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网络成瘾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童网络成瘾范文(精选9篇)

儿童网络成瘾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精神心理科住院患者,入组患者均为自愿住院者,年龄7~12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入院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订治疗协议书,整个治疗过程均有家人陪护。

1.2 治疗方案设计

1.2.1 分组

入组病例入院后进行详细的体检及常规检查,均符合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2,3,4],按入院前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即药物结合心理综合疗法(15例);对照组即单用药物治疗(15例)。平均上网时间8.3 h。

1.2.2 心理综合治疗

包括心理干预疗法、行为疗法和其他疗法[3,4,5,6,7]。对照组给予连续2周治疗;保持同患者每日接触,并进行一般性交谈,直至出院。实验组除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还接受心理综合疗法。在用药物治疗后,进行心理疗法的内容为心理治疗认知疗法。①认知重建:改变坚定而又顽固的不合理信念,重新认识成瘾的严重危害。②自我辩论想象:自己成瘾的种种极端恶果,在网瘾发作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③自我暗示:出现上网的念头时反复积极暗示自己。④自我提醒:将上网的好处和坏处按程度轻重排列在一张对称的纸上或制成卡片,时刻提醒自己,尤其在网瘾发作时。

1.2.3 干预疗法

尝试采用“戒网三部曲”[8,9,10]脱瘾治疗,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意愿采取强制性或循序渐进2种方式使患者在行为上戒掉网瘾,即戒掉物瘾。心理康复: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为主的心理疗法和必要时的药物疗法,逐步缓减症状,直到最后在心理上戒掉网瘾,即戒掉心瘾。人格重塑:结合患者人格特点、心理需求等具体情况给予适度的心理咨询,重塑其因网络成瘾而受到严重影响的人格。整个干预过程由诊断、治疗、结束3阶段组成,诊断阶段以药物治疗及其他方法为主,且2个方法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治疗、结束阶段据进展情况逐渐加入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

1.2.4 行为疗法

①行为强化法。根据每天戒网的进展情况而给予一定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②行为契约法:患者与家长共同商定戒网的行为契约,患者签定契约并成为契约的遵守者,家长则担任契约的执行者。③行为消退法:以打球、猜谜语、绘画、手工制作、听音乐、舞蹈、声乐等其他活动代替以前上网的方式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挫折等导致的负性情绪,消除周围同龄“网虫”、网吧、游戏宣传的强化刺激。④厌恶刺激法:当因上网出现欣快感时,让患者刻意联想上网成瘾后的种种严重后果。⑤自我管理法:激发患者能动性对自己进行管理,可采用规范生活法、计划时间表法、日记法。

1.2.5 药物方法

喜普妙20 mg/d,阿普唑仑0.4 mg QN连续治疗2周,并在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症状表现适当增减剂量。

1.2.6 其他方法

培训家长一些相应的技巧,共同合作:①环境支持法。远离网吧和网络,积极参与其他活动,满足儿童成长中娱乐的心理需求,为患者创造更利于主动学习与健康娱乐的环境。②心理支持法。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更多地关心患者,满足儿童的各种心理需求,如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

实施步骤治疗以个别治疗的形式进行,因患者人格特质、成瘾程度、进展情况不同,分6~8次不等,每周进行1次,每次1 h,症状稳定后可根据进展快慢延长(1周进行1次)。

1.2.7 疗效评定

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1]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周和治疗结束(8周)时对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评定;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1]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随访1年时对患者进行评定。

1.2.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HAMA的评定结果分析

见表1。入院2周后,实验组的HAMA测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01,P<0.01)。入院4周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05)。积极治疗期8周结束时,实验组HAMA测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22,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bP<0.05;cP>0.05。

2.2 治疗前后SCL-90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与常模对比,a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bP<0.05,cP<0.01。

积极治疗期(2周)结束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而且,药物与心理治疗综合治疗效果较单独使用药物好。而治疗前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

3 讨论

笔者认为在网络成瘾中包含三要素,即:生理因素。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心理因素:包括获得心理体验上的兴奋感与避免停用时的痛苦。认知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因素:社会适应不良可能是网络成瘾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际关系的冷漠可能也是导致网络成瘾出现的一个原因[12,13,14,15]。以上3个因素是导致患者出现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和焦虑、抑郁、强迫等一系列临床精神症状的根本原因。

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患者本身有着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成瘾患者治疗前后的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明显增高,与全国常模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儿童网络成瘾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所以儿童网络成瘾戒断需要既能解除躯体戒断症状,又要从心理渴求方面断绝心瘾,主要戒断症状消除以后,成瘾患者尚遗留有失眠、焦虑、食欲不振、精神低落和念念不忘上网的心理渴求这一倾向,而且延续很久。本研究实验组采用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联合心理疗法效果较对照组单纯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佳,积极治疗期(2周)结束时,实验组HAMA焦虑症状测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时,SCL-90的9个相关因子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6个因子分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所以说,对网络成瘾患者运用心理疗法及住院药物治疗等来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和不良环境影响,教会应付心理刺激,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使患者对网络、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摆脱病理性使用网络的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和研究,笔者认为对网络成瘾的治疗应双管齐下。即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患者生理上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进行抗焦虑、抑郁等药物治疗,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其中要着重的是对负性认知的纠正。并通过这2大步骤,使患者能够建立恰当的适应社会的认知方式,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当前的处境,寻求解决问题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资源,最终通过严格的系统行为治疗来建立有效的行为方式。

实践证明,本联合疗法不仅克服了传统药物治疗忽略了患者认知过程在该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弊端,而且通过药物治疗,在确保或者一定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前提下,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本研究主要为认知一行为治疗),起到了到消除负性认知、提高认知水平、降低应急水平、提高应对能力、塑造和完善人格,能从生理、心理、社会3方面显著有效地治疗网络成瘾。

摘要:目的 探讨对网络成瘾儿童实施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疗效。方法 临床上对60例网络成瘾儿童,使用心理综合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疗效资料进行分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积极治疗(2周及8周)结束时网络成瘾者组HAMA焦虑症状测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CL-90的9个相关因子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6个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网络成瘾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物联合心理综合疗法治疗住院儿童网络成瘾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网络成瘾?该戒! 第2篇

You need to know the warning signs.

你觉得与网络中的朋友交往比现实中的朋友更舒服吗?

Are you feeling more comfortable with your online friends than your real ones?

她一直忍不住查看她的智能手机!

She 1)compulsively checks her smartphone all the time!

他确实应该好好平衡网上和现实的生活。

He really needs to balance his life online and off.

多少才算太多?

How much is too much?

是不是几分钟的时间变得和几小时一样?

Does a few minutes keep turning into a few hours?

我觉得这真的开始成为一个问题了。

I think this is really starting to become a problem.

她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She’s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to manage her stress and anxiety.

有更好的方法来控制艰难的情绪。

There are better ways to keep difficult feelings 2)in check.

你应该找另外一种方法来打发无聊。

You’ve got to find an alternate way to deal with your 3)boredom.

我觉得他就是太孤单了,他在努力摆脱这种状态。

I think he’s just too lonely and he’s trying to reach out.

如果有需要,寻找外援很重要。

It’s important to seek outside help if you need it.

试着把网络当作一种工具。

Try to treat the internet as a tool.

减少(上网时间)比一次斩断网瘾更容易做到。

Cutting down is easier than going 4)cold turkey.

你应该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

You’ve got to stay connected to the offline world.

你考虑过加入运动队或者读者俱乐部吗?

Have you thought about joining a sports team or a book club?

试着频繁地休息,这样你就能开始转变模式。

Try to take frequent breaks so that you can start to alter your pattern.

我告诉她列出那些因浪费时间上网而错过的事情。

I told her to make a list of the things she’s missing out on by spending her time online.

我们全都答应限制网络使用来支持他。

儿童网络成瘾 第3篇

关键词: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0前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日益加剧, 成为继网络成瘾后一种新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本校330名学生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 (MPAI) 》, 进行测量, 手机成瘾者比例高达12%, 与以往的研究相吻合。已有研究显示手机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损害、人际关系淡化、经济压力增加等。因此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手机, 怎样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干预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目前对于手机成瘾没有统一的定义, 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界定方法。国外学者Griffiths (1998) 认为手机成瘾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瘾, 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屠斌斌、章俊龙等人 (2010) 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和行为, 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韩登亮 (2005) 对手机成瘾的界定表述得比较完整, 认为其界定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 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 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 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造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智能手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 智能手机的娱乐休闲功能也越来越多, 这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客观原因;第二, 大学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 可供支配的时间更多, 给过度使用手机提供了条件;另外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都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逐步增多, 研究者们通过文献、实证研究等证实了手机成瘾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家庭成长环境以及来自外界的支持等方面存在紧密的相关, 国外有关手机成瘾的研究主要探究了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 有关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较少, 杨宋华 (2014) 论证了使用体育锻炼方法对手机成瘾进行干预的可行性, 韩雪 (2014) 证实了内观疗法对手机成瘾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1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所谓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 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明显的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冲动控制障碍。本世纪初,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成瘾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迄今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比较成熟。纵观现有的研究, 有关网络成瘾的干预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概括。一是, 从具体方法层面, 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体育活动、艺术治疗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网络成瘾, 促进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二是, 从组织结构层面, 网络成瘾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香港地区香港青年协会的“智Net计划”, 以基层、中层和深层的介入手法, 及早识别潜藏上网危机的青少年, 为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提供支援性服务。各个高校以及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 由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针对性地给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干预活动。研究者们在对网络成瘾不断的研究中, 发现并逐步重视家庭的作用, 提出了家庭治疗的方法, 所谓家庭治疗是在学校或者是青少年服务机构的配合下, 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构建新的互动模式、改善家庭功能来解决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消除不良家庭因素, 从而促进个体与家庭的成长。

2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 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电脑, 同时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都是由于使用手机或网络不当使用造成的适应性不良。因此如何对手机成瘾进行干预可以借鉴现研究较成熟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 从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1) 个人方面

如何使用手机是个体行为, 要正确使用手机, 摆脱手机成瘾关键在于个人。首先要树立目标,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也是职业理想定型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失去了学习的目标, 精神空虚, 将时间和精力寄托在手机上, 造成手机成瘾。因此只有确定好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才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不至于寄情手机。其次多参加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已有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手机成瘾现象, 促进心理健康。同时研究者们发现大部分手机成瘾者的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更能扩大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和视野, 让大学生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改善人际关系。再次保持积极的情绪。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和手机成瘾之间有显著的相关, 主观幸福感主要包含情感的平衡能力和生活满意度, 保持积极情绪, 合理宣泄和调节消极情绪, 既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 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 有助于手机成瘾的缓解。

2) 学校方面

手机成瘾已成为每个高校都存在的严峻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 学校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手机成瘾学生摆脱困境。首先学校可筛选出手机成瘾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采取团体心理咨询、野外拓展训练等方式, 帮助已经手机成瘾的学生摆脱成瘾。其次,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 普及心理学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远离手机成瘾。再次学校要做好预防工作, 可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正确使用手机, 特别在大一新生入学时, 做好预防工作, 防范于未然。最后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手机在某些场合的使用, 例如手机袋的使用,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将手机统一放入手机袋中, 集中保管, 可以有效地杜绝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创造无手机环境, 提高课堂效率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从学校方面, 可以配合或者主动联合社会青少年服务机构, 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 借鉴香港“智Net计划”的做法, 做好手机成瘾的预防、有针对性的干预和个案跟踪, 引导全社会的青年正确使用手机。

3) 家庭方面

已有研究证实童年心理虐待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 童年忽视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关系都存在问题。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干预时也必须要考虑家庭的因素。首先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 与子女平等交流, 注重倾听, 建立公平公开的交流方式;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正当需求要给与尊重和支持, 所谓支持不仅是指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有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同学、老师和家庭, 其中来自家庭的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学沉溺手机, 缓解手机成瘾。

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有关大学生手机成瘾, 特别是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日益增加, 本文所探讨的方法如何实施, 还需进一步践行。

参考文献

[1]赵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初探[D].复旦大学, 2010.

[2]吴贤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3.

[3]韩雪.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 2014.

网络成瘾的综合干预措施 第4篇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控制障碍, 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 具有6个典型特征:症状显著;耐受性增强;情绪改变;出现退缩症状;激烈的心理冲突;反复发作。Young KS[2]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游戏成瘾5种类型。网络成瘾是由网络本身的致瘾特征、成瘾者个体素质、外部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 三者交互作用形成的。

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因研究时间、方法及人群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近年, 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显示, 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为4.0%~14.2%, 中学生的发生率为3.5%~15.0%。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成为共识, 不仅表现为学业受挫、角色混乱、道德法律观念弱化、人格异常和身心健康的损害, 同时, 还会引起社会紧张度增高, 应对能力下降, 甚至还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研究者们对网络成瘾的干预进行尝试并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但还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估计, 就我国而言, 有97%的网络成瘾患者没有得到科学的医疗服务[3]。为促进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干预方法进行综述, 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2 国外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现状

虽然许多学者仍然不赞成网络成瘾是一种新型的心理障碍, 但都承认网络成瘾现象近年有蔓延的趋势, 并且研究表明网络成瘾是由多种原因交互作用形成, 因此, 单一的干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需要多种类型的干预为网络成瘾者提供干预服务[4]。目前, 国外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常用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等。

2.1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与指导, 纠正网络使用者对过度使用网络的错误观念, 再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 按一定的行为治疗程序来纠正或消除异常和不良的网络使用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网络成瘾的研究者有美国的Young KS和加拿大的Davis。Young KS提出以下几种干预方法: (1) 打破定势; (2) 借助外力阻止; (3) 设定目标; (4) 禁止某种特定网络类型的使用; (5) 使用提醒卡片; (6) 记录个人网络使用清单; (7) 个别治疗与支持性团体; (8) 家庭治疗。Young KS认为个体在缺乏现实生活的社会支持或经历应激性事件时, 易将网络作为解脱现实生活中所遇问题的一种手段。因此, 发现成瘾者存在难以适应环境时, 治疗措施应致力于提高成瘾者现时生活中的支持系统。Davis RA提出了因特网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5], 并将治疗过程分为7个阶段, 依次为:定向、规则、等级、认知重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 这种疗法强调找出成瘾者上网的认知成分, 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 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 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维和行为方式。

2.2 药物治疗。

借鉴其他成瘾行为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者尝试应用药物治疗网络成瘾, 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疾病药物。研究发现, 药物治疗可减轻网络成瘾所伴发或作为诱因的抑郁和焦虑等症状, 因此对治疗网络成瘾有一定的疗效。Shapira NA运用药物治疗网络成瘾[6], 对14名成瘾者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 有5人 (35.7%) 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对24名成瘾者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 有14人 (58.3%)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但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 大多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

3 国内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现状

3.1 心理干预研究。

心理干预用于治疗网络成瘾, 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研究的证实。邵智等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对20例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矫治, 发现成瘾者治疗后成瘾程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同时也发现部分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缓解后出现间歇性复发[7]。因此, 成瘾者脱瘾后还应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理康复治疗, 包括人格重塑、家庭和社会的援助、支持性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樊富珉[8]、杨彦平[9]等分别运用团体心理辅导,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矫治, 均取得明显疗效。梁宁建等经实验研究指出, 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内隐态度, 可以经由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的干预训练, 促使成瘾者形成网络信息―评价联结, 这种新的联结具有较强的可接近性和易变性, 使成瘾者易于从新的角度来提取网络相关信息, 从而有可能改变其成瘾性的心理与行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发展性失补偿假说”指导下[10]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特点进行了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使用了团体训练、个体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种心理干预方法。临床干预结果89.5%有明显改善, 未明显改善的成瘾者普遍合并其他严重问题, 如人格障碍、品行障碍、早期创伤等, 对这部分青少年需通过加强个体对症治疗来改善。

3.2 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

根据网络成瘾的特点, 国内大多采用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网瘾, 其中心理干预主要针对心理成瘾,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生理成瘾。宁波戒毒中心采用“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来治疗网络成瘾[11]具有一定的疗效。因目前还没有针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的系统研究, 网瘾与毒瘾是否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 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其远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提出了由内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药剂师、护理人员、素质教育者组成的“网络成瘾治疗单元”[12], 为成瘾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物理治疗、人格矫正、习惯养成、社会工作、心理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等服务, 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此模式治疗网瘾的近期和远期效果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证实。林志雄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13],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仅采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3.3 预防性干预研究。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要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使用的健康教育, 降低网络过度使用的倾向。邓晶等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 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使用网络”为主题, 对中学生进行了预防性干预[14], 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在网络成瘾量表、网络使用相关知识及自编问卷的得分上有显著性改善, 其趋向成瘾的不适当行为有所减少, 同时也表明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 可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4 网络成瘾干预研究展望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网络成瘾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相对来说干预研究还不够充分, 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后继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

青少年网络成瘾综述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

当今社会, 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几乎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更多人受益于互联网的同时, 有些人则因沉迷于网络, 超出了正常限度而致使身体健康受损, 学业中断, 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 其间也不乏违法犯罪等行为的出现, 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这就是网络成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伴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 上网形式的多样化等特点, 网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可能会更加明显。 因此, 对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有关心理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1 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

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并无统一的界定。 围绕着互联网对人们产生的消极影响,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也就有了诸多不同的概念。Goldberg (1995) 首先提出的是 “网络成瘾障碍”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的概念;Young (1996) 、Brenner (1997) 等使用的是“互联网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 简称IA) 、“网络成瘾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这一称呼;Anderson (1998) 则使用了 “互联网依赖” (Internet Dependency) ; MorahanMartin与Schumacher (2000) 、Davis (2001, 2002) 等人使用的是“ 问题性互联网使用”、“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简称PIU) 的概念。

在以上众多概念中, 使用较多的是 “网络成瘾症” (IAD) 和“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PIU) 的概念, 尤其以网络成瘾最为常见。这也是本研究之所以选择使用“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症” (IAD) 的概念, 即本文中所称的网络成瘾, 最早是由Goldberg (1995) 提出的。 Young (1996) 通过在线调查的方法最终证实了网络成瘾现象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会 (APA) 1997 年正式承认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专门讨论它的诊断标准。

网络成瘾的概念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成瘾必须以化学物质 (如, 药物、毒品等) 的摄入为依赖, 而网络成瘾并不存在此类物质 (梁朝云, 2001; 雷雳等, 2006) 。 Suler (1999) 认为, “成瘾”有可能对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描述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的过程中使用的是互联网依赖或互联网成瘾有可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由此, Davis (2001) 提出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IU) 来代替网络成瘾, 用以说明是非理性的使用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综上所述, 对网络成瘾这一现象而言, 相关研究者们并没有特别统一的称呼或界定。 本人更倾向于将网络成瘾理解为在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 由于过度地使用互联网而最终导致个体的生理机能、心理功能等方面受到损害的行为。

2 网络成瘾有可能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

网络成瘾的危害大体有:交往方式错位;人性异化;自我迷失, 网上网下适应能力减退;认知不协调;心理障碍现象日渐增多———品行障碍 (说谎、出走、网恋、游戏成瘾) 、人格障碍 (对“网络人生”产生精神依赖) 、情绪障碍 (抑郁、孤僻) 等 (辛丽君, 李娜, 2008) 。

3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对于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研究方面, 有些学者认为其与外部环境因素 (如家庭环境、社会生活事件) 有关。 有些学者则关注内部因素 (如人格、应对方式) 在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一) 人格特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Burger, 2004) 。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是“在一个人的活动倾向中, 稳定不变的那部分。 ”也就是说, 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国内外许多研究通过分析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质, 发现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关系。 Young (1996) 的研究表明, 网络使用者中倾向于独处以及倦怠社交的人更有可能会成为问题性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 Young (1997) 发现, 互联网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 网络成瘾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 (轻度到中度) 的抑郁, 由此推断出抑郁 (轻度到中度) 可能是导致网络使用者成为网络成瘾者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甚至可能是主要因素。 另外, Young和Rodgers (1998) 通过研究互联网成瘾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具有某些抑郁有关的因素, 如低自尊、孤独等的人, 可能是网络成瘾者的高危险群。 雷雳等 (2006) 发现神经质人格对IAD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神经质人格特征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成瘾。 张海涛等 (2006) 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和人格特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格特质能够预测网络成瘾的倾向。 侯友 (2007) 发现精神质和神经质对网络成瘾产生正向影响。 Davis (2001) 认为, 网络成瘾者自身在人格特质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特征, 如社交恐惧、忧郁、物质成瘾等,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遇到相关生活事件引发更大、更多生活压力, 由此就有可能最终造成网络成瘾。

以上关于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表明, 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孤独、抑郁等消极的人格特质在网络成瘾者身上表现更为普遍。

网络成瘾问题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日益凸显, 使人格特质在其中的影响越来越受关注。

(二) 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应对是指个体在遭遇生活事件时, 对于应激事件和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先期进行评估, 之后不断做出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Burger, 2004) 。 不同的人格发展往往会伴随和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 良好的应对方式有益于精神健康, 而缺乏良好的应对方式则会损害精神健康 (肖计划, 1996;彭虎军等, 2008) 。

肖计划等人 (1996) 的研究表明, 使用“ 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较多的学生在整体精神健康状况方面存在较高水平, 不仅如此, 他 (她) 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好的状态, 。 使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多的学生在整体精神健康状况方面存在较低水平, 不仅如此, 还常常伴随着 “ 焦虑”“ 抑郁” 以及一定程度的“?强迫症状” 。 韦有华和汤盛钦 (1997) 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面对压力时较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较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并且在年级、情境、性别方面呈现出了较大差异, 而在城乡、专业、性格方面却呈现出的是较小差异。 张建卫等人 (2003) 研究发现:大学生在3 种应对方式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年级差异, 在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上呈现出的是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以及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显著差异。 朱孔香等 (2008) 的研究发现男生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 认为这可能与男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有关。

不少研究发现, 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如, 梁宝勇等 (2000) 的研究发现, 消极应对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 积极应对与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 与神经质则呈显著负相关。 温岚等 (2010) 的研究表明, 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呈现的是显著负相关, 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则呈现的是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会防御抑郁, 消极应对方式则加促抑郁情绪。

Kraut (1998) 发现网络使用过度的人群有较高的忧郁感;Young和Rogers (1998) 认为抑郁与网络的过度使用存在显著的相关。

从以上一系列研究中可以看到, 网络成瘾与消极应对方式、消极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较为密切, 而网络成瘾者普遍具有抑郁、焦虑等人格特质。 具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人一旦遭遇某种挫折, 其需要得不到很好地满足, 可能更容易到网络上寻求支持, 以至于网络成瘾。 此时, 网络成瘾便成了一种应付挫折与压力的手段。

(三)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侯友 (2007) 的研究表明, 上网游戏时间、生活事件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 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上网时间上有显著差异, 上网时间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成瘾的倾向。 但林绚晖, 阎巩固 (2001) 的研究表明在上网时间上, 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是不是可以通过上网时间来预测网络成瘾, 相关研究的结论却并不一致。

Young (1996) 、Morahan- Martin&Schumacher (2000) 的研究发现, 网络成瘾者比他人有更多的理由上网。 姚建国等 (2006) 的研究发现, 网络成瘾组使用网络目的以游戏居多, 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

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具有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溺于网络 (Morahan- Martin &Schumacher, 2000;欧居湖, 2003) 。 但Brenner (1997) 的研究却显示男性与女性的网络成瘾倾向没有差异。 朱孔香等 (2008) 的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学生性别、所学专业相关, 男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 Morahan-Martin &Schumacher (2000) 的研究表明, 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与否与上网年龄无关。 但欧居湖 (2003) 的研究表明, 网络成瘾在不同年级学生中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张海涛等 (2006) 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程度大, 差异性显著。 李涛等 (2004) 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倾向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胡岚 (2005) 的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成瘾的倾向。

由上述研究可知, 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时, 结论可能有所不同。 这可能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研究方法不同及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有关。

4 网络成瘾的成因

(一) 对网络成瘾成因的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 在对网络成瘾的成因进行探讨的问题上, 相关研究大多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的:有一类研究在分析可能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时主要侧重于从互联网角度入手, 如互联网服务类型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有一类研究主要是从用户角度入手, 探究可能导致互联网用户更容易沉溺于互联网从而成为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变量, 如人格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还有一类研究是将个体因素与互联网特点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如神经质人格特征、 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服务偏好对PIU的影响雷雳等 (2006) 。

(二) 对网络成瘾解释的探讨

在众多对网络成瘾进行的相关研究中, Young的ACE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Grohol的阶段模型和社会一生理一心理模型是对网络成瘾予以解释的几种比较常见的模型。

(1) Young的ACE模型

Young (1997) 提出由于互联网具有三个特点: 匿名性 (Anonymity) 、便利性 (Convenience) 、逃避现实 (Escape) 。 正是因为网络存在以上这些特点才导致了网络使用者的成瘾行为, 这一解释称之为ACE模型。

该模型是基于网络本身特点和网络行为而提出的, 认为之所以出现网络成瘾首先是源于网络的特性。 其特性使得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上表现得更自由、更隐蔽, 以至于引起过多的网络的过度使用, 并最终导致了网络成瘾症状的出现。

(2) Grohol阶段模型

Grohol (1999) 认为, 网络使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要想实现由第一阶段跨越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必须要借助外界力量的帮助。 即:网络成瘾是网络使用成熟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3) 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

Davis (2001) 认为影响网络成瘾的核心因素是非适应性认知。它位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病因链的近端, 是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能够产生的充分条件。 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会受到不良倾向 (个体的易患素质----个体具有的诸如抑郁、社会焦虑、物质依赖等素质) 和生活事件 (压力源----紧张性刺激, 在此是指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 的影响, 它们则位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病因链的远端, 是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产生的必要条件。 个体易患素质与压力源的结合, 对于网络使用者而言就更容易形成病态网络使用的行为。

该模型是基于网络使用者内在心理状态和行为而提出。

(4) 社会一心理一生理模型

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网络成瘾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树娟等 (2004) 认为网络成瘾受社会、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应通过“社会一生理一心理”统一的模型, 综合各种因素来解释。雷雳、李宏利 (2004) 认为不仅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导致了PIU的出现, 还有可能存在着社会环境因素对PIU的影响。 网络成瘾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并可显示出各种相关效应, 综合各种因素予以解释可能会更加合理。

(三) 网络成瘾的诊断与测量

虽然对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很多, 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对网络成瘾的准确界定和测量直接影响着对其的诊断、干预、治疗。

在众多研究者中, Young最早对网络成瘾进行了量化研究。Young (1996) 通过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进行修改与订正, 最终形成了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 被试对这一共包括8 个题项的问卷进行作答后, 如果其中有5 项的作答是肯定的, 那就属于网络成瘾。

Goldberg (1995) 提出的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包括突显性、耐受性、退瘾症状、戒断症状、冲突性、复发性、心境改变七种症状, 无论一年中的任何阶段、时间, 只要如果网络使用者有多于以上所列七种症状中的三种症状出现, 那就可以被判断为网络成瘾。

Brenner (1997) 编制了 “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 (Internet 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 简称IRABI) , 一共包含了32 项内容。 这一量表后经台湾学者Chou (2000) 进行了翻译, 并对其进行了修订, 形成了中文版量表第二版 (C- IRABI-II) , 一共有37 个项目。

Griffiths (1998) 提出, 要界定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是否是网络成瘾必须要满足诸如:显著性、心境改变、耐受性、退瘾症状、冲突性、再发性共6 项原则。

Suler (1999) 认为有8 个因素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待互联网的热情到底是属于健康性的, 还是属于病理性的, 抑或者是介于健康性与病理性之间。

Morahan-Martin与Schumacher (2000) 编制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 共10 个项目。

Davis (2002) 编制的在线认知量表 ( the Online Cognition Scale, 简称OCS) , 是一个多维度判断网络成瘾的工具, 包含5 个因素, 共36 个题项。 通过计算被测试者的总分或者计算被测试者在任一维度上的得分来确定被测试者是否属于网络成瘾。

陈淑惠 (2003) 在研究中提出对网络成瘾的测量, 其量表必须包括四个症状维度:网络成瘾耐受性;强迫性上网行为;网络退瘾症状;网络成瘾相关问题。

欧居湖 (2003) 在研究中提出判定网络成瘾可以依据以下九个方面:智力受损、注意力缺失、动机冲突、双重人格、成瘾行为、适应不良、抑郁、孤独感、躯体症状等。

此外, 雷雳等 (2007) 等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网络成瘾量表。

现有对IAD测量的量表虽然很多, 但其仍然只处于探索阶段, 因为编制精良、信度和效度较高、适用广泛的量表依然处于缺乏状态。

生活中人们更多是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的, 网络成瘾只是对正常、健康使用互联网的偏离。 因此, 对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网络使用可能带给用户积极影响的基础上。

总之, 网络成瘾是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 面对网络成瘾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预防孩子网络成瘾需建立规则 第6篇

研究发现, 网络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主要有:自我实现、满足快感、对现实状况的补偿、获取知识和信息、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成就体验等方面。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成瘾的心理需求补偿机制:网络成瘾存在心理需求的网络满足补偿机制, 即如果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 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较好的满足以补偿现实的缺失;心理需求现实缺失越多, 则网络满足优势越大, 从而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趋势越严重。

家庭是否满足了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下面是我们可能看到的一个场景。

一个小学生正在做作业, 妈妈在沙发上拿着手机刷微博, 爸爸在电脑上上网, 奶奶在看电视, 爷爷拿着i Pad在玩游戏, 孩子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 妈妈头也不抬有一句没一句地回应着。这个家庭里所有的成员都在一起, 但所有的成员都在各干各的事情, 他们之间没有交流。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他会变成什么样?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陪他玩, 与他交流, 他可能会转向网络去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将个体放在家庭系统中来看, 一个孩子出现问题, 并不一定是这个孩子本身的问题, 有可能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所以需要整个家庭和孩子一起来预防网络成瘾。

从家庭的角度, 给家长一些预防孩子网络成瘾的建议。

1.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 放下手机等电子产品

言传不如身教, 如果家长成天拿着手机或i Pad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 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只对电子产品感兴趣, 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娱乐的需要, 而对其他事情不感兴趣。

2. 高质量的陪伴

即人在心也在, 对孩子全然的关注, 没有手机, 没有电脑, 只有陪伴。当家长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在一起时, 这不是陪伴, 因为此时心并不在孩子那里。家长也要学会放下电子产品, 和孩子一起去接触世界、探索世界,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3. 鼓励孩子合理使用网络

适当通过网络满足孩子娱乐、交往、获取知识和信息等需要。在现代社会,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在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如果一点不使用网络, 可能会在将来的社会寸步难行。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上网获取信息, 学习新知识。在通过网络娱乐和交友时, 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控力, 也就是有控制的玩。家长不能一味地禁止孩子上网, 如果完全禁止和压抑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学习控制自己的机会, 一旦孩子离开父母获得自由, 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4. 尽量少用电子产品去强化孩子

比如你表现好就给你买手机, 或当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 图省事就让孩子玩游戏。特别是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自控力还未建立起来, 家长可以多培养孩子对大自然、音乐、美术的兴趣爱好。

5. 建立规则

预防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 第7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互联网尤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而这其中,在校学生占据了很大比例。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学生网瘾问题形势严峻。

最早关注网络成瘾现象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葛尔柏格,他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症”。其后,许多学者都对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目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网络成瘾症,就是指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对上网有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

二、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网络成瘾行为不仅极大地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其学业成绩急剧下滑,还会引起学生身体疲惫、伤痛,情感疏远和心情抑郁等症状的产生,甚至还会导致道德失范和人格扭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那么,网络成瘾行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这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1.个体因素

青少年自立意识强,渴望成功与认可,当遭遇巨大压力和困扰时,易因耐挫能力差而产生失败的心理体验。而内容丰富、自由便捷的网络环境,恰好提供了缓解或逃避现实失败体验、获得成功与满足的空间,从而加重其对网络的依赖。

2.家庭因素

我国青少年以独生子女居多,日常生活缺少同伴交往,而父母因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也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常会采取专制粗暴或无限溺爱的教育方式。因而,青少年学生极易因缺少情感交流而转向网络寻求情感沟通,从而迷恋网络。

3.学校因素

面临巨大的学业、升学、就业等学习压力和学校刻板的教育方式、单一的评价机制,当学习遭受挫折,又缺少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鼓励时,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逃避行为,转而向网络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压抑情绪。

4.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对网吧和网络环境缺少监管,无法对青少年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缺少对青少年群体的人文关怀,缺少青少年相互交流的平台和环境,这都在客观上导致了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

三、预防网络成瘾行为的教育对策

从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自身特点,青少年人格特质,刻板、专制的学校、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不力,是当前导致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因此,面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患者迅速增长的趋势,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进行强力干预,缓解甚至阻断其蔓延势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充满了矛盾与动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重视对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排解,积极开展关爱教育。要通过观察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变化,及时发现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听其心声,增进平等交流与沟通,使其心理困惑和失落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进而解决其心理问题,激发其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降低其借网消愁的几率。特别是要针对青少年自立意识强,极度渴望成功与认可,又缺少人际交往能力,易产生交往困惑的特点,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交往艺术,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通过指导其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培养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2.加强网络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对其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正面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在自己成长成才中的价值和作用,使其能够正确发挥网络的工具作用,科学地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阔性的优势,服务于自己的学习生活需要,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成瘾行为危害的警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网络,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避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避免因网络成瘾而引发心理问题。

3.强化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网络使用环境和信息环境的严格管理,同时,还要求学校、家庭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严格监控。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各种网吧的有效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的治理整顿。要通过强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限制网吧营业时间和经营对象、禁止青少年学生无节制上网等措施,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净化网络环境,避免不健康信息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再次,学校、家庭还应加强对校内、家庭上网学生行为的管理和检查,通过严格控制其上网时间、上网内容,培养其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苗头时,要及时教育疏导和干预纠正,防止其发展成为网瘾患者。

4.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特别是个性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根本上提高其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挑战和挫折,自觉抵制来自网络世界的诱惑。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逐步消除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单一评价机制,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艺、科技、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和充实其生活内容,避免因校园、社区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而沉湎于网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改善教育方式,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形成得益于科学的教育方式。首先,对于家庭教育而言,不论是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或是溺爱放纵的教育方式,显然都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亲应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否真正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真正爱自己的孩子,真正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才能真实地掌握孩子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从而因势利导,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严格,进而形成父母的权威,使孩子能够自觉接受和遵循父母的教育引导,从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其次,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代之以寓教于乐的交互式教育方式和自由开放的研讨式学习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将注意力和主观能动性吸引到日常学习活动当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生活。

6.加强学习过程管理,防止网瘾行为产生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严格管理和教育引导,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防网瘾行为产生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日常表现,帮助其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调整其情绪和状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步骤,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快乐自如地面对学习生活。特别是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倾向时,家庭和学校要及时干预,根据学生的网络行为规律,制定新的生活时间表,加强其时间管理,打乱惯常的网络使用时间模式,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消解其对网络的依赖,取代消极的成瘾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艳萍.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育研究.吉林教育, 2007 (1) .

[2]沈晓红.学校应该如何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 2007, 24 (8) .

[3]苗胜利.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治疗策略探析.科技信息, 2008 (26) .

不可自拔的“社交网络成瘾症” 第8篇

日益普及和进步的移动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和交友的便利,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沉溺于其中,甚至因此荒废了日常生活,给自己的身心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耐尔提出的“社交网站成瘾症”。

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入社交网站,在拼命刷屏显示状态之余,也捎带着关注着朋友的动向;尽管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也要挤出时间在微博上徜徉,担心自己几个小时不上网,就被一波波的信息浪潮抛在后方;遇到网络连接出问题,或者现实生活中有急迫事情要办,上不了这些网站的时候,时刻都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满脑子想着网友们在网上又更新了什么好玩的内容……以至于日常作息制度被打乱,废寝忘食,生活、T作都一团糟,人际关系虚无化。当你出现上述行为时,当心,“社交网络成瘾症”已找上你了。

所谓“社交网络成瘾症”,简单地说,就是过分沉溺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并因此而荒废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严重的是,“社交网络成瘾症”还会导致无可挽回的脑衰老。国外专家早有“社交网络成瘾症”引发身体危害的研究,发现它有可能带来脑组织细胞萎缩的风险。美国心理学家耐尔曾对两组分别为18人的研究对象做研究,第一组只是偶尔上网和玩网络游戏,第二组则每天花上10小时、一星期6天的时间在网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耐尔通过脑部扫描,发现第二组成员的脑细胞中部分区域的“灰质”和“白质”萎缩了约20%。心理专家对此解释说,在得到适当的治疗后,虽然这些患者的脑组织细胞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已不可能恢复到100%的原生健康状态。不幸的是,许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患上网络上瘾症,依然沉溺于网上,导致该病症长期纠缠难清。

心理学家和成瘾研究相关方面的专家已经确定,随着社会上网络群体的日益扩大,网络成瘾症如今已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以Facehook(美国社交网站)为例,在海外,截止到2013年,全球共有5亿活跃的Facebook用户,也就是平均每13人中就有1人,他们当中半数以上一有空档,就拿起电子产品登陆Facehook。有48%的用户年龄在18-34岁,他们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甚至还未爬起身,就先查阅Facehook。在5亿Facebook活跃用户当中,亚洲的用户就占了15 180万人。

Facehook成瘾症正导致人们失去生产能力,注意力无法集中,感觉空虚,与社会隔绝,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混乱,即使在网络上,也只是与人建立了肤浅表面的友谊。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名叫志贤(化名)的比较严重的“社交网络成瘾症”患者。这位26岁的患者说:“一个人寂寞孤单的时候,最难熬的是没有网络,总是有一些感想要和社交网站的朋友分享,却无处发泄。”志贤每天上网的时间无法计算,只要一有空,无论何时何地,他就拿出智能手机,滑动屏幕,登入微博或QQ空间,关注好友的更新,或者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更新。“社交网站有很多熟悉和陌生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的分享想法、感受、情绪等等,而且透过网友的状态分享,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和想法。如果一天不上网,我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相较于志贤,24岁的以诺(化名)就能正确把握上网的尺度,他说:“沉溺网络,终难成功。”当然,网络已经成为以诺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感觉空虚时,社交网站更是他的精神粮食。但是,以诺不会沉溺进去,他认为,人生有太多的正事要做,“网络在接收和传送文件时非常重要。至于社交网站,我在感觉空虚时若不能上网,也会郁郁寡欢。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太严重,毕竟,我还有其他很多事情可以冲淡心中的缺憾”。在现实生活中,以诺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要关心的亲人、朋友。

询及每天上网多久,以诺说无法计算,因为无论是在公司或家里,以诺的网络都是全天候开着的,只是有事情做的时候不在网上。自称是“社交网站红人”的他自信地说:“若网友们没看到我在线上,都会以为我生病了或是玩自闭,纷纷给予关心的问候。”

通常,他一大早就登入社交网站,中间有事情要办时或许会离去,但直到晚上才关闭网络。除了在网上关心朋友的动向外,他也爱频频更新自己的“状态”和上传照片,获得大群网友的热烈回应,满足感由此而生,也令他一有空闲就待在线上不肯离去。

“网友在社交空间里总是爱贴一大堆的新闻,不必到现场就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且网友的恶搞把戏也十分搞笑。同时也可以结交新朋友,我的人缘还算不错,一班朋友在网上瞎扯的感觉也很过瘾,总比染上一些不好的恶习来得好。”有时,以诺会因沉溺于社交网络而忽略了某些事情,比如可怜的狗狗没洗澡、没定时用餐等;一旦他在网络上聊开后,整个人就黏在椅子上,动弹不得。但只要涉及自己在现实中的事业,以诺从来不敢忽视和耽误。即使放弃诱人的社交网站,也在所不惜。

以诺理智地认为,网络不能代替一切,更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为了让自己不要过于沉溺在网络的诱惑中,他取消了手机的上网功能,也算是一种自制能力。他也试过几天不上网,心里有种被网友挂念的“快感”,可以磨平他对网络的依恋。

针对那些怀疑或真的患上了“社交网络成瘾症”的网络用户,美国心理学家耐尔建议减少流连在社交网站的时间。“你需要对自己说,我只能花30分钟在网上,然后要乖乖去做功课了,并且问自己:如果我今晚不上网,朋友是否会离我而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答案肯定是不会的。这说明你不需要为了维持网友而时时刻刻呆在网上,也证明了不能及时上网不会发生严重问题,当你再次登陆社交网站时,你同样会受到网友欢迎。像这样的事情多进行几次,你就会发现,没有登陆社交网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从而逐渐纠正离开网络就心神不宁的毛病。

高中生网络成瘾现象初探 第9篇

术语“网络成瘾”有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定义。有权威数字显示, 青少年中网络成瘾的比例大约为10%。本文为了真实描绘高中生使用网络的全景, 把网络成瘾定义为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依赖, 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行为。

首先, 作者向各个年级的高中生, 发放问卷100份, 其中高一30份, 高二30分, 高三40份, 收回有效问卷98份。然后随机抽取9名受试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采取的形式为小组访谈。对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比例远远高于以往的统计数据10%的比例, 高达21%。有87%的受试者表示, 每天都会上网, 上网时间从半个小时到5个小时不等, 最严重的受试者每天使用网络长达7个小时。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清楚地说明了沉迷网络给高中生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

此外, 问卷数据显示, 高中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研究只占很小的比例, 约为7%。所占比例最大的为网络游戏, 尤其是在男学生中, 沉迷网络游戏的比例高达46%。其中, 每天上网时间最长的群组中, 绝大多数是沉迷于网络游戏。除了游戏, 占比例较大的包括看小说、网络购物、追剧、追星、强迫性地收集信息、逛微博、贴吧、社区等。问卷中的选项, 沉迷色情网站所占比例最小, 约为2%。但是因为数据来自问卷, 由于答卷人的主观心理, 保护个人隐私的原因可能导致这个数字不是真实情况, 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采用其它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大转折阶段。在中国的国情下, 面临着人生第一个分水岭:高考。高考是需要全力以赴备战的。如此高的沉迷网络比例, 严重地说, 可能会影响一生。

分析网络成瘾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网络本身的魅力。网络一直是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所在。可以说, 在网络世界中, 人们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信息、参与各种活动、得到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各种乐趣。此外, 网络又方便又快捷, 购物、交友、游戏都变成简单的动动手指的活动。

第二:环境因素,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上几乎人人使用网络, 智能手机也使得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网吧无处不在, 更有不良网吧, 不顾法律约束, 擅自收留18岁以下的青少年。学校里, 学业压力太大。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 有老师和家长的鞭策, 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 很想摆脱这样的束缚, 而网络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此外, 现代社会, 各个领域的成年人都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家长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负担, 可能导致对孩子没有时间陪伴, 甚至没有时间关注,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和盲目信任, 这些都导致了对孩子的疏于管教, 对孩子的真正时间分配和每天所从事的活动不清楚, 加剧了网络成瘾的程度。

第三:个人因素。高中生正处于从孩子向成年人过度的人生阶段。对各种新鲜事物, 还充满着好奇和猎奇的心理。尤其对那些学业压力大, 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 网络就成为一个理想的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在网络游戏中, 可能称王称霸。网络交友中, 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万人迷”。这些精神上的成就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 导致他们对网络无法自拔。

沉迷网络给高中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 最显而易见的, 就是影响学业。调查问卷中, 有57%的学生认为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时间要长。对网络是否会影响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 高达70%的受试者认为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业, 其中有35%认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欲望, 72%的学生曾经对自己发誓要减少上网时间, 但是其中只有42%的学生成功减少了上网时间。其次, 沉迷网络带来了社交上的困扰。很多学生因为沉迷网络, 导致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交往。他们表示, 在和同学、身边人交流的过程中, 明显感觉到不如在网络中的社交自在, 更如鱼得水的感觉。更有甚者, 有36%的受试者表示, 网络改变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也影响了自己和家人及朋友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这些人中, 高达87%的人表示, 空闲时间, 宁愿选择上网, 而不愿意和亲密的人呆在一起。高达62%的受试者表示, 家人和朋友曾经抱怨过自己上网花费的时间过多。另外, 沉迷网络的各种强迫性行为也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后果。如网络购物导致金钱的大量消费, 并且购买的多数为无用或用处很小的东西。再次, 沉迷网络改变了高中生的心理状态, 游戏高手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交友高手认为自己的魅力战无不胜;玄幻小说、穿越小说让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偶像小说让人生活在理想的偶像世界中。这些心理状态都给高中生将来走向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最后, 沉迷网络也带来健康方面的隐患。高中生中, 近视率已经高到惊人的地步。近年来, 高考选飞行员的素质选拔中, 越来越少的学生能达到要求, 主要原因就是不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少。沉迷网络也大大减少了户外运动的时间, 造成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

根据高中生沉迷网络的情况调查和成因分析, 找到解决这一严重问题的对策刻不容缓。首先, 国家立法和政策方面, 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的管理。如立法限制游戏的售卖和参与对象;严格对网吧等营业场所的管理;立法对网络健康加以严格监控, 过滤掉不良信息。其次, 学校应该重视网络成瘾现象, 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合适措施。如开设课外兴趣课, 分散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和依赖程度;开设心理课程,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网络依赖问题;成立心理中心, 让专业教师对成瘾现象严重的学生个别疏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人生阶段的重要性, 提高自控能力。再次, 家庭应该积极参与对抗网络成瘾问题。因为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 受家人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家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抵制对网络的依赖。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 多创造机会进行亲子活动, 如陪伴读书、陪伴体育活动等, 减少他们沉迷网络的时间和机会。对那些疏于管教的家长, 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现象, 多关注孩子的课余活动和时间分配, 做到不限制自由, 也不放任自流,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网络有效利用, 但不盲目沉迷。最后, 是学生个人方面。内因是最大的动力, 所以学生本人应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合理分配时间、更多专注于对学业、能力以及健康有益的活动。尤其对那些已经有成瘾问题或成瘾倾向的学生来说, 更要自我控制。

总之, 本文根据所收集的问卷和访谈数据, 描述了目前高中生的网络使用情况, 分析了沉迷网络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对策。鉴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本文研究对象样本较小, 希望未来有机会扩大样本进行更深入的该领域研究。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已经受到普遍关注, 但是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文献分析、个人访谈等工具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情况、成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方晓义.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

[2]沈冯娟.黄少华.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11、9

儿童网络成瘾范文

儿童网络成瘾范文(精选9篇)儿童网络成瘾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来源精神心理科住院患者,入组患者均为自愿住院者,年龄7~12岁,其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