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51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精选12篇)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第1篇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第2篇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从部编本教材双线组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这一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学段目标提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各种阅读方法中自如切换,整体感知文本、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本单元散文多样化,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触发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但作者茅盾和《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都距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较远,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那段历史,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也绝非易事。

【学习目标】

1.品读精美句段,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朗读品析重要语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树,它在春季里吐芽冒枝,夏日里繁茂成荫,秋风里落叶飘零,冬雪中笔直挺立,它,就是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有一位作家,却在散文《白杨礼赞》中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二、初读知情。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礼赞的含义是心怀敬意的去赞美。茅盾先生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语句,请你勾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语句分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品树

在我们看来,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更平凡,茅盾先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热情昂扬的去高声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精美语段,去寻找去体味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不平凡。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2段至第5段,可以这样交流思考成果:“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可以选择段落、句子或者词语)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因为……”

要求:1.默读思考,圈点勾画关键段落、词句,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后展示风采。

四、深读悟“法”

茅盾先生不遗余力的去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话题,自选下面的话题对文章第7段至第9段进行文句分析,挖掘白杨树身上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修辞手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写作方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句式运用”,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要求:

1.默读自主思考,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充分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风采。

五、结课

《白杨》教学设计(二) 第3篇

1.谈话导入:同学们, 在祖国的西部, 有一碧千里的草原, 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 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 我们一起来领略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的风采。 (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根据课题, 你认为作者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读题质疑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把握主题与选材的能力。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 会认为是“状物”类的文章, 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 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展示

1.初步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些内容。

(2) 老师相机巡视检查朗读情况, 对易错字音进行指导, 如:浑黄一体、抚摸、露出。

(3) 请“小老师”听写生字词, 小组对改。 (老师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4) 重点指导听写中出错较多的生字, 如:疆、晰。

2.理清思路。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些内容?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跟我们猜测的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既是落实课标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课改理念。】

三、主题训练

第一部分 (白杨特点) 。

师:咱们先走进课文第一部分, 看看白杨有什么特点。

1.默读思考:作者笔下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写白杨的特点?边阅读边体会并做批注。

2.请三人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的汇报内容和顺序是随机的, 学生谈到哪一方面, 老师要相机出示相关句段, 加以引导, 使加深理解) 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择环境。

出示: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 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 都是浑黄一体。

(1) 请用一个词概括大戈壁的特点。

(2) 这段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既突出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 也为理解后文边疆建设者工作环境的艰苦做了铺垫)

(2) 高大挺秀。

出示:每隔几秒钟, 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引导学生推想:“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出示:戈壁滩上的卫士。

引导学生推想:“卫士”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出示:那不是树, 那是大伞。你看它多直!

引导学生抓住兄妹的争论, 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 顽强生长。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

师相机引导:

(1) 文中写道:“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请你想象:哪儿有可能需要它?它会在那里怎样生长?给那里带来什么影响?

(2) 你发现本段写法有什么特点? (巧用关联词)

(3) 借助关联词背诵爸爸说的话语, 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4.快速浏览第5—12自然段, 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其写法。

5.分角色读第5—12段课文, 读出提示语所表达的情感。

6.教师小结:作者在介绍白杨树时, 先后运用了“环境衬托”“对话揭示”以及“比喻拟人”等方法, 把白杨树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此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表达效果, 感悟表达方法”的能力方面。既体现了课堂教学预设的“顺学而导”,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第二部分 (表白心声) 。

1.质疑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作者仅仅是在向读者介绍白杨的特点吗?你从哪儿看出的?

2.问题引入:爸爸表白着一颗怎样的心?你从哪儿看出的?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 第13自然段的设问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 第12自然段, 爸爸表面是在赞美白杨, 实际上是在赞美谁?

(3) 第14自然段:

(1) 这段中, 作者连用三个“只知道”, 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推想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这儿工作, 是怎么工作的。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 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新疆的条件怎样。

(2) 出示新疆今昔对比的资料图片, 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想, 运用方法, 练习说话———

引导学生想象: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 想象一下, 是什么人做了怎样的努力才使这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模仿第12自然段描写白杨特点的方法, 夸夸边疆建设者。

4.揭示“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质疑思考:题目是“白杨”, 作者的目的仅仅是赞美白杨吗?还在赞美谁?

(2) 揭示方法:作者借白杨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就是借物喻人。

(3) 写法探究:从《白杨》一文来看, 你发现借物喻人的文章一般从几个方面来写?

【设计意图:“借物喻人”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根据认知规律, 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该环节设计采取步步推进的办法,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 水到渠成地理解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四、写法类比

1.整合归纳写法。

(1) 比较异同:课前, 大家回顾复习了《翠鸟》《太阳》《桂花雨》《落花生》几篇课文, 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

(2) 整合归纳:虽然几篇课文都是以事物名称命题的, 但表达的侧重点却不相同。《翠鸟》一课写的是翠鸟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属状物类;《太阳》是介绍太阳有关知识的文章, 属科普说明类;《落花生》借谈论花生,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是借物喻理类;《桂花雨》是借描写故乡的桂花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 这是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借白杨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是借物喻人。

2.拓展阅读积累。

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请同学们课下找来读读, 课堂上一起欣赏、研究。

《白杨》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陷入、粗壮、枝干、分辨、大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理解“浑黄一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3.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4.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学习用关联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练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白杨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请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词语:枝干、抚摸 、清晰、介绍、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戈壁

指读、齐读。

(2)师:我们来看这个词,(点击课件,词语 “大戈壁”变红)谁来介绍一下大戈壁?学生交流。

(3)生根据课前收集有关大戈壁的资料进行交流。

(4)师: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大戈壁,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大戈壁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5)生抓住这一自然段中“茫茫”和三个“没有”体会大戈壁的广阔和荒芜。

师:出示戈壁图片。这里就是大戈壁,大风刮起时,黄沙漫天,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天地间一片黄蒙蒙,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浑黄一体”。

师:谁来读,读出你的感受来。齐读一遍。

三、感悟、学习、练习

(一)白杨树的特点

师:荒芜的大戈壁上寸草难生,却生长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白杨树。

1.师: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请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写下你的感受。

2.师: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学习12自然段

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的语句,来引导学生朗读理解。

预设一:如果学生说到第一句

(1)第一句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看出,白杨树一直就这么直。

预设二:如果学生找到第二句

(2)第二句

师:谈谈你的感受。能从文字的背后读出白杨的适应性强,生命力强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来想像一下,白杨树可能会生长在哪儿?把哪儿换成具体的地方,谁来试一试?

出示补充句式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

师:的确,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

预设三:当学生说到第三句时

(3)第三句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教师进行引读)

师:是啊,遮天蔽日的风沙袭来,白杨树总是——

当持续数月的干旱还在继续,白杨树仍然是——

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白杨树总是——

师: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自由练习,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情融进我们的朗读中。

女同学,这就是茫茫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读!

男同学,这就是像卫士一样守卫祖国边疆的白杨树,读!

小结:把心放进去入情入境地读,想像画面读,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师:学到这里,相信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已经印在了你的脑海中,现在,大家试着把这一段背下来!好,开始!

师:谁来试试?还有谁想来背?大家都想背,我们一起来吧!

(二)爸爸的心

师:同学们,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在表白着什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1.师:现在同学们拿出你收集的资料,和同位交流交流。

2.师补充资料图片,进行文字介绍。

3.师: 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读书,他们知道爸爸为什么让他们去新疆读书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到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他们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4.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白杨一样长大以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师:出示今日美丽新疆图片。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边疆的卫士。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他们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世世代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6.作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是的他是在通过白杨树赞美像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树似人,人如树,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7.出示爸爸的话再读,加深朗读。

师:同学们再来读爸爸的话,读出赞美之情!(齐读)

8.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谁来说一说?

师:现在就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写几句话,来赞美这些建设者?

交流汇报。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的自己的心;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山东教师招聘网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设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五)小结作业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设计如下:

1.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白杨

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第6篇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 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 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 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第7篇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3《白杨》教案设计 第8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了思路、教路、文路的和谐统一,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体会文中寓意:作者借白杨的正直高大、坚强不屈的特性来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阅读新疆的有关历史资料,了解新疆的巨变。(2)制作课件。2.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资料,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3)回顾阅读已学课文:《翠鸟》《鲸》《桂花雨》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读题引疑

1.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种树——教师板书,学生读题。

2.引疑:根据课题,你认为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白杨树呢?

3.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设计意图: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会认为是“状物”类的文章,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疏理文脉

1.学生自由读课文,布置自读要求。(1)将字词读正确,将课文读通顺。(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件出示,检查字词。(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2)学生自读词语,思考有哪些字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的。(3)教师重点点拨。

疆: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陷:右边部分笔顺易错,学生一起书空。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4.以“白杨树”为线索,梳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写列车在茫茫戈壁行驶,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4~12段)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13~15段)写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16段)写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三、联系环境,初识白杨

1.导入:自由放声读第1~3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白杨树?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回答。2.交流板书:高大挺秀。用拆字解词法理解词义。3.引导探究: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样的感觉?

(1)课件出示:(茫茫的大戈壁)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描述戈壁的荒凉情景,感受环境之恶劣。

(2)教师激情描述: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然而,就在这么荒凉的地方,我们看到了这一个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课件继续出示:浑黄一体的大戈壁中的一行白杨。此时,你又有什么感受?(白杨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3)你想怎样夸夸这白杨树。

4.带着赞美、热爱之情读好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和图片资源的辅助作用,再加上教师充满情感的描述渲染,让学生在感受戈壁滩荒凉的同时,让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身影定格在他们的心中。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留疑: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茫茫大戈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白杨,那么,爸爸究竟要借白杨来表达怎样的内心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置留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忆白杨的特点

1.播放课件,呈现戈壁上的景象。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结合图片说一说,戈壁滩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导入:望着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父子三人展开了议论,从他们的议论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回顾课文相关段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二、品词析句,感悟白杨的品格

1.默读第4~12自然段,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思考:从中,你又发现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简要批注。

2.交流出示,研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 ②比较: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就这么直。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这样,为下文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从小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做铺垫。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适应能力强。从“哪儿„„哪儿„„”“很快”可以体会出来。)②据词想象,白杨树会在哪些环境下生长?

课件出示:()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③小结: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儿需要白杨,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从“不管„„不管„„总是„„”可以体会出来。)②引读:遇到()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的雨雪,它还是„„ 遇到()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的洪水,它依旧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总是„„

3.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树虽然身处茫茫的大戈壁,但它依然长得如此“高大挺秀”,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读到这儿,你对白杨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背诵这段话,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注意)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感受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三、思前想后,领会爸爸的心愿

1.引读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引导学生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2.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这段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只知道”,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

3.出示填空。

①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②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③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4.探究: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要接孩子们去新疆上学?当时的新疆条件怎样?教师播放新疆建设兵团建设边疆的画面,学生结合画面联系课前查到的资料和同桌讨论、交流。

5.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三个句子,现在你还认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白杨树和爸爸这样的新疆建设者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借白杨对孩子们说什么?

(白杨树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发芽,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而像爸爸一样的众多边疆建设者,他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西部地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是坚强不屈的“边疆战士”。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具有白杨一样的品格,要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炼,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6.领悟写法:看来,爸爸并不只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是借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愿。像这样借一种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志向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抒情”。

7.引读第15、16自然段,课件出示:“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引导体会“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边疆建设者的后代。(2)体会表达方法: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借物喻人”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该环节的设计采取步步推进的办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一写作技巧。

四、知识回顾,整合归纳写法

1.比较异同:课前,大家回顾复习了《翠鸟》《鲸》《桂花雨》《落花生》等课文,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

2.交流归纳:几篇课文都以事物名称命题,但描写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翠鸟》属状物类,《鲸》属科普说明类,《桂花雨》属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属借物喻人类。

3.回读文中含有“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唤醒学生已存储的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借物喻人类文体的特点。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语言 1.仿写练笔。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树一样的人,请你介绍一下他们。

(2)写一段话,夸夸这些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朗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教学中,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抓联系,挖内涵,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白杨树的形象,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做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教学中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上接白杨树的“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引导展开合理推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合理利用媒体手段,巧妙突破教学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让“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鲜明起来,课始,教师出示茫茫的戈壁让学生感受环境之恶劣,再出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感受其顽强不屈的可贵品格。在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又通过媒体展示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画面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白杨》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9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作家

二、新授。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检查生字的字音。

找到生字所组的词语。

再读课文,要求流利。

自学生字的字形,写出每一个字的形近字。

解释书中的词语,学习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

茫茫、浑黄一体、高达挺秀、表白、卫士

练习文中所出现的几组反义词。

2.介绍写作的背景:了解新疆建设兵团;大戈壁;支援西部建设;西部的气候特点等。

三、巩固。

1.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4 第10篇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

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 第11篇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第12篇

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向我们讲了意见什麽事?(一位鲁客在列车上给孩子介绍白杨,并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的心愿是神末,它又是如何表白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在文中找出写白杨的句子,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莫特点,

找出爸爸的话,.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白杨的天性,树干挺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说明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适应性强。不择地域范围广“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更有力地说了白杨顽强的品格。“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精选12篇)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第1篇二、导语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1、教师范读,让学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