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五上教案
光的反射五上教案(精选10篇)
光的反射五上教案 第1篇
2.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光的反射五上教案 第2篇
隘口初中 陈佑星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教学方法〗
1.模型演示法: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突破性模型装置是帮助学生最直观的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关键。
2.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引导、归纳教学过程。〖教学器材〗激光笔、手电筒、平面镜、白纸板,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目标实施〗
(一)情景导入——“魔镜”秘史(与学生交流)以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故事导入课题。
问:a、阿基米德的“魔镜”是怎样把敌人打败的?
b、光的反射竟有如此大的威力!你想掌握这种力量吗?让我们共同来揭开这“魔镜”的神秘面纱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光的反射)
(二)探求新知——“魔镜”揭秘
1、光反射的规律 ①相关概念的认识。
让我们来模拟一下“魔镜”反射的过程,认识一下光是怎样反射的吧!(用课件演示太阳光通过镜面反射的情景。)
d、梳理概念。②光反射规律的探究。
投影显示:很美的图案,规律就蕴含在其中了,谁说说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大而变大。
设计实验: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同学不妨讨论一下,我们能否利用身边的或讲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对不对呢?(生讨论、设计,交流实验设计)
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将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根据实验,你认为光的反射遵循哪些规律?(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并总结得出的结论,下面的学生补充)
师生总结并展示课件。
讨论你的结论和课本上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合理?为什么? 请同学们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怎样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还有那些发现?彼此交流一下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生反思,交流,上台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有的组发现了光反射的可逆现象)
情感教育: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一些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这次的实验,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并且认真分析,我想你们将来也一定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同步练习:找反射光线的方向;说出角的大小。
2、漫反射。
前面我们研究的都是光通过平面镜发生反射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还有其它的光反射现象吗?
小实验:四个同学绕桌一周站定,将平面镜放在桌上白纸中间,打开手电筒
斜照在平面镜上,有意让反射光线照到一个同学的眼睛。
参与者反馈各自看到的现象及感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a、认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动画显示过程)b、分析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
c、漫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呢?(学生仔细观察动画过程)情感教育: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周围新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就可以看出。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新楼的墙面为什么不用表面光滑的瓷砖呢?(学以致用,为防止因镜面反射引起的光污染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小结——“魔镜”本源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课堂总结——“魔镜”之威
情感教育:同学们,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壮举中运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成功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由此说明了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掌握了知识,就掌握了无穷的力量。
(五)课后巩固——掌控“魔镜”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两题。
2、课外活动:体验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场景,平面镜聚光烧纸团。〖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一、规律
二、分类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光的反射》说课稿 第3篇
科学利用“光的反射”的学习内容, 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广阔的生活世界, 自然世界。人们通过光认识世界, 反射是主渠道。培养学习兴趣, 感受科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顺畅交流, 互助协作, 共享成果, 以期达成以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口头表述光的反射定律, 正确使用工具规范作反射光路图;能抓住特点区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2.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 用试验方法探究知识, 能利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主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不断发展完善学习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分享成果, 体验学习过程、活动的科学价值, 对参与学习活动表现出积极热情的态度。学习过程中, 师生、生生多向交流顺畅自然。
三、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将反射定律用语言、作图等各种方式内化到光学知识结构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形成相关技能。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排除偶然因素对探究学习的影响。
五、教具准备
探究反射规律的组合器材、电脑模拟镜面反射、漫反射光路。
六、教学方法过程整体设计思路
我把教材上设计的一套教具做了十几套, 足够学生分组使用, 将发射光束的小手电做了改进, 使之发出扇形光带, 这样在硬纸板上显示的光路就不间断, 利用这套用具, 为学生构建直观的认知支架, 继而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
七、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周围的物体呢?帮助学生建立光的反射现象模型 (就是光路图的一部分) , 让学生认识反射面、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入射角的物理模型, 然后建立相应的反射光线、反射角模型。让学生熟悉研究用具, 给出几个研究问题:反射光线会不会出现在入射光线、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外?会不会出现在法线的同一侧?偏离法线的程度如何?如何描述?若逆着原反射入射, 反射光线又会在哪里出现?学生按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开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并讨论如何形成结论, 描述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以不同的角色走进学习小组, 帮助鼓励, 影响学生以最投入的状态参与探究活动。小组选代表交流结论, 全班讨论将规律陈述出来, 为了方便记忆, 征求简单记忆口诀, 再利用口诀, 用光路图把反射现象模型化。板书完成反射光路图。教师利用教室内的环境请同学尝试将阴暗墙角照亮, 学生跃跃欲试, 选择了刚才用的小平面镜, 问题:为什么不用坐垫, 白纸?是它们不反光吗?是反光但不遵守反射定律吗?学生从道理和现象上对漫反射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及时展示两类反射的光路图课件, 清晰地显示两类反射现象的成因, 加深了印象。
八、小结
请同学说说:学到了什么?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还有什么疑问或是建议?还想做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谈收获, 这样分开来问是让学生更清晰地理清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九、板书
板书设计说明:副板书:探究功能, 目标索引, 反射现象用到的几个名词符号。
主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内容要点, 后附口诀, 反射光路图, 两类反射现象特点。
十、反思
光的反射五上教案 第4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了解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的作用及应用.
(3)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4)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会对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的相关现象进行调节.
(5)理解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应用凹透镜解释一些现象.
(6)理解色散及透明体、不透明体的颜色.
[应用举例]
例1关于日食和月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在月球的本影里能看到日全食
B.地球在月球的半影区内能看到日偏食
C.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可看到月偏食
D.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时,可看到月全食
解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由月球和地球形成的本影与半影区如图1(a)和(b)所示.
图(a)中,1是月球本影区,2是半影区(3称为伪本影区).
图(b)中,1′是地球的本影区,2′是半影区.
当地球进入月球本影区1可以看到日全食,在半影区又可看到日偏食(在伪本影区3可看到日环食).
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半影区2′,由于仍有部分太阳光射到整个月球,整个月球是亮的,故在地球上看不到月食.只有当部分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区1′,部分进入半影区2′才能看到月偏食.当月球全部进入本影区,发生月全食(此时看不到月亮),A、B、D都正确.本题应选C.
例2平面圆形发光片甲的直径为D1,圆形遮光板乙的直径为D2,已知D1<D2,现如图2所示把甲、乙与很大的光屏MN平行放置在暗室内,在光屏上可看到乙的本影与半影,则().
A.当甲向左移动时,光屏上本影的面积将增大
B.当甲向右移动时,光屏上半影的面积将减小
C.当甲的直径稍稍增大时,光屏上本影的面积将增大
D.当甲的直径稍稍增大时,光屏上半影的面积将增大
解析发光体甲经遮光板后,在屏上形成的本影和半影区域如图3中所示,由光路图可知:
甲左移时(如移至虚线位置),本影面积减小;甲右移时(相当于从虚线位置移至实线位置),半影面积增大;当甲的直径稍稍增大时,本影面积将减小.所以A、B、C都错.应选D.
例3某人站在木架上,其脚下地面有一光源S,眼睛到光源的高度为3m.现在人面前2m处竖立一块平面镜MN,如图4所示,则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人眼所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解析此题要作图后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求解.
如图5所示,设p为眼睛,Q为入射点,S′为光源S在镜MN中的像.由题意SN=S′N=2m,SP=3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Q=S′Q,则有SQ+QP=S′Q+QP=S′P,
又△S′PS为直角三角形,SS′=SN+S′N=4m,
即SQ+QP=5m.
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人眼走过的路程是5m.
另外,根据图示分析得到:
SQ+QP=S′P,S′、Q、P三点共线.由此可说明光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时光行进路程为最短.
例4如图6所示,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图中观察者().
A.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b面
C.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通过平面镜只能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分
解析人眼观察到物体的必要条件是: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能直接到达眼睛或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到达眼睛,由图7可知,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c面,也无法通过平面镜观察到d面,A、B错.由于a面各处经镜面反射的光都可到达e处,b面上图中p点以下各处镜面反射的光也可到达e处,所以C正确,D错.本题应选C.
例5游乐厅里的哈哈镜表面呈波浪形,使人像变形,令人发笑,那么().
A.表面凸的部分是把人像拉长了
B.表面凹的部分是把人像拉长了
C.表面凸的部分是把人像变短了
D.表面凹的部分是把人像变短了
解析哈哈镜的镜面弯曲不平,有的部分是凸面镜,有的部分是凹面镜.人们所看到的是经哈哈镜所成的虚像.根据镜面成像的规律可知,凸面镜始终成缩小的虚像,而凹面镜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但像比物大,哈哈镜上表面凸的部分可看作凸面镜,所看到的像应当比实际的物体小,感觉是把人变短了.表面凹的部分可看做凹面镜,所看到的像比实际的物体大,感觉是把人变长了.所以选项B、C是正确的.本题应选B、C.
例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时像就越小
B.只有在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才能在平面镜中成像
C.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内形成完整的像
D.某人通过平面镜能观察到自己的像,当他靠近平面镜时,反而有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像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知识,镜中成像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不会随物体离镜子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中的经验和光学知识告诉我们,平面镜前方的物体不论是正前方还是旁边的都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如图8所示.设AB为一个站立着的人,认为人眼就在A处,Q为斜放在地面上的镜子,当人站立在A1B1位置时,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成像位置在A′1B′1,此时人能看到自己的脸和全身像,我们发现镜子Q的长度比人的高度要小.当人向镜子走近到A2B2处时,成像位置在A′2B′2,此时像
A′2B′2发出的光不能全部到达人眼,因此人不能看到自己的脸和全身像了.选D.
例7如图9所示,天花板上有一不透明的物体P,左侧S为发光点,M为与天花板平行的平面镜,用作图法标出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球右端天花板上的范围.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的虚像S′,如图10所示,反射光线好像都是从S′发出的.一方面应考虑障碍物对光线的遮挡,画出对应的光线AC以及入射光线SA;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障碍物的像对光线的阻挡,画出对应的光线BD以及入射光线SB.因此,通过作图可得天花板上照到的范围是CD.
例8如图11所示把两个平面镜垂直放置,一人站在镜面前不断走动,则().
A.在任意位置都只能看到自己的一个像
B.最多看到自己的一个像
C.最多看到自己的两个像
D.最多只能看到自己的三个像
解析由于两平面镜互相垂直,从一个镜面反射的光无法在第二个镜面上再次反射,这两个镜面对成像的作用与一个镜面一样,所以这个人通过镜面只能看到自己的一个像.选B.
例9如图12所示,以平面镜MO和NO为两个侧面的一个黑盒子里有一个点光源S,黑盒子的另一侧面EN上开着一个小孔P.观察者在盒外沿EN走过时,他能几次看到S所发出的光?请画出光路图来证明你的回答.
解析光源不经任何反射直接向小孔射出一束光.另外经两个镜面一次反射后有两束光可射向小孔,第四束光经两次反射后射向小孔.故观察者在盒外沿EN走过时,他能四次看到S发出的光.光路如图13所示.
注意,在作光路图时,根据人从镜中看物体好像是光从像直线射入人眼的特点,为确定从小孔射出的光线,故应先根据对称性作出像的位置S′、S″、S?苁.其中S′是S在MO镜中的虚像;S″是S在ON镜中的虚像,而S?苁是S经MO镜和ON镜两次反射后的虚像,确定的方法是作关于镜的对称虚像.
例10夏天,当阳光透过树荫的缝隙时,常会见到地面上有一个圆形光斑,如图14所示.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L,测得小光斑的直径为d,树高h,试列出估算太阳圆面的直径D的表达式.
解析地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密集的树叶缝隙(小孔)所成的像,简化为图15所示.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得
■=■·D=■d≈■d.
例11已知太阳半径R=6.95×105km,月球半径r=1.75×103km,日全食时太阳与地面的距离H=1.5×l09km,则地面上能见到日全食区域的面积多大?
解析如图16所示,设地面上看到日全食区域的半径为x,由
■=■,得x=■
=■km
=1.57×103km.
例12如图17所示,在平面镜MM′前,有一物体AB,如果眼睛能看到物体AB的全像是在什么范围内?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和像对平面镜的对称性来确定AB在平面镜MM′所成的像A′B′的位置.
过像点A′,连接A′M并延长A′M至E点,连接A′M并延长A′M′至D点,则在MM′和EM、DM′所包围的范围内,全能看到A点的像.同样,过像点B′,连接B′M并延长B′M至C点,连接B′M′并延长B′M′至F点,则在MM′和MC,M′F所包围的范围内,都能看到B的像,如图中斜线所示的部分.
如果要在平面镜MM′中同时能看到物体 AB两点时像的范围,应在图中EM、MM′和M′F所包围的部分,即图示中斜线重合的部分.
在图示中EMC和FM′D所包围的范围中只能看到物体AB某一部分像,而看不到整个物体的像;在图示中CM、MM′、M′D所包围以外的部分,都不能看到物体AB的像.
例13透过蓝色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A.观察黄色气球,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白色气球,可以看到蓝色.
C.观察红色气球,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各种颜色的气球,看到的都是蓝色
解析物体分透明体和不透明体两大类,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
蓝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蓝光,用它观察黄色气球时,气球反射的黄光无法透过蓝色的玻璃,由于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中,因此看到的是黑色的气球.
用蓝玻璃观察白色气球时,气球反射的各种色光只有蓝光能透过蓝色玻璃进入人的眼睛中,因此人看到的是蓝色气球.
用蓝光观察红色气球时,气球反射的红光无法透过蓝色玻璃,由于没有光进人人的眼睛中,因此看到的也是黑色气球.
用蓝色玻璃观察各色气球时,只有白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能反射蓝光,并透过蓝玻璃进入人的眼睛,使人看到是蓝气球.
而黄色、红色、绿色等其他颜色的气球,用蓝玻璃观察时,一律是黑色.
本题应选B、C.
光的反射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绘制简单的光路图;知道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及应用;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理解及应用。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激光小手电,镜子,激光演示仪,课件 学具:镜子 白纸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光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体现。也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光学知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理解后面将要接触到的关于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定律等等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分析、铺垫和引导意义。学生对光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还要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从而建立光反射的科学概念。为了能较为清楚地阐述光的反射这一基本概念,又要使这一理论既不枯燥,又比较直观,在教学设计中特意选择了学生们都知道的小故事《爱迪生救妈妈》,为本节课提供研究线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改变了书上将光反射的应用至于教学内容最后的做法。将其前移,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及前沿科学中最新的应用例子。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认识学习光的反射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应该掌握的知识。最后,在有关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一问题的设计上,采用了学生小实验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有意地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先科学合理的猜想、再设计探究方案、利用选择的仪器,实际操作实验、最后根据数据和现象来总结),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光的反射定律,落实好教学的知识点。在分组探究结束之后,又让有所发现的小组,来给全体同学做展示,达到全体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并给时间让全体学生再动手做一做,让没能探究出结论,或探究过程有问题的小组也能有机会完成探究实验。这样利于全体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一则故事《爱迪生救妈妈》,请一位学生阅读。见ppt3 让学生通过认真听,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同学们爱迪生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来救自己的妈妈?学生:是利用镜子来反射月光。教师:爱迪生可真聪明啊!他想到利用光的反射来照亮整个屋子。太了不起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吧!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光的反射》见ppt4。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激光射向与黑板垂直放置的镜子上(课本p22图1-39),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见ppt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实验思考,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光的反射?见ppt6
(一)光的反射:
光由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学生感悟:人眼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见ppt7 设问:月球不是光源,但是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月亮?见ppt8 学生:月亮反射了太阳光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利用光的反射的实例?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交换一下彼此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生生互动。由此引入光的反射现象应用。教师:通过讨论哪位同学能列举利用光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例如有照镜子,自行车的尾灯,潜水艇的潜望镜„„。
教师:既然光的反射这样有用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的反射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学生:想。
教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光的反射遵循哪些规律吧?不过在探究之前老师先向你们介绍一下光的反射现象中的几个重要的名词。见ppt9 老师利用课件模拟光路图明确三线、两角、一点。使学生认识关于: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这七个名词及其意义
(二)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教师首先进行适当引导:大家猜一猜当入射光线确定后,反射光线可能会怎样传播呢?我们应通过哪几个层面的探究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 同学们通过讨论,提出以下探究任务:
探究(1)三线共面问题 探究(2)两线位置关系
探究(3)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问题
这三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全部参与,并对积极主动的学生给予激励评价。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对学生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完成ppt10表格比较实验结果,交流评估并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果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入射角增大或减小,反射角会怎么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4):当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出现的情况 探究(5):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反射角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估并总结:当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三线重合”,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0;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反射角也增大(减小)。见ppt11 教师用模拟课件展示规律的全过程见ppt10 强调:(1)法线是界面的垂线。(2)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3)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互换。
教师展示例题
一、已知图中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见Ppt12 老师边画图边介绍作图的步骤,同时请一位同学指出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
课堂练习1:如下图所示,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度数 见Ppt13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
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不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呢?见ppt14 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光路的可逆性。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交流:让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线将是怎样传播的呢?见ppt15
(三)光路具有可逆性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老师展示例题
二、已知图中反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
见Ppt16 老师边画图边介绍作图的步骤,让同学进一步理解光路是可逆的。课堂练习2:画出下图的反射光线 见ppt17
课堂练习3: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见ppt17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见Ppt17 老师针对练习中的图稍加强调:当入射光线垂直镜面时,反射光线是同一条,只是方向相反。小实验:用手电照在镜面上反射可以在墙上得到一个光斑,而照在一张纸上却得不到。这是为什么? 见Ppt18 由此引出光的反射的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反射类型 见Ppt19和 Ppt20。
(四)镜面反射:平滑镜面将互相平行的入射光线都沿某一相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的反射。(反射光线之间也是平行的)
(五)漫反射:粗糙表面将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反射。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并举例。见Ppt21 让学生讨论:(1)电影银幕用光滑的白布可以吗?应该用什么样的布,为什么?
(2)黑板用久了会发生“反光”现象,同学们不易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是为什么?平常黑板发生了什么反射?
(3)我们为什么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见Ppt22 老师稍加解释说明。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作课堂小结:本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和区别。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知道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今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科学探究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了。
教师引导,归纳,并适时给以鼓励和肯定。
四、作业布置
见作业本相应练习
五、课后思考
1.假如光线不能够被反射,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2.为加强反射,到处都用平面镜将会怎样?
光的反射教案 第6篇
公安县闸口初级中学 孙文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激光器、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激光笔照射墙壁,光可以照到墙上,说明光可以沿直线传播。为什么可以看见光斑?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的定义
2、小游戏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让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评估与交流
说明:(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实验演示,幻灯片放映)
练习完成光路图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实验3: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演示实验4: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我们把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幻灯片演示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皮鞋为什么擦过鞋油后会很亮?
2、夜晚,迎着月光走和背着月光走会有什么不同?
3、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总结)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课后延伸
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会怎样?
四、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教案1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四、教学用具
激光器、硬纸板、圆形光屏、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师]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生]因为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等发光物体?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月亮、镜子、黑板、人、树„„等许多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 [生]因为它们的表面能反射光,反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师][师]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大部分物体都是不发光的,我们能看见他们都是由于光的反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反射,从而引出课题
2、进行新课
(一)光的反射 [师]演示:光射到书本上的反射现象,让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的定义。
定义: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几个基本概念
[演示实验1]让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演示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一“面”:反射面。强调其画法及符号。一“点”:入射点O 三“线”: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反射光线OB(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简记:一面,一点,两角,三线
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三)光的反射定律 [师]提出问题:(1)那三“线”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两个角度关系又是如何?
接着我们进行探究性实验,请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以下实验,并进行记录数据。(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
[生] 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师]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生] 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师]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生] 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师] 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师生总结]: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共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四)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师] 教师进一步提问: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那么此时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师生总结]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画光路图
[师](1)、提问:那如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完成光路图呀?请学生思考画图具体步骤
[师生总结]:画图步骤:(1)、先在反射面上标出入射点O
(2)、过入射点画出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生](2)、让学生根据以上步骤完成以下题目: 1中画出反射光线;○2中画出入射光线;○3中画出镜面。○
(1)
(2)
(3)
(六)光的反射类型 [师](1)、对照课本图5—11中的甲、乙两图思考反射的两种类型特点? [生]学生观察得出:
镜面反射:○1反射面平滑;○2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也平行。漫反射:○1反射面粗糙;○2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师生总结](2)、定义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入射到物体的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后,经反射后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师](3)、强调二者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师](4)、列举生活中的两种反射并加于举例:
○1看电影 ○2黑板反光 ○3雨后夜晚走路
3、小结
[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作业。课本66页练习1、2、3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
二、几个基本概念
反射面、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共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四、反射中光路的可逆性
五、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入射到物体的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后,经反射后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光的反射物理教案 第8篇
1.知道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面、入射点
2.会设计“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动手进行实验、完成探究报告
3.知道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分类4.知道反射时光路可逆5、知道能看到不发光物体的原因
重点、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
课堂导学
自主学习
1、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发光的物体?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
②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例如:月亮、课桌等,我们也可以看的见,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所以,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规律:
光路图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①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x,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x。
②x、x和x在同一平面上;
③x和x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④在反射现象中,x 角等于x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问:①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
②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注意:①光在反射时,光路是x的x②入射角为00时,反射角为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探究:①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
②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时,光线x射出)
(2)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时,反射光线朝x)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练习反馈一、选择题
1.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x)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 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
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2.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70°,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x)
A.35° B.20° C.55° D.30°
3.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则从侧面看去(x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 第9篇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学做潜望镜。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等 教学重和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1、游戏。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掌握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学做潜望镜。
二、实验探究
照亮目标: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按要求照亮目标,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1、独立思考:(1)如何照亮课本?
(2)具体选用什么实验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步骤。2.小组活动: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2)小组分步进行实验操作。
(3)边操作边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展示小组的实验,画好的光线图并描述光是怎样传播的。
4、(课件展示)通过刚才照亮目标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另一个特性——反射。板书课题:光的反射
四、小组合作:
1、提问: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按要求照亮目标。
2、小组讨论:
(1)如何照亮阴影中的东西?
(2).具体选用什么实验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步骤、小组人员分工等问题。
3、小组活动:
(1).根据讨论的实验方案分步进行实验操作。(2).边操作边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教师巡视指导。(3)完成实验报告。
4、小组展示
5、师小结出示课件
四、反射运用
1、师:黑暗的房间里,打开电灯,就可以看见书本上的文字,说一说,你是怎样看的到书上的文字的。
2、.观察我们生活中运用光反射的例子:汽车的反光镜和医生用的额镜。(1)分别观察图:
a.汽车反光镜是怎样使驾驶员看到车后面的情况的? b.医生为什么用额镜能给病人检查耳朵?(2)在图上画出光的路线图。
3、阅读课文资料:科学家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4、介绍一个观察工具—潜望镜。(出示潜望镜)让一学生试验一下潜望镜的“妙处”。
五、当堂检测
六、课堂总结
初中物理教案 光的反射 第10篇
“光的反射”的教学案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 u
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内容特点:一是学生的感性材料丰富;二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虽然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标将本节的要求“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从而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对于本节涉及内容课标要求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其中既有过程性要求“探究”,又有终结性的要求“了解”。“了解”是对知识内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般物理现象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学生根据据生活经验大多数可以完成这一要求。而“探究”要以该定律为载体,从事相关活动,建立起对反射定律的感性认识,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u
课程标准的分解 第一步:解析知识内容
本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光的反射定律,这个核心概念中包含了光的反射现象,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光的反射定律以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几方面内容,形成了以“光的定律”为核心的递进的知识体系。第二步:细化行为动词
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那种程度,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就需要对行为动词进行准确的界定,细化到可一测量的动词。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镜面反射以及漫反射能够举例,并与其他光现象予以区分,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要求能够识别、辨认,对光的反射定律要求通过总结和归纳来了解并描述。第三步:确定行为途径
怎么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新课的重点知识,及如何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好的行为条件,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是形象、直观的,因此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方法确保学习的效果:
通过学生实验,来观察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光反射过程中,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测量并比较角的关系从而总结出探究结论;通过观察、体验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差异。
第四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评价)
如何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到达了哪里。必须考虑对学生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的描述,以明确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本节课中,要让学生达到以下水平: 绝大部分学生能在各种有关现象中识别、辨认光的反射现象,能够简单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通过交流合作每个小组能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对光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角大小关系进行初步描述。第五步:编制学习目标
通过以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分析,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观察光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现象使正常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并辨认光的反射,会用光的反射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2)通过交流合作每个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初步形成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3)通过教师的帮助,小组合作总结探究的结论,初步形成分析概括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正常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够简单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u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解,我们得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u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镜子、钢尺或者手表的表面等将太阳光反射,射到教室的墙面或其他同学的身体上,变换这些表面的角度,观察光斑位置的变化,提出问题:游戏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光传播路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随着镜面的角度变化,光斑位置随之改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光的反射也许遵循一定的规律,引导有目标的探究活动的继续)
二、讲授新课
1.方案: 用激光器进行分组实验,激光实验中看到的是个红点,看不到路径。想办法把光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呢?可以用烟,可以用粉尘,可以用一张白纸,让激光灯贴着白纸的侧入射,哪一个方案能够描绘出路径,进而研究光传播的规律? 我们看到,用白纸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时,有时能看到,有时看不到,这是什么原因? 2.描绘路径:
任务1:要想同时看到两条光线,必须把它调整到一个平面内,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任务2:能不能利用一张白纸反两条光线同时显示出来?(学生实际操作,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加以推广)把白纸平铺在桌子上,把平面镜垂直立在白纸上,就很便于操作了,快又准确的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记录下来。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再做几次实验。
(设计意图:记录下光传播的路径,从而命名光线、寻找运用几何知识记录光线的方法)3.总结规律:
展示交流:选取几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共同来进行观察,能发现哪些规律呢?
(设计意图:发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置的大致关系,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描述两光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将白纸对折,可使两光线重合)
点拨:从这里可以看出,中间的这条折痕,对我们研究问题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即引入法线的目的。验证并完善规律的总结 4.知识应用: 任务:工人师傅要挖一口深井,但挖了一半,太阳就西下了,工人师傅怎样才能使阳光竖直射入井底呢?(选择平面镜)追问:这里你为什么要选择用镜子,而不选择用木板之类的东西呢?
自学课本:学习两种反射的知识
5.作业: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寻找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与学活动后,学习者(学生)行为特征的预期变化,简单地说,是指通过有目的物理教与学实践活动,教师期望学生所达到学习标准或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能否达成,还取决于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本节课试图通过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实验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有老师引导着帮助解决,这样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让学生比较完整得体验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总之,“以学定教”是教学原则,也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唯一途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光的反射五上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