一侧病变
按纤维化肝段的分界面以褥式缝合作为止血和牵引,切开该部位病变的肝组织。通过肝上的末梢胆管向肝门部及肝外胆探查,取石,并放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缝合肝脏切开处。
术后对切除的肝脏标本称重,按照1 m L肝脏重1 g进行换算。
1.3 随访
患者术后每半年复查1次,行肝功能检测和超声检查。对可疑结石复发或结石复发引起症状者,作CT检查。在笔者研究结束时全组36例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36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前预测切除的肝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的肝质量的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预切除的肝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的肝质量比较
术前预切除的肝体积为(396~1 024)m L,平均(786±195)m L,术后实际切除的肝质量为(384~963)g,平均(736±112)g,两者之间比较,P=0.1817。
2.2 典型病例
1例2次手术患者,双侧肝内外胆管结石CT影像学检查示:病变较广泛,左叶萎缩,右肝增生,见图1。图2~4为精准肝切除肝左叶,图5为肝门上径路手术取石。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该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共有9例(25.0%)发生1种或以上的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6例次(16.7%)、胆漏2例次(5.6%)、腹腔感染2例次(5.6%)、胸腔积液4例次(11.1%)、肺部感染2例次(5.6%),无胆道出血,均经积极保守治疗治愈出院。
2.4 术中结石清除率及术后结石复发率
本研究结束时,36例患者中34例结石完全取净,2例结石残留,结石清除率(94.4%),结石残留率5.6%(2/36)。共有32例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共有3例患者结石复发,复发率为9.4%(3/32)。
3 讨论
3.1 肝胆结石的病理及解剖基础
黄志强院士最早提出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原则:清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这一原则沿用至今。一般情况下,肝胆管结石的病变范围内往往伴有相应肝组织的萎缩或纤维化,萎缩或纤维化的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有着明显的分界线,沿该分界线切除病变组织可以很好地兼顾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各项原则。肝内胆管结石明显节段性分布的病理特点,是肝切除术能取得良好近远期疗效的基础[2,3,4,5],这一病理及解剖基础也是笔者精准肝切除技术实施的基础。但肝胆管结石常合并胆管狭窄所致的肝脏“萎缩-肥大复合征”[6],致肝门移位,术中显露的困难增大。如果同时存在门静脉高压症,侧支血管密布,使手术难度加大。这时单纯通过肝切除就很难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如何利用肝胆结石的病理学基础,通过更小的创伤达到手术的目的,尤其在双侧肝胆结石病中就成了更为突出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尾状叶的动脉血供是双侧性的,2、3支胆管引流,多根直接汇合至下腔静脉的回流静脉,因而尾状叶拥有非常有利的再生条件,并且通过胆管周围血管丛成为肝脏侧支供血的重要渠道。因此,尾叶胆管无结石及梗阻,对维持正常的肝功能尾状叶增生起重要作用[7,8]。笔者研究组中,2例胆石终末期患者的肝左右叶均已萎缩。通过术前计算尾状叶体积分别是627 m L和646 m L,尾状叶增生明显,术前肝功能达到B级,均能耐受手术,术后虽然有肝功能损害,但经治疗后均能恢复代偿,无死亡病例。
3.2 双侧肝胆管结石手术所面临的问题
双侧肝胆管结石常有1次以上的手术病史,反复的胆管炎发生,致术中广泛黏连分离术野困难及胆管狭窄畸形等。其次,长期的胆道梗阻使肝硬化发生,肝功能损害,门静脉高压形成。再次,肝内、外胆管结石及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慢性感染常常发生门静脉海绵样化改变。所谓门静脉海绵样化是指肝外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后闭塞,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侧支血管网包括肝外胆管的回流静脉[9]。当发生门静脉海绵样化时,使得术中面临极大的风险,常因术中大量出血而无法完成手术,甚至有时因出血无法控制而致手术失败。
而对于终末期胆病时,左、右肝叶均已毁坏或萎缩,肝切除成为一个挑战性手术,如何在保留更多的正常肝组织的情况下切除病灶,选择创伤更小的手术是重要的措施。这使得术前充分考虑剩余肝的代偿问题尤为突出。在许多双侧肝内胆管结石晚期患者,残留肝脏代偿功能是限制手术切除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肝实质已有弥漫性损害和纤维化改变时更为突出。
3.3 精准肝切除结合肝门上径路手术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的可行性
对于双侧肝胆管结石患者,并不单纯是施行肝切除手术,更重要的是恢复胆管的生理功能[10]。术前应仔细评估结石分布的范围及合并肝胆管狭窄的部位,然后制定相应的手术规划。因为肝内胆管系统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肝段胆管所构成的整体,在胆道系统广泛的炎症、感染的基础上,常发生1处以上的肝内胆管病变。双侧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仍然是切除病灶,由于晚期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例,多表现为多肝段性病变,常为某一肝叶萎缩和他处肝段胆管结石,因此双侧肝胆管结石治疗应高度个体化。笔者研究组中对于病变较主要一侧行精准肝切除。精准肝切除旨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术中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11,12];其技术利用解剖基础是病变胆管树呈区域性分布,肝胆管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节段性或区域性分布,受累肝脏也以相应的肝叶或肝段为单位呈局限性分布。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预定肝切除的量,术中利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方式[13],结合横断式肝内Glisson鞘进行肝切除[14,15],能够在确保有正常肝组织代偿及重要脉管的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肝段的切除。不像不规则性肝切除那样盲目切除、术中大块肝组织被钳夹及缝合,致使过多切除正常肝组织或重要脉管受损伤造成术后不必要的正常肝组织的坏死,使得术后肝功能难以代偿;或者因切除不够常引起结石残留或术后复发。通过以解剖性肝切除为基础的精准肝切除手术,在剩余肝组织能代偿的情况下,能很好地切除病灶,避免重要的脉管受损伤,更好地保留剩余的肝组织。对于病变较轻一侧和/或合并有门静脉海绵样化的肝叶笔者通过肝门上径路术式[16],即绕过肝门直接达到病变部位,根据肝内胆管病变范围在肝脏表面的表现,切除该部分肝组织后直接达肝门的顶部,通过肝管断端向胆总管和对侧肝管探查取石,能有效地去病灶,避免术中出现大出血,保存有功能的肝组织。笔者研究组结果表明,通过精准肝切除结合肝门上径路术式,术后结石清除率为94.4%,经12~36个月的随访,结石的复发率为9.4%,其短期和远期效果良好。
胆囊结石病的四个阶段和治疗策略 第11篇
胆囊结石的临床过程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静默的石头——早期无症状阶段
很多朋友在一年一度的体检时,或因其他原因行肝胆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结石,此时,胆囊内的结石与人体和平共处,并未带来不适,故被专家戏称为“静默的石头”。随着健康体检的不断普及,“静默的石头”的发现率不断上升。对不同的个体来说,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大多在一年左右或更长。
第二阶段:麻烦的石头——初发症状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静默的石头”如未经处理,最终都要在人体内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表现为上腹部钝痛不适,多在饱食或进食油腻的食物后出现,伴有恶心或呕吐,有时伴有右侧肩背部牵涉痛。这种不适症状多会越来越重,且日渐频繁,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的甚至会出现剧烈的绞痛,只有到医院经过适当的治疗才能缓解;有的还会引起严重的急性胰腺炎,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但有的患者初次出现症状即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多由胆囊结石在下排的过程中,卡在了胆囊管或胆总管所引起。手术已是势在必行,但有很多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结石不断增多增大,反复的结石和炎症刺激使胆囊变小,病程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充满胆囊的石头——胆囊萎缩阶段
“麻烦的石头”如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胆囊的炎症会不断加重。炎症的不断刺激最终会导致胆囊的萎缩变小,部分或完全失去功能的胆囊容积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囊壁却增厚到原来的好几倍,结石被紧紧包裹在萎缩的胆囊腔内。因胆囊壁上负责疼痛感觉的神经和促使胆囊收缩的神经因长期的炎症刺激而失去了功能,此时上腹部的疼痛症状反而会较上一阶段减轻,甚至消失,“麻烦的石头”在某种程度上又转变成了相对“静默的石头”。然而,结石带来的隐患却在不断地增大和升级,疯狂的时刻即将到来。
第四阶段:疯狂的石头——引起严重并发症阶段
萎缩的胆囊最终会被石头磨穿,磨穿胆囊的结石,可以进一步磨穿早已与胆囊壁紧密粘连的十二指肠、空肠或结肠,形成胆囊与这些肠管之间的非自然通道,医学上称此“内瘘”,这为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带来诸多困难。日复一日的结石刺激还会导致胆囊的癌变,即引起胆囊癌。
胆囊结石病只要处理及时得当,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一般来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最佳选择,但针对不同的阶段,治療策略还是有些不同的。具体如下:
对策一:针对“静默的石头”,暂时等待以静观其变或寻求手术治疗都是可行的策略。等待和静观其变可以使仍然具有正常功能的胆囊继续为人体服务,但这多少要冒一些风险:个别人胆囊结石初次发作就很严重,有的甚至引起急性胰腺炎,如果这样,暂时的等待会显得得不偿失。如果此时寻求手术治疗,可行“保胆取石”手术,即用微创的方法将石头从胆囊内取出而将胆囊完整地保留,使它继续为人体服务。
对策二:针对“麻烦的石头”,应积极寻求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进入此阶段,只有一小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适合行“保胆取石”手术,大部分患者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胆囊是最佳的选择。当然,此阶段仍可以等待,只是等待的时间不宜过长,频繁发作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准备怀孕的女性以及因需要长期外出而远离较大医院的患者不宜等待。
对策三:针对充满胆囊的结石,尽管有许多患者暂时不再有剧烈的疼痛,但仍须积极寻求手术治疗。此阶段,胆囊切除是唯一的选择。
对策四:针对疯狂的石头,手术治疗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此时手术治疗仍是最佳选择。因为有胆囊和肠管之间内瘘的存在,一部分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行开腹手术,不但要切除萎缩的胆囊,还要修补内瘘,手术过程变得复杂,术后的并发症相应增多。对怀疑有胆囊癌的患者应尽早手术,如果手术及时,仍可取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
肝胆结石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