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精选10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1篇

2016—2017学年下册北师大版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P92—P95总复习

数与代数 教学目标:

1、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会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2、教学难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件准备:自备

教 学 过 程(第 1 教时)

一、情境导入 师:一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关于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分数的运算,包括分数的加减和分数的乘除运算。师:关于代数,我们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列方程解应用题。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这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分数的运算。

师:还记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先通分,通常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说得好。分数乘法怎样计算呢?

生: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师:总结得很好。分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生: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师: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除0外)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置换位置即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非常熟悉分数的一些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动动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 9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继续完成教材第94页第1题和第3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1、3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在分数加减和分数乘除运算时,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一定要先通分,再加减。生2:在计算分数乘法时,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生3:除以一个数(0除外),一定要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再约分计算。师:你们讲得很重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想一想,在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时应怎样 思考? 生:关键是找准单位“1”。师:说得好。下面我们试着解决分数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5题)读题,说一说解决方法。

生:题目中两个分数是同一个单位“1”,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请读题,说一说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6题)生:把菊花的种植面积看作单位“1”,求玫瑰的种植面积就是求菊花种植面积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分析正确。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读题获取数学信息,说一说解决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7题)生:把上半年销售的儿童图书数量看作单位“1”,下半年的销售量比上半年增加的是上半年的1/6,用乘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2、复习列方程并解方程。

师:什么是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求出方程的解。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解一组方程。(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敎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们的计算非常正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借助方程解决-些实际问题,你们知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吗?

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把未知量用X代替并参与列式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

师:回答正确。请试着完成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智慧老人的年龄—淘气的年龄=55岁,智慧老人的年龄=淘气的年龄×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们的能力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请继续看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8、9题)先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分别计算。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师:下面的题目可能与刚才的形式有所不同。(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0题)读题,说一说,它们行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生:由题意可知蚂蚁哥哥的速度是蚂蚁弟弟的2/5,所以在相同的时间里:蚂蚁哥哥的路程是蚂蚁弟弟的2/5,所以它们相遇点就在距离哥哥140×2/7=40(cm)处。

师:它们几秒后能相遇?

生:可根据关系式“蚂蚁哥哥行走的路程+蚂蚁弟弟行走的路程= 140cm”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师: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请读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1题)你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分数加减法和除法的知识。

师:就结合你们学过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方法,解决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0除外),要先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再约分计算。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P93—P97 总复习图形与几何 教学目标:

1、对本册书中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第 1 教时)

一、情境导入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图形,你们还记得吗?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师:还学习了哪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生: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对。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和确定位置,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

二、自主探究

1、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面,谁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 完全相等;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完全相等。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展开图中相邻的面一定不是折叠后立体图形中相对的面。生2:折叠时,要先确定底面,再想象折叠过程。

师:好。请看下面的平面展开图,想一想,哪个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 关于平面展开图的第2题)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对这块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打开教材第96页第3题,把长方体、正方体和对应的展开图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2、整理体积单位。

师:我们学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你们还记得体积单位吗? 生:常用的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师: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呢?

生: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师:计量液体的体积用什么作单位? 生: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师:你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大约有多少吗?

生:1毫升水大约是1滴水,1升水大约有2杯水。

师:你们还是很有生活经验的,下面我们来解决几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师:你知道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1升= 1000毫升。师:好,运用它们的关系就可以进行单位换算。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6 页第2題)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3、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师:什么是表面积?体积呢?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们的表面积。生2:长方体或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它们的体积。师: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或体积?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生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通用公式为“底面积×高”。师:好。请同学运用这些公式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4、5題)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根据它们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课件出示 教材第96、97页的第6〜9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4、整理方向和位置。

师:我们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更准确?

生:用方向和角度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还要加上距离。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现在小猴子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你能帮它找回家吗?(课件出示 教材第93页第4题)

学生读题,然后打开教材第93页第4题。连接小猴家和它现处的位置,量出角度,测量出图上 距离再换算成实际距离,然后再进行描述。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们做得很好。下面请正确描述一些场所的位置。(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体积(容积)的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方向与位置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P93—P98 总复习统计与概率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在教师指导下绘制复式统计图。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与应用。

2、能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知识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与应用。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件准备:自备

教 学 过 程(第 1 教时)

一、情境导入

师:在统计与概率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再认识。

师: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知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

二、自主探究

1、回忆特点。师: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与大家探讨,我要比 较两个班学生患龋齿个数的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 生: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合适。因为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很明显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即可以 看出两个班分别有多少人没有龋齿,有多少人有龋齿。师:我们的想法一样。如果我想比较两个城市去年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 合适? 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即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情况。

2、读统计图。师:同学们对统计图的特点非常熟悉。下面请看笑笑把调查的一些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制成了统计图,如果用粉色条表示男生,用黄色条表示女生,你认为下面哪副图是笑笑的调查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1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3、制统计图。师:你想知道我国平均每天创造多少财富,又消费多少财富吗?请看下面的数据。(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題)学生读统计表,了解信息。

师: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生: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 总值和平均每天最终消费情况的增减变化倩况。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98页,完成第2题的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读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平均每天最终消费的多。

生2: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平均每天的最终消费都在逐年上升。生3:我国2010年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了一倍多。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从不同的资料中获取的统计图,说一说,从 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4、平均数问題。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什么意义? 生: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师:你能举出例子进行表达吗?

生:比如,某同学练习了 10次60m跑步,可以用10次成绩的平均数代表这个同学的运动水平。

师:有时还要根据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这样会更具有代表性。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3题的第(1)题〕,你认为该怎样解决? 生:用排名第一的国家的淡水资源减去中国的淡水资源,就是中国的淡水资源与排名第一的 国家的淡水资源的差;用中国的淡水资源除以排名第5的国家的淡水资源,就是大约是它的几分 之几。

师:很好,非常棒,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师:怎样求出每个国家的人均淡水资源量?

生:用每个国家淡水资源量除以本国人口数。

师:很好。请用计算器计算出每个国家的人均淡水资源量,然后进行祥名,看中国排名第几 位,与排名第一的国家相差多少?大约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桌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2篇

(一)一.填空。

二.判断。

三.选择。

四.计算。

五.用简便方法计算。

六.解方程。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3篇

总复习内容多、跨度大、知识的综合性强。教材采用“按学习领域分节, 分栏目编写”的方式, 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依次编排, 适当注意不同领域内容的沟通融合。分领域复习, 便于整理知识, 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每个领域的内容比较多, 因而再划分成若干节。分节复习, 有利于把握复习的重点, 合理分配时间, 也便于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教学效果。前三个领域先回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整理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再通过适量的练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必要的技能,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第四个领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积淀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应用意识。下面就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突出主体, 梳理知识, 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总复习应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 以达到弥补知识缺漏的目的。因此, 复习课要从新的角度, 把已学的零散的概念、性质、方法等基础知识加以分类梳理,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孤立与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 连成片, 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得到新的感受, 引发新的思考, 使之灵活运用。

如“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概念术语较多且易混, 可引导学生从其产生的条件辨析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并列出结构表, 显示其联系和区别。

对“三个基本性质”, 应通过比较, 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范围与功能;“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应分清异同, 灵活运用。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让学生熟练掌握。

在对“比和比例”的内容进行复习时, 引导学生抓住与“比和比例”有关的内容, 从“比”和“比例”的性质、意义入手, 通过回忆、分析、比较, 构建如下网络图。

又如, 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让学生把学习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网络图表示, 然后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得出:“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再让学生从右往左看, 引导学生明白: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可以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又是通过怎样转化实现的。着重强调转化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张图竖起来看, 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是干、是根, 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串点成线, 通过纵向系统梳理, 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 (如下图) 。

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复习, 促进学生把知识真正融入知识系统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知识可通过练习的方式复习, 进而加深理解。如让学生在验算、解方程中复习加、减与乘、除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二、精选练习, 强化训练, 提升数学思考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重心之一。数学思考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而练习是重要的数学活动,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总复习中要认真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力避教师大量收集习题, 把学生浸泡在题海里, 或是“炒冷饭”, 学生机械重复练习, 使其不堪重负, 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的做法。因此, 教师应当在系统复习基本知识之后, 针对学生实际, 精心选编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练习, 做到数量少、容量大, 覆盖面广, 启迪性强, 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拓展总复习的功能。

(一) 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在总复习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及其产生原因, 切实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比较、辨析, 利用对比题组等形式,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 突出规律, 排除干扰, 防止混淆, 达到熟练灵活、融会贯通的要求。题组训练内容要少而精, 分层次、有梯度, 着眼于由题及“类”, 就题论理, 触类旁通。例如:

1.四则运算的训练重点是: (1) 熟练掌握基本计算。如, 8.26+1.74、40-0.76、0.85×16、0.18×0.11、36÷4.5、6.25÷2.5, 虽然计算难度不高, 却包含了小数四则计算的几个难点。 (2) 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3)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简便计算。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是对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而计算能力并非单纯看是否会计算, 计算数据是否正确,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计算技能是否熟练。为此, 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中出现的类型精心设计如下题组, 重点训练简便计算能力。复习时让学生口述题目特点、简算思路与依据。以下题组可供选用:

2.解决问题的练习应以思维训练为主, 通过引申、扩展、改编、合理演化, 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多向联想探索解题途径, 并通过自我内化完善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 拓宽思路, 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从而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解题的灵活性。

教师可先出示基本例题:“向阳小学买来105本图书, 分给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阅读,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五年级的4倍。六年级和五年级各分得了多少本图书?”

当学生在整数范围内用算术方法 (或列方程) 解答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在不改变第二个条件的本意的情况下, 还可以怎样表述两个年级分得的图书之间的数量关系呢?如:

(1)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六年级的 (或25%) ;

(2)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80%) ;

(3)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20%) ;

(4)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六年级少 (或75%) ;34 (

(5)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五年级多图书总本数的 (或60%) ;

(6)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1∶4;

(7)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4∶1;

(8)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4∶5;

(9)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1∶5;

……

从而得出:第 (1) (2) (3) (4) (5) 根据分数 (或百分数) 的意义可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答:第 (6) (7) 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 (8) (9) 用比例知识 (正比例方法) 解答。当然, 也可以改变所求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以上几种解法的特点及其联系, 沟通相关知识与解题思路的内在联系, 提升灵活解题的层次。

通过以点带面, 层层递进, 巧妙地把分数、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以及比和分数的关系等有关知识融为一体,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复习中得到新的收获, 突现新的飞跃。

(二) 精心选编富有生活性与情

境性、探索性与应用性的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复习中,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选编训练内容时, 要体现生活性与情境性, 探索性与应用性, 注重选择涉及学校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思考。例如:

1.北海市实验小学校园里有一块正方形空地, 面积是6400平方米。 (1)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围出一个最大的圆, 并铺上草坪, 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2)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圃, 使花圃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 (如图1所示) , 你认为怎样设计更美观?请你再设计3种方案 (在图2、图3、图4上用阴影部分表示花圃的位置) 。

(此题把面积计算与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

2.小明家装修新房, 油漆面积为80平方米, 用去油漆100升, 油漆费用6000元, 共用35个工时。结算工钱时, 有三种方案: (1) 按工时计算, 每个工时60元; (2) 按油漆费用的30%计算工钱; (3) 按油漆面积计算, 每平方米25元。请你帮小明家选用一种合适的结算方案。

3.王奶奶家打算把家里堆放的稻谷卖掉, 按市场价格:稻谷每千克1.50元, 大米每千克2.20元, 稻谷的出米率是70%, 稻谷加工成米后, 糠皮可抵加工费。请你帮王奶奶合计一下, 是卖稻谷合算, 还是卖米合算?

4.李老师去买体育用品, 他带的钱正好够买8个篮球或12个足球。他先买了6个篮球, 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剩下的钱够买多少个足球?

5.爸爸和4岁的小红生病了, 妈妈要给他们买三天的药。妈妈要买几板才够?

(第2、3、4、5题是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的开放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6.某游泳馆修建了一座标准化的游泳池, 这个游泳池的长是60米, 宽是长的, 深2米。 (1) 这个游泳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这个游泳池最多能容水多少吨? (每立方米水重1吨) (3) 在池的四周和池底抹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7.小强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强和小华邮票枚数的比是3∶4, 如果小华给小强9枚邮票, 那么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相等, 你知道他们两人共有邮票多少枚吗?

8.东风路第一小学图书室里故事书、文艺书和连环画三种书中, 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 文艺书本数与三种书总本数的比是2∶7, 其中连环画有65本。这三种图书共有多少本?

(本题有一定难度。把“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转化为“是全部的几分之几”是解题的关键。)

9.周日, 李华全家3人去吃火锅, 打算花200元钱左右。爸爸点的火锅底料是“乌骨鸡火锅底”, 需要45元。现在需要选择火锅菜类, 价格如下:

(1) 2元 (一份) :麻辣调料;

(2) 2元 (一份) :冬瓜、土豆、毛豆腐、青菜、大白菜、油豆腐、豆芽、花菜、菠菜;

(3) 4元 (一份) :粉条、香菜、鸡蛋面、水饺、各种菇类、山药、竹笋;

(4) 8元 (一份) :猪肝、猪肉片、鱼丸、鸡片、带鱼、虾饺、鱼饺;

(5) 12元 (一份) :羊肉、墨鱼片。

如果既要注意营养合理, 又要荤素搭配, 你会怎样选择?

(第9题有愉悦的生活情趣, 解题过程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

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第4篇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 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 搜集数学信息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团体操表演队的60位同学正在紧张的排练着。我们来看看团体操的队形,左边的这些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圈,右边的这些同学也围成了(一个大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一个大圈,这几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小圈,这一个大圈里有几个小圈(5 个),右边的大圈里有几个小圈(也是5个),那么从这一幅图里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2、提问题 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3、说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方法总结:要求每个小圈的人数,可以先求每个大圈的人数,再用1个大圈的人数除以5就得到了,每个小圈的人数?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4、列算式 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5、说意义 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6、写综合算式。 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师: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要解决这一题必须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

师:青蛙和啄木鸟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们。能做到吗?

生:能。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6篇

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确定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指名口算。

4.6+8.2=3.2x200=432-25-75=

10-6.9=4.2÷0.6=1.3×0.4+0.3×13=

58+36=1.08×0.5=0.8÷0.16=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58页第7题。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1、做58页第9题。

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生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7篇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第8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9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66——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发展数感。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发现和欣赏数学美。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师:(教师巡视一周,仿佛在数一数班级有多少人)问:你们猜一猜老师在干什么呢? 生:在书我们班级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都看出来了,那你能猜出老师刚才是怎样数的吗? 生:1 2 4 5------(板书)2

6 8

------5

15 20------师:你们可真聪明,都被你们猜中了,这几组数你们能接着数下去吗? 生:能

师:谁愿意给大家数一数?(指名数)师:大家都会数吗?(会数)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到前面的几个数就能接着数下去呢? 生:因为这几组数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都找到了这几组数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

1、练习教科书66也1小题。

三、综合练习:教科书66——65页的练习。

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二、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三、复习立体图形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8页的练习。

线与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69——7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1.复习特征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 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七、板书设计.

几何初步知识

线、角、垂直和平行、直线、射线、线段、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垂直、平行

图形与测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74——7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及相互沟通联系,能应用公正确测量出需要的数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进一步体验处法多样化。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观察图形,学会计算多边形面积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多边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作图工具。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师整理的知识点,问:根据你们小组整理的知识点,请给老师的这个整理提出补充意见。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ah 2.三角形的面积

s=ah÷2 3.梯形的面积

s=(a+b)h÷2 4.组合图形的面积

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先制定计算的策略,然后学生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即兴发挥”这一环节后,用投影打出“各显深通”标题。这一板块,由浅入深的不同难度的有关多边形面积的题目组成,要求学生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能完成哪道题就完成哪道题。通过这一板块的练习,学生个性得到继续张扬,学生创造力也得到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待学生完成后,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鼓励、赞扬。这一板块给学生创造了活动的机会,做到了分层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使不同学生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充分激励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五、综合练习:教科书74——77页的内容。

图形与变换

教学内容:教科书78——7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生活事例,在系统复习中引领学生回顾图形位置的几种变换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力目标:

通过复习,对图形的位置与变换的相关方法有较为系统地了解并能进行基本的操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对称:(课件出示)

师:认识这个地方吧?高大的威海之门为什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生:左右是对称的。

师:因为对称所以美是吗?(板书:对称)为什么说威海之门是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可以用这个长方形纸片边演示边说。

生1:沿着一条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生2:折痕所在的那条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生3:有的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或多条。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师:对称是位置变换的一种方式。(板书:位置

变换方式)怎样能又快又好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呢?根据什么?(课件演示:小船)

生:先描出对应点,再顺次连起来。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课件演示。

师:同桌两人任找一组相对应的点看看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二、复习近平移:

师:能看出这形状像什么吗?这是海上公园人工湖中的一条小船,船头停着一只蓝鸟,船尾停着一只红鸟,小船开动了,它是在做什么运动? 生:平移

师:对,是平移。(板书:平移)平移是图形或物体非常常见的位置变换方式。这时两只鸟发生了争吵。蓝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长一点。红鸟说不对不对,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比你长。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两只小鸟说的对吗?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停止争吵?

生1:两只鸟经过的路一样长。我可以数给小鸟看,红鸟移动了10个格,蓝鸟也移动了10个格。生2:我可以告诉小鸟,船头平移了10个格,船尾也平移了10个格,所以它们经过的路一样长。师:如果小鸟停在船上其他地方,比方说停在这个地方,平移了几个格? 生:还是10个格。

小结:这条船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平移了几格不是看两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而是看对应点或对应线段移动了几格。平移时,图形上每个点移动的格数都相同。师: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发生改变。

师:看来大家不但认识了平移现象,还掌握了平移的方法。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不简单。

三、复习旋转: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两只小鸟停止了争吵。打心底里佩服大家,也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呢。看着大家如此聪明,小鸟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不知你们愿不愿继续帮忙呢? 师:真是些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师:小鸟和你们一样也特喜欢大风车栏目,这几天在家练习画大风车标志。可是怎么画也不能让每部分一模一样,间隔的距离也不能一样大。这可愁坏了他。你能帮小鸟出个主意,怎样能准确画出这个图案?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生:先画其中一部分,再按顺时针方向转动900画出第二部分,依此类推。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旋转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的吗?你怎么知道旋转的度数是900 ?你认为旋转后所到的新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桌俩合作完成,用手中的笔演示一下。生1:方向和角度。生2:还与中心点有关。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方向、角度、中心点不同,旋转后的位置就不一样。师小结:旋转时最好以边为准,明确方向和中心点,从而确定旋转后每条边的位置。师:旋转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必须旋转一周才算旋转吗? 生:位置变了,但形状大小没变。师:旋转也是常见的位置变换方式。(板书)比较一下旋转与平移这两种变换方式最本质不同是什么? 生:旋转是沿曲线运动,平移沿直线运动。师:大家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说的是头头是道,操作起来是否也能游刃有余呢?一块来试试怎么样?

四、综合练习:教科书:78——79页的练习。

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教科书:83页——8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明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述: “统计与概率”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而发生内涵扩张的数学教学内容模块,尤其是新增的“概率”部分,更是传统教材所不曾涉及的。所以,对数学教师而言,驾驭“统计与概率”尤其是概率内容便成了数学教学的崭新课题。为此,在全面系统的毕业复习前,数学教师应再度走进课标、解读教材,以准确领会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目标,深入感悟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教学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给予学生的成长空间。我们认为,这也是提升统计与概率复习效率的基点所在。

二、纵横梳理,明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

对于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是完善认知结构,途径是加强知识梳理。基于主体参与的知识梳理,将平时独立存在的数学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统计与概率复习中,教师应该粗化流程组织,扩展问题空间,为学生主体的知识梳理提供较为宽绰的自主平台。

例如,“统计复习课”教学设计:

1.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对“统计初步知识的复习”,我们要达到以下三条目标:(课件出示)(1)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形式和特点;(2)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能较为整洁美观地绘制统计图表;(3)会根据统计图表上的数据进行简单的信息分析。

2.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谈话:同学们,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边回忆补充,一边归纳完善如下知识结构表)

三综合练习:教科书83——86页的练习。

可能性

复习内容:教科书:87——88页的内容。复习目标:

1、再次经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使学生巩固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和用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并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推断。

2、再次经历操作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某些事情发生的结果作出推测和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今天我们来把学到的统计和可能性的一些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人的眼睛重要吗?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眼睛的重要性吗?对,人的眼睛就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眼睛,可是身边的同学总有不注意保护自己眼睛的,下面请看我

三、复习统计相关内容

1、多媒体出示第1题:光明小学2002年一至六年级近视情况统计表。(略)①、从表中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多吗?为了更清楚的表示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学生绘制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②、展示学生作业,并谈谈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或对我们班的同学说什么?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多媒体出示第2题:三(1)班同学1分钟跳绳成绩单。(略)①、我们应该怎样来整理这些数据呢?小组交流。②、小组汇报整理的方法和步骤。(分组——画“ 正”字记录数据——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分析。)③、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并完成统计图和回答后面的问题。

④、交流讨论:在整理数据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要注意什么?在绘制统计表的时候呢?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呢?在分析的时候我们用到了那些知识?

3、多媒体出示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在这个题目中你复习了什么知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求平均数)

二、摸球游戏:

①、学生猜测:在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的袋子里拿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在8个红球和2个黄球的袋子里拿一个球,拿出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 ②、学生操作验证 ③、交流验证结果

④、结论:哪种多,可能性就大。

综合练习:教科书87——88页的练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89——9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倒推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巩固倒推策略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整理,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学期主要学习了什么策略?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这类问题是指条件中只说明了中间的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要求最初状态的一类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倒推的策略)

怎样使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先将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理清,然后从最后一步出发,一步一步倒着往前推算,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到问题解决。)

二、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甲、乙、丙三个组共有图书90本,如果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结果三个组所有图书的本数刚好相等。甲、乙、丙三个组原来各有图书多少本?

2、小亮在计算一道除法题的时候,把除数36写成62,结果得到的商是30余12。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3、一个水桶里面装有水,连桶称是5千克,把水加到原来的4倍,连桶称是11千克。桶里原来是多少千克水?桶有多重?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10篇

学情

分析 1、对基础知识技能及新知的掌握情况如何?

学生对“线与角”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好,从直观上很容易判断出各种线、角的名称与意义,说出其联系与区别来。

2、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说出各种线、角的名称、意义及区别,可在小组内通过列表、交流等方法自己解决这部分知识。

教材

分析 补充内容:指导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画法要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整理与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回顾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意义及其测量等知识。能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知道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列表、画图、测量、比较、交流等方法整理与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回忆、讨论动手操作等各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意义及特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关系。明确角的定义、分类、关系及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过某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

方案

构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包括课题教学策略,材料呈现方式)

复习一、导入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出示蝴蝶风筝图片,

这么漂亮的风筝是怎么制作的呢?再出示风筝框架图,看到这个框架图你能获得那些信息。由学生看图来说说风筝框架的结构,(由许多木线条钉扎在一起形成了许多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有关“线与角”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整理 一、回顾交流

1、由教师说出本节课要求:本节课我们利用列表、画图、测量、比较、交流等学习方法来整理复习“线与角”这部分知识

2、出示板书中内容,指生读要求。

3、结合板书内容在小组内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各小组可参照提示表格完成学习内容)

线

名称 意义 特点 相同点 不同点

直线

射线

线段

角 定义

分类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4、各小组汇报并展示学习内容。

5、全体师生订正,取长补短。

二、巩固应用

1、请用量角器到黑板画一个50°的角。

2、请用三角板画一个135°的角。

3、画一条长5.5厘米的线段,并画出它的平行线与垂线。

4、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

三、巩固练习一、判断并说出理由

1、直线、线段与射线三条线比较,直线最长。()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4、一条射线长80厘米。()

5、小于90°的角叫作锐角。()

二、填空

1、90°的角叫作()角,()度的角叫作平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作()。

2、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

4、在钟面上6点钟的时候,分针和时针所夹的角是()。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个交点。

6、经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线与角

1、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学过的角?

2、说说它们的名称,概念、相同与不同之处。

3、画出学过的角,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学过的线?

5、说说这些线的名称、意义、联系与区别。

6、画出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课后

反思 1、事先设计的进程与实际进程之间的差距如何?

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紧凑、涉及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大多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完不成本节教学内容或对知识整理不完整不全面的情况。

2、在教学中有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精选10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第1篇2016—2017学年下册北师大版总复习教案教学内容:P92—P95...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