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检查范文
病原检查范文(精选10篇)
病原检查 第1篇
为保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根据关于印发《**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卫法监[]29号)要求,**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大队对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单位设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监督检查,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设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医疗机构4家、疾控机构1家,实验室总数为8个,完成备案登记8个实验室。本次检查共出动卫生执法监督员25人次、车辆5台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共5家,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5份。
二、监督检查的内容:
通过看现场、查资料,询问相关人员,重点检查了以下内容:一是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的组织管理、召开会议、人员培训、自查自纠情况;二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备案情况、安全防护基本设施设备情况;三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是否建立生物安全责任制,是否建立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生物安全工作自查记录、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记录、实验室感染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记录、实验室档案等;四是样本采集、检测及废弃物的处置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
三、检查情况:
通过本次检查,发现我市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总体情况较好,绝大部分被查单位均按《**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完善规范化管理,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编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制定科学、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保卫措施。大部分被检查单位根据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有关要求,编制本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和实验室紧急情况处理规程等。
四、存在问题:
所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个别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实验室布局流程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显,无单独的清洗消毒间。二是 实验室的门不能自动关闭,无洗眼装置等个人职业防护设施,
三是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如实验室感染应急预案、生物安全工作自查记录、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四是 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置欠规范。五是 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针对此次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卫生监督员分别进行了现场指导,并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五、下一步打算:
一是 在各实验室的新、改、扩、重建中,严格审查房屋布局、功能流程,不断达到布局合理,流程符合要求,设施设备满足需要的要求。
二是 继续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未整改的单位,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山东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 积极组织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
四是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各单位生物安全意识,确保公众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病原检查 第2篇
1、BSL—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范围和基本要求,通过自我评估,确认西吉县医院检验科、中医院化验室、妇幼保健所化验室等3所实验室为BSL—1实验室;县疾控中心检验室、艾滋病毒初筛实验室、白城监测实验室为BSL—2实验室,并按通知要求完成了申请备案工作。
按照《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评估的通知》要求,西吉县卫生局组织并抽调2名医政工作人员,监督所出动了3名监督员,于2007年8月3日—6日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评估工作。对申报的BSL—
1、BSL—2实验室,按照评估项目内容,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通过检查评估,县疾控中心检验室和艾滋病毒初筛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比较完善,安全设备及个人防护基本到位,有相应的物资储备,感染控制措施到位,整体管理已进入规范化、日常化程序,符合BLS—
1、BSL—2实验室基本要求。但是,县疾控中心白城鼠疫监测实验室、县医院检验科、中医
院化验室、妇幼保健所化验室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体系建设不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未落实,工作人员卫生法律知识培训不到位,技术规程未形成,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理不规范,实验室布局不合理,资料管理未建立档案等等,达不到BSL—
1、BSL—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对此,卫生监督人员制作下发了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了整改意见。
对此项工作,县卫生监督所做了具体安排,领导亲自抓、有专人负责,建立了工作档案,并及时报送二期卫生监督信息,促进了我县病原微生物实验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西吉县卫生监督所
病原检查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 经妇科检查及临床检验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患者80例。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性疾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为: (1) 盆腔和下腹部疼痛。 (2) 除PID外, 除外导致盆腔和下腹部疼痛的其他疾病。 (3) 盆腔检查时存在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情况:宫颈摇摆痛、子宫触痛、附件区压痛。 (4) 体温正常或大于38℃。 (5) 显微镜下见阴道分泌物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细胞。上述80例患者均行阴道及宫颈分泌物的检测。
1.2 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入选者, 用无菌刮板从阴道后穹隆及宫颈管取分泌物, 对所有就诊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检、化验、治疗、健康教育等处理。取宫颈分泌物的样本, 均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 (PCR) 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 (NG) 、沙眼衣原体 (CT) 及解脲支原体 (UU) ;阴道毛滴虫、念珠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从阴道后穹隆取标本, 置于含2.5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 制作湿片, 检查阴道毛滴虫 (TV) 、假丝酵母菌 (CA) 和线索细胞 (CC) , 阴道滴虫病和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断依据湿片检查结果而定;符合阴道灰白色均质分泌物、胺试验阳性、p H>4.5和线索细胞阳性中的3条即可作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上述5种病原体, 除线索细胞外, 均属于性传播感染 (STI) 病原体。
2 结果
80例PID患者中, NG阳性者4例, 占5.00%, CT阳性者20例, 占25.00%, UU阳性者32例, 占40.00%, CA阳性者26例, 占32.50%, TV阳性者14例, 占19.50%, 符合细菌性阴道病者7例, 占8.75%。有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者13例, 占16.25%;其中, CT+UU有4例, NG+UU有1例, CA+UU有6例, CT+TV有2例。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者有2例, 为CT+TV+UU, 占2.50%。见表1。
3 讨论
由于症状和体征的多样性, 使PID的诊断较为困难, 从而导致其诊治的不规范, 为规范PID的诊治,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 (CDC) 和欧洲制定了相应的诊治指南[1,2]。腹腔镜检查可用来确诊输卵管炎, 并通过取样进行细菌学诊断, 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患者的经济情况及普遍存在的门诊工作量大等问题, 腹腔镜检查在PID的诊断中引用很少, 而且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腹腔镜检查也不易作出明确诊断, 因此, PI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体征。
导致PID的致病菌几乎都是通过阴道感染宫颈后上行感染的, 主要是由3类微生物引起的: (1) 性传播感染 (STI) 的致病微生物。 (2) 需氧菌感染。 (3) 厌氧菌感染。目前, 比较公认的观点是:PID是一种混合性感染的炎性疾病[3]。文献报道, 在美国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是引起PID的主要致病菌[4,5]。Sweet等[6]认为盆腔炎通常代表PID的急性过程, 而慢性盆腔炎仅代表PID的后遗症, 不能称之为“炎症”。目前认为引发PID的主要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 (NG) 、沙眼衣原体 (CT) 、解脲支原体 (UU) 、人型支原体 (MH) 、生殖支原体 (Mg) , 另有混合感染致病原有厌氧菌、阴道毛滴虫 (TV) 、假丝酵母菌 (CA) 及病毒类, 如巨细胞病毒 (HCMV)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HSVⅡ) 、人乳头瘤病毒 (HP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因此, 性传播疾病 (STD) 与PID被认为存在密切联系, STD的流行可伴急性PID的流行。
本研究结果显示:PID患者中阴道毛滴虫、解脲支原体与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与我国其他一些文献报道大致相符, 而淋病奈瑟菌和细菌性阴道病所占比例仅为5.00%和8.75%, 此结论与我国一些文献报道结论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混合感染所占比例也比相关文献报道较高, 郑中洁等[7]检测200例PID患者中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和细菌性阴道病的感染率分别为10.0%、26.0%、47.5%和39.0%。本研究证实, STD是引起PID的主要病原体, 一方面说明STD的传播迅速,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临床医生对于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 使衣原体和支原体被发现的机会大大增加。而淋病近几年则一直处于稳中下降的状态, 这与淋病症状急、易于治疗及有效的性病防治宣传有关, 且部分淋病患者可能自行购药治疗而未能被发现所致, 因此淋病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性病的控制, 同时混合感染也不容忽视。由于本研究例数有限, 此结论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近年来, 由于性传播疾病的蔓延, 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临床工作者应充分重视, 因此加强安全性教育, 提高人们对性病的认识程度, 增强高危人群的主动就医意识, 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 打击卖淫嫖娼, 造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在总体上有效地控制性病的蔓延, 避免失治或延误诊治, 从而减少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teven H, Crossman MD.The challeng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6, 73 (5) :256-257.
[2]Ross J, Judin P, Nilasl.European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lvicinflammatory disease[J].Int STD AIDS, 2007, 18 (10) :662-66.
[3]廖秦平.重视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4) :249-250.
[4]Newman LM, Moran JS, Workowski KA.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gonorrhea in adults in the Unitedstates[J].Clin Infect Dis, 2007, 44 (Suppl3) :84-101.
[5]Walker CK, Wiesenfeld HC.Antibiotic therapy for 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the2006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treatment guidelines[J].clin Infect Dis, 2007, 44 (Suppl3) :111-122.
[6]Sweet Rl, Gibbs RS.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M]4th ed.New York:Williams Wilkins, 2002:369-412.
漫话病原体 第4篇
病原体会“变”
过去人们认为,微生物的变异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现在人们发现,病原体可以在短時间内发生明显的变化,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成为新的病原体。SARS病毒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艾滋病病毒也可能是从猿类的免疫缺陷病毒变化而来的。
这些病原体为什么会快速突变呢?原来,是人类的科学发展,使病原体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拿来”(获得)或“扔掉”(缺失)大片段的基因,使其产生质的“飞跃”。例如,人类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并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它们,一些病原体也会在这些抗生素的打击下“锻炼”得越来越坚强,变成能够耐受得住多种抗生素攻击的耐药菌了。一些病原体从动物身上跳到人类身上时,也会发生突变,使自己获得感染人的能力或适应了人体内的环境。
病原体会“搬家”
病原体还会“搬家”。一些病原体原本在动物中传播,也有一些病原体仅在世界上某一地区流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人类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这些病原体也得到了“搬家”的机会,造成人类新传染病的流行。
动物是人类新传染病重要和潜在的丰富来源。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修建水坝、建造城市等活动,使得原有生态屏障被破坏,一些野生动物被迫离开栖息地。人类到林区旅游、饲养宠物等行为,也可以使人有机会接触某些动物。一些本来在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从动物身上“搬”到人身上,引起了人类的疾病。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引起了全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有利于传播疾病的昆虫孳生繁殖,提早出蛰,提前形成密度高峰,并使昆虫体内病原体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这不但使疾病发病率增高,流行期延长,而且还使病原体随着昆虫,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甚至寒带“搬家”、迁移。人口流动得越多、越快,病原体“搬家”也越快捷、越方便。500多年以前,鼠疫菌坐在商人和士兵的船上,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引起一次世界大流行往往要花几年工夫。现在,SARS病毒坐上飞机,几小时就从一个国家飞到了另一个国家。
病原体会“钻”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但这也使得某些病原体找到了孳生的场所。1976年7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第58届美国退伍军人年会期间,暴发了一种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当时学者将这种疾病命名为“退伍军人病”。事后,科学家发现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军团菌引起了这种疾病。该细菌专门生长在空调、淋浴喷头等处,并通过空调和供水系统传播。还有人报道,洗衣机里霉菌检出率达60.2%,细菌检出率达81.3%。一些病原体可能钻冰箱的“空子”,在冰箱中生存很长时间,引起食源性疾病。
2006年9月,一场大规模的大肠杆菌感染威胁着美国人的安全。经认定,罪魁祸首是加利福尼亚“自然食品”公司生产的袋装新鲜菠菜。这种菠菜被0157型大肠杆菌污染。通过这家公司的供应,病菌传播到美国26个州,甚至殃及加拿大。
病原与动物检疫 第5篇
2、细菌的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特定寄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具有细菌种的特征。
3、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病理生理现象的总和。
4、疫点:疫点是指染病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染疫畜所地的畜养殖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5、动物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1、动物检疫的方法有哪些?
流行病学诊断法、临床诊断法、病理学诊断法、病原学诊断法、免疫学诊断法:血清学实验和变态反应
2、动物检疫的程序?
审批和报检抽样检查现场检疫隔离检疫实验室检疫签证与处理对外出证
3、引起传染的因素?
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适当的传染途径、外环境的影响
4、病原菌的毒力主要有哪些因素构成?
病原菌的毒力主要由:侵袭力(荚膜、酶等构成)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构成。
菌毛、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抗吞噬、体液免疫、内化作用
酶类:透明质酸酶、纤维蛋白酶、胶原酶、凝固酶、卵磷脂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外毒素:多种细菌产生、不耐热、活性高、具特异性、毒力强、抗原性强、脱毒后成“类毒素”
内毒素:耐热、毒力弱、抗原性弱、为LPS5、补体结合反应的机制?
补体结合反应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无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引起反应。如果补体与绵羊红细胞、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血现象,如果与细菌及相应抗体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菌现象。
6、病毒的基本特征?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是严格的细菌内寄生微生物,没有完整的代谢系统,不能独立生长和繁殖。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tRNA),也无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生殖。
病毒对一般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
多数病毒对干扰素敏感。
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从而诱发潜伏性感染。
7、炭疽的检疫方法?
Ascoli氏沉淀反应:阿(Ascoli)氏热沉淀试验。将病兽皮革或尸体组织切碎后,加水煮沸过滤。取滤液滴加于小管内的免疫血清上,室温或37摄氏度放置十分钟后,如见两液体接触面出现白色沉淀环,即为阳性,证明滤液中由炭疽杆菌的多糖质抗原。此法可对腐败尸体及皮革惊醒追补诊断,但特异性不高,可以出现假阳性反应。
8、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作用有哪些?
夺取宿主营养
(1)直接摄取宿主肠道中的营养物质
(2)吸取宿主的血液
(3)消化吞食宿主的组织细胞
机械性损伤
(1)损伤宿主的组织器官
(2)堵塞宿主的腔道
(3)压迫组织器官
(4)血液中的寄生虫破坏大量的RBC,引起贫血
毒素作用
寄生虫生活期间排除的代谢产物、排泄物和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崩解时的产物,都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 第6篇
分析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0-03/2010-12池州市各地送检的13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患者的咽拭子,应用RT-PCR技术检测样本中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结果
13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中,检测到肠道病毒阳性79份,EV71阳性28份,CoxA16阳性24份,EV71和 CoxA16的阳性率为21.05%和18.05%。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EV71病毒感染病例4例。结论
EV71和 CoxA16是2010年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而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类型。
手足口病(hand-foot-mon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均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肠道病毒属。目前国内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性(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1],两者所致的手足口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为了解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病原体的分布特征,探索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应对措施,对2010年收集的133例临床诊断疑似病例标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EV71和CoxA16病毒核酸检测,为该地区手足口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实验室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选取2010年池州地区各大医院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部分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保存于病毒保存液中,4℃冷链运输。-70℃保存备用。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仪器:AB2720扩增仪、DYY-6C型水平电泳仪、Gel Doc XR凝胶成像仪。试剂:德国Qiangen公司的RNeasy Mini Kit(货号74104)和One step RT-PCR Kit(货号210212),引物由安徽省疾控中心提供。引物核酸序列:
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E2(上游):5,-TCCGGCCCCTAGATGCGGCTAATCC-3, 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E1(下游):5,-ACACGGACACCCAAAGTAGTCGGTCC-3,;EV71-S(上游):5,-GCAGCCCAAAAGAACTTCAC-3, EV71-A(下游):5,-ATTTCAGCAGCTTGGAGTGC-3,;CoxA16-S(上游):5,-ATTGGTGCTCCCACTACAGC-3, CoxA16-A(下游):5,-TCAGTGTTGGCAGCTGCAGG-3,。1.2 方法
1.2.1 核酸提取
采用德国Qiangen公司的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最终收集RNA模板50ul备用。
1.2.2 RT-PCR 采用德国Qiangen公司的试剂盒,按照说明书配制。反应体系25ul,每次实验均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扩增程序:60℃1min, 42℃10min, 50℃30min, 95℃15min;94℃30s, 52℃30s, 72℃1min,40个循环;72℃7min;4℃保存。
1.2.3 扩增产物检测
用0.5×TBE缓冲液配制2%琼脂糖凝胶,上样后100V恒压电泳40分钟,用凝胶成像仪分析相应PCR产物条带,紫外灯下观察特异性核酸条带。以DL2000marker作参照,有目的片段条带出现即判为阳性。2 结果 2.1 RT-PCR核酸检测结果
133例临床诊断病例标本总肠道病毒阳性79例,阳性率59.40%,其中EV71阳性28例,阳性率21.05%;CoxA16阳性24例,阳性率18.05%;非EV、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例,阳性率20.30%.2.2临床诊断病例性别别肠道病毒阳性率
133例中,男性73例,总肠道病毒41例,阳性率56.16%;女性60例,总肠道病毒38例,阳性率63.33%。见表1。
2.3 临床诊断病例年龄别肠道病毒阳性率
133例中,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12岁,以1岁至4岁患儿为主。见表2。
2.4临床诊断病例地区别肠道病毒阳性率
来自不同县区病例的检测结果见表3。
2.5 不同病情程度病例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133例病例中,轻型病例127例,EV71阳性24例,CoxA16阳性24例,非EV71、CoxA16其他肠道病毒26例;重症病例6例,EV71阳性4例,非EV71、CoxA16其他肠道病毒1例。见表4。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加拿大Robinson和Rhodes首次从患者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3],1959年提出HFMD命名。已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CoxA16和EV71最为常见。我国自1980年开始有HFMD的报道[4]。1985年前CoxA16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EV71在HFMD病原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8年3月安徽阜阳发生较大规模的EV71感染暴发流行[5],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与CoxA16相比,EV71更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它可引发致死性脑病、脑出血甚至心肌炎猝死[6,7]。但EV71在不同时间和地区流行的临床症状各异,与CoxA16难以区别,且CoxA16往往伴随EV71流行[8]。
本研究对池州地区各大医院临床诊断病例的133份咽拭子标本进行了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133份标本呈现总肠道病毒阳性79份,阳性率59.40%,其中EV71阳性28份,阳性率21.05%,CoxA16阳性24份,阳性率18.05%,非EV、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例,阳性率20.30%。从性别分布来看,男女比例为无差别。从年龄分布来看,4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人群(68.42%),故应加大对托幼机构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大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尤其要积极做好4岁以下婴幼儿的个人防护,减少疾病的发生[9]。从县区发表来看,石台县虽然地偏人稀、人口密度较低,但病例阳性率较高,这除与采样技术和送检要求等影响因素有关外,是否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和气温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133例手足口病例中,有6例重症病例,其中4例为EV71型病毒,这进一步证明了EV71病毒感染性强,致病率高,易引起神经毒性,侵犯肺心脑,使一些患儿病情较重,甚至死亡[10]。
由于手足口病至今仍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的治疗手段,因此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病原感染特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11]。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建立市级手足口病网络实验室,规范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和检测技术,提供对手足口病病原体快速而准确的检测,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和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论文 第7篇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模糊。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口生的基础课程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开设的学期、理论课课时数、实验课课时数等基本相同,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对口生医学基础课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体现不充分,造成教学整体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低。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位,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熟练的护理技能、良好的沟通水平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二)教学方法不当。“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想学,由此导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少;如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重点未突出,难点未讲透,学生就会感觉模糊不清,并且容易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因此,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二者往往是脱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先讲述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理论课时数多,实验课时数偏少,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依旧采用试卷形式,且考试一般在学期末举行,学生考试的结束也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对于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质的飞跃,因此,要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日常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并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章节课时分配的改革。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在疾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的一门科学。它对疾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免疫学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应该增加免疫学的课时数。80%的临床疾病都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了解病原生物引起疾病的原因、机理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再结合临床实际及护理专业特点,强化护理学生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增加了微生物的课时数。
(二)理论课结构比例的改革。
1.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例如:“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材中依旧有检测临床疾病的旧方法,对这部分内容可予以删减。
2.减少临床上比较少用或者未涉及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讲得面面俱到,只需要讲授细胞因子的`基本作用即可。
3.重组各章节内容。免疫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细菌、病毒、寄生虫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上的认识,多数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菌总论、病毒总论、寄生虫总论,在学生对抗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讲免疫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抗体、补体等抽象的知识点。
(三)实验课结构比例的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这门实验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实验课课时少,不利于学生无菌观念的强化和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因此,应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我们将微生物学的实验由两个学时增加到六个学时,让学生观察房间角落、自己手上的细菌等,使学生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非常必要,对于不同的教学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能满足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基础知识技能竞赛等,提高护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即卷面成绩60%+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20%+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20%=100%,其中,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重要手段,这种考核手段更能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也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附属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病原检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来源于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2010年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共40例,诊断依据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3]。年龄0.75~10.00岁,平均3.15岁。均使用肛拭子法采集患儿粪便标本,共计40份样本,样本均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要求进行采集储存及转运操作。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样本采集使用肛拭子法,用无菌棉签采集患儿的粪便,放于病毒汉格氏液保存管,冷藏运至实验室,-20℃保存,取上清200μl用于提取病毒RNA[4]。
1.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本实验室用荧光PCR仪器为美国ABI公司生产,型号为7500。所用分光光度计为美国Varian生产的Cary50Probe紫外光度计。所用超速离心机为德国Eppendorf生产。试剂盒包括提取RNA的试剂盒等均购于北京金豪生物有限公司。
1.2.3 检测试剂
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适用于EV71、柯萨奇病毒的核酸筛查,柯萨奇病毒A-16核酸检测试剂盒(CVA-16)适用于柯萨奇病毒A-16病毒核酸的特异性检测;肠道病毒7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EV71)适用于肠道病毒71型核酸的特异性检测[4,5]。引物及探针信息:EV-Com引物(上游):5’-GTG TGT CGT AAC GGG CAA CTC-3’;EV-Com引物(下游):5’-TTT CAA TTG TCA CCA TAA GCA GC-3’;EV-Com荧光探针:5’-ACC GAC TAC TTT GGG TGT CCG TGT TTC C-3’;CVA-16引物(上游):5’-CCA TTG GTG CTC CCA CTA CA-3’;CVA-16引物(下游):5’-GCT TCA GTG TTG GCA GCT GTA G-3’;CVA-16荧光探针:5’-CTG TGA ACA ACC AAG TAA ACC GCT CC-3’;EV71引物(上游):5’-CAG AAC ACA CAG GTG AGC AGT C-3’;EV71引物(下游):5’-GCG TGT CTC AAT CAT ACT CTC ATC-3’;EV71荧光探针:5’-CCA GCA CTC CAA GCT GCT GAA ATT GG-3’。
1.2.4 实时荧光PCR检测
肛拭子法提取并处理的40份样本,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首先使用Trizol法提取标本的RNA,然后在扩增仪上将萃取得到的RNA进行扩增,最后根据PCR试剂盒提供的优化方法进行退火温度、离子浓度、探针浓度、引物浓度等优化处理,并建立标准曲线[6,7]。标准曲线建立方法即:将阳性标准品置于260 nm紫外光下进行吸光度测定,以计算出DNA的拷贝数。并分别连续10倍稀释且进行荧光PCR检测以获得标准曲线,且经重复性、敏感性检测。所有操作完成时间为3~4 h。
1.3 统计学处理
将实验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标准曲线
用10倍倍比稀释的标准模板作定量标准曲线,CVA-16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r=0.914,曲线斜率为-3.167;EV71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r=0.952,曲线斜率为-3.382;EV-Com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4,曲线斜率为-3.386。线性相关性良好。PCR扩增效率为94%,说明PCR反应对模板的扩增很完全。
2.1 肛拭子标本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
40份肛拭子标本通过前述3种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检测结果: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EV-Com)阳性为22例,柯萨奇病毒A-16核酸检测试剂盒(CVA-16)阳性为9例(占22.5%),肠道病毒7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EV71)阳性为12例(占30%),其中CVA-16或EV71阳性,都同时为EV-Com阳性。EV-Com阳性病例的肛拭子标本采集时间为起病后1~7 d,发病3 d的肛拭子样本EV-Com阳性病例占75%。
3 结论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第9篇
为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的保藏管理工作,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近日医疗卫生监督科对全市设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7家医疗机构(4家市级医院、3家中心卫生院)的生物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室基本情况、组织制度、建筑设计和设施、防护设备、人员培训和上岗情况、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管理等,并抽查了相关台账资料。
本次共检查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7家,仅第一人民医院1家是备案实验室。抽查从事实验室业务的卫生技术人员29人,其中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7人。7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均按要求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有BSC1000-II生物安全柜,并能出示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感染应急预案及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记录。
检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部分实验室未经嘉兴市卫生局备案;
二、大部分实验室门非自动关闭,可开启窗户无纱窗;
三、未配备洗眼设施或应急喷淋装置;
四、在实验室内直接使用外排式高压蒸汽锅灭菌等。
对存在的问题当场均提出了整改意见,接下来我所将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查,督促整改到位,有效预防生物安全事故发现。
桐乡市卫生监督所
病原检查 第10篇
本规程是根据江西省协同创新项目“薯类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应用研究引进与示范推广”、江西省薯类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薯类作物产业技术体系——赣南试验站”等项目研究成果编制的,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组织起草完成。
二、制订标准的必要性
山药,又名薯蓣,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藤本植物,能形成长圆柱形的地下肉质根茎,营养丰富,具健脾益胃、助消化、益肺止咳等功效,是重要的药食同源食物。江西省是我国正品山药的地道和主产区之一,全省均有山药种植,出产的山药质量上乘、品质优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种植面积达 0.52 万 hm 2,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长期以来种植户由于受到土地资源和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山药田都不得不连作栽培,使土壤环境逐渐恶化,山药线虫病发生日益加重,导致山药产生了严重的连作障碍,使山药的产量和品质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严重阻碍了山药的可持续发展。
山药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块茎,感病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山药短体线虫病也主要危害山药块茎,使其表面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时连成片、龟裂、腐烂,直接影响山药的商品价值,大大降低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近些年,江西省山药线虫病的危害程度随连作年限的增加逐年加重,田间发病率一般为 30%~80%,重者达到 100%,减产 20%~50%,已成为制约江西省山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在山药上发现的病原线虫主要涉及 2 个属 6 个种,分别是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的爪哇根结线虫(M.javenica)、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的穿刺短体线虫(P.penetrans)、薯蓣短体线虫(P.dioscoreae)、咖啡短体线虫(P.coffeae)。据国外研究报道,危害山药的线虫还有缓慢盾线虫 Scutellonema bradys 等。不同的线虫类型,其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均有差异,因此在制定防治策略之前,弄清病原线虫的种类是重要前提。但由于线虫病主要危害山药的地下部分,且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其发生的隐蔽性和个体的微小性决定了其种类鉴定的难度。
目前仅有 1 项关于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咖啡短体线虫检疫鉴定方法的行业标准(SN/T 2507-2010),但是尚没有对南方根结线虫鉴定方法和咖啡短体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山药主要病原线虫鉴定方法》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山药线虫病的防治研究以及多种作物的连作障碍等工作均具有推进作用。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1、前期工作积累。广泛采集江西省山药样品,查阅《植物线虫分类学》和《植物线虫学》等资料,依据线虫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山药病原线虫的主要种类为根结属线虫和短体属线虫。
2、查阅文献资料。查阅国家和行业标准中植物寄生线虫鉴定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具体的操作规范。
3、成立了《山药主要病原线虫鉴定方法》标准研究小组,由范琳娟任组长,姚英娟、徐雪亮、王奋山、刘子荣等成员组成,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4、标准撰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实验室中具体反复实践。
5、虚心请教,集思广益。在该规程的制作过程中,虚心向线虫领域专家进行请教。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反复修改,完成初稿。
四、标准制订的原则
病原检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