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溃疡范文
儿童性溃疡范文(精选10篇)
儿童性溃疡 第1篇
关键词:儿童口腔溃疡,综合治疗
口腔溃疡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 患病率高, 易复发;本病发生不受年龄、性别限制, 但以青壮年居多, 女性略多于男性。本病病因复杂, 发病机制不明, 有各种不同观点及看法。国内外文献已报道的病因研究包括病毒、细菌、免疫学异常、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氧自由基变化、微循环障碍等, 临床治疗口腔溃疡虽有多种治疗方法, 却无特效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各类型儿童口腔溃疡, 现采用Lehner分型方法, 即将口腔溃疡分为以下3种类型:轻微溃疡、口炎型溃疡, 亦称疱疹样溃疡、重型溃疡, 亦称巨型溃疡或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将104例儿童口腔溃疡患者分为2组, 局部治疗组52例, 男35例, 女17例。其中轻微溃疡15例, 口炎型溃疡30例, 重型溃疡7例。综合治疗组52例, 男33例、女19例, 其中轻微溃疡12例, 口炎型溃疡32例, 重型溃疡8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治疗
通过实险, 局部治疗能及时达到效果, 能清洁保护创面, 消炎、消肿、止痛, 防止继发感染, 促进上皮收敛生肌、促进溃疡愈合。常用药物: (1) 含漱剂:含漱剂具有清洗、防腐、杀菌及收敛等作用。它价廉、使用方便, 药物可遍布口腔, 但在口内停留时间短, 疗效受到影响。临床常用药物如口泰、0.1%利凡诺、0.05%~0.12%洗必泰漱口液以及金霉素溶液等, 疼痛明显时可用1%~2%奴弗卡因含漱止痛。 (2) 散剂、软膏、药膜等的应用:散剂可覆盖在粘膜创面表面, 起保护、收敛和消毒等作用。但散剂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口腔粘膜粘附力弱, 药物易流失。临床多用中药散剂, 如养阴生肌散、冰硼散、锡类散、珍珠散等。临床上常用:软膏, 如溃疡膏、素高捷疗口腔膏等;药膜, 如蜂胶口腔膜、洗必泰药膜、利福平药膜等。民间疗法: (1) 鸡蛋:鸡蛋打入碗内拌成糊状, 绿豆适量放陶罐内冷水浸泡10多分钟, 放火上煮沸约1.5min (不宜久煮) , 这时绿豆未熟, 取绿豆水冲鸡蛋花饮用, 每日早晚各1次, 治疗口腔溃疡效果好。 (2) 全脂奶粉:选用全脂奶粉, 每日2~3次, 每次一汤匙, 加少许白糖, 开水冲服, 晚间休息前冲服效果更佳。一般2d溃疡症状即可消失。 (3) 西瓜:西瓜半个, 挖出西瓜瓤, 挤取汁液, 瓜汁含于口中, 约2~3min后咽下, 再含新瓜汁, 反复数次。 (4) 维生素C:将维生素C药片1~2片压碎, 撒于溃疡面上, 闭口片刻, 每日2次。 (5) 95%乙醇:用棉签沾上95%乙醇, 轻压口腔溃疡点, 并轻轻转动棉签除去溃疡面上的腐败组织, 每天2~3次, 每次20~30s。治疗口腔溃疡, 绝大多数在2~3d愈合。 (6) 芭浓茶:我国明代药典《本草纲目》称:“茶苦而寒, 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矣, ”据研究, 茶含单宁, 具有收敛作用, 浓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溃疡愈合。
1.2.2 综合冶疗
通过实险, 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状况, 加强抗病能力, 调整免疫功能, 有利于促进溃疡愈合, 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常用药物:免疫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 (1) 左旋咪唑 (Levamisole, 简称LMS) :原为驱虫药, 近来发现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2) 反应停 (肽咪呱啶酮) :现认为是一种免疫调节剂, 可用于发作频繁或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人。 (3) 厌氧棒菌菌苗:为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剂, 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 增强吞噬功能。可从人牙槽窝、骨髓中提取, 培养分离出此种菌属, 经灭活用于临床。可用于治疗重型溃疡病人。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虽然国外报道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人可收到一定效果, 但同时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我们不主张全身用药。对顽固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人或重型溃疡病人可采用局部封闭疗法, 如2%奴弗卡因11+地塞米松2mg, 于溃疡基底部封闭, 对于减轻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有一定作用。可每周注射1次, 连用4~5次。其他药物:葡萄糖酸锌、硫酸锌或甘草锌修复, 维酶素。
2 结果
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效率更高, 能有效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有效防止复发。
3 结语
儿童口腔溃疡可能为全身的一个表征, 因此治疗本病, 不应局限于局部对症处理, 治疗时应根据脏腑虚实、全身与口腔局部表现综合辨证, 加以调理。全身综合治疗儿童口腔溃疡可缩短病程持续时间, 提高机体状况, 加强抗病能力, 调整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军, 刘金喜, 张萍.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6例[J].陕西中医.
儿童经常口腔溃疡是什么原因 第2篇
1、手足口病
这种病也有与疱疹性口炎相类似的症状,好发于5岁以下幼儿,具有流行性。患病后口腔损害遍布于唇,颊、舌、腭等处,为很多小水疱,极易破裂,破后形成多个小溃疡,除口腔部位外,在手掌、足底、臀部皮肤上亦可出现分散的小水疱,所以称之为手足口病。
2、口疮
比较常见,但是病因不一。有的是因为口腔黏膜有不明显的伤口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压力过大造成的,还有的是因为食物中缺少维生素B。初期口腔黏膜会有灼烧感,接着会发红,并形成许多小溃疡,相当疼痛。常见部位在舌侧黏膜、口腔底部和舌头部位。
3、外伤
凡是烫伤、刺伤、误食有腐蚀性的东西等,都会引起口腔黏膜受伤,继而引发溃疡。
4、药物过敏
特殊体质的宝宝可能会因为药物或感染等不明原因,而引起所谓的多形性红斑疾病”,这时宝宝身上会出现靶形红斑,眼睛、嘴唇、口腔,生殖泌尿道均有发炎、溃烂的情况。
儿童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
自我调节:
首先,我们提议心理治疗。患者应该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去除有害精神缘故情绪不良的人应善于自解郁闷,包容自慰,与人和睦共处,生活乐观,只有您先保持一个好心态,才能得到最好的疗效。其次,我们希望您自身的饮食要重新规划。很多口腔溃疡与您长期的不合理饮食有直接的联系,特别是消化不良者,应限食或少量多餐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不可偏食,多吃蔬菜水果,注重营养搭配,注重维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已有溃疡者,运用薄荷含片或1/5000的呋喃西林液漱口,如果孩子不接受这种味道,您也可以选择用10%的蜜汁含漱,能消炎、止痛、增进细胞再生,效果也不会差。孩子都爱蜂蜜,将口腔洗漱干净,再用消毒棉签将蜂蜜涂于溃疡面上,涂擦后暂不要饮食15分钟左右,可用蜂蜜连口水一同咽下,再继续涂擦,一天可反复涂擦数遍,也能成功治愈口腔溃疡。
药物调节:
如果上述方法您可以坚持下去,再发生口腔溃疡时,可以适量用药缓解。西医的疗法通常见效最快,常见的口腔溃疡消炎薄膜,剪成溃疡面大小,贴于溃疡上,待其自然化解或用0.5%达克罗宁溶液少许以棉签蘸取后涂于溃疡上,也可用珠黄散加青黛散混合后的粉剂涂于溃疡面,可收敛止痛,有助于愈合金霉素眼膏少许,涂于溃疡面,也有止痛,增进溃疡愈合的疗效。也可以服用硫酸锌片或12%硫酸锌糖浆,成人每次40-80毫克,1日3次,通常连用5-7天即可痊愈。
而温和的中医认为,要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应注重排便通顺、睡眠充足,特别是大便通顺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医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医治法应多吃新颖水果和蔬菜正常可以清理肠胃,同时因为口腔溃疡也尽可能因缺乏维生素B2发生,可多吃蔬菜和小麦胚芽,并补充维生素C和锌。
儿童消化道溃疡与食疗 第3篇
新生儿和一岁以内的婴儿,多因创伤、感染、出血或缺氧等全身疾病而出现继发性急性消化道溃疡。有呕血、便血、腹张等急腹症的表现。
慢性消化道溃疡,多见于年长儿,也可见于幼儿,也可由急性溃疡转变成慢性溃疡。年龄越小,症状愈不明显,因此常常被家长所忽略,甚至也会被临床医师误诊。
促进儿童溃疡病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主要症状是腹痛,疼痛持续1~2小时后自行缓解,疼痛轻重各人表现不一。幼儿及学龄儿童(2~7岁),多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少数病儿可指明疼痛部位在剑突下(胸部正中凹陷处为剑突,从剑突至肚脐二分之一的范围内)。常在进食后疼痛,亦有与进食无关的:疼痛时常有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往往被家长误认为吃多了或是蛔虫在作怪,但反复查大便又找不到寄生虫卵。
学龄儿童(7~14岁),年龄愈大,腹痛发病率愈高,常在右上腹部隐痛,有时夜间疼痛有时进食后疼痛消失。由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活动量较大,消耗多,常将胃难受误为饥饿样感觉。一旦出现呕血、促血才被重视。
儿童十二指肠渍物比胃溃疡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往往有溃疡痛的家族史。
要进一步诊断消化道溃疡,可以借助钡餐胃肠X线检查。由于儿童消化道溃疡面浅而小,容易愈合,但大部分又会复发,所以X线检查很难发现与成人溃疡一样的龛影。大约有25%左右的患儿要经多次x线检查才被发现,而其他一些检查项目又不适合儿童应用。
有人把儿童惠有溃疡症状而未经X线征实的疾病称为“溃疡前综合症”,除用必要的药物以外,主要依靠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时间,应坚持6~8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中和或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的活性,保护胃、十二指肠粘膜。但应限制机械性、化学性刺激。
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时应禁食。出血症状控制后,病儿饮食内容应限于对胃肠分泌作用微弱的,不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米汤、牛奶、蒸蛋羹、菜泥、蜂蜜水、藕粉、果汁。中医主张用蛋抟油治疗溃疡症,因蛋黄中含有脂肪,可以反射性抑制胃液分泌:蛋黄中含丰富维生素A,有利溃疡粘膜的愈合。制法:取3~4个鸡蛋用水煮老,取出煮老的鸡蛋黄,放在小铁勺中,置于火上烧,边烧边用汤匙压,一直烧到蛋黄成焦黑色,约有蛋黄油6毫升,倒出,待温热时时饮用。
急性溃疡患儿宜少吃多餐,每日进食6~7次,使胃中常有食物与胃酸结合,以减少胃中游离酸,从而减轻对溃疡面的腐蚀和胃的负担,有利疾病的缓解,促进溃疡的愈合。食物品种,宜轮流调换,数量适当,不能过多或过。
急性溃疡恢复期、慢性溃疡或溃疡前综合症,进食时间应恢复一日三餐,以保持正常的消化活动规律,还应注意“六不宜”:
一、进食细嚼,不宜快。进食过快,咀嚼不充分,口腔中唾液腺所分泌的消化液还未和食物充分搅拌,易造成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
二、食量平衡,不宜“暴”。一次进食过多,或过饥后进食,或食后饮大量汤或甜葵,都可造成过饱,使胃过度扩张,过;地增加胃液分泌,影响溃疡愈夸。
三、甜食宜少、不宜多。人的体液酸碱度只有保持在粥碱性时,才能使身体健康。儿童体内处理酸碱平衡的系统还不成熟,溃疡病患者对甜食极为敏感,甜食过多,食后容易产气、产酸,不利于溃疡面的愈合。
四、冷热适中,不宜“过”。食用时的温度要适中。过冷、过热都会对溃疡面造成刺激,引起上腹部疼痛。即使炎热的夏季也应控制冷饮和过酸饮料,特别是汽水,进入胃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增加胃内压力,使胃急剧扩张,造成溃疡面充血,有可能引起穿孔。
五、刺激性食物,不宜尝。溃疡病患儿饮,食以清淡为宜,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饮料和调味品,如咖啡、茶、姜、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能促进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酸度,增强对溃疡面的刺激,引起胃部疼痛,影响溃疡面的愈合。
儿童消化性溃疡病例临床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的资料
该50例的病例均是住院患者, 其中女性患者8例, 男性42例, 男女患病比例为5.3∶1, 其中年龄最小的是9岁, 最大的为18岁, 平均的年龄在14.65岁。所有病患均通过上一级医院做了胃镜、血常规及大便隐血检查。其中9~13岁的年龄段的有8例, 占16%;14~18岁年龄段的有42例, 占84%, 二者之比为1∶5。
1.2 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与成人的临床表现极为的相像, 腹痛常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一般胃溃疡的疼痛大都在餐后30min左右, 春秋季节较易发病, 并且一般持续1~2h, 直到下次进餐前消失。相较而言,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 有的时侯是夜间疼痛, 大多是在空腹时疼痛, 进食之后疼痛会缓解或者消失。其他的消化道的疾病症状, 例如反酸、恶心、嗳气及呕吐等, 常常缺乏阳性的体征, 无并发症, 表现为消化性溃疡, 发作期时一般会有上腹压痛, 并且与溃疡的部位基本符合等。50例的患者, 病程大多为1~4年。在就诊时, 其中上腹有隐痛的有28例, 有规律性上腹疼痛的10例, 脐周有疼痛的11例, 部位不固定的有4例, 无任何规律的16例, 无腹痛的有12例。
1.3 胃镜诊断
在50例儿童病患例行的胃镜检查中, 复合溃疡的1例, 占2%, 胃溃疡的有3例, 占6%, 十二指肠溃疡的有46例, 占到92%。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数最多。
1.4 治疗实施
(1) 初期治疗:将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或是硫糖铝作为首选的药物及一线的治疗药物, 而对于患儿Hp阳性应该同时进行抗Hp的治疗; (2) 维持治疗:在抗酸药物停止服用之后, 可以使用丙谷胺这样的柱状细胞稳定剂来继续治疗。对那些症状多次复发且持续不缓解, 或是伴有合并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者, 可以持续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NSAID) 。针对Hp感染未能根治的患者, 可以使用H2受体拮抗剂, 或者奥美拉唑继续来维持治疗。
2 结果
儿童消化性溃疡, 于男性中常见,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数量也在增高, 十二指肠溃疡 (DU) 也较多。绝大部分的儿童病例在经过治疗后都得到好转并痊愈。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指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总称。男性中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比例往往高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大多以中青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 胃溃疡则是常发病于中老年人当中, 不过近年来却有低龄化的趋势。
近些年来, 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和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成为引发消化性溃疡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 消化性溃疡还与胃排空延缓、胃肠肽的作用、胆汁反流、药物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直接或是间接的作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极为复杂, 一般我们认为这涉及到儿童的遗传、精神、药物、感染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研究证实了消化性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极为的密切, 一般的胃溃疡患者的HP阳性率大多可以达到70%, 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甚至是达到了80%~100%。消化性溃疡治愈率以及愈后的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了Hp的根除率。
儿童消化性溃疡一般以男性居多, 性别差异较大, 该组患儿中男性中占了84%。一般男孩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 原因可能是与男孩子的食量及活动量较大, 导致了其体内胃酸分泌较多, 引发溃疡等疾病。相对来说, 女孩子发生溃疡的几率较低, 这与女孩体内的雌激素分泌较为旺盛, 对胃黏膜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是分不开的。儿童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够典型, 这也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而目前儿童消化性溃疡诊断主要方法是通过胃镜检查, 并且应该尽早的治疗。如若孩子反复的出现腹胀、腹痛、嗳气、恶心、反酸、呕吐或是黑便等症状, 应去医院做检查。对于那些幼小的儿童, 应该明确是否存在着Hp感染的可能, 可以选择呼气试验。对于较大的儿童, 在必要时应做胃镜检查, 以达到及早诊断并及早治疗的目的, 从而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任杰远, 李本富, 李长江.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J].临床荟萃, 2002, 17 (5) :268.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18~1322.
[3]龚四堂.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 20 (5) :261.
儿童性溃疡 第5篇
【关键词】儿童;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98-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压力的加重,儿童饮食习惯改变及饮食品种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发病率明显增多。现将56例儿童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进行初步分析如下:
在儿童常规内窥镜检查中,十二指肠球部常见到一种霜斑样改变,临床上称为霜斑样溃疡。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内窥镜及临床科内检测资料及所观察样本320例中检出十二指肠溃疡126例,霜斑样溃疡56例,本研究以内镜活检标本的病理学表现为其特征,探讨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病理特征及其临床关系,以及临床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126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男,60例,女,66例,年龄:8—14岁。患者因上腹不适、腹痛及返酸就诊,部分以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就诊,所有病例内镜检查资料完整,胃十二指肠活检切片标本良好。
1.2方法
(1)内镜检查采用小儿内镜常规操作, 十二指肠霜斑样改变均在病变部位钳取粘膜1-2块,同时检查胃部,钳取胃窦粘膜一块,送病检。(2)病理学检查活检标本 镜下观察病理改变,诊断幽门螺杆菌,观察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化生程度 将化生分为轻度(>5%)、中重度(>5%)。
2结果
2.1霜斑样溃疡内镜检出情况
从内镜室3200例病例中共筛查出126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56例确诊为霜斑样溃疡,占检出的十二指肠溃疡的44.4%,检出率1.75%。
2.2霜斑样溃疡内镜下表现
霜斑样溃疡患者均存在白色霜斑苔附着十二指肠粘膜表面的现象,霜斑苔呈点或片状, 其周边并未见凹陷性粘膜缺损, 霜斑样溃疡的具体位置,有42例在球部,4例在降部, 10例并存于球部和降部。
2.3霜斑样改变的病理学表现
对霜斑样溃疡实施活检标本检测,可以观察到粘膜固有层中淋巴细胞以及浆细胞数量上升,肠绒毛出现蒌缩,并且有中性粒细胞存在于一些粘膜固有层表面以及内部,病灶处出现局部性坏死、糜烂,肠腺数量下降,部分患者还有嗜酸细胞浸润分散或集中出现于粘膜的现象,本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溃疡或小血管炎症。经病理诊断,确诊有40例慢性活动性十二指肠炎,其中有28例患者并发糜烂现象,16例慢性十二指肠炎。
2.4霜斑样溃疡检出率
对56例霜斑样溃疡患者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标本进行Goemsa染色,借助高倍镜进行HP查找,有7例在球部,占12.5%,菌体见于中重度胃上皮化生区上皮粘液层, 32例为胃窦部,占57.1%。与同期球部正常及慢性十二指肠炎标本组相比,霜斑样溃疡组具有较高的球部窦部HP检出率。
2.5霜斑样溃疡胃上皮化生检出率
56例霜斑样溃疡的十二指肠标本组检出胃上皮化生18例,占32.1%。其中,中重度化生占10例。同期3200例,正常及慢性十二指肠炎标本中胃上皮化生仅检出86例,占2.7%,其中重度上皮化生18例 。
霜斑样溃疡的治疗与与愈后所有病例均以雷尼替丁2-4mg/kg d,疗程2-4周,有HP感染者加服克拉霉素、硫糖铝治疗,患儿症状消失或减轻。22例治疗4周后复查内窥镜,霜斑样病变均愈合,未见瘢痕形成,也未见发展为溃疡的现象。
3讨论
53霜斑样溃疡属于十二指肠病变特殊形式,其确定需要借助内镜检查,在内镜下可以观察到粘膜出现白色霜斑,无粘膜凹陷性缺损, 国内称为霜斑样溃疡,在成人报道中, 其约占内镜下检出率的6.1%。在小孩溃疡報道中常提及,占同期十二指肠溃疡56.4%,比例高于成人。目前,经验上认为,霜斑样溃疡是十二指肠溃疡愈合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但近年研究表明,霜斑样溃疡病变病理检查,病变主要在粘膜层,以慢性炎症为主,病变常见有浅表糜烂,所以,认为其实际上不是溃疡,而是糜烂,应称十二指肠糜烂,从治疗结果判断,本组22例治疗4周后复查,内镜检查病变均愈合,且无斑痕形成,也未发展成溃疡,更进一步说明“溃疡”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溃疡。
霜斑样溃疡发生机理不十分清楚,本组HP检出率57.1%,可能与HP感染存在密切关系,本组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检出率32.1%,且以中重度化生为主,化生主要与胃酸分泌增加有关,另外有H2 受体拮抗剂治疗效果好且无斑痕形成,也进一步说明此意。
儿童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常见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无规律性、返酸及上消化道出血,病状与一般溃疡相似,也可能以后发展成为成人十二指肠球部,有待我们进一步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吴玉娥,刘大巍,周秦蜀,李红霞;霜斑样溃疡与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关系的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2]叶伟智,钟伟润,崔嘉培;39例霜斑样溃疡发病特点及内镜检查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07期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胃十二指肠镜,儿童
随着人们对消化性溃疡 (PU) 认识的不断提高及内镜逐渐在儿科的普及, 儿童PU发病率不断上升, 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儿童判断表述能力差等, 漏诊、误诊时有发生。为提高对儿童PU的认识, 我院对近5年172例PU回顾性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5年3月收治PU患儿172例。诊断标准[1]:参考《中华儿科杂志》中《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内镜等结果, 其中内镜为日本Olympus GIF-XQ240、XQ260及XP260电子胃十二指肠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72例中, 男128例, 女44例, 年龄54 d~14.4岁, 其中1个月~3岁16.3%, 3~6岁23.3%, 6~9岁12.8%, 9~12岁26.7%, 12~15岁20.9%。入院前病程从数小时~5年, 其中≤1 d 2.3%, 1 d~2周59.3%, 2周~3个月18.6%, >3个月19.8%。18.6%误诊, 9.3%漏诊。DU65.1% (图1) , 胃溃疡 (GU) 29.1% (图2) , 复合性溃疡5.8%, 其发病年龄及发病率比较, 见表1。
讨论
PU是儿童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随年龄增长, 儿童PU在增加[2], 并发症多且重, 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消化道疾病。本研究中, PU在男性中更常见, 与有关研究相符[3], 考虑与男孩有较多不良饮食习惯、大量运动、食量大及过多胃酸分泌等有关, 而女孩体内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分泌较旺盛。年长儿较多, 与相关报道相同, HP感染是儿童PU的主要原因, 随年龄增长, HP感染率提高, 不良饮食习惯逐步形成, 服用刺激性药物增多, 学习、精神、心理压力不断加重, 全身性疾病的侵袭, 均可致越来越多的PU发生。入院前病程多在1 d~2周, 与王彩莲报道相符[4]。临床症状及体征多不典型, 与相关研究相符[5], 且因年幼感知不准、表述不清、查体不配合及家长重视不够等易致误诊、漏诊, 鉴别诊断尤其重要。多数以腹痛为主要表现, 在本研究中占73.3%, 但部位不一, 程度、发作方式、规律性均无明显特征, 腹部压痛部位也不固定或无压痛, 需与腹痛型过敏性紫癜、急性胃肠炎、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肠或胆道痉挛等疾病鉴别;而部分婴幼儿以呕吐, 间歇性烦躁、哭闹为主, 进食后加剧, 伴腹胀、食欲下降, 继而出现营养不良, 极易误诊为肠痉挛、肠虫症等;平时无腹痛, 而因突发呕血、黑便等来就诊, 则需与美克尔憩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肠息肉、食管下段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性维生素K1依赖因子缺乏症、咽下综合征等相鉴别。DU最多, 且明显多于GU, 与同类报道相符[6]。DU主要发生于9岁以上年长儿, 而GU主要存在于婴幼儿与学龄前期儿童, 与Marcel JM Groenen MD报道相似。
注:DU与GU发病率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U和GU分别与其他部位溃疡相比, 在各年龄段分布P均<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PU临床表现不典型, 可出现以下情况: (1) 排除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寄生虫等的反复无规律性腹痛; (2) 不明病因的呕吐、腹胀、哭闹等; (3) 原因不明的呕血或便血。出现上述表现需警惕PU, 及时行内镜检查, 结合其他临床表现与相似疾病鉴别, 减少误诊及漏诊。目前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在儿童PU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3) :189.
[2]Marcel JM, Groenen MD, Ernst J, et al.Incidence of duodenal ulcers and gastric ulcers in a Western population:Back to where it started[J].Can J Gastroenterol, 2009, 23 (9) :604-608.
[3]Tam YH, Lee KH, To KF, et al.Helicobacter pylori-positive versus Helicobacter pylori-negative idiopathic peptic ulcers in children with their long-term outcomes[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0, 52 (5) :685.
[4]王彩莲.浅谈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治疗[J].医学信息 (下月刊) , 2009, 1 (12) :67-68.
[5]邹春燕, 王叶红.儿童消化性溃疡152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 :182-183.
儿童消化性溃疡35例临床特点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 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1~10岁, 平均年龄为 (4.84±1.38) 岁;体质量8~20kg, 平均体质量为 (15.43±3.62) kg;病程2个月~4年, 平均病程为 (1.74±0.42) 年。所有患儿均有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 部分患儿伴有上腹疼痛等症状, 并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商品名:金奥康, 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20mg, 国药准字H19991118) , 剂量为0.8mg/ (kg·d) , 分三次服用;胶体果胶铋胶囊 (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50mg, 国药准字H20065925) , 剂量为150mg/d, 分三次服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 (山西仟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125mg, 国药准字H14020082) , 剂量为20mg/ (kg·d) , 分三次服用;甲硝唑片 (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500mg, 国药准字H20055547) , 剂量为15mg/ (kg·d) , 分三次服用。连续治疗4周, 观察临床疗效[2]。
1.3 疗效判断
显效:治疗后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提示溃疡面愈合, 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呈阴性。有效:治疗后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提示溃疡面缩小, 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呈阴性或阳性。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胃镜检查提示溃疡面未缩小或扩大, 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呈阳性[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2 结果
所有消化性溃疡患儿中十二指肠溃疡30例, 占85.71%;胃溃疡4例, 占11.43%;复合性溃疡1例, 占2.86%。其中男性25例, 女性10例, 男女比例为2.5:1。所有患儿中幽门螺杆菌检查为阳性者33例, 占94.28%。经过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杆菌等三联治疗4周后, 达到显效者23例, 占65.71%;有效12例, 占34.29%;无效0例, 占0.00%, 总有效率为100.00%。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 可发生于任何各年龄段, 以40~50岁的青壮年较为多见。儿童消化性溃疡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无成年患者上腹痛的节律性、周期性和长期性表现,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以食欲减退、体质量增长缓慢为主, 儿童对自身不适感很难准确描述, 因此临床检出率不高。近年来, 随着纤维胃镜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也有上升的趋势[4]。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精神紧张、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饮食不当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目的以消除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和预防复发为主[5]。
本研究分析了近一年内我院收治的35例消化性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 发现儿童消化性溃疡病变部位多集中在十二指肠部位, 占总例数的85.71%。胃体部4例, 占11.43%。复合性溃疡仅有1例, 占2.86%。全部患儿中男性25例, 女性10例, 男女比例为2.5:1, 说明男孩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女孩。所有患儿中幽门螺杆菌检查为阳性者33例, 占94.28%,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正确的临床治疗应以缓解或消除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忌暴饮暴食。同时给予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杆菌等三联治疗。经治疗后达到显效者23例, 占65.71%;有效12例, 占34.29%, 总有效率为100.00%, 说明三联疗法对于儿童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产生耐药性, 并酌情更换敏感抗生素。
本研究发现:儿童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 其中男性多于女性, 绝大多数患儿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张东卫, 刘育琼.小儿消化性溃疡32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1) :95-96.
[2]徐杰.3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0) :200-201.
[3]陶孝武.48例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12) :107.
[4]夏万平.儿童消化性溃疡38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 :7-8.
儿童性溃疡 第8篇
芦荟是百合科草本植物。芦荟干粉为去皮芦荟经冷冻干燥制得,其中含有大量芦荟多糖,其主要药理作用有[1]:促进伤口愈合及组织修复、保护黏膜、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我们将其制成口腔黏膜用凝胶,首先进行毒性实验[2],证实其安全无毒,然后用于治疗儿童口腔溃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临床实验部分加以报告。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制备
原料配方:芦荟凝胶干粉(200∶1)20 g,卡波姆934 20 g,薄荷脑1 g,月桂氮卓酮20 ml, 5%羟苯乙酯溶液15 ml, 20%氢氧化钠溶液(适量),纯化水加至1 000 g。
配置方法:将放置过夜的卡波姆934凝胶研磨至颗粒消失,另称取芦荟凝胶干粉溶于热纯化水中,并与薄荷脑溶液、羟苯乙酯溶液、月桂氮卓酮一起加入到卡波姆934凝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少许,继续研磨使成凝胶。
开喉剑喷雾剂:贵州三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70202、070418(主要成分为:八爪金龙、山豆根、蝉蜕、薄荷脑)。
1.2 病例选择
选择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儿童患者93 例,男59 例,女34 例;年龄2~12 岁。分为2 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均衡可比。在用药前与家长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纳入标准[3]:口腔黏膜有单个或散在溃疡,周界清楚,有“凹、红、黄、痛”特征;可伴有或无全身症状(头痛、发热、淋巴肿大等)。
检查指标包括溃疡直径(mm)、充血情况(有或无溃疡周围充血红晕带)、疼痛情况(无;轻度:有不适感觉,触痛;中度:有疼痛感觉但是不影响进食;重度:严重的疼痛,患儿哭闹,影响进食和语言、心情)、溃疡数目变化(1~数个)。
检查时间为初诊、3、5、7 d。
1.3 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患者首次就诊后,使用芦荟凝胶涂搽溃疡部位,3 次/d。用药前清水漱口,用药后10 min内禁食水。
对照组:用开喉剑喷雾剂,方法同实验组。
1.4 统计分析计划
统计描述:对于定量资料,若服从正态分布,使用undefined对其进行描述;若偏态分布的资料,使用中位数(Medi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四分位数(P25、P75)进行描述。对于定性资料,计算其构成比。
统计推断:对于定量资料,根据资料是否符合正态性的特点,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同一对象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对于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Likelyhood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EpiData3.01进行数据录入,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1.5软件完成。
2 结 果
2.1 溃疡面积
治疗前2组溃疡直径无差异;3、 5、7 d时2 组溃疡愈合情况均无差异(表 1)。
2.2 充血情况比较
治疗前2 组的充血情况并无差别,组间均衡可比。3 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充血缓解情况有差别,对照组好于实验组。5 d和7 d 2 组均无差异(表 2)。
2.3 溃疡数目
治疗前2 组的溃疡数目并无差别,组间均衡可比。3、5、7 d 2 组溃疡数目变化情况均无差异(表 3)。
2.4 疼痛情况
治疗前2 组的疼痛情况并无差别,组间均衡可比。3、5、7 d 2 组疼痛变化情况均无差异(表 4)。
3 讨 论
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是口腔常见病。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流涎、拒食等,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局部应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和全身支持疗法等,尚没有特别用于治疗和护理儿童口腔黏膜溃疡的药物。我们作为对照药物的开喉剑喷 雾 剂主要功能为:清 热 解毒,消肿止痛,是目前我
们治疗儿童口腔炎症的主要药物之一,但是其味苦,应用困难,儿童患者容易误服。
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可以提高口腔黏膜病损区的药物浓度,有利于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全身用药导致的副作用。目前常见的口腔局部药物有抗生素、镇痛药、激素、中药等为主要成分的粘贴片、漱口液、喷雾剂、凝胶等。凝胶是高分子亲水性粘胶剂,可以牢固而持久地黏附于病损区域,遇唾液后形成薄膜,既可以保护创面,又可以使药物浓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提高药物疗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口腔局部缓释剂型。
《本草再新》记载芦荟可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毒火。《要药分析》中讲“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国外研究表明芦荟具有抗菌消炎、镇痛镇静、促进组织再生、溃疡愈合、增强肌体免疫力以及泻下和抗癌的作用。芦荟中主要成分有[4,5]:蒽醌类、糖类、黏液素、氨基酸和有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活性酶以及其他有效成分,包括白介素、阿劳米嗪(Alomicin)、阿劳埃汀(Aloetin)、阿劳埃乌罗辛(Aloculcin)。其中Aloculcin对烫、烧伤和溃疡十分有效,这一成分不单有消炎作用,而且具有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能力。 国内资 料 显示,含有芦 荟的外用 制 剂已用于治 疗 烧 伤、褥
疮、胃溃疡等,还有报道,直接应用芦荟鲜汁治疗各种病因的口腔溃疡,取得很好的疗效。大量研究表明,芦荟无毒副作用,不产生耐药性,易被皮肤黏膜吸收。所以我们选用芦荟作为治疗儿童口腔溃疡辅助药物,并在剂型方面加以改进,使其为儿童和家长所接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们配制的芦荟凝胶与开喉剑喷雾剂的效果相当,在缩小溃疡面积、改善充血情况、减轻疼痛、减少溃疡数目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我们选用的药物成分单一,可以食用,而且口味好,在黏膜存留时间长,使用方法更简便,患者家长反映更乐于接受。芦荟凝胶的使用,为儿童口腔科门诊辅助用药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摘要:目的:检验芦荟凝胶治疗儿童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自行研制芦荟凝胶,以中药开喉剑喷雾剂作为对照,检验其治疗儿童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结果:芦荟凝胶与开喉剑喷雾剂的效果相当,在缩小溃疡面积、改善充血情况、减轻疼痛、减少溃疡数目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芦荟凝胶对于儿童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是较理想的儿童口腔辅助药物。
关键词:芦荟凝胶,复发性口腔溃疡,儿童
参考文献
[1]吴利,何莉芳,何伟清,等.芦荟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200-201.
[2]马丁,和红兵,吴恩格.蜂胶提取液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1):71-74.
[3]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143.
[4]毕殿洲.药剂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31-832.
儿童性溃疡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42 病例均为2010 年8 月—2015 年8 月期间双流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消化溃疡患儿, 年龄11 个月~14 岁, 男童92 例, 女童50 例, 病程2 d~3 个月。患儿可表现为反复上腹或脐周疼痛不适, 呕吐、纳差、腹胀、黑便、体重不增加或不明原因贫血等多种情况。所有患儿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情况根据胃镜、大便Hp抗原检查或14C呼气试验确诊, 消化性溃疡诊断参照中华医学感染消化学组制定标准[2]。排除标准:胃镜检查及临床资料不完整的病例。
1.2研究方法将全部病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 婴幼儿组 (<3岁) , 学龄前组 (3岁~6岁) , 学龄期组 (7岁~11岁) 和青春期组 (12岁~14岁) , 分期参照《实用儿科学》[1]。统计不同年龄段组患儿数量、溃疡发病部位 (胃部/十二指肠部/复合型) 、溃疡合并其他的胃肠疾病情况 (单纯溃疡/合并浅表性胃炎/合并其他疾病) 、溃疡分布类型 (单发/多发) 以及患儿Hp感染情况。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2例消化溃疡患儿中, 学龄前 (52例, 36.6%) 和学龄期儿童 (66例, 46.5%) 构成比较高, 婴幼儿 (9例, 6.3%) 和青春期儿童均较低 (15例, 10.6%) 。4组不同年龄段儿童消化性溃疡发病部位、溃疡合并症、溃疡分布及Hp感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其身体发育尚不完善, 消化系统容易受饮食习惯、药物作用、生活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又因小儿缺乏表述能力或者表述不准确, 家长一般对食欲不振、呕吐、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比较敏感, 而对上腹、脐周疼痛不易察觉, 等出现呕血、黑便或发现不明原因进行性加重贫血等情况后才来就诊, 往往导致病情延误[1,3]。研究表明[4], 儿童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家族史等关系密切, 且和“O”型血型有一定的关系, 上述多种因素可能引起消化道黏膜的防御和侵袭平衡被打破, 消化液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 进而发展为溃疡。一般认为[5], 成人消化性溃疡病例大约2.1%~50%在儿童期发病, 由于小儿对消化性溃疡的修复力较强, 故临床表现不如成人典型, 部分病情较为严重者才会出现呕血、黑便、穿孔等并发症。由于小儿接受各种特殊检查比较困难, 加上部分家长过分担心胃镜检查对孩子的创伤, 以致部分病例在初诊时得不到确诊而延误治疗, 纤维胃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生检查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加了儿童消化溃疡的检出率。
本研究对142例儿童消化溃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学龄期儿童 (46.5%) 构成比最高, 其次为学龄前儿童 (36.6%) , 青春期儿童 (10.6%) 及婴幼儿 (6.3%) 明显较低,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另外, 本研究还显示, 4组患儿中, 婴幼儿Hp感染率11.1%, 随着年龄增加迅速递增, 青春期患儿为60.0%, 达到自然人群Hp感染率水平[4], 不同年龄段患儿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发病部位看, 4组患儿均以十二指肠部为主, 但是随着年龄增加, 胃部及复合型溃疡比例明显上升;从溃疡分布看, 婴幼儿单发溃疡比例较高, 其他组患儿均以多发性溃疡为主, 且随着年龄增加, 多发性溃疡比例逐渐上升, 4组患儿溃疡发病部位及分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4组患儿溃疡合并症发现,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均以单纯溃疡为主, 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合并浅表性胃炎、食管炎以及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者比较多, 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结果可能与胃酸分泌水平以及Hp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 消化性溃疡发病和年龄有明显的关系, 学龄期及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 十二指肠是好发部位, 一般呈多发性分布, 患儿随着年龄增加Hp感染率增加, 且容易合并浅表性胃炎等疾病。故临床在诊治不同年龄段消化溃疡患儿时要注意结合其发病特点与家长做好沟通, 进行必要的检查, 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特点。方法 将14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患儿按照年龄段分为婴幼儿组 (<3岁) 、学龄前组 (3岁6岁) 、学龄期组 (7岁11岁) 以及青春期组 (12岁14岁) , 对4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学龄前 (52例, 36.6%) 和学龄期儿童 (66例, 46.5%) 构成比较高, 婴幼儿 (9例, 6.3%) 和青春期儿童均较低 (15例, 10.6%) 。4组儿童消化性溃疡发病部位、溃疡合并症、溃疡分布及Hp感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年龄有明显的关系, 学龄期及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 十二指肠是好发部位, 一般呈多发性分布, 患儿随着年龄增加Hp感染率增加, 且容易合并浅表性胃炎等疾病。
关键词:儿童,消化性溃疡,不同年龄段,幽门螺杆菌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32.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3) :189.
[3]陈凤, 刘文莉, 耿岚岚, 等.儿童消化性溃疡病1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5, 30 (2) :124.
[4]金菊花, 陶然.健康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3) :3188.
[5]张茂燕, 王震, 秦臻, 等.学龄前儿童消化性溃疡42例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 (3) :333.
儿童性溃疡 第10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8年5月-2008年5月所做的儿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而记录完整者共716例, 其中经临床及X线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者80例, 占11.17%, 80例中球部溃疡74例, 占92.5%, 球后溃疡6例, 占7.5%。男52例, 女28例, 男女之比为1.9:1;年龄5~14岁, 其中7~14岁68例, 占85%。
1.2 临床病史
48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只4例出现典型的饥饿痛或夜间痛外, 一般无明显规律, 与饮食关系不大,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呕吐或粪潜血阳性而来就诊, 病程长短不一, 短则7d, 长则3年, 临床多拟诊为消化性溃疡, 胃炎或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等, 2例拟肠套叠入院。
1.3 X线检查方法
均作常规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其方法与成人同, 一般摄仰卧、俯卧、立位三张片, 个别病例再局部点片。
2 X线表现结果
2.1 球部溃疡 (74例)
2.1.1 直接征象、龛影:
本组38例见龛影, 阳性率为51.35%, 绝大多数位于球基底部正中或稍偏, 少数位于球体或顶部, 呈圆形、卵圆形、边缘光整。40例均仅见一个龛影, 直径0.1~1.2cm, 一般0.3~0.4cm, 周围仅见环状透亮区或粘膜纠集现象。
2.1.2 球部变形:
系溃疡周围粘膜水肿、肌肉痉挛, 纤维疤痕收缩或周围粘连所致。本组74例均见球部变形, 表现为球部缩小28例 (37.84%) , 增大4例 (5.40%) , 分叶或花瓣状18例 (24.32%) , 球部变扁平呈线样6例 (8.11%) , 不规则或体毛糙34例 (46%) , 左/右穹隆假憩室各2例。
2.1.3 激惹现象:
系炎症刺激所致。本组见50例 (67.75%) 程度不一, 或轻或重, 钡剂迅速通过常使球部显示不佳。
2.1.4 球粘膜改变:
见粘膜有明显改变者70例 (94.59%) 。其中溃疡周围粘膜水肿者46例 (62.15%) 。表现溃疡周围的环形透亮区;以龛影为中心, 周围粘膜皱襞呈放射状纠集者30例 (40.54%) ;粘膜水肿伴纠集者18例 (24.32%) ;少数仅见粘膜纹的增粗紊乱、扭曲。尚有6例粘膜纹未能清晰显示。
2.1.5 幽门管偏位:
共44例 (59.46%) , 其中偏上者28例, 偏下者16例。幽门管位置正常者30例。
2.1.6 球部压痛:
几乎均有此表现。
2.2 球后溃疡 (6例)
均见球后部小龛影, 4例见粘膜纠集, 2例见粘膜水肿;4例球后见明显激惹现象;6例均球后肠管局限性变窄;2例见球后部痉挛呈分叶状;6例中4例伴球变形;2例幽门管稍向上偏移。
2.3 并发症
本组中幽门梗阻8例 (10.81%) , 均见于球部溃疡。表现为胃空腹滞留物增加, 幽门管狭小, 钡剂通过缓慢, 常4h后钡剂仍大部滞留于胃内。8例均伴胃炎。
2.4 合并症
80例中伴有其它病变者30例 (37.5%) , 主要为胃窦炎或胃炎、十二指肠雍积, 未发现复合性溃疡。
3讨论
3.1 发病率
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并不少见。有文献报道2.1%~5%的成人消化性溃疡始于儿童期。我院10年统计十二指肠溃疡占儿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总数的9%, 且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组男女之比为1.9:1, 与文献报道的1~2∶1相符。
3.2 X线特点及诊断
儿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X线表现与成人既有相似性, 亦有特异性。
3.2.1 球部溃疡:
文献报道的占全部十二指肠溃疡的90%。本组占92.5%, 其X线特点归纳于下:①X线显示龛影是确诊溃疡病的主要依据。由于小儿龛影较浅小, 易趋于愈合倾向, 钡剂通过又快, 其阳性率较成人为低, 但文献报道可达60%, 本组阳性率为51.35%。小儿龛影一般直径在0.3~0.4cm, 故容易漏诊而误为阳性。笔者认为仔细地观察细微改变, 多体位并在充盈加压球部可提高其阳性率。②球部变形是重要的X线征象, 其发生率较成人为高且较严重, 文献报道发生率达83%, 本组为100%, 球变形大多由球溃疡引起, 但有时胃及肝胆胰等病变亦可产生, 应注意鉴别。花瓣状变形及大或小弯侧切迹对诊断意义较大。③粘膜纠集、水肿对诊断亦有很大帮助, 本组达94.59%, 值得注意。④幽门管偏移 (59.46%) 和透视下的球部激惹现象 (67.57%) 以及球部的触痛或压痛等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总之, 上述是确诊依据, ②~④均属间接征象, 单独出现时不能作为确诊依据。本组74例中均有2个或2个以上间接征象同时存在, 其中2个同时存在者16例 (21.62%) , 3个36例 (48.65%) , 4个22例 (29.73%) , 提示多个间接征象同时存在时可基本确定诊断。
3.2.2 球后溃疡:
文献报道占全部十二指肠溃疡病的3%~25%, 本组为7.5%, 几乎均位于壶腹前区。X线以龛影局部肠管狭窄、激惹现象及粘膜改变为主, 因其位置在球后, 故龛影历时较难发现, 本组6例均见小龛影。粘膜纠集需与正常球后粘膜相区别, 因正常球后粘膜亦成环形, 结合其它X线改变如粘膜粗糙, 有激惹现象等可资鉴别。文献报道球后溃疡其对侧壁的痉挛切迹对诊断很有帮助, 本组均未见此征象。
3.3 关于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十二指肠雍积的问题
80例中18例合并十二指肠雍积, 发生率达到22.5%, 远较成人高, 其中16例见于球部溃疡, 2例见于球后溃疡。至于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内在联系, 是否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十二指肠动力障碍而雍积, 抑或两者无甚关系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3.4 鉴别诊断
3.4.1 球部溃疡与球部炎症:
两者可能是同一疾病程度不同的表现, 即十二指肠球炎可能是球部溃疡的基础, 两者鉴别较难, 两者也可有形态改变, 粘膜粗糙杂乱, 幽门管偏移及激惹现象等, 但不见龛影, 球部不缩小, 变形很少有花瓣状, 没有粘膜纠集现象, 有时需随访以进一步明确。
3.4.2 球后溃疡与十二指肠结核:
后者儿童极为少见, 临床可出现结核症状, 病程较长, 病变在十二指肠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但以上段多见。X线示球后, 降段或横升段, 肠管挛狭窄, 亦可见激惹现象, 粘膜粗大、扭曲, 有时见息肉样增生, 除结核溃疡外, 一般不见龛影, 也少有粘膜纠集, 部分病例尚有肺、空回肠或回盲部的结核病灶, 鉴别不难。
参考文献
[1]蒋玉, 潘永花, 吴圣楣.现代实用儿科诊疗指南 (M) .2007.361-362.
[2]沈晓明, 主编.临床儿科学 (M) .2005.1032-1038.
[3]张玉阁, 于荣溥, 王溱, 等.X线诊断学 (M) .1992.621-622.
[4]荣独山, 张镇南, 陈星荣, 等.X线诊断学 (M) .1998.103-106.
儿童性溃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