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1型糖尿病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童1型糖尿病(精选10篇)

儿童1型糖尿病 第1篇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6岁, 因间断口干、多饮、多尿伴体重减轻15 d, 于2010年6月18日入院。病人15 d前无明显诱因渐起口干、多饮、多尿, 每天饮水量1 500 mL~2 500 mL, 小便次数由原来每天3次或4次增加到6次~8次, 体重减轻5 kg, 同时伴乏力、纳差。门诊查尿常规示:酮体 (++) , 葡萄糖 (++++) , 白细胞 (+) , 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4 ℃, 脉搏90/min, 呼吸21/min, 血压90/60 mmHg (1 mmHg=0.133 kPa) 。意识清楚, 会阴部局部红肿, 诉乏力、口干、多饮、多尿, 体重27 kg, 身高123 cm, 体重指数 (BMI) 为17.85 kg/m2。急查血电解质示:血钾3.37 mmol/L, 动脉血气分析pH值为7.364。给予积极补液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补钾、降糖治疗。2010年6月20日酮体转阴后, 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示:空腹血糖11.60 mmol/L, 30 min血糖20.02 mmol/L, 1 h血糖22.82 mmol/L, 2 h血糖26.98 mmol/L, 3 h血糖28.46 mmol/L。同时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示:空腹2.76 μIU/mL, 30 min 5.43 μIU/mL, 1 h 6.17 μIU/mL, 2 h 9.99 μIU/mL, 3 h 7.26 μIU/mL。C肽释放试验示:空腹0.67 ng/mL, 30 min 1.22 ng/mL, 1 h 1.06 ng/mL, 2 h 0.88 ng/mL, 3 h 0.86 ng/mL。诊断:1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给予人胰岛素治疗。2010年6月18日平均血糖水平 (MBG) 8.3 mmol/L~12.7 mmol/L;6月19日MBG为11.1 mmol/L~21.2 mmol/L;6月23日MBG为3.4 mmol/L~13.8 mmol/L;6月25日MBG为3.8 mmol/L~9.9 mmol/L;6月28日MBG为8.3 mmol/L~15.9 mmol/L。经过20 d治疗及护理, 病情稳定出院。

2 护理

2.1 酮症期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补液同时观察尿量、皮肤弹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 及时采血检查血气分析、血糖、血电解质等, 每组液体输注完毕监测末梢血糖情况, 以便医生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2.2 胰岛素治疗及低血糖的护理

酮体转阴后, 患儿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由于患儿初诊为糖尿病, 家长还不能接受患儿使用胰岛素泵长期皮下输注。因此, 我们采用人胰岛素皮下注射。

2.2.1 胰岛素注射的护理

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 首选脐周腹壁和双上臂外侧, 每次注射部位至少隔2 cm, 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防止引起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而形成皮下硬结。注射前触摸所选注射部位, 避开皮下硬结或有瘢痕的部位, 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注射完毕后, 针头在皮下停留6 s后再拔出, 以保证注射剂量的准确。

2.2.2 低血糖的护理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低血糖发生时病人常有饥饿感, 伴软弱无力、出汗、恶心、心悸、面色苍白, 重者可昏迷。患儿年幼对头晕、乏力等症状不能及时准确的表述, 因此在使用胰岛素注射期间隔天监测末梢七段血糖 (三餐前后和睡前) , 以便掌握血糖变化, 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现低血糖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 心理护理

患儿仅6岁, 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完全依赖家长进行疾病管理, 给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需要终身治疗, 家属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对诊断、治疗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因此, 护士应首先向患儿家属解释糖尿病诊断依据、需立即进行胰岛素治疗的原因, 让患儿家属积极参与患儿的疾病管理, 有利于病人的病情控制。家长情绪不良时, 儿童易合并情绪障碍[2]。提供温馨宁静的住院环境, 以利于患儿治疗及休息。对患儿及家长以关怀和同情, 耐心介绍疾病有关知识, 鼓励树立信心, 坚持治疗;将目前最新治疗方法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及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方面的更新等告诉家长, 让他们增强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2.4 健康教育

患儿处于学龄前期, 理解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因此在患儿住院期间要让患儿及家长同时接受教育。告诉家长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制订饮食计划, 鼓励患儿与同龄人游戏, 增加活动量, 避免运动量过大。教会家长使用胰岛素笔进行胰岛素注射和监测末梢血糖的技能。同时告诉病人低血糖反应的先兆症状及应对措施, 叮嘱患儿家属外出时为患儿随身携带甜食和病情卡片, 以应急需。出院前指导病人定期门诊复查, 勿擅自停药或减量, 定时定量进餐, 以免诱发酮症。患儿2个月后即将步入小学, 随着理解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 在学校期间患儿需要进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出院后家长要逐渐移交糖尿病管理的责任。因此, 我们不仅要着眼于提高患儿及家长的糖尿病知识, 而且应该促进患儿与家长间的沟通, 减少两者间的冲突, 合理地平衡疾病管理与维持正常家庭功能间的管理, 共同有效地进行疾病的控制。

3 小结

教育是糖尿病管理的重点, 有计划地自我管理教育是病情控制的关键[3]。与成人糖尿病教育不同, 儿童、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 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自我管理, 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参与[4]。儿童1型糖尿病由于年龄小、认知性差、饮食控制困难、体力活动量较大、爱玩好动、运动量难以控制, 血糖波动大, 但又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 因此应加强患儿家长的糖尿病教育及疾病监控能力。让患儿及家长认识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的必要性, 避免低血糖反应及酮症的发生。让家长与患儿共同参与疾病的管理, 提供家庭支持, 以利于患儿病情的控制和身心发展。家庭凝聚力强预示着患儿依从性好[5], 随访时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更好。同时, 根据患儿生长发育状况进行疾病的控制与管理, 可提高糖尿病患儿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儿童1型糖尿病,初诊,护理

参考文献

[1]蒋旭远, 钱聪.儿童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7, 26 (4) :287-289.

[2]彭巧君, 马哈巴, 阿衣古丽, 等.少数民族1型糖尿病患儿亲属负荷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2) :1109-1112.

[3]Swift PGF.Diabetes education:ISPAD clinical practice consensusguidelines 2009 compendium[J].Pediatric Diabetes, 2009, 10 (12) :51-57.

[4]彭鑫, 崔焱, 董玲, 等.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5) :10-13.

儿童1型糖尿病 第2篇

本人32岁,上周查血糖为16.6retool/L,尿糖为“++”,本周复查血糖为12.4mmol/L,尿糖为“+++”。医生诊断我是1型糖尿病,以后要永远注射胰岛素,这使我心理负担很重。请问?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是如何区分的?

陕西赵某

答: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其次是I型糖尿病。这两种类型有下列主要临床特征(如右图):

从上述临床特征可以看到,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控制疾病,否则容易出现酮症和(或)酮症酸中毒,进而危及生命。但是,即便患上1型糖尿病也不要紧张。首先,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只是治疗方式不同而已,缺乏胰岛素的分泌就要补充胰岛素,这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现在可选择的胰岛素类型非常多,从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从超长效到超短效;注射的模式也很多,从一日一次到一日多次,从有针到无针;另外还有使用方便的胰岛素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作不同的选择。真正学会了如何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生活仍然是很方便的。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是建立在自我血糖监测的基础上。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学会血糖监测和调整胰岛素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学会并应用好这两项技术,患者就可以享受正常的人生。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卞茸文)

Q腹部不适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我初患糖尿病,医生建议服用拜唐苹。服药后第一天有腹痛,并大便3次,但自第二天起一直未排大便,到现在已经4天了,腹中十分难受(服药前每天排便一次)。请问这种现象是服药后的反应吗?我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广西苏某

答:这种腹部不适、腹痛、未排大便是拜唐苹的一种不良反应。拜唐苹(阿卡波糖)是一种。—糖苷酶抑制剂,它结合。—糖苷酶竞争性和可逆性地抑制小肠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使糖的吸收相应减慢,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胀气、肠鸣响,偶有腹痛及腹泻。这是因为在用药期间,碳水化合物在结肠中发酵引起腹部不适,甚至腹泻,肠胀气严重时可出现疝气、肠梗阻及肠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在服用拜唐苹期间,一定要遵照医生规定的糖尿病饮食进餐,否则如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可加剧肠道不良反应。腹部不适感通过缓慢增加剂量和控制饮食,大多数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消失。患者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缓解腹部不适,若效果不明显,可以调换其他类别的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杜玉花)

Q脚趾变黑必须截肢吗?

我爷爷今年70岁,已患糖尿病多年。现在发展到左脚第三脚趾变黑,不敢走路。有的医生说需要截肢,请问必须要截肢吗?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江苏李某

答:这种情况属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外周血管病变。左脚第三脚趾坏疽,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内科用药保守治疗、外科搭桥手术。是否需要截肢应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等情况具体分析,最好找专业医生就诊。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怎样用药?

我今年80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2004年又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去年8月检查肌酐为139umol/L,尿素氮为1 4.1mmol/L,尿酸为596umol/L。现被诊断患有肺结核,但到防疫站领取药物时医生不敢给开药,请问专家我的情况该怎样进行抗结核治疗呢?

广西杨某

答:根据检查结果,您已经并发了糖尿病肾病,而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需要经肾脏代谢,对肾功能有一定影9向。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医生不给您开抗结核药物。但是,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果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谨慎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肾功能,肺结核还是可以治疗的。可以应用的药物有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这类药物不会直接损伤肾功能,不易在体内蓄积,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必要时可减小剂量。建议您到医院肾病科,与肾病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您血糖高,应该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用胰岛素以控制好血糖。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我的尿为什么有臭味?

我今年56岁,已患糖尿病十余年,现应用胰岛素治疗,目前并无明显并发症。近七年来,我每天的晨尿都有一股腐臭味,特别难闻,平时如果憋尿2小时,小便也会有臭味。为此,我到处看医生,不知吃了多少药,都没有任何效果,心中非常苦恼。请问专家,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我该怎样治疗?

新疆陆某

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尿中含糖量较高,利于细菌生长,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某些感染的细菌能产生尿解酶,分解尿中的成分,从而使尿液有特殊的气味,有时还会产生气体。据您的描述,考虑此病可能性较大。治疗方面可作尿液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哪种细菌感染,若感染程度不重,细菌培养可能为阴性,应重复培养三次。明确感染细菌后应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佳药物治疗。如菌株为耐药菌,对多种药物均耐药,可行无菌盐水或蒸馏水冲洗(目前不主张冲洗液中加其他药物),此法较难耐受,常用于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顽固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另外患者应作尿流动力学检查及超声检查残余尿量,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导致残余尿量增加引发的细菌感染。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泌尿系统感染均应多饮水,注意休息。多饮水能稀释尿液,起到自身冲洗的作用。单纯的下尿路炎症(膀胱炎,尿道炎)并不可怕,只要没有肾脏、输尿管上尿路感染,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也很少影响生存期限。

(北京西山医院泌尿外科刘铁军)

Q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

我今年65岁,二十几岁时被诊断为高血压病,但从未服药治疗。三年前发现患有糖尿病,服用太罗、糖适平,目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压却降低了,经常在90760mmHg—100/70mmHg之间,心率平均55次/分。请问,我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昵?这和服用降糖药有关系吗?

山西常某

答:你二十几岁时发现患有高血压,未经治疗现在血压降低,首先应该明确你当时的高血压是否确诊,是否仅凭一次不当的测量就盲目诊断。因为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不可能不治而愈,而且通常服用的降糖药物并不会引起血压下降。如果可以排除诊断有误,那么你有可能是同时伴发了其他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异

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血压下降。所以,建议你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以便及早治疗。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平时血糖控制稳定,为什么会突然升多?

我爸爸有8年的糖尿病史,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之前血糖还算稳定,但是这两年出现了几次无故血糖突然升高很多的情况,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湖北林某

答:您讲的情况是血糖波动。血糖波动的原因主要有餐后高血糖、人体应激状态(如发热、手术,外伤、情绪波动、饮食)等因素。另外,应用降糖药物不当造成低血糖后,再用含糖药物升高血糖时也有可能出现。血糖波动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原因是血糖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凋亡加速,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和变性反应增强均使血管并发症加速发展。所以,您应该尽快陪您父亲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为什么我的尿液直泡沫?

我患糖尿病6年了,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0mmol/L左右,平时双手有麻木感,无其他不适。最近发现在排尿时尿液起泡沫,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吉林陈某

答:你的尿液起泡沫考虑是尿糖阳性所致。当血糖较高,超过肾糖阈时,就会出现尿糖,这说明血糖控制不佳。虽然你的空腹血糖在7.0mmol/L左右,但你可能忽视了餐后血糖的监测。建议到医院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明确诊断。此外,双手有麻木感说明可能已经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这种情况不容轻视,建议到神经科就诊,尽早防治,避免病情发展。

(北京石景山医院内分泌科郭仕林)

Q为什么饭量减少了,血糖反而升高了?

我今年56岁,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8年。5年前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每天吃150克主食,一个柴鸡蛋,250克奶和500克蔬菜,下午和晚上还要加餐吃些水果,血糖一直稳定。可是最近我食欲不振,饭量明显下降,血糖反而升高了。空腹血糖达到了9.0mmol/L。请问专家这是怎么回事?

山东张某

答:您所说的“饭量减少了,而血糖升高了”,可以有许多原因:首先,要了解您目前的体重是否有变化,体重对胰岛素使用量有指导作用;第二,要了解您的饭量相对平时减少了多少及持续时间;第三,要了解您近期血糖总体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只是血糖偶尔有变化,需进一步观察;第四,近期运动规律是否有变化?是否运动量减少了?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血糖代谢;第五,您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和剂型是否有变化;第六,是否仅空腹血糖升高,如果是,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②“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较好,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③苏木杰现象,即夜间曾有低血糖而在睡眠中未发觉,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夜间多次(0:00、2:00、4:00)测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如果以上您都注意到了,需监测至少一天的血糖(7次),如果血糖仍有异常,建议到医院内分泌科找专业医生咨询。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诸葛欣)

Q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要作哪些准备?

我患糖尿病8年了,最近出现牙齿松动、疼痛等情况。我想拔掉它,请问糖尿病会对拔牙产生影响吗?拔牙前我应该作哪些准备?

重庆夏某

答: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必须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否则拔牙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且不容易控制病情。建议您在拔牙前先到医院向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让糖尿病专科医生为您调整药量,将血糖控制理想后再去口腔科拔牙。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血尿素氮值升高怎么办?

本人男性,57岁,有多年糖尿病病史,近三年来血尿素氮值一直上升,目前为13.0mmol八,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数值不再上升并恢复到正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辽宁金某

答:糖尿病史多年,三年来血尿素氮一直上升,目前达13.0mmol/L,不知道您其他方面的情况怎样?如血糖控制情况、是否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尿检是否有蛋白尿?不过,根据您提供的情况,首先应排除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改变。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可分为5期:Ⅰ期为肾脏体积增加,但无肾病症状;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Ⅳ期为糖尿病肾病期,本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大于0.5克/B),非选择性水肿及高血压;Ⅴ期为终末期,出现氮质血症和肾功能衰竭,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增高。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还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饮食控制、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治疗。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患者脸浮肿宜服用什么药?

两年前,我父亲越来越瘦,我劝他去做体检,结果发现他患了糖尿病。经人介绍,他服以用了一段时间的“苦乐康”,效果很不理想,脸都肿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苦乐康”是假药,会伤肾脏,让他停止服用!父亲停服“苦乐康”以后,改服优降糖和二甲双胍,但身体还是不见好转,脸又肿起来了,而且无精打采。请问专家,我父亲使用什么药物治疗为宜?

黑龙江叶某

答:由于你没有提供可靠的病例资料,如血糖、HbAlc、肝肾脏功能等检查结果,所以不便指导你父亲的用药。但从你的叙述看,如有面部浮肿症状,应查尿微量白蛋白等,以确定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如果肾功能有早期损害,在治疗上可以选择格列奎酮(如糖适平)及阿卡波糖控制血糖。当然,最好还是赶紧到正规医院去看糖尿病专科医生,应先查清楚是否有并发症再选择用药。

糖适平是惟一一种不以肾脏(尿液)排泄为主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它主要在肝脏内代谢,大部分经过肝胆管由粪便排出体外。除此之外,糖适平在体内吸收较完全,作用时间较短,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明显,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相对较低,引起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也较小。因此,早期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该药。

儿童1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第3篇

1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1型糖尿病患儿15例, 男6例, 女9例;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患儿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临床表现:起病较急, 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易饥饿、体质量减轻及疲乏无力等。约有1/3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护理

2.1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为使血糖能稳定的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儿童糖尿病应有一定限度的饮食计划, 饮食中纤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要合理搭配, 忌暴饮暴食, 根据每天所需热量, 可分布为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20%、脂肪30%, 按1/5、2/5、2/5的比例分配于早中晚餐。患儿自我控制力差, 需父母的配合和支持。

2.2 低血糖护理

患儿对胰岛素很敏感, 治疗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其症状为突发饥饿感、面色苍白、心慌、多汗、头晕, 可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一旦发生立即平卧保持安静, 轻者进食糖水或果汁, 严重者予50%葡萄糖溶液20~40ml静脉推注,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2]。

2.3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患儿可因急性感染、延误诊断或中断胰岛素治疗等诱发酮症酸中毒, 表现为多饮、多尿、恶心、呕吐、呼出气有醋酮味等, 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 防止补液不当致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心力衰竭而突发死亡[3]。

2.4 心理护理

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糖尿病教育。儿童糖尿病需终身用药, 所以应经常与患儿和家属谈心、交流, 给予关怀, 消除其紧张、怀疑、焦虑及恐惧心理, 教会患者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方法。

2.5 健康教育

掌握糖尿病知识对患儿非常重要。对能对患儿有帮助的家庭成员进行糖尿病治疗教育, 使其掌握1型糖尿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定期复诊, 每年检查眼底1次, 根据患儿的生活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食谱, 使患儿的空腹血糖控制在5.5~6.8mmol/L, 避免发生低血糖。坚持科合理治疗, 合理用药, 提高自控能力,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 1型,护理

参考文献

[1]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003.

[2]周春明.治疗糖尿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1) :33.

1型糖尿病患儿运动计划 第4篇

1.结合年龄、病情,因人而异。

2.控制锻炼时间、强度,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3.因地制宜,培养兴趣,循序渐进。

4.依从生活规律,保证营养供给。

5.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1~3岁婴幼儿

爬行:由家长看护,于大双人床对角线或洁净的木质地板上爬行,直线距离约3~5米,共15~30次,每6次休息1分钟。于爬行开始前、结束后休息3分钟测血糖。

范例:患儿年龄11个月,诊断1型糖尿病4个月。每日爬行运动3次,每次15分钟,分别于10:00进食辅食20分钟后,15:00进食水果15分钟后,19:00晚餐后与睡前加餐前。某次监测结果:运动前血糖值9.7mmol/L,运动后8.5mmol/L。

两点间快走或小跑:设定两点距离如两棵树之间,或家长将某物品扔出前方10~15米远,令患儿捡拾交还,循环往复共30~45次,每5次休息1~2分钟。

范例:患儿年龄2岁10个月,诊断1型糖尿病半年。每日户外上述活动2次,每次约30分钟,每15分钟休息5分钟,少量喝水。分别于上午加餐20分钟后,下午15:30,进食水果15分钟后。某次监测血糖结果:运动前8.5mmol/L,运动后测血糖9.0mmol/L,运动后30分钟6.4mmol/L。

3~6岁学龄前儿童

3~6岁学龄前1型糖尿病患儿可以正常进入幼儿园,但需提示幼教老师注意患儿饮食摄入量及参加较大运动量活动前后的变化,需要时给予加餐防止低血糖发生。有条件,最好请老师协助多次监测血糖。患儿除参加幼儿园正常户外活动外,还可以在家中增加一些运动来调控血糖。

拍球:练习两手交替拍球,球可以由大转小;

跳房子:地上画十几个不等方格,练习左右脚、双脚变化跳入格子中。每运动10分钟休息1~2分钟,共计30分钟为宜。

范例:患儿5岁1个月,诊断1型糖尿病6个月,每天晚餐后1小时户外活动40分钟,拍球和跳房子交替进行,活动20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已坚持近4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由原来的7.3%下降至6.9%。

6~12岁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在校期间已经安排有合理的体育课,但课程安排通常在上下午,对于糖尿病孩子,需格外注意运动后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学龄儿童可以增加周末一个时段的集中锻炼,培养一项体育爱好;平日建议在家中于晚餐后增加一些适量的活动,因为晚餐质量较高,血糖容易升高。适当的轻体力有氧运动有利于儿童大脑发育,改善睡眠质量,可以辅助降糖药物调控夜间血糖,保持平稳。

游泳:蛙泳、仰泳等较缓和,每游50~100米上岸饮水,休息5分钟,时间1.5~2小时为宜。如果一次游泳超过500米,最好能够在运动中、后期监测血糖。

跳绳:单摇、双摇、双人跳、集体跳8字等项目增加锻炼兴趣,视天气及场地,室内外均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适合每天锻炼。频率由慢逐渐加快,每100次休息2~3分钟,以30~45分钟为宜。

以上两项体育运动都是锻炼身体协调性的良好运动方式。

范例:患儿11岁5个月,患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3年半,目前HbA1c为7.2%。每周晚餐后跳绳25~40分钟,血糖监测汇总结果:运动前7.5~9.0mmol/L,运动后休息10分钟5.9~7.5mmol/L。

13~18岁青少年

青春期前后是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阶段,受各种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加之学习任务繁重,这个阶段也是血糖最易波动的时期。每天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很好地调控血糖变化,更可以缓解课业带来的疲劳。在这个阶段,孩子已有很多兴趣。因此,糖尿病青少年的运动设计应充分结合个人爱好,方能做到持之以恒。

跳韵律操:广播体操、韵律操等有节奏欢快的音乐相伴,最适宜作为每天锻炼的有氧运动。但要注意锻炼时间应不少于45分钟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每15分钟应饮水、休息5分钟,乐曲节奏快慢应循序渐进。

羽、乒球:羽毛球、乒乓球也是很多人喜爱的小球运动。可以选择同伴或家长一起锻炼,友谊、比赛相结合。

以上两项都是较好的全身锻炼运动方式,长期坚持还有助于塑形身材,保持良好的体态,身心都会愉快健康。

范例:患儿高中二年级,诊断1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10年,目前HbA1c为6.7%,随机晚餐后血糖值5.5~9.5mmol/L;每周4次晚餐后跳韵律操45分钟,每周末打乒乓球1小时,每15分钟休息3分钟;运动前监测血糖,如果低于6.5mmol/L,则提前加餐苏打饼干3~5块,或运动中间休息时喝低糖纯果汁或酸奶等。运动后休息10分钟血糖值4.9~7.0mmol/L。如果运动后低于5.0mmol/L,可以少量加餐,比如饮用纯牛奶125毫升等。也可以在运动前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用量。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调整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当然,对于多年患病的“老资格”患儿或其家长,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抗“糖”知识,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血糖调控能力,配合血糖监测下自行完成。

(编辑/李文解)

1型糖尿病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在校学龄期儿童50例作为研究组,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6~16岁,平均(10.83±4.21)岁,病程1~12年,平均(4.23±4.92)年,所有患者均为右利手,IQ≥85。在该院另选取50例健康在校学龄期儿童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出生方式同研究组,年龄6~16岁,平均(10.74±4.24)岁,均右利手,IQ≥85。两组研究对象均排除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多动症及脑部损伤史者。

1.2方法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两组患者完成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语言测试与操作测试交替进行,1 h内完成,对结果进行评估。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共含11个分测试,其中6个分测验组成言语量表(VS),包括知识(I)、领悟(C)、算术(A)、相似性(S)、背数(D)、词汇(V);5个分测验组成的操作量表(PS),包括填图(PC)、积木图案(BD)、图片排列(PA)、拼物(OA)、编码(Cd)。根据测验结果,按常模换算出全量表智商(FIQ)、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三个智商,并比较VIQ和PIQ的关系。分测验负荷三种主要智力因素,即A(言语理解)因素、B(知觉组织)因素和C(记忆/注意)因素。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智力量表测试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言语量表各分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量表各分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Q、VIQ、A因素、C因素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IQ及B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VIQ与PIQ平衡性测试结果

研究组中VIQ与PIQI差值1>15者23例,其中VIQ>PIQ者8例,PIQ>VIQ者15例;对照组中VIQ与PIQI差值1>15者25例,其中VIQ>PIQ者17例,PIQ>VIQ者8例。两组患者VIQ与PIQI差值1>15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1型糖尿病是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疾病,病理改变为胰岛素细胞的破坏,体内胰岛素绝对性缺乏,完全由外界供应,其高血糖及反复低血糖的机体环境可造成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国外有研究表明慢性高血糖是影响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反复及严重低血糖可能影响认知功能[4,5,6]。有研究显示,当血糖低于3 mmol/L时,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伤[4]。儿童时期是人体神经智力、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糖尿病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代谢紊乱,神经化学、形态学及电生理等多方面发生变化,使海马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其学习和认知能力,这使得儿童糖尿病成为家长及医务人员关注的问题。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使用C-WISC测试两组儿童的智能,分析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儿童智能的差异。结果显示,糖尿病儿童言语分测试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而操作测试结果无明显差异,在言语智商、总量表智商、语言理解及注意力方面也均低于正常儿童。这表明,糖尿病的异常血糖环境主要通过影响患儿言语智商及注意力,而影响总智商。该研究还对VIQ及PIQ平衡性进行比较,其中VIQ代表左脑功能,PIQ代表右脑功能。若VIQ与PIQ差值≥15,提示受试者存在左右大脑半球功能发展不平衡,可作为判断一侧脑功能障碍的证据之一[7,8]。该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对患儿脑半球发展的平衡性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糖尿病可导致儿童言语理解及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从而影响社会功能。对于糖尿病儿童需严密监测其智力发展,尽早干预,有效防治这一并发症,改善预后。对于已影响智能的患儿,医务人员或家属可通过游戏等多种方式锻炼儿童记忆力及言语能力以弥补生理上的缺陷。

参考文献

[1]田风华.中国糖尿病现状及初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19-20.

[2]Cukierman T,Gerste in HC,Williamson JD.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in diabetes systematic overview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J].Diabetol-ogia,2005.48(12)2460-2469.

[3]Mcdowell K,Kerick SE,et al.Aging,physical activity,and cognitive processing:an exam inaction of P300[J].Neurobiol Aging,2003,24(4):597-606.

[4]Frier BM.Hypoglycaemia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diabetes[J].Int J Clin Pract Suppl,2001,9(123):30-37

[5]Perantie DC,LimA,et al.Effects of prior hypoglycemia and hyperglycemia on 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 type I diabetes mellitus[J].Pediatric Diabetes,2008,9(2):87-95.

[6]Northam EA,Anderson PJ,Jaeobs R,et al.Neuropsychological profiles of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six years after disease onset[J].Diabetes Care.200124(9):1541-1546.

[7]西登彬,李新华.哮喘儿童个性、适应行为及应付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43-444

儿童1型糖尿病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3 月-2014 年9 月收治初发TIDM儿童患者35例作为T1DM组, 平均年龄 (8.92±4.47) 岁, 诊断符合1999 年WHO制定的T1DM诊断标准[3]。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科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30 例, 平均年龄 (9.21±4.73) 岁。T1DM组及对照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构成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主要试剂: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RPMI-1640 培养基、胎牛血清 (FBS) 、植物血凝素 (PHA) 、 IL-1 α 、 IL-6、IL-10、IL-12、TNF-α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

试验方法: (1) 血样本采集及分离:无菌采集血, 室温放置后离心收集血清, 分装冻存;离心收集PBMCs层, 离心后对细胞计数, 混悬于含双抗和FBS的RPMI-1640 培养液中备用。 (2) PBMCs分泌细胞因子能力检测:取PBMCs细胞加PHA后培养于24孔板, 在培养箱中培养24 h, 收取培养上清, 冻存待测。 (3) 细胞因子含量测定:血清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测定采用ELISA法, 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1DM儿童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与对照组儿童相比, T1DM组外周血IL-1α、IL-6、IL-10、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儿童IL-12 含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54, P=0.516) 。见表1。

T1DM组儿童外周血PBMC体外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T1DM组儿童PBMCs分泌IL-1α和TNF-α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泌IL-10 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儿童PBMCs分泌IL-6 和IL-12 的能力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IL-2、 IL-12、 IFN-γ 及TNF-α 属于Th1 型细胞因子, IL-4、IL-5、IL-6及IL-10属于Th2型细胞因子, 两种细胞因子相互拮抗, 保持一种平衡状态。Fisman认为IL-1、IL-2 和IL-6 在糖尿病中扮演破坏性角色, 属于炎性细胞因子;而IL-4、IL-10扮演保护性角色, 属于抗炎性细胞因子[4,5]。本研究中, T1DM儿童外周血中IL-1α、IL-6、IL-10、TNF-α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而IL-12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T1DM儿童体内Th1/Th2型或促炎/抗炎细胞因子都处于过度分泌状态。

为研究T1DM儿童体内T细胞是否发生Th2 向Th1 的偏转, 采用PHA刺激PBMC的方法检测患者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改变。结果发现, T1DM儿童PBMCs分泌IL-1α和TNF-α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分泌IL-10 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T1DM儿童发生Th1/Th2 调节网络紊乱。 结合以上试验的结果, 不难推测出T1DM患儿在炎症的刺激下过度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 造成胰岛的损伤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检测T1DM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含量和PBMCs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 发现T1DM儿童外周血炎性因子含量上调和抗炎因子分泌能力下调, 但抗炎因子水平也反应上调的复杂紊乱状态, 为进一步研究T1DM的发病机制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思路。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1型糖尿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方法:收治1型糖尿病患儿35例为T1DM组, 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IL-1α、IL-6、IL-10、IL-12、TNF-α的含量及PBMCs在PHA作用下分泌IL-1α、IL-6、IL-10、IL-12、TNF-α的能力。结果:T1DM组IL-1α、IL-6、IL-10、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T1DM组PBMCs在PHA作用下分泌的IL-1α、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T1DM组PBMCs在PHA作用下分泌的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儿童1型糖尿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上调外周血炎性因子含量和下调抗炎因子分泌能力。

关键词:1型糖尿病,炎性细胞因子,抗炎因子

参考文献

[1]Ezquer F, Ezquer M, Contador D, et al.The antidiabetic effe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unrelated to their trans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but to their capability to restore Th1/Th2 balance and to modify the pancreatic microenvironment[J].Stem Cells, 2012, 30 (8) :1664-1674.

[2]Chatzigeorgiou A, Harokopos V, Mylona-Karagianni C, et al.The pattern of inflammatory/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 over time[J].Ann Med, 2010, 42 (6) :426-38.

[3]Mberti KG, Zimmet PZ.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Diabet Med, 1998, 15 (7) :539-553.

[4]Fisman EZ, Adler Y, Tenenbaum A.Biomarkers in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interleukins and matrixins[J].Adv Cardiol, 2008, 45:44-64.

儿童1型糖尿病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小儿糖尿病患儿58例,该组选取58例患儿诊断均符糖尿病诊断标准。 随机本组患儿平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29例,其中男8例,女21例,年龄2岁~13岁,平均年龄 (5.8±1.1) 岁 ; 对照组29例 , 男12例 , 女17例 , 年龄2岁~15岁,平均(4.9±0.8)岁。 所有患儿均为1型糖尿病。 临床表现:酮症酸中毒开始时,糖尿病症状加重,明显多尿、多饮、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激烈腹痛、血压低、呼气中带有丙酮味、嗜睡、休克及昏迷等症状。入院时空腹血糖值12.2~28.1 mmol/L,餐后2 h血糖值在16.9~30.9 mmol/L,静脉血浆p H<7.2,或HCO3-<15 mmol/L,血酮体阳性,尿酮体阳性;并且性别、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均采用小剂量持续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法, 开绐剂量为0.1 U/kg体重/h加入0.9%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并每小时监测血糖。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注射剂量,血糖下降13.0 mmol/L改用2.5% 葡萄注射液,按4 g葡萄糖加1 U胰岛素比例持续静脉滴注至尿酮阴性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门冬胰岛素+ 地特),同时扩容、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1.2.2对照组常规护理尽量将患儿安置在单人病房 ,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室温控制在18~20 ℃。 用0.2%~ 0.4%的过氧乙酸喷洒地面 ,2次/d; 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3次,60 min/次;由于患儿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抵抗力降低,暂未进食,因而细菌可在口腔内迅速繁殖,易致口腔气味重,进而产生炎症,溃疡等,故一定要加强患儿口腔清洁工作, 并且做好皮肤基础护理,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换,每1~2 h翻身一次,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褥疮发生。 对意识模糊、嗜睡及昏迷的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 为了预防且部感染及窒息, 将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给予持续吸氧,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纠正缺氧状态。

1.2.3观察组护理1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 定时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神智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尿量及出入量;每小时监测血糖、尿糖、酮体、并随时调整胰岛素的入量;每小时监测电解质,依据血钾、 和血钠的指标调整液体中糖、 盐的构成比例以及补钾的量;如出现心率明显加快,呼吸加快加深,说明酮症中毒症状仍未改善,应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如患者出现皮肤粘膜干燥、口干、声嘶、语调低沉说明患儿严重脱水应准确记录尿量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2饮食护理:饮食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基础,患儿入院后给予科学的饮食管理及指导,合理制订饮食方案,合理控制总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分配。 3输液护理:酮症酸中毒为急症病例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入院后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最好在同一侧肢体,另一侧便于测血压及采集血清检查标本。 一条为纠正酸中毒昏迷快速补液用,另一条通路输入胰岛素。 4低血钾护理: 酮症酸中毒时,钾离子随着尿糖与尿酮体从尿中排出, 而酮症酸中毒时由于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使钾的摄入量不足,血钾常偏低。 开始低胰岛素和补液治疗后,随着血容量的扩张以及血液中钾回到细胞内, 血钾水平会明显下降。 故患儿入院时血钾正常或偏低的,治疗开始立即补钾,对于入院时患儿血钾偏高者,应在治疗3~ 4 h后开始补钾 。 补钾原则 :必须在胰岛素治疗和补液开始以后,必须见尿方能进行补钾。 补钾剂量依据血钾指标情况进行补充,补钾只能在静脉点滴中输入,不可静脉推注,补钾期间每2 h复查血钾一次,以调整钾盐的入量。 3心理护理: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临床无法根治,由于发病早,产生并发症多,需要社会和学校倍加关心呵护。 要密切观察患儿情感变化, 监测控制血糖,亲和小患儿,打针时,护士要以亲切语言安慰鼓励小患儿的勇敢性,积极配合治疗,并安抚患儿家长,只要是坚持做治疗,做好疾病护理,会延缓控制疾病的危害。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用药护理后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p H值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 χ2分布, 计量资料采用t分布,计量型资料以(±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观察组空腹血糖 (6.04±0.98)★mmol/L、餐后2 h血糖(8.08±1.48)▲mmol/L、 胰岛素用量 (36.24±2.16)●U/d、 餐后血糖达标时间 (6.38±1.09)◆d、尿酮体恢复时间 (11.74±1.94)◎d、p H值恢复时间(3.58±0.24)■d、低血糖发生率2例 (6.90%)※; 对照组空腹血糖 (7.34±1.04)★mmol/L、 餐后2 h血糖 (9.92±1.94)▲mmol/L、 胰岛素用量 (42.14 ±2.71)●U/d、 餐后血糖达标时间 (9.56±1.21)◆d、 尿酮体恢复时间 (22.39±2.26)◎d、p H值恢复时间 (5.18±0.64)■d、低血糖发生率8例(27.59%)※;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p H值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t =4.90、▲t =4.06、●t =9.17、◆t = 10.50、◎t =19.25、■t =12.78、P <0.01;※χ2=4.35、P <0.05)。 (注 :★表示空腹血糖 、▲餐后表示2 h血糖、●表示胰岛素用量、◆表示餐后血糖达标时间、◎表示尿酮体恢复时间、■表示p H值恢复时间;※表示低血糖发生率。 )

3讨论

小儿糖尿病是现如今世界关注的焦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小儿糖尿病并发症,是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以临床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疾病特征,患儿发病前多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尿路感染或皮肤感染,小儿糖尿病的致命性危险,是酮症酸中毒,如治疗护理措施不当,加重病情,直接导致死亡。 该组数据显示,观察组即综合护理干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 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p H值恢复时间、 低血糖发生率都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儿童1型糖尿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 型糖尿病患儿40 例作为该的研究对象,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被确诊, 均符合1 型糖尿病的判定标准。

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 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 每组患儿均占20 例。 常规组患儿中男12例, 女8 例, 年龄最大的14 岁, 最小的1 岁, 平均 (7.3±2.1) 岁;实验组患儿中男11 例, 女9 例, 年龄最大的15岁, 最小的11 个月, 平均 (6.9±1.8) 岁。

1.2 给药方法

常规组患儿采取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分别于患儿餐前5 min注射适量的诺和灵R与临睡前皮下注射适量的诺和灵N, 并依据患儿实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3,4]。 实验组患儿给予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的方式进行治疗。 胰岛素泵由美国美敦力公司提供, 持续24 h于患儿皮下注射治疗, 第1 天注射药物剂量为药物总量的50%, 剩余的药物在患儿餐前进行大剂量注射, 同时严密观察两组患儿的血糖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5]。

1.3 判断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血糖值、血糖达标需用时间、胰岛素用量等。

1.4 判定标准

其中餐前血糖值在5.0~7.2 mmol/L之间, 餐后2 h血糖值在4.4~10.0 mmol/L之间作为血糖控制目标, 若患儿血糖值在4.0 mmol/L以下则表示为低血糖[6], 或者伴有头晕、饥饿感、心悸、视物模糊、乏力、冷汗等。

1.5 统计方法

将两组1 型糖尿病患儿的相关资料均严格记录至SPSS 21.0 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

实验组: 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分别为 (13.21±2.18) mmol/L与 (5.21±0.42) mmol/L; 常规组: 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分别为 (13.26±2.43) mmol/L与 (6.48±0.56) mmol/L。比较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儿餐后2 h的血糖值均可达标, 且实验组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更优。

2.2 血糖达标所用时间与胰岛素用量

对比两组患儿血糖达标所用时间与胰岛素用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类临床慢性疾病, 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该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且获得广大学者的关注。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胰岛素用于治疗儿童TIDM, 其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在许多临床案例中得到验证。

近几年来, 随着胰岛素制造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出现了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式、给药途径等。 李明等[7]研究显示, 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治疗儿童TIDM的最佳给药方式。 该治疗方式通过对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进行临床模拟, 并选用人工智能控制胰岛素输注设备, 从而实现全天连续不断给药, 使得患儿的血糖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范围;此外, 在患儿进餐时可给予一定的胰岛素负荷量, 可防止用餐后出现高血糖等不良症状, 并使得患儿的24 h血糖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8]。 同时给予胰岛素治疗时可依据患儿日常饮食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基础胰岛素等, 使得患儿餐后血糖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而给予常规分次皮下注射治疗难以达到上述疗效。

该研究对常规组与实验组患儿分别给予常规给药方式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 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餐后2 h的血糖值均可达标, 且实验组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更优;此外, 实验组患儿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常规组 (P<0.05) 。 由此可知, 给予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用于治疗1 型糖尿病患儿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在治疗期间可依据患儿实际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值得推荐采纳。

摘要:目的 探究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40例作为该的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 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 每组患儿均占20例。对两组患儿均给予适量的胰岛素进行治疗, 其中常规组采取分次皮下注射, 实验组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的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患儿的胰岛素用量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对1型糖尿病患儿给予胰岛素治疗时, 应优先考虑采取持续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 可有效控制患儿血糖, 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1型糖尿病,儿童,胰岛素,给药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雯怡.舌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胰岛素给药方法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181-1182.

[2]谢丽, 塔依尔江·吐尔逊.两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 2013, 34 (31) :6511-6512.

[3]金圣仁.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效果差异[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4) :76-77.

[4]李明, 高仲尧.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38例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3) :213-215.

[5]潘劲萍.2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在糖尿病足病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 2013, 34 (12) :1776-1777.

[6]马淑华.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4 (12) :25.

[7]李明, 高仲尧, 黄嘉瑜, 等.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与伴发心力衰竭患者37例疗效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1 (7) :610-612.

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儿童2型糖尿病 第9篇

欣欣5岁那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和他爸双双出国,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着。和别的孩子一样,欣欣特别喜欢吃一些煎炸食物,什么麦当劳、肯德基,每周少说也要去个一两次。家里各种甜点饮料更是应有尽有。老人总觉得孩子爸妈不在身边,够可怜的了,所以,吃喝上面,几乎对孩子是有求必应。饭桌上也几乎顿顿都有鸡鸭鱼肉,孩子吃饱了还要硬塞上几口。欣欣自小就不爱运动,放学一回到家就开始看电视,后来又迷上电脑游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就这样,到10岁时,欣欣身高不到1.4米,体重却将近100斤,成了个小胖墩。

我和他爸从国外回来后,由于工作紧张,也沒怎么管孩子。可是,最近欣欣不知怎么回事,老是无精打采的,饭量比以前大,体重却莫名其妙减轻不少。到医院一查,竟然是得了2型糖尿病。

面对这个诊断结果,我们全家都惊呆了。老人在旁边叨叨:“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吗?欣欣这么小,怎么会得这种病呢?是不是检查有问题?”

我沒说话,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沉沉的。孩子这么小就患上糖尿病,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呢?

儿童糖尿病,2型渐成主角

过去以为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而2型糖尿病则是成人的专利。但是,近年来,由于肥胖儿童的增多,在以中老年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天真稚嫩的面孔。

很多父母并不肥胖,也沒有2型糖尿病,但是其子女却可能患上糖尿病。如果父母本身患有糖尿病,子女的生活方式又不健康的话,则患病的几率更大一些。

可见,糖尿病不仅与遗传有关,更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结构不合理,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加上整日泡在电脑、电视机前,缺乏户外运动,均会使得热量摄入大于消耗,导致肥胖,从而引发儿童2型糖尿病。

据调查,目前我国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儿比例已占到1/5。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或“内脏肥胖”)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讲就是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维持血糖正常,身体被迫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胰岛B细胞不堪重负,功能受损,致使血糖升高而发生糖尿病。另据研究,儿童“发福”的年龄越小,肥胖的病史越长,肥胖程度越重,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而近几年来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使得儿童2型糖尿病离我们越来越近。

儿童糖尿病,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相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儿童糖尿病的后果更加严重。小小年纪就要与糖尿病长期相伴,患儿生活、学习、升学、就业、婚姻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受到影响。而且一旦病情控制不良,就将面临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肾衰、失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其个人和家庭也将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和经济负担。面对当前儿童糖尿病日益增多的事实,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2型糖尿病

儿童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隐匿,加上患儿体胖能吃,看上去营养状况良好,因而早期很容易被忽略和漏诊,不少患儿都是在并发症出现之后才查出糖尿病的。

肥胖儿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①无明显原因老是感觉口渴,饮水量较前明显增加。②尿频、夜尿多,以前不起夜的孩子现在经常起夜,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常尿床。③容易感到饥饿,食量大增,但体重反而下降,常无精打采。④有“黑棘皮征”,主要见于重度肥胖儿,其腋下、颈后、腹股沟、腘窝、肘前等皱褶部位的皮肤粗糙角化并伴有黑色素沉着。此乃高胰岛素刺激的结果,反映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凡有“黑棘皮征”的肥胖儿,一般来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极大。⑤皮肤反复起疖、肿、湿疹或灰指甲,而且不易痊愈,女孩反复感觉外阴瘙痒。

当孩子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引起家长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化验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血糖),以查明是否患了糖尿病。

药物治疗以胰岛素、二甲双胍为主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完全参照成人患者的治疗方案,除了生活方式干预以外,目前仍以胰岛素治疗为主。这是因为,目前临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口服降糖药,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做全面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因此,许多口服降糖药物说明书中都不推荐或禁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唯一被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是二甲双胍,尤其适合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儿。

(编辑/吉梅)

儿童1型糖尿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1—2015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1 型糖尿病 (T1DM)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均满足WHO制定的T1DW诊断标准[3]。 其中, 54 例男, 46 例女, 年龄0.73~14.52 岁, 平均 (8.60±3.92) 岁。 随机将其分成CSⅡA组 (52 例) 与MSⅡ组 (48 例) ;并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治疗的74 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45 例, 女29 例, 年龄0.88~15.92 岁, 平均 (8.02±4.06) 岁。 随机将其分成CSⅡB组 (43 例) 与MSⅡB组 (34 例) 。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 方法

1.2.1 CSⅡ组主要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 将胰岛素诺和灵R放置到罗氏RONV Minimed或者美敦力Minimed胰岛素泵内, 经导管和埋置针头相连接于皮下, 根据患儿个体需求确定胰岛素剂量, 24 h均匀、缓慢的对皮下输入胰岛素。 对胰岛素基础率进行设定, 基础率为每日胰岛素总量50%, 将每小时所输入的胰岛素量计算出; 其余的50%胰岛素于每日三餐前追加。

1.2.2 MSⅡ组主要应用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法, 在三餐前与睡前应用诺和灵N和诺和灵R进行皮下注射。

1.3 观察指标

在每日三餐前与睡前均应用微量血糖仪对各组患儿的末梢血糖进行检测。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本组数据, 对所有数据均实施正态性检验, 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T1DM组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疗效对比

CSⅡA组血糖达标时间、血糖值、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24 h尿糖达标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MSⅡA组, 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 与MSⅡB组对比P<0.05。

2.2 DKA组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疗效对比

CSⅡB组DKA纠正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血糖值、低血糖次数、酮体转阴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改善均优于MSⅡB组, 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4]结果显示,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达到11.6%,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到50.1%。 目前, 临床治疗儿童T1DM的积极、有效疗法为胰岛素, 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近年来, 随着胰岛素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 胰岛素给药途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有多种组合方式。 其中, 胰岛素强化治疗法为控制儿童T1DM血糖的一种理想疗法, 可快速控制高血糖, 并保持血糖稳定。大量研究[5]显示, 胰岛素泵强化疗法在儿童糖尿病中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T1DW。

胰岛素泵为一种新型治疗形式, 主要通过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 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注装置, 为机体全天性、连续性输注基础胰岛素, 进而使处于基础状态的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与此同时, 患儿进餐前为其输入一定负荷量, 可避免餐后高血糖;餐时大剂量应用, 可较好控制患者24 h血糖。 为患者输注的基础胰岛素量、选择剂量以及餐前大剂量剂型等, 要严格根据患者饮食情况对其进行调整和确定, 旨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餐后血糖水平的作用[6]。

该研究, 对T1DM患儿与DKA分别应用CSⅡ法与MSⅡ法给药, 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血糖均控制到稳定状态, 但采取CSⅡ法, 使患儿治疗时间大大缩短, 并快速将血糖值降到靶血糖值;大大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 减轻对机体产生的损伤;与MSⅡ法相比, 应用CSⅡ法, 可加快患儿血糖下降速度, 且大大缩短患儿24 h尿糖达标时间与住院时间。 其中, 应用CSⅡ法治疗时, 人工智能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 和MSⅡ法对比, 其血糖波动较小, 进而会降低低血糖发生次数。 通过应用两种给药方法, 均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但由于应用胰岛素泵时, 应用短效胰岛素, 吸收变异性较小, 可大大提高治疗依从性。 MSⅡ法应用的中效胰岛素, 吸收变异性较大, 每日吸收变异性可达到10%~52%, 进而会使血糖发生较大波动。

综上所述, 对儿童T1DM与DKA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 可明显改善患儿机体代谢紊乱, 并增强治疗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瑾, 赵彦, 黄乐.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天津医药, 2015, 43 (8) :889-891.

[2]王济芳, 张海鸣, 潘瑞蓉, 等.胰岛素泵在溃疡型糖尿病足感染中的应用及评价[J].临床内科杂志, 2013, 30 (12) :812-814.

[3]张雯怡.舌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胰岛素给药方法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181-1182

[4]尹静.初诊2型糖尿病运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9) :352-353.

[5]赵彦, 黄乐, 杨斌, 等.胰岛素泵治疗104例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J].广东医学, 2012, 33 (15) :2244-2246

儿童1型糖尿病

儿童1型糖尿病(精选10篇)儿童1型糖尿病 第1篇1 病例介绍病人, 女, 6岁, 因间断口干、多饮、多尿伴体重减轻15 d, 于2010年6月18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