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精选8篇)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第1篇
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测试
(时间:100分满分,100分)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磬口(qìnɡ)眩目(xuán)污秽(huì)驰骋(chěnɡ)....
B.滋润(yùn)姮娥(hãnɡ)迸射(bânɡ)一撮灰(zuǒ)....
C.浸没(jìn)胭脂(zhǐ)飞窜(cuàn)胆怯(qiâ)....
D.忏悔(chàn)踌躇(chú)掩藏(cánɡ)号叫(háo)....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我曾从海中拖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
B.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朔雪罗汉。
C.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退尽了。
D.在天边的矿野上,在凛洌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3.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朔方:北方。霁:雨或雪后转晴。
B.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馈赠:赠送礼品。
C.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稽首:一种礼节,见面轻度点头。
D.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4.下列句子中加黑成语使用欠妥的一项是()。
A.一个人办事应学会干净利落,不应该拖泥带水。
B.他一贯盛气凌人地欺侮人,因而人人都恨他。
C.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_____,______。
A.那是音乐是诗是自由是跳舞
B.那是自由是诗是音乐是跳舞
C.那是跳舞是音乐是自由是诗
D.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6.在下面语段的空缺处上填写最恰当的一组动词是()。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______,在日光中灿灿地______,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______大空,使大空旋转而且升腾地______。
A.奋飞 发光 弥漫 闪耀 B.飞舞 发光 布满 闪耀 C.奋飞 生光 弥漫 闪烁 D.飞舞 生光 布满 闪烁
7.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格最多的一项是()
A.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B.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D.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8.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的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情感的氛围。B.《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不可能与风暴。雷电完全融为一体,这只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已。C.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D.《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迷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大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
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9.暴风雨即将到来,海鸥、海鸭、企鹅的毒现各是怎样?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刻画它们的丑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第一段中加粗字的含义。这一幅景象象征了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二两段对波浪的精彩描写表现了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海浪与乌云等的剧烈搏斗中,海燕表现怎样?(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把“闪电”比喻成什么?“闪电”象征了什么?“大海与闪电”的激战象征了什么?激战的结果怎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采的时候,小屋置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大阳。大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丁,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子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的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大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15.作者列举了洗手时,______、______、_____;躺在床上时,_______、______来具体描绘时间的飞逝,也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描绘时间的飞逝,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掩着面叹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3分)18.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19.以《家乡的秋天》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文章在叙事写景的前提下,能出现少量的抒情议论句。
答案与提示
1.D提示:A.眩xuàn B.润rùn 撮cuō C.脂zhī 2.D提示:A.托 B.塑 C.褪 D.旷 冽
3.C提示: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跪下,叩头到地。4.B
5.D提示:此题可从词义的递进关系来理解。6.C
7.D提示:用了拟人、排比、对比三种。
8.B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主旨和写作背景来辨析。9.(1)“呻吟”“飞窜”“恐惧”“吓坏”“胆怯地躲藏”。(2)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假革命或不革命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3)与海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悔燕的高大形象。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10.(1)“暗”,写出云块浓厚;“低”,形容直逼海面;“压”表现出乌云凶暴。(2)“黎明”前黑暗的社会环境。提示:此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1.
(1)写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2)显示出了大海的力量. 12.“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这些都回应了上文,加深读者印象。从“叫喊”到“大笑”、“号叫”,更显示其欢快、洪亮、豪壮;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示其敏捷、勇猛。绘形绘声地进一步把海燕藐视反动势力、敢于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与英勇战斗的雄姿突现了出来。
提示:此题要抓住关键动词分析海痛的形象特点。13.
(1)把“闪电”比喻成“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2)“闪电”象征了气焰嚣张的沙皇反动势力。(3)“大海与闪电的激战”象征了阶级斗争的激化。
(4)结果:沙皇反动势力最终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14.表达了海燕作为“胜利的预言家”的无比豪迈的情怀。
提示:此题可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语气语调,揣摩句中的感情基调,并结合文意来综合思考。
15.吃饭时 默默时 伸手遮挽时 和太阳再见时 掩面叹息时 时间无时不在匆匆逝去
提示:此题可抓住句中关键词作答。
16.拟人。把时间的流逝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提示:此题抓住修辞的特点理解即可。17.时间流逝而自己一事无成 提示: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18.具体描写时间的匆匆流逝。19.略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第2篇
二、找出每组中写错的`词,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冒雨、感帽、帽子、冒号()
2.上班、班马、黑斑、斑鸠()
3.教诲、后悔、诲恨、诲人不倦()
三、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阳光明()随风飘()()()大笑
和颜()色
又细又()腰()背()
来之不()()不在意全神()注
四、照样子做题。
1.例:乌云遮住了太阳。
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①一定是你藏起来了我的骆驼。
②姐姐大棒大棒地往匾里放桑叶。
2.例:你是三好学生。这学费来得不易。
你是三好学生吗?
你是三好学生呀!
你是不是三好学生?
3.例:高兴――高高兴兴
①端正――()②稳当――()
③干净――()④老实――()
4.例:研究――研究研究
①瓦蓝――()②讨论――()
五、把下面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
1.我画杨桃的时候
2.母亲
3.小男孩
六、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再抄写下来。
再向远一点的地方望去,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鱼鳞般的波纹。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排排绿色的小松树,还有那五颜六色的小花。
更远处,湖面有很多机帆船,来来往往,渔民在撒网捕鱼,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站在亭上向前望去。
七、读课文《春蚕》;按照蚕渐渐长大的顺序填空。
蚕种→()→()→()→()→()
八、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春风送暖,冰雪融化,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柳树发了芽,果树开了花。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啊!它们在美好的春光里,多么快乐呀!
1.这段话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最后一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哪些动物和植物?
动物
。
植物。
3.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用“”在文中标出。(2分)
4.你认为文中的哪几处描写得好?为什么?(4分)
九、作文。
写你喜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再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把小动物可爱的地方写具体,语句要通顺,句与句要连贯。
参考答案:
一、审视严肃教诲熟悉叮嘱隔壁吩咐增加双肩照例
二、1.感帽(感冒)2.班马(斑马)3.诲恨(悔恨)
三、媚、荡、哈哈、悦、匀、酸、痛、易、毫、贯
四、1.①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②姐姐大捧大捧地把桑叶往匾里放。
2.这学费来得容易吗?这学费来得不易呀!这学费来得容不容易啊?
3.①端端正正;②稳稳当当;③干干净净;④老老实实
4.①瓦蓝瓦蓝;②讨论讨论
五、略。
六、七、略。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第3篇
本单元围绕“诗意童年”这一主题, 安排了31篇文章, 其中“一主”人教版教材中课文5篇, 《同主题拓展阅读·校本教材》文章16篇, 《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10篇。
教学这组教材的目的: (1) 让学生通过读书,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童年时光的珍贵, 丰富情感体验, 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 通过对比阅读, 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 丰富语言积累; (4) 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诗意童年”为主线, 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 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情感式诵读”为重点, 完成31篇文章的阅读。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受诗意童年的美好和难忘。
【教学目标】
1.读背单元导读。
2.精读《儿童诗两首》, 感知本单元主题“诗意童年”。
3.阅读《主题式·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同主题同步拓展阅读》中的《班长的苦恼》等。积累背诵《童年》。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
2.学会怎样表达诗意童年。
【教学准备】
PPT课件、MP3音乐《童年》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自学《儿童诗两首》中的生字、词语, 熟读诗歌。
一、单元导入 (方法:读一读, 背一背)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意童年”这一主题单元, 首先我们来读一读单元导读 (出示单元导读:童年, 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 , 那么, 童年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首优美的小诗《诗意童年》。
2.诵读单元导读 (全班读、男女生读、个人读) , 进行批注式阅读。
3.背诵单元导读。 (限时 2 分钟)
二、批注式阅读学习《儿童诗两首》, 精读指导《我想》
(一) 导读引入, 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 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 诵读诗歌, 感悟想象
1.读一读:生自由读诗、指名分小节读诗。
2.想一想:想想每个小节写什么。
3.说一说: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议一议: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 为什么?
5.品一品: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屏显:“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 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 谈感受。)
6.生展示读, 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 回归全诗, 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的?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 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 如, “悠呀, 悠———”“长呀, 长──”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 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自主略读, 迁移运用
小组内自主批注式阅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 自读自悟, 理解大意
屏显:1.请同学们进行批注式诵读全诗, 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如, “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划出优美的词语, 写上自己的感悟。
3.指名读诗, 交流自读所得, 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 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 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 赏读诗句, 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 反复诵读, 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等语句, 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 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 比较鉴赏, 模仿习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默读两首诗, 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 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 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 有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 是否也曾有过无数的梦想, 也曾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 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 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 师生互动点评。
四、同主题阅读链接, 自主略读与分享
《主题式·经典诵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班长的苦恼》 (课件出示) (齐读、对读, 积累背诵) 。
师:请同学们进行批注式诵读, 划出优美的词语, 写上自己的感悟。想一想, 你从哪一句中体会到班长的苦恼的?读一读。
五、总结谈话, 结束教学 (略)
六、作业超市, 课后“延学”
1.搜集歌颂童年的名言或诗句。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第4篇
1. 阅读微型语段,回答(1)—(4)题。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liàn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gài是不行的。(选自课文《端午的鸭蛋》)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A.东晋_______B.卷子_______
(2)按拼音写汉字。
A.liàn[ ]囊B.大gài[]
(3)请在田字格内写出两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
(4)请谈谈你了解了“囊萤映雪”这一典故后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忆课文有关知识,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B.《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3. 请在下面语段的“□”内填写恰当的短语,以展示歌会酬和的方式。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选自《云南的歌会》)
4. 某理发店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美丽从头开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请说说其中的妙处,然后根据这一职业的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全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意旨相通。
我爱读书,经常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领略了他斩妖除魔的高超本领;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诗句,并指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四个句子中,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沙场秋点兵 B.零丁洋里叹零丁
C.箫鼓追随春社近 D.闲来垂钓碧溪上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过去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过去和现在,陕北民歌“信天游”都以它那高昂的气势、悠扬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真情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样面临着危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时尚化追求,更使得陕北民歌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材料二: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已被确立;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后,小明和萧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应该保护“信天游”,保护传统文化;萧军则认为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总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不需要保护“信天游”。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9—11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段的场面描写在写作方面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回答12—18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 依次填入文中“□”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灌扔抵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D.缠灌丢抵
1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与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既然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D.给小孩练习写字。
16. 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在选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美文《坐歌堂》,回答19—24题。
坐歌堂
张喜洋
在川西北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坐歌堂”。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早早聚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在四川叫做吃“十大碗”。顾名思义,“十大碗”就是每桌限定十个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川的传统菜,像扣肉、东坡肘子、墩子肉等。这些菜都是厨师用竹制蒸笼蒸出来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川特有的咸菜香。土制的高粱酒香在席间弥漫,混合着菜香味儿,夹杂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渗和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婚庆气氛格外热烈。孩提时代的我,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十大碗”刚一散席,只见三四张八仙桌往堂屋正中并排一放,两边都摆上长条木凳,供大家围坐。这时,出嫁女由村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姑娘陪伴着坐在八仙桌的最上方,“坐歌堂”节目就要开场。
“坐歌堂”开场时有个规矩:大家得合唱一首歌,由村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随后他宣布:“‘歌堂’开始,‘东方红,太阳升……’预备起!”黑夜中的山村被悬挂的煤油灯照得通明,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因此,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东方红》的。
虽然没有任何伴奏,但是这朴素的歌声余音绕梁,在充满浓雾而又潮湿的夜空中穿行,久久回荡在山谷中,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接下来,便开始你一首、我一首竞唱。往往这首歌的最后一个字还没有唱完,那首歌在另一个角落里已开始唱了起来。歌唱者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长幼,不设任何奖励,反正谁的歌唱得最多,嗓门儿最亮,谁得到的掌声就最多。歌曲类型不限,不管老歌新歌儿歌,只要你不停地唱,争着唱、抢着唱,就可以通宵达旦,乡亲们越是掌声雷动、呐喊声声,主人家就越高兴,也越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时大家因为一首歌谁先唱、谁后唱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家并不真正生气。那热烈的场面,绝不亚于港台明星的演唱会。
还记得当年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川西北情歌:“陈妹儿生得一枝花呀,花呀,李哥儿看了很爱她呀,爱她呀,爱她就爱她呀,请到我家耍,说来就要来哟,我在家里打草鞋呀,打了三双零一只呀,伊儿呀儿哟,把草鞋打好了呀,我就接你到我家呀……”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南方的城市间穿梭,十余年没回家乡参加“坐歌堂”了,想必乡亲们“坐歌堂”的热情一定会不减当年吧!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坐歌堂”开始的时候,大家合唱《东方红》,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章结尾写奶奶唱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孩提时代的我,为什么“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男女老少合唱《东方红》的时候,作者说“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这样写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单元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到民间去采风”的活动,请把你“采撷”到的“风”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从以下文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作文(1) 题目:我家乡的__________节
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A. j€靚B. ju€鄋(2)A.练B.概(3)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写出两个即可) (4)略。2. D3. 见景生情 互嘲互赞4.这则广告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明经过理发后人就会变得美丽,另一方面暗指重新开始。这一广告语指出了理发的作用,强调了理发的必要性,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的效果。对联:换新颜从头开始,改旧貌以剪收场。5.略。 6.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 7. C 8.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1)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信天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我认为不需要保护。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信天游”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被自然淘汰。(2)略。
二、9. 山路漫歌10. 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动人的场景,使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11.示例: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12.D13.风俗有: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心理与追求:避邪祛灾,祈福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14.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咸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恋乡情结。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15. B16. 从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显淳朴,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有人情味。17. 流露出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奇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18. 略。19.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婚庆的热闹气氛。20.不但营造出“坐歌堂”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感激之情。21. 将文章情节推向高潮,增添了文章的情味。22. 因为“坐歌堂”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参加合唱的人员多,歌声高,热情饱满。24. 示例:贴春联;闹花灯;吃年夜饭。
三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5篇
二、找出每组中写错的`词,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冒雨、感帽、帽子、冒号()
2.上班、班马、黑斑、斑鸠()
3.教诲、后悔、诲恨、诲人不倦()
三、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阳光明()随风飘()()()大笑
和颜()色
又细又()腰()背()
来之不()()不在意全神()注
四、照样子做题。
1.例:乌云遮住了太阳。
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①一定是你藏起来了我的骆驼。
②姐姐大棒大棒地往匾里放桑叶。
2.例:你是三好学生。这学费来得不易。
你是三好学生吗?
你是三好学生呀!
你是不是三好学生?
3.例:高兴――高高兴兴
①端正――()②稳当――()
③干净――()④老实――()
4.例:研究――研究研究
①瓦蓝――()②讨论――()
五、把下面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
1.我画杨桃的时候
2.母亲
3.小男孩
六、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再抄写下来。
再向远一点的地方望去,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鱼鳞般的波纹。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排排绿色的小松树,还有那五颜六色的小花。
更远处,湖面有很多机帆船,来来往往,渔民在撒网捕鱼,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站在亭上向前望去。
七、读课文《春蚕》;按照蚕渐渐长大的顺序填空。
蚕种()()()()()
八、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春风送暖,冰雪融化,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柳树发了芽,果树开了花。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啊!它们在美好的春光里,多么快乐呀!
1.这段话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最后一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哪些动物和植物?
动物
。
植物。
3.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用“”在文中标出。(2分)
4.你认为文中的哪几处描写得好?为什么?(4分)
九、作文。
写你喜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再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把小动物可爱的地方写具体,语句要通顺,句与句要连贯。
参考答案:
一、审视严肃教诲熟悉叮嘱隔壁吩咐增加双肩照例
二、1.感帽(感冒)2.班马(斑马)3.诲恨(悔恨)
三、媚、荡、哈哈、悦、匀、酸、痛、易、毫、贯
四、1.①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②姐姐大捧大捧地把桑叶往匾里放。
2.这学费来得容易吗?这学费来得不易呀!这学费来得容不容易啊?
3.①端端正正;②稳稳当当;③干干净净;④老老实实
4.①瓦蓝瓦蓝;②讨论讨论
五、略。
六、七、略。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6篇
吹 少 夜 知 雨 台 父
二、选择正确读音打“√”
三、看拼音写词语
四、照样子填空。
五、按原文填空。
草 寻隐者不遇
离离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一枯荣。 ____________采药去。
野火烧不尽,只在此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
六、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句话。
1.花园里 小朋友 玩 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吃桃子 在 小猴子 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把句子补充完整。
1.小东和小}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写作业。
3._________________多么好看啊!
4.我爱爸爸,也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
三、草原 黄鹤 楼房 知识 深夜 松 童 多少
四、****
五、1.原上草 一岁 春风吹又生
2.松下问童子 言师 山中 云深不知
六、1.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小猴子在树上吃桃子。
七、1.小东和小}是好朋友。
2.小学生在教室里。写作业。
3.花园里的景色多么好看啊!
4.我爱爸爸,也爱妈妈。
第二单元测。试题2
一、读一读。
二、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三、把 声调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北 进 吹 园 花 夜 两 湖 村 雨 城 更 虾 岁 国
四、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成( ) 村( ) 识( )
城( ) 时( ) 许( )
园( ) 还( ) 乡( )
国( ) 进( ) 多( )
五、照样子,组词语。
例:秋(秋天)(秋风)
岁( )( ) 声( )( )
言( )( ) 古( )( )
作( )( ) 入( )( )
六、看拼音,写名言。
七、看图,把句子说完整。
1.公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看图,拼读短文,长知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吹 花 村 更 虾
园 湖 城 国
北 两 雨
进 夜 岁
四、成立、城市;村落、时间;认识、许多;果园、国家;还是、进取;乡下、多少。
五、岁月、年岁;声音、声响;言语、发言;古人、古代;作家、作者;进入、入口。
六、略。
七、略。
1.葵花 太阳
2.太阳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第7篇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赞( )不( ) ( )山( )岭
成( )在( ) ( )崖( )壁
不( )思( ) ( )光( )彩
四、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把这句话改为反问句)
2.宋庆龄把李燕娥安葬在宋氏陵园。(把这句话改写为被字句)
五、加标点。
人们常说竞技体育是一种艺术 竞技体育 确实含有艺术的成分 比如它的力与美 速度和造型 体育和艺术表演的最大区别之一 在于体育比赛的紧张 激烈
六、修改病句。
1.我估计他―定知道这件事。
2.弟弟把桌子拿起锤子修好了。
3.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
七、阅读
(一)蛇与刺猬
蛇一逮住青蛙,总是用它藤蔓般的躯体,把青蛙团团缠住,然后张开它那极大的嘴巴
一天,蛇遇到了刺猬,它又故伎重施。刺猬顿时蜷缩起来,有意地听从蛇的摆弄。只是在蛇把刺猬缠到紧得不能再紧的时候,刺猬一下使劲张开了它周围的尖刺,刺穿了蛇的躯体。蛇再也无法逃脱,最后成了刺猬的.美餐。
蛇在临死的时候,痛苦地说:“我这是活该,竟______________地看待一切事物。我本想做一个赴宴的人,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故伎重施:
2.根据你的理解,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文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二)
这是一匹身架匀称,结结实实的小公马。
它长高了,原来柔和的线条不见了,它的身躯变成了一个三角形:前胸宽宽的,臀部很窄;它的头瘦削,头前部突出,两眼间距很大,嘴唇紧缩而富有弹性。
不过所有这一切,它还无心顾及。
只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支配着它,那就是酷爱奔跑。
它常常领着一帮同龄的小公马,纵情驰骋。它一马当先,像颗金色的流星似的,急驰而去。有一股无尽无穷的力量驱赶着它,使它不知疲倦( )峻岭,( )山坡,( )怪石磷峋的河岸和陡峭的隘道,( )丛林和谷地。
哪怕到了深夜,当它在星空下酣睡的时候,它仿佛还梦见,大地在它脚下飞驰而过,风卷着鬃毛在耳边呼啸,马蹄又急又快,像铃那样,清脆悦耳。
1.从下面词语中选出适当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内。
奔上 冲下 穿过 越过
2.划出描写小公马外形的语句。
3.划出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
4.文章围绕小公马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5.你觉得作者写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目的是什么?
答案:
一、
二、阻挠、控制、嘲笑、竣工、藐视、嘹亮、魅力、拆除、承办、灵敏
三、赞叹不已、崇山峻岭、成竹在胸、悬崖峭壁、不假思索、流光异彩
四、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难道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吗?2.李燕娥被宋庆龄安葬在宋氏陵园。
五、 。,,,。,、。
六、1.我断定他―定知道这件事。(我估计他可能知道这件事。)2.弟弟拿起锤子把桌子修好了。3.我随手把作业本交给老师。(我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第8篇
《做灯笼》是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写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纸灯笼来布置教室, 从中体会到快乐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只要发挥个人长处、真诚合作,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良、受、赞”等14个二会字, 会写“良、使”等7个四会字, 学习工字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 在思考中识字学词, 探索合作精神, 感受合作的乐趣。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 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完成了识字任务;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理解“公认”、“手真巧”, 从字典的注释中找出“手真巧”的“巧”字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了课文1~3自然段, 初步认识了王京和李良。
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积累和合作有关的俗语, 初步感知过渡句, 会用“使劲”说句。
(3) 探索合作精神, 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合作的含义, 感受合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兴趣引路
(1) 复习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灯笼”:公认、布置、得奖、赞扬、使劲、模型、心事、烦恼、发愁、合作)
师:看, 我们的教室多么喜气呀, 谁来读读灯笼上的词语?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 (指名读, 齐读)
(2) 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 (1) 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 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 (2) 李良/可不爱/画画儿, 但是/他的手/很巧, 会捏泥人, 会做/飞机模型, 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
师提示:这两句话比较长,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指名读)
(3) 师随机指着一位女生说:呀, 这个漂亮的小姑娘, 现在你就是王京啦, 给我们介绍下你的同桌李良吧! (生说)
指着她的同桌说:李良, 听见了没, 王京夸你啦!你也来向大家说说王京的特长吧! (生说)
师:哇, 你们俩一个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 一个心灵手巧, 真了不起呀!
师: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 夸夸他们吧! (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串写着词语的“花灯”喜气盈盈, 创设良好的视觉效果,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请男女生分别介绍李良和王京,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介绍王京和李良, 加深了情感体验。)
二、角色表演, 内化语言
(1) 师:同学们读得很真诚, 老师替王京和李良谢谢你们的夸奖。不过现在王京和李良正烦恼着呢!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平时都热心助人, 所以想请大家帮帮忙。这样, 咱们也来分工合作, 一位朗读能手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其他同学拿起笔来画画。 (请一生读)
(2) 交流王京的心事和李良的烦恼。
师:王京, 老师有个问题问问你, 为什么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 你就不画了呢?
(3) 师:怎么办呢, 你们有主意了吗? (小组交流后班级交流)
(4) 就这段所讲述的故事演一演。 (出现文中131页插图, 生演, 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的能力, 为什么王京在“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 就不画了”, 在探究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活动, 有所感悟和思考;结合“演一演”体验性的活动, 既活泼生动地呈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 也是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
三、丰富想象, 共享喜悦
(1) 师:王京和李良一起把灯笼做好了, 效果如何, 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文中132页插图及句子:“这个灯笼做工精巧, 灯罩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花草, 有
的树木, 有可爱的小鱼, 还有, 给教室增添了喜气气息!”生补充说句。)
(2) 师:真漂亮呀, 难怪同学们赞不绝口!我看到李良现在眉开眼笑的, 高兴得很啊, 能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生谈)
(3) 师:大家都为王京和李良愉快的合作感到开心, 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5、6自然段。 (齐读, 读出喜悦)
(4) 师:有个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为什么, 得问问王京, 你为什么要在灯笼上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句话呢? (小组交流)
(5) 班级交流, 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这个环节中说话、朗读训练, 欣赏合作成果, 丰富想象, 享受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交流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得到尊重, 也树立了合作带来快乐的价值取向。)
四、回顾总结, 传递“合作”
(1) 这个喜气的灯笼不光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增添了欢声笑语, 还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和合作有关的快乐故事。你有过合作的经历吗?做哪些事时可以与人合作? (生谈)
(2) 看图, 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或有趣的合作典范。
(3) 教师小结:同学们,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生活中, 在学习中,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个人长处, 真诚与人合作, 就能事半功倍。 (板书:与人合作, 事半功倍, 齐读)
(4) 师生合作读和合作有关的俗语。 (屏幕出示)
二年级语文下单元测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