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麻醉范文
表面麻醉范文(精选7篇)
表面麻醉 第1篇
1 材料
一次性20ml注射器1付(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输血器1付(德清县新德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取出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图1),注意无菌操作,去除输血器上的头皮针及输血软管,留取黄色乳胶软管(图2),与一次性20ml注射器乳头连接,备用(图3)。
2 操作方法
用自制的一次性20ml尿道黏膜表面麻醉注射器抽取利多卡因胶浆10ml,将注射器前端乳胶管沿尿道壁插入1.5~2.0cm,缓慢注射利多卡因胶浆(图4),最后2 m麻醉药边推注边均匀地向外退,使整个尿道黏膜布满麻醉药,3~5分钟即可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3 优点
①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费用低。②乳胶管弹性和韧性好,可塑性强,可根据尿道路径和腔隙情况改变形状,进入尿道后撑开尿道周围黏膜,注射麻醉药时顺畅,对尿道黏膜无刺激。③输血器乳胶管两端细长、中间膨大,细端与注射器乳头连接紧密,不易脱落;中间膨大部正好封堵尿道外口,防止药液外溢,提高麻醉效果。④麻醉效果满意,减轻扩张时疼痛不适,提高患者依从性。⑤保持床单位干净﹑整洁。
表面麻醉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就诊的需行乳牙拔除术的患儿325例,其中男153例,女172例;年龄5~13岁;乳牙松动Ⅱ~Ⅲ度;乳前牙196例,乳磨牙129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向患儿介绍拔除乳牙的方法及步骤,让他们了解整个过程是无痛的,得到他们的配合。用棉球在患牙的唇舌侧进行隔湿,再用事先制作好的棉捻蘸2%丁卡因,用牙用探针将其压入需拔除乳牙的龈沟内1~2min,稍稳固的乳牙再在唇侧放置蘸有2%丁卡因的棉片,以增强麻醉效果。此时注意更换舌侧棉球,以防唾液稀释龈沟内的麻醉剂。检查麻醉效果,常规消毒,分离牙龈,拔除乳牙,在拔牙的瞬间同时叮嘱患儿双手交叉握紧,告诉患儿握得越紧拔牙时就越不痛,达到医患互动,让患儿参与到拔牙的过程中,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2结果
本组325例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恐惧感,拔牙时未感到疼痛,口腔软组织也未出现麻木等不适感。
3讨论
丁卡因属长效酯类局部麻醉药,脂溶性高,易溶于水,穿透力强,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强,肌松效果好,对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心脏毒性大[1]。丁卡因用于表面麻醉时常用浓度为2%,一次最大剂量为60~100mg,由于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即使用于表面麻醉,亦应注意剂量[2]。过多吸收会出现中毒反应,也有报道出现过敏反应。
以往在临床上使用2%丁卡因时,常使用医用棉签蘸药直接放置在患牙的唇舌侧,有的医师还嘱患儿或家属放置按压,患儿唾液多,口感苦,口腔软组织全部麻醉,这过程中患儿极不愿合作,药液被唾液稀释,麻醉效果差或效果不稳定,拔牙时感到疼痛,为以后的口腔治疗埋下了阴影,对口腔各种治疗体验产生恐惧。
本组病例采用棉球在患牙唇舌侧隔湿,用蘸药的棉捻塞入松动乳牙的龈沟内进行龈沟内麻醉,用药量极少,又不会被唾液稀释,不会被口腔软组织吸收入血,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了局部麻醉效果,减少了患儿拔牙时的疼痛及恐惧感,同时避免了口腔其他软组织同时被麻醉,为以后口腔疾患的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用表面麻醉剂行龈沟内麻醉是乳牙拔除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乳牙拔除术中使用表面麻醉剂使患者无痛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门诊就诊需行拔除乳牙的患儿325例采用棉捻蘸用2%丁卡因塞到松动乳牙的龈沟内麻醉1~2min,同时在拔牙瞬间嘱患儿双手相互握紧。结果 乳牙拔除患儿均感觉不痛,口腔内也无其他麻木等不适感。结论 该方法消除了儿童拔除乳牙的恐惧感,同时又克服了传统麻醉给药使口腔其他软组织被麻醉带来的不适感,是乳牙拔除术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表面麻醉方法。
关键词:表面麻醉剂,龈沟内麻醉,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胡晓霞.口腔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78.
表面麻醉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的300例需做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67例, 女133例;年龄从20~82岁, 平均年龄为 (41.3±5.7) 岁;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差异、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给药方法及操作
检查开始前开通静脉通道、患者平卧位并接通多功能心电监护仪, 常规吸氧, 给予阿托品 (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为好:国药准字H34021900, 1mL:0.5mg) 0.5mg静脉注射。对照组应用芬太尼 (湖北宜昌人福药业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2076, 2mL:0.1mg) 1µg/kg, 丙泊酚 (费森尤斯-卡比药业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23, 20mL:0.2g) 1~1.5mg/kg联合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检查前20min口服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1217) , 将胶浆用力摇匀后, 分次咽下10mL胶浆, 咽下前含于咽喉部片刻, 每瓶胶浆中含有盐酸利多卡因200mg, 静脉用药同对照组。仪器选用OLYMPUS生产的CV-260主机及配套胃镜, 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轮流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检查前、后1min、胃镜操作时、检查完毕心率、收缩压值, 并记录在进行胃镜操作时超过检查前20%的心率、收缩压的患者人数, 并观察患者体动情况及咽部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比结果比较见表1。治疗组咽喉反应、体动, 心率、收缩压超过检查前20%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胃镜检查虽然在近些年来才应用广泛, 但是其却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是因为胃镜可以让医师更加直观的观察病变部位及结构, 能够根据病情制定出更为有效地治疗方案。但是胃镜检查需要插管操作, 患者由于难以耐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及插管刺激使胃部出现持续性痉挛性疼痛, 更是拒绝再次检查, 这都给临床医师在对疾病的诊疗上带来了巨大的不便[3]。近些年来, 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无痛胃镜”的说法, 即采用短时麻醉药物, 在患者睡眠后进行胃镜检查, 这大大降低了机体对在检查时的各种应急反应, 但是由于患者是处在浅睡眠的状态, 仍然会有循环波动、体动、咽喉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尤其是老年人, 不良反应出现更加明显, 这都会增加检查中的潜在风险[4]。
产生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由于咽喉部及食管上段黏膜有着大量的神经细胞分布, 当胃镜通过咽喉部、食管上段时, 这种物理刺激通过神经细胞传导, 使体内开始应激反应, 兴奋了交感-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垂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激素的水平分泌增加, 诱发了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5]。
人们在研究中早已发现, 在全麻诱导器官插管时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可以预防心血管的反应, 那么在无痛胃镜中是否可行, 成为研究的重点。经多次试验后, 研制出了口服利多卡因胶浆。
通过口服利多卡因胶浆, 对咽喉、食管上段的黏膜进行表面麻醉, 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其上面的神经细胞功能, 控制了咽喉部反应[6], 并且明显降低了在检查时出现的心血管及体动反应, 提高了胃镜检查的安全性。
有很多时候我们应用胃镜检查需要钳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虽然无痛胃镜使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 但患者仍会有胃部的牵拉不适感, 当利多卡因胶浆覆盖大部分胃壁后, 提高了胃、食管对牵拉刺激的痛阈值, 操作结束后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牵拉性疼痛。
我院在应用利多卡因胶浆进行表面麻醉后, 提高了无痛胃镜诊疗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在近年使用中, 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利多卡因胶浆是集麻醉、润滑作用为一体的新型表面麻醉药物, 在无痛胃镜检查操作前服用, 能够大大减少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及疼痛感觉, 提高了胃镜检查的成功率, 并且使用方便简单,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无痛胃镜检查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的300例需做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单纯行静脉麻醉, 治疗组口服利多卡因胶浆进行表面麻醉后再行静脉麻醉, 比较两组的综合效果。结果 治疗组咽喉反应、体动, 心率、收缩压超过检查前20%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利多卡因胶浆使用简单方便, 无明显毒副作用, 表面麻醉效果确切, 是一种理想的帮助胃镜检查的局部麻醉方法。
关键词: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无痛胃镜,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守林, 张燕, 李滔, 等.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9) :826.
[2]邓硕曾, 梁幸甜, 黄慧慧, 等.无痛消化胃镜检查的麻醉与安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9) :825-826.
[3]卢东雪, 成丹丹, 熊利泽, 等.表面麻醉减轻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6) :497-499.
[4]陈华, 姚国华.复方利多卡因预防气管插管及拔管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8) :62.
[5]戴建宜, 程同霞.270例胃镜检查局麻方法比较[J].内镜, 2005, 12 (4) :251.
表面麻醉 第4篇
关键词:表面麻醉,白内障,青光眼,翼状胬肉,泪小管吻合
目前表面麻醉的方法介绍很多[1], 所用药物及方法、用药次数也不尽相同。我们观察了我院近几年门诊及住院手术患者, 尝试着将那素达滴眼液运用于眼科手术表面麻醉中, 探讨其表面麻醉在眼科手术中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843例908只眼均为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 表面麻醉下实施手术的病例。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现代囊外摘除术702只眼, 青光眼小梁切除135只眼、翼状胬肉切除术56只眼、泪小管吻合术15只眼。其中男352例, 女491例, 年龄平均13~82岁, 平均52岁。白内障术前视力为光感~0.3, 青光眼术前眼压为1 2~4 2 m m H g, 翼状胬肉为进行性, 泪小管断裂均为成人1 2 h之内的新鲜眼外伤创面。
1.2 麻醉方法
采用0.4%倍诺喜眼液+那素达眼液 (以下简称表麻剂) , 术前术眼各3次交替结膜囊内滴药, 1~2滴/每次。少数患者术中可追加点药2~3滴。
2 手术方法
2.1 白内障术前常规使用镇静剂, 术前常规散瞳、消毒、开睑,
作以穹窿部为基地的结膜瓣后, 采用角膜缘后2 m m巩膜隧道切口, 前房穿刺、截囊、乳化吸核, 抽吸晶状体残留皮质, 前房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扩大切口约5~6 m m, 植入后房人工晶体, 切口不缝合 (少数水密不良者缝合1针)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采用巩膜小切口 (5~6mm左右) , 水分层将核移出至巩膜小切口外, 前房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巩膜切口间断缝合1~2针, 手术操作时间20~30min。
2.2 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 常规术前准备, 表麻剂用于眼消毒前
及开睑后, 交替点眼, 每次1~2滴, 作以穹窿部为基地的结膜瓣及4 m m×5 m m巩膜瓣, 瓣下小梁切除, 虹膜根切, 巩膜瓣间断缝合, 手术操作在20~30min内完成。
2.3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眼外伤导致下泪小管断裂, 术前庆大霉
素稀释液冲洗结膜囊, 应用表麻剂在泪小管离断处交替点3次, 每次1~2滴。常规消毒、铺巾, 庆大霉素稀释液再次冲洗创面, 充分止血, 将硬膜外导管盲端自泪小点穿入泪小管离断鼻侧端, 经泪囊、鼻泪管插入泪道后, 去掉硬膜外导管管芯, 缝合断裂的泪小管外周组织。
2.4 翼状胬肉切除术, 表麻方式同白内障、青光眼。术式有翼状胬肉头部转移、切除加结膜移植。手术操作在20~30min之间。
3 结果
3.1 白内障超声乳化和囊外摘除术, 术后视力除眼底病变 (8只
眼) , 均有明显提高。手术中25例感手术眼疼痛不适, 其中20例因高度紧张不能配合加用了球后及上直肌下麻醉。白内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8~1.2, 168例占23.9%。0.5~0.8, 450例占64.1%。0.12~0.4, 76例占10.8%, <0.05, 8例占1.1%。
3.2 青光眼小梁切除及翼状胬肉术中绝大多数患者配合良好。极个别患者术中有不适感, 可于切口处追加表麻剂1~2滴。
3.3 泪小管吻合术均为成人, 均能配合顺利完成手术, 表麻剂免
除了浸润麻醉造成的局部组织肿胀, 使断裂的泪小管尽可能达到解剖位置上的吻合。
4 讨论
随着现代眼科设备及眼科技术的不断进步, 手术时间缩短, 手术操作愈来愈简化, 患者对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标准也愈来愈高。表面麻醉安全性高, 避免了球后麻醉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且表面麻醉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球后麻醉加压按摩眼球的时间。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术后视力恢复快。国内外不少学者均报道了表面麻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可行性[2]。0.4%倍诺喜是眼科麻醉常用滴眼液, 主要成分是盐酸奥布卡因, 麻醉效果迅速, 麻醉深度及麻醉的持续性好, 且很少引起角膜上皮糜烂等并发症。那素达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0.3%马来酸非尼拉敏及0.025%盐酸奈甲唑啉, 是抗组胺和减充血剂的复方滴眼液, 可直接作用组胺受体和血管壁上的肾上腺能受体。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过敏性和炎症性眼病, 起效快, 可迅速减轻眼痒及眼部充血。我们尝试着在眼科手术前用那素达滴眼液联合倍诺喜滴眼液交替点眼, 能够很好的巩固麻醉效果, 有效的降低术中出血的发生, 麻醉效果好。表面麻醉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醉所带来的术中、术后并发症, 更快的促进视功能的恢复。但表面麻醉也有其局限性。对个别焦虑、高度紧张患者配合不理想、疼痛敏感者我们仍需选择球后麻醉。尽管如此, 我们认为对于技术娴熟、操作轻巧者, 表面麻醉利大于弊,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振中, 蒋幼芹.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00.
表面麻醉 第5篇
关键词:留置导尿,丁卡因溶剂,表面麻醉
导尿术是手术病人术前必不可少的常规操作, 是观察病人的血容量及肾功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1]。为了更好地体现舒适医疗, 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 我院手术室采用了在男性病人清醒状态下丁卡因溶剂表面麻醉留置导尿, 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男性留置导尿病人90例, 年龄23岁~79岁, 平均55岁;均无尿道黏膜损伤, 无高血压病、心脏病病史和药物过敏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导尿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同一厂家的16号导尿包, 均按照山西省颁发的护理操作规程导尿。丁卡因为50 mg的粉剂, 5 mL生理盐水稀释后备用。对照组液状石蜡润滑尿管, 常规导尿。观察组采用丁卡因溶剂表面麻醉后留置导尿, 常规消毒后, 尿道口用无菌干棉球擦干, 然后用提前备好的无菌注射器抽取丁卡因溶液2.5 mL, 拔掉针头, 提起阴茎与腹壁垂直, 将丁卡因溶液从尿道口注入, 停留1 min~2 min, 插入润滑好的尿管, 固定。
1.2.2 观察指标
①首次插管成功率。②病人插管疼痛程度及满意度比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疼痛程度分级标准, 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4级。病人满意度判断:无疼痛和轻度疼痛为满意, 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为不满意。③插管前后病人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首次插管成功率比较 (见表1)
例 (%)
2.2 病人插管疼痛程度及满意度比较 (见表2、表3)
例
例
2.3 两组病人导尿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
两组病人导尿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观察组病人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详见表4。
3 讨论
男性尿道长而弯曲, 男性尿道有2个弯曲和3个狭窄, 导尿时病人疼痛感明显, 尤其下尿路不全梗阻的病人可因疼痛刺激诱发尿道痉挛, 致插管困难甚至失败[2]。病人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时传入神经被阻断, 插管在毫无知觉中进行, 所以插管时不会产生疼痛和不适, 但由于大脑皮层对留置导尿的过程毫无记忆, 因此导致了麻醉苏醒后对尿管存在的不适应和不接受[3]。丁卡因作为表面麻醉剂, 起效快、作用强, 注入尿道后能在短时间内起到麻醉与扩张尿道的作用, 加上操作前护士对病人的心理疏导, 使病人对护士充分信任, 从而减轻了尿管插入时的不适感。
参考文献
[1]王芝静, 常玉林, 刘秀兰, 等.丁卡因胶浆导尿对降低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观察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3) :57-58.
[2]周艳俊, 吴晓君.导尿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临床误诊, 2011, 23 (4) :395-396.
表面麻醉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10例(129眼),男49例(58眼),女61例(71眼);年龄55~85岁,中位年龄66.7岁;术前视力为光感~0.3;核硬度按Emery分级划分:Ⅱ级69眼,Ⅲ级47眼,Ⅳ级13眼。
1.2 手术方法
1.2.1 仪器与材料:
超声乳化仪设备、PMMA一体型硬性人工晶体及丙烯酸酯折叠人工晶体(光学直径为5.5mm),均为美国眼力健公司生产。
1.2.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视力,包括散瞳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电脑验光、试镜验光,测量角膜曲率。同时行眼B型超声波检查,进行眼A超声生物测量,按SRK公式计算人工晶体植入度数。术前按内眼手术常规准备,术前30min滴复方托品酰胺4次以充分散瞳,术前5min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眼2次作表面麻醉。
1.2.3 手术步骤:
常规消毒术野,铺无菌巾,自动开睑器开睑;用一次性手术刀在10~11点透明角膜作3.2mm隧道主切口,另在角膜缘内2~3点处用角膜穿刺刀作1mm的副切口;用撕囊镊行连续环形撕囊,并用眼内冲洗灌注液(BSS)作核水分离和层间水分离;超声乳化头从遂道主切口进入达瞳孔区吸住晶体核,劈核器从副切口进入,从6点处向核中央劈开晶体核,双手法进行原位超声乳化,将白内障核乳化吸出;用I/A灌注抽吸系统抽吸出残留皮质,同时作后囊膜抛光;前房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如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则直接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若是PMMA直径为5.5mm的硬性人工晶体,则根据植入人工晶体光学部直径将切口扩大至5.5mm;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如后囊破口过大,则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内。用BSS液冲洗前房,抽吸残留透明质酸钠;将BSS液注入前房,使角膜切口自动贴合达水密状态,切口不作缝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结膜囊涂粘弹剂,包术眼。
2结果
2.1 视力值
本组患者平均乳化时间为2.5min,术后1周及1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均为112眼(86.82%)。
2.2 散光度
本组患者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为(1.25±0.55)D,1个月后复查,散光度基本回复术前状态。
2.3 并发症
本组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9眼(6.98%);角膜内皮水肿23眼(17.83%),多数于2~3d内消退,少数于术后1周内消失,均未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脉络膜出血1眼(0.78%);术后1个月人工晶体偏中心2眼(1.55%),皆发生于后囊破裂后;术后3个月后囊膜混浊2眼(1.55%),共计37眼(28.68%)。
3讨论
1967年,美国的Charles Kelman发明了超声乳化仪,这是白内障手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经临床验证和学术论证后,在全世界得到推广,1992年国内开始引进这一技术。传统的内眼手术球后麻醉及球周麻醉,可引起诸多并发症,且不能防止眼心反射的发生[2]。表面麻醉下手术,患者痛苦减轻,透明角膜遂道小切口,由于无需缝合、损伤轻、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临床应用范围最广的手术方式[3]。白内障是我国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开展,只要患者无眼底病变,术后视力均可恢复至有用视力,且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又是一项操作难度大的手术,术者需要双手、双脚、双眼和大脑密切配合[4],才能成功完成手术。
笔者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初学者首先必须熟悉超声乳化仪的性能特点、基本的结构原理,可先观摩他人手术操作,注意通过听超声乳化仪的工作声音来分辨乳化头是在灌注水、吸住核或者是在释放能量以及能量的大小,并合理使用灌注流量、负压和超声能量。(2)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初学者而言,尽量避免选择软核及硬核(Ⅳ~Ⅴ级)手术,因为软核不易吸注,而硬核需要能量大,乳化时间长,可造成严重的角膜内皮水肿,甚至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3)术前向患者清楚说明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其配合。本组患者中由于紧张抬头导致劈核器损伤下方眼球壁引起脉络膜出血1例。(4)成功完成撕囊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学者认为撕好囊,手术已经成功一半。初学者应避免选择过熟期或膨胀期白内障患者。术前先花一些时间寻找手感(可用煮熟的马零薯皮来练习撕囊),撕囊时前房注入粘弹剂以维持一定的前房深度,保持足够的撕囊操作空间,用截囊针在近6点钟处预定部位先做一小三角形囊膜切口,用撕囊镊挟住囊片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撕开,应稍向上抬起,向前呈环形并向中心方向用力,不断修正撕拉方向,使之形成1个直径大小6mm的圆形囊膜开口。本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很好的保证了囊袋的完整性。急于求成、动作过快、前囊膜裂口向赤道部裂开均可造成撕囊失败,若出现撕囊口向赤道部裂开,应暂停撕囊操作,从相反方向继续撕囊,实在撕不好囊,则应放弃超声乳化手术,改行囊外摘除术完成治疗。否则在超声乳化时,由于前房压力增加,加大了囊袋张力,可能引起囊膜继续向赤道部撕开,玻璃体脱出,甚至发生晶体核沉入玻璃体腔内等严重并发症。(5)良好的水分离可使囊膜与皮质、皮质与核层分开,利于乳化后清除皮质,水分离后应旋转晶体核,以检查核与囊膜是否完全分离。避免乳化时因核与囊膜分离不全而导致碎核困难,甚至后囊破裂。(6)劈核与超声乳化:应将晶体核完全劈开,避免在前房内超声乳化操作,可在虹膜水平面以下及囊袋内进行。由于超声乳核的操作是在囊袋内进行,对角膜、虹膜的损伤明显减少,有助于术后角膜透明,早期恢复视力[5]。需注意先吸住晶体核再进行超声乳化,初学者很容易犯的错误是乳化头前已没有核块时仍进行乳化,这样很容易击穿后囊膜。用超乳头带动碎核时,要使核的光滑面朝向后囊膜,注意避免核翻转,导致后囊膜破裂。若后囊膜破裂发生在碎核早期,应立即停止超声乳化及灌注,避免灌注液将晶状体核冲入玻璃体腔。助手可协助术者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后再缓缓抽出超声乳化头,而直接抽出由于负压作用可能导致破口扩大,玻璃体脱出,同时扩大角膜切口,用晶状体圈将晶状体核套出。若后囊破裂发生在碎核乳化末期或注吸皮质时,可将前房内玻璃体切除或剪除,用粘弹剂覆盖后囊膜破孔,用低流量、低灌注吸出晶状体核及皮质。然后进行眼前节玻切,将前房内的玻璃体切除干净,根据后囊破口的大小选择植入人工晶体的位置,如有玻璃体脱出,在植入人工晶体缩瞳后应用晶体定位钩从侧切口向主切方向回复虹膜,切断粘于主切口的玻璃体,以保证术后瞳孔保持圆形。(7)术后注意观察眼压、角膜切口、角膜内皮、前房、人工晶体的位置,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劲松.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设备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6):553-555.
[2]杨文辉,李绍珍,张振华,等.球周麻醉与人工晶体植入[J].中华眼科杂志,1995,31(4):271-273.
[3]刘昳,程冰,刘奕志,等.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切口大小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4):356-358.
[4]庞秀琴,张荷珍,何雷,等.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植入联合与分期手术的探讨[J].眼科,1998,7(1):3-5.
表面麻醉 第7篇
关键词:表面麻醉方法,鼻内镜,棉签,喷枪喷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医学诊疗手段日趋发达。鼻内镜因具有视野广、多角度的特点, 图像清晰、一目了然, 直观性强[1], 故鼻内镜检查作为耳鼻喉科的重要诊治手段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要进行鼻内镜检查, 必须先做好黏膜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利用渗透性能较强的局部麻醉药丁卡因与鼻腔粘膜接触产生一种无痛状态, 从而解除因刺激而导致黏膜不适的方法[2]。表面麻醉是保证病人顺利进行鼻内镜检查的必要准备措施。应用棉签浸润法进行麻醉,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2年11月来我科门诊行鼻内镜检查的病人200例, 男120例, 女80例;年龄18岁~73岁, 平均45岁。病例纳入标准:首次接受鼻内镜检查;年龄≥18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上;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鼻腔肿物;鼻出血;高血压;萎缩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高度肿胀;鼻腔狭窄。随机分为棉签浸润麻醉组和喷枪喷雾组各10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两组使用相同的鼻腔收缩剂和表面麻醉剂:3%麻黄素加同等分量的2%丁卡因。 (1) 棉签浸润麻醉法:应用蘸有上述混合剂的无菌五官科小棉签各2支, 分别插入总鼻道和下鼻道3cm~5cm的深度放置至少5min。注意棉签勿太湿, 动作轻柔, 头稍后仰, 使少许药液往后流, 以麻醉后部鼻腔[3]。 (2) 传统喷枪喷雾法:应用装有3%麻黄素和2%丁卡因喷枪。分别向鼻腔表面喷雾收缩、麻醉各2次, 间隔5min, 每次3喷, 包括中鼻道方向、总鼻道方向、下鼻道方向各1喷。交代病人注意若有药液流入咽喉时即予吐出, 防止吞入过多的药液。
1.2.2 应用效果的评估
评估的方法包括统计麻醉耗时、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检查完立即发放, 内容包含2部分:一是病人对麻醉方法接受度, 二是病人对检查的不适感。统计麻醉耗时以秒计算;病人对麻醉方法接受度分5个等级评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病人对检查的不适感用直观模拟标尺法 (VAS) 来评分[4]:此法从心理学借用而来, 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测量感觉强度的一种方法, 此法简便、有效, 标尺长10cm, 用于被检查者自我确定检查不适感在直观模拟标尺上的相对位置, 以此位置至零点的距离 (cm) 记录为VAS评分。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方差齐) 或t’检验 (方差不齐) , 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检查。两组病人麻醉耗时、对检查不适感VAS评分见表1, 病人对麻醉方法的接受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两组病人均顺利通过检查, 而且两组病人对检查过程的不适感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两组方法均起到很好的麻醉效果。本研究也显示, 棉签浸润麻醉组病人麻醉耗时少于喷枪喷雾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人对麻醉方法的接受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调查过程中, 棉签浸润麻醉组病人诉在插入棉签麻醉时感觉鼻腔有轻微酸胀, 而喷枪喷雾组病人诉在喷雾麻醉时感觉到麻黄素和丁卡因的药味比较难闻, 而且药量稍多时流入咽喉较难受。此外有关喷枪消毒的问题, 在给每一个病人进行鼻腔麻醉前喷枪都要消毒。由于喷枪设计的原因, 目前使用的擦拭消毒法要彻底消毒比较难。在检查中还发现, 由于喷枪雾量的冲击作用, 下鼻甲会表现为充血, 甚至出血。而棉签浸润麻醉组操作简单、方便、易行、耗时少, 不但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而且还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病人也更容易接受。
例
棉签浸润法是一种较好的表面麻醉方法, 但在操作过程中, 也应注意操作。在插入棉签麻醉时一定要注意动作轻柔, 特别是鼻腔狭窄时更要如此, 切忌粗鲁, 否则容易损伤鼻腔黏膜。喷雾麻醉时注意压力不可过大, 不可直接对着下鼻甲和中鼻甲黏膜喷雾, 否则容易造成人为的下鼻甲和中鼻甲黏膜出血。综上所述, 对于进行单纯鼻内镜检查的病人而言, 棉签浸润麻醉法简易、高效。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
[2]冯诗玲.表面麻醉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胃管置入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 2008, 29 (6) :735.
[3]王小红, 梁雪妍, 邓焕珍, 等.两种表面麻醉方式在慢性鼻窦炎术后内窥镜随访中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4) :326.
表面麻醉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