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增生范文
非典型增生范文(精选9篇)
非典型增生 第1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非典型增生,乳腺增生结节
乳腺增生症是女性的常见病, 乳腺癌更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关于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目前已有不少相关报道, 但关于乳腺癌前病变病灶的图像特征报道较少。我们必须提高对乳腺癌前病变的图像特征的认识, 才能在病灶发生癌变前及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把病变对患者的伤害减到最低。本文通过分析86例经病理证实为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性病变, 分析相应的图像及血流特点, 从而提高对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病变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3岁。82例为单侧单发病, 4例为双侧多发病灶。无乳头自发性或被动性溢液及溢血、乳头无凹陷、乳房皮肤无橘皮样改变。乳房触诊阳性者6例, 全部腋下淋巴结触诊均阴性, 所有病例均经超声介导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超声检查采用东芝NEMIO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5~10MHZ。检查时, 病人取平卧位, 必要时侧卧位, 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皮肤涂以耦合剂后, 探头沿水平和垂直方向自外向内缓慢进行, 再以乳头为中心环行检查, 尤其注重腋尾部;同侧腋窝亦进行多切面扫查, 同时扫查健侧乳房, 加以对照, 观察所发现病灶的形态、边缘、内部回声、纵横比、有无点状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等特征。然后, 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1.3 诊断标准
一般将病灶内依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分为4级, 其标准为: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 可见1~2处点状血流, 直径<1mm;Ⅱ级:中量血流, 可见1条主要血管, 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 可见4条以上血管, 或血管相互连通, 交织成网状[1]。
2 结果
轻-中度非典型增生69例 (80.2%) , 其内合并囊性增生26例, 合并纤维腺瘤样增生19例;重度非典型增生17例 (19.8%) 。其中49例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57.0%) , 22例位于内上象限 (25.6%) , 6例位于内下象限 (7.0%) , 9例位于乳腺外下象限 (10.5%) 。腋下见淋巴结反应性增大63例 (73.2%) 。
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超声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结构紊乱并回声不均的异常回声灶, 大小不等, 内未见明显微粒样钙化;部分呈现为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灶, 无明显肿块样结构, 后方回声无衰减, 占40.6% (28/69) ;部分呈现为大小不一、强弱不等混杂病灶, 无明显肿块的轮廓, 占59.4% (41/69) 。合并囊性增生者病灶内见导管不同程度扩张;纤维腺瘤样增生者可见较明显结节样低回声, 内部回声类似于纤维腺瘤, 但均无包膜。在彩色多普勒成像中约73.9% (51/69) 血流为Ⅰ~Ⅱ级, 测出平均流速约18cm/s, RI0.66±0.02;约26% (18/69) 血流无显示, 为0级。
重度非典型增生:超声表现多为形态不规则无明显边界的实性回声灶或结节, 无包膜回声, 后方回声轻微衰减, 大部分内部回声均匀, 占60% (9/15) ;部分内部呈不规则强回声, 占26.7% (4/15) ;部分内见微粒样钙化点, 26.7% (4/15) 。彩色多普勒显像上述病灶周边血流Ⅱ~Ⅲ级, 平均流速约26m/s, RI≥0.70±0.03。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不一定都形成肿块, 是否在病理上发生了非典型增生性病变通过触诊很难鉴别, 而且乳腺增生结节或增生灶在钼靶X线摄片中可不显影, 而超声检查容易漏诊。这样最终要依靠认识癌前病变的特征, 提高识别能力是检出早期癌前病变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 学者纷纷提出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之间关系密切, 非典型增生与癌变率呈正相关, 对于乳腺增生性疾病通常指如果导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小叶的不典型产生, 发生浸润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5倍[2]。病理上各家有许多不同的分类研究, 对其分类实际的意义是通过组织学改变探讨与发生乳癌的关系。本文经超声检查86例不同程度的乳腺非典型增生症, 病理结果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7例 (19.8%) 。因此, 对超声提示的异常增生灶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学的结果尤为重要, 积极分析并比较该组病变组织学与影像学的相应关系, 也是我们在超声上早期诊断的重要课题。
对照病理结果, 回顾分析超声图像。超声图像对乳腺轻-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难以区分, 总的来说,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超声图像均以局部结构紊乱、强弱不等混杂回声灶或见不规则无边界片状低回声灶为特征, 无明显肿块样结构。本文重度非典型增生17例内4例病灶见微点状钙化, 由此可见, 病灶内出现微钙化点是乳腺有恶变倾向病变的特征之一。在显示钙化点这一方面, 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钙化点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较高, 必要时要与之联合应用[4]。
本文在乳腺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病变中血流多为Ⅰ~Ⅱ级, 而重度非典型增生血流多为Ⅱ~Ⅲ级, 但有些轻-中度非典型较大的增生病灶, 其血流可达Ⅲ级, 这是由于随着病灶的增大, 其血供增多, 流速也随之增高的缘故[3], 故我们不能单纯靠病灶血供的多少来判断其良恶性的倾向。但其血流阻力指数在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中明显增高, 是判断其良恶性倾向的特征之二。也有报道指出, 阻力指数 (RI) 可作为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依据之一。Peters[5]等的报道提出, 恶性肿瘤阻力明显高于良性组, 以RI≥0.7为临界值鉴别乳腺肿瘤的性质, 敏感性82%, 特异性80%;这与本文统计的RI值结果相似。
本文检出的病灶49例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57.0%) , 22例位于内上象限 (25.6%) , 6例位于内下象限 (7.0%) , 9例位于乳腺外下象限 (10.5%) , 由此可见, 乳腺病变的好发部位是乳腺外上象限, 这与该象限的淋巴管分布及乳房外上象限腺叶分布较多等解剖特点有关。同时, 本文腋下见淋巴结反应性增大63例 (73.2%) , 这是由于乳腺增生、腺体组织水肿压迫淋巴管, 导致腋下淋巴液回流受阻有关;所见淋巴结一般以皮质增厚, 髓质变窄而淋巴门结构清晰为主要表现, 这不同于淋巴结转移癌的表现。
综上所述,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超声显像及血流有一定的特征性, 从而能发现早期癌前病变倾向, 及时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并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Adler DD, Carson PL, Rubin JM, et al.P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in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dt Carcer:preliminary findings[J].ulerasound med Biol, 1990, 16:553.
[2]武忠弼, 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16~1617.
[3]曹久峰.血流速度测定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5, 11 (5) :370.
[4]Tabar L, Cad A, Parsons WC, et al.Mammographicap pearances ofinsitu carcinomas.In:ILVERSTEIN MJ.Edital carcinoma insitu ofthe breast Baltimore[J].Williams and willking, 1997:95.
非典型增生 第2篇
【摘要】
总结36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护理经验,提出APC是有效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新方法,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饮食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护理
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及时发现及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对防止食管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36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X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病人,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均经内镜诊断及病理证实。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45~67岁,平均58.2岁。经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为Ⅱ、Ⅲ级不典型增生,超声内镜显示为黏膜层增厚。病灶面积0.5~3.5cm2,其中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Ⅱ级25例,不典型增生Ⅲ级11例。
1.2 治疗方法
电子内镜为Olympus GIFQ 240Z,UM 3R超声小探头,频率为12MHz和20MHz。氩等离子凝固治疗仪(ERBE ICC200,APC300)电凝指数为A60,氩气流量为2.4L/min,功率设定为60W。按内镜检查常规,进镜观察病变部位、程度、大小、距门齿长度,用卢戈液和美蓝染色确定病灶部位和范围,并用高频电标记治疗范围,将探头从美蓝着色黏膜的最远端到最近端来回或平行移动行凝固治疗,直至染色黏膜区域完全变为灰白色,尽量1次达到病变黏膜的完全凝固。护
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方法、目的及意义,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其紧张、疑虑心理,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取得配合。(2)术前准备 1)在做APC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术前,应详细了解病史,了解有无严重的心脏病症及出血性疾病史,测量血压,注意有无治疗禁忌症。2)检查有无传染病,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乙肝三对、肝功能,监测血压、对老年及原有心脏疾病患者做心电图检查。3)术前禁食8~12h,向患者讲解术中配合要领,如解开衣领,放松腰带,取出活动假牙,练习吞咽动作配合进镜及用手势表达疼痛程度,即1~4个手指分别表达有疼痛感觉、疼痛明显、疼痛较剧烈但可以忍受及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等。4)术前20min肌内注射丁溴东茛菪碱20mg和地西泮10mg,松弛食管平滑肌,减少分泌物,以达到镇静、解痉的目的。
2.2 术中护理
(1)术中配合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咽喉部分泌物误入气管。将橡胶电极板放置于手臂与皮肤直接接触,按内镜操作常规进镜,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勿咳嗽,口中分泌物自然流出,有恶心呕吐时防止牙垫脱出。(2)术中观察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表情,询问对疼痛的表达程度及监护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手术医生,及时处理。
2.3 术后护理
(1)常规护理 1)术中卧床休息,当日禁食,次日进食偏冷流质或半流质少渣饮食,避免高脂、粗糙、过硬过热及高纤维素食物,并嘱患者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戒烟酒。2)遵医嘱给予抑酸和黏膜保护剂治疗,在禁食及少量进食期间,给予静脉足量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发热、出血、穿孔等表现,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APC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术的并发症较少,但也偶见,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大便的颜色、性质、以及生命体征变化。
小
结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是内科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新技术,通过电离的氩气将高频电能传导到靶组织表面,使病灶凝固变性,其探头不与黏膜直接接触,治疗深度易于控制,穿孔出血等发生率低,阻断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有效,且操作简便、安全,对于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食管癌的发生有着明显的优势[2]。而治疗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术后饮食指导及密切注意并发症发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其治疗围术期的护理不仅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治疗得以顺利完成,而且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3]。总之,APC是有效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新方法,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饮食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国清.食管癌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2):206~207
[2]陈磊,房殿春,李向红.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45~48
非典型增生 第3篇
关键词:米非司酮,甲基睾丸素,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临床分析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又称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其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治疗方法有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对生育的要求、病变的程度、并存的病变及随访条件综合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我院通过应用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2010年我院门诊不规则阴道流血病人13例, 年龄41~50岁, 平均年龄45.5岁, 流血时间1个月至半年, 平均105d。治疗前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轻度7例, 中度6例, 其中就诊时贫血11例。因各种原因要求保守, 自愿接受米非司酮治疗, 无服药禁忌。
1.2 方法
治疗前患者查血常规, 彩超测量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 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 记录体重及是否有更年期症状。服药前全面刮宫, 尽量清除子宫内膜, 并于刮宫第1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25mg, 1次/d, 连服90d或180d后停服米非司酮, 继续服甲基睾丸素治疗15d停药。全部贫血病人辅以健脾生血冲剂, 每月复查血常规, 停药后月经异常行第2次刮宫病理;随访1~2年, 了解月经恢复情况、阴道流血情况及绝经情况。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随访情况
全部病人定期随访。连续服药3个月8例, 6个月5例。13例中治疗前贫血11例, 占84.6%, 治疗3个月贫血纠正8例, 治愈率72.7%, 6个月纠正100%。2年内复发1例, 行子宫切除, 术前、术后病理证实为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2年治愈率92.3%。
2.2 更年期表现
服药前轻度症状 (偶尔潮热、虚汗、失眠、烦躁、心悸) 8例, 服药后无1例加重, 5例服药前无更年期症状, 服药1~2个月出现轻度症状, 治疗后病人无1例男性化征象。
2.3 内膜厚度
子宫内膜厚度变薄, 用药前 (8.80±0.96) mm, 用药后 (4.43±0.38) mm, 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4 月经改变
全部病人服药期间停经, 停药后月经恢复12例, 恢复时间65~237d, 平均48d, 经期3~8d, 经量较患病前量少。
3讨论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 在体内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 故具有的抗孕激素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作用的同时, 尚有抗雌激素效应, 这种效应并非作用于雌激素受体, 而认为是一种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作用。由于雌、孕激素在女性生理过程中对子宫内膜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从而奠定了米非司酮抗子宫内膜增殖作用的基础。甲基睾丸素作为雄性激素的一种, 可促进蛋白合成, 加速组织修复, 逆转分解代谢过程, 并可直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代谢。为此, 甲基睾丸素不仅可加强米非司酮抗雌激素作用, 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体质恢复、贫血的纠正具有积极意义。雄激素抗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 在于其对雌激素的直接拮抗作用, 利用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的同时, 加强抑制体内雌激素水平, 最大限度地控制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增生的影响, 对于围绝经期女性, 尚有促绝经作用。
长期不规则阴道流血, 对病人全身状态影响很大, 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可使病人在治疗期间暂时闭经, 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雄激素的促合成作用, 加速纠正贫血。本组3个月治愈贫血72.7%, 6个月治愈达到100%, 全身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年治愈率为92.3%, 有效地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据报道单用米非司酮10mg, 即可出现闭经。本组药物性闭经主要来自于米非司酮和甲基睾丸素的抗雌激素作用, 宫颈黏液检查表明体内处于低雌激素水平;在停用米非司酮后继续服用甲基睾丸素, 对延迟抗雌激素作用及控制停药后月经恢复时间, 具有积极作用。停药后月经恢复时间平均48d, 行经时间基本正常, 经量较患病前减少;由于米非司酮各雄性激素都有抗雌激素作用, 合理配伍可成为近绝经功血病人促进绝经治疗的新途径。服药所致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更年期症状, 但临床表现均不严重, 不需特殊处理。另外, 由于雄激素用量小, 治疗期间无1例男性化表现。
非典型造句欣赏 第4篇
(2) 仅有非典型内膜细胞的妇女妇女,建议直接行内膜活检,而不行阴道镜检查。
(3) 本例没有任何程度的非典型性,为典型的中肾管增生。
(4) 尽管他的症状较轻和非典型,但是对该兄长进行了检测,作为卫生部接触者追踪和管理任何有症状接触者的方案的一部分。
(5) 今年春天北京出现了非典型肺炎。
(6) 中国政府有信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战胜非典型肺炎这场严重灾害。
(7) 会见中,胡锦涛感谢日本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给予的支持。
(8)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误诊的非典型肾结核临床资料。
(9) 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CAP病因主要为非典型病原体和病毒,对这类CAP的经验治疗应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为主。
(10) 布什高度赞赏中国为防治非典型肺炎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果(造句网整理),表示愿意继续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帮助。
(11) 我们深刻认识到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已做好各方面充分准备。
(12) 非典型肺炎的跨国蔓延,是国际社会特别是本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
(13) 医管局表示:共有12名非典型肺炎病人,出院后复发。
(14) 话题是非典型成员,其与主语的关系如同不及物动词和动词的关系。
(15) 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教训,但是看来这个教训还没有被很好地学习。中国在报道禽流感爆发方面仍然迟缓和互不调和。
(16) 相比之下,最近核准用于双相治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依从性很少被研究。
(17) 斯特劳代表英国政府对中国人民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努力表示同情和支持,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予以高度评价。
(18) 瓦杰帕伊对中国经过努力控制住非典型肺炎表示赞赏。
(19) 今年春天北京出现了非典型肺炎,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不得不呆在家里。
(20) 结论广东地区环境水源中普遍存在嗜肺军团菌,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重要病源之一。
(21) 这一板块俯冲过程是制造火山地形的典型过程,但是这种自干旱地形上升起的火山并非典型。
(22) 卫生专家们指出,应该建立一个全球网络来检测动物感染,并提供包括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等可能传染给人类的疾病的早期预警。
(23) 共采集112个环境样本,挑取了210个典型菌落,70个非典型菌落进行鉴定,评估3M测试片对食品加工环境中李斯特菌的检测能力。
(24)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CT或MRI可以有肿瘤样的非典型性表现,不易鉴别,容易造成误诊。
(25) 克莱默医生总结了我的建议后发现,近年来,他们见到的多数阴茎折断的情况发生在非典型的和也许有“压力”存在的情况。
(26)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会见了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介绍了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有关情况。
(27) 报道了黄瓜霜霉病的前期和中后期典型症状特点,描述了多角形亮斑、多角形枯斑、疱斑形病斑、凹陷形病斑、缘枯形病斑等5种非典型症状,并分析了形成的原因。
非典型增生 第5篇
关键词: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中医药疗法,化瘀保胃汤
伴发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基础上的不典型增生为直接的胃癌前病变, 已得到公认, 笔者近几年应用“化瘀保胃汤”治疗胃黏膜不典型增生40例, 经临床胃镜及病理验证观察其效果良好, 现将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整理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人60例, 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活检全部病例伴不典型增生。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30例, 女10例;年龄30~70岁, 平均50岁;病程1~20年, 平均10.5年;不典型增生轻度21例, 中度15例, 重度4例, 幽门螺杆菌 (HP) 阳性者30例。对照组20例, 男15例、女5例;年龄28~70岁, 平均49岁;病程8个月~20年, 平均9.5年, 不典型增生轻度12例, 中度6例、重度2例, 幽门螺杆菌 (HP) 阳性者15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明显意义 (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标准[1]进行诊断, 病理改变均根据其程度分为轻、中、重3级, 不典型增生的分级标准, 轻度为腺管形状不规则, 排列有些紊乱和疏密不均, 主要分布在黏膜浅部, 中度为腺管结构不规则, 形状大小不整, 呈分枝状, 多达黏膜深层, 其深部常见囊状扩张的腺营, 重度为腺管结构紊乱、腺管的形状及大小不整, 常常达黏膜全层。
1.3 标本检测方法
每例病例治疗前后做2次胃镜检查, 2次黏膜病理活检, 标本采取胃窦部部位, 距幽门2CM处, 大弯、小弯、前后壁及病理明显处并记录在案, 复查时取同一部位活检, 同时伴有胃黏膜急性出血的病例排出在外。
1.4 临床症状
胃脘部痞满, 时有疼痛, 甚如刺痛, 食欲不振, 食后痞闷, 形体消瘦, 嗳气嘈杂、大便秘结或溏泻, 舌质紫暗, 苔薄白, 脉细涩。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化瘀保胃汤。化瘀保胃汤组成:黄芪、丹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各30g, 穿山甲 (先) 、莪术、党参、山楂、白术、半夏、只壳各10g、田七粉 (冲) 3g, 青黛3g, 水煎两次, 分别取汁200ml, 早晚分服。对照组:胶体果胶铋100mg, 每日4次, 饭前服用, 睡前加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为1疗程, 疗程结束统计治疗结果。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专家座谈会纪要》[2]进行评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胃镜黏膜象明显好转, 病理证实不典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及以上, 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 胃镜黏膜有好转, 病理证实不典型增生减轻1个级度或以上, 幽门螺杆菌由阳性转为弱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胃镜及活检胃黏膜均无改善, 幽门螺杆菌阳性无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40例, 显效18例 (45%) 。有效21例 (52.50%) , 无效1例 (2.5%) , 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20例, 显效5例 (25%) 有效6例 (30%) , 无效9例 (45%) , 总有效率为5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1) 。
经统计学处理, P值<0.01两种药物有非常显著差异。
2.2 不典型增生活检改善情况
治疗组, 治疗前轻度21例, 治疗后18例消失, 3例无效, 显效率为85.70%;中度增生15例, 治疗后7例消失, 5例转为轻度, 3例无效, 有效率为80%;重度增生4例, 治疗后1例消失, 1例转为轻度, 1例转为中度, 1例无效, 有效率为75%。总有效率为80.33%。对照组20例, 治疗前轻度12例, 治疗后2例消失, 10例无效, 有效率为16.66%;中度增生6例, 治疗后1例转为轻度、5例无效, 有效率为16.66%, 重度2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0, 总有效率为11.10%。见表2。
2.3 HP阳性消除情况
治疗组HP阳性者30例, 治疗后消除2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HP阳性者15例, 治疗后消除3例。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20%, 见表2。
3 讨论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 是由于胃络瘀阻, 胃体不得濡养出现的瘀血征象, 属中医“胃痛”、“嘈杂”范畴, 其病机是气虚血滞, 胃络瘀阻, 热毒蕴胃, 病位在脾胃。若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 均可伤及脾胃, 造成脾胃气虚。脾胃虚弱反之又更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缠绵不愈。叶天士提出:“胃痛久而屡发, 必有凝疾聚瘀。病初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阐明了胃脘痛缠绵不愈, 当责于气血失调。脾胃病久, 气血必虚, 气虚不能运血, 气不能行, 血不能荣, 气虚血行不畅而致瘀。久病入络, 阻碍血行而致瘀, 血瘀贯穿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本病病程长, 迁延不愈, 必损伤脾胃中气, 脾气虚也存在于本病的全过程。脾气虚也是导致HP感染的重要条件, HP感染是本病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 在大多数HP感染的患者中, 引起胃黏膜发生活动性炎症, 其中相当数量感染者最后将胃腺体减少, 而发生萎缩性胃炎 (CAG) 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故HP感染在CAG, 胃癌的病因学上起决定性作用。本人认为HP检出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 其次为胃络瘀阻, 所以湿热也存在于疾病中。从症状看, 胃络瘀阻, 不通则痛, 故见胃脘疼痛, 日久不愈, 甚如刺痛, 瘀阻胃络则必将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功能, 从而出现饮食不振, 形体消瘦, 嗳气, 脘胀等脾胃气虚之状。舌质紫暗, 脉细涩为气虚血瘀之象。从胃黏膜病变分析, 其胃黏膜的局部表现, 实际上是胃络瘀阻的外在现象。瘀血内阻于胃络, 新血不生, 胃黏膜失于濡养, 故见色泽变淡, 黏膜变薄, 腺体消失。瘀血阻滞于内, 气血运行不畅, 结聚不散, 可见胃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凸起, 显微镜下可见胃黏膜不典型增生, 血液检查常有血粘稠度增高等病理现象, 故虚、瘀、热贯穿整个疾病的全过程, 但以瘀放在首位。从而拟定了“补、消、清”三法合用的化瘀保胃汤。方中黄芪补五脏之气, 莪术善行气破瘀消积, 丹参、田七粉、穿山甲, 活血破瘀通络, 共奏益气化瘀通络之功, 取补而不壅滞, 攻而不伤正。白术、党参、健脾益气合半夏、枳壳促脾健运, 有升有降, 和中消痞, 白花蛇舌草, 蒲公英, 藤梨根, 青黛清瘀热, 解热毒, 内金助消化, 全方补泻兼施, 补其不足, 泻其所客。本方遵循中医“久病入络, 久病必瘀”的理论为指导, 把治疗重点放在益气化瘀上, 佐以通络清热, 进行选药, 达到逆转不典型增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 病理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1, 28.
非典型增生 第6篇
达30%.对于治疗无效而又无生育要求的妇女行子宫切除术, 即可避免子宫内膜癌变;但对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 严密随访的同时, 应积极寻求其他治疗方法。我院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采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效后, 改用口服避孕药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联合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治疗后,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11年6月, 我院妇产科就诊的4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 均经诊刮病理报告证实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6例患者都给予大剂量孕激素孕酮衍生物炔诺酮 (Norethindrone, NE) , 10片, 3次/d, 连续3个月~6个月。其中30例治疗后转化为正常子宫内膜, 16例无效。16例患者中有6例无生育要求行子宫切除术。我们选择10例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 (30.4±2.24) 岁, 体重指数 (BMI) 为 (30.0±4.4) kg/m2.所有患者均检测空腹胰岛素及空腹血糖水平, 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HOMA-IR的计算方法为空腹血糖 (mmol/L) 胰岛素 (mmol/L) /22.5.空腹胰岛素水平平均为 (19.9±4.9) mIU/L, HOMA-IR平均为 (5.3±3.04) 。根据对背景人群检测的生理高限值, 所有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 见表1.
接受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前, 均告知患者该项治疗可能具有无法转化内膜或是治疗中癌变之风险,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遵医嘱接受治疗及随访。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1 d~2 d,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测定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 同时做糖耐量试验。患者在阴道出血或者月经来潮第5天应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每天1片 (每片含炔雌醇30μg+地索高诺酮150μg) , 连续服用21 d, 周期性使用3个疗程。同时加用二甲双胍片500 mg, 每日3次, 餐后口服, 连续使用3个月。治疗3个月后随访, 抽血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及糖耐量试验, 同时诊刮检查内膜转化情况。内膜仍为不典型增生的患者, 重复以上治疗。
2 结果
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3个月后, 诊刮报告证实已完全转化为正常子宫内膜。2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内膜由复杂性不典型增生转变为复杂性增生, 继续原治疗3个月后, 诊刮报告证实已完全转化为正常子宫内膜。6例停药后出现规律月经来潮。其中8例治疗期间体重下降,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了糖耐量的改善以及HOMA-IR的下降,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下降。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稀发排卵, 子宫内膜长期在单一雌激素的作用下, 可能出现过度增生, 继而出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属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可以考虑切除子宫。切除子宫虽然避免了癌变的风险, 但却剥夺了患者的生育能力;切除子宫后因没有周期性的月经来潮, 尤其对年轻患者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我们对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先采取高效孕激素治疗, 治疗失败的无生育要求患者手术治疗。年轻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是手术切除子宫还是进一步口服药物保守治疗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评估。仍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则在严密监护下, 首选药物保守治疗。
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临床常采用大剂量高效孕激素, 但治疗失败率达30%, 我院46例患者中有16例治疗失败。治疗失败病例子宫内膜对大剂量高效孕激素不敏感, 原因为这些患者子宫内膜细胞缺乏孕激素受体, 长期使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可能造成腺体细胞孕激素受体下调, 从而降低腺体细胞对孕激素的反应性。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每片含炔雌醇30μg, 可诱导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同时含地索高诺酮150μg, 孕激素含量大大降低, 消除了大剂量孕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孕激素受体的调降作用, 使孕激素得以发挥其转化作用。本组10例有生育要求的孕激素治疗失败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 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6个月后, 子宫内膜全部转化为正常内膜。
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 研究表明, 无论肥胖与否, PCOS患者均存在胰岛素抵抗 (IR) [2], PCOS患者子宫内膜增生 (EH) 发病率较高。二甲双胍为双胍类降糖药, 是胰岛素增敏剂, 可以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抑制肝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 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分泌, 改善胰岛素抵抗[3]。故联合二甲双胍可以减少高胰岛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妈富隆) 含炔雌醇30μg+去氧孕烯 (地索高诺酮) 150μg.去氧孕烯C3位上无氧原子, 在C11位上引入亚甲基, C11亚基与孕激素受体亲和力降低, 雄激素活性微弱;与雌激素受体无亲和力, 无雌激素活性, 但有较强抗雄激素作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对体重几乎无影响, 患者依从性好。停药后即可怀孕, 对子代不产生影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无水钠潴留,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BMI明显降低, 还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下降, 有效降低了胰岛素水平。
本组10例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 有生育要求, 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失败, 给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均在3个月~6个月内转化为正常子宫内膜, 6例患者在停药后出现规律性排卵。此治疗方法不仅为患者免除了手术创伤, 而且6例出现规律排卵, 停药后即可怀孕, 对子代不产生影响。此治疗方法为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怀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疗效肯定, 方法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对年轻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 笔者认为也可以参考此治疗方法, 定期随访。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患者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机制, 尚待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5-316.
[2]李美琴.妇科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12-222.
非典型增生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1月-2012年2月我院门诊不规则阴道流血患者62例, 本组年龄38~53 (平均43.5) 岁, 流血时间2~8个月。按1987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 (ISGP) 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轻度32例, 中度24例, 重度6例。其中就诊时贫血36例, 因各种原因要求保守治疗, 自愿接受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 无服药禁忌。
1.2 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检查血常规, 阴式B超测量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 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 记录体重及是否有更年期症状。所有患者服药前均全面刮宫, 尽量清除子宫内膜。于刮宫第1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25mg及甲基睾丸素5mg, 1次/d, 连服90d后停药, 继续服甲基睾丸素治疗15d停药。停药后即可行B超检测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 并行诊断性刮宫查看病理结果。如有月经异常继续服药至180d后停药再行第2次刮宫及病理检查。其中贫血患者均给予铁剂及维生素C辅助治疗。随访2年, 了解月经恢复情况、阴道流血情况及绝经情况
1.3 绕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的比较, 检验水准为0.05, 当P<0.05时, 认为两组患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评定
1.4.1 病变消退或好转。
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变薄, 诊断性刮宫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消退或好转, 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或促发绝经。
1.4.2 病变无好转或加重。
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病理均无明显改善。
1.4.3 复发。
服药后有一过性症状减轻, 2年内又复发者。
1.4.4 癌变。
2年内再次出现症状, 子宫内膜病理提示子宫内膜癌者。
2结果
经阴式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变薄, 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 (4.90±0.88) mm及 (1.29±0.54) mm,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62例中治疗前贫血36例, 治疗3个月贫血纠正21例, 6个月贫血纠正100%。内膜病理回报子宫内膜腺上皮呈增生早期改变, 上皮与间质均未见异型细胞。停药月经恢复59例, 恢复时间25~59d, 平均45d, 经期3~8d。经量较前量少、相当、略多分别为32、19、11例。阴道出血>5d均口服止血宝颗粒3g, 2次/d, 共5d。2年随访结果显示, 治愈54例, 好转7例, 复发1例, 无癌变病例, 治愈率87.1%。
3讨论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 认为与女性激素关系密切 [2]。对于重度不典型增生, 下列情况可行手术治疗: (1) 无生育要求、近绝经年龄者; (2) 药物治疗后无效或短期内又复发者; (3) 与子宫内膜癌鉴别困难者; (4) 患者知情选择手术者 [2,3]。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药物治疗, 既往多应用孕激素类药物。大剂量孕酮可有效抑制增生的子宫内膜从而阻止病变向内膜癌的方向发展 [2]。但长期应用可影响肝功能, 对于肝功能障碍的患者不能应用, 且其作用仅限于止血, 对于患者的全身状况则无影响。米非司酮具有很强的抗孕激素作用, 在体内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 最近研究表明, 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作用的同时, 还有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作用[3]。甲基睾丸素不仅可加强米非司酮的抗雌激素作用, 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体质恢复及贫血的纠正具有积极意义[1]。因此, 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可作为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新方法。
有人担心应用米非司酮长期治疗阻断了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有使子宫内膜增生进一步加重的危险, 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我院的结果恰恰相反, 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生被抑制内膜变薄, 病理结果是组织形态不是进展的而是退变的[4]。由于治疗期间暂时闭经, 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雄激素的促合成作用加速纠正贫血。服药期间更年期症状表现不严重, 无需特殊处理。由于甲基睾丸素用量小, 治疗期间无1例男性化表现。故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安全有效的。
本组实验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 (4.90±0.88) mm及 (1.29±0.54) mm,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用药期间所有患者全部闭经, 停药后25~59d, 平均45d月经恢复, 2年治愈率87.1%。
综上所述, 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可以发挥协同作用, 取得比单独使用米非司酮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 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亚.RU486对子宫内膜增生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J)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1, 28 (1) :35.
[2]胡东晓, 张治芬.年轻妇女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诊治分析 (J) .浙江医学, 1999, 21 (5) :280-281.
[3]谢幸, 程晓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其处理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8) :458-459.
非典型增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05年10月~2015年6月存档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病理切片,由两位资深病理医师复审,严格按照WHO诊断标准,选取200例符合条件者进入研究。按增生类型分为单纯性增生组(n=50)、复杂性增生组(n=50)、单纯性非典型增生组(n=50)及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n=50)四组,其中单纯性增生组年龄26~72岁,平均(42.2±1.4)岁;复杂性增生组年龄24~73岁,平均(43.5±1.2)岁;单纯性非典型增生组年龄28~72岁,平均(45.5±1.6)岁;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年龄29~74岁,平均(46.2±2.1)岁。四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子宫内膜增生类型诊断标准
(1)单纯性增生:腺体数目增多,轻度拥挤,但未达到背靠背拥挤的程度;腺体大小不一,部分腺腔扩张,形成不小不等的囊性变;无细胞的非典型改变。(2)复杂性增生:增生腺体外形不规则,腺体密集、拥挤、背靠背,结构明显复杂,无细胞的非典型改变。(3)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单纯性增生的病变伴有细胞的非典型性。(4)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复杂拥挤的腺体伴有细胞的非典型性。
1.3 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对MMR蛋白MLH1、MSH2、PMS2和MSH6的表达进行检测。试剂包括:单克隆鼠源性抗体MSH6(1∶200)、MSH2(1∶100)、PMS2(1∶40)、MLH1(1∶80)、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试剂盒及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剂,均购自北京中杉桥生物公司。方法:把选取的石蜡标本切成厚4μm的连续切片,常规脱蜡、水化后,采用煮沸热修复法修复抗原,将p H 6.0的浓度为0.01 mol/L的枸缘酸钠缓冲溶液在水浴锅中加热至95℃左右,放入切片加热10 min后用0.01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切片,放入3%H2O2溶液10 min。洗涤后加入一抗,37℃下孵育60 min,再用0.01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后加入二抗,37℃下孵育40 min,洗涤后DAB控制显色。冲洗、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阳性对照采用已知的阳性片,阴性对照采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MMR蛋白MLH1、MSH2、PMS2和MSH6的表达情况及微卫星序列的不稳定性。其中MMR蛋白正常表达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可着色。每个切片均于400倍镜下选择10个视野,统计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数小于10%为阴性标本,大于或等于10%为阳性标本。阳性细胞判断标准:细胞质和细胞核均出现棕黄色颗粒,病变区域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无着色为阴性。MSI结果判定标准:微卫星稳定(MSS):4个MMR蛋白均为阳性;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只有1个MMR蛋白表达缺失;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MMR系中出现2个或3个MMR蛋白表达缺失。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MMR系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患者的MLH1、MSH2、PMS2失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且四组患者的MLH1、MSH2、PMS2失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组MSH6失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比较,*P<0.05
2.2 四组MSI(MSI-L、MSI-H)和MSS表型比较
MSI-H、MSI-L和MSS在单纯性增生组、复杂性增生组、单纯性非典型增生组及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中的表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MSI-H: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S:微卫星稳定
2.3 非典型增生患者的MSI(MSI-L、MSI-H)和MSS表型与年龄的关系
在单纯性非典型增生组和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中,年龄≤50的患者的MSI-H及MSS表型明显高于年龄>50岁患者,MSI-L表现明显低于年龄>50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MMR系统最早发现于大肠杆菌中,是人体细胞控制基因变异、维持基因稳定的重要基因。MMR系蛋白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纠正DNA碱基的错误配对,减少基因的自发性突变,维持遗传稳定性和完整性。MSH6和MSH2蛋白在DNA复制过程中结合形成一种杂合的蛋白质二聚体复合物(MutS-a),其进入到DNA碱基错配区域,与二聚体MutL-a(由MLH1和PMS2形成,能够识别新生DNA链中的错误配对碱基)结合,MutL-a和MutS-a结合到错配位点后,修复反应则立即启动[5]。在连接酶、聚合酶、内切酶、及DNA解旋酶的作用下,碱基错配区域的DNA片段被切除且重新合成并链接正确的DNA序列,从而产生修复错配碱基的作用。由于子宫内膜细胞的DNA复制频繁,有着较高的碱基错配率,因此MMR基因的突变率也较高[6]。MMR基因突变会导致机体中MMR系统的修复功能障碍,MMR系蛋白失表达,无法修复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的缺失与错误掺入,出现“滑链错配”、复制错误、染色体交换不均等现象,从而导致微卫星DNA长度改变,发生MSI,正常细胞的增殖调控受到影响,出现广泛的肿瘤易感,同时快速积累某些抑癌基因及癌基因中的突变,进而引发肿瘤形成[7,8,9]。
注:与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50岁比较,*P<0.05;MSI-H: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S:微卫星稳定
MSI是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发生的分子事件,近年来,其作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MSI作为一种肿瘤形成机制,是继抑癌基因和癌基因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4]。相关研究发现,功能蛋白的缺陷及MMR基因的突变多出现在MSI表型的肿瘤患者细胞中,MMR基因产生修复功能障碍,从而无法修复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碱基缺失或错配,表现出MSI-H[10,11]。目前,有关MSI的检测已作为鉴别MMR基因突变肿瘤的重要方法。受到多种刺激因素的作用,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活跃现象,细胞中的DNA频繁复制,从而增加了碱基的错配率,MMR基因突变继而引发蛋白缺陷,发生MSI。有研究指出,癌症肿瘤中MSI-H表型的预后及生物学行为显著不同于MSI-L及MSS表型的肿瘤[12,13]。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通常经历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再到癌的发展过程。若不进行治疗,则有20%~52%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可能发展为子宫内膜癌[1]。
有研究发现,合并MLH1突变的PTEN突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小鼠在短期内就会发生癌变,表明MLH1的突变促进了子宫内膜癌的形成[14]。本研究比较了四组患者的MLH1、MSH2、PMS2及MSH6蛋白的失表达率,结果显示,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患者的MLH1、MSH2、PMS2的失表达率分别为20.0%、24.0%和16.0%,明显高于其他三组,MLH1、MSH2、PMS2的失表达率在单纯性增生组、复杂性增生组、单纯性不典型增生组及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组中逐渐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组MSH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病变发展,MMR蛋白的修复功能逐渐丧失。在正常的子宫内膜中,MMR蛋能够纠正碱基错配,而在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细胞中,MMR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失表达,说明子宫内膜出现增生异常时,细胞的MMR功能会降低甚至丧失,从而提高肿瘤发生的可能性[15]。
Sherman等[16]研究指出,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十分相似,28%的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会出现MSI。Taina等[17]分析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SI表型,结果指出对于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其作为癌前病变伴或不伴非典型增生同样重要。本研究中,从正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到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其MSI表型的比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组中的MSI-H、MSI-L表型分别占18.0%和24.0%,单纯性不典型增生组中分别占12.0%和20.0%。说明MSI不仅仅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事件,可能在癌前病变中已经存在。相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癌属同一谱系,MSI表型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更可能发展为癌[18]。
发病年龄是临床肿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在高危发病年龄人群中选出MMR基因突变患者,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研究指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多处于围绝经期,平均年龄为(50±11)岁,本研究中单纯性非典型增生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5±1.6)岁,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的平均年龄为(46.2±2.1)岁。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非典型增生患者的MSI(MSI-L、MSI-H)和MSS表型与年龄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在单纯性非典型增生组还是在复杂性非典型增生组中,MSS和MSI-H表型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年龄>50岁的患者,而MSI-L表型在年龄>50岁患者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50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MSI-H表型被视为一个独立群体,在低分化肿瘤中有着较高的比例。本研究结果提示,患者的年龄与非典型增生中MSI-H表型存在相关性。但由于目前医学上对MSI-L的定义尚未明确,其在病变中所占比例及特点尚未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英语中动结构:典型非典型 第9篇
关键词:典型英语,非典型英语,中动结构
英语中中动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家族相似或原型特征,而其中具有原型特征的中动结构则被称之为典型中动结构,而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中动结构则被称之为非典型中动结构。 本文整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简要总结和梳理一下典型和非典型英语中动结构的相关内容。
一、英语中动结构简析
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分为句法特征与语义特征两种。其中英语中动结构句法特征为非事件性与描述性,故而中动词不像其他动词能够于时态上导致句子形式变化。英语中动结构语义特征为:主语非施事性、施事隐含和非事件性相关。其中主语非施事性相关指的是受事主语允许出现受事外如处所和工具类似的角色主语;施事隐含相关指的是语义层面上中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在逻辑上存在一个事件主语(施事角色),而在实际的句法上又不予体现。通常认为,该施事角色并没有具体指代,而是指向不确定的施事角色;非事件性相关,多数学者赞同EMC具备非事件性特征,简单而言,就是说中动句只表示状态和属性,而不表示事件,故而中动词没有形态上的变化,类似表状态的动词都不能在祈使句与现在进行时中使用。
二、典型英语的中动结构
典型英语的中动结构语义类型探析:基于表达语义范畴而言,典型英语中的中动结构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其分别是便捷性或事件易发生中动句和事物适意性中动句两类。该类中动结构在实践应用中其语用意义具有评价功能。
1.类型一:便捷性或事物易发性中动句。该类型的中动句,在典型英语表达中通常采用with no trouble、without any difficulty、effortlessly、easily等修辞词汇,而使用该类修辞的中动句是最为典型的中动句,因此很有必要从该类中动句开始来解析英语中动结构。
(1)Handle apricots gently because these fragile fruits bruise easily.
(2)Watch carefully because nuts burn easily.
(3)A good tent puts up in less than six minutes.
其中例句(1)和(2)中easily都表示便捷性,(3)中in less意思是不足什么什么,在句子中也表达了便捷性。
2.类型二:事物适意性中动句。该中动句主要用来表达某事物使用和操作的适意性,也可以说是灵便性或舒适性。该中动句中常用副词主要包括smithlty、comfortably、well等。
(1)The pack handles comfortably.
(2)These QRs close smoothly and firmly if you keep the pivot points lub ed.
其中例句(1)中comfortably表示舒服的,在句子中则在表达施事适意性中的舒适度,smoothly和firmly表示平稳和牢固的,也在表达某事物操作的适意性。
三、非典型英语中动结构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是边界模糊且难以界定清楚的,简单而言,就是说语言本身没有所谓的共同特征和同质性。自然语言的使用者是人类,但并不独属于人类,也即自然语言有其特定的规律,而非单纯作为人类语言工具存在。 其特征主要为:范畴成员基本都有原型和家族相仿性特征, 简单而言就是成员拥有典型性特征。具有典型性特征成员还具有典型特征逐步衰减的趋势,也就是说,该典型特征成员存在于典型和边缘典型特征之间,是具有较宽范围的成员区间。具体到英语中动结构中,该特征依然存在,因此英语中动结构定义大致也可以进行这样粗略定义的。
在设计特点中动句被称之为中动句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和适意性及易发性都拥有和句子中动词、主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特征。而这种动宾结构特征,则被称之为中动句首要界定属性。第二个共同特征,则是该类型中动句都具有非事件性与通指性。在这两点共同特征之外,该类中动句不适用其他限制条件约束。因为该类句子不以表达实施动作与行为情状为目的,主要以表达主语特性为目的,故而不具有蕴涵施事,对于情景责任发生的归属主语也没有暗示作用。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该类句子的设计特点的中动结构在形态上具有自成一体的特征。
在事物适意性与事物便捷性和易发性两种中动句外,还有另外一个大类的中动句,该中动句主要表达事物设计特点,其修饰用语主要为独立结构、介词等复合型修饰用词。
1.Palyset folds up into a storage case with handle for easy carrying.
2.This dress buttons in the back.
其中例句1、2中使用的虽然都是介词短语,例句1使用的独立引用结构,例句2则表示了处所。
非典型增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