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产品范文
边际产品范文(精选10篇)
边际产品 第1篇
一、二元边际的分解
多产品企业假设下, 最典型的是Bernard (2009) 的分解方法。Bernard (2009) 从动态时间变化与静态截面结构两个层面分解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本文主要参考其动态分解方式, 考虑在相邻的t-1年至t年间, 中国出口总量的变动可以分解为新进入企业带来的出口增加额、退出企业的出口减少额以及持续存在企业出口额的变动之和。持续存在企业的出口变动进一步分解为存在企业新增加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退出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以及原有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增加额和减少额。以往文献在运用这一分解方法时, 仅仅针对静态截面结构层面的分解方式进行了回归, 没有对动态时间变化的分解方式进行回归。
具体的, 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企业的月度出口数据, 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2005年12月, 共计72个月。对于每个月的出口数据, 根据每个企业的企业编码、产品编码、出口额信息, 按照Bernard (2009) 对二元边际进行动态分解的方法, 将这72个月度数据相邻月份之间二元边际的变化进行分解。
二、中国多产品企业出口动态分析
根据上述分解方法, 即可得到中国多产品企业的二元边际变化。接下来对中国多产品企业的出口动态进行分析。
附表A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 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选择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保持持续出口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 进入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4957家企业, 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增加了两倍, 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4245家企业;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则翻了两番, 由2000年1月的7842种产品, 增加为2005年11月的32426种产品。相比而言, 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仅为原来的两倍, 具体而言, 退出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6726家企业, 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1933家企业, 退出市场的产品数由2000年1月的12734种产品, 增加为2005年11月的23004种产品。仔细观察数据变化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在每年年末会有大量的企业选择进入市场, 导致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暴增;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选择退出市场, 同样导致相应的退出市场的产品数暴增, 这一特点可以称之为“年末小高峰”。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 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情况基本相似, 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大概增加为2000年年初的三倍。除此之外, 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增长幅度基本平稳, 在每年年末不存在数量上的激增, 和企业间扩展边际相比, 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并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在集约边际层面, 持续出口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的变化与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相似, 2005年年末的水平基本是2000年年初的三倍, 增长幅度基本平稳, 也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
附表A仅仅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 多产品企业的不同选择 (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保持持续出口) 导致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 附表B则表示了由于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在企业出口额变化总量层面, 经过使用月度数据进行分解得到的观察结果和年度数据逐年增长大不相同:在月度数据细分层面, 相邻月份之间的变化不再是大幅增长, 而是既有增加又有减少, 有些月份甚至变化幅度极大。年度数据层面仅仅描绘了一幅不断增长的景象, 月度数据则更加细致真实的描绘了出口额的频繁、正负双向和较大幅度的变动。
单位: (百万) 美元
接下来将数据由企业出口额总量层面细分到二元边际层面。具体的, 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 由于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数量规模不是很大, 正负效应相互抵销, 总效应一般很小, 绝对值介于2-5 (亿) 美元之间。由于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 每年年末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激增, 但是后者在数量规模上远远是前者的数倍。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 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数量规模变化比较稳定, 绝对值介于20-40 (亿) 美元之间。虽然在分析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时未发现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 在分析企业出口额变化时, “年末小高峰”现象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2004年12月-2005年1月, 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为61 (亿) 美元, 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8、43 (亿) 美元;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110 (亿) 美元, 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5、-47 (亿) 美元。在集约边际层面, 持续出口的企业出口额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变化幅度很大, 正负方向都有, “年末小高峰”现象对集约边际同样造成了影响。
附表C则表示了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所占的比重大小。一般而言, 集约边际对企业出口额的变化贡献最大。例如2003年2月-3月, 集约边际贡献了80.89%, 企业间扩展边际贡献8.17%, 企业内扩展边际贡献10.94%。然而有些月份, 扩展边际分解量的贡献会超过集约边际的贡献。例如, 2002年5月-6月的集约边际为84.36%, 贡献度依然是第一位, 然而企业进入市场50.12%, 企业退出市场-38.51%, 绝对值加总已经超过集约边际。更加出人意料的是, 虽然企业内扩展边际仅为4.04%, 相对于集约边际微乎其微, 然而企业增加产品种类对出口量的贡献为210.06%, 企业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为-206.02%, 大约是集约边际的三倍。在单产品理论框架下, 仅能得出集约边际的占主导的结论, 忽视了企业因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 也只有在多产品理论框架下才能将企业内扩展边际进行分解, 才能发现企业内扩展边际对于出口量变化的贡献。
单位:%
参考文献
[1]Bernard AB, Jensen JB, Redding SJ, etal.The margins of US trade (long version) [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9.
[2]Melitz MJ.The impact of 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 71 (6) :1695-1725.
[3]李新, 曹婷.企业出口动态、二元边际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 2013, 08:25-37.
[4]钱学锋, 王胜, 陈勇兵.中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事实与解释[J].管理世界, 2013, 01:9-27+66.
[5]施炳展.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J].经济学 (季刊) , 2010, 04:1311-1330.
边际产品 第2篇
在笔者叹息德罗巴、阿内尔卡等人的离去之时,国足王大雷于发布会游戏互动环节正式亮相,在现场与玩家上演镭射手枪大战,将现场气氛带向狂热。他业余也是一名FPS游戏爱好者,并且还是《行星边际2》的忠实玩家。
另外如果说现场还有能让笔者心动的东西的话,自然是全球唯一绝版典藏礼包的拍卖。刨去朱骏和索尼首席执行官的签名,礼包还包含iphone5、ipad4各一台,以及《行星边际2》游戏内超级特权:任意阵营任一职业、载具证书技能全解锁,全套(包含载具、武器、步兵装甲)VIP专属棕榈黄金迷彩。光是证书技能全解锁就已经让笔者激动不已,只是最终15000的成交价不是我等屌丝能买的!
SOE CEO全程观摩军团争霸总决赛
索尼在线娱乐(SOE)首席执行官John Smedley亲临发布会现场,当场再次向玩家宣布了《行星边际2》即将正式开启大规模不删档测试,并申明大陆服务器将与美服保持同步更新,力求让每一位中国玩家体验到游戏最新内容。John Smedley还对本次军团争霸邀请赛做出了十分肯定的赞扬,同时表示未来《行星边际2》将开发更多的电竞元素与玩法,对电竞化之路充满憧憬与信心。
在接下来的《行星边际2》首届军团争霸邀请赛总决赛中,由灭世狂舞KOK、红色闪电、WAR-WOLF战狼组建而成的“地球共和国卫队”以及由GreenHand联合舰队、PLA军团、26space联合成立的“新联邦联军”,在现场最终上演巅峰对决。在最后的爱伊莎科技工厂战斗中,TR的MAX和NC上演攻防大战,面对人海战术的N C轮攻,TR逐渐败下阵来。而最终新联邦获得了《行星边际2》首届军团争霸邀请赛的冠军!
结语
临近发布会结束,《行星边际2》启动“奥拉西斯星座计划”,国服中出色的10名玩家将获得用自己的名字进行“行星命名权”的终身荣耀奖励。而这个通过国际天文组织承认的计划,也将让奥拉西斯星球的战斗更加激烈。
边际产品 第3篇
一、建立“产品实时成本与边际贡献”测算体系的内涵
1. 边际贡献 (CM) 是产品扣除自身变动成本后给企业所作的贡献, 它首先用于收回企业的固定成本, 如果还有剩余则成为利润;如果不足以收回固定成本则发生亏损。
当CM<0时, 售价不能弥补变动成本;当CM=0时, 售价刚好弥补变动成本;
当0
当CM=固定成本时, 售价刚好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弥补完;
当CM>固定成本时, 产品有毛利。
2. 边际贡献概念主要运用于盈亏分析, 是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因为固定成本在品种结构调整决策时是无关成本。
3. 依据“产品单位边际贡献=产品单位销售价格-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产品单位销售价格- (产品单位成本-产品单位固定成本) ”函数, 建立产品实时成本、产品边际贡献测算模型, 根据大宗原材料、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产品加工成本情况, 从炼铁工序开始, 到炼钢、轧管一次材、轧管二次材、轧管三次材, 测算各产品合同的成本、边际贡献并进行从大到小排序, 从而指导销售部门订货及公司进行品种结构优化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等决策工作, 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产品实时成本与边际贡献”测算体系的方法
首先协调市场部、生产部、销售部、供应部以及各主要生产单位, 收集公司主要产品的定额单位消耗、冶炼费用、轧制费用、原材料采购价格、产品销售价格等大量数据, 然后财务部根据收集的数据建立公司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边际贡献测算模型。
1.建立测算体系的流程图。
2.建立代表产品最新销售价格表 (表中价格数据可随时更新) 。
单位:元/吨
3.建立各种原材料最新采购价格表 (表中价格数据可随时更新) 。
单位:元
4.建立烧结工序成本测算模型。首先根据大宗原材料 (矿石、焦炭等) 历史消耗数据、最新采购情况、最新配料结构, 确定各项材料消耗定额, 然后利用电子表格的功能, 将各种原材料最新采购价格表中的价格数据链接到本表中, 测算出最新烧结矿的成本。
5.建立铁水成本测算模型。研究铁水成本项目中各项消耗的历史数据, 整理、调整、确定铁水各项消耗的定额, 将烧结成本测算模型中的烧结、球团成本, 链接到本表中, 测算出铁水的成本。
6.建立炼钢成本测算模型。研究钢坯成本项目中各项消耗的历史数据, 整理、调整、确定钢坯各项消耗的定额, 将铁水成本测算模型中的铁水成本, 链接到本表中, 测算出钢坯的成本。
7.建立管材效益测算模型。研究管材各工序成本项目中各项消耗的历史数据, 整理、调整、确定管材产品各项消耗的定额, 将建立炼钢成本测算模型中的钢坯成本及产品最新销售价格表中的销售价格, 按对应钢种链接到本表中, 测算出各工序产品的成本及边际贡献。
三、测算体系的运用
1. 原则上每周定期由市场部提供公司采购大宗原材料、合金料以及产品销售的最新价格, 由财务部按流程, 从公司烧结生产工序开始, 然后到炼铁工序, 炼钢工序, 轧材工序, 最终到产品的销售环节, 测算出公司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与边际贡献, 并报公司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 供产品品种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等经营决策时参考。
2. 对客户的每次报出的招标产品的生产成本及效益进行测算, 为招标报价提供量化数据支撑。
3. 在自产钢坯资源不能满足规模生产需要, 考虑外购钢坯时, 由供应部向市场供应商进行询价, 财务部根据坯料市场采购价格、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各生产工序的加工成本状况, 对产品成本及边际贡献进行测算, 并报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
4. 各分子公司在向集团公司申请资源配置时, 根据内部资源的关联价格及产品市场价格测算本工序的边际贡献, 并上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按边际贡献大小进行排序, 以集团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进行资源配置。
改革的边际效应 第4篇
消息很快频见报端。调查可能因各方和解而搁浅;发改委声称已掌握核心证据;上海电信用户带宽一夜之间徒增十倍;而后电信和联通以非常相似的口吻发布了声明,提交整改方案和终止调查申请。北京联通随之公告了优惠接入测试服务……
事情还在进展当中。按照中国式思维逻辑,很难说清楚此事的起因和真实背景。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相关的博弈正在紧张进行。目前看,主要是这三方,拥有垄断权的发改委,对中国电信、联通、移动、铁通业务指导的工信部,有独立运营系统的广电部。其中万千利益纠葛,盘根错节,外人很难明晰。但是,一直纠结不清的电信、网络、电视三方格局,很可能会因此有新的调整。
消费者不觉间成了得利者。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还很难估计。但是,仅仅发改委对两大国有企业进行垄断调查一事本身,就有着非常的意义。
与此同时,发生了另外一个新闻事件,就是校车事故。其直接的结果是,几个部委开始联合制订有关校车的标准。
两件事情都是民生大事。电信部门垄断,带宽不够,资费够高,一直为消费者所诟病,多年来无人关心料理。校车的事情,更是不可忍。一方面是成千上万亿的公车消费,另一方面是破烂不堪的校车和无辜的生命。如此重要和紧要、涉及到千家的事情,在这次事故之前,似乎很少有人关心。
两件事情,短短时间,就能有明显效果,并且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好的结果,这很叫人称奇。当代中国,本是以改革开放为起家资本。但是,近些年来,经济风生水起,体制波澜不惊。尤其是改革一事,无论行动,还是讨论,总是说“难”。于是大家于改革,不愿,不敢,乃至恐惧。
如果只是躺在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大床上吃老本,纵然很厚,也有不行的一刻。面对问题,就只有请未来担当。然而,现在都不管,未来可靠吗?
两件事情的起因,一是发改委主动作为,但实在是晚了点。一是事故引发,被动应对。如果没有十几条幼小的生命呼唤,校车的衣衫褴褛,恐怕还是没人看见。
但是,中国的改革,依然是在一个好的时期。要改啥,清楚明白;如何改,早有酝酿,方案一堆;改革有基础,社会很支持,大家有能力。需要的是行动。需要的是改变那颗已经开始变得迟钝、有点麻木的心。
此时的改革,边际效应很大很大。
也许有人不喜欢改革,不管他。或许,你改了,他就变了。
小平二十年前南巡时讲: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困难再大,再多,能够多过、大过三十三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时吗?
边际产品 第5篇
1987年以来, 我国贸易总量持续高速增长, 贸易总额从1987年的862.53亿美元, 增加到2012年的3.87万亿美元, 年均增速高达170%以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作为国计民生基础的农矿产品贸易额在1987~2012年间增长了28倍, 年均增速超过110%。其中, 出口年均增速接近30%, 进口年均增速爆炸式地超过了270%。
从图1可看出, 笔者选取的30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我国农矿产品贸易额的绝大多数。其中, 3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农矿产品占我国出口的农矿产品的份额, 自198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5%以上, 1996年更是达到了84.77%的历史最高位。此外, 3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世界农矿产品的主要供应国, 自1987年以来, 向我国出口的农矿产品占我国进口的农矿产品的份额一直处于高位震荡, 虽然近年来份额有所下降, 但依然维持在40%以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30个国家和地区所占进出口份额自1997年以来都出现了螺旋式的下降, 但是截止2012年, 30个国家和地区依然占据了我国农矿产品贸易的“半壁江山”。
因此, 鉴于30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农矿产品贸易中的代表性, 笔者对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农矿产品贸易的二元边际进行了着重分析。这对促进我国农矿产品贸易, 乃至世界农矿产品贸易的繁荣与稳定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概述
自Melitz (2003) 开创性地以企业异质性和贸易成本两大假说, 构建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以来, 二元边际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多年来, 国内外众多学者试图从各个维度来剖析二元边际的变化。其中, 产品维度的方法, 由于其具有符合人们直觉的特性, 日益成为研究二元边际的主流方法, 相关研究文献层出不穷。
Eaton和Kortum (2002) 通过对贸易双方的技术和地理因素进行研究, 发现扩展边际的变化, 主要来自于贸易成本提高所导致的出口产品种类的减少, 而集约边际的变化, 主要来自于贸易成本提高所导致的进口国消费者在每种进口产品上花费的减少。Amurgo-Pacheco和Pierola (2007) 结合产品和地理两个维度, 对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了界定, 将一国出口的产品分解为四类, 即老产品—老市场、老产品—新市场、新产品—新市场、新产品—老市场。其中, 第一类定义为集约边际, 后三类定义为扩展边际。
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杨春艳等 (2011) 利用产品维度方法, 计算了2003~2009年我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 发现无论在整体还是具体技术类别上, 出口增长都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的贡献, 扩展边际的贡献很小。刘莉等 (2013) 从产品和地理两个维度, 分解了金砖国家农矿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 发现金砖国家农矿产品的出口增长在两个维度上都沿集约边际实现。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 现有研究大都没有进行产业细分, 或主要集中于贸易额巨大的制造业方面, 而对作为一国产业基础的农矿产业的研究则极为罕见。此外, 目前尚没有学者结合产业结构理论, 对二元边际的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因此, 笔者试图从产业结构的视角, 来探讨我国农矿产品贸易的二元边际, 探明我国农矿产品贸易边际的演化路径, 从而为我国农矿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 可以进一步丰富有关二元边际理论的研究。
我国农矿产品的贸易边际研究
1. 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1987~2012年WITS数据库SITCRev.2-4分位数的农矿产品贸易数据, 用产品维度的方法, 来分析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农矿产品贸易的二元边际情况。本文参照刘莉等的研究结果, 所涉及的农矿产品具体为, 第0、1、2、4章和9410子目下的农产品 (其中, 剔除第2章中的27和28节) 和第3章的矿产品。
2.贸易边际分析
此外, 笔者参照梁靖怡 (2012) 的方法, 将每年相对于上年的产品变化分解为三部分:其一两期持续贸易的产品定义为留守产品;其二当期新出现的产品定义为新进产品;其三初期有贸易而当期没有贸易的产品定义为退出产品。
分解1987~2012年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的农矿产品,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 总体上, 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在1987~2012年进行贸易的农矿产品种类在进出口方向上都变化不大, 基本保持在180~210种之间。具体说, 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的农矿产品中留守产品保持着较大的比例, 而新进产品和退出产品在进行贸易的农矿产品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分方向看, 出口方向的留守产品从200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80种以上;而新进产品基本在5种上下浮动, 特别是2010年相比2009年仅有一种新进产品加入;退出产品的变化趋势与新进产品截然相反, 但是在出口农矿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同样较低。与出口类似, 进口方向的留守产品在任何年份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 2006年和2008年, 留守产品占进口农矿产品的比例历史性的达到了100%的上限。与此同时, 新进产品和退出产品则一直处于低位震荡。
因此, 从表1可总结出, 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的农矿产品种类更新非常缓慢, 农矿产品的贸易增长, 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方向上, 都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的贡献。
我国农矿产品贸易的集约边际的演化分析
1.分析方法
我国农矿产品的贸易增长, 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方向上, 都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的贡献。因此, 笔者利用产业结构理论的方法, 探索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农矿产品贸易集约边际的演化路径。
产业结构理论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 并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产业发展问题。此后,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而采用的工具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由于本文研究的贸易边际中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理论中的产业结构具有相似性, 因此, 可将产业结构理论推广到贸易边际的研究中。
2. 实证分析
学术界测量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权威的方法是克鲁格曼指数。该指数由保罗·克鲁格曼 (1991) 在研究贸易问题时提出, 但笔者采用的是樊福卓 (2013) 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指数, 原因是产业结构相似指数更具有一般性, 其在测算多地区模型产业结构相似指数时, 可避免掉入克鲁格曼指数的“用法陷阱”。其表达如 (1) 、 (2) 式所示。
其中, Fissicemn, 表示产业结构相似指数;m, 表示区域有m个地区组成;n, 表示区域内包含n个行业;xij, 表示i地区j行业产值占其总产值的份额。Fissicemn取值在0到1之间, 当Fissicemn取值为0时, 表示区域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当Fissicemn取值为1时, 则表示区域内各地区产业结构完全相同。
笔者对 (1) 、 (2) 式中的变量进行了新的定义。其中, m取30, 表示选取的30个国家和地区;n取6, 表示表2所列的6大类农矿产品;xij变换为集约边际值。
由于产业结构相似指数中的xij表示i地区j行业产值占其总产值的比重, 因此, 其取值在0~1之间, 而计算的集约边际值无此限制。因此, 对 (2) 式进行了如下调整:
该值变大, 表明各国农矿产品进出口的集约边际趋异;该值变小, 表明各国农矿产品进出口的集约边际趋同。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仅选取了1992~2012年的集约边际值, 原因是我国从1992年才开始与俄罗斯进行农矿产品贸易。根据 (3) 式的计算结果绘制图2。
从图2可看出, 1992~2012年, 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农矿产品贸易的集约边际, 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方向上都日渐趋同。原因在于农矿产业是基础产业, 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安全和战略意义, 每个国家为了在农矿产业上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 都会制定许多保护和支持本国农矿产业的政策, 这些措施都会加剧农矿产品贸易的同构性。就具体年份讲, 两次金融危机期间, 进出口方向集约边际的结构相似指数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主要原因是, 每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矿产业, 不合理地设置各种贸易壁垒, 这导致了各国在进出口方向上的集约边际都日渐趋同。与此相反, 从2001年开始, 进出口方向集约边际的结构相似指数都出现了一次缓慢上升的过程。究其原因, 可能是随着我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 我国加深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农矿产品的贸易也更加自由化。这些利好都促使各国农矿产品贸易集约边际的趋异化, 使国际分工也更加的专业化。
3. 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贸易壁垒是导致各国集约边际趋同的主要原因。每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集约边际就会表现出趋同的态势;当各国实施自由化的贸易政策时, 集约边际就会表现出趋异的态势。
摘要:笔者基于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19872012年农矿产品贸易的SITC Rev.2-4分位数据, 用产品维度方法计算了各国的二元边际, 发现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不同经济体的二元边际在不同阶段差异显著, 但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方向上的集约边际, 总体上都大于扩展边际。在此基础上, 对起主要作用的集约边际进行了演化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与30个国家和地区农矿产品贸易的集约边际在进出口方向上都日渐趋同。最后, 对促进我国农矿产品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矿产品,产品维度,集约边际,演化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莉, 王瑞, 邓强.金砖五国农矿产品出口增长方式比较分析——基于贸易边际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 2013, (9) :45-54.
[2]梁靖怡.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二元边际结构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7) :13-16.
[3]樊福卓.一种改进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测度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7) :98-115.
边际产品 第6篇
关键词:边际成本,边际利润,成本习性
一、边际成本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产量水平下, 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即产量变化带来总成本的影响。它表明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式地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反而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生产能力限度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的固定成本的阶段性增加。
边际成本也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一个名词,在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经常使用,特别是用来判断企业产品的投产或停产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高于边际成本时,产品生产是合算的;反之, 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产品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
二、完全成本法与边际成本法的区别
传统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结,核算产品成本运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将总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产品成本是指全部的生产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作为期间成本(期间费用)直接在当期营业利润中扣除。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是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制造费用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摊计入各产品成本。因此,企业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水平而不是销售水平。因为如果产量大于销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会作为存货资产推延到下一个会计期,从而增加本期的销售利润。
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决策,成本计算分析运用的是边际成本法,也叫变动成本法。在边际成本法下,企业所有的成本按成本习性都要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成本习性是指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固定成本指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那些成本的总发生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产品的耗费则保持不变。与完全成本法不同的是,对于制造费用的处理,变动成本法将变动性的制造费用计入变动成本,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当期的期间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一样列入当期损益,从当期营业利润中予以扣除。其理论依据是:每生产一件产品,变动成本都会起变化,而固定成本是企业为提供生产经营条件而发生的,无论当期生产量多少,费用一样会发生,不随产品实体流动而流动,与产品实际生产无关,所以不应计入产品成本而应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全部摊销。在变动成本法下,存货成本或销货成本不包括任何固定性的制造费用。
边际成本法的生产成本仅包括变动成本,由于不像固定成本受产量分摊的影响,从而可以准确反映企业实际产品生产成本是如何发生的。与完全成本法相比,销售量与利润直接相关,能更准确反映实际利润的多少。由于固定成本与产量无关,在企业进行产品增、减产决策时, 不必考虑固定成本因素,从而利用边际成本法进行相关分析和生产的短期决策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导作用。边际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中常用于本量利分析和保本点预测, 包括接受追加订货或亏损产品应否停产决策等。
三、边际成本法的应用
边际成本法在制定产品决策中使用得较为普遍,也很简单,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通过研究成本变化规律,配合边际收入,计算边际利润来确认方案的可行性。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可行;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不可行。
一般来说,对于接受追加订货决策相对分析容易一些,而对亏损产品应否停产的决策稍微要复杂一点。企业某种产品发生亏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亏损产品是否停产?如果按照完全成本法来进行分析,答案似乎很简单,既然产品不能为企业提供盈利,当然应当停产。但是, 如果按照变动成本法来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由于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并不影响企业的固定成本总额,因此这类决策问题一般采用边际成本进行分析。产品亏损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亏产品,即销售收入低于变动成本,边际利润为负数。这种产品生产越多,亏损会越大,必须停止生产,如果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则另当别论;另一类是虚亏产品,即销售收入高于变动成本,能提供边际利润,这种产品对企业还是有贡献的,不应该停产。因此,对亏损产品应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决策。
在边际成本法下企业的所有成本都要按成本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这恰恰是企业在实际运用中难以准确划分的。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成本是完全固定的,但边际成本法在计算成本时不承认这一点。一般认为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变动成本,但约束理论 (TOC)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直接人工被认定为一项固定成本。如上海宝钢,在内部管理中将所有人工成本视同固定成本对待。
实际上在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直接人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动成本,原因有三:一是尽管生产工人都是按工时或数量计酬,但工人工资总额的构成中一般都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等多项内容,有些部分都是相对固定的;二是法律上对最低工资标准也有规定,因此生产工人工资与其劳动量并不是完全成正比; 三是直接人工中包含的社保费用相对固定,与生产工人当期工资高低不产生直接的关系。而作为非生产成本的期间费用,则有一些是变动性部分,如包装运输费、市场营销人员工资等,属于变动成本,在边际利润决策中是必须考虑的。
实际上每个企业的成本项目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企业实际对成本习性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这些因素考虑不周全,就会给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下面以某企业对亏损产品应否停产决策为例,说明运用成本习性分析的边际成本法在企业产品生产决策中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
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的修理业务。由于修理的是面临淘汰的二代发动机,因接近寿命期,翻修次数多,老龄化严重,加上目前部队作训的环境要求高,南方沿海地区高温潮湿,西北地区风沙寒冷,都使发动机修理深度和难度不断加大。因修理价格严重偏低,个别机型甚至出现成本与价格倒挂现象。公司承修的某款发动机,国内有三家企业负责修理, 公司在实际修理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修理难度较大,换件多,不合算。公司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数据也显示,该型发动机修理的单台制造成本达到了17.34万元,而目前的销售价格仅为14.7万元,公司面临着应否停产的决策。 按传统财务会计完全成本法计算,销售毛利为负数,该产品应该停产。公司决定运用管理会计中的边际成本法进行分析。
财务部门通过分析成本数据发现,该款发动机修理的制造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燃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动力费(由于行业特点,动力费作为生产成本的明细科目单列)等部分组成。由于公司制造费用中已将直接燃料(发动机修理完成进行试车发生的油料消耗)和动力费单独核算,可视为变动成本,其余的制造费用视同为固定成本。这样产品变动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燃料、直接人工、动力费等项目构成。通过财务数据计算得出,单台成本中直接材料8.2万元、直接燃料2.14万元、直接人工2.42万元、动力费2.54万元,变动成本合计15.3万元,仍高于14.7万元的价格水平,即边际利润仍为-0.6万元,方案不可行,该产品应该停止生产。
因公司从事军品生产,目前没有别的产品订货,生产能力严重富余,为谨慎起见,公司要求财务部门重新进行分析。财务部门遂按成本习性重新对各成本项目进行辨析和确认。通过分析发现,直接材料是修理发动机中需要更换的部附件,直接燃料是发动机修理后试车油料的消耗,这两块成本是随着发动机修理台数的变化而直接变化的,是真正的变动成本。而直接人工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变动成本,公司员工工资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等部分构成,会计核算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除生产工人工资外,还包括“五险一金”等社保费用,在一个年度里它是相对固定的,根据公司所有交付发动机的台数进行分摊。而工资结构中除绩效工资是随产量变动的以外,其余部分是固定不变的。公司目前薪酬考核是每修理一台发动机,给的单台绩效工资是2.08万元(含公司所有部门),根据边际成本的定义,意味着2.08万元的单台绩效作为人工成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动成本。单台动力费2.54万元中煤占60%,汽(包括蒸汽和空压气)占25%,电占9%,水占6%,是根据总的发生额按一定方法进行分配的,属于半变动成本。其他制造费用2.04万元中低值易耗品和机物料消耗、工装修理费等费用也属于半变动成本,不易完全区分。因此本着稳健性原则,动力费2.54万元中变动成本按50%预计为1.27万元,其他制造费用2.04万元中变动成本按20%预计为0.41万元。期间费用中,管理费用发生额是按一定方法进行分配的,应属于固定成本。销售费用中单台发动机运输装卸费用约为0.3万元,属于变动成本。因公司从事的是军品业务,市场部人员的工资不与业务挂钩,属于固定成本,但外场售后人员发生的差旅费跟发动机的交付量有一定的关联,经过测算,约为0.07万元/台,可视同为变动成本。
对公司产品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按成本习性进行分析和界定后,公司边际成本应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和变动期间费用。公司真正的变动成本应该是直接材料8.2万元、直接燃料2.14万元、人工绩效2.08万元、变动性的动力费1.27万元、其他制造费用0.41万元、运输装卸费0.3万元、外场售后人员差旅费0.07万元,合计14.47万元,这样计算出来的边际利润约为0.23万元。因此公司在目前的状况下,仍应考虑继续生产该产品,甚至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产生的边际利润还可以部分弥补公司的固定成本。
可以看出,企业在运用边际成本法制定产品生产的短期决策时,要注意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学会进行成本习性分析,要对所有成本费用的构成进行分解,科学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此外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剩余生产能力是否能转移,能转移的话还要考虑机会成本,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决策,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王颖,刘志华.边际利润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1993(1).
肖智怡.探讨基于约束理论的成本控制模式[J].商品与质量,2012(3).
纯碱边际贡献专题分析 第7篇
1、2008年金额危机, 在这国际大环境影响下, 纯碱行业也很受影响。
2、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造成纯碱行业萧条。
3、国内纯碱产能逐年递增, 下游行业玻璃、合成洗衣粉、
氧化铝等对纯碱的需求总量相对下降, 造成纯碱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纯碱行业价格战带来的低成本竞争成为发展趋势。
5、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好转, 股份公司积极把握市场, 提高生产负荷, 纯碱环比增产67万吨, 增幅35.45%。
6、2011年全年预算产量260万吨, 一季度实现64万吨, 预
算完成率24.6%, 从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全年预算完成率能达95%以上。
二、纯碱生产情况
1、纯碱变动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蒸汽、原盐、白煤、石灰
石、电、变动性制造费用等, 2010年发生255180万元, 约占总成本的10%。
2、白煤、石灰石、变动性制造费用等主要是外购方式取
得, 蒸汽、原盐 (50%) 、电、水 (淡水、海水) 通过关联交易取得。
3、通过关联交易取得的原材料及动力约占变动生产成本的56%。
4、耗用的动力蒸汽、电、水由海化集团热电分公司提供,
约50%的原盐由股份纯碱厂平级单位 (股份分公司) 股份盐场供应。
5、关联交易供需关系:海化集团到海化股份公司再到股份纯碱厂。
6、纯碱固定生产成本包括折旧费、人工成本、大修理费及其他固定性费用, 其他固定。
三、费用主要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2010年发生固定生产成本29027万元, 约占总成本的
10%2010年纯碱售价大部分时间在低位徘徊, 四季度受节能减排政策影响, 行业开工率下降, 供需矛盾有所缓和, 纯碱售价较前期大幅上涨, 至11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的1720.18元/吨;2011年1季度随着行业开工率的回升及各地新增产能的陆续投放市场, 行业竞争加剧, 纯碱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 3月份降至1503.89元/吨。2011年一季度单位边际贡献比2010年增加185.46元/吨, 增幅为98.69%, 单位边际贡献大幅增长主要是纯碱销售价格提高.以2011年一季度固定生产成本、边际贡献水平推算全年保本销售量。
2、以2010年纯碱销量249万吨计算, 2011年纯碱厂约能实
现4.44亿元销售利润;根据保本销售量及一季度平均售价, 2011年纯碱保本销售额为19.69亿元2010年纯碱保本销售量为154.46万吨, 保本销售额18.97亿元;保本销售量低于全年实际销量95万吨, 2010年纯碱销售利润1.78亿元。2010年, 因关联交易价格转移, 纯碱节约成本2.62亿元, 其中热电分公司3.08亿元, 股份盐场-0.46亿元;2011年1季度, 因关联交易价格转移, 纯碱节约成本0.5亿元, 其中热电分公司0.73亿元, 股份盐场-0.18亿元。
3、年度计划中涉及石化公司的投资计划共20188万元 (其
中待批计划2670万元) , 受一体化项目整体方案的不确定性制约, 部分项目设计方案进展较慢, 预计影响计划完成率;同时海化电网改造项目年度投资计划9965万元, 基本为招标采办费用, 因年初对采办审批时间预计不足, 采办的进展将直接制约年度计划的完成;科技投资项目3350万元, 尚未获得总公司科委会批准。也制约着待批计划中石化部分8600万元转正。为贯彻总公司及事业部节能减排精神, 采取得力措施完成指标, 预计年内节能减排项目调整和追加计划额度较大;一季度申请追加1314万元。
四、尽管管理基础不断完善, 但持续有效的执行力和巩固程度仍是制约计划进展的重要因素
1、围绕利润最大化, 科学进行经济分析, 区别有利润、有
边际贡献、无边际贡献等不同情况, 加强调度, 确定各企业、各产品最优生产方案。
2、推动销售客户端系统建设工作, 尽快建立全集团集中的
销售客户端系统, 整合资源, 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和销售管理机制, 提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保持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和销售利润最大化。
3、围绕低成本战略, 加快建立供应商库和完善采办管理
机制等举措, 培养战略合作伙伴, 加强集中招标采办工作, 有效控制大宗原材料和物资的采购成本, 保持主导产品的成本优势。
4、加强预算管理, 以体系建设为契机, 深化内部业务流程
再造工作, 建立便捷、高效、管控有力的预算管理系统,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5、强化市场调研, 根据目前市场环境, 对石化公司存货及
其它有关产品明确“快进快出”的策略, 核定存货限额, 加快资金周转。
6、完善“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全覆盖计划体系, 以年
度生产建设计划为统领, 年初安排各单位、项目组制定了年度计划实施方案, 对年度投资项目的里程碑点、进度计划及投资预算进行分解;在实施过程中, 按月、按季下达执行计划。
7、以跟踪计划执行为目的, 采取月度分析、通报和季督查
等措施, 逐月、逐季进行对比分析、掌握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制定纠偏措施。今年已连续3个月通报了部分单位投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上周刚完成一季度的投资督查。以考核为抓手, 将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与各单位、项目组负责人年薪和单位工资总额挂钩奖惩;同时将年度投资执行报告与考核奖惩结果进行通报, 提高各级投资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边际效益看服装定价 第8篇
关键词: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服装定价
我们在逛商场的时候经常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对于同一款服装来说, 不管服装的尺码是多少, 其价格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商家并没有将生产不同尺码服装的过程中因为原材料使用量的不同而造成的成本差异考虑进最终的价格制定, 而这是不符合我们直觉的。那么商家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是不是商家忘记了考虑这部分成本差异呢?
实际上, 商家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整体盈利目的的考虑, 不按尺码定价是最为合理与理性的决定。而具体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下文中去一探究竟。
一、“边际效益”
1.“边际效益”的定义
“边际效益”这实际上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最直观的表述是著名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理性人站在边际处思考”。其中“理性人”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抽象出来的个体, 指的是一切决策旨在最大化个人效益的个体, 做出这样的假设是为了能够使我们的问题更加简单,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要从道德、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去考虑综合决策。在这个概念里面我们暂且忽略这些对于最终结果影响不大的因素, 仅从个人效益出发来理解“边际效益”, 有效简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快的理解事情本质。
2.“边际效益”的实例
实际上生活中有关于“边际效益”的例子非常常见。在这里我们主要列举几个不同的例子来帮助读者加深对于“边际效益”的理解。
(1) 丢失的电影票。假设对于A来说, 有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对他价值50元, 然而A现在发现这场电影的票价仅仅为40元。于是他买了电影票打算去看电影。但是在电影开场前的10分钟他发现自己不小心把电影票弄丢了, 这个时候他应该重新买一张电影票还是应该直接放弃观影呢?
为了问题的简单性我们在这里再做出一个假设:“丢失电影票这件事不会影响A对于这部电影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目中这场电影还是值50元的。有很多人会给出以下的思考:“如果再买一张电影票, 说明他为了看这场电影花了80元, 而这场电影只值50元, 所以他不应该再买票”。但是这是不理性的, 因为即使这个人现在不再观影, 所丢失的电影票也是无法挽回的, 也就是说已经损失的40元是无法追溯的。那么理性的思考办法是如何呢?在这里我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再买电影票这件事。回到我们强调的重点“这件事情本身”所会带来的成本与收益。我们不难发现, 再买一张电影票这件事本身会带来50元的收益 (因为A可以去观影) 而也会带来40元的成本 (重购电影票的价格) 。因此此时A应该选择重新购买电影票。
(2) 廉价的机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航空公司在淡季的时候提供的机票价格非常低廉, 甚至有可能低于机票的平均成本。那么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我们假设一家航空公司从甲地飞到乙地的每位乘客的平均成本是500元, 但是在起飞前10分钟有顾客B说他只愿意出300元。那么这个时候航空公司应不应该妥协呢?实际上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反应在这个时候收入是小于成本的, 所以不能妥协, 但是这是一个非常不理性的决定。我们从边际收益的角度来分析, 在此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要不要搭载乘客B。这个决定的边际收益非常明显, 为300元。那么是不是边际成本为500元呢?实际上不是的。因为这个平均成本是考虑了飞行过程中的各种费用, 比如燃油, 人工等固定费用。即不管是否搭载B, 这部分费用都是一定会产生而无法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搭载B的边际成本是什么呢?是比较搭载与不搭载两种情况下的成本之差。在这里实际上是因为搭载B所需要准备的额外的餐食或者饮料费用。这部分一般来讲是不会超过300的。因此航空公司应该同意搭载。
二、服装按尺码定价中的“边际效益”
在了解了“边际效益”的定义以后我们用这个思路来考虑为什么服装不按尺码定价。结合我们以上的解释可以了解, 实际上这个考虑的过程就是比较边际收益与成本的过程。因此我们将这两部分分别作以下思考。
1.“边际收益”
首先我们考虑“边际收益”, 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如果按尺码定价会给服装销售商带来多少的营销增长。实际上这部分是不确定的。
如果定价方式以最小码为基准, 更大尺码的价格向上浮动, 那么在销售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是会有总收入的增加的。但是实际上当价格上涨的时候却假设销售数量不变是不合理的假设, 极有可能大号尺码的服装价格上涨会导致销量下降。
而如果定价方式是以中间尺码为基准, 上下的尺码各自做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假设销量不变也不能保证收入增加。因为缺乏不同尺码的服装销量作为支持。而当要考虑销量变动的时候就更加不能确定。
2.“边际成本”
很多人认为这个决定没有“边际成本”, 因为改变定价不会造成什么具体的费用, 实际上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参考我们现在的服装库存管理体系, 是按照不同的款式以货号进行管理。而一旦按照尺码定价以后, 就算是同一个款式的服装, 如果不是统一尺码, 因为价格的不同也不能再继续同等对待。也就是说, 不同的尺码会被分配不同的货号进行独立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 会使得服装的管理费用巨大上升。
综上所述, 如果按照尺码定价, 带来的边际收益不确定, 但是边际成本却非常高昂。因此, 商家不按尺码定价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三、总结
“边际效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考办法, 不仅可以像本文一样用来分析服装定价, 还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生活中很多的其他问题。当我们熟练运用这样的思考办法以后可以避免很多生活中的思维陷阱。回到那句经济学原理, 作为理性人的我们, 应该站在边际处思考。
参考文献
纯碱边际贡献专题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纯碱 费用 边际贡献
一、纯碱市场不利因素分析
1、2008年金额危机,在这国际大环境影响下,纯碱行业也很受影响。
2、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造成纯碱行业萧条。
3、国内纯碱产能逐年递增,下游行业玻璃、合成洗衣粉、氧化铝等对纯碱的需求总量相对下降,造成纯碱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纯碱行业价格战带来的低成本竞争成为发展趋势。
5、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好转,股份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提高生产负荷,纯碱环比增产67万吨,增幅35.45%。
6、2011年全年预算产量260万吨,一季度实现64万吨,预算完成率24.6%,从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全年预算完成率能达95%以上。
二、纯碱生产情况
1、纯碱变动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蒸汽、原盐、白煤、石灰石、电、变动性制造费用等,2010年发生255180万元,约占总成本的10%。
2、白煤、石灰石、变动性制造费用等主要是外购方式取得,蒸汽、原盐(50%)、电、水(淡水、海水)通过关联交易取得。
3、通过关联交易取得的原材料及动力约占变动生产成本的56%。
4、耗用的动力蒸汽、电、水由海化集团热电分公司提供,约50%的原盐由股份纯碱厂平级单位(股份分公司)股份盐场供应。
5、关联交易供需关系 :海化集团到海化股份公司再到股份纯碱厂。
6、纯碱固定生产成本包括折旧费、人工成本、大修理费及其他固定性费用,其他固定。
三、费用主要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2010年发生固定生产成本29027万元,约占总成本的10%2010年纯碱售价大部分时间在低位徘徊,四季度受节能减排政策影响,行业开工率下降,供需矛盾有所缓和,纯碱售价较前期大幅上涨,至11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的1720.18元/吨; 2011年1季度随着行业开工率的回升及各地新增产能的陆续投放市场,行业竞争加剧,纯碱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3月份降至1503.89元/吨。2011年一季度单位边际贡献比2010年增加185.46元/吨,增幅为98.69%,单位边际贡献大幅增长主要是纯碱销售价格提高 .以2011年一季度固定生产成本、边际贡献水平推算全年保本销售量。
2、以2010年纯碱销量249万吨计算,2011年纯碱厂约能实现4.44亿元销售利润; 根据保本销售量及一季度平均售价,2011年纯碱保本销售额为19.69亿元2010年纯碱保本销售量为154.46万吨,保本销售额18.97亿元; 保本销售量低于全年实际销量95万吨,2010年纯碱销售利润1.78亿元。 2010年,因关联交易价格转移,纯碱节约成本2.62亿元,其中热电分公司3.08亿元,股份盐场-0.46亿元;2011年1季度,因关联交易价格转移,纯碱节约成本0.5亿元,其中热电分公司0.73亿元,股份盐场-0.18亿元。
3、年度计划中涉及石化公司的投资计划共20188万元(其中待批计划2670万元),受一体化项目整体方案的不确定性制约,部分项目设计方案进展较慢,预计影响计划完成率;同时海化电网改造项目年度投资计划9965万元,基本为招标采办费用,因年初对采办审批时间预计不足,采办的进展将直接制约年度计划的完成;科技投资项目3350万元,尚未获得总公司科委会批准。也制约着待批计划中石化部分8600万元转正。为贯彻总公司及事业部节能减排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完成指标,预计年内节能减排项目调整和追加计划额度较大;一季度申请追加1314万元。
四、尽管管理基础不断完善,但持续有效的执行力和巩固程度仍是制约计划进展的重要因素
1、围绕利润最大化,科学进行经济分析,区别有利润、有边际贡献、无边际贡献等不同情况,加强调度,确定各企业、各产品最优生产方案。
2、推动销售客户端系统建设工作,尽快建立全集团集中的销售客户端系统,整合资源,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和销售管理机制,提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保持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和销售利润最大化。
3、围绕低成本战略,加快建立供应商库和完善采办管理机制等举措,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加强集中招标采办工作,有效控制大宗原材料和物资的采购成本,保持主导产品的成本优势。
4、加强预算管理,以体系建设为契机,深化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工作,建立便捷、高效、管控有力的預算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5、强化市场调研,根据目前市场环境,对石化公司存货及其它有关产品明确“快进快出”的策略,核定存货限额,加快资金周转。
6、完善“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全覆盖计划体系,以年度生产建设计划为统领,年初安排各单位、项目组制定了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对年度投资项目的里程碑点、进度计划及投资预算进行分解;在实施过程中,按月、按季下达执行计划。
温州经济为何出现边际效应递减 第10篇
纵轴上, 与一贯站在经济增长领跑线的昔日辉煌相比, 温州经济不温不火的势头渐显, 以往不断突破经济桎梏的锐利锋芒, 隐约透出平滑之意。横轴上, 天津、唐山这些“新领军城市”已是突飞猛进, 连东北老工业区也进行了“颠覆式的战略转身”。经济新贵冒出的速度, 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个转身, 他们正在涂抹的经济蓝图已是气势磅礴。但是, 温州的发展不紧不慢。2009年的统计年鉴显示, 温州市市生产总值 (GDP) 2527亿元, 比上年增长8.5%, 这样的增长水平, 在省内也算排后, GDP总量仅比第四名绍兴市多152亿元。温州近十年来35%的投资率, 也比全省47%、全国67%的数字逊色不少。
当天津、唐山等出其不意地表现出后发优势时, 温州经济的先发优势持续性反而并不那么明显。其中, 根本的症结在于温州的创新性不足, 并没有紧紧踏准时代的节拍。创新上, 别人在飞快地跑, 温州在迟缓地走, 差距怎能不越拉越大?
温州创新缺乏后劲, 首要表现在政策层面创新意识淡薄。尽管温州经济在政策层面也强调与时俱进, 强调为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投资环境。但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初期相比, 领导者少了几分敢干、敢想的冲劲。改革开放初期, 很多政策模棱两可, 左右摇摆, 温州的领导干部冒着被罚甚至丢掉乌纱帽的危险, 顶着重重压力, 在政策上为温州经济发展提前开绿灯, 为温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如今, 改革到了深水区, 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领导干部反而更倾向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他们宁可中规中矩地执行, 也不愿创新。遇到困难, 能躲就躲, 能拖就拖。遇到利益博弈, 政府各部门扯皮事件屡见不鲜, 本应快刀斩乱麻的项目决策因互相推诿而拍不了板。
土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些年, 国家、省里很多项目, 都是直接给地方划拨土地指标, 外面各个地方奔着跑着争项目, 温州很多干部不善用、不会用甚至不愿用好中央、省里的政策, 以至错过了很多机遇。从天津、营口、大连一路下来, 这些沿海城市早在好些年前就轰轰烈烈推进围垦, 温州这项工作虽然起步较早, 但直到这两年才有了大动作, 围垦区开发利用不及时, 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报告称, “从发展空间来看……2002年以来, 滨海园区15平方公里启动建设, 但无法为大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储备;2009年启动建设的民科基地也只能满足今后3年的发展需要。过去几年, 由于空间制约, 一些规模以上企业外迁, 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引不进, 影响了发展后劲。”
温州经济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匮乏, 导致温州经济很多方面起了大早, 赶了晚市, 先发优势越来越弱。
除了经济宏观管理体制不足, 温州经济的主体——温州民营经济也本身也遭遇了发展瓶颈, 商业模式、技术、管理以及投资等方面创新乏力。
如今,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人跳出固有思维, 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径外, 绝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家不是原地摇摆, 就是杂乱无章, 并没有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温州人做生意更擅长野蛮生长, 即便把地摊和商铺升级换代成大商场、综合性批发市场, 即便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聘请高素质的经理人管理企业, 表面的改弦更张不过是换了一种外壳, 难以掩饰发展的后继无力。
“小商品、大市场”的产业格局经不起外部的风吹雨打, 制造业升级喊了不少年, 可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 很多温州企业元气大伤。接踵而来的“用工荒”、“加薪潮”又让不少温州企业喊苦。除了转型, 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救赎方式。但转型需要时间积累, 也有阵痛, 这对于温州企业是不容小觑的考验。
同时, 传统产业没落前, 温州人还没有找到赖以生存的“新大陆”。2009年有7万名温州人加入创业者的行列, 但多数人只是重走前人老路, 创新者几无。“十大振兴产业”温州寥寥无几, 不仅重工业和文化产业上乏力, 也未赶上互联网等新兴经济的潮流。互联网经济新贵行列里, 难觅温州人踪影。
传统制造领域的节节败退和新兴市场的把握不足, 致使数十年积攒的财富无法找到增长突破口, 温州资本只能频频进出房地产、矿产、重金属等投资性领域。房地产、矿产、重金属, 前者事关民生, 后关社稷, 是政策最愿光顾的地方, 一个“国退民进”的浪头打过来没几年, “国进民退”的浪头又撵过来。未来, 会打什么浪, 谁也摸不准。山西温州煤老板的没落已是证明。政策导向下的特殊行业, 温州的民间资本并不占有太多的话语权与控制权。然而, 虽知风险利润并存, 越来越迷失方向感的温州商人沉沦其中, 无力自拔。
边际产品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