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背影写人叙事散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51

背影写人叙事散文(精选5篇)

背影写人叙事散文 第1篇

落寞的背影写人作文

背部曲弯着坐在窗前,摊开书,神情专注的看着,从后面看过去,像一尊漆黑的铜像,只是专注的眼神一会就不自觉的流转到桌前放着的一张老了的照片上去,额头溢出一丝丝激动。能够大略猜想出,你又走进了那上了岁月痕迹的照片里,有点焦虑的在搜寻着什么,但始终没有用手去触摸,也没有翻转到背面去查看名单,只是那样带着淡淡的忧伤,还有偶尔的焦虑在看着,背影像定格的`一幅画,只在那靠左的镜子里才能看出,你在读“一本书”。有时流露出几分欢喜,有时又暗含点悲伤,像在看一本自传体,也像在看一本情节跌宕的剧本,只是没有翻过纸张,就那样痴痴的看着。从风吹进门的几片枯叶,窗外被猫儿绊到的空花盆打碎的声响,还有那慢慢消失“雾气“的水杯,可以看出,你已慢步在那张蕴含着某种生命的照片里,回到了过去。

依旧曲弯着背,时间像静止在你坐定的那一刻,又像流回了过去,屋里静静的。只有从照片模模糊糊的一点光亮掩映里才能发现,你眼光里晃动着一幕幕激动、悲伤还有失落。这让任何一个看了的人都确信你正走在过往的路上,有时像在寻找某件遗失的物件,有时又像徘徊在某个路口,焦虑的等待一个曾经错过的人。你就这样任凭着情绪走在里面,从艰难走向稳健,从稳健走向轻快,但突然随着一声叹息,你又艰难的走到了桌前,眼神也回到了书本,只是好像什么也看不到,因为眼神已不再专注。

写人叙事散文的技巧 第2篇

一、要选取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烘托中心。

写人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素材,如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主人公是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身上又有很多“男子汉”的特点,作者就精心选取了典型事件来刻画“男子汉”的形象: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而在这些记叙中,又生动的体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如“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二、写人记事要有一条明晰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散文线索灵活多样,有如下几类: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实物线索、情感线索。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叙事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空间线索多用于写景类散文,我们此处不再赘述。

实物线索即以一具体物体为线索贯穿全文,如《柳叶儿》,作者围绕“柳叶儿”选材,看到眼前的柳叶儿、回忆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最后由别人赞美柳叶儿引出自己的看法:“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文章就是这样以“柳叶儿”为线索,把与柳叶儿有关的事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以情感为线的,多见于抒情散文。不过记人叙事类散文中也有以情感为线索的,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就有两条线索:一是时间线索,二是情感线索。情感线索又有两条:一条是父亲对“我”的执着的爱,这是不变的;二是“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

三、要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在写作时,如能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不仅能充实内容,而且还能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或事物的最本质的部分展示给人们。写人可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叙事可通过细节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中心。

把精微的细节镌嵌在叙述之中,可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如《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桔子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会深深打动了读者、感染读者。再往下看:“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把心细如发、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可亲可感。再如《柳叶儿》一文,细节描写非常传神:“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另外,写人记事还要注意突出中心,注意与抒情的结合,注意语言的简练生动,还可以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将人物、事件刻画、记叙得更生动感人。这些写作技巧应提醒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慢慢体会。

记人叙事散文与情感表达 第3篇

一、作者参与叙事:直接感悟“我”

教学实践表明,对作者直接参与事件的散文进行教学时,让孩子们通过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说,倾听到作者内心的声音,明白作者的情感发展路线,孩子们一定会与作者共悲欢,同感动,在领略文章的表达方式,领略主人公美好的品质的同时联想到自己,真正达到此类散文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参与?作者在主人公的事件中担当了什么角色?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从内容上来讲,文本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母亲小时候如何用八十几斤的体重,负起100多斤的重担乃至整个家庭事务的故事。作者为什么以这种参与其中的方式写成散文?我们可以从文本描写“我”的内容中得到启发。文中第一次描写“我”的内容是“我”抱母亲用力过猛差点摔倒,并对护士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第二次写“我”跟护士讲为什么“我”会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第三次写“我”很愧疚;第四次写“我”抱母亲,轻轻摇动让母亲入睡,“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却发现母亲流泪了。仔细分析这几处描写“我”的内容,我们便可发现“我”的作用在于设置悬念并解开悬念,流露情感;在于衬托母亲,抒发情感;在于通过实际行动表达情感;在于通过“我”在事件中的感受,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者在做着应该做的事情,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却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说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并贯穿全文,引导读者越读越深入。教学成功与否,应在于教师是否能让孩子们领悟到这条情感脉络,而孩子们能否领悟到这条情感脉络,又在于孩子们能否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说。

二、作者适时抒情:请主人公验证

对《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作者抒发情感的片段有这样几处:①天啊,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啊……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②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③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④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理顺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突然眼前一亮:海伦·凯勒的成长轨迹也同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绝望—希望—勇气和信心—不屈不挠。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拷问:海伦为什么绝望?为什么希望?为什么拥有了勇气和信心?海伦为什么是不屈不挠的?答案就在主人公的事迹中。因此,教学此类散文时,教师可通过海伦的事迹来验证海伦的成长轨迹,验证作者的情感,最终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可这样次第展开:①想象一岁半的盲聋哑孩子有多么的艰难;② 水如何带给海伦前所未有的喜悦,让她感觉生命有了新的开始?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④思考:为什么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这样的教学路线,让孩子们在作者情感路线的指引下,真正走进了海伦的生活,走进了海伦的生命和人生历程,从而自觉地体会语言,积极反思。这样的教学通过海伦验证了作者的情感,促使孩子们积极移情于自身,使海伦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没有生命的、悲剧的、与孩子们有间距的偶像式形象,而是一个立体的、有生命的、可亲可敬的、容易让孩子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指引者。

三、作者只摆事实:自由研读主人公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作者如实记叙了伟大的科学家与平凡的小姑娘相处的过程。无论是对爱因斯坦的两次外貌描写,还是对爱因斯坦向小女孩道歉、学习,回答小女孩妈妈的问话等事件的叙述,作者都显得很冷静。然而这种冷静的叙述,却给足了孩子们遐想的空间,爱因斯坦的性格特征在孩子们的心中是丰满的、立体的、动人的、充满温情的。作者虽然没有表达情感,却充满了情感,这就是这篇散文的魅力。教学时,只有循着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自由研读爱因斯坦,感悟爱因斯坦,受到爱因斯坦品质的感染,才能让孩子们对爱因斯坦产生强烈的情感,实现作者写作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设计如下探究式问题:哪些地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们可从不同的方面研读爱因斯坦,在人物事件中纵横驰骋,自由发表观点。人物性格越丰满,越能震撼孩子们的心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越高,文章的价值也就越高。

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孩子们理解作者,解开作者抒情方式的谜底,就一定能真正打开文本,探寻文本的意义,最终带着对主人公的情感认同走出文本,回望自身。

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内容初探 第4篇

一.以情感作为教学灵魂

巴金先生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冰心先生说:“散文创作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两位先生告诉我们散文的核心就是书写真实自我,对写人叙事类散文来说就是书写我所见的真人、真事、真感、真情。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聚”,这里的“神”就是“我”的真情实感。在这点上,小说与写人叙事类散文有着明显不同,小说中的“我”是其中人物,而非作者本人。小说创作的核心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是作者杂取种种人合而为一。而小说的情感也被作者巧妙的隐藏在人物身上。因而教师进行写人记事类散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会作者所思所感,进而再有所悟,感悟的前提是对作者当时当地情感的理解,而不仅是对所描述的人物或事件的简单把握。

对杨绛先生的写人叙事散文《老王》,如果单从老王“送冰块”、“送先生”、“送鸡蛋、香油”几件小事分析,进而将主题概括为对人性善良的歌颂显然就偏离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而从“我”的角度进一步审视这篇散文,会得到更多的感悟。“我”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我”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等几件事,再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文革”,不难发现,在文中关心、平等、同情、尊重这些人道主义精神才是文章的情感核心。因而,在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中,从“我”的角度把握文章情感是该类散文教学的灵魂

二.以情节和人物作为教学核心

小说对情节与人物的处理侧重完整性与真实性。通过环境描写真实再现生活,从开端到结局,各情节之间环环相扣,具有强烈的内部张力,进而通过情节产生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对人物的塑造也会调动多种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让人物动起来,多角度展现人物性格,进而表现小说主题。

写人叙事类散文对情节与人物的处理侧重灵活性和情感性,它并不强调情节的完整,而是会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部分进行描写,有时甚至只有寥寥数笔,同时写人叙事类散文的各情节之间侧重自由逸出,对人物的描摹也多侧重从某个角度进行。因而在鉴赏写人记事类散文的情节与人物时,应从情节与作者的情感的衔接入手,让学生学会选择最能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情节表现人物,同时对各部分情节的结构进行鉴赏时,让学生体会各部分情节之间如何或并列或互补多角度表现情感,进而体会文章在布局上互相配合的艺术。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对母亲的描写,只写了“母亲默送我拐出小院”、“母亲呆立在院中”、“母亲到园中找我”等几处情节,几处情节之间并没有强烈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从几件小事中表现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且在具体的情节中也只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描写,如“母亲呆立在院中”部分,作者只写“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但就是这样一个动作细节,就传神的写出了母亲无尽的忧虑。这正是因为作者饱蘸情感,抓住了最能体现母亲性格的几处细节,就把这种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这种情节处理方式,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这种对情节与人物的处理方式。

三.以语言作为教学媒介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要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对语言的品味鉴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朱自清用温婉纯朴的笔触带我们走进月下荷塘,郁达夫用清新明快的笔触带我们品味故都之秋,沈从文用灵动多变的笔触带我们漫游湘西风光。不同的作家都用个性化的语句,描写出自己心中的细腻甚至细微的人和事。要想深入把握作者情感,必须贴近文章语言,通过语言和作者来一次亲密接触。

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却常脱离文本,在让学生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情节,进而通过对归纳出的情节进行总结,得出某些思想情感或精神。如教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请学生将刘和珍的事迹概括为“预定《莽原》”、“反抗校长”、“听先生授课”、“心忧母校前途”、“徒手情愿”几件事,进而通过概括内容得出刘和珍是一位“渴求知识、追求进步、富有责任感”的学生的形象。但一篇散文的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如果离开了语言,那这些感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行文中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无话可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通过这欲言又止、欲止又言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之情。通过“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这样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对敌人的暴行进行控诉,这样的语言就像匕首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语言的战斗性,进而体现出他内心的情感态度。

此外,在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如何巧妙的进行议论与抒情。相比于小说作者将情感巧妙的隐藏起来,通过小说人物表情达意,散文更强调“心口相应,信口直说”,刘半农甚至认为“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而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达很多时候就是通过议论与抒情的语言实现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以结构作为教学结点

冯骥才曾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而写人记事散文中的人和事来自于生活,取材十分广泛,大事小情皆可入文,形式也灵活自由,但这并非说此类散文散漫无序,无需作者经营。恰恰相反,由于该类散文的情节不像小说的情节那样围绕塑造人物展开,而是具有“形散”(也有部分散文神聚形也不散)的特点,常选取生活中作者所见的点滴片断串联起来,因而更需作者为其选择一个恰当的容器,通过该容器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的时候,应注重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走向。

首先教学生识文眼。文眼是散文的窗户,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结点,透过文眼可以更好把握文章的情感。《金岳霖先生》以“有趣”作为全文的文眼。金先生的有趣既表现在外貌与行为举止上,更表现在其对专业的独特理解、对感情的独特珍惜、对生活的独特热爱上。而散文的文眼常出现在标题、篇首和篇末处。

其次教学生抓线索。优秀的散文都有明晰的线索,或以时间为线索,或以空间为线索,或以情感为线索,或以事物为线索。一篇看似“散乱”的文章,一旦抓住线索就能提纲挈领,将全文的结构理顺,从而感受文章主题。同样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以“金先生有点怪”为线索,串联起了金先生“提问方式别出心裁”、“幽默的答问”、“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等几件小事。让我们感受到金先生“怪”的背后的那份单纯、真诚和坦荡。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写人叙事类散文作为散文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除具有散文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性,与小说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在该类散文教学中,我们应从情感、情节与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入手,去除该类散文教学的小说化倾向,不断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写人叙事类散文的教学方法。

吴守宇,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海盐。责任编校:王 玲

背影写人叙事散文 第5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原文略)

15.理解下列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参考答案】李家本无罪,(1分)但因出身(租房、雇工)致祸。(1分)

(2)风停雨霁

【参考答案】“文革”(的风雨)已经过去,(1分)生活又回到“常轨”。(1分)

【学生答案1】①人家没有罪,但当时是文革时期,总有些人会安莫须有罪名加以定罪;②一切风雨过去,泛指灾难过去。(0分)

【学生答案2】①李家并没有罪责,却因是大户人家就遭受牵连;②十年文革动乱结束了。(2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1的答案是没有结合两词语所在的前后文具体语境,没有找关键词的意识;学生2的答案,结合前后文具体语境,但在答题时用词不准,如“牵连”,关键词未找全,如“霁”未在答案中表达。

要准确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原意:“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原意指百姓本无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风停雨霁”指风雨已停止,天放晴了。接着,圈出这两个词语中的关键字眼:“匹夫”、“璧”、“风雨”、“霁”。最后,结合前后文具体语境,分析这几个关键字眼的文本含义,即“匹夫”指李家,“璧”指李家的家世,即上文所写的雇佣、租房。“风雨”结合第八段可知是社会环境的风风雨雨,即文革带来的风风雨雨,而“霁”指文革停止,人们又可以正常的生活了。这样,答案就清晰呈现了。

16.文中用哪些事来表现汪大娘的“正气和憨气”的?试概括。(4分)

【参考答案】①身为帮佣却毫不见外,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②主人家都怕她,敢打主人家淘气的孩子;③管其他住户家中的事;④文革时不入圈套说实话。(每点1分)

【学生答案1】①过日子勤快,永远不闲着;②李家的食物她全权负责;③我肠胃出问题,不吃饺子,她也管;④她年高离去时,人们都舍不得她,还让孩子带她去名胜玩。(0分)

【学生答案2】①她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②李家人都怕她;③门户家有事,她也管;④文革时期不颠倒黑白,救了李家。(3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文本的内容要点。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1的答案是没有找准答案区间,如①④点,提取精要不准确,如②③;学生2的答案,找准了答案区间,但在答题时没有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导致部分内容要点遗漏,如:①②。

【答题指导】“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全文或段落)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而汪大娘的“正气和憨气”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一些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确定答案区间。如:将题干所给“正气、憨气”代入原文寻找类似词语,可确定答案区间在3-6段。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如:3—4段分别有两个要点,要注意找全并整合;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如第6段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提取,自主归纳。此外,归纳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语句。

17.文章第④段写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侧面叙写。(2分)借大少奶奶之口,(1分)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1分)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1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1分)

【学生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张玉婷的话,更加突出汪大娘的正直。(4分)

【学生答案2】①通过当事人的话,让文章更富有真实性;②更能写出汪大娘的正直;③写出李家对佣人周到,并未因为他们身份卑贱而轻视她们。(3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本题6分,实改抽样均分为3.78分,从学生的答案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①两生的答案都考虑到了对张玉婷之言的理解,但没有结合上文,导致理解有遗漏。如“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都未答出;②答案角度不全面,或无中生有,脱离文本。如学生2的第③点。

【答题指导】特殊段落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分析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同位置的段落有着不同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②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结尾段的作用:①總结全文;②暗示主题,强化感情;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思考;④呼应开头。

中间段的作用: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②表达上衬托(正衬和反衬);③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明确段落的位置和相应的作用后,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分析,围绕题意来回答就可以了。

18.文中说“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文末又对读书可以明理提出质疑,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①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突出人物形象;②贬斥为私利而颠倒是非、丧失良知的读书人,警醒人们读书不要违背了“明理”的初衷;③忧虑“文革”给国家带来的动荡、给人性带来的扭曲与戕害。(每点2分)

【学生答案1】①表现出作者对文革中迫害读书人的罪恶行径的强烈控诉;②表现了作者对在文革中受牵连的读书人的同情;③表现作者在黑暗社会下对真理的追求。(2分)

【学生答案2】①汪大娘不识字,躲过了文革的祸患,作者为她感到庆幸;②“读书明理”意思是读书多了,明白的道理就多了,可是汪大娘不识字却能通晓世间的理,表达了作者对汪大娘的赞美;③结尾提出质疑是因为社会中有人识字却不明理,表达了作者呼吁识字的人更要做一个“明理”的人。(4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学生答案来看,问题有:①学生1的答案答题角度单一,导致答案重复;②学生2的答案,相比较而言就显出高下了,读懂了题干,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忽视对写作背景的考虑,导致第①点的作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背影写人叙事散文

背影写人叙事散文(精选5篇)背影写人叙事散文 第1篇落寞的背影写人作文背部曲弯着坐在窗前,摊开书,神情专注的看着,从后面看过去,像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