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芯片知识范文
IC芯片知识范文(精选5篇)
IC芯片知识 第1篇
IC基础知识简述
熔茗2010-09-14 14:42:36
我们通常所说的“芯片”是指集成电路,它是微电子技术的主要产品.所谓微电子是相对“强电”、“弱电”等概念而言,指它处理的电子信号极其微小.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我们通常所接触的电子产品,包括通讯、电脑、智能化系统、自动控制、空间技术、电台、电视等等都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信息通讯、电子终端设备产品这些年来有长足发展,但以加工装配、组装工艺、应用工程见长,产品的核心技术自主开发的较少,这里所说的“核心技术”主要就是微电子技术.就好像我们盖房子的水平已经不错了,但是,盖房子所用的砖瓦还不能生产.要命的是,“砖瓦”还很贵.一般来说,“芯片”成本最能影响整机的成本。微电子技术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化工、光电技术、半导体材料、精密设备制造、软件等,其中又以集成电路技术为核心,包括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
集成电路(IC)常用基本概念有:
晶圆,多指单晶硅圆片,由普通硅沙拉制提炼而成,是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按其直径分为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规格,近来发展出12英寸甚至更大规格.晶圆越大,同一圆片上可生产的IC就多,可降低成本;但要求材料技术和生产技术更高。
前、后工序:IC制造过程中, 晶圆光刻的工艺(即所谓流片),被称为前工序,这是IC制造的最要害技术;晶圆流片后,其切割、封装等工序被称为后工序。光刻:IC生产的主要工艺手段,指用光技术在晶圆上刻蚀电路。
线宽:4微米/1微米/0.6微未/0.35微米/035微米等,是指IC生产工艺可达到的最小导线宽度,是IC工艺先进水平的主要指标.线宽越小,集成度就高,在同一面积上就集成更多电路单元。
封装:指把硅片上的电路管脚,用导线接引到外部接头处,以便与其它器件连接。存储器:专门用于保存数据信息的IC。
逻辑电路:以二进制为原理的数字电路。
1.IC产业发展背景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经济浪潮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世界半导体产业环境不断改善,集成电路的性能以惊人的速度向快速和微型方面发展,其发展潜力,高技术含量和广阔的市场都令人叹为观止.与此同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已经开始快速发展,正在努力向世界技术前沿靠拢.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IC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正处在一个摆脱一味只是集中在制造和消费方面而向核心技术领域转型的一个关键阶段,所有的IC精英们正在齐心协力打造中国自己的“中国芯”,争取早日扭转在内核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这是每一个IC精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这次产业调研的最大目的,希望能够让同学们领悟到这一点.对于国内一些IC企业的考察和调研,则主要集中在进来的发展战略与定位上.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如何对自身以及同类的本土I
C企业定位 如何定位与国外IC企业的合作或者竞争关系 如何看待本土人才的流失及采取什么对策培养和建立人才储备 是如何推进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的 ……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能够归纳得出一些关于中国IC企业界对自身的定位以及了解他们如何与国际上IC企业合作或者竞争的模式,从而对中国IC产业发展的契机有一些更加接近实际,更加深入的思考.2.中国目前IC产业的一些发展
2.1 产业规模急剧扩大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8英寸,12英寸芯片生产线有17条,成为全球新的芯片代工基地.芯片设计公司从最初的几十家增至400多家,特别是上海的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华虹NEC和苏州的和舰等一批大型芯片制造企业的投产,增强了我国芯片产业的整体实力.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规模年均增幅超过40%.2004年上半年,我国芯片市场总规模达1370亿元,芯片总产量超过94亿块.近几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计算机,消费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主要需求领域都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势头.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40%,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08亿元,同比增长40.2%,高于去年全球增幅12个百分点.2004年正成为中国IC设计产业由萌芽期进入成长期的重要里程碑.到2004年底,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拥有421家企业,从业人员上升到约1.65万人,总销售额达到了8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达到41.5%,增长主要来自显示驱动芯片,智能卡芯片,无线通信芯片和多媒体芯片.预计今后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5%左右,2008年销售额可望达到800亿.2.2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芯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芯片制造业成为产业增长的主引擎.在地区布局上,我国芯片产业形成了几大重镇: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聚度最高.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具有研发,人才优势.中芯国际在此建成了我国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初步构筑了产业高地.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是我国最大的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开始进军芯片产业.以成都,西安为中心城市的中西部地区,人力,电力,水资源丰富,并拥有传统的电子工业基础,随着英特尔,中芯国际的芯片封装企业落户成都,英飞凌研发中心落户西安,该地区的芯片产业开始崛起.2.3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芯片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准迅速提升,特别是中芯国际北京12英寸生产厂的建成投产,使我国芯片生产技术从0.25微米,0.18微米进入到0.13微米,0.11微米的国际前沿水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催生了一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如方舟,龙芯,爱国者,星光,网芯,展讯,中视一号等.特别引人瞩目的是,2004年上半年,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展讯公司研制出我国第一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第三代(3G)手机芯片,打破了手机芯片核心技术被国外通信公司垄断的局面.2004年底,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研制出基于清华大学DMB-T标准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视一号”数字电视芯片,是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化进程的重大突破.2.4 出现领军企业
权威预测显示,作为全球芯片产业增长最快的地区和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2010年前,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市场.伴随市场需求的扩张,产业规模的升级,技术水准的提高,中国有望出现一批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强势企业.我国的芯片产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格局初步形成.除了国家的产业引导资金,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民间资本投入芯片产业,资本运营初步进入良性循环.目前,有近10家芯片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中芯国际,使中国芯片产业开始牵动国际资本市场的神经.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公司达到了16家,它们分别是晶门科技,大唐微电子,杭州士兰,珠海炬力,中国华大,绍兴芯谷科技,中星微,无锡华润矽科,华大电子,希格玛,展讯通信,国微电子,上海华虹,北京华虹,复旦微电子和深圳中兴微电子,其中晶门科技和大唐微电子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2004年还初步形成了与IC设计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设计企业已与晶圆代工企业和封装测试企业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良好业务关系,中芯国际,华虹NEC,上海先进,上海贝岭,无锡上华,首刚NEC,绍兴华越,南通富士通,上海长丰等代工和封装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加工工艺和相应技术服务已基本满足了设计业的需求.3.中国IC产业存在的问题
3.1中国的IC产业缺乏核心技术
通过产业调研发现,就目前来看,目前,由于西方国家的出口限制,我国在芯片技术,设备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转.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2003年,全国芯片设计公司前十强的产值之和仅..4亿美元,而美国排名第十的芯片设计企业产值为6.5亿美元.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几乎都是“代工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产品和自主品牌的公司凤毛麟角.据了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10%的企业寥寥无几,只有华为,中兴通讯少数几家.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低于2%,与外国公司差距悬殊.如韩国三星2003年研发投入近30亿美元,占销售额的8%.真正能在IC设计市场上盈利的更多的是从事低端设计的公司.消费类产品的订单是国内IC设计公司追逐的目标,但消费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往往不高.而事实上,国内近年来尽管在高端产品如CPU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技术含量仍然有限.(转)
IC芯片知识 第2篇
TDA8007芯片能够提供两个能同时满足ISO7816标准及EMV和GSM11-11标准的IC卡读写接口。在本读写器中,一个用于与应用IC通信,另一个用于与安全IC卡通信。与上文CPU卡的触点图相对应,CLKi、RSTi、VCCi、I/Oi、GNDCi、PRESi、C4i、C8i(其中i=1,2;C4i、C8i未用;PRESi可用于检测IC卡是否插入。具体应用可参看TDA8007的技术文档)都直接由TDA8007提供给IC卡接口相连,MCU只需通过其接口控制并行通信来管理TDA8007,便可实现对IC卡的上电、下电及读写数据处理。其中,微处理器既可以通过总线复用把TDA8007内部的所有寄存器作为外部存储器,用MOVX寻址,也可以通过非总线复用方式访问,此时TDA8007用AD0~AD3来区分内部各寄存器。另外,TDA8007的片选信号和外部中断信号线可以方便读写器处理多个IC卡头。TDA8007的特别硬件ESD处理、接口短路处理、电源出错处理等也给IC卡和IC卡读写器提供了比较高的安全保护;同时,TDA8007内部集成的电源管理功能允许TDA8007的供电范围可达2.7~6.0V,并且TDA8007通过电源管理可以给IC卡提供5.0V、3.0V及1.8V的电源,以适合不同工作电压的IC卡应用。
图3 IC卡接口芯片TDA8007的原理框图
本读写器是通过总线复用对TDA8007的寄存器进行控制的。其中MCU的P1.5为TDA8007的片选,P0口为与之通信的8位数据线,TDA8007的各寄存器预先被宏定义的成微处理器的一个外部数据单元(下面电程序处的定义),从而方便MCU访问。下面结合TDA8007寄存器的定义和位分配,给出应用TDA8007接口芯片对IC卡进行上电激活和下电的程序。TDA8007的寄存器主要三类。第一类,通用寄存器:①卡槽选择CSR;②硬件状态HSR;③定时器TOR1、TOR2、TOR3。第二类,ISO7816串行处理寄存器:①串行状态USR;②混合状态MSR;③串行发送UTR;④串行接收URR;⑤队列控制FCR。第三类,卡专属寄存器:①可编程分频PDR;②保护时间GTR;③串行控制UCR1、UCR2;④时钟配置CCR;⑤上电控制PCR。注意:对于卡专属的寄存器,即卡接口1、卡接口2分别对应的寄存器,逻辑上具有相同的名及访问地址,因而,对不同的瞳操作,需要通过CSR选择对应的卡槽来切换卡专卡属寄存器的映射的物理空间。所以,接口设备每次从一个卡的上下电或读写转向另一卡,都需要访CSR设定对应的卡槽。对于每个寄存器的位定义不再多述,主动性者可参看TDA8007的.技术文档。
5 上下电过程及具体程序
图4为IC卡的上电时序图。要实现之,需对PCR进行写操作。其中START=PCR.0,RSTIN=PCR.2,VUP上升表示激活了TDA8007中的电压转换电路。当START置高时,只要能检测到选定卡槽中的IC卡存在,且没有TDA8007能检测到并在HSR中指示的硬件错误出现,则对应IC卡接口的VCC1或VCC2将能被提供响应的电平(5V、3V或1.8V)。随后对应卡的I/O数据线被置成高状态(Z状态),给IC卡提供设定的时钟信号,常用为3.5712MHz。大约在START置高108ETU后,RSTIN置高。因为RST为RSTIN的拷贝,则对应卡的RST被置高。然后,用TDA8007提供的定时器TOR3、TOR2设定对ATR(Answer To Request)即复位应答首字节的最大等待时间120ETU(Element Time Unit),TOC设定定时器工作方式,便开始等待ATR首字节到来后做相应处理。至此,IC卡上电激活工作完成,随后可以根据ATR字节的要求的工作方式对IC卡进行相应的读写处理。具体见上电程序。
图4 TDA8007产生满足ISO 7816标准诉IC卡上电激活时序
TDA8007寄存器访问的预定义
#include
#define XXX XBYTE[0x8000]//XXX表示CSR等各寄存器上电程序如下:
P1.5=0; //片选TDA8007
CSR&=0xf8;
CSR|=ncard; //选择卡,ncard=1,2
CSR&=0xf7;
CSR|=0xf7;
CSR|=0x08; //复位UART的寄存器
UCR2&=0xf7; //异步模式,SAN=0
CCR&=0xdf; //时钟停止于低电平
UCR2|=0x60; //关闭附加中断及收发中断
GTR=0xff; //保持时间12ETU
If(v==1) //v为函数变量
PCR|=0x08; //1.8V卡用
else if(v==3)
PCR|=0x02; //3V卡用
Else
PCR&=0xfd; //5V卡用
UCR2&=0xfc; //CKU=PSC=0,--31
FCR=0x00; //1奇偶校验1FIFO
PDR=0x0c; //Divider=12
CCR=0x00; //不分频
PCR&=0xfb; //RSTIN=0
UCR2|=0x04; //不自动转换
UCR1=0x01; //正向约定
UCR1&=0xf7; //接收模式
flag3=0; //复位定时标志
flagatr=0; //接收ATR首字节定时标志
PCR|=0x01; //激活
TOR2=0x6c;
TOR3=0x00;
TOC=0x61; //RST拉高前等待108ETU
while(flag3==0); //定时时间到,在中断中设置flag3=1
TOC=0x00; //关闭定时器
PCR|=0x04; //给复位拉高
TOR2=0x78;
TOR3=0x00;
TOC=0x61; //RST拉高前等待
flagatr=1;
ATR(); //复位应答处理函数
图5为IC卡的下电时序图。相对于上电时序,下电过程对时间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设计者控制TDA8007按照一定的顺序置低START、RSTIN和停止CLK即可,然后TDA8007会自动逐步释放RST、I/O、Vcc及VUP。具体处理见下电程序。
下电程序:
P15=0;
PCR&=0xfe; //START=0;下电
PCR&=0xfb; //卡的复位脚保持0
CCR&=0xdf; //停止时钟于低
CCR|=0x10; //停止时钟
P15=1;
6 使用TDA8007应当注意的问题
TDA8007对于Vcc、RST出错,芯片过热(如图IC卡为电源短路卡或金属片),或IC卡插入拔出时都会产生中断输出。每次中断处理结束,应注意把HSR中的值读入一个临时地址,以便清楚HSR中的标志。
每次发送数据到IC前,即接收IC卡的最后一个数据之前,应设置寄存器UCR1中的LCT位,以便接收完IC卡的数据后,自动切换成发送状态。
对TDA8007部分布线时应注意,时钟信号线与其它线的隔离:最好被地线包围。
对于电路板上TDA8007部分的电容应尽量靠近TDA8007,其中电容Cap、Cbp、Cup尤其如此,并最好不要在这些电容连向TDA8007引脚过程中使用过孔;同时,Cap、Cup、Cbp电容的ESR要尽量小。
对TDA8007处理的两个IC卡座中的任何一个执行上电、下电、读写卡操作之前,必须执行选择卡座的操作函数,以便选中具体的IC卡进行处理。
对IC卡操作中上电时序中的定时,读写卡字节间等待定时等都可使用TDA8007中的定时器及定时控制器操作,注意其定时器为向下计数方式。
结语
IC芯片知识 第3篇
集成电路(IC)芯片在封装工序之后,必须要经过严格地检测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芯片外观检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影响到IC产品的质量及后续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
外观检测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传统的手工检测方法,主要靠目测,手工分检,可靠性不高,检测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大,检测缺陷有疏漏,无法适应大批量生产制造;二是基于激光测量技术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对设备的硬件要求较高,成本相应较高,设备故障率高,维护较为困难;三是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检测系统硬件易于集成和实现、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而且使用维护较为简便,因此,在芯片外观检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是IC芯片外观检测的一种发展趋势。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已有较成熟的机器视觉检测设备用于IC生产线;而在国内,应用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成熟的相关设备尚不多见。
本文设计的基于机器视觉的集成电路外观检测系统,能对IC三维引脚外观进行多种缺陷检测,克服现有封装片分选机器效率低、 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够的缺陷,达到了在线生产的工艺要求。
1IC芯片外观检测系统硬件组成
IC芯片外观检测系统主要应用于测试分选装备,用于对IC芯片的电性能参数检测和外观检测,最终分离出合格芯片和次品。它可以检测出IC引脚共面度、引脚栈高、引脚长度偏差、引脚宽度、 引脚跨距、引脚缺失、引脚排弯、引脚倾斜等多项关键几何外形参数,精度可达 ±10μm;可对4.8×4.8 ~ 42×42范围的不同型号的集成芯片进行检测。在测试过程中,首先进行电性能参数测试, 然后再进行视觉外观检测,最后将检测结果实时传给测试分选主机。
像采集卡、照明系统、光路系统等组成,如图1所示。
摄像机采用面阵CCD摄像机,照明系统采用LED灯光组,光路系统含有棱镜组;LED灯光组的光源,经过漫反射板的漫反射以及经过棱镜组的反射,产生垂直照射光线和低角度环形照射光线, 两种光线照射到集成电路封装片,环形照射光线反应器件周边引脚的轮廓特征,垂直照射光线反应器件底部的轮廓特征,这些光信号被摄像机实时捕捉采集,形成目标图像信号。摄像机将采集到的图像信号通过图像采集卡传送给PC机,经PC机的图像处理后,最终得到芯片外观、管脚的相关参数,利用这些参数控制相关的执行装置。
2IC芯片外观检测系统软件结构
IC芯片外观视觉检测装置的软件系统具有目标图像的采集与显示、与模板图像的比对识别、引脚项目的检测、检测结果的输出与存储的功能,根据功能将其可划分为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参数设置模块及光源控制模块四大模块,如图2所示。
软件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系统首先通过LED灯光组的光源照明,由漫反射板漫漫反射和棱镜组反射集成电路封装片的侧面和底面的光线,漫反射板反射光照射到集成电路封装片器件上时形成色差;然后通过面阵CCD摄像机,捕捉采集集成电路封装片三维引脚的侧面和底面的图像形成目标图像;最后通过视觉处理软件模块,实现目标图像采集与显示、与模板图像比对识别、引脚项目检测、检测结果输出与存储。
图像处理与检测内容包括:模板兴趣域的选取与模板图像的制作、边缘检测、轮廓提取及表示、轮廓统计信息的计算与匹配和引脚检测项目的落实。
引脚检测的方法为:对目标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在边缘提取的基础上进行轮廓跟踪和提取、采用轮廓的统计信息对其进行描述、 通过比对识别确定引脚的数量信息和位置信息、根据数量信息判断有无断脚,根据位置信息判定各个引脚的宽度、高度和间距有无缺陷。引脚检测项目包括:边角损伤、表面污染、边角缺失、边角材料多余、裂纹、侧面外形缺陷、引脚损伤、引脚毛刺、引脚互连、 侧面引脚互连、侧面引脚材料多余、侧面引脚损伤,等等。
3主要的控制策略和算法
IC芯片外观视觉检测系统中, 图像处理软件模块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很好地解决了混合噪声去噪、模糊图像盲恢复、 边沿检测、灰度匹配、特征匹配和图像识别等难题。
(1)采用光流约束方程建立基于运动视觉的视觉定位模型,应用曲线拟合方法建立基于特征点与模板匹配的视觉定位模型,采用图像金字塔分解法及改进Hausdoff算法实现图像匹配。
(2)针对成像和图像传输过程中存在的混合噪声干扰,采用基于自适应开关中值滤波和自适应模糊加权平均值滤波相结合的混合滤波算法实现模糊目标图像中混合噪声的去噪处理。
(3)针对目标图像存在的旋转、平移、尺度变化和信息缺失问题,采用图像金字塔分解法、自适应遗传算法及各向异性正则化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目标图像的恢复。
4结语
IC基础知识详细介绍 第4篇
IC的定义
IC就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包括:1.集成电路板(integratedcircuit,缩写:IC); 2.二、三极管;
3.特殊电子元件。
再广义些讲还涉及所有的电子元件,象电阻,电容,电路版/PCB版,等许多相关产品。
【IC产业发展与变革】
自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发明集成电路(IC)后,随着硅平面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明了双极型和MOS型两种重要的集成电路,它标志着由电子管和晶体管制造电子整机的时代发生了量和质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极强渗透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回顾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自发明集成电路至今40多年以来,“从电路集成到系统集成”这句话是对IC产品从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到今天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发展过程的最好总结,即整个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板上系统(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的过程。在这历史过程中,世界IC产业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其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IC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70年代,集成电路的主流产品是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标准通用逻辑电路。这一时期IC制造商(IDM)在IC市场中充当主要角色,IC设计只作为附属部门而存在。这时的IC设计和半导体工艺密切相关。IC设计主要以人工为主,CAD系统仅作为数据处理和图形编程之用。IC产业仅处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初级阶段。
第二次变革:Foundry公司与IC设计公司的崛起。
80年代,集成电路的主流产品为微处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及专用IC(ASIC)。这时,无生产线的IC设计公司(Fabless)与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相结合的方式开始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微处理器和PC机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特别是在通信、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IC产业已开始进入以客户为导向的阶段。一方面标准化功能的IC已难以满足整机客户对系统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同时整机客户则要求不断增加IC的集成度,提高保密性,减小芯片面积使系统的体积缩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IC微细加工技术的进步,软件的硬件化已成为可能,为了改善系统的速度和简化程序,故各种硬件结构的ASIC如门阵列、可编程逻辑器件(包括FPGA)、标准单元、全定制电路等应运而生,其比例在整个IC销售额中1982年已占12%;其三是随着EDA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发展,PCB设计方法引入IC设计之中,如库的概念、工艺模拟参数及其仿真概念等,设计开始进入抽象化阶段,使设计过程可以独立于生产工艺而存在。有远见的整机厂商和创业者包括风险投资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场和发展前景,纷纷开始成立专业设计公司和IC设计部门,一种无生产线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Fabless)或设计部门纷纷建立起来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的崛起。全球第一个Foundry工厂是1987年成立的台湾积体电路公司,它的创始人张忠谋也被誉为“晶芯片加工之父”。第三次变革:“四业分离”的IC产业
90年代,随着INTERNET的兴起,IC产业跨入以竞争为导向的高级阶段,国际竞争由原来的资源竞争、价格竞争转向人才知识竞争、密集资本竞争。以DRAM为中心来扩大设备投资的竞争方式已成为过去。如1990年,美国以Intel为代表,为抗争日本跃居世界半导体榜首之威胁,主动放弃DRAM市场,大搞C
PU,对半导体工业作了重大结构调整,又重新夺回了世界半导体霸主地位。这使人们认识到,越来越庞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并不有利于整个IC产业发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优势。于是,IC产业结构向高度专业化转化成为一种趋势,开始形成了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测试业独立成行的局面,近年来,全球IC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结构的优势。如台湾IC业正是由于以中小企业为主,比较好地形成了高度分工的产业结构,故自1996年,受亚洲经济危机的波及,全球半导体产业出现生产过剩、效益下滑,而IC设计业却获得持续的增长。
特别是96、97、98年持续三年的DRAM的跌价、MPU的下滑,世界半导体工业的增长速度已远达不到从前17%的增长值,若再依靠高投入提升技术,追求大尺寸硅片、追求微细加工,从大生产中来降低成本,推动其增长,将难以为继。而IC设计企业更接近市场和了解市场,通过创新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直接推动着电子系统的更新换代;同时,在创新中获取利润,在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资本,带动半导体设备的更新和新的投入;IC设计业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为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IC设计、生产、销售模式
目前,集成电路产品有以下几种设计、生产、销售模式。
1.IC制造商(IDM)自行设计,由自己的生产线加工、封装,测试后的成品芯片自行销售。
2.IC设计公司(Fabless)与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公司将所设计芯片最终的物理版图交给Foundry加工制造,同样,封装测试也委托专业厂家完成,最后的成品芯片作为IC设计公司的产品而自行销售。打个比方,Fabless相当于作者和出版商,而Foundry相当于印刷厂,起到产业“龙头”作用的应该是前者。
IC产品等级行业标准
产品等级的界定主要依据产品的外包装,将等级按字母顺序由A到E排列:
A1级:原厂生产,原包装,防静电包装完整(说明:来源于正规渠道或独立分销商,在规定质保期内,产品可靠性最高。即“全新原装货品”)
A2级:原厂生产,原包装,防静电包装不完整,已经被打开(说明:来源于正规渠道或独立分销商,在规定质保期内。即“全新货品”)
A3级:原厂生产(说明:工厂积压或剩余货料,批号统一。有可能生产日期较早。即“工厂剩货”)注:A1、A2、A3级在市场统称为“新货”
B1级:非原厂包装或无包装,未使用,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由原厂生产,但因某些原因并没有包装,产品批号统一,为原厂统一打标。通过特殊渠道流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可靠性不确定)
B2级:非原厂包装或无包装,未使用,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由原厂生产,但因某些原因未在产品表面打印字样,产品质量可靠性不确定。一般这种类型产品会被经销商统一重新打标)
B3级:非原厂包装或无包装,未使用,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由原厂生产,但因某些原因并没有包装,产品批号不统一,为原厂统一打标。通过特殊渠道流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可靠性不确定。一般这种类型产品会被经销商统一重新打标)
B4级:未使用,有包装(说明:由原厂生产,但是产品存放环境不适宜,或者产品存放时间过久。产品管脚氧化。产品质量不确定)
注:B1、B2、B3、B4级在市场统称为“散新货”
C1级:由非原厂生产,全新未使用,完整包装(说明:一些由大陆、台湾或其他海外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完全按照原品牌工厂的规格要求进行包装和封装,功能完全相同,并印有原品牌厂商字样。产品
质量不确定。不如原厂正品质量可靠性高。即“仿制品”)
C2级:全新未使用(说明:由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产品,去掉原有的标识改换为另外一种产品标识的。即“替代品改字”,市场统称“替代品”)
D1级:无包装,使用过,产品管脚没有损伤,属于旧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从旧电路板上直接拔下,如一些DIP,PLCC,BGA封装的可以直接拔下的。即“旧货”)
D2级:无包装,属于旧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从旧电路板上直接拆卸,管脚被剪短的。此类产品有可能会被后期处理过,将已经被剪短的管脚拉长或者接长。即“旧片剪切片”)
D3级:无包装,属于旧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从旧电路板上拆卸,管脚沾有焊锡。并重新处理管脚。即“旧片”)
D4级:无包装,属于旧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从旧电路板上拆卸,管脚沾有焊锡。重新处理管脚。并且重新打标的。即“旧货翻新片”)
D5级:无包装,属于旧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旧货,但是属于可编程器件,内置程序不可擦写)
注:D1、D2、D3、D5级在市场统称为“旧货”
E1级:无包装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由原厂生产,产品质量未通过质检。本应该被销毁的,但是通过特殊渠道流通到市场的。质量不可靠。即“等外品”,市场统称为“次品”)
E2级:无包装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将部分产品工业级别的改为军品级别的。质量很不稳定,安全隐患极大。即“改级别”,市场统称“假货”)
E3级:无包装货。可能被销售商重新包装(说明:用完全不相关的产品打字为客户需求的产品。有的是外观相同,有的外观都不相同。即“假冒伪劣”,市场统称“假货”)
T1级:完整包装(说明:由原厂为特定用户订制的某产品。有可能只有该用户产品才能使用)
T2级:完整包装(说明:由第三方采用原厂芯片晶圆进行封装的。产品质量一般可靠。一般为停产芯片)
注:T1级、T2级在市场统称为“特殊产品”
常用电子元器件分类
常用电子元器件 分类根据众多,下面就常用类做下归纳:
首先电子元器件是具有其独立电路功能、构成电路的基本单元。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元器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跨越了元件、电路、系统传统的分类,跨越了硬件、软件的基本范畴。
从根本上来看,基本电路元器件大体上可以分为有源元器件和无源元器件。对于用半导体制成的元器件,还可以分立器件和集成器件。按用途还可以分为:基本电路元件、开关类元件、连接器、指示或显示器件、传感器等。
而无源器件是一种只消耗元器件输入信号电能的元器件,本身不需要电源就可以进行信号处理和传输。无源器件包括电阻、电位器、电容、电感、二极管等。
有源器件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向器件提供相应的电源,如果没有电源,器件将无法工作。有源器件包括三极管、场效应管、集成电路等,是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构成的元器件。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已经能把单元电路、功能电路,甚至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在一起。
IC的分类
(一)按功能结构分类
集成电路按其功能、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两大类。
模拟集成电路用来产生、放大和处理各种模拟信号(指幅度随时间边疆变化的信号。例如半导体收音机的音频信号、录放机的磁带信号等),而数字集成电路用来产生、放大和处理各种数字信号(指在时间上和幅度上离散取值的信号。例如VCD、DVD重放的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
基本的模拟集成电路有运算放大器、乘法器、集成稳压器、定时器、信号发生器等。数字集成电路品种很多,小规模集成电路有多种门电路,即与非门、非门、或门等;中规模集成电路有数据选择器、编码译码器、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有PLD(可编程逻辑器件)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
从PLD和ASIC这个角度来讲,元件、器件、电路、系统之间的区别不再是很严格。不仅如此,PLD器件本身只是一个硬件载体,载入不同程序就可以实现不同电路功能。因此,现代的器件已经不是纯硬件了,软件器件和以及相应的软件电子学在现代电子设计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电路元器件种类繁多,随着电子技术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新的器件不断出现,同一种器件也有多种封装形式,例如:贴片元件在现代电子产品中已随处可见。对于不同的使用环境,同一器件也有不同的工业标准,国内元器件通常有三个标准,即:民用标准、工业标准、军用标准,标准不同,价格也不同。军用标准器件的价格可能是民用标准的十倍、甚至更多。工业标准介于二者之间。
(二)按制作工艺分类
集成电路按制作工艺可分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薄膜集成电路。
膜集成电路又分类厚膜集成电路和薄膜集成电路。
(三)按集成度高低分类
集成电路按规模大小分为: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四)按导电类型不同分类
集成电路按导电类型可分为双极型集成电路和单极型集成电路。
双极型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复杂,功耗较大,代表集成电路有TTL、ECL、HTL、LST-TL、STTL等类型。单极型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简单,功耗也较低,易于制成大规模集成电路,代表集成电路有CMOS、NMOS、PMOS等类型。
(五)按用途分类
集成电路按用途可分为电视机用集成电路。音响用集成电路、影碟机用集成电路、录像机用集成电路、电脑(微机)用集成电路、电子琴用集成电路、通信用集成电路、照相机用集成电路、遥控集成电路、语言集成电路、报警器用集成电路及各种专用集成电路。
电视机用集成电路包括行、场扫描集成电路、中放集成电路、伴音集成电路、彩色解码集成电路、AV/TV转换集成电路、开关电源集成电路、遥控集成电路、丽音解码集成电路、画中画处理集成电路、微处理器(CPU)集成电路、存储器集成电路等。
音响用集成电路包括AM/FM高中频电路、立体声解码电路、音频前置放大电路、音频运算放大集成电路、音频功率放大集成电路、环绕声处理集成电路、电平驱动集成电路、电子音量控制集成电路、延时混响集成电路、电子开关集成电路等。
影碟机用集成电路有系统控制集成电路、视频编码集成电路、MPEG解码集成电路、音频信号处理集成电路、音响效果集成电路、RF信号处理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伺服集成电路、电动机驱动集成电路等。
U盘芯片的一般知识 第5篇
群联Phison主控芯片被用得最多,原因是它的兼容性最好,量产成功率最高(99%),而且读写速度也几乎是最快的(恐怖的写16读31),所以它是菜鸟量产专用品。但Phison有个缺点,就是它不支持量产出USB-CD和USB-HDD同时共存,这让人很郁闷,特别是笔者的两台新笔记本都不支持USB-ZIP启动,不能双启就只好慢慢等Phison升级量产工具了。
Phison主控有几个主流版本,UP10/UP11/UP12,经过几个权威论坛的广大群众的实践,发现UP10的兼容性是最好的,它几乎可以启动绝大部分的新老电脑。但市面上流行的版本大多数是UP11,因为它的读写速度快。现在UP10版很难找到了。
擎泰Skymedi主控芯片的用户量也很大,但是它量产很容易失败,兼容性和读写速度也一般,但是它有一个优点是其它所有主控都没有的,擎泰Skymedi主控支持真正意义上的“三启”,也就是支持USB-CD/USB-ZIP/USB-HDD三盘共存和三盘启动!Skymedi可不同于朗科那种骗人的假三启!这一点就大大地对了DIY狂人的胃口,所以它是老手量产专用品,
不过新的笔记本都在慢慢淘汰ZIP启动,仅支持USB-CD和USB-HDD启动了,所以在一般用户眼中三启的诱惑力不算很大。
Skymedi主控有两个主流版本,一个是SK6211,另一个是SK6281。前者SK6211支持内存双芯片,而后者SK6281只支持单片内存。在台式电脑中,双通道内存很难让人感觉到速度快了,但在U盘上双通道内存的速度可以比单通道快了一半以上!所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家最好挑个主控是SK6211的U盘。
Skymedi主控总喜欢搭配一些古古怪怪的内存,这是厂商(包括正规和山寨)喜欢它的原因,但这也是它的量产失败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随便GOOGLE一下SK6211或SK6281,满眼都是它的修复工具。
IC芯片知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