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胰腺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童胰腺范文(精选3篇)

儿童胰腺 第1篇

讨论

儿童急性腹痛是指腹腔内、盆腔内和腹腔后组织或脏器发生急剧性病理变化, 以腹部症状、体征为主, 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腹部疾病, 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且病因复杂, 病种繁多, 个体对疼痛耐受程度各不相同, 加之患儿年龄小, 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病况, 故给疾病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若不及时诊治往往带来严重后果。

本例患儿误诊原因为: (1) 儿童胰腺炎临床少见, 症状、体征无明显特异性, 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基层医师只能凭直观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诊断; (2) 基层医师对儿童胰腺炎认识不足, 警惕性不高, 未做B型超声和血、尿淀粉酶检查; (3) 胃肠道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所以基层医师对于腹痛患儿考虑最多的为胃肠道疾病, 而忽视了全面检查。本例患儿虽未引起严重后果, 但也应引以为戒。

儿童胰腺 第2篇

[关键词]肠内营养;急性胰腺炎;炎症;疗效

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发生与胰腺内部及周边坏死和炎症密切相关,发病急,致死率高,并伴有多种并发症。AP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但近年来儿童急性胰腺炎呈显上升趋势,给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部分严重的患儿还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由于该病发病急、手术耐受性较差,目前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主要注重非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辅以手术治疗。研究显示,患儿早期进行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能有效的降低急性胰腺炎患儿感染的发生,减少并发症。近年来,我院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儿童急性胰腺炎,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71例急性胰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并经B超、CT确诊。其中男48例,女23例;年龄3~13岁,平均(6.8±1.3)岁。外伤性患儿3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1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7例,病因不明患儿9例。轻度32例,中度21例,重度18例。按照随机表将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13岁,平均(6.7±1.2)岁。外伤性患儿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4例,病因不明患儿4例。轻度16例,中度11例,重度8例。观察组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3~13岁,平均(6.9±1.5)岁。外伤性患儿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1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3例,病因不明患儿5例。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10例。排除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均告知家属,并签署知情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患儿均给予抑制胰腺外分泌、胰酶抑制剂、抗生素、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2~3d后,观察组患儿给予行胃镜下辅助鼻空肠置管术,空肠营养滴注生理盐水250~500mL 1~2d改善肠道运动功能,再给予能全力(妞迪希亚公司,H20030011)滴注24h,10~20mL/(kg·d),并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加量,5~7d内达全量,连续2周。对照组患儿给予深静脉穿刺置管行肠外营养治疗,连续2周。

1.3观察指标

(1)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均采集清晨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2)记录患儿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患儿住院时间。(3)比较患儿并发症和转归。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LB、PA、Hs-CRP水平比较

表1显示,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Hs-CRP水平,对照组ALB、PA、Hs-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PA、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患儿住院时间

表2显示,观察组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及转归

表3显示,观察组患儿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胰腺炎为一种急性炎症反应,患者通常处于高代谢性状态,因此急性胰腺炎患儿行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的改善患儿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肠内营养可以为患儿提供必要的能量,改善肠道功能,降低患儿肠道菌群异位的发生,能有效的提高患儿免疫能力,减少感染、肾衰、全身性多功能器官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能有效的降低致死率,改善患儿转归。因此,早期肠内营养能降低感染和死亡的发生。

研究显示,儿童一般都伴有较低的脂肪以及肌肉水平,对能源需求和代谢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不同能力阶段的儿童代谢率各有所不同,长期的营养缺乏将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等症状,因此,伴有急性胰腺炎的患儿早期营养支持尤其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接受早期营养治疗后,ALB、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ALB、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变化比较明显,且治疗后对照组ALB、PA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提示给予早期营养的患儿能有效调节ALB、PA分泌,纠正患儿营养不良状态,改善患儿代谢失衡,缓解急性胰腺炎患儿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尤其观察组Hs-CRP水平改善更加明显,且治疗后观察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给予患儿早期营养,能提高患儿的免疫能力,降低机体的炎性反应,患儿的脏器的损伤收到改善,促进患儿康复。而且,通过对两组患儿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发现,早期肠内营养能缩短了患儿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减少了患儿的住院时间,节约经济。通过对患儿治疗后并发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早期营养临床效果要优于传统的营养支持,能有效的降低肠源性和继发感染,而本研究中,两组的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这也能说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对减少感染炎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作用。

儿童胰腺 第3篇

关键词:左旋门冬酰胺酶,急性胰腺炎,儿童

目前由左旋门冬酰胺酶 (L-ASP) 组成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成为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L-ASP的普遍应用, 其并发症也越多被报道,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AP) 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 儿童胰腺炎常主诉不清, 临床表现不典型, 化疗期间又常并用其他药物, 易造成误诊, 为提高对L-ASP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发病特点的认识, 现将本院发生的7例胰腺炎特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2年本院经骨髓MICM分型确诊的201例ALL患儿, 共用L-ASP 351例次, 其中7例出现急性胰腺炎, 发病年龄2.6~14岁, 男4例, 女3例。

1.2 方法

1.2.1 化疗方案

按照全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6方案[1]。

1.2.2 L-ASP用法及并发症的监测与预防

采用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门冬酰胺酶 (立益) , 用药前行肝肾功血糖、凝血四项、淀粉酶、胰腺彩超检查, 常规行皮肤过敏试验, 阴性者予以使用。初次缓慢滴注, 激素及钙剂预防过敏, 后隔日肌注。应用期间严格低脂饮食。

1.2.3 急性胰腺炎 (AP) 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2003年通过的胰腺炎诊疗指南[2]。

1.2.4 治疗原则

发病后立即停用L-ASP, 给予: (1)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2) 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 及生长抑素类药物。 (3) 使用有效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4)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纠正凝血机制异常, 处理休克等相关并发症。

2 结果

2.1 胰腺炎发生时间及诱因

7例发生胰腺炎患儿中, 2例发生于初次诱导期间, 5例发生于强化化疗期间。3例发生于L-ASP化疗期间距离初次用药中位5 d (3~13 d) , 4例发生于化疗结束距离末次L-ASP中位33 d (10~72 d) 。重症胰腺炎6例, 其中发病前有暴饮暴食者3例。

2.2 临床表现及体征

7例患儿有腹痛6例, 且腹痛为首发症状, 主要为剑突下及脐周痛, 初发时表现为间歇性腹痛, 随病情进展转为持续性剧烈腹痛, 伴相应部位压痛及或反跳痛, 有腰背部放射痛及左肋胸部牵涉性疼痛各1例, 伴恶心、呕吐、腹胀5例, 腹肌紧张3例, 未见反跳痛。1例患儿以腹胀呕吐为首发表现, 无腹痛主诉, 仅查体有中上腹压痛。6例患儿发病0~6 d出现发热, 其中1例为高热, 39.6℃, 其余5例, 体温波动于38~38.7℃。胸腹水5例, 其中大量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伴Grey-Turner征1例。

2.3 并发症

5例于腹痛0~10 d出现休克, 其中2例于腹痛当日出现休克。出现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5例, 心功能不全3例, 肾功能不全2例, 消化道出血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神经意识改变2例 (表现为嗜睡、昏迷) 。

2.4 辅助检查

发病时行血淀粉酶检查, 7例患儿全部升高, 其中2例患儿于发病当时仅轻度增高, 发病后1~2 d明显增高, 持续约3~6 d恢复正常。所有患儿脂肪酶均增高, 于发病后2~4 d增高, 持续2~6周 (中位4周) 恢复正常。低蛋白血症6例 (白蛋白Alb最低20 g/L) 、电解质紊乱6例, 表现为低血钠、低血钙、酸中毒, 黄疸3例, 凝血功能异常6例, 主要表现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APTT 48~128 s) , 纤维蛋白原定量下降 (0.4~1.0 g/L) 。

2.5 影像学检查

7例发病早期均行胰腺彩超, 阳性率7/7, 2例早期仅表现为胰腺稍大或增大, 其内回声稍增粗。随病情进展出现胰腺进一步增大, 胰腺回声改变 (减低或增强) , 胸腔、肾周积液表现。5例在早期即出现胰腺密度改变, 同时有肝大、胸腹水、双肾周、肝肾间隙或脾肾间隙等多部位积液改变。1例并发胰腺假性囊肿表现为胰腺体尾部前方见形态较固定的类圆形液性暗区, 似有包膜。3例重症胰腺炎发病后1~5 d内行CT检查, 主要表现为胰腺局限或弥漫性增大, 解剖结构模糊、胰腺内高低密度不均, 胰管扩张, 胰周腹腔积液。

2.6 转归

存活3例, 中位年龄11岁 (7~14岁) , 平均住院时间3.5周。死亡4例, 中位年龄4岁 (2.6~6岁) , 于发病后1~10 d死于休克。

3 讨论

正常机体组织存在门冬酰胺合成酶, 可以合成细胞生存所必需的门冬酰胺, 瘤细胞缺乏此酶只能从外界摄取, 门冬酰胺酶正是通过耗竭瘤细胞内的门冬酰胺, 阻断其蛋白合成, 从而达到抑制其生长繁殖的目的。但是L-ASP对肝脏、胰腺等蛋白质合成代谢较为旺盛的器官毒性较大, 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其中胰腺炎为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为7%~18%, 可短期内迅速进展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多数很快发生休克而死亡, 病情凶险, 其发病与剂型无关[3]。诱导化疗期间更易发生胰腺炎, 因此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格外重要[4]。

L-ASP导致AP机制是由于L-ASP直接损害胰腺腺泡, 胰酶逸出激活, 引起胰腺组织分解破坏及自身消化, 从而导致胰腺炎发生。报道发现高蛋白、高脂肪、暴饮暴食是L-ASP并发AP的诱因。本组7例AP中, 有3例患儿年龄<6岁, 因L-ASP化疗结束后7~18 d暴饮暴食及食用火腿肠、鸡腿等高蛋白饮食发病。国外报道L-ASP可维持外周血中ASP处于耗尽状态时间为14~23 d[5]。国内研究发现, 从低脂饮食转为普食, 将会促进胰腺分泌, 易诱发胰腺炎, 因此, 在使用L-ASP期间及停药后一段时间, 应保持饮食量及质量的稳定, 少量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 从而避免诱发胰腺炎[6]。饮食因素为AP重要诱因之一, 然而本组病例显示, 4例患儿严格限制饮食, 分别于用药期间及用药后出现AP表现, 分析发现, 这4名患儿年龄在7~14岁之间, 中位年龄11岁。Kearney发现, 10~18岁患儿发生胰腺炎几率是小年龄组的2.4倍, 发生胰腺炎的年龄较未发生胰腺炎的年龄明显增大 (中位年龄分别为8.5和4.5岁) 。国内关于胰腺炎的报道, 发病年龄也多在6岁以上, 说明年龄及体质特征可能与胰腺炎发生有关, 年龄越大, 发生胰腺炎几率越大, 这与本研究一致[7,8]。

L-ASP所致儿童胰腺炎, 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多样, 在7例出现胰腺炎的病例中, 6例以腹痛起病, 多以上腹部为主, 初为间断性, 于24~48 h内加重, 转为持续性腹痛, 大多数儿童放射性痛不明显, 本研究中有明显腰背部放射痛者仅1例, 多数伴有腹胀、恶心呕吐, 发热、黄疸等临床症状, 然而不同患儿临床表现差别较大, 本病例中1例患儿无腹痛, 仅表现为腹胀、恶心, 既往也曾有类似报道[9], 说明儿童胰腺炎临床症状可不典型, 对于不典型症状患儿, 查体发现上腹部持续性压痛有助于诊断。在本研究中1例出现GreyTurner征, 于发病后3 d出现, 共持续5 d消失, 然而在儿童胰腺炎中cullen征和Grey-Turner征在儿童较少见, 一旦出现常提示为重症AP。

一旦发生胰腺炎, 应立即停用L-ASP, 减少胰液分泌和使胰腺休息。禁食胃肠减压, 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减少胰酶分泌, 积极纠正休克及凝血机制异常, 应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 合理补液营养支持、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症等综合治疗[10]。报道发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预后较好, 多可治愈, 但在胰腺炎发展过程中, 常短期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而成为重症胰腺炎, 死亡率高达20%~30%, 部分报道达50%, 预后差, 恢复慢, 主要处理为内科综合治疗, 防止坏死组织进展, 内科保守治疗48 h病情无好转, 胰腺严重坏死, 并发巨大胰腺假性囊肿者需外科手术治疗[11,12]。其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诊断延迟, 在死亡的3例患儿中, 由于发病后未及时就诊, 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 最终因休克死亡, 因此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并积极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是减少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

儿童胰腺范文

儿童胰腺范文(精选3篇)儿童胰腺 第1篇讨论儿童急性腹痛是指腹腔内、盆腔内和腹腔后组织或脏器发生急剧性病理变化, 以腹部症状、体征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