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第1篇

作者:葛友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1.1 环境因素

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下降。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者把病原菌带人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手触摸,污染物品搁置、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处置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置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1.2 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ICU内护理操作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1.3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

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内正常茵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ICU病室抗生素杀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院内将最难以控制。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1.4 侵入性操作因素

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泌尿导管、气管切开 、动静脉导管、吸人装置、气管插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人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微生物导人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静脉采血及静脉留置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起人为侵入性感染 。 2.1 加强ICU消毒管理

ICU应限制探视,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阳光充分,每日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换药敷料、遗弃物、排泄物、各种引流管等,病室内用品应定时消毒液擦试,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1h。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无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人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操作前后清洁双手;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湿化瓶、吸痰器管道使用后均消毒。加强对导管、器械的消毒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勤洗手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简单有效的措施,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2.2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改变以往抗菌药物的常规程序,早期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对患者的毒性作用,应多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治手段切实做好消毒及灭菌等工作,保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2.3 导管严格无菌

ICU病房内因各种留置导管,如控制不严或是使用不当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可引起菌血症;导管一般争取在23 d内拔除,最长不宜超过7 d;对昏迷及休克患者需长期导尿者,每日冲洗膀胱同时消毒尿道口;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胸腔或纵隔引流管留置时间不易超过1周,否则易引起感染;导管导线皮肤入口处每天用75%酒精或碘伏涂擦后再更换敷料;见导管尖有纤维条索或血栓者,将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2.4 掌握吸痰技术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第2篇

作者:葛友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1.1 环境因素

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下降。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者把病原菌带人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手触摸,污染物品搁置、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处置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置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1.2 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ICU内护理操作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1.3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

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内正常茵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ICU病室抗生素杀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院内将最难以控制。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1.4 侵入性操作因素

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泌尿导管、气管切开 、动静脉导管、吸人装置、气管插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人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微生物导人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静脉采血及静脉留置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起人为侵入性感染 。 2.1 加强ICU消毒管理

ICU应限制探视,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阳光充分,每日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换药敷料、遗弃物、排泄物、各种引流管等,病室内用品应定时消毒液擦试,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1h。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无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人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操作前后清洁双手;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湿化瓶、吸痰器管道使用后均消毒。加强对导管、器械的消毒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勤洗手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简单有效的措施,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2.2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改变以往抗菌药物的常规程序,早期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对患者的毒性作用,应多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治手段切实做好消毒及灭菌等工作,保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2.3 导管严格无菌

ICU病房内因各种留置导管,如控制不严或是使用不当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可引起菌血症;导管一般争取在23 d内拔除,最长不宜超过7 d;对昏迷及休克患者需长期导尿者,每日冲洗膀胱同时消毒尿道口;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胸腔或纵隔引流管留置时间不易超过1周,否则易引起感染;导管导线皮肤入口处每天用75%酒精或碘伏涂擦后再更换敷料;见导管尖有纤维条索或血栓者,将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2.4 掌握吸痰技术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第3篇

二、所有人员要坚持洗手规则,在处理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须

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指培养每月一次。

三、每个病人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须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给别人使用。

四、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应进行表面消毒、清洗,各种导管、湿化瓶、吸氧面罩等均应浸泡消毒后再放甲醛熏蒸箱内再次消毒灭菌。

五、室内地面、家具用消毒液擦拭每天二次,若有污染随时擦拭。

六、医护人员不得在室内用餐。

七、病房定期通风、紫外线消毒每天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必要时经卫生学监测合格后方可再收治病人。

八、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使用中消毒液的细菌学监测每月一次,并符合卫生部要求。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为我院2010年1~6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性34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61.3±7.9)岁;气管切开时间最短7天,最长3个月。基础疾病的种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重型颅脑损伤28例,各种手术术后12例,其他6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包括高龄、FEV1/FVC低、营养不良、吸烟史、合并疾病;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术后未采用PCEA、抑酸剂应用时间长等。所有患者根据护理干预的实施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系统性护理)与对照组(未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各36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入ICU病房,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瞳孔的大小、对光的反射、肢体活动的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再出血、脑疝先兆症状。护士在护理整个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医源性过度刺激和连续过度的护理操作,以免造成血压波动。

(2)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保持室内安静,每日紫外线照射,定期监测消毒效果。定期做好细菌学检测。医务人员在整个护理操作环节中一定要有高度的无菌观念及责任感。凡进入ICU室的工作人员要穿专用工作服、拖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感染性疾病者不能入室。有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员住单间病房,实行保护性隔离。病室每天用三氧消毒机严格消2次,定时通风换气,减少人员流动,实行无陪管理。每天必须更换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等[2]。

(3)气管切开的护理。严密观察伤口有无出血现象,气管切开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根据分泌物多少及敷料的清洁程度决定换药次数。一般每天1~2次,被痰液浸渍的纱布随时更换,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每天2次。气囊压力要保持在2.45Kpa以下。气囊放气时要求患者取平卧位,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分泌物,以避免由于痰多而出现气体测压不准的高压力显示或由于漏气造成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P<0.05),且合并的其他如皮下气肿、局部感染、脱管、导管阻塞、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1、2。

3 讨论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救治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合并肺部感染是ICU气管切开患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高龄、FEV1/FVC低、营养不良、吸烟史、合并疾病;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术后未采用PCEA、抑酸剂应用时间长等密切相关: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减弱,导致其具有清除痰液作用的深呼吸和咳嗽能力降低;多有吸烟史,术前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者,呼吸代偿和储备能力差;手术打击和术后伤口疼痛使老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延迟等。本文通过应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呼吸道的护理,鼓励并协助患者尽量排痰,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结果显示,干预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且合并的其他如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气管切开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72例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根据护理干预的实施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系统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6例,比较2组的预后、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干预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且合并的其他如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应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发症发生率低,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33.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第5篇

本文由中国论文范文收集整理。 【关键词】 ICU;肺部感染;护理

对我科ICU患者机械通气 治疗 发生肺感染的年龄差异,建立人工气道与 应用 机械通气时间长短差异等指标进行统计,通过对比,结果显示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本身及医源性两大类,指出在护理中,应注意消毒管理,规范操作,提高防护水平,以减少呼吸定植菌,预防并控制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随着医学 科学 的进步与 发展 ,医疗条件和设施的改善,在较大的综合性 医院 相继建立起重症监护病房(ICU),这无疑为抢救危重患者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然而,在ICU中各种病原菌感染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居医院获得性肺炎之首,其病死率可高达50%,医疗费用亦随之升高,这是广大医务人员值得重视的 问题 。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ICU患者肺部感染,现 总结 我科ICU患者肺部感染的调查结果, 分析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如下。

1 原因分析

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居第2位,但病死率却居首位[1]。ICU患者因基础病更为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受损,多个易感者集中于相对窄小的空间内,发生感染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药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做好ICU内部肺部感染的护理工作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我科为综合IUC,以呼吸功能衰竭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主,发生在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可为患者本身及医源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和基础疾病;后者主要指外环境,如机械通气、导管及药物的应用等。

1.1 年龄和基础疾病

老年人由于呼吸器官的老化,局部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小量的有毒力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的发生。ICU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老年人明显高于青壮年。在IUC抢救治疗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合并多器官衰竭、心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及吸烟者感染机会增高。

1.2 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

口咽部定植细菌误吸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感染源,据报道,有50%~70%健康人在睡眠时口咽部分泌物吸入下呼吸道,当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昏迷、气管切开时更易发生。

1.3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能增加气道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气管插管或切开主要破坏上呼吸道屏障,削弱了纤毛清除运动和咳嗽反射,降低了上呼吸道防御机会,使鼻咽、口腔细菌随着导管气囊周围潴留的分泌物淤积和下移,进入气管肺组织造成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处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性渗出及水肿,有利于细菌的黏附、定植及沿管壁下移,引起感染。

1.4 机械通气治疗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 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机体抵抗力差,且多数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经呼吸机辅助治疗,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可以看出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细菌感染发生率越高。此外,呼吸机的湿化器、雾化器和气路管道的细菌污染,无疑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来源。由于管道及插管内细菌既不能被机体防御机制清除,又不能被抗生素所杀灭,管道内细菌通过气溶胶、冷凝水、分泌物可再次进入下呼吸道接种定植。再加上无菌操作不严,吸痰操作不当,造成支气管肺部感染反复发作。

1.5 抗生素、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定植于鼻咽部的正常菌群有所减少,而耐药菌株易于繁殖,这些细菌或真菌吸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转贴于中国论文范文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第6篇

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预防

2010-1-18

王晓婵

ICU内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ICU是危重病人的集中区,而危重病人具有许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院内感染的完整可行计划以及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发生因素

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它通常是由于医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及处理不当引起。但人们往往忽视另一

重要的原因,即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使用抗生素现状据了解,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用药时间越长,种类越多,抗菌谱越广,发生二重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

2、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生素情况,这不但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3、侵袭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静脉给药、深浅静脉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有文献报道[1],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研究表明[2]气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丝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再次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与导尿及尿管的留置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

3病室环境因素影响多种危重病人同住一室,成为主要感染源;各种操作频繁,如操作不规范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各类参观、探视人员多,且流动性大易将病原菌带入病室内。

1.4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治疗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病室、治疗室、厕所所用拖布不分开,病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扫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室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病人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病人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

5人为因素某些人为因素,如医务人员缺乏院内感染意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或管理不严。再则院内感染监控机构不健全。

二、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护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病人尽快康复的条件。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到病人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3、减少侵袭性操作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动、静脉置管。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进针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三、加强ICU环境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1、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进行无菌操作前应戴口罩、帽子、洗手;上班时不得戴戒指、手镯、不能留长指甲;ICU工作人员的手、鼻、咽腔定期做细菌培养,每3~6个月1次。

2、ICU的空气消毒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15~30min。室内每天用动态电子杀菌机消毒2次,每次1h。有条件者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3、保持ICU室内清洁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如洗消净、百消净、84消毒液等对室内床头桌、床栏、治疗车、监护仪、呼吸机进行擦拭;病人转出ICU后其病床周围的围墙、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每天擦地面3次;每周擦墙围、刷地面1次。

四、严格各类物品及药品管理 1室内各种装备、器械、物品的消毒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呼吸机管道要一日一更换消毒,用完后彻底消毒。吸氧用湿化水要一人一换,每24h换1次,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进行空气、敷料、呼吸机管道等细菌培养。

2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丢弃。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检查物品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发现或怀疑污染均不能使用。

3、严格参观探视制度加强参观、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病室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

icu的感染控制范文第1篇作者:葛友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1.1 环境因素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