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约束范文
保护性约束范文(精选6篇)
保护性约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10月—2012年9月行保护性约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2例, 患者均因有自杀、自残、攻击他人等行为而行保护性约束, 约束部位均为肩、四肢, 患者在约束前均无便秘症状, 排便良好, 无其他躯体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成干预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男19例, 女7例;年龄23~61岁, 平均 (44.2±3.8) 岁;约束时间5~11d, 平均 (8.1±2.5) d。干预护理组:男18例, 女8例;年龄21~59岁, 平均 (43.5±4.8) 岁;约束时间5~10 d, 平均 (8.3±2.2)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约束时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护性约束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护理组除常规的护理措施外, 还有针对性实施便秘干预护理。通过大量阅读、查找精神分裂症患者保护性约束期发生便秘的各种因素, 并结合护理人员的实践经验, 制定便秘干预护理措施, 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由于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期, 其行动受到限制, 患者感觉失去尊言, 产生挫败感, 常常出现反抗、不满、烦躁不安、神情紧张等不良情绪, 导致患者周围神经张力升高致肠道平滑肌痉挛便秘[3]。因而要及时、有效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安慰患者这只时暂时性的措施, 并满足其一切合理的要求, 尽快让患者情绪稳定下来, 慢慢缓解其心中的压力、忧虑、不满等, 避免或减少不良情绪对便秘的影响。
1.2.2密切观察排便情况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约束于床上, 因病情需要而不能随意解除, 因此患者的排便姿势、排便时间可能因此改变, 是引发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4]。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通过训练患者定时排便, 患者排便时护理人员要保证良好的环境, 房间要干净、整洁、通风良好, 保证环境的私密、清静,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排便时间、性质、量以及困难程度等, 一旦出现排便不畅, 要及时给予对应的护理, 可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3~4次/d, 若排便困难不能缓解则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1.2.3 膳食干预
由于约束期活动量大大减少, 同时有部分患者出现情绪波动, 导致患者进食量减少或拒绝进食。护理人员可进行喂食, 主食要粗、细搭配, 多食用新鲜蔬果, 每天保证喝充足的水, 早上进食前要喝200~400ml的水, 以促使肠的蠕动, 避免便秘。对于绝食严重者可采取鼻饲法, 鼻饲液要按照常规要求严格配制。
1.2.4 约束人性化
尽量减少保护性约束的时间及约束的使用比率, 是降低便秘发生率的关键[5]。根据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不同情况, 要采用不同的约束方法;被约束的身体部位要用衬垫;并依据患者的病况对约束程度进行适当调节;天气寒冷时, 要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天气炎热时, 要做好患者的降温工作, 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感、依从性等, 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便秘预防工作。对约束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调节, 并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能不用保护性约束时就尽可能不采用。
1.2.5 健康宣教
对患者讲解便秘对身体的损害, 以及如何正确预防、正确处理便秘, 使患者心中有数, 做到主动预防、积极配合, 从而使便秘干预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1.3 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患者在约束期排便情况, 依据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及便秘程度进行评价: (1) 轻度便秘:症状较轻, 经一般护理后能好转, 不需要用药; (2) 中度便秘:症状较明显, 需用药才能缓解; (3) 重度便秘:症状较重, 患者很痛苦, 需连续用药或用药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约束期发生便秘情况比较干预护理组便秘发生率为3.85%, 对照组为26.92%, 干预护理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疾病发作时临床表现为异常兴奋、冲动、自杀、自残以及伤害他人等, 为保护患者及维护他人生命安全, 保护性约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有关研究表明, 保护性约束不仅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配合性, 而且能有效维护医院的安全管理[6]。然而, 在保护性约束期间, 患者的身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其中, 便秘是约束期重要合并症之一, 有调查显示,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期的便秘总发生率为20.5%, 在高发生率中, 以精神分裂症约束期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最高, 可高达32.4%[7]。在保护性约束期发生便秘, 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 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如肛裂、痔、肠胃功能紊乱等, 严重时会导致肠穿孔。因此, 对保护性约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早期便秘干预措施势在必行。
本研究通过大量阅读、查找精神分裂症患者保护性约束期发生便秘的各种因素, 并结合护理人员的实践经验, 制定全面的、科学的干预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干预、膳食干预、密切观察排便情况、约束人性化、知识宣教等, 尤其是增加了约束人性化措施, 提高了患者的自尊感、依从性, 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便秘预防工作, 从而大大降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期的便秘发生率, 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 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期实施便秘干预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10月—2012年9月行保护性约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2例, 随机分成干预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一般护理, 干预护理组除常规一般护理外, 实施便秘早期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约束期便秘情况。结果干预护理组便秘发生率为3.85%, 对照组为26.92%, 干预护理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通过便秘干预护理措施, 提高了患者的自尊感、依从性, 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便秘预防工作, 从而大大降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期的便秘发生率, 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 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约束, 身体的,便秘,护理
参考文献
[1] 徐玉琴.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病房的合理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9) :105-106.
[2] 石惠珍.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中潜在问题及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1) :98l-983.
[3] 李义会, 阚瑞云.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6) :1535-1536.
[4] 成香, 王同举.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的原因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10 (8) :596.
[5] 苏柯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2011 (2) :111-113.
[6] 刑善勇, 孙素珍, 李栓荣.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7) :54.
保护性约束 第2篇
2对不能配合的患者,如拔管,抓伤口等,给予手脚约束,用绷带和棉垫束缚手腕和踝部,绷带以双套结的形式套于腕部,并垫一棉垫,保护皮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会注意松紧度。
3对于四肢躁动剧烈,发生打人,蹬踹,双腿跨越床档者,护士会给予四肢约束,用特制约束带束缚肩部,上肢,膝部,同样内衬棉垫,以保护患者皮肤。
4在使用约束具期间,护士经常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必要时会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5在使用约束具期间,护士会将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保护患者安全和舒适。
保护性约束 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态度与行为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2名精神科护士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对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得分为(26.41±2.78)分,行为得分为(30.41±2.31)分。结论精神科护士对保护性约束呈中性态度,能比较恰当地使用保护性约束。
[关键词]保护}生约束:态度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常用的一项治疗措施,能有效地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防止患者发生伤人、自伤行为,保护患者及周围环境的安全,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但是使用不当,易会造成对病人的伤害。张云志等调查表明,27.5%的精神病患者及76.7%的家属认为保护性约束有可能存在被滥用的现象。护士对保护性约束所持的态度、约束的行为频率关系到患者的权益、护患关系。为此,对我院护士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于对患者合理的使用保护性约束,避免医疗纠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7月便利抽取我院精神科护士102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女性90名,男性12名。年龄22~51(34.02±7.47)岁。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时间:1~23年,中位数10.50年。职称:护士39名,占38.24%:护师33名,占32.35%:主管护师30名,占29.41%。学历:本科13名,占12.75%:大专53名,占51.96%:中专36名。
1.2方法
参考李敏燕等和梁素娟研究中使用的问卷结合精神专科护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自制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①基本资料: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②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共11题,采用Likert4级计分,从总是”(4分)至从不”(1分)。总分最低11分,最高44分。分数越高提示护士对保护性约束态度越正性。③保护性约束的行为:共9题,同样采用Likert4级计分。总分最低9分,最高36分,分数越高提示护士对保护性约束使用越恰当。调查问卷由调查者本人亲自发放和收回,发放102份,收回102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运用一般性描述分析及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精神科护士对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态度总分为(26.41±2.78)分,具体项目得分见表1。
精神科护士对患者执行保护性约束的行为总分为(30.41±2.31)分,具体项目得分见表2。表2精神科护士对患者执行保护性约束的行为(n=102)分低,表明对精神病患者保护约束的时间有过长的现象。保护性约束治疗在精神科主要用于治疗不合作或有自杀、伤人等危险行为发生的患者,而这些危险行为常突发、难以预料加之患者自知力缺损,执行保护性约束时,往往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护士对松解患者的约束用物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担心患者会自行解开约束,带来工作上的麻烦。
4小结
3讨论
3.1精神科护士对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态度
从表1得知,护士对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得分(26.41±2.78)分,表明精神科护士对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呈中性态度,这可能是由于精神病患者缺乏辨认、控制能力,住院期间病情发作和其他因素影响易出现自伤、伤人、攻击等意外事件,而保护性约束能暂时有效的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护士倾向使用保护性约束有关。项目保护约束病人时会觉得不好意思”得分低,说明精神科护士在执行保护性约束时,没有负性情绪,这与护士认为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一项常规的治疗措施有关。项目为了医疗处置方便而采取保护性约束”及当护理人员不足而无法密切照顾患者时会考虑保护性约束”得分较低,说明精神科护士在使用保护性约束时,更多考虑的是用于控制患者的异常行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3.2精神科护士对患者
从表2得知,护士对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的行为得分较高(30.41±2.31),表明精神科护士能严格执行约束制度及操作规程,较规范的使用保护性约束。项目执行保护性约束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得分较低,说明此次调查的护士对患者的病情缺乏整体的评估行为。项目至少2小时会松解患者的约束用物一次”得
保护性约束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6月我院男性精神科共收治患者472例,其中使用保护性约束带148例,年龄13~20岁18例,21~30岁65例,31~40岁32例,41~50岁23例,51~55岁10例。患者入院诊断为各类精神疾病,入院时均有兴奋躁动、违拗行为。
方法:参与研究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到病案室将使用保护性约束带的1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找出,统一记录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保护性约束带的使用记录,其中包括约束原因、时间、部位、方式、持续时间、约束的效果、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如果有约束意外发生后,如何处置,处置效果如何。
结果
约束使用特征:①约束使用率:148例患者中,约束带使用率31%,其中56例患者是第1次住院的精神患者,入院前3 d使用约束带38例,入院7 d使用约束带24例,住院7 d后20例。通过对各种数据及资料的具体分析可见,首次住精神科病房的患者约束带使用率最高,患者首次住精神科病房,环境陌生,依从性差,因此出现兴奋躁动的情况较多。另外精神疾病活跃期约束带使用率也明显偏高。②约束的时间特征:约束使用时间0.5~41 h,平均5.19 h。日间约束平均3.55 h,夜间约束平均12.58 h,夜间约束持续时段>10 h 12例(15.50%)。因夜间工作人员缺少预防性保护。
约束护理:①选择约束保护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约束保护的部位,一般情况主要选择四肢的上肢腕关节、下肢踝关节进行保护性约束。②约束工具我院选择的是自制约束带,颜色为深蓝色,长2 m,宽0.12 m。③严格按照约束指征给予患者进行约束,在使用约束措施前要向家属告知约束须知,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价和记录。
护理措施:①知情同意:保护性约束在使用前患者家属有知情同意权,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家属并得到家属的同意,签字后有效。紧急情况下,可以先使用约束措施,再让家属补签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中要写明约束的目的及必要性,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解除家属的疑虑,积极配合治疗。②掌握适应证:保护性约束使用前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③观察及护理:在对患者行保护性约束时,密切的观察和护理非常的重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对于被约束的患者要有专人负责重点护理,随时巡查,每1~2 h更换肢体位置1次,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温度及血液循环情况,并严格执行床旁交接班制度。约束患者由于被限制活动,生活暂时不能自理,需要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做好记录,在护理观察中尤其要及时对患者皮肤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的肢体情况,约束部位血运情况,皮肤完整性以及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等。④保护性约束的解除:患者病情平稳,评估患者精神状况好转后,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遵医嘱可以给予患者解除保护性约束。解除保护性约束后要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包括患者肢体活动情况、约束部位皮肤情况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
讨论
提高治疗护理质量:在精神科病房,对于兴奋躁动、违拗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是很重要的,尽管如此,保护性约束对患者也有很大不良影响,例如皮肤损害、心理影响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需要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适应证。恰当的保护性约束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护理管理及护理人员配置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影响着保护性约束的使用。
降低约束使用率:要降低约束率,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性约束管理制度,有效的监管,加强护理人员对保护性约束的系统培训,每周进行护理安全事件讨论。强调替代约束的方法,其目的是在不给患者带来更大危险的前提下,将约束作为最后选择并尽量减少其约束性[3]。我院保护性约束存在潜在的安全不良事件,原因是工作人员不足,约束工具单一。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和人员配置,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加约束设备,可减少不合作事件的发生,减少约束保护导致的不良事件,有效降低约束使用率。
在精神科病房中,对病情需要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意外发生的概率,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对于保护性约束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密切的观察,合理的约束,有效的预防措施来进行预防。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护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也可以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侯明如,蔡燕,徐慧鸣.探讨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细化标准[J].护理研究,2013,27(3):34.
[2]陈美玲,杨晓江.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5):9-11.
[3]李江华,辜雪萍,王涌,等.5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分析及人性化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11(6):10-13.
保护性约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品管圈的建立:本病房于2014年4月15日建立品管圈,一共有七名圈成员,其中有一名圈长,一名秘书。我们的圈名由各圈员头脑风暴最后投票决定,设定圈名为“完美圈”,圈名的意义是让我们携手努力用爱心和技术使患者皮肤完好,人生完美。
1.2 主题选定
小组成员针对本病房现存的一些护理问题,并应用品管圈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确定了“降低精神科保护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作为活动主题。
1.3 拟定活动计划书
我们遵照PDCA的工作步骤,拟定了本次活动的甘特图。活动时间为2014年4月15日~2014年9月30日。对活动的十大步骤设定了每步所需的时间及具体项目负责人。
1.4现状把握选择2014年4月16日~2014年6月4日住院的保护性约束患者8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精神分裂症68例,双相情感障碍8例,躁狂症2例,抑郁症1例,心境障碍2例。选择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19日住院的保护性约束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精神分裂症66例,双相情感障碍6例,躁狂症1例,抑郁症1例,心境障碍1例。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年龄18~6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我们运用查检表进行了数据统计,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原因,通过柏拉图(图1)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改善值为79.49%。
1.5 目标设定
根据公式: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我们计算出本次活动的目标是5.81%,即我们的活动目标是两个月内将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由11.11%降到5.81%,进步率达47.7%,并保持与巩固效果。
1.6 解析圈员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讨论分析,并绘制了鱼骨图(图2),找出了导致保护约束患者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缺乏、皮肤护理不到位、保护带不适用、衬垫使用不正确、患者尿床。
1.7 对策拟定与实施
圈员针对要因提出相应对策,再通过投票及打分评价对策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最终选定了五个对策,拟定了相应的对策实施表,实施如下。
1.7.1 培训病区护士相关知识并定期考核
对病区护士进行压疮护理相关知识及保护性约束操作培训,并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1.7.2 制定保护性约束患者皮肤护理规范化流程
专门制定保护性约束患者皮肤护理流程,督促病区护士学习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的皮肤护理,并按照流程对保护性约束患者进行皮肤护理。
1.7.3改进现有的保护约束带为了节约成本将病区的保护带进行改进,将保护带内侧缝制棉垫,这样减轻了保护性约束患者躁动时皮肤和保护带的摩擦力,从而减少压疮的发生。
1.7.4 设计制作新的衬垫并督促病区护士及时正确使用
病区只有一种规格的衬垫,并不适用于所有保护约束部位,因此我们设计制作了新的衬垫,分别保护肩部,手腕部,脚踝部。向病区护士宣教约束患者时及时正确使用衬垫的重要性,督促护理人员对保护约束患者使用衬垫,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1.7.5 加强保护性约束患者小便情况的评估与记录
保护性约束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尿床,尿液的刺激增加了患者压疮的发生率。为了减少患者尿床,护士应及时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排便并将患者的排便情况按时记录到保护性约束患者巡视记录单上。我们规定护士每小时到床边评估保护性约束患者膀胱充盈程度,询问患者是否需要解小便,对于进行输液的保护性约束患者增加评估的频率。对于需要小便的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床上用尿盆解小便或者多人协助下床入厕解小便,患者小便后记录到保护性约束患者巡视记录单上。交班护士注意查看巡视单上患者的排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1.8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收集了2014年8月份所有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人次及发生压疮患者的人次,压疮分期标准以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提出的分类法为准[2],根据公式计算保护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保护性约束患者发生压疮的例次/同期保护性约束患者例次×100%得出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为1.33%(见表1),护士相关知识考核合格率由64.29%上升到100%(见表2),保护性约束质量不合格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
2.2 无形成果比较
通过品管圈活动得到的无形成果,远远大于有形成果,我们用评分表对七位圈员进行评分,内容包括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QCC手法运用及幸福感六项,每项每人最高5分,最低0分,计算出总分及平均分,并绘制雷达图(图3)可明显看出每项在活动后都是正向成长的。
3 讨论
3.1 降低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
品管圈是一个可持续开展并且有效改善部门业绩,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品质的质量改善活动[3],我们圈通过运用甘特图、柏拉图、查检表等品管圈工具,严格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分为四期,按计划逐步实施,并对实施中发生的问题检讨改进,强调护理人员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的观察,教会护理人员观察约束患者的方法。研究显示[4]对于存在压疮风险的患者实施正确的干预,尤其是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3.2 提高保护性约束护理质量
通过品管圈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约束手法、约束工具选择、约束期间护理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水平。并制定保护性约束患者皮肤护理规范化流程,规范约束期间皮肤护理措施,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品管圈活动以后,全区护理人员均按照统一的要求及规范对保护性约束患者实施皮肤护理,明确患者保护性约束期间的皮肤观察重点、护理措施等,消除因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护理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皮肤流程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同时通过强化培训,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明显提升(P<0.01)。
3.3 提高护士压疮预警的能力
Hulsenboom等[5]调查研究证明,临床护士对压疮预防知识的缺乏和护理措施不一致制约了压疮预防的结果,因此我们圈活动通过对压疮预防、风险评估及判断、处理、预防技能、减压敷料的应用、患者健康教育等,使护士熟练掌握压疮相关预防和护理知识,并从思想上重视防治压疮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护士对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的预警能力,减少保护性约束期间压疮的发生。
3.4 增强护士的综合素质
品管圈的活动精神是尊重人性,建立愉快的工作现场;激励同仁用无限的脑力资源;改善事业品质、繁荣组织[6]。品管圈活动至今,我们每位圈员都在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彼此间团结协作,消除了因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不同对患者造成的损伤[7]。
摘要:目的 探索品管圈在降低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应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病区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由11.11%降到1.33%。结论 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护士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保护约束患者,压疮
参考文献
[1]施忠英.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现状与发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5):301-302.
[2]邱萍.压疮的伤口评估及局部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5C):1325-1326.
[3]徐建鸣,蔡贤黎,姚礼庆,等.应用品管圈减少患者内镜诊疗等候时间的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1.
[4]Zaratkiewicz S,Whitney JD,Lowe JR,et al.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tracking system and algorithm[J].J Health Qual,2010,32(6):44-51.
[5]Hulsenboom MA,Bours GJ,Halfens RJ.Knowledge of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a cross-section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nurse[J].BMC Nurs,2007,9(6):2.
[6]国秀娣,陆俊,李益民,等.持续质量改进报告160份存在的缺陷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8(11):970-972.
保护性约束 第6篇
灵敏性是“逐级配合、逐段整定”整定计算原则下确定保护配合状态的重要依据, 选择性则是保护定值相互配合需要满足的另外一个条件。根据继电保护对灵敏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在论述自动调整方法之前, 本节首先引入一些基本概念, 如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定值主导保护、灵敏度主导保护和灵敏度影响保护等。22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的后备保护的定值多考虑近后备灵敏度要求, 因而所提到的灵敏度均指近后备灵敏度。对于阶段式保护, 每一段 (II、III、IV段) 都有自己的灵敏度要求及灵敏度约束条件, 其中每一段的灵敏度约束条件值由其灵敏度要求决定。由于本文提出的自动调整方法普遍适用于任何一段, 因而, 在本文论述中, 涉及到的保护均泛指任何一段保护, 在应用的过程中, 只需将保护具体到相应段即可。
1 自动调整的相关概念
结合图1所示系统, 对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定值主导保护、灵敏度主导保护和灵敏度影响保护等概念进行详细的说明, 其中保护R1为下文中的“整定保护”, 保护R2、R3和R4分别为保护R1的相邻上、下级保护。
1.1 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
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是指为了满足近后备灵敏度的要求, 整定保护的定值必须满足的条件。如图1所示系统, 在计算R1的保护定值时, 为了满足近后备灵敏度的要求, R1与R4的配合结果必须满足定的条件, 该条件即为R1的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零序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的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分别如式 (1) 和 (2) 所示:
式中:Idz和Zdz分别为零序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的定值, I0min为保护所在线路末端接地故障时流过保护的最小零序电流, Zgs为距离保护中校灵敏度用阻抗, Ksen为取决于线路长度的灵敏度系数。正如前文提及, 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适用于零序电流保护或距离保护的任何一段, 下文中的相关概念及自动调整方法亦是如此。
1.2 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
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是指为了使得相邻上一级远后备保护与整定保护配合的结果同时满足灵敏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整定保护的定值必须满足的条件。在图1所示系统中, 为了使得R3与R1配合的结果满足R3对灵敏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R1的动作定值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即R1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该约束条件仅考虑相邻上一级远后备保护相同段对灵敏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如计算保护R1II段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时, 仅考虑保护R3II段的要求, III段类似。若存在多个远后备保护时, 分别计算相应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 根据需要, 取其中最大或最小的结果作为最终的约束条件的极值;若不存在远后备保护, 该约束条件为自动满足。零序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分别如式 (3) 和式 (4) 所示。
式中:I'sen和Z'sen分别为远后备零序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保的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的极值, Z'为远后备保护所在线路的正序阻抗, Kk为可靠系数, Kf为零序分支系数, Kz为助增系数 (对于相间距离保护, Kz为正序助增系数;对于接地距离保护, Kz为正、零序助赠系数的较小者) , 其它参数的意义如前文所述。
1.3 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
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是指为了满足相邻上一级远后备保护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 整定保护的定值需要满足的条件。在图1所示系统中, 为了使得R3与R1的配合结果满足R3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的要求, R1的动作定值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该条件即为R1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考虑到实现的复杂性及方法的实用性, 所提出的自动调整方法仅考虑相邻向上两级远后备保护的灵敏度要求。如果整定保护只有相邻一级远后备, 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自动满足。零序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分别如式 (5) 和式 (6) 所示。
式中:I'cs和Z'cs分别为远后备零序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的极值, 其它参数的意义如前文所述。
1.4 定值主导保护
定值主导保护是指与其配合的结果决定整定保护动作定值的相邻下级保护。任何整定保护的动作定值都仅仅取决于与相邻下级某一个保护的配合结果, 对于零序电流保护, 定值主导保护是配合结果最大的相邻下级保护, 而对于距离保护, 定值主导保护则是配合结果最小的相邻下级保护。如图1所示系统, 若R1的动作定值取决于R1与R4的配合结果, 则R4为R1的定值主导保护, 记作Set F R11 1=R41 1。
1.5 灵敏度主导保护和灵敏度影响保护
灵敏度主导保护是指造成当前整定保护的动作定值无法同时满足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和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的相邻下级配合保护。
2 自动调整方法
2.1 配合状态选择
配合状态选择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和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选择整定保护与相邻下级保护的配合状态, 并根据配合状态确定配合结果, 进而确定灵敏度主导保护集合和灵敏度影响保护集合中的元素。若配合结果同时满足约束条件 (1) - (6) 的要求, 灵敏度主导保护集合和灵敏度影响保护集合为空集。
对于任一整定保护, 首先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确定其相邻上级远后备保护以及相邻下级配合保护, 并根据式 (1) - (6) 计算其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和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然后, 选取其中的一个配合保护, 计算整定保护与其低段配合的结果, 并判断该配合结果是否满足三个灵敏度约束条件, 如配合结果不满足约束条件, 进一步计算整定保护与相邻下级保护高段配合的结果, 并判断该配合结果是否满足灵敏度约束条件, 若配合结果不满足约束条件, 则将配合保护计入整定保护的灵敏度主导保护集合, 并将整定保护计入配合保护的灵敏度影响保护集合。若与低段配合结果满足灵敏度约束条件, 则整定保护保护与相邻下级保护的配合状态为“与相邻保护低段配合”, 否则配合状态为“与相邻保护高段配合”。遍历相邻下级配合保护, 即可确定整定保护与其配合的配合状态, 以及整定保护的定值主导保护、灵敏度主导保护和灵敏度影响保护集合中的元素。
以整定图1所示系统中保护R1的II段为例, 在计算R1与R4的配合结果时, R1首先与R4的I段配合, 若配合结果满足灵敏度约束条件, 则置R1与R4的配合状态为“与相邻保护I段配合”, 否则进一步与R4的纵联保护配合;若与R4的纵联保护配合的结果满足灵敏度约束条件, 则置R1与R4的配合状态为“与相邻纵联保护配合”, 否则进一步与R4的II段配合, 并置R1与R4的配合状态为“与相邻保护II段配合”;若与R4的II段配合的结果仍然无法满足灵敏度约束条件, 那么R4就是R1灵敏度主导保护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而R1也成为R4的灵敏度影响保护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2.2 定值自动调整
定值自动调整阶段针对具体保护对其灵敏度主导保护集合中的保护的动作定值进行调整, 直到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和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都满足要求。该阶段的核心是灵敏度社导保护动作定值的调整, 而实现手段则是调整灵敏度主导保护与其相邻下级配合保护的配合状态。
3 结束语
总之, 巨大的网络规模、复杂的电网结构和多变的运行方式, 对传统继电保护的可靠动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为了发现电网中继电保护系统的薄弱环节、提高继电保护协调动作的能力, 研究继电保护脆弱性和广域继电保护大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朱声石.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保护性约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