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51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精选8篇)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8月—2013年7月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AO股骨近端髓内钉一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 (A组) 26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70岁~87岁。摔伤所致19例, 交通事故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AO分型, A2型20例, A3型6例。PFNA内固定组 (B组) 30例, 男18例, 女12例;年龄68岁~84岁。摔伤所致21例, 交通事故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AO分型, A2型23例, A3型7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一般在入院后3~5天进行手术。

A组侧卧位, 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 常规显露髋关节, 切开关节囊后, 视骨折情况尽量保留股骨颈部。于小转子上方1.2cm处斜形截骨, 测量股骨头大小, 选择合适人工股骨头。保留大小转子及其附着软组织, 保留臀中肌附着的大粗隆骨块, 清除髋臼窝内残留的软组织。可以在髓腔锉支撑下复位大、小粗隆骨折块, 用钢丝穿孔捆扎固定或以张力带固定股骨近端, 以保持髋部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和肢体的长度。确定前倾角及外展角度, 按从小到大原则髓腔锉扩髓, 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 并确保股骨头中心与大粗隆顶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最后冲洗并逐层关闭切口。

B组仰卧, 健肢屈髋、屈膝外展, 患肢牵引、内收、内旋10~15度纠正前倾角。常规消毒铺巾,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端, 避免过度牵引和内翻畸形。自股骨大转子尖向近端作5cm长切口, 分离皮肤皮下筋膜组织, 钝性分离肌纤维确定大粗隆顶点, 不剥离骨折断端, 闭合复位。按正位在大转子顶点, 侧位在前中1/3, 交界处置入导针并透视确认。保护软组织, 沿导针依次扩髓腔, 沿导针插人PFNA主钉, 调整主钉深度, C-臂机透视下了解复位情况。在瞄准器导向下沿股骨颈中轴打人导针, 正位透视导针于股骨颈正中或中下1/3, 深度在股骨头下0.5~1.0cm, 侧位导针在股骨颈内正中, 深度与正位相近, 头顶距<2cm。测量旋转刀片长度, 选择适合螺旋刀片打入, 瞄准器导向锁定远端螺钉, 拧入尾帽, 冲洗并逐层关闭切口。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7~19个月, 平均 (10±2.5) 个月。两组术中、术后情况进行分析见附表。根据Harris评分标准:A组优12例, 良8例, 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86.96%;B组优14例, 良12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86.67%。术后均未出现髋内翻、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股骨干股骨颈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于老年患者的损伤, 且多伴有骨质疏松症。有研究表明, 若不及时固定且选择稳定固定方式, 1年内死亡发生率甚至达到15%~20%[2]。近年来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 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研发, 手术效果也较前明显提高, 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 仍然存在诸多争论[3]。

PFNA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牢靠的髓内固定方式, 它不剥离骨折端骨膜和软组织, 不强求解剖复位, 保护了骨折端生物环境。它的螺旋形刀片与股骨头内的骨质有着更佳的契合性, 刀片在打入过程中, 刀片旋转、填压骨质, 其尖端宽大的接触面积与夯实的骨质之间形成牢固的锚合力, 使股骨头颈获得坚强的内固定。对于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来说更容易获得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4]。李连铭[5]观察结果揭示PFNA特别适合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 尤其适合应用于高龄、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人。有学者对比PFNA和股骨头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揭示生存时间长的患者更适合PFNA手术治疗, 而且骨质疏松并不是PFNA手术的禁忌证。

从该研究结果来看, 双极股骨头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 与PFNA组对比发现, 术后即可获得假体初期稳定, 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 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元占玺等[6]观察研究发现, 加长柄假体 (180~220 mm) 使柄的远端达到股骨有支持强度部分 (超过70 mm) 固定, 能使假体达到稳定的固定, 从而患者卧床时间短, 并发症少。但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较大, 手术时间也较长, 手术过程往往需修复股骨距, 部分骨折碎片需钢丝或缝线绑定, 以保持后内侧皮质的稳定性, 操作复杂。该研究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上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异。Dong等[7]通过随访12~36个月,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gamma钉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 结果在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上二者无明显差异。即便如此, 但有报告表明, 尽管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过程简单, 下地早, 但也可能带来假体松动下沉、多年后有做翻修手术的可能, 如果感染将是极大伤害,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 结合本病例回顾性研究结果, 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多在PFNA术使用之前, 但后期临床治疗中PFNA术因其能够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基础上以较小的手术创伤、较短的手术时间完成手术, 同时患者术后也能早期下地活动, 故治疗上以PFNA术为多, 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多用于股骨头、颈部等髋部骨折患者。在这基础之上, 关注术后隐性失血、术后饮食及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 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Vekris MDI, ykissas MG, Manoudis G, et al.Proximal screws placement i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J].Orthop Surd Res, 2011, 22:6-48.

[2]梁雨田, 郭义柱, 唐佩福,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髋关节疾病合并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 (12) :955-956.

[3]Aros B, T osteson AN, G ottluib DJ, et al.Is a sliding hip screw or IM nail the preferred implant for intramedullary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8, 466:2827-2832.

[4]王传学, 杜秀藩.双极人工股骨头与PFNA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 (4) :492-496.

[5]李连铭.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J].天津医药, 2012, 40 (4) :398-399.

[6]元占玺, 郭爱军, 戈龙生, 等.股骨粗隆部加长柄股骨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1) :62-63.

[7]Dong L, Liao W.Treatment of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build septum bronchiale in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J].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 2009, 23:773-776.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2篇

【关键词】锁定解剖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97-01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属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严重类型,虽然股骨部位血运丰富、松质骨多,一般而言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佳的愈合效果,但保守治疗易引起褥疮、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行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临床关于应用锁定解剖钢板(LPFP)还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尚存在一定争议[1]。为此,笔者进行了前瞻性临床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LPFP组及PFNA组。其中,LPFP组患者108例,男68例,女40例;年龄65~81岁,平均(709±64)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61例,跌落伤61例,运动伤18例;改良Evans分型:II型25例,III型59例,IV型24例,Sigh分级:1~2度38例,3度64例,4~5度6例。PFNA组患者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龄65~82岁,平均(715±72)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58例,跌落伤33例,运动伤17例;改良Evans分型:II型25例,III型59例,IV型24例,Sigh分级:1~2度41例,3度60例,4~5度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及分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骨盆正位X线片确认骨折并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确认骨质疏松症[2];②受伤前有独立行走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或预期生存期≤3个月;②病理性骨折或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12手术方法

121锁定解剖钢板手术方法患者于骨科牵引床上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以足部固定器行牵引、手法复位。于髋关节外侧开10 cm左右切口,牵引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用克氏针暂时固定。于近端切口将锁定钢板插入,在C臂指引下将3枚导引针打人,钻孔后将三枚锁定螺钉置人股骨颈内,并将一枚螺钉于钢板远端置人。于切口远端再置入至少2枚锁定螺钉,去除克氏针;在C型臂X线机下确定颈干角,向股骨头颈、骨折远端、股骨头处分别置入3枚、1枚、3枚螺钉进行固定。明确固定效果良好后,留置骨科引流管,结束手术。

12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方法体位、麻醉、牵引等操作同LPFP组。自大转子顶点沿股骨干方向向上做长约5cm纵形切口,先找到大转子顶点,插入直径约2mm髓腔导针。股骨近端扩髓后,置入长度合适的PFNA主钉,用近端130°瞄准器定位,在螺旋刀片钻头导向器接触皮肤部位开2cm切口,保持前倾角15°钻入直径约2mm导针,经导针测量螺旋刀片的长度,用11mm空心钻钻开股骨外侧皮质沿套筒插入长短合适的螺旋刀片,轻轻锤击至限深处后顺时针旋转插入器,使螺旋刀片压缩骨折间隙并处于锁定状态。再应用瞄准器远端孔开长约5cm小切口,安装远端锁定钉。最后拧入髓钉近端尾帽。再次C臂机透视确认无误,冲洗切口,不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并对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在末次随访中参照Harris评分对其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3],并分析其疗效:优:Harris评分≥90分;良:80分≤Harris评分<90分;中:70分≤Harris评分<80分;差:Harris评分<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由表1可知,LPF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高于PFNA组(P<005)。

22术后并发症由表2可知,LPFP组与PFNA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3临床疗效比较由表2可知,LPFP组与PFNA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814±62)分、(829±55)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PFP组优良率944%,PFNA组优良率95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中,及时手术治疗十分必要,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则是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LPFP是钉-板系统的代表性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股骨近端外侧骨皮质的固定,达到分担张力、应力传导,加压骨折断端的作用,在促进骨折愈合上具有一定疗效;PFNA将传统拉力螺钉改良为螺旋刀片,在防止内翻、切割方面具有较佳意义,且PFNA主钉的4°外翻角有助于手术创伤的下降。

本研究表明,PFNA治疗的患者能够在保证更低的手术时间、创伤、出血量、X线透视时间与LPFP治疗相比明显缩短,但两者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速度无明显差别。在手术中,LPFP固定方式为偏心固定,对于较大剪切力的抵抗效果不佳[4],导致术后需要更长的卧床时间,不利于早期康复锻炼,影响骨折的愈合速度。而PFNA直接置于髓腔内,显著缩短了内固定力矩,有利于抵抗较大的经股骨轴向载荷,保证了负荷传载的进行,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有效避免了骨折短缩、旋转的发生。此外,近端螺旋刀片对周围骨质的挤压不仅可以增加PFNA的把持力、抗剪切力,还可通过主钉的自动锁定避免骨折块旋转、塌陷的发生,具有坚强固定、避免髋内翻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早期的锻炼以及骨折周围血供的恢复及早期愈合,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LPFP与PFNA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中均可发挥良好的疗效,而PFNA能够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早期愈合、减少透视次数,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长青.关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当代观点[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11-613.

[2] 赵海生,徐耀增,王贵贤,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8):8368-8373.

[3] 李靖扬,周瑜博,乔为民,等.四种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6):4163-4167.

[4] 陆根华,牟晓峰.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部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1):68-70.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9例中, 97例获得随访。其中男36例, 女61例, 年龄52~95岁, 平均78岁。骨密度-1.5~-4.5;致伤原因:低能量损伤, 如平地跌倒、滑倒等88例, 高能量损伤, 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9例。按改良Evans分型:Ⅱ型27例, Ⅲ型38例, Ⅳ型24例, Ⅴ型8例。多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内科基础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等。本组病例均骨量减少, 多伴有明显骨质疏松症。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给予患肢牵引或T型鞋固定, 术前要全面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胸透、心电图、大小便常规, 一方面是要排除手术禁忌证, 另一方面也提醒医生考虑手术是否会对患者全身状况产生不良影响。2~5 d手术。

1.2.2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成功后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 取半截石位, 绷带缠绕固定患肢于牵引架上, 屈髋患肢内旋内收15°, 通过会阴部的支柱对抗牵引, 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并维持。部分复位困难患者, 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辅助牵引复位。自大粗隆顶点向上作长5~6 cm的纵行切口, 透视下确认进针点, 切开阔筋膜, 分离臀中肌, 插入定位导针。正侧位角度透视满意, 15 mm空心钻扩大股骨近端皮质, 插入主钉, 安装螺旋刀片导向器, 经套筒钻入导针, 达股骨头关节面下约5 mm, 松开牵引架, 顺时针方向拧入合适长度的螺旋刀片, 使其处于锁定状态, 再拧入远端锁钉 (静力/动力) 。C臂机再次透视内固定位置满意后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前30 min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至术后3~7 d, 继续治疗内科疾病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术后进行抗凝治疗7~10 d,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48 h内取出引流管。为鼓励患者术后下肢肌肉收缩功能锻炼, 术后使用受影响的肢体防旋鞋4周左右, 4周后, 用拐杖下床做轻微运动。根据病情恢复情况, 及时到医院复查,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 对受影响的肢体活动和髋关节活动范围进行测定。

2 结果

本组患者97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 (45±15) min, 术中平均出血 (110±50) ml,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 愈合时间4~8个月, 平均5.3个月。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评定为 (95.7±3.7) 分, 根据黄公怡等[5]髋关节评定标准:优74例, 良15例, 中5例, 差3例, 优良率91.7%。术后钉头骨质切割1例, 轻度髋内翻畸形愈合2例, 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PFNA-Ⅱ内固定已然成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式, 其设计合理, 操作简单, 手术采用闭合复位[6]。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少、固定牢固、最大限度保留骨量、符合亚洲人群解剖特点等优点, 并且可以早期下床, 有效减少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所带来的褥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栓塞、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自信心, 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本组病例多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内科基础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等, 因手术创伤小, 失血少, 未发生一例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均骨量减少, 多伴有明显骨质疏松症, 采用髓内固定, 仅1例发生钉头切割, 2例轻度髋内翻畸形。笔者认为PFNA-Ⅱ内固定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式。

手术前X线、三维CT检查均需完善, 详细观察小转子部位是否有粉碎骨块及骨块大小。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应在伤后72 h内完成。骨折的良好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不论选择何种内固定材料都应建立在良好的复位基础之上。对骨折的稳定性, 轴向推力和轻度外展和内旋可获得解剖复位, 由于闭锁的内侧拱端骨折可以提供机械支撑稳定, 术后任何夹具均可牢固地固定。对于不稳定型骨折, 难以实现完全解剖复位, 狭窄的解剖复位, 增加手术创伤和术后位置不易维持, 目前多数研究主张不稳定骨折修复的股骨颈干解剖关系可以不需要进行解剖复位。

本术式不仅体现了生物力学固定, 还以保护骨折端血运为主[7]。可以保留骨折端的血肿, 其在早期阶段的骨折愈合中起到了重要的促成骨作用, 同时小切口可以减少对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 并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总失血量。断裂块的解剖复位是不需要的, 并提倡在骨折端的生物环境的闭合复位和功能重建。股骨近端螺旋叶片的设计, 实现了一个稳定的和反旋转的双功能。螺旋叶片的过程中, 叶片旋转充压骨,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骨, 接触面积大, 固骨形成牢固地铆接在一起的末端之间, 这样才有坚强的内固定, 股骨头、颈、螺旋刀片螺丝, 先松开牵引架和紧固刀片可使骨折端逐渐加压[8]。钉尾短, 减少术后大腿疼痛的发生率。

此次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有待改进。总之,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要做到个性化治疗, 没有并发症是不可能的,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时, 还有很多内固定方式可以选择, 闭合复位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Ⅱ)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 获得随访97例, 男36例, 女61例。骨密度-1.5~-4.5, ;改良Evans分型, Ⅱ型27例, Ⅲ型38例, Ⅳ型24例, Ⅴ型8例。选用PFNA-Ⅱ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 (45±15) min, 术中平均出血 (110±50) ml, 随访时间6~30个月, 全部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4~8个月。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评定为 (95.7±3.7) 分;根据髋关节相关评定标准评定, 优74例, 良15例, 中5例, 差3例, 优良率91.7%。术后钉头骨质切割1例, 轻度髋内翻畸形愈合2例, 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PFNA-Ⅱ适用于不稳定型亚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 创伤小, 疗效满意。

关键词:PFNA-Ⅱ,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Gullberg B, Johnell O, Kanis J A.World-wide projections for hip fracture[J].Osteoporos Int, 1997, 7 (5) :407-413.

[2]张保中, 邱贵兴.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8) :582, 594.

[3]唐尚权, 杨述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现状[EB/OL].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3 (3) :363-367.

[4]Herrera A, Domingo L J, Calvo A,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he Gamma nail or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J].Int Orthop, 2002, 26 (6) :365-369.

[5]黄公怡, 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84, 4 (6) :349-353.

[6]高堂成, 张春才, 王秋根, 等.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式选择[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9) :966-969.

[7]Pu J S, Liu L, Wang G L, et al.Results of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n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J].Int Orthop, 2009, 33 (5) :1441-1444.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9~90岁;骨折E-vans分型[6]:Ⅲ型33例,Ⅳ型27例;受伤因素:摔伤40例,交通事故伤18例,其他原因2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PFNA组30例,PF-LCP组30例。其中PFNA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9~89岁;Ⅲ型17例,Ⅳ型13例;PF-LCP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9~90岁;Ⅲ型16例,Ⅳ型1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老年患者(年龄>60岁);②Evans分型为Ⅲ型及以上;③无明显手术及麻醉禁忌证,无髋关节化脓性感染及其他感染病灶。排除标准:①因骨病及肿瘤等因素导致的骨折;②骨折前已存在髋、膝关节功能受限者;③严重复合性损伤者;④病理性骨折;⑤不愿接受本次研究的患者;⑥伴多发性骨折患者;⑦有其他严重疾病对研究有影响者等。2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双髋标准正位片、患髋侧位片检查,必要时可行健侧骨密度检查。实施手术的时间均为伤后1~7 d,平均3~5 d。

1.3 手术方式

PFNA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术前C臂机透视下调整牵引床,使得骨折断端复位满意,沿大转子尖稍外侧5 cm打开髓腔,插入探针,透视见探针在髓腔内,用空心开口凿开口,沿导针方向插入套筒,用髓腔锉扩髓,放置合适髓内针,安装近端瞄准器,固定顶杆器,沿固定套筒方向打入头顶导针,注意导针尖端应距离软骨下表面5 cm,选择螺旋刀片,正位C臂透视导针位置,应平行于股骨颈,并且偏下,敲击螺旋刀片至股骨头软骨下,旋转手柄锁紧螺旋刀片,使用导向器锁定远端锁钉,再次C臂透视位置佳,冲洗切口,关闭切口,近端切口放置引流管,无菌敷料包扎。

PF-LCP组:常规麻醉铺巾后做股外侧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软组织、阔筋膜张肌,钝性分开股外侧肌,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上段,进一步将骨折端复位。按股骨粗隆生理解剖弧度,骨膜外试放锁定加压钢板,位置良好,用细克氏针钻入锁定极预留的针孔,作临时固定,导向器引导下,向股骨颈打入3枚导针,正侧位片示3枚导针均在股骨颈中心位置附近,依次拔导针,分别钻骨孔、测深、旋入2枚平行锁定钉和1枚股骨颈方向长斜钉,检查钢板与股骨近端外侧紧贴,据骨折线位置,旋入股骨螺钉。冲洗切口,关闭切口,近端切口放置引流管,无菌敷料包扎。

1.4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指标;②术后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术后并发症;③临床疗效:所有随访患者于术后第3、6、12个月时评估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7],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结果发现PFNA组手术时间为(53.1±6.8)min,较PF-LCP组(90.3±8.2)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PFNA组在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切口长度两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手术相关指标见表1。两种手术方式典型病例影像学检查结果见图1。

注: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LCP: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

2.2 两组手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PFNA组患者术后负重天数明显短于PF-LC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PF-LCP组,但是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指标见表2。

1、A为手术前髋关节X线图像;2、B分别为接受PF-LCP和PFNA治疗后的髋关节X线图像

注: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LCP: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DVT:深静脉血栓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

利用Harris评分对患者进行髋功能评估,结果发现PFNA组患者术后3个月患者优良率达到80%,与PF-LCP组(66.7%)患者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术后6、12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改善患者膝关节中远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见表3。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占整个髋部骨折的50%左右[8]。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衰退,全身综合反应能力下降,出现外伤骨折的概率明显增加,此外股骨转子部位主要是以松质骨为主,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从而使得转子间骨折成为髋部骨折的好发部位,同时也为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9]。

注: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LCP: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PFNA组比较,*P<0.05

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10]。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如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髋关节置换,近端钢板内固定等,但各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优劣目前仍无定论[11,12]。

PF-LCP可利用不同角度向股骨颈内置入3枚锁定螺钉,从而使螺钉与钢板形成一个稳定体,符合三角稳定原则。所有锁定螺钉受力均匀,具有良好的成角稳定性和抗拔出性,钉板成一整体,把持力强[13,14]。此外对于锁定钢板而言,锁定钢板的3枚锁钉呈多平面、多方向设计,复位要求较高,否则锁钉易切割股骨颈。为了达到良好的骨折的复位及减少手术时间,术前需要牵引一段时间并且术中应该使用牵引手术床和C臂机[15]。不仅如此,在术中应尽量减少软组织和骨膜损伤,保护钢板下骨的血液供应,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并且增加骨折复位维持[16]。临床上选择PF-LCP的患者一般合并有严重骨质疏松,因此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情况时有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到,锁定钢板组有2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发生率较PFNA组高。

PFNA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手术方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半闭合操作用时短,出血量少,符合微创原则,更具力学和生物学优势[17,18]。与锁定加压钢板相比较,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明显缩小围手术期出血量并改善患者临床预后[19]。此外,PFNA为髓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因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均体现出了优越性[20]。本研究中,PFNA组患者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53.1±6.8)min和较少的出血量(152.1±20.3)m L,这对高龄及合并有较多内科疾病的患者,在减少手术麻醉刺激和身体恢复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PFNA组患者存在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且少于锁定钢板组,本研究发现PFNA组患者术后3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好于PF-LCP组患者(80%vs 66.67%,P<0.05)。但无论术后6个月(83.33%vs 76.67%)或12个月(86.67%vs 83.33%)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PFNA对于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笔者认为,由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复位困难,反复操作易破坏骨折断端的血供,广泛剥离更易导致骨外膜破坏,进而增加了不愈合的概率,同时因患者骨质疏松导致局部骨量丢失,因而内固定物把持力不够,甚至出现切割股骨颈(头),从而引起严重的髋内翻等并发症的情况时有发生[21]。本研究中,锁定钢板组愈合时间为(13.9±1.0)周,PFNA组愈合时间为(12.6±1.2)周,较长的愈合时间意味着较长的卧床时间,进而导致较差的髋关节功能。

髓内固定保留了髓内装置微创治疗的优势,其具有手术切口小、对软组织剥离少、保留了骨折端血供等优点,这在临床治疗中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量、降低了术后的感染率,从而减少了患者围术期的并发症和术后康复时间。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髓内钉(PFNA),降低了螺钉松动、钢板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尤其适用于体质差且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髓内固定治疗使患者术后早期负重活动,减少了卧床引起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早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对比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的优势。

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分成PFNA组和PF-LCP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优于PF-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术后负重天数、骨折愈合的时间均优于PF-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Harris评分早期(3个月)优良率明显好于PF-LCP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12个月PFNA组患者优良率均高于PFLC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转子间骨折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使用。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2009年至2011年间, 通过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了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的详细资料, 其中男患者9例, 女患者12例, 年龄范围为75~89岁, 平均年龄为80~112岁。患者导致骨折的原因各不相同:有12例是自己不慎摔倒, 有4例是由于交通事故, 有5例是因为头痛跌倒。所有患者是符合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标准的, 只是骨折的严重度不一。都是在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全面检查后, 尽快而且及时的给予了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1.2 方法

采取手术前与手术后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找出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治疗效果。首先, 收集获取21例患者的术前情况, 对于因骨折原因住院的患者做一个详细的拍片分析检查, 排查出是因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 并且做好相关情况登记, 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全身检查看患者是否有内科疾病以及检验骨质疏松的轻重程度, 以便对患者将来的手术过程进行具体的安排措施。患者入院后, 医师要对患者进行暂时的皮牵引制动来减少骨折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在各项必要的检查措施以及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立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处理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以及不同的骨折情况做适合的髋关节置换手术, 并且记录下手术时间以及输血含量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提供资料。手术过后, 认真留意患者的情况, 及时记录下患者术后的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 对于术后出现异常的患者要记录下手术的后遗症以及采取对症下药的治疗手段。待患者出院后的6~12个月里, 要关注患者基本身体情况, 随时进行探访, 看看患者是否有人工关节感染、松动, 甚至脱落的并发症的情况。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好的对比发现, 以找出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2 结果

2.1 患者术前情况

手术之前, 虽然患者都患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但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首先, 患者年龄跨度大, 其中75~79岁老人6人, 80~84岁老人8人, 84~89岁老人7人。其次, 患者骨折原因不同:有12例是自己不慎滑倒, 有4例是由于交通事故, 有5例是因为头痛摔倒。而且患者的骨折严重程度不同。其中重度骨折型6例, 中度骨折型8例, 轻微骨折型7例。最后患者身体健康状况不同, 有的患者骨质疏松程度较轻, 而有的患者情况则较重。患者具体病历情况如表1。

以上情况表明, 即使是都用髋关节置换手术来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在手术过程中, 医师采取的具体治疗措施也各不相同, 如对于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 在清理髋臼周围组织时, 要选择骨水泥臼杯磨除髋臼表面组织, 而对于骨质疏松较轻的患者, 则选择生物型臼杯。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手术疗效。

2.2 患者术后情况

调查发现21例患者全部顺利通过手术, 无一人死亡, 其中出现术后后遗症的有9人 (42.86%) :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5例, 轻度深静脉炎4人, 经过对症治疗后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5d, 平均输血含量410mL, 术后平均下床时间为8d, 通过对21例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没有人出现并发症, 具体的情况有:3例出院后因为其他原因而死亡, 14例已完全恢复到到病前状况, 还有4例尚不能生活全部自理, 但也无生命之忧。患者术后综合身体素质评分指数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优良率为80.88%, 这说明了这个手术的治疗效果非常不错, 能够有效的治疗高龄老人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帮助老人降低因为骨折而产生的病死率, 让老人重换生机, 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是, 我们也该看到, 仍有极少一部分老人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没有因为髋关节置换术而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这说明我们仍需要不断钻研探讨, 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治疗这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争取让所有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帮助更多的老人解决患病状况。

3 讨论

老年人因为身体的机能的下降, 会导致骨质疏松, 因此很容易就会骨折受伤, 而老年人因为年龄与身体原因, 骨折手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即使再小的骨折也会因为手术不当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1]。如今, 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老人来说是一个福音, 实践调查证明了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治疗高龄老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资料显示我院所有老人都顺利通过了手术, 并且术后反应良好, 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和住院平均时间也很短, 这说明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让患者早点下床, 短期内就恢复关节的功能。术后6~12个月里也无一人产生人工关节并发症[2], 髋关节的人工置换关节的优良率也达到了80.88%,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不仅有利于改善老人生活, 还能有效将并发症的概率降到最低, 从而提高老人的生还率。但是髋关节置换术并不是毫无缺点的, 数据中也表明Harris评分少于79分的患者比例占19.12%, 这说明髋关节置换术目前还不是很完善, 仍需要继续改进。有9人 (42.86%) 在术后短时间里出现了术后后遗症, 这说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和轻微的深静脉炎是术后极易出现的后遗症, 因此手术中, 医师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后遗症的出现[3]。

综上所述, 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中, 具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对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 能有效的治疗老年骨折, 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在我们这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里, 高龄患者的治疗手术将是医院手术中重点, 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对应的治疗方法, 髋关节置换术就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有它独特的价值和疗效, 值得面向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2]贾育松.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9 (5) :727-729.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6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有限元应力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骨折中较为常见, 其中有35%~40%的骨折不具备稳定性, 此类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患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怎样才能降低患者在骨折后出现并发症, 已经成为了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为了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现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0例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0例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3例女性, 7例男性, 所有患者的年龄为67~87岁, 平均年龄为73.9岁。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1.2 方法

股骨三维模型:患者在入院后对其下肢行CT扫描, 其扫描参数为150 m A、120 k V, 其扫描层厚为1 mm, 将扫描所得的数据导入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 然后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像素修补、光滑、区域增长等处理, 然后将相应数据保存下来。将保存的数据导入UG4.0中, 然后在统一坐标系中, 分别对患者患处的外表面轮廓曲线进行光顺、扫掠以及缝合处理, 即可得到两个实体模型。根据测得的骨髓腔分界面以及松质骨数据, 对内层三维模型进行适当的切割, 然后对内、外层三维模型行布尔操作, 就可以得到含有骨髓腔、骨松质、骨皮质的股骨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对患者建立相应的数字模型M1、M2, 并根据AML生物假体普通柄来建立实体模。

有限元模型:在UG4.0建模软件中, 对患者的关节置换方法进行处理, 分别将AML生物型假体普通柄A、植入经过扩髓的数字模型M1和数字模型M2, 前倾角设定为150假体柄轴线与股骨轴线重合, 大转子尖平股骨头中心;M2骨折近端用钢丝捆扎, 假体柄与股骨间行布尔运算。

2 结果

2.1 股骨力学分析结果

就股骨的整体受力情况而言, 患者在行置换术治疗后, 其股骨上段以及后骨小转子将会出现明显减少的情况, 股骨距应力也会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 股骨应力通常集中区在股骨远端髁上, 术后就会向股骨远端移位;导致假体远端的股骨应力出现明显增加的情况, 股骨上最大等效应力比术前也有所增加。此时, 患者股骨上段的应力较小, 这主要是由于其受到一定遮挡的情况。

2.2 假体力学分析

就假体受力情况而言, 其整体应力是由上向下传递的, 它主要集中在骨髓腔峡部与假体下段紧密结合的部位, 假体下端末与股骨接触所以受力相对较小。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 假体的最大效应力必须大于股骨应力, 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假体的材料为钴铬合金。

3 讨论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时, 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其失败率也相对较高[3]。行内固定植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加重、骨萎缩、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4]。

在对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时, 有限元应力分析法是一种新型力学分析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有限元力学分析的准确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提高[5]。在对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应力进行分析师, 力学实验的结果基本上不能直接应用到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而且与模型所得数据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人体的骨折应力进行计算时, 有限元法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所用假体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 其在骨科临床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对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关节进行重建, 使其功能与正常关节相接近, 以此来达到消除患者的关节功能障碍、畸形以及疼痛的目的, 不过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远期并发症[6]。患者在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其关节的受力模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股骨近端的应力也会被遮挡, 再加上界面问题的出现,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假体松动的情况。患者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就必须对其关节进行翻修, 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痛苦。对于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而言, 由于受到置换后关节稳态变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情况的影响, 其假体周围就很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目前, 在对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时, 怎样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感染的情况已经成为了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难题之一。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 在对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关节受力方式, 患者在术后的假肢稳定性较好, 当患者处于正常负荷时, 其人工关节十分稳定。由此可见, 在对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时, 通过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有元应力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对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时, 通过对人体力学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人体关节功能的认识, 以便于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有利帮助。不过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对其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 以此来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张绍伟, 彭李华, 赵光荣,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有限元应力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35) :6496-6499.

[2]彭李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10.

[3]王广斌, 付勤, 刘忠厚,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0, 16 (6) :404-406, 446.

[4]刘超群, 刘进炼, 周青, 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1) :2093-2095.

[5]罗剑, 郭珊成, 黄志勇, 等.骨水泥型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型骨折23例临床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7) :1685-1687.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精神病史或合并其他疾病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60~76岁,平均(64.2±2.6)岁;跌落伤5例,摔伤5例,交通事故伤15例;观察组中合并糖尿病者8例、合并高血压者12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新鲜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A1.3型、A2.2型、A2.3型、A3.1型分别为6例、10例、7例、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8例;年龄61~77岁,平均(65.2±2.5)岁;跌落伤5例,摔伤6例,交通事故伤14例,对照组中合并糖尿病者10例、合并高血压者13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新鲜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A1.3型、A2.2型、A2.3型、A3.1型分别为4例、10例、8例、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好。该次研究经过伦李委员会批准审核,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和《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4]。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部螺钉治疗,持续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在C型臂X线机透下牵引闭合复位,检查前后位及侧位复位情况,注意内侧及后侧皮质骨的接触情况。手术选择股骨近端外侧直切口沿股外侧肌后缘暴露股骨大转子,用135°向导器于股骨大转子以下2~3 cm处定位,贴紧股骨距上不传入导针,以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选择适当动力髋部螺钉钻入股骨骨质中,将匹配钢板紧贴骨皮质,用加压螺丝钉固定并拧紧,置入引流管后关闭切口。

观察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全麻后取仰卧位,在牵引床上接受C形臂X线机下的闭合复位。复位结束,大转子定位,在大转子的上方做一个斜切口,约5 cm长。开口设置在大转子尖端前1/3处,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置入导丝于髓腔,再沿着导丝将PFNA主钉置入。导向器引导下,打入螺旋刀片,对位置确定好后锁定,瞄准器将远端锁钉植入。冲洗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后关闭。常规抗感染、抗凝,待确定无误后,将引流管拔除,从第3天起逐渐实施功能恢复训练。经过2个月,依据骨折愈合逐步减少负重。

术后,服用钙加维生素D软胶囊、强骨胶囊、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钙加维生素D软胶囊,1次/d,2 000 mg/d;强骨胶囊,0.25g/次,3次/d;阿法骨化醇软胶囊,2次/d,0.5 ug/次,基本稳定后(大概1个月),改为0.25 ug/次。连续治疗3个月(1个疗程),隔1个月后进行到下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及骨密度。

1.4统计方法

2结果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与术后6月的Harris评分,组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但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骨密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是造成老年患者骨质机械强度、弹性的主要因素,因此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人群多集中在老年人群中,其中不稳定型骨折占大多数,传统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显著,且术后极易发生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因此临床多推荐手术内固定治疗[3,4]。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案为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典型代表分别为PFNA和动力髋螺钉[5]。值得注意的是PFNA主钉与股骨解剖形态符合度较好,闭合复位后行小切口固定便可。除此之外,老年患者身体各项机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合并疾病类型较多,应用PFNA治疗效果显著[6]。PFNA采用中心固定,效果更为显著,稳定性较高,因此对骨折的康复和愈合非常有利。若合并骨折疏松则会显著降低骨强度,但因PFNA主钉与髓腔接触的面积较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应力集中在内侧骨皮质上,从而降低术后股骨骨短缩和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7,8]。强骨胶囊含有骨碎补总黄酮,对骨样作用与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特别有利,有效改善骨调节激素平衡[9]。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中Ward三角、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分别为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以上所得结论与龚江浩[10]相一致,可信度较高。龚江浩研究表明,应用PFNA内固定术联合口服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强骨胶囊及维生素D治疗的联合治疗组Ward三角为(0.877±0.024)g/cm-2、股骨颈(1.011±0.064)g/cm-2股骨大转子(0.882±0.035)g/cm2,明显优于PFN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提升股骨转子间骨折骨密度的恢复,因而提升骨折愈合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崔树森,赵意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2):138-140.

[2]潘方,高益斌,虞建浩,等.不同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4):394-396.

[3]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2,5(1):1-3.

[4]刘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9例临床报告[J].中外医疗,2013,32(34):84-85.

[5]周蕾.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其他疗法三阶段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1):8-9.

[6]郑上团,吴斗,赵恩哲,等.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4):320-324.

[7]屈波,伍红桦,邓少林,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应用DHS与PFNA的疗效比较[J].军事医学,2014,38(1):67-69.

[8]仇如来,杜桂夏,汪来杰,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8):7709-7713.

[9]刘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9例临床报告[J].中外医疗,2013,32(34):84-85.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7~86岁,平均(65.4±3.7)岁;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1~85岁,平均(66.5±3.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全身麻醉。(1)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将臀部垫高,受伤肢体内收,进行牵引复位。然后从髋外侧进入,经过大转子行纵向切口(5~12 cm),剥离部分股外侧肌,将患者的股骨大转子和连接骨干处外侧皮质显露出来,在大转子下部2 cm的位置,放入2.5 mm导针。导针放置后,采用丝攻扩大骨髓道,然后将适合的鹅头钉拧进,随后将钢板安装,加压复位,把钢板放置在骨干之上。(2)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将臀部垫高,受伤肢体内收,进行牵引复位。然后沿着大转子顶端向近端行纵向切口(3~5 cm),将大转子尖端露出,以正位的大转子顶端及侧位前中1/3处向内前放置导针。导针放置后,采用弹性钻头扩大近端入口和骨髓道,随后用螺旋刀片顺着导针部位打入,打入后将其锁紧,后应用定位仪器将远端锁紧。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老年常见损伤之一[2],临床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但由于骨折使得股骨间距的整体性受到影响,转子间血运又较为丰富,给固定过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老年人由于生理影响,免疫能力及代谢能力下降,又常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导致患者出现手术时间过长,出血量多等情况。

动力髋螺钉治疗采用鹅头的方式,可帮助股骨头颈段位置与股骨干固定位置更好的结合,发挥出缓解压应力负荷的能力,有效避免髋内翻的情况发生[3]。但动力髋螺钉方式的轴向滑动可使得股骨颈长度变短,缩短肢体长度,且抗旋转能力也非常不稳定,导致患者恢复时间缓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治疗方式不仅体现了髋螺钉的优点,且有效规避了其弊端。主要是,内固定位置与髋螺钉相比距离下肢力线更近,应力比较小,极大地分担了股骨颈内侧的压力,具有极高的稳定性,有效减少患者恢复时间[4]。本研究对我院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方式比动力髋螺钉临床效果更好,且出血少,创伤小,更安全,更利于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与动力髋螺钉治疗相比,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减小切口长度与愈合时间,减少骨折后期翻修,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袁晓明,姚琦,倪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836-839.

[2]郭显成.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22-23.

[3]仇如来,杜桂夏,汪来杰,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8):7709-7713.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精选8篇)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8月—2013年7月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